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
曾家子孙皆成材 曾国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诀
曾家子孙皆成材曾国藩教育子女有何秘诀?2009年09月24日11:51文汇读书周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5条(曾国藩画像)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注重家教勤俭持家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
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则平民生活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曾国藩(1811—1872),清朝大臣,道光18年进士,出生于湖南湘乡山村一户以农耕为主的勤劳人家,有同胞弟弟4名。
大弟曾国潢,号“澄侯”,排行第四,国子监生,在家协助父亲、叔父管理家务,教育子侄。
二弟曾国华,“温甫”,排行第六,太学生,先到永丰办团练,作战立功,被江西巡抚奏保以同知选用、赏戴蓝翎统带湖南兵勇,后战死杀场,追赠道员、太常寺卿、通议与资政大夫,赏骑都尉世职。
三弟曾国荃,字沅浦(甫),排行第九,贡生,初在长沙办团练,因作战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历任巡抚、总督、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等。
四弟曾国葆,名贞斡,字季洪,诸生,24岁率领600人参军被编成湘军恒营,多次作战立功,赏带花翎、晋升知府,后因领兵作战病卒于军中,追赠内阁学士。
这些弟弟的辉煌人生,与读书有很大关系一、经常检查读书效果经常检查弟弟们的读书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仍有许多的兄长不以为然,认为是父母或学校老师的事。
可是,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他当作兄长应尽的责任。
例如,他于道光20年2月9日给父母信说,”3人联会,间日一课。
每课一诗一赋誊真……家中诸事都不挂念,唯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
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 这是他向父母汇报自己在京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要求查看弟弟们的读书效果。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弟弟们读书的观念与认识程度,也均值得今天的兄长借鉴。
二、以身作则,提出读书要求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历史经验,也是行之有效之法,更是向别人提出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
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20日给弟弟们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余自10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3事未尝一日间断。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曾国藩《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及翻译曾国藩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兄日夜悬望,独此有恒二字告诸弟,伏愿诸弟刻刻留心。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曾国藩家书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修身篇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原文】四位老弟左右:昨廿七日接信,快畅之至,以信多而处处详明也。
四弟七夕诗甚佳,已详批诗后;从此多作诗亦甚好,但须有志有恒,乃有成就耳。
余于诗亦有工夫,恨当世无韩昌黎及苏黄一辈人可与发吾狂言者。
但人事太多,故不常作诗;用心思索,则无时敢忘之耳。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进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字是也。
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今日进一分德,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
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昔某官有一门生为本省学政,托以两孙,当面拜为门生。
后其两孙岁考临场大病,科考丁艰,竟不入学。
数年后两孙乃皆入,其长者仍得两榜。
此可见早迟之际,时刻皆有前定,尽其在我,听其在天,万不可稍生妄想。
六弟天分较诸弟更高,今年受黜,未免愤怨,然及此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
九弟劝我治家之法,甚有道理,喜甚慰甚!自荆七遣去之后,家中亦甚整齐,待率五归家便知。
书曰:“非知之艰,行之维艰。
”九弟所言之理,亦我所深知者,但不能庄严威厉,使人望若神明耳。
自此后当以九弟言书诸神,而刻刻警醒。
季弟天性笃厚,诚如四弟所云,乐何知!求我示读书之法,及进德之道。
另纸开示。
作不具。
国藩手草。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廿九日【译文】四位老弟左右:昨天收到二十七日来信,非常畅快,回信多而所写的事处处详细明白,四弟的七夕诗很好,意见已详细批在诗后面;从此多作诗也很好,但要有志有恒,才有成就。
我对于诗也下了工夫,只遗憾当世没有韩昌黎和苏、黄一辈人可以引起我口出狂言。
但人事应酬太多,所以不常作诗。
用心思索,就时刻不敢忘。
我们这些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件事靠得住。
进德,指孝、悌、仁、义的品德;修业,指写诗、作文、写字的本领。
这两件事都由我做主。
得进一尺,便是我自己的一尺;得进一寸,便是我自己的一寸。
曾国藩说:读书的决窍在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此话该如何领略?
