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

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本站分享的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我国近现代的数学教育走过了一段复杂曲折的历程。

上世纪初,主要“仿日”,通过日本间接地学习西方教育,以“癸卯学制”为标志,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辛亥革命后,这个学制废止,转而“仪美”,系统学习美国教育,杜威的教育思想被广为传播,产生巨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全面“学苏”,机械移植和翻译苏联教材,缩短学制,减少教学内容。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在学习和模仿中,有收获,也有教训。

虽然鲜有自己的特色,但“遍尝各家风味”,对世界各主要国家数学教育的优缺点都有所了解和体会。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双基教学”为特征的我国数学教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

双基教学即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和基本能力的培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具有启发性、问题驱动性、示范性、层次性、巩固性的特征。

双基教学理论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扬,又深受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

在重视“双基教学”的口号下,一些学校大搞题海战术,只顾成绩,不管其它,加重了师生负担,造成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严重后果。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三基教学”和“四基教学”的概念相继出现,目的是在继承双基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和体现时代的要求。

三基教学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技能之外,增加“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四基教学则指在三基之外再增加一项“基本活动经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新的思潮和观点不断涌现,其中影响较大的,一是素质教育的口号,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围绕这两个主题,多年来,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然而,素质教育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较为宏观的概念,如何使其落到实处,便于操作,易于实施呢?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4.7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特点与趋势(12875)

§4.7  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特点与趋势(12875)

