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评析300字

合集下载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少任侠。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子昂集》。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赏析】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赏析简短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简短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简短 登幽州台歌赏析
佳作赏析《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由于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心 绪,且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历来为传诵的名篇。 全诗短短四句,没有铺叙,没有比喻,不讲究什么吞吐回 环,更不 屑于堆砌雕琢,只有大声咏叹,直抒胸臆。但是,它的境界 何等间大,气势何等雄浑,含义何等深刻! 这首诗之所以称得上陈子昂的压卷之作,是因为它在如此短 小的篇幅中,揭示出诗人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它像火山的喷 薄,又像江河的奔流,不但倾泻出一代诗风开启者内心的苦闷, 而且代表了我国唐朝那“鼎盛时代”的中坚分子们壮怀激烈的思 想感情。唯此,它一直保持着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感动着千百 年来的无数读者,以至我们今天重新来品味它,仍然仿佛置身于 当时的历史背景之中,看到了苍茫的天字、辽阔的原野,听到了 “盛唐之音”的先驱者那震撼人心的慷慨悲歌,感受着一种雄豪 悲壮的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一首特别有味道的古诗——《登幽州台歌》。

先看看这首诗的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苍茫和孤独?咱们来细细品一品。

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看不到古代那些贤明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未来的英才。

这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和迷茫呀!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高高的地方,四周空旷辽阔,只有自己一个人,那种孤独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来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山风呼呼地吹着,那一刻我突然就有点理解了陈子昂的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天地是多么的广阔,时间是多么的漫长,而自己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种对时空的感慨,真的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独怆然而涕下”,最后诗人忍不住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这眼泪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孤独处境的无奈。

咱们再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它语言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却能直抵人心。

就像一个人,不化妆,不打扮,素颜站在你面前,却能让你感受到他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

而且这首诗的节奏也很独特,前两句五个字,后两句六个字,读起来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就像诗人内心的波澜。

还有啊,这首诗的意境特别宏大。

诗人把自己的孤独和悲愤放在了广阔的天地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

就好像你在一个大大的舞台上,灯光都聚焦在你身上,可台下却没有一个观众,那种孤独和无助,真的是无法言说。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回我在海边看日落。

太阳慢慢落下,海面上金光闪闪,周围的人都在欢笑、拍照,可我却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那种美丽的景色,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更加渺小和孤独,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一样。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对人生、对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呀!希望大家也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登幽州台歌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的意境

登幽州台歌的意境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笔下的佳作。

这首诗描绘了人在幽州台的高处俯瞰美景时所产生的畅快淋漓的感受。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登幽州台歌意境的分析,探讨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历史意义。

一、山川秀美在“北风卷地白草折”一句中,作者生动地描绘出登台时所听到的风声和所看到的景象。

这里的“白草”表现出地势高而寒冷,杂草凋敝的自然景象。

但是,这种自然之美又在峭壁之上展现出了天地之大美。

这种对自然美的欣赏,体现出李白所处的文化时代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的风气。

二、至高之台在诗中,“登高而招”和“仰天而长啸”,表现出了登台者所感受到的至高感。

站在这样的高地上,看到了世间的一切,感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存在感。

这种至高感也可以从哲学上解读为对自身理念的一种坚定和自信。

在历史上,长期以来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就是文化精英们会到这样的边缘地带来寻找启示或灵感,以此来拓宽自身的思维界限。

三、快乐自由在整首诗的结构中,我们可以分别看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的现实和“林放荣城夜,月照扶桑影”的遐想。

这种长期以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让人们总是需要在生活中寻找一些安放内心的牢固之处。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往往更偏向于关注内心的情感表达和超自然的精神世界。

四、千古文脉登幽州台歌,早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它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首诗既体现了李白的个人情感,又表现了当时的文化氛围和民族精神。

这种文化精神不仅在成为李白时代的脉络,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和优秀艺术形式。

总之,登幽州台歌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更是一个哲学思想和历史意义的化身。

对于爱好文化和历史的人来说,这首诗也一定会成为你对于中国文化理念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评析《登幽州台歌》