曾国藩说:读书的决窍在看、读、写、作四字紧密配合,每日不可缺一。
此话该如何领略?此句出自坚持曾国藩咸丰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家书,是他教导其子曾纪泽读书之法时所写。
原文是:“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读、写、作”,顾名思义:看书,诵读,练字并记录笔记摘要和心得,创作新篇。
具体种种,之前“在下千城”老师以及其他诸位答者已经做了充分的诠释,在此不作赘述。
重点说说对“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的理解:1.看书。
曾国藩说看书犹如富有之家在外做生意,又如打仗时攻城略地,是攫取不知道的新知识,以完成原始资源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聪明机变的人,不看书,等于放弃了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机会,那么穷其一生,所知所得也是有限。
所以看书不可或缺。
2.读书。
与看书相对,曾公把朗读、诵读书籍看作是在家勤俭守业,又像守土卫国,是对既得文化知识的深耕细作,在大声朗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和体会,确保学过的东西不被遗忘。
读书是在看书获取知识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巩固知识的过程,看书而不读书,很容易落入“泛泛而看或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套路。
所以读书不可或缺。
3.写字。
曾公家书中所谓“写”,主要是指写字,他要求儿子“真、行、篆、隶切不可间断一日,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理由是他本人曾因“作字迟钝”(写字慢)吃了不少亏。
放到今天来看,这一条可稍作调整,字还是要练的,但不用定那么高的标准,可以边记读书笔记边练字。
目标仍是“又快又好”,这是提高“读书之法”整体效率的关键。
又快又好地记笔记,相当于跟作者展开一场高效互动。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杨绛先生说,读书好比隐身的串门儿,那做笔记就是登门之后连吃带拿,临走还要发一番感慨……如此,方不至空手而归。
所以,写字不可或缺。
4.作文。
曾公建议创造任何文体,都应“在二三十岁前立定规模”,因“过三十后则长进极难”,而且他认为“少年不可怕丑”,应广作诸文,都试炼一番。
实践出真知,创作新文,是检验读书成果的最直接方式,也是知识内化的终极归属。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原文】诸位贤弟足下:十一前月八日已将日课抄与弟阅,嗣后每次家信,可抄三页付回。
日课本皆楷书,一笔不苟,惜抄回不能作楷书耳。
冯树堂时攻最猛,余亦教之如弟,知无不言。
可惜弟不能在京与树堂日日切磋,余无日无刻不太息也。
九弟在京年半,余懒散不努力。
九弟去后,余乃稍能立志,盖余实负九弟矣。
余尝语岱云曰:“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①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若全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
”九弟之无所进,是我之大不孝也。
惟愿诸弟发奋立志,念念有恒,以补我不孝之罪,幸甚幸甚。
岱云与易五近亦有日课册,惜其识不甚超越。
余虽日日与之谈论,渠究不能悉心领会,颇疑我言太夸。
然岱云近极勤奋,将来必有所成。
何子敬近待我甚好,常彼此作诗唱和,盖因其兄钦佩我诗,且谈字最相合,故子敬亦改容加礼。
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
近又考订《汉书》之讹,每日手不释卷。
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曰《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曰各体诗好,五曰字好。
此五事者,渠意皆欲有所传于后。
以余观之,此三者余不甚精,不知浅深究竟何如,若字则必传千古无疑矣。
诗亦远出时手之上。
必能卓然成家。
近日京城诗家颇少,故余亦欲多做几首。
黄子寿处,本日去看他,功夫甚长进,古文有才华,好买书,东翻西阅,涉猎颇多,心中已有许多古董。
何世兄亦甚好,沉潜之至,天分亦高,将来必有所成。
吴竹如近日未出城,余亦未去,盖每见则耽搁一天也。
其世兄亦极沉潜,言动中礼,现在亦学倭艮峰先生。
吾观何吴两世兄之资质,与诸弟相等,远不及周受珊、黄子寿;而将来成就,何吴必更切实。
此其故,诸弟能看书自知之,愿诸弟勉之而已。
此数人者,皆后起不凡之人才也,安得诸弟与之联镳并驾。
则余之大幸也。
门上陈升一言不合而去,故余作《傲奴诗》,现换一周升作门上,颇好。
余读《易·旅卦》“丧其童仆”,象曰:“以旅与下,其义丧也。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劝学篇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原文】四位老弟足下:自七月发信后,未接诸弟信,乡间寄信,较省城寄信百倍之难,故余亦不望。
然九弟前信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此意甚佳。
霞仙近来读朱子书,大有所见,不知其言话容止、规模气象如何?若果言动有礼,威仪可则,则直以为师可也,岂特友之哉!然与之同居,亦须真能取益乃佳,无徒浮慕虚名。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①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有于我哉?去年温甫欲读书省城,吾以为离却家门局促之地,而与省城诸胜己者处,其长进当不可限量。
乃两年以来,看书亦不甚多,至于诗文则绝无长进,是不得归咎于地方之局促也。
去年余为择师丁君叙忠,后以丁君处太远,不能从,余意中遂无他师可从。
今年弟自择罗罗山改文,而嗣后杳无信息,是又不得归咎于无良友也。
日月逝矣,再过数年则满三十,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余受父教,而余不能教弟成名,此余所深愧者。
他人与余交,多有受余益者,而独诸弟不能受余之益,此又余所深恨者也。
今寄霞仙信一封,诸弟可抄存信稿而细玩之,此余数年来学思之力,略具大端。
六弟前嘱余将所作诗抄录寄回,余往年皆未存稿,近近存稿者,不过百余首耳,实无暇抄写,待明年将全本付回可也。
国藩草。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注释】①御:抵御,阻止。
【译文】四位老弟足下:自七月发信以后,没有接到弟弟们的信。
乡里寄信,比省城寄信要难百倍,所以我也不十分渴望。
然而九弟前次信中说他有意与刘霞仙同伴读书,这个想法很好。
霞仙近来读朱子的书,大有所见,但不知道他的谈吐容貌、规模气象怎样?如果言语行为有礼,威仪可为表率,那么师从他也可以,哪里只限于朋友呢?但与他同住,也要真能受益才好,不要徒然仰慕别人的虚名。
