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教案一、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综合应用数学中的一种基本方法,是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方法。
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平均数求家族的人均收入、平均消费、班里学生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等。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生活实际例子及小学数学题目,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概念、求法以及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平均数的定义及求法。
2. 会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进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3. 能够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1. 平均数概念的讲解和意义的理解2. 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的解决3. 学生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对平均数的概念、意义以及求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2. 让学生自己动手算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平均数。
3. 绿色板书法:通过互动式的板书,让图像和文字相结合,目的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五、教学准备1. 课件、ppt等相关的教学辅助图像。
2. 有关小学数学课本及课外练习题3. 小学数学平均数百度文库文献六、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1. 对常用一些代表性问题提出问题,如:“如何计算这个班的学生们身高的平均值呢?”等等。
2. 让学生思考平均数是什么?1. 学生思考问题并回答2. 学生思考平均数的概念理论部分1. 将平均数的内容分段进行讲解,包括:平均数的定义、如何求平均数、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2. 通过典型的实例(如:学生的平均成绩、店小二的平均进价等)来向学生展示如何应用平均数。
1. 聆听教师娓娓道来2. 学生认真、积极参与实践操作1. 运用小学数学平均数相关题目进行练习,并通过p p t进行讲解。
2. 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问题,自己动手算出平均数。
1. 学生学习2. 学生独立计算结合实际1. 采用平时的例子,如家族的人均收入、平均消费等等,带领学生进行讨论,看学生的理解和收获。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0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10篇)引导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篇1一、教材与学情分析这节课是平均数是人教版义教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是“统计与概率”中的基础部分。
统计中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与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也常用于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与分析,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这里的平均数是指算术平均数。
平均数是在学生已学习理解了平均分与除法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
认识掌握平均平均数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过程与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经历认知平均的探索过程,培养增强学生观察分析数据,解决相关实际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在认识平均数的过程中,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作用,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自信。
三、教学重难点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用,运用平均数相关知识进行简单数据分析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平均数的数据统计表。
四、说教法与学法数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核心理念是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下的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
因此,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选择情景教学、直观演示、谈话启发、激疑,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归纳构建新知,实践应用,理解掌握平均数意义与计算方法,发展思维,训练能力。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对一节小学数学课进行解说,课题是《平均数》。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帮助学生理解统计和概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其中,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而理解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则是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借助图表和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应用。
四、教学流程设计1.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你们知道怎么计算平均数吗?”。
2.新课教学:通过讲解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例如,通过比较两组学生的平均成绩,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巩固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应用。
例如,“你们能帮我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吗?”、“你们能用这个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等等。
4.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平均数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平均数、怎么计算平均数以及如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5.作业布置: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例如,“请同学们回家后找一些数据,自己计算一下平均数”。
6.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同时,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不足之处。
7.课外拓展:通过介绍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课外知识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
2.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个数。
3.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和应用的示例。
2. 学生练习册: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 小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教学内容和示例题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问题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小明和小红分别考了5门科目的成绩,小明的成绩分别是80、90、85、95、87,小红的成绩分别是85、88、92、90、86,谁的平均成绩更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 概念讲解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板书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
3. 计算方法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再除以数据个数。
通过例题和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4. 应用实例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班级的平均年龄、平均成绩等,引导学生将平均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示例和学生互动,让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类似问题。
5. 拓展应用提供一些拓展应用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解答,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能力。
7.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多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概念讲解、实例应用和练习巩固的方式,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平均数》的说课稿
《平均数》的说课稿《平均数》的说课稿《求平均数》旨在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真切地体会到"求平均数"是一种生活所需,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平均数》的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您。
《平均数》的说课稿(1)一、说教材分析首先我从教材分析说起,“平均数”作为统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畴。
它是在学生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条形统计图(一个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以及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先总后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但平均数的概念与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仅让学生达成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在生活的作用。
二、说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统计的初步知识,二是平均分的知识。
这些知识是学生原来的知识中学过。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统计图表和统计初步知识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有调查、统计的意识;而且,学生已初步具有“移多补少”使两数相等的能力。