评析《登幽州台歌》

一曲心声谁人知?——评析《登幽州台歌》(适于做朗诵稿)一人独登幽州台,一歌写尽千古愁。

初唐诗人陈子昂凭这首《登幽州台歌》便足以横笔天下、力压“初唐四杰”了。

从某种程度来讲,这不是一首诗,而是一首歌,这歌可不是凡夫俗子能唱的了的,唱这首歌的必须是诗人,是情种,是英雄。

陈子昂不是诗人,不是情种,也不是英雄;他,只不过是一个落魄的文人,一个有凌云之志却没有机会施展满腔热情的文人。

大唐初建,四境不安,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陈子昂本来是没有时间吟诗的。

可是,他来到了幽州,在彼时彼地,不知怎的,就吟诵了这首诗,确切的说,是高唱了这首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唱此歌时,他顿时成了诗人,成了情种,成了英雄。

幽州荒凉,当时的幽州就是今日的北京,那时候它属北方蛮荒之地,陈子昂为何而去已不可知。

在这荒凉甚至可以说是荒野的地方,陈子昂忽生一股幽情,不见了曹孟德,他就成了诗人;不见了周幽王,他就成了情种;不见了赵武灵王,他就成了英雄。

这股幽情,腾跃在血液中,重压在胸口,像北方的天风,化作了嘶鸣似的高歌!此歌中无景,却又处处有景。

前顾后看,是寻人?不是,是寻景。

景在哪里?在陈子昂的心中?不对,在陈子昂的眼中。

这景千百年来未曾改变,何以见得?天地悠悠可见。

这里除了荒野,还是荒野,景处处有,却又跟没有一样。

没有景,总该有人吧?陈子昂看到人了吗?他本应看到的是征战幽并沙场的自己,却只看到了历史上已逝去的英雄;他还应该看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却只看到了朔风的晃动野草里自己的身影。

一瞬间,他化身为诗人、情种、英雄。

而就在一只孤独的大雁从眼前掠过后,他又回归了自己。

他什么都没有看到。

宇宙浩大,天地长久,“念”之,是恨自己。

恨为何自己的生命如此短暂,来不及做诗人,来不及做情种,来不及做英雄。

白驹已过,青春将逝,建功立业的大好时光就要结束了。

来不及了,在幽州这荒凉的地方荒芜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吧!于是,陈子昂只能悲伤,不见古人,不见来者,这悲伤只能留给自己。

登幽州台歌赏析200字

登幽州台歌赏析200字

登幽州台歌赏析200字古诗《登幽州台歌》是南宋词人苏轼创作的一首名篇,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深受多诸子百家的宠爱。

它的作者是山水歌咏诗人苏轼,是宋太宗赵构钦赏识的。

苏轼的这首名作《登幽州台歌》被称为“宋诗中奇楚”,全诗由三节组成,结构严谨,句句很有形式,充满着意境和节奏感。

在这首诗中,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

他以一种抒情的语言叙述了自己的观照,从西江的映山红到东山的晚霞,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使人们能够尽情欣赏到无限的天地之美。

在这首诗中,苏轼把小巧的语句、活泼的生活细节和风景优美的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山水画卷,让读者心旷神怡,从而抒发出自然之美。

苏轼用声调抒情的语言,以及他描述的令人陶醉的宁静美景,传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并传达出“人与自然同悦和谐相处”的内涵。

《登幽州台歌》被誉为“宋诗中的奇杰”,它的构思深奥,语言优美,抒发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融洽,即使在今天,它仍能让人们沉浸在宁静的自然之美中,收获心灵的滋润和愉悦的氛围。

苏轼的这首名作《登幽州台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创作的这首诗不但抒发出了对大自然的崇拜,也表达了一种热情洋溢的情感,构成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无限的神秘感和景致的宁静。