一个人假若自己能立志,那么,圣贤豪杰,什么事情不可为?何必一定要借助别人呢?我想仁,仁便达到了。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原文】四位老弟足下: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
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有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
问之吴竹如。
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
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静养?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
予时时日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
读经常懒散不沉着。
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
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
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
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
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以磨砺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①大道理。
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
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
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
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②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
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常言:与周公谨交,如饮醇醪③,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
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上有 了第一 批 出国 的留学学 生 . 第 这
一
批3 0多个孩 子 中 ,就 有一 个名 叫
所 以在 曾 国藩 的 引导 下 ,郭 筠通 读 《 十三 经注疏 》 资 治通鉴 》也成 了 和《 ,
一
詹天 佑 的 学生 。后 来成 为 了 中 国 铁 路工程 学 的奠基 人 。
结 婚 之 后 ,他 的老婆 郭 筠 是 个 喜 欢 读 书 的女性 , 国藩觉得 在那 种 重男 曾
最 难 能可 贵 的是 , 虽然对 于 曾纪泽 感
兴趣 的这 些所 谓的 西学 . 国藩 自己 曾
不是太懂 , 但他为了儿子也努力地去
文 版・ 1 1‘ 摘 2 1 0圃 0・
居 里夫人也望女成凤 每天一节特殊教 育课
口 佚 名
居 里 夫人 作 为 一 位 杰 出 的女 科 学 家 ,曾在 仅 隔 8年 的时 间 内就 分 别 摘 取 了两 次 不 同学 科 的 最 高科 学
曾国藩 的教 子之道 : 唯读 书则可 以变其气 质
口 郦 波
“ 之气质 , 人 由于 天 生 , 难 改 很
当然 , 国藩 虽然 主 张读 书要 沉 曾 浸 其中 。但他 从来 不主 张死 记硬 背 。
变, 唯读 书 则可 以变 其气 质 。古之 精 于 相 法 者 ,并 言 读 书 可 以 变 换 骨
独 立人 格 。 中 ,居 里 夫 人 是唯 一 盼 女 成凤 的一
传 记作 家 。作 为普 通 的母亲 , 里夫 居
人 又 是 怎样 培 养 和教 育 自己 的女 儿
的呢 ? 当伊 雷 娜 和 艾 芙 还 在 幼 年 时
位, 因为她 从小培 养孩 子独 立 自主 的
人格 , 化体 魄训 练 , 炼 意 志和 力 强 锻
曾国藩:读书治学,修德、明理、得道。
曾国藩:读书治学,修德、明理、得道。
看、读、写、作曾国藩在咸丰八年( 1858 年) 七月二十一日写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谈及看、读、写、作的四字读书之法,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了读书之法与做人之道的关系。
他说:“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曾国藩还通过具体的事例和自身体认详细解读了什么是看、读、写、作,如何看、读、写、作,曾国藩首先把看和读结合起来分析,解答了看什么、怎么看、读什么、怎么读、写什么、如何写等问题。
他说: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在曾国藩看来,看书主要是指默读,读书主要是指大声朗读。
那么哪些书适合默读,哪些书适合大声朗读,曾国藩认为史书和子书适合看,即默读;经典之作,诗词歌赋适合读,即大声朗读。
为了让其子曾纪泽更好地理解看和读的异同,曾国藩通过富家居积、兵家战争等具体事例来进行说明,他说:“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
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由此可知,看书与读书还是有实质区别的。
对于写什么、如何写,曾国藩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来进行说明。
他说:“至于写字,真行篆隶,尔颇好之,切不可间断一日。
既要求好,又要求快。
余生平因作字迟钝,吃亏不少。
尔须力求敏捷,每日能作楷书一万则几矣。
”曾国藩因为自己写字较慢,吃了不少亏,劝诫儿子能够写得又快又好,以期能够在不同场合应对自如。
对于如何作,曾国藩一生笔耕不辍,个人文档管理到位,留下了诗集、文集和奏稿、书札、日记等海量文字,被后人编为《曾文正公全集》。
他总结过自己的写作秘籍:“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
曾国藩教子读书四法
曾国藩教子读书四法曾国藩是清朝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他的家风和教子经验一直被后人推崇和借鉴。
曾国藩提出了“四书四法”来教导儿子读书学习,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当时的家庭教育,而且对现在的家庭教育仍具有借鉴意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曾国藩教子读书的四法。
第一,持之以恒,勤奋读书。
曾国藩认为读书应该是一种“耗时、劳神、钻研”的过程。
为了使儿子能够持之以恒、勤奋读书,他所采取的方法是在家中设置专门的书房,严格规定学习时间,进行监督和督促。
在学习时,他要求儿子安排好时间,不要打乱自己的作息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以达到真正的学有所成。
