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 背景:________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2. 内容(1) 农业:实行__________。

(2) 工业:全面国有化,不论大中小企业。

(3) 产品分配:取消了自由贸易。

(4)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3. 特点:兼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特色。

4. 影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但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 背景:“______________”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 内容(1) 农业:以固定的____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

(2) 工业:将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收归国家所有,________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3) 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________买卖。

(4)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3. 特点:在以________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发展________经济。

4. 评价:提高了人民的______________,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____________。

斯大林模式一、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1. 工业上:优先发展________,其资金于农业和轻工业。

2. 农业上:农业集体化,建立________,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 管理上:实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以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

4. 所有制:实行单一的________经济。

二、斯大林模式的经验教训1. 经验(1)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__________体制和新型的________模式。

(2) 国家统一调配________、________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教训(1) 片面发展__________,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影响国民经济平衡和持续发展。

(2) 牺牲广大__________,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目标测试内容测试要求教学要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 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并认识其作用(3) 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4)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政治、经济形势(2) 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3) 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新课导入欣赏影片《列宁在1918》经典片段: 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两个装满农产品的袋子,显然是在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老农似乎有所顾虑,经常四处张望。

同学们能找出上述场景中的不正常之处吗?生1: 摆地摊应在人多的地方,不应在偏僻角落。

生2: 商品应被醒目地摆放,不应放在袋子里。

生3: 凭劳动赚钱天经地义,为什么要有所顾虑呢?师: 我与大家有同感,这是为什么呢?生: 不知道。

师: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这一课将告诉我们答案。

基础达标1.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

”这一措施的实行(B)A. 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B. 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 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D. 为苏联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

2. (2014年宿迁模拟卷)“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为集中人力、物力击退敌人“猛扑”,苏俄实行的有效措施之一是(A)A. 实行余粮收集制B. 采取固定粮食税C. 实行义务交售制D. 实行粮食收购制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苏俄处于十月革命后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核心是余粮收集制。

这一政策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历史学测必修2考点梳理:第7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二历史学测必修2考点梳理:第7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七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测试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一、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l.背景:(l)十月革命胜利后,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1918年夏, 苏俄进入国内战争时期。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实物分配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

5.评价:(l)积极:在当时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

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

对战胜国内外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2)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理解新经济政策(1)开始的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标志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工农联盟。

(4)作用:①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②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③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建设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测试内容二“斯大林模式”一、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1)“斯大林模式”的含义: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该体制被称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形成于斯大林执政时期,也称为“斯大林模式”。

二、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经验: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教训: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教案

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单元综述:概述了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以及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较长的历史阶段苏俄、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线索。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疯狂进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

之后由于出现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苏俄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走向现代化之路。

建设过程中,在国外资本主义包围和国内经济文化落后的背景下,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成为强大的工业国。

3、二战后,苏联军事政治实力强大,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世界超级大国。

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斯大林模式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政治上高度集权等。

4、斯大林逝世后,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等苏联领导人进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

5、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力图通过改革振兴苏联,但后期改革逐渐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国家逐渐陷入泥潭。

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

学法指导:学习本单元。

可以以时间为主线进行前后联系,从整体上把握苏联者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及经验和教训,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也可以联系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以达到总结苏联经验教训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目的。

重难突破:正确把握新经济政策(1)从必要性看:①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演那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

②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高中历史必修二全册学案: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课程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必要性。

【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提示] 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条件苛刻的《____________》,使苏俄得以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背景:俄国十月革命后,_______与苏俄境内的_____________联合进攻苏俄,_________(1918-1920)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目的:集中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利,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3.实施:苏维埃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______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4.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实行_____________,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2)工业方面:不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_______,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商业方面:______________;(4)分配方面:粮食等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___________;(5)劳动方面: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课堂思考1]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瘦弱的老农坐在街道一个偏僻的角落里兜售自产的农产品,类似于“摆地摊”。

你觉得这是真的吗?依据是什么?5. 特点:兼有“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特色。

6. 评价:(1)积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__________,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保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局限性: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___________,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农民的强烈不满。

二、新经济政策1、实施背景:1920年底苏俄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课堂思考2]根据材料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战争结束后继续推行的原因。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设计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教案设计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重点讲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内忧(地主、资产阶级叛乱)外患(外国武装干涉)。

1)政治上:英、法、美、日等武装干涉苏俄,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国内战争爆发;2)经济上:原料缺乏,人民忍饥挨饿。

2、目的: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后来苏俄把它视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途径和模式。

3、内容1)军事上:组建红军进行抵抗。

2)经济上: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

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给国家。

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商业:取消商品贸易。

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以实物集中分配。

④劳动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4、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方式的经济体制。

5、评价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在当时最大限度地集中、利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2)但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反而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其原因在于,布尔什维克党主观上存在着试图由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的愿望,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困难:国内战争结束后,亟须恢复遭战争破坏的经济。

2)政治危机: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展示〗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学习重点〗十月革命后经济政策的调整〖学习难点〗苏联一系列改革失败的教训〖知识梳理〗一、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苏维埃俄国面临严峻形势(2)目的:(3)内容:农业:实行——核心;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商业:取消;分配: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等(4)特点:(4)评价:①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1921年,苏俄海军基地发生兵变(2)标志: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3)内容:①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②工业: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允许经营。

对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项目以形式让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分配。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5)作用(评价):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

②列宁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国情向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1、背景:外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①工业:优先发展,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②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