学习目标:1、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移多补少”,使学生经历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数据从不相等到相等的过程,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练习题中点题达成目标。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以及在生活中(比较用)的意义,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和价值,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是正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怎样求平均数。
三、说教法学法根据新课程新理念,我充分用老师引导—学生自出探究—形成知识巩固与提高的教学主线,为学生的知识生产提供足够的时空和适当的指导。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这一课的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统计中的一个知识点,平均数是统计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用到平均数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中心点。
通过学习平均数,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统计学的意义,掌握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生活经验,他们对于数字和计算有一定的敏感度,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应用,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情境创设、合作学习等方式,引导他们逐步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数据等方法,判断和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进行数据呈现。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平均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情境创设、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相结合。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辅助教学,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这组数据的中心点,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探究新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具体包括:计算每个学生的平均身高、比较不同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判断哪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更高等等。
3.应用拓展: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一组家庭月用电量的平均数、比较不同班级学生的平均成绩等等。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一)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课是《数据的分析》中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数据统计中基本统计量,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渗透诚实、进取观念,培养吃苦创新精神。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的重点是:教学重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算。
二、学生分析1、学生与教材(1)小学已学过平均数。
(2)生活接触过平均数。
2、学生的特点(心理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1)他们一方面好奇心强,爱说爱动、争强好胜、学习的动力多来自兴趣激情,收获多来自“无意注意”。
(2)另一方面,他们的自觉性差、自控能力弱、情绪起伏较大,动力和效果都不稳定。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三、教法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实例吸引与激励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法。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篇1】四年级下册平均数说课稿一、说教材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以上理论依据,我确立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四、说学情由于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五、说教法和学法: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探究新知、建构感知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
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4篇四下《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P90-92)【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产生的价值,通过分析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发展统计观念,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经验。
2.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在具体问题解决中初步体会平均数的敏感性和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并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预设流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揭示课题:平均数设疑:你在生活中听说过平均数吗?2.创设情境:四(5)班的男生和女生要组织一次一分钟踢键子比赛,女生队选拔选手时进行测试的成绩如下。
女生队选拔成绩单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引导建立平均数的意义,研究求平均数的方法:设疑:你觉得用哪个数据代表每个女生的成绩比较合适?引导解疑:杨羽一一17个曾诗涵——19个(移多补少)李玲一一18个(合并均分)2.引导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设疑:19个和18个能分别代表曾诗涵和李玲每次踢健子的水平吗?解疑:(1)独立思考,同桌讨论。
(2)组织交流,相机引导: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平均数的虚拟性。
三、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请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成绩,哪个队的成绩更好?(1)看了这个比赛成绩单?你有什么想法?(人数不同,不公平)(2)设疑:该怎么办?(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后交流)(3)小结:平均数的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价值。
2.参加踢健子比赛的5名男生年龄如下王小飞:10岁刘东:9岁李雷:10岁谢明明:11岁孙奇:10岁(1)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2)如果40岁的姚老师也加入踢健子游戏中,那么六人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3)计算完毕你有什么想法?(要点:平均数的敏感性及极端数据对平均数的影响)3.判断说理:王小飞身高1. 4米,一定可以安全趟过一条平均水深1.2米的小河。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引言概述:平均数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值。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平均数来帮助我们分析和理解数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一、平均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1.1 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用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中心值。
1.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数据相加得到总和,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可得到平均数。
1.3 举例说明:如果有一组数据为2、4、6、8、10,那么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4+6+8+10)/5=6。
二、平均数的应用场景2.1 教育领域:老师可以用平均数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与整体水平的差距。
2.2 经济领域:经济学家可以用平均数来分析国民收入、物价指数等经济指标,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
2.3 科研领域:科研人员可以用平均数来分析实验数据,评估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平均数的注意事项3.1 数据的选择: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2 异常值的处理:如果数据中存在异常值,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避免对平均数的影响。
3.3 统计方法的选择:在不同情况下,可以选择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等不同的统计方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四、平均数的优缺点4.1 优点:平均数简单易懂,能够直观地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值,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4.2 缺点: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不适用于非线性数据和分布不均匀的情况。
4.3 解决方法:可以结合其他统计指标如中位数、众数等来综合评估数据,减少平均数的局限性。
五、结语平均数作为一种常见的统计指标,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以及注意事项,从而更好地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
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平均数》说课稿(3)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8-1 平均数》说课稿 (3)一. 教材分析《8-1 平均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求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平均数的定义、求平均数的方法以及平均数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加减乘除运算,具备了进一步学习平均数的数学基础。
然而,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例题和实践操作来加深理解。