如此优美而充满情感的诗,它的意蕴深远,具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堪称古代文学的精品。

古代文学,尤其是唐宋文体文学,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登幽州台歌》作为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名作,非常具有代表性,它被誉为“宋诗之冠”,是古典文学宝库里神奇精妙的一部分。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大自然之美的无比热爱,体会他追求宁静之美和自然之精粹的精神,甚至在现代生活中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的道理和真理。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所作,反映了作者对幽州险峻山川和辽阔平原的景色以及自己作为官员的思考与感慨。

首先,该诗第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便将陈子昂对幽州地区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语言上,这一句即包含了空旷荒凉之感;又从意境上,暗示了陈子昂身处的孤独之感。

接着,第二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则展现出陈子昂内心的感叹和情感。

作者在这句话中借用天地广大的比喻来表达自己在官场的孤独和遭遇珍重之情。

其次,该诗描写的幽州之美更是配合深刻的情感,展现出动人的意象和情景。

如“黯霭秋风扫落叶”“连山若波涛,层峦迭嶂”。

这些比喻都能使读者感受到幽州奇峰异石、雄浑奇险的山川之美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最后,陈子昂借着这座台阁为引子,寓意深远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

他用“胜地不常在,人事故咨嗟”来概括颠沛流离,一切都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又用“岁岁年年亲望尽,此时此际非凡哉”借出现的时机、好的机遇来表达对生命的珍视。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用豪迈奔放的语言,描绘出幽州独特的壮美景象,抒发出诗人的孤独、感叹和对生命的思考。

作品中深入阐发诗人的思想与感情,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内心世界的震撼和激荡。

《登幽州台歌》古诗分析

《登幽州台歌》古诗分析

《登幽州台歌》古诗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创作的一首古诗,通过对幽州台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下面对这首古诗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段分析:第一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刻画了幽州台的荒凉和孤独,使人感到一种遥远和孤独的氛围。

这种孤独感可以理解为陈子昂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的抱怨,也可以理解为他对将来的追求和期望。

整体氛围为诗篇增加了一种深邃的感觉。

第二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通过“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表达了自己思考宇宙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用以彰显自己的豪情壮志和对天地的敬畏之情。

而“独怆然而涕下”,则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感慨和感动之情,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澎湃。

第二段分析:第三句“滔滔两岸悲欢隔,起伏随波千万重。

”这句描述了幽州台两侧的江水波澜壮阔,一派繁忙和喧闹。

这种景象与前面所描述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更加突出了幽州台的荒凉和孤独之感。

第四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句形容了作者在观景的同时,心中所感所受。

通过"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表达,将诗人对风景的理解与自己心境所产生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诗篇更加富有情感,同时也突出了诗人的感性思维。

第三段分析:第五句“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句表达了幽州台景色所给予作者的情感冲击。

通过“别有幽愁暗恨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同时也突出了诗人对幽州台的强烈感受。

而“此时无声胜有声”则描绘了幽州台的景色之美,以及它所带给作者的安宁和独特之感。

第六句“梦随风万里,寸草春晖。

”这里陈子昂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梦随风万里”,形容自己的追求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抱负。

而“寸草春晖”则把握了一种淡雅和自然的美感,进一步突出了幽州台景色的独特之处。

总结:《登幽州台歌》通过对幽州台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中采用了对比和形象的描写手法,以及明快的语言节奏,使整首诗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情感体验,又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和环境的怀疑和追求。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中国汉族民间歌曲,起源于唐朝,传唱至今,千古流芳。

该歌曲描写了作者抵达“幽州”后,所见到自然美景,所感受到的环境静谧与宁静。

歌词中有《山花开了,一朵朵比瓶里彩》、《溪人到此,溪水细流把绿藻洗》的句子,配上抑扬顿挫的旋律,抒发出赞美大自然沉浸在美景与宁静之中的情思。

该歌曲把自然风光和大自然文化融合在一起,笔调华丽宏伟,动
情悠远,带给人们一种超脱,令人生命得以水落石出。

此外,这首歌
非常适合于登山,听着它,带着山野宁静、绿草如茵、松烟慢拂,彷
佛身临其境。

启迪着人们去赞美,去和谐,去开拓,去珍惜大自然。

《登幽州台歌》全文及分析

《登幽州台歌》全文及分析

《登幽州台歌》全文及分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经典之作,全诗内容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短短四句,却蕴含着无尽的感慨和深沉的孤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诗人开篇就营造出一种巨大的时空跨度。