第七节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特点与趋势4.7.1 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国际视野20世纪下半叶以来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是在以下两方面的背景下展开的:首先,科学技术本身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原来的数学课程与教学模式,数学教育的目的、内容重点和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其次,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数学的应用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数学成为公民必需的文化修养,数学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的趋势.数学课程改革需要了解和研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新动向,目的是要拓宽我们的视野,在国际视野下分析研究数学课程改革,考察国际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及其特点.才能结合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脉搏,形成自己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思想和实践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从模仿“苏联老大哥”开始构建自己的数学课程体系,其中又经历了近30年被“帝、修”封锁和我们自己闭关锁国,拉大了与世界的差距,基本上完全忽视了对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关注.我们的数学教师都是学着同一个几乎是一成不变的数学课程成长起来,并且一代代传承着上节所述的“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去应付明天的工作”这种模式.如果这种状态不彻底改变,我们的数学教育培养出的人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只能失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导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全方位的冲撞与融合.面对这种情况,各式各样的“比较××学”应运而生,比较教育学也许是其中最活跃的一门.我国科学、文化与教育界长期以来习惯于着意寻找西方与我国在这些方面的区别和进行比较.并常常出现两种倾向:一种是盲目推崇、“言必称欧美和日本”的民族虚无主义;另一种是认为我们与西方文化在传统和现实两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差别很大,外国的东西对我们没有参考价值,坚持我行我素的自我中心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妥的,原因在于:首先,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虽然各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但其基本的生存环境与进化发展过程是相似的,尤其是面对当今“地球村”的日益扩大,很多领域走“世界大同”已呈一种大趋势.正因为如此,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数学课程的发展还是有较为相似的规律的,存在诸多共性.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学家坎德尔曾预测说:“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将在教育目的与课题上越来越趋于接近和类似,只是各国用于解决教育课题的方法和手段,依存于该国的传统和文化罢了”.①其次,“有比较才能鉴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土文化,国际视野,能为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参照系.从别人经验教训可以对照出自己成败得失,能为自己下一步怎么做找到比较合理的方向,把事情做得更好.例如,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20世纪历次数学课程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但反过来,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也不少,“当我们把中国的基础数学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数学教育做比较的时候,经常会得出我们的比人家的好,至少也不比人家差的结论,尤其是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屡获金牌、而欧美学生只能拿银牌或铜牌的时候,有人对这一结论更是深信不疑.其实,这样的比较究竟价值几何值得商量.真正应该思考的是:我国青少年奥林匹克竞赛屡屡夺冠,这与未来的诺贝尔奖之间到底有多少联系,有没有联系?未来世界重大的创造发明何时会出现在中国?我们的数学课程包不包括对付出、牺牲、理解、责任、自信、尊重、诚信、求实这些看似与数学没有什么关系的抽①冲原丰编《比较教育学》,1981年日文版.转引自钟启全:《现代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49~750页.象概念的理解和植入?数学课程管不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现在社会上违反科学、不讲诚信的事件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原因肯定是多方面、复杂的,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和我们的数学课程有没有关系?……在我国的数学课堂里,老师站在讲台上耐心细致地计算和推理,学生坐在位子上认真听讲和作笔记.老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我们通常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用秩序的眼光,我国的数学教育的确是层次分明、井井有序.而许多欧美国家则显得无序可循、杂乱无章.但这些无法维持基本水准的教育,却能造就高水平的人才,荷兰、日本、德国、俄罗斯都有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我们的教育就是不能比他们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①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自己的反思,正确认识和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使我国数学课程改革能够深入发展.诚然,20世纪以来西方数学课程改革格局风云变换、纷繁驳杂,演化更迭迅速,我们既不可能、也没理由追星逐月,而且上述国家好多东西确实未必适合我国的国情.但对这些,我们可以通过“审问之、慎思之”加以评论和甄别,可以认同、可以摒弃.“正是在不同的思维模式的撞击中,我们的思考才能够处于充满生机的状态,从而使我们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不断地从经验水平上升到科学水平.”②在上述意义上,拓宽视野,在国际视野下建立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的参照系,是本次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展的重要前提.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密切关注、认真研究西方数学课程改革理论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冷静反思、坚持追求真理、怀疑批判的理性精神,注重西方教育同我国教育的共性部分,消化和汲取其中有意义的思想养分,是一定能够从国际教育科学的宝库中,借鉴到有益的东西,以促进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进展.4.7.2主要发达国家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特点③1. 美国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重视数学的价值及数学能力回顾20世纪数学教育的发展,不难发现,美国教育在20世纪所经历的几次重大变革都是以课程改革为其核心,并且都对整个国际数学教育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在20世纪初,以杜威(Dewey)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派就首先对传统的“学校以课堂为中心,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的“老三中心”教育思想进行批判,提出“以生活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现代教育观,之后又经过了以“新数运动”——“回到基础”——“问题解决”为主题的几个改革.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了《休戚与共——关于数学教育失败向全国所作的报告》,提出了数学课程必须作出重大的改革,促成了2000年《学校数学的课程与评价标准》的产生.就改革的理念而言,“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于1989年在题为《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列出了未来数学教育改革应当实施的7个转变,包括:①学校教育应从双重使命(为多数人的数学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转到单一使命(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核心数学);②数学教学从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转到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学生实践模式;③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冷漠和敌意转到承认数学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性;①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绪论.②钟启全:《现代课程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51页.③这个专题的介绍主要参考了徐斌艳:《数学经验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十章“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趋势“(368~391页)与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全书中相关的内容.④数学教学从专注于常规技能的训练转到发展广泛的数学能力;⑤数学教学从强调为学习进一步课程的需要转到强调为学生现在和将来的需要服务;⑥数学教学从强调纸笔运算转到强调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⑦公众对数学的理解从随心所欲的法则的不变教条转到关于模式的严格而又生动的学科.”①就改革的目标而言,美国国家教学教师协会(NCTM)先后于1989年、1991年和1995年建立了教学、教师、考核三个方面的标准认为,在信息社会中,数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体学生的数学素养,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社会目的:第一,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数学素养的劳动者;第二,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第三,需要所有的学生都有学习数学的机会;第四,使学生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对“具有数学素养的公民”,具体提出五项目标:①懂得数学的价值,即懂得数学在文化中的地位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②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自信心;③有解决现实数学问题的能力;④学会数学交流,会读数学、写数学和讨论数学;⑤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美国正式的《学校数学的原理与标准》于2000年春季出版,其宗旨是保证高质量的数学教育,继续坚持1989标准提出的数学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只是少数人学习的学科的基本理念.基本观点用六条原则进行表述:①平等原则.良好的数学教育需要平等——为全体学生提出高期望并提供有力的支持.②课程原则.课程必须是前后连贯,注重重要数学内容,讲求表述的课程.③教学原则.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需要了解学生已掌握了什么和需要学习什么,从而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④学习原则.学生必须通过理解并积极借助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获取新知,进行数学的学习.⑤评定原则.评定应当有助于对重要数学内容的学习以及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用的信息.⑥技术原则.技术在数学的教与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它直接影响到数学的教学方式并能促进学生的学习.2.英国的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观点——重视数学的价值“英国的数学教育改革被学者认为‘历来十分活跃,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许承厚,1995).在数学课程和教材改革方面,20世纪60年代新数学运动中出现的SMP教材和80年代出版的《考克罗夫特报告》(中文版译名为《数学算数》,见范良火,1994)在国际上有相当影响”.②随着新数学运动的挫折,英国对数学课程作了重大改革调整,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英国已不多见,在数学教学中,学生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活动.1982年,由考克罗夫特(Cockcroft)博士为首的英国国家教学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数学算数”的著名的《Cockcroft报告》(后面简称《报告》),这是英国①转引自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10页.②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46页.