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他们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例题和练习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平均数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例题和练习题,学生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进行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例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概念: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3.演示求法:通过步骤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练习应用: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三篇)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教案学情及教材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
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
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
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
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
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引言概述:平均数是数学中常用的概念,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在统计学中,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能够反映出数据的一般水平。
本文将从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优缺点以及相关概念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平均数的定义1.1 简介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衡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1.2 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是最常用的平均数,它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1.3 加权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是在计算平均数时,对不同数据赋予不同的权重,从而更准确地反映数据的特点。
二、平均数的计算方法2.1 算术平均数的计算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2 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将每个数据乘以对应的权重,然后将所有乘积相加,最后除以权重的总和。
三、平均数的应用场景3.1 统计学平均数在统计学中被广泛应用,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2 经济学平均数在经济学中可以用来表示某个经济指标的平均水平,如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数等。
3.3 教育学平均数在教育学中可以用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估教学质量。
四、平均数的优缺点4.1 优点平均数能够简洁地表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易于理解和比较。
4.2 缺点平均数容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可能无法准确反映数据的真实情况。
五、相关概念5.1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5.2 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5.3 极差极差是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的差值。
总结:平均数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指标,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计算平均数时,需要注意数据的权重以及可能存在的极端值。
此外,还有其他与平均数相关的概念,如中位数、众数和极差等,它们能够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分析。
通过对平均数的学习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数据的特征,为决策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平均数;2. 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3.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实物或者图片示例等;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例如:“小明家有3个苹果,小红家有5个苹果,那末两家一共有多少苹果?”引导学生思量如何计算平均数。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得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苹果的总数除以家庭的个数。
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公式进行展示,并解释公式的含义。
3. 计算练习(15分钟)教师可以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例如:“小明家有3个苹果,小红家有5个苹果,小李家有4个苹果,那末三家一共有多少苹果?平均每家有多少个苹果?”让学生分别计算出总数和平均数。
4. 运用实例(15分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实物或者图片示例,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计算平均数,并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小明考试成绩为80分,小红为85分,小李为90分,求他们的平均成绩。
”让学生计算出平均成绩,并进行分析。
5. 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更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例如:“小明和小红两人一起做了5道数学题,小明做对了4道,小红做对了3道,他们的平均正确率是多少?”让学生思量并计算出平均正确率。
6. 总结归纳(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七、课堂作业布置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计算平均数并解答相关问题。
八、板书设计平均数计算方法:总数 ÷个数 = 平均数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量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通用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数学平均数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准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
3. 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平均数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
- 学生练习册和教辅资料。
- 计算器和白板笔。
- 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数据。
2. 学生准备:- 学生需要提前阅读相关教材内容。
- 准备好纸和笔,用于课堂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请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什么是数据?什么是数据的平均数?为什么我们需要计算平均数?- 引起学生思量:请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需要计算平均数。
2. 概念讲解(10分钟)-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的结果。
- 通过示例计算平均数:教师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一起计算平均数,并解释计算步骤。
- 引导学生总结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 计算练习(15分钟)- 学生个人练习:教师发放练习册,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计算平均数的练习题。
- 学生互相检查:学生交换练习册,互相检查答案并讨论解题思路。
- 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巡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并解答疑惑。
4. 应用拓展(15分钟)- 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 学生讨论和展示: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选择一组代表进行展示和讲解。
5. 归纳总结(5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学生反馈: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吗?你觉得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锦集3篇)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锦集3篇)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1在三三班,听了董主任的《平均数》一课,最出色的地方时一开始上课的口算练习,董主任一如既往的坚持孩子们的口算练习,这一点显得这节课特别真实。
并且董主任在这节课中非常注重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像:统计其实就是让学生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和用途、怎样求平均数这几个知识点,董主任把握的也非常好,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很不理解:为什么在比较哪个组的计算水平高时要选取错题的个数,而不是选择对题的个数呢?通过整节课来看孩子们基本明白是什么意思,可是就是因为选的是错题孩子们在表达起来非常困难,最终整节课的效果就没有达到。
另外我觉得每节课拿出几分钟进行口算练习是很好,可是如果用过多的时间那就会影响其他知识的学习了,最好的办法就是限定做题的时间和控制评价的时间。
还有该班孩子们的听讲习惯很不好,老师在上课时间反复在强调纪律我们看着都累,所以不论孩子们的学习好与差最重要的孩子们好习惯的养成,这是最关键的。
四年级平均数说课稿2《平均分》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第一节课的内容。
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平均分》又是学生学习表内除法的基础。
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要突破除法学习的难点,关键是理解分,尤其是“平均分”。
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教材设计了各种情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观察了解“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让学生充分参与平均分,分各种实物,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学生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为学生认识除法打好基础。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导学案设计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说课稿及教学导学案设计模板【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平均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利用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同时,我们也将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2.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3.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平均数的含义。