③经济体制:3、评价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新型的模式。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江苏省考试说明】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近年江苏高考命题角度】1.2008年第23题考查斯大林体制和苏联赫鲁晓夫改革2.2009年第17题考查对斯大林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3.2010年第23题考查苏联新经济政策及苏联工业化4.2011年第16题考查斯大林体制的弊端5.2012年第17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6. 2012年第19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重点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评价(1)从特点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缺乏的特殊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与共产主义特点的非常政策,是超越生产力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措施。

(2)从经济作用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对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确保国内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从消极作用看,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史料】重点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作用1.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2)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3)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实质史料列宁说:“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导读:史料表明列宁等人及时调整了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新”的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总结一、苏俄(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1917~1927年(1)主题: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向社会主义过渡。

(2)措施: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使用行政和军事手段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是遵循市场价值规律实行间接过渡。

(4)结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战争需要,但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找到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但随着形势发展被逐步放弃。

2.1928~1953年(1)主题:建立社会主义,实现工业化。

(2)措施:“斯大林模式”。

(3)特征: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的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4)结果:国家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后来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3.二战后(1)主题:改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提高综合国力。

(2)措施:20世纪五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1964年勃列日涅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

(3)特点: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仅是做了一些修补;戈尔巴乔夫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根本性改革,但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失败。

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1)背景方面:改革都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2)指导思想方面:都没有从实际出发提出全面并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3)内容方面①都主要涉及了经济领域。

②都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或允许在公有制形式外,私人(个体)经济存在。

(4)结果方面:改革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不同点(1)指导思想方面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框架,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②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了“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主张对苏联进行根本性的变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2

【导学案】(教师用书)2015版高中历史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一、选择题1.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留给了我们一种群众组织——消费合作社,这种组织便于我们过渡到对产品分配实行广泛的计算和监督。

”“消费合作社”在当时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下列哪一项中?(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物分配制C.新经济政策中农业方面的措施D.新经济政策中的贸易和分配制度【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规定,日常生活用品由国家通过消费合作社分配。

材料中的“对产品分配实行广泛的计算和监督”与此相符。

【答案】 B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 )。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可知,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面临国内外敌人的进攻,为了保障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答案】 B3.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

A.利用市场壮大社会主义经济B.建立稳固的工农政策C.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解析】解题时注意从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来思考。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之间的关系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 A4.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

下表最能说明( )。

年份项目1913 1921 1925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9446 6620 8730顷)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39.79 22.13 44.24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苏俄广大人民的抵制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农业的恢复和发展D.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解析】材料表明,1921~1925年苏联粮食产量有很大提高,这主要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提升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提升(七)一、苏俄(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与调整1.马克思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其主要特征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2.列宁认为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俄国也能建成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探索。

列宁根据不同情况,先后推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使苏联恢复了经济,巩固了工农联盟。

3.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尤其是发展重工业;政治上建立社会主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斯大林时期推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并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带有严重的缺点和弊端,严重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4.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但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都没有取得成功,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看法。

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对苏联的历史全盘否定。

他所进行的改革不但没有解决苏联长期存在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6.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二者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三、近现代进程中主要经济发展模式【典例1】 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入,这表现在( )A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B .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 .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 .一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解析 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

解答此类选择题,主要在于运用相关历史知识,结合“选项”进行归纳、比较和鉴别,找出“题干”要求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得出正确答案。

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A 、C 两项错误;B 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小结与测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主题时空线索串联]
[主题发展历程纵览]
“轻重”难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探索实践(列宁时代)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
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苏联的经济改革——破除“斯大林模式”的迷茫
(1)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农业、工业生产自主权,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突出发展重工业(军事工业)
(3)戈尔巴乔夫改革: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后期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
(3)评价
①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后来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2)内容
①农业: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斯大林时代)
“斯大林模式”——回归“理想”的探索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纲展示〗
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
2.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学习重点〗
十月革命后经济政策的调整
〖学习难点〗
苏联一系列改革失败的教训
〖知识梳理〗
一、战时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苏维埃俄国面临严峻形势
(2)目的:
(3)内容:农业:实行——核心;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
商业:取消;
分配:实行配给制,实行普遍劳动等
(4)特点:
(4)评价:①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巩固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
②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利于生产的发展,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又是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道路过渡的一种尝试,
造成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1921年,苏俄海军基地发生兵变
(2)标志: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3)内容:①农业:以代替余粮收集制(核心)
②工业:放宽对中小企业的限制,允许经营。

对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项目以形式让经营。

③商业:允许自由贸易,恢复。

④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分配。

(4)特点:一是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的关系发展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二是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5)作用(评价):
①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

②列宁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国情向过渡的正确道路。

二、“斯大林模式”
1、背景:外部: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和战争威胁,
国内: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
2、“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①工业:优先发展,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②农业:用行政手段推行。

③经济体制:
3、评价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新型的模式。

②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
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③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
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当堂反馈〗
1.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
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 B.推行农业集体化
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D.实行余粮征集制
2.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3.2012年7月9日《苏联解体20年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共产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最初形态”。

以下史实不能证明此立场的是
A.取消商品贸易 B.实行工业国有化
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4.2014年5月24日,法国《解放报》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

”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 B.国家统一定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
5.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6.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却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认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7.下表是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粮食产量的统计数据。

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C.斯大林农业政策的推行 D.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实施
8.2012年6月29日《从民心指数高扬到苏联政权垮台》指出:“新经济政策采取了顺乎民意、尊重客观规律的措施,仅五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分别增产2倍、1倍以上。

”以下不能体现此政策顺乎民意的是
A.实行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B.实行国家资本主义进行工业建设
C.实行按劳取酬的分配制 D.实行五年计划方式规划发展方向
9.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10.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11.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