数学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是: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成人生活、就业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并对上述三种数学需要进行了具体的讨论,阐述了为满足这三种需要学校数学应有什么样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论述了进行良好的数学教学所需的多种条件和支持.《报告》认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的是“数学可用来作一种传递信息——表示、解释和预测信息的强有力的手段”;第二个重要原因是“数学在其他领域的重要意义”;此外还有一原因是“数学内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报告》认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所学的数学课程既要有相同之处也要有区别.相同之处体现在,所在学生都会接触到的数学共同的核心内容,并具体列出了数学课程内容的“基础表”,认为它应成为面向所有学生的数学大纲的一部分;差别之处体现在对于不同的学生,额外增加的内容在深度、评价方法和教学目的方面有所侧重.《报告》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强调让学生成功地发展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强调更好地发展个别化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能力学习的学习需要;《报告》关注数学“应用”,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认为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所学的概念与技能,如何利用它们去解决问题.《报告》还指出: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计算器的使用对基本的计算能力没有产生任何负面的影响,儿童从早期起学习使用简单的计算器是明智的.以《Cockcroft报告》为背景,英国数学课程基本理念包括:①数学对于大众具有重要意义,人们利用数学交流信息和思想,完成一系列的实际任务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②数学是探索新世界的工具,数学的应用过程是生动的、具有创造性活动的过程;③数学的技巧虽然重要,然而它们仅仅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具有良好的数学观;④数学具有欣赏的价值,数学欣赏能给学生带来智力活动体验和探索经验的兴奋;⑤数学内容应该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应该体现多样性和个别性相结合.学校能根据国家标准作出计划,针对个别学生的需要做出适当的伸缩.3.日本的数学课程改革——有愉快感、充实感的学习活动日本数学教育具有和中国一样的东亚文化传统,考试文化等在数学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二十年来,日本课程改革提出的重点是精选教学内容,改善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1996年8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发表题为《关于面向21世纪的我国教育》的咨询报告.指出;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生存能力”的培养,由注重灌输知识向注重培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转变.即要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学习、独立思考、判断、行动的能力,以及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心,自律意识,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和品格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提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通过开展宽松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基础,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使各个学校能够发挥主动性,创造出有特色的教育.基于上述目标,日本数学课程改革的最新特点为:首先,提倡数学学习一种有愉快感、充实感的学习活动.包括以下两方面理念:第一,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学习活动;第二,在宽松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打好基础;其次,进一步精简学习内容.认为要实现上述要求,必须进一步精简传统的学习内容;最后,提倡选择性学习和综合学习.新课程增加了选修课课时,使课程具有较大的弹性,适合不同学生的需要.综合学习是本次学习指导纲要中新增设的内容,它通过学生综合数学知识或者数学知识与其他知识的综合来解决一个研究课题.4. 荷兰数学课程改革的特点①——现实的数学教育荷兰的教育有其独到之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高度自由.荷兰的课程目标是最简单的,篇幅短,语言简略.荷兰政府不干预学校的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个学习科目具体需要怎么教和怎么学,完全由学校和教师们自己决定,学校则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教学计划自行决定选用何种教材或教材系列;二是教师有充分的权威.荷兰的教师可以不通过学校的管理人员自己决定与教学工作有关的事务,其作用远比学生自己的考试成绩重要.然而在如此自由的教育环境中,荷兰的数学教育并没有象想象的那么“混乱”.相反,荷兰的数学教育水平很高,据“第三次国际数学和科学研究”(TIMSS,1997)的测试结果,荷兰学生的数学成就在所有西方国家中名列前茅.并且荷兰的数学课程在不同的学校中不仅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差别,甚至可以说是统一的.因为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在使用统一的数学课程,这就是基于现实数学教育理念的数学课程.现实数学教育与传统数学教育迥然不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数学教育是要“教给”学生数学的现成结果,而现实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自己去再“发现”数学的这些结果.“现实”一词包含两种涵义:①现实数学教育是现实的,即现实数学教育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自己熟悉的生活学习数学,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始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②现实数学教育是实现的,即现实数学教育与数学的“再发现”紧密相连,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不是教师课堂灌输的现成数学结果,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的结论.现实数学教育是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H. Freudenthal,1905~1990)与其领衔的荷兰数学教育研究集体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丰富、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新型数学教育.弗赖登塔尔是20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数学教育家,他指导、推动和亲身参与了荷兰的数学教育改革实践,并对20世纪国际数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也受到了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启发.1991年,在弗赖登塔尔先生逝世一周年时出版了他最后一本内容广博的、在数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重要历史作用的遗著《数学教育反思》.这本书的副标题是:“中国之行演讲集”,指他1985年80高龄之际来中国访问之行,说明《数学教育反思》这部重要著作的历史足迹,是从他1985年的中国之行开始的.弗赖登塔尔在这本著作中结合荷兰的数学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了现实数学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追寻了现实数学教育在近半个世纪时间里的发展历程,对现实数学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现实数学教育”指导下的数学课程观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基本方面:①数学在本质上是一项人类活动,通过数学课程让学生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是可能的;“学校中的数学不是那些封闭的系统,而是作为一项人类活动的数学,是从现实生活开始的数学化过程……”.学生具有“潜在的发现能力”,他们本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已经具备了教师甚至研究人员的特征,在他们身上实现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活动是可能的.数学教育应当发展这种潜能,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实现数学的“再发现”.数学课程,应当是引导学生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实现数学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的①这个专题的基础内容来自孙晓天:《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三章.课程.②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课程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得到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之后,再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按照这样的途径发展,数学教育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在上述课程观念的指导下,荷兰现实数学课程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两个核心概念:情景问题与数学化.①情景问题——数学课程应当从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情景问题出发,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这些情景问题自己去发现数学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②数学化——数学化是一种由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由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的认识转化活动,是人类发现活动在数学领域里的具体体现.情景问题解释了数学课程如何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和结束;数学化则具体指出怎么才能使数学课程帮助学生重复人类数学发现的过程.弗赖登塔尔倡导的这种数学课程经过三十年来荷兰几代数学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和实践,得以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富有特色的荷兰现实数学课程.荷兰的数学教育是成功的典范之一,值得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了解荷兰的数学课程发展、把握世界数学课程发展的脉搏,就一定要了解弗赖登塔尔的思想和实践.弗赖登塔尔是著名数学家布劳威尔的学生,他首先以代数拓扑学和泛函分析研究方面的杰出工作确立了其作为国际著名数学家的地位,曾任荷兰数学会的两届主席.作为著名的数学家,弗赖登塔尔非常关注教育问题,他很早就把学习和教学本身作为自己思考和研究的对象.他本人对此有一个非常简单的解释:我一生都是做教师,之所以从很早就开始思考教育方面的问题,是为了把教师这一行做好.弗赖登塔尔在数学教育研究中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对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法”、“教育目标分类学”提出过探究与质疑、对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方面工作也进行探究与质疑;特别重要的是在“新数运动”这样的重大事件面前,弗赖登塔尔没有盲目附和,而是采取一种冷静和客观的分析态度经思考后进行断然抵制.他认为,新数运动的倡导者当中,有许多人虽然是著名的数学家,但对教育方面的问题知之不多,其中有的人此前未做过任何数学教育方面的研究工作,由这样的数学家来主导如此重大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是不妥的;二是弗赖登塔尔认为,作为“新数学”出发点的诸如:集合,逻辑,关系等等知识内容过于复杂和抽象,不适宜在学校基础教育中引入.并明确反对受“新数运动”影响而由荷兰政府组建“数学课程现代化委员会”以及打算在中小学引进“新数学”的做法.他对“新数运动”的分析和评价,后来一一被实践所验证.他的看法以及他个人在数学教育领域的巨大影响力,使荷兰最终抵制了“新数学”,不仅免受“新数运动”的折腾,而且保持了本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平稳发展.从荷兰数学教育成功的经验,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①成功的数学课程改革,应该集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乃至一线数学教师的经验与智慧为一体,共同协作才能成功,弗赖登塔尔本人就身兼这几种身份;②要成功,必须付出长时间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弗赖登塔尔本人的经历就是明证;③对问题一定要先思而后行,不能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弗赖登塔尔对“新数运动”和对布卢姆、皮亚杰这样“大家”的观点,不是盲目附和,而是首先持一种分析的态度,投以一种探究的目光.这种孜。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22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

