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中心:全球汉语热背景下ZHC的定位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汉语热背景下ZHC的定位思考
发布时间:2010年3月11日发布人:admin
张玉梅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
一、汉语之‚冷‛和‚热‛
每一个中国人都熟悉汉语和汉字。

但是关于汉语和汉字,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样的一段历史:近现代历史上,汉语经历了由‚冷‛到‚热‛的变化。

18 世纪曾经有欧洲的传教士活跃在中国:‚神父们首先希望篡改中国人的语言和思想,以便使他们能够说汉人的子孙应该将他们的学问、伦理、上帝和直至他们的诞生都归于诺亚。


19 世纪下半叶以来,国人耻于本族文字,认为汉字、女人的小脚、男人的鞭子是一类货色,是导致我们挨打的罪魁祸首。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大批领袖人物们,以鲁迅为代表,均认为‚: 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能自己死。

‛———鲁迅冷冷的横眉下,凝结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深切沉痛的民族自卑感。

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了,法新社8 月5 日电这样描述中国的记者:‚新华社派了22 名记者和4 名技术人员在奥运会上采访工作。

在全世界报道奥运会的7000 名记者中,只有中国人用手写他们的报道‛。

⋯⋯———汉语太难了,没法进入计算机系统。

———汉语之‚冷‛,冷到几乎面临灭顶之灾,这曾经是历史。

近年来,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学汉语、学汉字渐成风气与时尚, HSK(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考试形势直追GRE 和TOELF:
2006 年4 月29 日,新华网:‚2500 多年前,孔子曾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其间‘干七十余君’。

今年将迎来孔子诞辰2557 年,孔子开始以千岁高龄再度周游列国,越洋过海充当起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文化使者。


新华网2005 年的一版专题报道题为《对外汉语教学正成热门专业,拥有执教资格者奇缺》,文中写到: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今年北京市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有4 万,而到了2008 年这个数字至少达到8 万。

即使按照对外汉语教学的‚大班教学‛的标准,这些留学生至少需要8000 名汉语教师,而目前全国拥有对外汉语资格证书的只有3000 到4000 人。

对外汉语极火,对外汉语教师奇缺———关于这一点,交大也深有体会。

2008 年4 月7 日,交大人文学院召开了‚中文本科课程内涵建设专家咨询会‛,会上,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张圣坤明确提出,国际教育学院希望和人文学院互通有无,共享资源,比如派遣对外汉语教师,承担在海外的孔
子学院的教学和文化传播任务。

———汉语之‚热‛,这是当今的趋势和现实。

汉语由‚冷‛而‚热‛变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显而易见,过去是因为中国积贫积弱,国力不强,连语言文字也被当成了垃圾;现在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了、国力壮大了,汉语汉字被重新认识了,有了越来越大的市场。

怎样看待和评价汉语的‚冷‛‚热‛现象呢? 我以为,对汉语汉字的评价,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多半是一种外在的‚忽冷‛与‚热忽‛,汉语汉字自身的品质亘古及今,变化不大。

这也是导致‚汉语热‛的根本原因之一。

汉语汉字有什么品质呢? 重要的品质之一:长寿而富有生命力。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古国中,中国的汉字是唯一一个长寿至今而且越来越活跃的文字。

长寿而富有生命力的秘诀何在? 这是一个很宏大的学术论题,本文暂不讨论。

但是可以很确定的、也可以用来驳斥‚汉字繁难论‛的一个科学证据是:汉字从甲骨文时代起,基本字素也就是三百多个,在此基础上,通过独素造字、合素造字等方法,创造出为数众多的汉字。

汉字是对汉语的记录,是最适合记录汉语的一种文字体系。

简而论之:汉语汉字并非那么难学。

汉语汉字不难学这样的一个结论,可以说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吕必松先生等诸多学贯中西的汉语汉字学者都一再重申过这个观点。

实际上,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从感情上讲,我宁愿相信汉语汉字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和文字;同时,作为一个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普通工作者,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讲,汉语汉字其实是兼具优缺点的一个语言文字体系。

汉语现在热了,更需要语言文字工作者科学地阐释、解释规律性的东西,更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地从事教学。

二、汉语应用与教学的现状
新华网2005 年的一版专题报道(与上文所述同版标题) 题目为《青年写不出像样中文,中国人汉语水平尴尬下滑》,文中说‚: 在中国国家领导人于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上表示中国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支持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之际,中国国内汉语水平的下降却令人担忧⋯⋯‛
韩国《中央日报》12 月16 日有一篇报道题为《令人心寒的中国人的汉语功底》(刘光钟,赵明译) ,文曰: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中国先贤孟子提出的成为男子汉大丈夫的三条标准。