第二,注重阅读经典。
曾国藩认为只有阅读经典才能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巨大的收获。
因此,他要求儿子读诗、读史、读经、读子,在此基础上拓展阅读范围,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
他还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深入了解,不仅要掌握作品的内容,还要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以加深领会。
第三,注重思考和实践。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要靠阅读和记忆,更要借助思考和实践来深化理解和增强记忆。
他建议儿子读书时要注意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思考书中所得到的真理是否适用于自己的生活。
他还鼓励儿子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以巩固对书中内容的掌握。
第四,注重道德教育。
曾国藩认为读书不仅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更是要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因此,他强调要在读书的过程中注重道德修养,培养儿子的良好人格和家国情怀。
他要求儿子要以忠、勇、诚、恕为宗旨,时刻保持一种家国情怀,将自己的所学所用发扬光大。
总之,曾国藩的“四书四法”教子读书方法以其科学性、实用性、人文性等常常被引用。
通过坚持的学习、阅读,深入的思考和应用,以及高尚的道德感召,我们可以使家庭教育增加深度和广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提高。
曾国藩家训:三条读书方法
曾国藩家训:三条读书方法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的家信中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曾国藩不仅表达了读书改变一个人情操和价值观的道理,也指明了要读经典、要读懂读透的读书方法。
书,要怎么读才对呢?曾国藩教给孩子的读书方法主要有3条。
第一,要读经典。
因为曾国藩自己就是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所以他教曾纪泽读书,从小就很有规划,主要是以《十三经》和《二十三史》为根本。
按曾国藩的观点来说,这些都是经历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中的经典,而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其中的智慧、思想都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这是最值得后人学习与吸取的。
我们为什么读书?是为了学习别人的智慧与思想。
知识性的东西会随着时间而不断更新,但思想性的东西、智慧性的东西,越经过时间的沉淀,就越有学习的价值。
所以,读书最大的捷径,就是读经典。
经典一定要精读,因为从学习的效率上来说,精读要比泛读还要重要。
泛读虽然也能学到不少东西,但学得多,忘得也多。
但精读就不一样,能吃得深、吃得透。
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
就是说一本书没读完的情况下,不要急着读另一本书。
事实上就读书而言,有很多人有这种毛病,一下弄好多书,这本翻翻,那本翻翻,美其名曰读了好多书,其实一本都没读完,一本都没读通、读透。
而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这实际上就是沉浸的读书法。
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学习的境界要先入乎其内,再能出乎其外。
读书更是这样,一本书,你要先能沉浸进去,你才能最终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东西。
当然,曾国藩虽然主张读书要沉浸其中,但他从来不主张死记硬背。
他对儿子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
只须从容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也就是说读书沉浸其中,其实应该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不要当成任务来死记硬背。
不过,读书应该是件轻松愉悦的事,但这不代表像看闲书那样就行。
曾国藩:读书四法与为学四事
曾国藩:读书四法与为学四事1。
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2。
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3。
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4。
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肢不能行。
曾国藩读书非常用功,他在京为官时,制定了每日需要完成的十二条功课,其中读书就占五条,分别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作字:早饭后做字半时。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
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亡所能:每月做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在以上五条中,曾国藩对自己每天的读书、练字、写作都做了要求,并通过制定功课表督促自己坚持做下去。
曾国藩读书非常用功和专心,在多年的读书生涯中总结出了一套读书方法。
他在家信中从看、读、写、作四个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看”指泛读,不要求做到熟练,主要是用来扩大知识面,比如看《史记》、《汉书》《近思录》之类的书。
“读”指精读,要求弄懂和记熟,而且要求大声读出来以体会其中含义,比如读《论语》《诗》《书》《易》《左传》《昭明文选》之类的书,还有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欧阳修、韩愈等人的散文,这类书非高声朗诵不能体会其中雄伟的气概。
他对“看”和“读”进行了区分,譬如富贵人家,看书是在外做贸易,能够获利三倍,读书则是在家慎守,生活节约、不轻易花费;又譬如兵家战争,看书是攻城略地、开疆拓土,读书则是构筑深沟坚垒,善于防守;他还用孔子得意弟子子夏的“日知所亡”“无忘所能”来进行比喻,看书如“日知所亡”,每日都反省自己有什么不足,进而改正扩充提升自己,读书如“无忘所能”,牢记自己的长处,并经常温习巩固,做更为透彻的理解。
“写”指写字,“作”指作文,曾国藩要求自己每天、每月都要做,通过不断的练习来获得提升。
曾国藩在他一生的读书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方法