第22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法、德、日本、苏联和俄罗斯的教育改革22.1 复习笔记一、美国的教育改革1.《国防教育法》和60年代的教育改革(1)《国防教育法》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的教育质量展开了激烈批评,特别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美国朝野震惊,改革教育的呼声更加高涨。

在此背景下,1958年9月2日,美国总统亲自批准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主要内容如下: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即所谓“新三艺”)的教学;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③强调“天才教育”;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

《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战后的教育基本法,它的颁布表明美国认识到了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的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2)60年代的教育改革①中小学的课程改革1959年9月,美国科学院邀请35位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汇集一起,讨论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

心理学家布鲁纳做了以《教育过程》为名的总结报告,报告以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观为主导,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如下:a.强调早期教育,发掘儿童智力潜力;b.逐级下放科学技术课程,缩短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距离;c.用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作指导,编制结构课程,并使之与教学过程结构和儿童的智力发展结构相适应,成为儿童可掌握的内容;d.鼓励学生用探索的发现式方法学习。

这次会议为60年代美国中小学校课程改革指出了方向。

但会后由科学家和部分教师编制的新教材难度太大,又缺少教学法经验,脱离了中小学实际,大多数教师不能使用,学生也不感兴趣,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②继续解决教育机会不平等问题19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中小学教育法》。

法案肯定了自50年代末开始的教育改革,重申了黑人、白人学生合校教育的政策,制定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措施:a.制定出中小学教育目标:小学目标是加强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为将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中学目标是为培养未来的学者、专家打下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生源作准备。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考核册及参考答案作业一第一单元综合练习一 (1-4章)一、填空题1、基础教育亦称国民基础教育是旨在提高公民基本素质而实施的普通文化教育。

2、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

3、基础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具有基础性、全面性、普及性。

4、1990年3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全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的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

5、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普及化。

6、教育目的是社会对于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7、教育功能基本上可分为两类即: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

8、面向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9、由美国科学促进会着手制定的美国2061计划提出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改革构想。

10、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力求体现其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1、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构是以分科为主,同时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12、各学科标准应体现对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只是与技能、德育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13、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自上而下三级课程管理。

14、布鲁纳提出了发现或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一培养学生原则。

15、范例教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基本性原则、范例性原则和基础性原则。

16、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二、简答题1. 简述国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答:国外基础教育的改革出以下共同趋势:教育全民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教育信息化和教育个性化。

2、简要说明21世纪教育主旋律的内容。

日本的数学课程改革

日本的数学课程改革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引进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思想,并通过立法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确立单轨新学六三、三四制,即小学6年,初中三年,高中3年,大学四年,并实行9年义务教育,使战后日本教育步入了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日本调整学校结构,加强理工科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和熟练工人。

20世纪80年代,日本步入先进国家行列,把以往教育重视经济的价值取向转变为强调丰富人文精神,打破学校教育的封闭性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出终身教育的思想,并突出了教育的灵活性、个性化和特色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现代的社会问题是人的平均寿命增长,孩子的出生率降低,青少年人口比例减少,这使得学校和家庭有能力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另一方面。

社会劳动人口相对减少,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有用的人,成为时代必然的要求。

日本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偏重知识的量,忽视身心的培养;青少年社会经验不足,自我约束的能力弱;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情心和爱心。

因此,家庭、学校、社会期待着教育能发挥出强有力的作用。

新世纪初的课程改革日本学校的学习内容是根据文部省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进行确定的,《学习指导要领》基本上是每十年修订一次,1989年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面有了新的进展,1998年12月文部省第七次发布了《中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并于2002年开始实施。

此次课程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关心儿童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通过课内课外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学生愉快地成长,满足学生自身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同时在学习交流活动中是学生理解他人,获得尊重、体验自身价值。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日本文部省认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需要的是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和有自学精神的人。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是知识和创新,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国外经验及启示一、概述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许多国家开始进行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本文将探讨国外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课程改革经验,并从中汲取启示,以期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它包括但不限于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合作精神、信息素养等。