“古人”指的是那些能够赏识自己、理解自己的古代贤君,而“来者”则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知音。

然而,此刻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放眼望去,前方的历史长河中没有能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古人,往后的岁月里也难以预见能懂自己的来者。

这种强烈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是因为诗人怀才不遇,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无人赏识。

“念天地之悠悠”,诗人将目光从时间转向空间。

天地是如此的广阔无垠,宇宙是如此的浩渺无边,而自己在这茫茫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种对宇宙无限和人生短暂的对比,更加深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哀。

“独怆然而涕下”,这一句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怆然”描绘出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凄凉,“涕下”则是这种悲伤情感的直接流露。

诗人独自一人站在这幽州台上,面对着悠悠天地,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潸然泪下。

从诗歌的艺术特色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它以直抒胸臆的方式,将诗人内心复杂而深沉的情感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在结构上,这首诗层次分明。

前两句通过时间的维度表达孤独,后两句则从空间的角度深化这种孤独,最后以诗人的落泪作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从诗歌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个人经历来看,陈子昂生活在初唐时期,当时的政治环境较为复杂,诗人渴望为国效力,施展才华,但却屡屡碰壁。

这首《登幽州台歌》正是他在这样的困境中发出的悲愤之音。

再从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歌风格,为后来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许多诗人在抒发自己的孤独、悲愤等情感时,都或多或少受到了这首诗的启发。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评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评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评析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评析:万岁通天元年(696)九月,武攸宜出讨契丹,“右拾遗陈子昂为攸宜府参谋”。

此时的陈子昂,一方面有“束身塞上,奋命贼庭,效一卒之力”(《谢免罪表》)的雄心,另一方面,又有“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送著作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反对穷兵黩武,贪功邀赏的识力。

但是,此次出征,不仅壮志未酬,反而受武攸宜的贬斥。

因而在此期间,子昂还写了《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并序》等诗篇,缅怀前贤,发抒郁结。

据卢藏用《别传》,陈子昂在赋《蓟丘览古》之后,“乃泫然流涕而歌”本诗。

因而,《登幽州台歌》当作于神功元年(697)。

幽州台,即蓟北楼,在今北京大兴县。

古已去,后未来,正是眼前严酷的现实。

这里的“念”与“独”字,一字千钧:“念天地之悠悠”,正显出人生的短暂;念前贤之可追,则显出今世之可厌。

象陈子昂那样的有识之士,往往怀有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也特别容易产生人生易逝、壮志难酬的心情。

此种心情,难为他人所理解,因而必然感到孤独与寂寞。

这就是“独”字的含义。

黄周星《唐诗快》卷二,谓子昂此诗:“胸中自有万古,眼底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

此二十二字,真可以泣鬼。

”这里的“眼底更无一人”,不是孤傲,而是孤独。

此诗以质朴苍劲的语言,沉郁雄浑的格调,发抒出天地无穷,人生有限,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慨叹,令人感撼!这种风骨,已尽洗六朝脂粉,奏出盛唐序音。

在诗风格调上,此诗上承《楚辞·远游》遗意:“唯天下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前两句五言三顿,后两句六言四顿,长短参差,错落有致,亦正为《楚辞》句法。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其辞简直,有汉魏之风。

(杨慎《升庵诗话》卷六) 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古人先已言之。

(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先朝之盛时,既不及见,将来之太平,又恐难期,不自我先,不自我后,此千古遭乱之君子,所共伤也。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