2. 能够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应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解决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呈现新知、练习训练和作业设计。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启发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
在呈现新知环节,我将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练习训练环节,我将设计一些有趣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在作业设计环节,我将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平均数说课稿
平均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 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学生实验报告册;2. 学生准备:学生实验报告册、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数据:12,15,18,20,22,23,25,27,29,30,31,32,33,35,38,40,42,45,48,50。
教师提问:请问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如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组数据是一组数值的集合,平均数是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概念讲解与示范(15分钟)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讲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师解释:平均数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的中心位置的数值。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是将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计算实践(2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组数据,计算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册上。
4. 实际问题解决(25分钟)教师提供几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解决。
例如:小明每天上学花费的时间如下:30分钟,40分钟,35分钟,25分钟,28分钟。
请问小明每天上学花费的平均时间是多少?学生思考并运用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出答案。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教师提醒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如购物、体育比赛等。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概念讲解和示范,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通过计算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巩固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说课稿《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第二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
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
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
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
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
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
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唐山市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
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 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
再结合第1题,唐山开展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
《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第二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
激励、演示、迁移为辅的教学方法。
学生采用观察分析、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老师准备了实物投影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教具;学生4人一组准备大小一样的4个水杯等学具。
三、教学流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设疑激趣→实验探究→应用拓展→回顾小结下面我从这四个环节谈谈我的教学设计第一环节:设疑激趣采用淡话导入,问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学过哪些带有“数”(板书:数)这个字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说发现数学真和“数”这个字联系紧密,于是设疑: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和“数”这个字有联系的数学知识,它是什么呢?老师想,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自己发现这个秘密。
你们有信心吗?本环节学生谈的过程,就是整理原有生活经验的过程,激活初步形成的数学思想,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做知识上、方法上、情感上的准备。
第二环节:实验探究(分二步进行)第一步、动手实践,感知均等。
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把桌上4个不同高度的水杯的水倒匀,鼓励学生用最少的次数,最快的速度完成。
学生充分活动后,小组汇报实验过程时,请完成最快的一组到前面边演示边谈谈怎样快又准的分均,从而渗透移多补少、巧合均分的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步:估计预测,探究解疑。
让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水面的高度,并把这个数记下来。
那准确的高度是多少呢?让学生探究解决。
预计学生会用尺子量,或先求总高度,再求每杯水的平均高度。
学生得出结论后,最好选择有差异的两个小组汇报并板书,在讨论中达成共识。
在肯定学生的方法后,让学生看板书说想的过程。
教师再让学生说4厘米怎样得来的?通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明确4厘米就是把4杯水的总高度平均分成4份,就求出每杯水的平均高度,我们可以叫它什么数呢?(板书:平均)让学生再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由此揭示课题,突破重点。
本环节让学生在实践、猜测、探究中亲历亲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构建数学知识的能力。
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目的是降低个人学习的难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学生讨论时,老师参与其中,及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使课堂教学在着眼发展,凸显主体中进行。
第三环节:应用扩展(分四个层次进行)1.列举实例:生活中什么地方你遇到过平均数?学生谈完,教师出示一组平均数的资料。
此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
老师出示的资料,既开拓学生的视野,又对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起到缓解的作用。
也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1、未来100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180岁。
2、一年里,有1032万顷的森林从地球上消失。
森林正已平均每分钟20公顷的速度减少着。
3、一天平均笑15次。
4、唐山市通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学生的身高明显上升。
7~12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 2.1厘米,女生增长1.7厘米;13~15岁男生平均身高增长1.9厘米,女生增长0.8厘米。
2.尝试练习:出示例3,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对照课本我检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和自己的身高对比,以及猜测全县四年级学生的身高为一组,推广对全省以至于全国四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3.明辨真伪:深化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课前了解自己家每月平均电费的支出,对学生进行节约能源教育。
再结合第1题,唐山开展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进行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育。
《平均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数学第八册第一单元“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第二课时的内容。
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和目标确定教材在“简单的数据整理”之后编排了“平均数”这一课,可以看出平均数与统计知识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平均数是统计知识中的一个信息数,让学生通过实验、猜测、探究等活动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这对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学习复杂的统计知识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新课标明确指出“估算能力、统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已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常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认知能力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索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培养学生参与、体验、应探究意识,提高学生构建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3、渗透“移多补少”“估算”等数学思想动态的分析和解决问题,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数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应用。
二、教法、学法教法和学法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拫据这一基本理念和本课知识学生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因此我采用尝试教学法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