这些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将回顾一些国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课程改革经验。

例如,芬兰的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加坡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加拿大的课程改革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这些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

我们将总结这些经验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文化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框架。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

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支持,以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

通过借鉴和学习国外的课程改革经验,我们可以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奋斗!1. 核心素养概念的界定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一概念在21世纪初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后,迅速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在国外,核心素养的界定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例如,欧盟在2006年发布了《核心素养:为终身学习而学习》的报告,将核心素养分为三个维度: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素养、数字素养、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主动意识与创业精神、文化表达、健康与福祉。

日本课程改革的方法和理念

日本课程改革的方法和理念

日本的课程改革、背景、理念方法日本课程改革的内容:(一)设定“综合学习时间”这是此次课程调整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1989年设立小学综合课《生活课》(一、二年级开设,2课时/周)的基础上,新的课程计划规定,从小学三年级起增加“综合学习时间”。

文部省在指导要领的总则中指出,所谓“综合学习时间”不同于某个学科领域,它与各科教学、道德和特别活动相并列,是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开有机组成部分。

设定综合学习时间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日本社会国际化、信息化等新的变化,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大自然、有机会体验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生活能力和关心社会的态度。

(二)削减课时,调整课时比例日本在新的课程方案中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时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削减。

(三)精选课程内容适应周五日制学习和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为此,课程改革就不仅仅需要削减课时,更重要的是要精简和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富有弹性。

为此,他们提出的精选教学内容的原则是:对那些在各学科中多数孩子理解上感到困难的内容,仅仅是结论性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内容,各级学校、各年级、各学科之间重复的内容,在校外活动或今后生活中可以掌握的内容,采取删除、转向高年级或减轻分量的办法。

新颁布的学习指导要领显示,将于2002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计划中,各个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都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精简、删除了部分内容。

例如,小学语文课中删除了各年级的抄写、听写文章,五、六年级的改写文章等内容;社会科中删除了三、四年级“地区人们生活的变化”“地区人们的各种活动”等内容;算术学科中,删除了不等式(二年级)、多位整数/小数的四则运算(三一五年级);带分数的计算(四一六年级)、四边形的相互关系(四年级)、梯形和多边形的面积(五年级)、丈量法的构成、度数分布、比值等(六年级)。

初中社会科中,删除了“文艺复兴”“和欧洲世界、伊斯兰世界的接触”等内容;数学中删除了平行、旋转移动和对称移动(初一),近似值、二进位法(初二),平方根表(初三);理科中删除了不同溶质水溶液的差别(初一),信息手段的发展(初三),气候图的制作(初二)等。

对日本新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认识

对日本新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认识

・国外学科教育・对日本新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改革的认识程小健,冯 霞(安徽师范大学物理学与电子信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课程[摘要] 着重探讨日本新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充分考虑社会、学生、学科的发展需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308(2002)02-0043-04 [中图分类号]G623.5;G629.1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日本新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改革旨在面向21世纪,探索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科教育改革的新途径,保持学校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同步发展。

本文着重研究日本在此方面的基本思路和特点。

一、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背景1996年8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方式》的咨询报告中指出,面对今后日益信息化、国际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不断变化的社会,教育要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报告认为,不管社会怎样变化,要能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作出判断和采取行动,具有较好的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

这便是重视培养学生应当具备的“生存能力”。

面向21世纪,必须使教育由注重灌输知识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转变。

1998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了新的《学习指导要领》(以下简称《要领》),从而拉开了日本面向21世纪改革中小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和教育课程审议会有关教育改革思想和计划的实施。

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指导思想针对目前日本中小学课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认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具备作为个人和国家社会的一员,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基础,培养丰富的人性,通过对自然、社会、人、文化等各种对象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自己长处和个性的素质,养成自主意识。

所以,学校课程要特别重视筛选基础的和基本的教学内容,减少课时,加强课程的弹性,改进教学方法和指导方法。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结题报告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研究报告报告名称:《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作者:李明哲、徐亚兰完成时间: 2012.4.1哈尔滨学院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数学与当代科学技术高度融合,其应用超越了传统的领域,并且直接进入了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丘成桐院士在北大百年校庆学术报告会上题为《数学的内容、方法和意义》的报告中指出:西方技术的基础在科学,实际和抽象的桥梁是基本科学,而基本科学的工具和语言就是数学。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取得的成就已成为高科技时代赖以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数学本身的发展为各科学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正由于数学在当代科学地位的巨大变化,使得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加强对数学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成为新世纪实现高等教育根本目标的重要内容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本项目正是在这样的前提和背景下立项的。

2010年以来,我们结合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原则和“互动、参与、提高”等现代化教学思想相融合,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指导为一体”的整合研究,对哈尔滨学院高等数学课程从教学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指导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高等数学》课程是高等院校理、工、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我国高校一般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高等数学》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它为学生学习后继课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另一方面,它通过各个教学环节,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和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因此,高等数学课的教学一直深受重视并且不断提出高要求。

哈尔滨学院是合并组建的新升本本科院校,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地区性教育质量的不同导致学生的数学程度参差不齐。

数学教育学 第三章

数学教育学  第三章

第三章:国外的数学课程改革一、20世纪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1、贝利—克莱因运动1901年,英国数学家贝利发表了《论数学教学》的著名演讲,提出了“数学教育应该面向大众”、“数学教育必须重视应用”的思想,以及改革数学教育的鲜明主张,其中多数是针对几何课程的。