曾国藩在他一生的读书经验中,总结了四点读书方法西方达尔文曾有过一句话:"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所以方法的学习是最重要根本。
而古人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最早由三国时魏国名师董遇提出。
如荀子说:「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
」即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对文章融会贯通的领悟效果。
而在清代有一位对清朝贡献极高的能臣,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他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而被誉为晚清中兴的第一名臣。
虽然曾国藩一生成就辉煌,事迹、功绩不计其数,后代的史学家对他的评价也毁誉参半,但也不能抹灭掉曾国藩对晚清的贡献。
曾国藩的功过自有后人评断,在此我们要学习的是曾国藩对于知识的认知,而知识浩瀚、学海无涯。
所以一个人想要在有生之年,阅读全天下的书籍,是不太可能办得到的。
但假使学习的方法得宜,就可以比别人多读许多书,及认识更多知识的道理。
在民国初年有位历史评论家何贻焜出版了一本"曾国藩评传",其作者对曾国藩的生平背景做了详细介绍, 并从"曾公思想起源"到"养生方法", 从11个方面深入研究了曾国藩,内容提到他认为曾国藩为后世所赞颂学习之典范,其根基在于一、立志:自立自强,则天下无不可成之事。
二、求知:勤学好问,以真知统摄立志。
三、反省:以勤省勇改,以收自强之道。
四、慎独:以养心不愧增善去恶。
五:居敬:身心交养践实缉熙。
六:习劳:藉以养身享寿考,养心而知足。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都有研究曾国藩的家书、日记,其家书和日记包含了许多曾国藩自己的经验、知识、方法许多的精华所在,因此我在这里分享给各位的是,曾国藩他在家书中传达给他的儿子自己一生的读书经验心得,在曾国藩家书中有条理地看到"看、读、写、作"四种方法,称之"为学四法"。
01 "看"法曾国藩在"咸丰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致诸弟书"内容提到:纪泽儿读书,记性不好,悟性较佳。
曾国藩教子读书法
曾国藩教子读书法聂鑫森在《曾国藩全集·家书》中,有《谕纪泽》一信。
曾纪泽为曾国藩长子,是晚清著名的爱国外交家。
这封信写于1858年的农历八月,曾纪泽年方十九。
曾国藩称:“读书之法,看、读、写、作,每日四者不可缺一。
”接着将这四字,以实例为之解说。
“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
”看书,指的是眼观心记而不出声。
“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
”这些书,“非高声朗诵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曾国藩认为看书与读书各有所长,都不能偏废。
他生动地阐述,看书如同外出经商,可获利数倍;读书酷似居家守业,不可随意浪费钱财;又像率军作战,看书是攻城略地,扩增占领的空间;读书有如挖壕沟砌堡垒,以便坚守不弃。
“写”,主要是说写好字,“切不可间断一日”。
“作”,是指勤动笔作诗作文,且必须“二三十岁立定规模”,“数者不可不一一讲求,一一试为之”,强调各种文体都应熟悉,因曾国藩自感“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所以他特别交代曾纪泽、曾纪鸿兄弟多读有关科技方面的书籍。
曾纪泽不但自学英语,并达到可读、可听、可说、可译的程度;而且对近代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等学科,苦下气力研读,真正做到了学贯中西。
曾纪鸿八岁时,曾国藩就在家书中说:“纪鸿儿亦不必读八股文,徒费时日,实无益也。
”《曾纪鸿年谱》中记载:“同治七年(1868)……文正公每日酉初课公兄弟等背书文,又写《律吕表》,命公代算。
”曾纪鸿长大后,在攻读举业的同时,对算术之学兴趣盎然。
他研读了当时的中外科学家合作翻译的《化学鉴原》《物体遇热改易说》《汽车发轫》《代数学》《决疑数学》等书,并有机会向译者当面请教。
曾纪鸿在数学上很有天赋,1872年完成了他第一部学术著作《对数详解》;1874年,又写出《圆率考真图解》一书。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原文及翻译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原文及翻译劝学篇致诸弟·讲读经史方法【原文】诸位老弟足下:正月十五日接到四弟、六弟、九弟十二月初五日所发家信,四弟之信三页,语语平实,责我待人不恕,甚为切当。
谓“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云云,此数语,兄读之不觉汗下。
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①。
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②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其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刘大爷、刘三爷兄弟皆想做好人,卒至视如仇雠③,因刘三爷得好名声于父母族党之间,而刘大爷得坏名声故也。
”今四弟之所责我者,正是此道理。
我所以读之汗下。
但愿兄弟五人,各个明白这道理,彼此互相原谅,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
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令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得令名,是弟之罪。
若各个如此存心,则亿万年无纤芥④之嫌矣。
至于家塾读书之说,我亦知其甚难,曾与九弟面谈及数十次矣。
但四弟前次来书,言欲找馆出外教书,兄意教馆之荒功误事,较之家塾为尤甚,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
若云一出家塾便有明师益友,则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宿夜熟筹之矣,惟汪觉庵师及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
然衡阳风俗,只有冬学要紧,自五月以后,师弟皆奉行故事而已。
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
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
四弟若到衡阳去,必以翰林之弟相笑,薄俗可恶。
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大有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