登幽州台歌古诗赏析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短诗没有比喻用典、大肆铺陈,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被视做初唐诗歌之绝唱,也是陈子昂的压卷之作。

在这首短诗中,蕴涵着阔大的境界,雄浑的格调,沧桑的吟咏。

怀才不遇,忧郁的陈子昂登台赋诗如果不介绍作者,我们从这首有着“金石之音”的短诗中不难想象,能作出如此高音远律的诗人必定是位顶天立地的奇男子、伟丈夫。

不错,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时期的陈子昂出生于富贵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侠使气”。

子昂是性情中人,好意气用事,年轻时他非常向往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并且在那时他便已怀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他关注社会现实,留意军国大事。

他入仕伊始即不顾人微言轻,以政治家的气魄,屡屡向武则天进呈各种建议,针砭时弊,希图匡扶国家。

武则天是知道陈子昂的才气的,据说她也颇有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美名,但多疑猜忌的女皇始终把陈子昂当成自己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华美却始终空悬着的饰物,并不真正相信重用他。

《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据陈子昂的好友卢藏用的《陈氏别传》记载,这一年陈子昂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在军中任参谋。

当时战争形势对武周王朝不利,武攸宜是个平庸无能之辈,仗一开打,前军惨败,大营震动,人心惶惶。

陈子昂虽是军中微职,却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提出了不同的作战策略。

出身亲贵但对军事一窍不通的武攸宜非但不采纳陈子昂的建议,反而恼羞成怒,把陈子昂降职为军曹,这大大伤了这位热血志士的心。

眼看着报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心情忧伤的陈子昂登上了幽州台,他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悲愤之余,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老臣郭隗当“马骨”,燕昭王搭起了黄金台幽州是古代十二州之一,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市。

幽州台为战国时期燕国的燕昭王所建的黄金台。

燕昭王修建黄金台的目的是招纳贤才,因将黄金置于其上而得名。

燕昭王的老师郭隗,成为燕昭王的第一位贤才。

《登幽州台歌》唐诗鉴赏

《登幽州台歌》唐诗鉴赏

《登幽州台歌》唐诗鉴赏《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登幽州台歌》唐诗鉴赏,欢迎大家阅读!【原文】《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向前看。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然:悲伤的样子。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

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

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

天地宇宙茫茫无垠,遼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

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

他年青时向往着那仗义勇为,打抱不平的侠义之气,而且为人能伸张正气,常常义气用事;后来自己闭门谢客,在家研读经史。

陈子昂不光是诗人,而且是位政治家,由于他在政治上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敢于直言,敢于犯上直谏,多次上书皇帝指问政事,指陈时弊;因而屡遭排斥打击,曾两次从军出塞。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登幽州台歌赏析及主旨

登幽州台歌赏析及主旨

登幽州台歌赏析及主旨《登幽州台》是一首著名的抒情诗歌。

该诗描绘了一位中国古代诗人在幽州台搭建的台上,在晴朗青草中眺望蔚蓝天野,看到了山石林立,代表着国家面貌的图景,纵情抒发出对家国的思念之情和期望。

这首诗歌的心情十分激昂,表达了古代诗人浓浓的思念之情和期望。

诗中的第一句“落花入微泉,登台上仙攀”象征着古代诗人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尘嚣,踏上了梦想登台的旅程,第二句“仙台下山鳞,山景玉楼轩”描绘了仙台上山鳞摩挲,山上野景宁静安详,玉楼错落,轩辕灿烂,更能勾起古代诗人幽怨的思念之情和期望,第三句“秦山东南翠,汉水西北淅”描绘了秦山东南“翠”,汉水西北“淅”,再现了山清水秀的美景,更能勾起古代诗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和期望。

最后一句诗“此去何时至,龙门尽头星”也十分精彩,表达了古代诗人深情厚谊的渴望,表达了古代诗人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乐美满的热切期望。

《登幽州台》所表达的主旨是:思念家乡,期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乐美满。

这首诗歌表达出古代诗人深深地思念家乡,对家乡的想念和对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乐美满的热切期望。