于此同时,著名的数学家克莱因也在各种场合发表自己对数学教育的看法,并提出了所谓的“米兰大纲”。

法国的波利尔和美国的穆尔也纷纷提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主张,于是就形成了后来被称为贝利—克莱因运动的20世纪第一个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

所谓的“米兰大纲”:1、教材的选择、排列,应适应学生心理的自然发展;2、融合数学的各学科,密切其他学科的联系;3、不过分强调形式的训练;4、强调实用的方面;5、将养成函数思想与空间观察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础。

2、新数学运动1950年代初期,新数学运动就已经作为美国战后数学教育计划之一悄悄地开始了,其最初的想法主要基于下面两个方面的变革:首先是数学本身的变革。

许多数学家都竭力主张彻底改革中学数学课程,用现代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语言来重建传统的初等数学,并引进新的现代数学内容。

其次是课程观念上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课程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过分强调运算技巧;二是忽视数学的逻辑结论和系统性,人为的把数学分割成一些互不相通的部分。

正是在这种课程思想指导下,人们开始考虑制定新的数学课程。

继美国、欧洲推进数学教育现代化后,非洲、拉丁美洲、东南亚地区都相继成立了地区性的机构,召开会议推进“新数学运动”,于是“新数学运动”波及全球,于1960年形成高潮。

3、回到基础运动与“新数学运动”的轰轰烈烈成鲜明对比的是,“回到基础”几乎是悄无声息的进行的,既没有响亮的口号,也没有同统一的纲领,其出发点是希望重新引起对基本技能的重视,但令人遗憾的是,回到基础不但没有提高教学水平,反而使数学教学回落到历史的最低谷。

4、新数学运动与回到基础运动带给我们的教训:①教育不是一门纯粹独立的科学;②用口号来代替行动纲领,将毫无益处;③数学课程的改革不是一个突变的过程;④教材的编写应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本科《比较初等教育》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本科《比较初等教育》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本科《比较初等教育》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本科《比较初等教育》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国开(中央电大)小学教育本科《比较初等教育》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说明:试卷号码:1864;课程考核:形考(50%、网核)、终考(50%、机考)阶段性测验一一、单项选择题 1.“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19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_______提出来的。

A.朱利安B.索科洛娃C.塔西陀D.施奈德 2.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_______,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A.《演说家》B.《共和政体》C.《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D.《比较教育》3._______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A.埃德蒙.金B.色诺芬C.琼斯D.朱利安 4.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_______和_______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A.古罗马、古埃及B.古罗马、古印度C.古希腊雅典、斯巴达D.古希腊、斯巴达 5.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_______,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A.《西游记》B.《大唐西域记》C.《礼记》D.《马可.波罗游记》6.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_______。

A.《比较教育》B.《比较教育研究》C.《教育年鉴》D.《国际比较教育》7.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_______”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教育因素。

A.历史性B.国际性C.名族性D.传统性 8.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_______的方法去探寻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卢江21世纪即将到来,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出适应现代化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才。

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数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人才素质的培养。

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数学的应用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科学家们展望,在下个世纪里,数学的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社会公民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必需的一种通用技术。

面向21世纪,用教育现代化的观点审视目前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在现有的数学教育成果基础上,以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依据,重新认识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探讨如何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能力。

本文结合主要发达国家的改革思想、经验,以及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成果,阐述笔者对小学数学课程和教材进一步改革的一些粗浅见解。

一、数学教育改革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由于数学在科学技术发展、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未来国际间的竞争,各主要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数学教育的质量。

80年代以来,纷纷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新观点、新方案,力图通过合理、科学的变革,获得高质量的数学教育成果。

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发布了关于美国数学教育的末来的报告《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全美数学教师理事会公布了新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等文献,阐明了改革美国数学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目标,逐步建立起数学教育改革全国性的共识。

美国有关人士认为:对所有学生进行优质的数学教育是兴旺发达的经济所必需的。

为了在未来的世界中,美国能维持其强国的地位,在本世纪末美国要有世界最好的数学教育。

1988年,英国议会颁发了教育改革法,建立了国家课程(义务教育阶段)。

国家课程数学对于英国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有着深刻的影响。

1989年英国颁布了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经几次修订,于1995年颁布了最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

这一课程标准在内容安排上,一改传统的安排体系,分为:运用和应用数学、数、代数、图形和空间、数据的处理五大块。

日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

日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

日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日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众所周知,日本小学生的数学成绩在国际上是名列前茅的。

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进行第二次国际数学研究,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测验结果如下:算术代数几何概率统计计量国际日本可以看出,日本学生在各项内容的测试分数都高于国际平均成绩。

其中原因之一与教材的改革有很大关系。

据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调查,测试的内容中日本学生已经学过的达75,而其他各国学生已经学过的平均只有62。

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日本小学数学教学的水平是比较高的。

因此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一日本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简史日本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小学数学的水平是较高的,代受军国主义的影响,基础知识有所削弱,程度曾有下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制订了新的《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重新拟订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

由于这个大纲比美国的水平高,后接受美国教育使节团的专家意见,于以美国的为蓝本修改了大纲,减少了内容,乘除数是小数、分数的乘除法、比例、三角形和圆的面积等移到初中教学,教学时数也有所减少,在教科书中按生活单元编排教学内容。