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
今四弟意必从觉庵师游,则千万听兄嘱咐,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劝学篇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原文】四位老弟足下:前月寄信,想已接到。
余蒙祖宗遗泽①、祖父教训,幸得科名,内顾无所忧,外遇无不如意,一无所缺矣。
所望者,再得诸弟强立,同心一力,何患令名不显,何愁家运之不兴?欲别立课程,多讲规条,使诸弟遵而行之,又恐诸弟习见而生厌心;欲默默而不言,又非长兄督责之道。
是以往年常示诸弟以课程,近来则只教以有恒二字。
所望于诸弟者,但将诸弟每月功课写明告我,则我心大慰矣。
乃诸弟每次写信,从不将自己之业写明,乃好言家事及京中诸事。
此时家中重庆②,外事又有我料理,诸弟一概不管可也。
以后写信,但将每月作诗几首,作文几首,看书几卷,详细告我,则我欢喜无量。
诸弟或能为科名中人,或能为学问中人,其为父母之令子一也,我之允喜一也。
慎弗以科名稍迟,而遂谓无可自立也。
如霞仙今日之身份,则比等闲之秀才高矣。
若学问愈进,身份愈高,则等闲之举人、进士又不足论矣。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近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七月初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
自七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③文集》百卷,《归震川④文集》四十卷,《诗经大全》二十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诸弟若能有恒如此,则虽四弟中等之资,亦当有所成就,况六弟九弟上等之资乎?明年肄业之所,不知已有定否?或在家,或在外,无不可者。
谓在家不好用功,此巧于卸责者也。
吾今在京,日日事务纷冗,而犹可以不间断,况家中万万不及此间之纷冗乎?树堂、筠仙自十月起,每十日作文一首,每日看书十五页,亦极有恒。
诸弟试将《朱子纲目》过笔圈点,定以有恒,不过数月即圈完矣。
若看注疏⑤,每经亦不过数月即完,切勿以家中有事而间断看书之课,又弗以考试将近而间断看书之课。
虽走路之日,到店亦可看;考试之日,出场亦可看也。
曾国藩教育孩子
曾国藩教育孩子曾国藩是清朝历史上最有权势者之一,他位列三公,拜相封侯,可谓显赫一时,然而他教育子女的方法却远比我们现在的溺爱式、呵护式的家长要高明得多。
曾国藩怎么教育孩子的呢?下面是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曾国藩教育孩子注重家教勤俭持家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
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对于勤和俭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
一个家能够保持兴盛发达,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要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勤既可以健壮自己的身体,同时又使劳作变成日常生活中很平常的一件事情。
永葆勤和俭,一个家族才会永续地发展下去。
曾国藩的小女儿晚年留下一个年谱,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曾国藩小女儿只有十几岁时,跟随母亲来到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的总督府。
小女儿入总督府总要穿得体面一些,光鲜一点,所以上面穿了一件蓝色的小夹袄,下边穿了一条缀青边的黄绸裤,就这条黄绸裤其实也不是她的,而是她的长嫂,也就是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过世的妻子留给她的。
但就是这条裤子的一个青色花边让曾国藩觉得太繁复、太华贵了,就指责小女儿不应该穿这样的裤子,让她赶快换掉。
小女儿赶紧回到房间换了一条没花边的绿裤子。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见不得繁复,见不得孩子身上带有太富贵的东西的。
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陈述自己这种勤俭的缘由:“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曾国藩认为,子女在骄奢淫逸的环境之下是不可能立大志的,开始是骄逸继而就是流荡然后就是败家。
一个官宦之家能够延续一两代,真的是很少很少的。
所以曾国藩觉得应该由勤俭入手教育孩子懂得如何生活,这才是最好的教子之道。
以身作则平民生活曾国藩曾经告诉家人,他的衣服一共不过三百两银子,做了一件衣服之后,会十几年乃至三十年都在穿用。
曾国藩家训
诲弟篇一读书作文类业精之法在于专 ,读书宜专一耐久 , 学诗宜先学一体 , 读书应有恒心 ,学诗不可读选本 ,读书贵在有常 , 教子侄读书不要蛮读蛮记蛮温 ,教子侄读书首应教之以自省自立 , 读书须从容涵泳 , 读书不可有好名之心 ,教子侄辈须勤读经史 ,子侄辈读书事不可疏忽 ,为文宜专从“简当”二字着力 ,学习贵在有恒 ,应拼命用力于奏议文章 ,不要把文章看得太重 .二修身处世类明修己治人之道才叫读书 ,进德修业二者不可或缺 ,大官之家不应讼涉公庭 ,不贪财不失信不白是为处世为人之本 ,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 ,迁善改过与修德读书最可靠 ,须用志于道义身心之学 ,力戒牢骚 ,不可倚势骄人 ,不可与闻外间事 ,对绅士贵在奖之以好言 ,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不可缺 ,无恒则一事无成, 一心应向平实处努力 ,与人交往应酬须讲究礼节 ,力戒长傲多言 ,勤奋以图自立 ,以“平和”二字互勉 ,趁人生适意之时做出一个局面 ,天下无完全无间之人才.戒傲惰再戒傲惰 ,戒骄满 ,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极傲之表现 , 以“廉、谦、劳”字自惕 ,劝弟爱惜声名 ,要重视外间指摘和批评 ,互相劝诫以保善终 ,善待本县父母官 ,存倔强以励志 ,重在有豁达光明之识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 ,“强”字须从“明”字做出不可屈挠 ,应听得进逆耳之言 ,从“畏慎”二字痛下工夫, 一定要谦让相诫 ,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 ,兄弟唯有互劝互勉互恭维而已 ,不宜轻易出头露面 ,只能畏天知命而不能怨天尤人 ,切莫干预公事 ,有福不享尽,有势不使尽 ,存其倔强,去其忿激 ,男儿自立须有倔强之气 ,功成身退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求强当在自修处着力, 应有打脱牙和血吞的坚韧之气 ,能屈能伸的秘诀在于一个“悔”字 , 居安应思危 ,应从挫折处磨炼意志 , 应牢记“悔”字“硬”字诀三从政治军类不宜涉足军政 ,凡事当量而后入 ,治军应注意“根株”、“柱梁” ,吏才应更优于将才 , 治军以爱民为第一义 ,治军应以“勤”字为主 ,应以“勤”字报君恩,以“爱民”二字报双亲 , 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紧紧依靠自己的力量 ,蓄不竭之气,留有余之力, 用兵应以全军为上 ,应多用活兵轻兵 ,为官不可得罪绅士四谨守家风类“孝友”二字可使家势经久不衰 ,应学会收拾条理 ,应以“勤敬”二字为法, 严教子侄勤敬和 ,教子侄应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教子侄当引入正大一路 ,联姻不必富室名门, 蔬竹鱼猪四事须时时讲究 ,对子侄辈应教之以礼 ,和气致祥.