三大标准中‘, 富贵不能淫’尤其令世人推崇。

中国古人赋予了这句话非常深刻的含义,但是目前中国年轻人中有许多人无法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近期在上海举行的翻译资格考试中,出现了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参加该项考试的人的英语水平都很高,但是部分人的汉语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在汉译英题目里,有一道题是要求将‘富贵不能淫’译成英文,有人将这句话译成了‘Be rich ,butnot sexy(富贵但不能性感) ’。

有人将‘血肉长城’翻译成了‘The long wall of blood and meat (用血和肉筑成的长城) ’。

‘血肉长城’一词来自于中国国歌里的‘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一句歌词。

尽管试题中给出了上述提示,但仍有许多人未能理解‘血肉长城’一词的含义。

试题中还有一个题目是要求将‘人之初,性本善’翻译成英文。

‘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性
善说’中的观点,在中国应是妇孺皆知。

在考生的答案中,有人在试卷上赫然写着‘Since the beginning of human beings , sex is always good (人之初,性爱本善) ’,类似的不可理解的幼稚错误还有很多,这表明中国年轻人的汉语水平令人担忧。

据报道,在复旦大学举办的汉语比赛中,外国留学生击败了中国学生,曾在中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中国社会外语风潮蔓延,为找到一份好工作,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要花大量时间来学习外语。

此外,多年来中国一直推行应试教育,忽视学生的汉语教育,从而导致了今天的情形:许多人能够讲一口流利的外语,而写出来的汉语文章却是错误连篇。

作为韩国人,我们有必要回头看看我国是否也在上演着与中国类似的一幕。


———韩国人是把我们中国当成反面教材了。

我想说的是,两篇报道中‚, 中文‛‚、汉语‛这两个词语是大众喜欢通用的,含义较为宽泛的一个概念:它既代表了汉语口语,也指笔头写的书面汉语,也可以指落在纸头上的汉字,还可以指古典文献中的历史汉语,以及汉语的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中华文化。

韩国人说,中国人的汉语功底差,他除了是在说我们的语言翻译能力、语言使用、驾驭能力差以外,其实更是在说我们考生的历史知识、文学功底差,连自己民族的宝贵人文遗产都稀里糊涂。

三、上海交大的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课程在交大历史悠久,其发展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 ②
(一)‚大学国文‛阶段(20 世纪50 年代院系调整前)
建国前这门课程的名称叫‚大学国文‛。

国学大师唐文治担任校长以后,国文教育受到特别重视。

国文成为全校各学院重要的公共基础课。

管理学院各科一、二年级必修国文二年,公共管理科三年级还须修较高的国文课程一学期。

各工程学院、各科学学院一年级必修国文一年,每周授课三小时。

1932 年交大教务会议决议,新生入学后第一周内,要举行国文甄别考试,成绩差者,每周需另行补习两小时。

学生在补习之间,经教员认为程度业已合格,得于下学期免其补习。

以上情况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50 年代初,后因为院系调整等种种原因才告中断。

(二)‚大学语文‛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 2005 年6 月)
20 世纪80 年代初交大恢复老交大优良传统,在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将‚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开设。

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大学语文‛选修课。

每周三课时。

同时,交大还担任了‚大学语文‛华东协作组组长,负责协调整个华东地区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工作。

1997 年起,实行‚新生语文水平测试‛制度,测试的命题包括语文知识、文学知识、古代文学、阅读理解和写作五大部分。

凡测试不合格的学生,都要必修‚大学语文‛课程,必须通过方可毕业。

这一举措在全国理工科大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国内有多家媒体对此作了报道,称其为汉语‚托福‛考试。

(三)‚大学新语文‛阶段(2005 年6 月至今)
2005 年6 月,夏中义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新语文》问世,9 月应用到课堂,直至今天。

关于交大《大学新语文》的特点,可以援引教材主编夏忠义教授的序做个简单说明:与时下流行二十余年的同类教材相比《, 新语文》首先‚新‛在它凸显价值性⋯⋯凸显价值取向的第一缘由,是基于‚大学语文‛在高校现行课程格局中的定位。

对非中文科班的诸多大学生来说‚, 大学语文‛不是专业课,而属公共课,除却学分,你凭什么吸引同学愿听‚大学语文‛? 出路只能是:大幅度地提升教材的人文含量,使之能直接触及乃至正面应对大学生‚精神成人‛时所难免的‚成长的烦恼‛,从而让学生能在一片弥散审美想象的诗意空间去体悟宇宙、人生、历史与世界。

这其实是把美学层面的‚元阅读‛,通过教材创新,而转化为不无操作性的课堂教学艺术了。

———‚大学新语文‛是一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坚实的价值根基的公共课程。

四、职业汉语与大学语文的关系
上文言及,大家、公众对‚中文‛、‚汉语‛其实是不太往清楚里分的,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假设我们把汉语定义为中国人使用的语言,中文定义为中国文字,那么它们是分属于语言、文字两个不同的学术单位,但是本身汉字就是用来记录汉语的,汉语和汉字从来就是不可截然分开而紧密
联系的。