结果不仅降低了数学的程度,而且学生不能获得系统的数学知识。

在这之后,社会和教育界纷纷对基础学力的下降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为了适应日本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提出了“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改革方针,修订了教学大纲,增加小学数学的教学时数,提高小学数学的水平。

在小学学完算术和简单的图形知识,把乘除数是小数、分数的乘除法、百分率、比例等重新放在小学来教学。

与此同时还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重视培养数学的思考方法。

对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

这次修订是在国际上开展数学教育现代化运动高潮下进行的。

一方面对传统的算术内容做了一些精选,如精简一些繁难的大数目计算,另一方面增加近代、现代的数学概念,如介绍集合的用语和符号,等式的性质,负数概念,概率的初步认识等;加强了函数思想,并增加了一些几何知识,如图形的全等和相似,对称,平移,正多边形,棱柱、棱锥,空间的直线、平面的平行和垂直等。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一、2003年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1.人才价值观的转变与新大纲的出台现在的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技术强国,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有现成的样板可以模仿了,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探索出一条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诸方面保持世界强国地位的新路子。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日本力图进行新的教育改革,确保其世界强国的地位。

因此,日本传统的人才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转变,它迫切需要一大批富于人性和构想力、具有创造性和独创性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领导组织能力的新型高素质的人才。

在90年代末,日本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

在1997年11月进行的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中间报告》中提出了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①要培养富于人性与社会性、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自觉性;②要培养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③在宽余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充实个性教育;④各学校要开展能激发创造方法的教育。

按照这个指导方针对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于1999年3月颁布了从2003年开始实行的新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人才价值观。

就数学教学大纲说,新大纲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减少了授课时间,小学减少142学时,初中减少70学时,高中的授课时数也有所减少,增加了数学实践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内容。

2.新的数学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中,对现行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调整后重新确定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有关数量和图形的算数↑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的能力,同时,注意活动的乐趣和数学处理的好处,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用于日常生活的态度。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加深理解关于数量、图形等的基础概念、原理和规律,获得数学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提高对事物的数理考察能力,同时,了解数学活动的乐趣、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好处,并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初的日本数学教育改革一、2003年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1.人才价值观的转变与新大纲的出台现在的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大国和技术强国,已经不再象过去那样有现成的样板可以模仿了,它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使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日本探索出一条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学技术诸方面保持世界强国地位的新路子。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和挑战,日本力图进行新的教育改革,确保其世界强国的地位。

因此,日本传统的人才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转变,它迫切需要一大批富于人性和构想力、具有创造性和独创性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国际化(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领导组织能力的新型高素质的人才。

在90年代末,日本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方案。

在1997年11月进行的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中间报告》中提出了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①要培养富于人性与社会性、在国际社会中生存的日本人的自觉性;②要培养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③在宽余的教育活动中,使学生掌握牢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充实个性教育;④各学校要开展能激发创造方法的教育。

按照这个指导方针对中小学教学大纲进行了调整,于1999年3月颁布了从2003年开始实行的新教学大纲,新教学大纲中充分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新型人才价值观。

就数学教学大纲说,新大纲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减少了授课时间,小学减少142学时,初中减少70学时,高中的授课时数也有所减少,增加了数学实践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内容。

2.新的数学教学目标新教学大纲中,对现行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调整后重新确定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通过有关数量和图形的算数↑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有条理的思考的能力,同时,注意活动的乐趣和数学处理的好处,进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用于日常生活的态度。

”初中数学教学目标:“加深理解关于数量、图形等的基础概念、原理和规律,获得数学表达和处理的方法,提高对事物的数理考察能力,同时,了解数学活动的乐趣、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好处,并培养灵活运用数学的态度。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加深对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法则的理解,在提高用数学方法考察和处理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创造性能力的基础,同时,认识使用数学的方法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好处,培养积极灵活运用数学方法的态度。

”在这次改革中,特别强调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宽余的作业、操作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充实感,使学生熟练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数学课程改革的实例为说明问题简单起见,这里只介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的某些内容。

高中基本上在维持现行课程结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兴趣、关心和特点,全面地考虑到了数学学习的系统性和学生选择的多样性的有机结合,重新检讨了数学课程内容,并在安排课程↑日本把小学数学叫做“算数”。

内容时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和数学实践的重要性。

从2003年开始使用的高中《数学基础》、《数学I》、《数学II》、《数学III》、《数学A》、《数学B》、《数学C》是对现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适当地调整后产生的,它更注重了学生对数学的态度、兴趣、学习数学的乐趣、数学实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

首先,在高中增设的《数学基础》必修课是这次改革的一大特色,它更注重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态度、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数学与历史文化、社会与数学的关系、考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

《数学基础》的教学目标中指出:“使学生理解关于数学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关心,同时,去认识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的好处,养成灵活应用数学的态度。

”按照这个目标在《数学基础》中安排了如下内容:(1)数学与人类活动理解数量与图形的概念等在人类活动中的发展过程,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关心。

①数与人类、②图形与人类(2)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考察通过社会生活中灵活应用数学和数理地考察周围事物,了解数学的有用性,丰富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

①社会生活与数学、②身边事物的数理考察(3)周围的统计根据目的收集资料,用表和图象整理它们的同时,理解用代表值掌握资料倾向等统计观念,并能够灵活应用它。

①资料的整理、②资料倾向的把握(4)对《数学基础》内容的处理方法:①关于内容(1),以在数学中概念的形成与原理、法则的认识过程和人类与文化的关系为重点,采用数学史的内容。