以及古代诗人的一种梦想,即有一天可以登上仙台,山石林立,汉水西北淅,能够眺望蔚蓝天野,触摸到幸福的极致。

此外,《登幽州台》还表达出古代诗人对国家的一种热爱之情,他的热情同样可以激发当代人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当代人也可以把《登幽州台》作为一首诗歌来欣赏,可以从中体会到古代诗人所表达出来的情思,从中学习到思念家乡,期望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乐美满的真谛。

总之,《登幽州台》是一首具有浓浓爱国主义情怀的诗歌,它深深地激发了人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之作。

我们要把它深深地铭记在心,受其精神的熏陶,不断努力,奋斗不息,使我们的家国在安乐昌盛中一路向上,真正实现“仙台下山鳞,山景玉楼轩”的美好景象。

登幽州台歌诗句赏析

登幽州台歌诗句赏析

登幽州台歌诗句赏析《登幽州台》是一首颇具古典古风的唐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登幽州台》描写的是当时已经废去的秦末汉初的幽州台,州台是汉朝时期的行政组织,是代表着界河以北部族的行政中心。

历史上第一个州台是秦汉以来陕西幽州台,而李白在《登幽州台》中也描写了这座古老的建筑。

据记载,李白在唐高宗开元十七年(723年)时登上了幽州台,他在登上台时,所形成的景象激发了他的想象力,从而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唐诗。

二、《登幽州台》的文学内涵《登幽州台》以优美的语言描述了李白登上幽州台时所看到的景色,并表达了他对古老建筑的深深敬畏之情,展现出他艺术高洁的文化气质。

诗中第一句“漆黑山头斜照中”比喻夜空中层层叠叠的山把山头映照得斜斜弯弯,犹如夜空中一抹乌黑的地幔,而晶莹耀眼的星星则像繁星点点,游走在黑暗之上,显得更加耀眼夺目。

诗中的第二句“月黑雁飞高”,描述的是月夜之夜,一只又一只的灰色雁群在黑暗中飞翔,从上至下从头至尾排成弧形,令人流连忘返,隐约可见他们翱翔的轨迹。

第三句“十里落日斜”,形象地描述落日的景象,把日头写的入行程的十里之外。

景物的连续性,犹如被时间和空间所联系起来,又象日色渐萎,夜晚近晌,对于空荡荡的幻想,也充满了美感。

三、《登幽州台》的诗句赏析《登幽州台》一诗共有15句,以开头三句及后四句为主要内容,把登上古老建筑幽州台时景色描写得非常淋漓尽致。

正如李白所云:“漆黑山头斜照中,月黑雁飞高。

十里落日斜,山随平野尽。

”这三句描写了登台时的景象,夜晚的景色,和日落之后的落日,分别表现出了四种不同的气氛,尤其是前两句,以斜折的形式,反复重复,形成一种节奏感和画面感。

另外,后四句则用一种更为集中的方式,给人以一种深刻的感觉,显示出李白对古老建筑的依恋之情,以及对古代文明的叹息。

四、结语《登幽州台》是李白的长诗代表作,是他最优美的一首诗歌,他着重描述了登上古老建筑幽州台时景色的曲折变化,表达了他对古老文明的崇敬之情,是一首传神而又豪迈的诗作。

跨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跨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跨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跨越时空的孤独者之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陈子昂,唐代文学家、政治家,以其豪放的诗风和积极的政治进取心而闻名于世。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还是一位重要的文学家,其作品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与发扬。

其中,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登幽州台歌》描绘了一幅跨越时空的孤独者的形象,通过歌颂意气风发的边塞士兵,抒发了陈子昂对历史的回顾、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对自己孤独人生的体悟。