乖气致戾 ,家运之兴在于和睦、孝道、勤俭 ,居屋莫太宏丽 ,力戒太劳、唢呐、多酒三事家教八字诀 ,不可日趋奢华 ,切莫买田起屋 ,应教子侄以勤谦自任 ,不要信医药、僧巫、地仙 ,谨守人生八本 ,孝勤恕可致家势祥和 ,切记礼厚不如情真, 戒用人太滥.用财太侈 ,不培坟墓,不谋田庐 ,生日不可宴客称庆 ,早婚不利读书 ,切戒家中过于奢华 ,力戒骄奢,以勤俭为本 ,应时时在“俭”字上用功恪守祖训家中应以勤俭为主 ,勿忘耕读之家风 ,订八好六恼之家规, 不能忘却寒士风味 ,应以“耕读”二字为长久之计 , 以勤俭自持,以忠恕教子 ,须力行节俭五善养身心类毋恼毋怒以养肝疾 ,要善于保养身心, 治病应以自养自医为主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 告养生五事 ,养老不在服补药 ,养生与力学缺一不可谕儿篇一读书作文类切不可浪掷光阴 ,读《汉书》之道 ,坚持看、读、写、作“四法” ,读书须做到“虚心涵泳”和“切己体察” ,学诗须讲究声调,学字须讲求墨色 ,读书应注意广泛涉猎 ,治经、作赋、练字均须讲究 ,读《文选》以医“笔下枯涩之弊” ,学做高邮王氏那样的学问大家 ,写字作文宜模仿古人问架 , 学书法须从赵法入门 ,看书不可不加选择 ,作文要分类手抄词藻 ,读书务必求个明白, 学书须窥寻四大家门径 , 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 ,每月必须完成“三课” ,作文须效法古人之“珠圆玉润” ,不可积钱买田而应努力读书 ,文章贵在行气 ,作诗文宜从短处痛下工夫 ,对《左传》释经之答疑 ,写篆字不能无帖意 ,看、读、写、作应逐日无问 ,目录分类很有学问 ,宜对古人诗集悉心研究 ,行之以恒就会有持续不断的进步, 读书可以变化人的气质 , 学作文应循序渐进 ,学诗可以陶冶情操, 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钻研小学宜先知其源流优长 ,学诗宜取韩愈奇崛之气 ,以精确之训诂作古茂之文章 ,绝好文字必突出一长 ,少年文字贵在气象峥嵘 ,阅书贵在有恒 ,练书法贵在困知勉行工夫 ,学字当学颜柳秀雄之气 ,宜从古文上用工夫 ,作文须讲究支撑之意, 作文以思路宏开为必发之品 ,诗文若非迥绝群伦不足以当大家之目 ,作诗文应具备情韵趣味 ,读书应具有广大气度, 学习须注意一张一弛 ,须在五十岁以前将应看之书看完 ,务必以好学为第一义二修身处世类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宜力戒“骄、奢”二字 ,做人的道理重在“敬”、“恕”二字 , 当思雪我“三耻” ,处世为人理应与人为善 ,与长辈常存休戚一体之念, 一定要经风霜磨炼 ,早起、有恒、稳重三者皆最要之务 ,“勤敬”二字断不可忽视 ,举止要庄重说话要谨慎 ,宜常记“劳谦”二字 ,应牢记“八本三致祥” ,“劳”字“俭”字是最好的安身之法 ,早起和种蔬之家类多兴旺, 居家惟崇俭可以长久 ,世家子弟不宜多积钱多制衣 ,要成大器须谨守俭朴 ,闺女理应孝顺翁姑敬事丈夫 ,勿忘先世之勤俭 ,处世须以“谦谨”二字为主, 在省城应以“谦敬”二字为主 ,应以“勤俭”二字自惕 ,家眷不能住在风俗华靡的城市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家运兴衰与穷通决定于勤惰 ,不宜居大位享大名, 诫富贵之家不可敬远亲而慢近邻 ,势利机巧之心,与猎取清廉虚名均不可取 ,修身应以不忮不求为重, 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 ,每日以慎独、主敬、求仁、习劳四课相勉励 ,应以好学与节俭为立身持家之本三谨守家风类办丧本不可铺张 ,治家八事缺一不可 ,临危遗嘱:一意读书、勤俭治家 ,门第鼎盛而规模礼节愈要认真讲求 ,莳蔬、晒菜是家世兴盛之象 ,用财太奢最可耻, 对儿女不要看得过于娇贵 , 居家须限定日常用费 ,孝友二字须切实讲求四善养身心类体弱不宜随便服药 ,多食蔬有利于节俭和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在于戒恼怒知节啬 ,惩忿窒欲为养生要诀 ,养生之道在顺其自然 ,生病不宜乱投医乱服药, 常行辛劳有助于保养身心 , 养身之法不在服药 ,业精之法在于专原文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
曾国藩(1811—1872),清朝大臣,道光18年进士,出生于湖南湘乡山村一户以农耕为主的勤劳人家,有同胞弟弟4名。
大弟曾国潢,号“澄侯”,排行第四,国子监生,在家协助父亲、叔父管理家务,教育子侄。
二弟曾国华,“温甫”,排行第六,太学生,先到永丰办团练,作战立功,被江西巡抚奏保以同知选用、赏戴蓝翎统带湖南兵勇,后战死杀场,追赠道员、太常寺卿、通议与资政大夫,赏骑都尉世职。
三弟曾国荃,字沅浦(甫),排行第九,贡生,初在长沙办团练,因作战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历任巡抚、总督、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等。
四弟曾国葆,名贞斡,字季洪,诸生,24岁率领600人参军被编成湘军恒营,多次作战立功,赏带花翎、晋升知府,后因领兵作战病卒于军中,追赠内阁学士。
这些弟弟的辉煌人生,与读书有很大关系
一、经常检查读书效果
经常检查弟弟们的读书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仍有许多的兄长不以为然,认为是父母或学校老师的事。
可是,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他当作兄长应尽的责任。
例如,他于道光20年2
月9日给父母信说,“3人联会,间日一课。
每课一诗一赋誊真……家中诸事都不挂念,唯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
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这是他向父母汇报自己在京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要求查看弟弟们的读书效果。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弟弟们读书的观
念与认识程度,也均值得今天的兄长借鉴。
二、以身作则,提出读书要求
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历史经验,也是行之有效之法,更是向别人提出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