②关于内容(2),考虑举出与社会生活和数学有关联的身边的事例。

在制定指导计划时,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了以下总要求:(1)学习《数学II》、《数学III》时,按照《数学I》、《数学II》、《数学III》的顺序进行。

(2)对于《数学A》,可以和《数学基础》、《数学I》同时进行或学完(《数学基础》和《数学I》)之后进行学习。

对《数学B》,学完《数学I》之后进行,对于《数学C》,学完《数学I》、《数学A》后学习。

(3)学习各个科目时要注意它们内容的相互联贯性和系统性。

(4)指导各科目时,根据需要,适当地灵活应用计算机与信息通讯网络等技术,以便提高学习效果。

二、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特点第一、在课程改革中,为按照学生各发展阶段的特点有效地进行教育,特别注意到了小学、初中和高中数学内容的一贯性和系统性。

各学校阶段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的同时,更注重了正确理解数学的认识方法和思考方法、提高数学地考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灵活应用数学的态度。

高中数学教学目标中有“加深对于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而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中有“掌握有关数量和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中有“加深有关数量、图形等的基础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的要求。

在小学采用“数量、图形”的说法,而高中采用了“数学”的说法。

因为对高中数学来说,这些并不是数量、图形的单一知识和概念,而是图形和数量已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二、特别地强调了学生的数学态度的培养。

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提到了培养数学态度的要求,这是在以往的数学教育目标中没有的。

在现行教学大纲中,小学和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有培养数学态度的要求,而高中数学教学目标是没有的。

在这次改革中,从小学到高中的数学教学目标中均提出了培养对数学的态度的要求。

这主要是针对不少日本中小学生厌恶或惧怕数学,根据数学能够培养良好人格等方面的教育功能而提出的要求。

第三、格外地重视了学生数学实践。

日本教育一向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次改革中,进一步强调了数学实践的重要性。

数学实践活动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习新概念、新定理时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某些探究活动,并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第二是利用计算机去完成一些学习任务和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第三条款中明确指出:“在各科的教学中,要根据需要恰当地使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以便提高学习效果。

”第四、设置《数学基础》,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与人类社会自身的密切联系。

在这次改革中,除小学、初中数学中有重视数学史知识的要求外,在高中专门设置了《数学基础》课程,决定安排数学史的有关知识、数学与人类社会关系方面的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基础》,可以更有效地了解数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数学问题如何被发现和最终如何被解决、数学和社会的发展如何相互影响等问题。

通过这样的教育,更好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关心,更好地领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也更好地树立人文精神。

第五、减少授课时数,减轻学习负担。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为学生提供宽余的学习时间和充实个性教育,新大纲中又减少了数学授课时数,同时也适当地降低了课程内容的难度。

第六、新大纲是教育的危机感和改革的超前意识有机结合的必然结果。

日本政府提前四年研究制定数学教育改革方案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正式颁布,反映了它教育的危机感和锐意改革的超前意识。

这样使广大数学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学习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指导精神,从而使他们有条不紊地、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工作。

三、比较与借鉴由上述可知,日本数学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和人文素质。

这也体现了日本的现代数学教育意识。

在这次数学教育改革中,他们既发扬了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的尊重个性、注重自主性的教育传统。

日本的这种把他人的优点有机地融入到自己传统中并弥补自己缺陷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

我们也应该象日本那样科学地学习吸收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除存在考试中心主义、教育的刻板划一性等一般弊病外,也有数学教育本身的一些缺点:第一,计算机、信息通讯网络技术的应用方面,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没有具体要求,数学教育和已经来临的信息化社会极不相称。

在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计算机课,但教材缺乏通俗性,内容过于专业化,使学生失去信心或不感兴趣,同时很少涉及到利用计算机去指导一些数学教学活动。

日本则不同,它不过于强调计算机的理论,而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尽可能地让学生使用计算机重新探究已经学过的内容、或某些新内容、或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数学实践、数学态度方面,在我们现行数学教学大纲中提出了一些数学实践的具体要求,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被忽视,任课教师也不大习惯实践性教学,仅仅为了考试和升学率而教学。

笔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曾经到大阪地区的若干中小学考察过数学课堂教学,令人惊讶的是课堂教学和国内不同,经常把全班分几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和课堂讨论,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考察事物或解决某些数学问题。

在讨论中学生踊跃发言,陈述自己的想法,教师最后把学生的想法或解决问题方法进行分类、分析评价并加以鼓励。

另外,日本的师生之间在平时显得很严肃,但课堂上非常自由平等地交流。

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合作精神、数学态度和健全的个性。

第三,数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学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在世界数学史上曾经作出了杰出贡献,出现过刘徽、祖冲之、秦九韶、杨辉等许多著名数学家。

然而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几乎看不到数学史的内容,忽视了人文知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积极因素。

数学教师也缺乏数学史的有关知识和进行数学史教育的意识。

日本则不同,在数学教科书中适当安排了一些数学史知识。

在这次改革中更明显,还专门设置了《数学基础》课程。

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中小学数学教师不放过大数学家的生卒纪念日和重大数学事件,给学生介绍数学家的辉煌业绩和数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们应该吸取他人的优点,在数学教科书中合理恰当地安排一些国内外数学史内容,更好地利用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富多彩的遗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