在这首诗中,陈子昂以自身经历为基础,以边塞士兵的形象为表达对象,创作出一首充满豪情壮志和思考深沉的作品。

首先,陈子昂以边塞士兵的形象作为主题,展现了他们的英勇和孤独。

诗中写道:“幽州台上三百里,巫峡七重门。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通过这些描写,陈子昂描述了幽州台的地理状况和边塞士兵巡逻的辛苦。

壮丽的巫峡、纷繁的七重门,以及郡邑浮现的前浦,都是极具想象力的景象。

这些景象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边塞士兵面对的艰苦和险恶,并在这种环境中孤独奋战的形象。

其次,诗中表现出陈子昂对历史和时代的思考。

他在描写边塞士兵的英勇之余,也呼应了历史上英雄事迹,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佩和对边塞戍边者的同仇敌忾之情。

他写道:“去时雨乘轩冕,归日雪载旌旗。

”“背戈仍闻翻战地,卷甲应还却是家。

”这些描写不仅赞美了边塞戍边者的英勇,“去时雨乘轩冕,归日雪载旌旗”,同时也自喻于其中,表达出陈子昂作为自由主义者追求公正与正义的愿景。

最后,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抒发了自己孤独人生的感慨。

他写道:“常恐秋节至,焜黄伐幽栗。

”孤独的人生让陈子昂时常感到忧虑,他担心秋节的到来会带来孤独的黄叶,无人可说话。

这种孤独感让他感到无奈和痛苦,也激发了他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这种孤独人生的感慨,使《登幽州台歌》具有了深沉的思考和独立的气节。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一首富有情感和思考深度的诗篇。

通过描绘边塞士兵的形象,陈子昂将自身的思考与历史和时代融为一体,抒发了对英雄事迹的赞美和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概,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请对“古人”和“悠悠”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6、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10、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陈子昂诗《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诗《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诗《登幽州台歌》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出身于富裕之家,少年时期,也是一纨绔子弟,吃喝玩乐,游艺赌博。

后游乡校,有所悔悟,转而向学。

刚开始到长安赶考的时候,谁也不认识他,也没人举荐。

可是,这陈子昂是个很聪明的人,很会制造舆论声势。

据说,当时有个卖胡琴的人,出价价百万钱。

陈子昂看看左右的人,就花钱买了下来。

众人很惊奇,就问他会不会,他就假意说他擅长弹琴。

大家叫他弹一曲,他故弄玄虚说改日宣阳里弹给他们听。

大家如期而至,美酒佳肴款待。

这时,他拿着那胡琴,对大家说:“我是蜀地人陈子昂,写有文章百篇却不为人所知。

这把弹奏胡琴是乐工的技艺,我哪能留心这个呢?”于是,就举起来掷地碎之,把文章给来的人看。

结果一天之内,就名满都下,不久便考中进士。

时值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直言敢谏,迁右拾遗。

后来,契丹叛将李进忠作乱,陈子昂作了武攸宜的随军参谋。

陈子昂颇懂军事,就向武攸宜出言献计,可惜他碰上了一个一无所能的主将,结果反而被贬斥。

于是,抑郁不平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想起昔日燕王招贤纳士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诗歌,抒发壮志难酬,失意苦闷的感慨。

在赏析这首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唐初诗坛的风气。

当其时,初唐诗风还承续南朝绮靡诗风,诗歌追求形式之美,空洞无文,堆砌辞藻,用语华丽柔靡,毫无骨气。

虽然,初唐四杰的出现,以他们诗作想改变这种风气,但是总体而言诗歌风格还是偏向华丽。

历史充满了偶然,恰好陈子昂出现了。

历史选择了陈子昂,来完成扭转初唐诗风的使命。

陈子昂提倡魏晋风骨,讲究“风骨”、“兴寄”,他不仅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而且还创作了很多感慨时事,讽刺现实,表达理想的诗作,如《感遇》三十八首。

可惜的是,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于是,他只好在他的诗歌中抒发这种情感,《登幽州台歌》,就像一枚核弹,在盛唐到来之际,在无限时空中,升腾爆炸,以其巨大的审美冲击波炸开了盛唐诗歌的大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