正因为如此,常常是你听到一个留学生说‚我在学习中文呢。

‛再一看,他在写汉字呢。

常常是你又听到一个留学生说‚我在学习中文呢。

‛一看,他戴着随身听听汉语听力呢。

再听到一个留学生说‚我在学习中文呢。

‛其实他拿着一本汉语教材,读ɑ、o、e 呢。

连这个也算是中文。

所以汉语和汉字甚至包括中国文化,比如学习京剧、中文歌曲等等从宽泛的角度理解,是一回事。

说明汉语和汉字关系实在是太密切了。

也就是说,作为一名语文工作者,其实也一样,常常是要把汉语、汉字、中文放一块讲解和教学的。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 年7 月第3 版) 对语文的定义是‚: ①语言和文字:~程度(指阅读和写作等能力)。

②语言和文学:~课本。

‛也就是说,语文这个概念既包括语言,也包括文字,也包括文学。

而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定名为‚语文‛的课程,它既可以是偏重于语言层面的,也可以是偏重于文字层面的,当然也可以偏重于文学。

总体考察全国高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历史与现状,我的体会是,无论是哪个学校的哪个版本,主要偏重的都是文学性、知识性,也兼及汉语知识的工具性。

它主要关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而这个角度对不对呢? 我认为这是很可取的。

前面所举例子,说我们中国人,不光是大学生,也包括整个中华民众,人文素养是有待提高的。

而从哪里提高,以什么为基本的教学资源,我看,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里找,从世界文化的优秀资源里找,从文学以及知识的视角切入,应该是没问题的。

那么‚职业汉语‛呢? 这门课程的特点是,通过教师带领学习学习汉语、汉字以及相关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汉语运用能力,同时帮助学生通过ZHC的考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ZHC的特点是:‚主要考查作为职业核心能力的汉语应用能力,这种能力不同于行业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迁移性;ZHC 是一项能力测试,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应试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语文知识和语法概念⋯⋯‛从其推荐教材,陈宇主编的《职业汉语教程》的篇章目录来看:阅读的策略/ 聆听的技巧/ 说话的艺术/ 说服的艺术/ 言语交际中的逻辑/ 私人文书的写作/ 公务文书的写作/ 常见错别字——显然,这门课程也是偏重于语言教学的一门课程,这本教材主要着眼于听、说、读、写四个环节的把握。

综合上述情况,我的观点可以概括为:站在国际‚汉语热‛的大背景下,基于上海交大重视人文通识教育的优良传统,可以说,职业汉语具有一个客观性、现实性、实用性的条件,它有一个可以充
分发展自己的平台。

客观性:国际上已然形成的汉语热、中文热,其实质是一个‚大语文‛的概念,表明国际交往中,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甚至掌握汉语、中文、汉字以及所有的中国文化。

国人的语文现状,人文素养现状,均呈堪忧之势。

那么,无论是关注大学生‚精神成人‛的大学新语文,还是关注大学生走出校园后‚职场语言交际能力‛的职业汉语,其教学内容都在‚大语文‛的框架之下。

现实性:多年来的大学语文教学已然形成了偏重于以文学、文化、语文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科特点。

大学语文的教材和教学尽管需要改革,从理念到教材再到教法等等。

但是大的方向基本保持不变,也是行之有效的。

大学语文的教学和教改肩负着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过去和将来都应该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大学语文给职业汉语预留了一个‚语言‛教学的空间。

实用性:中国的大学生、中国的全体老百姓,全民的人文素质需要提高,是一个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个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单靠某一门课程的加强就可以做到的。

我以为全民素质的提高不仅是大学里的事情,更是小学里的事情;不仅是文科教育的问题,更是要渗透到各种理工医农等专业教育的问题;不仅是国内教学教育的问题,也是海外教学文化传播的问题⋯⋯而具体到大学的教学中,可以说,恰逢其时:大学生迫切需要就业,求职者需要加强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所以职业汉语具有一个来自于实用性的需求空间。

总之,职业汉语在客观性、现实性、实用性的条件之下,具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它和大学语文的教学是并行不悖的,二者可以分别担负起各自的使命。

参考文献:
[1] 鲁迅. 关于新文字[J ]. 新文字,1935.
[2] 李圃. 甲骨文文字学[M]. 学林出版社,1995.
[3] 何九盈,等. 汉字文化大观[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 安田朴. 中国文化西传欧洲史[M]. 商务印书馆,2000.
[5] 徐中玉. 大学语文[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6] 夏中义. 大学新语文[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
京华美杰尔教育研究所.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
法律出版社,2004.
[8] 陈宇. 职业汉语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