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20日给弟弟们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余自10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3事未尝一日间断。
10月21日立誓永戒吃烟,洎今已两月不吃水烟,已习惯成自然矣。
予自立课程甚多,惟记《茶余偶谈》、读史10页、写日记楷本,此3事者誓终身不间断也。
诸弟每人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俱须带在身边。
”他希望弟弟们向自己一样,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自立规矩。
三、严格执行规矩、主动承认错误与改正错误
规矩,执行别人制定的易,因为有人监督;执行自立的难,因为无人监督;短期执行易,坚持一下就可过去;长期执行难,若想不通了则是一种煎熬。
所以自立规矩,在执行上,不能仅有3分钟的热度,也不能忽冷忽热,更不能遇到困难或心情不好就不执行,要持之以恒,否则便是一纸空文,也是自欺欺人,无有意义。
曾国藩于道光24年11月21日给四位弟弟的信说:“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兄往年极无恒,今年略好,而犹未纯熟。
自7月初
一起至今,则无一日间断。
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20页,多则不论。
自7月起至今,已看过《王荆公文集》百卷,《归震川文集》40卷,《诗经大全》20卷,《后汉书》百卷,皆朱笔加圈批。
虽极忙,亦须了本日功课,不以昨日耽搁而今日补,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预做”。
向弟弟主动认错改错,对于今天的兄长来说,依然是做不到的。
而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它当作教育弟弟读书的好办法,可谓高明。
四、主张发奋自立、读书不讲条件
对于读书应具备的条件,曾国藩的观点较多,既有心理上的要求,也有行为上的限制;既有对客观条件的看法,也有对主观因素的思考。
他主张“能发奋自立”。
其在道光22年10月26日,给各位弟弟的复信中,针对四弟要离家,找一个清静之地以利读书的问题时说,读书“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
纵观历史上穷苦青年“凿壁透光”、“头悬梁”、“锥刺骨”刻苦读书与一些生活无忧的富家子弟不能读书的事实,则不难看出,曾国藩的说法有理。
读书的关键在于自控。
五、传授读书经验
书,应当如何读,都应读何种类型的书,不仅有一个方法或技巧问题,而且因人而异,还有一个相应的原则问题,否则读而无效、浪费光阴。
曾国藩在道光21年8月初三日的家信中说:“四弟、六
弟考试,不知如何。
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奋读书为主。
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温经须先穷一经,一经通后,再治他经,切不可兼营并骛,一无所得。
”此经验,语言简洁,比喻贴切,说理透彻,既是曾国藩自己读书的深刻体会,也是对历史名人读书的科学总结,言简意深,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六、及时的疏通思想,排除读书障碍
读书,最怕的是思想障碍,如不及时排除,极难读出成效。
曾国藩于道光27年3月12日给澄、沅、季3位弟弟的信说:“九弟、季弟读书,开口便有自画意。
见得年纪已大,功名无成,遂有懒惰之意。
此万万不可。
兄之乡试座师徐晓村、许吉斋两先生,会试房师季仙九先生,皆系26、7入泮,30余岁中举,40余岁入词林。
诸弟但须日日用功,万不能作叹老嗟卑之想。
譬如人欲之京师,一步不动而长吁短叹,但曰‘京师之远,岂我所能到乎?’则旁观者必笑之矣。
吾愿吾弟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不必计算远近而徒长吁短叹也。
望澄侯时时将此譬喻说与子植、季洪听之,千万千万! 无怠无怠!”他用自己三位老师大器晚成的事例,鼓励弟弟不必灰心,只要“步步前行,日日不止,自有到期”。
此说理透彻,举例得体,易于令人接受。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脑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传统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当代艺术,为我们全方位诠释传统艺术奠定了分析和研究的方法,从而很好地进行阐释和解读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构成的形式美。
书法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学习者都是在
不断的追摹古人,通过大量、费时的书写,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很具体的、系统的学习方法。
我们翻开古代书法理论,其中大都是很含糊的文字说明和比拟,没有具体对书法文字载体构成的科学、细致、全面的分析,那么,诠释书法艺术的时序性将为我们提供继承传统优秀作品的方法和途径。
近现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和互融的情景下,特别是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文化领域的冲击,已经存在于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西方的思想模式、研究和认识事物的方式以及谨严的分析、逻辑系统无疑为中国提供了重新认识古代文化的方法。
把时间、次序、秩序、空间等西方美学概念用来重新诠释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会促使我们对古代优秀作品有新的分析、研究视角和学习、继承的方法。
时序,“时”即时间;“序”是次序。
“时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未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
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时间不受客观事物运动的限制和影响,具有向前性、恒久性和消亡性,三者关系既相互统一又发展变化,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具有时间性。
作为书法艺术的载体形式——文字,一个点画书写的开始到结束便是这个点画产生、发展和完成的时间过程,书法书写状态的结果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也就是点画墨迹形式在纸张上的表现;而音乐则是音符、节奏的排列,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音乐、旋律转换成空间形态,是旋律、节奏本身所固有开头到结尾的过程,音乐旋律、节奏的始
到终的过程便是作品的空间形态,音韵消失在空间之中。
不同的艺术形式就有不同的时间表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