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赏析
古诗《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唐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标签伤怀、唐诗三百首、初中古诗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全诗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登幽州台歌》由陈子昂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2)前:向前看。
(3)古人、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然:悲伤的样子。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子。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这就是陈子昂登《幽洲台歌》的原文。
这首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子昂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言、文字上没什么障碍。
大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人,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人。
天地宇宙茫茫无垠,遼阔无边,自己孑然一身、无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
但这首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而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心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子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生活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年代,他出生于富豪之家,受家庭影响,“始以豪家子,驰使侠气”(卢藏用:《陈氏别传》)。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赏析
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1、《登幽州台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语言风格是沉郁悲壮。
2、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生命悲歌,诗人通过书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的感概,抒发了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3、请对“古人”和“悠悠”进行解释。
古人:贤明的君主(礼贤下士的圣君)。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4、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画面。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此诗篇幅胆小,但是内涵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
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6、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7、“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的什么人?“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感和孤独感。
9、这首诗在遣词造句上没什么特殊之处,千百年来却一直不减它动人的力量。
试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并分析它在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登幽州台歌》传达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以及个人置身其中的孤独感,唤起的是人类共有的那种在广袤时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处且何去何从的茫然感。
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体的景或事而来打动人。
10、赏析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朋友们,咱们今天来聊聊一首特别有味道的古诗——《登幽州台歌》。
先看看这首诗的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怎么样,读起来是不是感觉有一种说不出的苍茫和孤独?咱们来细细品一品。
诗人陈子昂站在幽州台上,往前看,看不到古代那些贤明君主;往后看,也看不到未来的英才。
这是一种怎样的失落和迷茫呀!想象一下,你站在一个高高的地方,四周空旷辽阔,只有自己一个人,那种孤独感是不是一下子就涌上来了?我记得有一次我自己去爬山,爬到山顶的时候,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山风呼呼地吹着,那一刻我突然就有点理解了陈子昂的心情。
“念天地之悠悠”,天地是多么的广阔,时间是多么的漫长,而自己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显得如此渺小和微不足道。
这种对时空的感慨,真的是让人心里沉甸甸的。
“独怆然而涕下”,最后诗人忍不住悲伤地流下了眼泪。
这眼泪里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有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也有对孤独处境的无奈。
咱们再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它语言质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却能直抵人心。
就像一个人,不化妆,不打扮,素颜站在你面前,却能让你感受到他最真实、最深刻的情感。
而且这首诗的节奏也很独特,前两句五个字,后两句六个字,读起来有一种跌宕起伏的感觉,就像诗人内心的波澜。
还有啊,这首诗的意境特别宏大。
诗人把自己的孤独和悲愤放在了广阔的天地之间,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对比。
就好像你在一个大大的舞台上,灯光都聚焦在你身上,可台下却没有一个观众,那种孤独和无助,真的是无法言说。
说到这,我想起有一回我在海边看日落。
太阳慢慢落下,海面上金光闪闪,周围的人都在欢笑、拍照,可我却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那种美丽的景色,反而让我觉得自己更加渺小和孤独,就像陈子昂在幽州台上一样。
总的来说,《登幽州台歌》是一首让人回味无穷的诗。
它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也让我们对人生、对历史有了更多的思考。
每次读这首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呀!希望大家也能从这首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初中古诗词:《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赏析《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这篇《登幽州台歌·陈⼦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昂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河依旧,⼈物不同”来抒发⾃⼰“⽣不逢⾠”的哀叹。
语⾔奔放,富有感染⼒。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限;第四句写诗⼈孤单悲苦的⼼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
句式长短参错,⾳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泪下。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
(2)前:向前看。
(3)古⼈、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6)怆然:悲伤的样⼦。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限渺远,我深感⼈⽣短暂,独⾃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 这就是陈⼦昂登《幽洲台歌》的原⽂。
这⾸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昂的重要代表作之⼀。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字上没什么障碍。
⼤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
天地宇宙茫茫⽆垠,遼阔⽆边,⾃⼰孑然⼀⾝、⽆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上的意思。
但这⾸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登幽州台1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2而涕下!1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相传燕国时期,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台上,招纳贤才,所以又叫做黄金台,郭隗(wěi)就是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的第一位贤才。
2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既看不到当年为了招纳贤人而修建此台的燕昭王,又看不到效仿燕昭王的后世明君。
在高远的天与广袤的地之间,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叹息之美】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它明白如话,像一声长长的浩叹、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前不见”与“后不见”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辽阔。
在悠长的历史时间和广阔无垠的背景下,诗人“独怆然”,他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分外凄美动人。
【赏析】虽然诗人没有写登台的时间和背景,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之上,兀立着一位因报国无门而感到伤悲的陈子昂,两相对比,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
对比烘托是写作常用的一种手法,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就通过天地和时间的广大来烘托个人的渺小孤独。
我们在突出个人感情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对比烘托来体现。
假如你想表达自己某一刻的心境,想一想用什么来做背景最能起到烘托的效果呢?【启示】陈子昂是初唐诗人,通天元年(6一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的幕府中担任参谋,于是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也没有什么谋略,打仗的第二年就兵败了。
危机之中,陈子昂献上一计,但武攸宜没有采纳。
陈子昂再向武攸宜进言的时候,竟被降了职。
他登上幽州台,怀着重重心事,写下了这一首表达孤独和无奈的诗。
孤独的陈子昂把心中的愁绪化成一行行诗文,也有人将孤独化成前进的动力。
初中语文文言文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译文(含鉴赏)
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坚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
一想天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
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作者介绍: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获得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
冤死狱中(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
今天射洪县城古城墙名为“子昂城”,街道有“伯玉路”等名称实为纪念陈子昂。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在唐诗革新道路上取得很大成绩。
卢藏用说他“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伯玉文集序》)。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说:“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
一扫六代之纤弱,趋於黄初、建安矣。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也云:“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都中肯地评价了他作为唐诗革新先驱者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部分诗篇,还存在著语言比较枯燥、形象不够鲜明的缺点。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下面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感受下诗人的心情吧!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幽州台歌(2910 人评分) 8.3 朝代:唐代作者: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翻译写赏析收藏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 a 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参考资料:1、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 :110-111 参考赏析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
陈子昂是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参考资料:1、王运熙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6-47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篇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译诗】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2023年《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
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2023年《登幽州台歌》原文及翻译赏析2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显示全部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登幽州台歌的赏析
登幽州台歌的赏析登幽州台歌的赏析人生总有不同的选择,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但是,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通常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路径,毕竟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分享的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登幽州台歌》。
一、作品成因《登幽州台歌》是唐代韦应物所写的一篇赞美幽州台的诗歌。
当时,韦应物被任命为幽州刺史,他观赏完整个幽州的风景后,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这首佳作。
诗歌描述了幽州台的山岳、云霞、林木、泉水等自然景观,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内容诗歌总分六个部分:1、引子惟见长江天际流,吴娥莫唱楚乡曲。
幽州幽州,十年一觉扬州梦。
2、描写幽州台的山峰群峰去天不盈尺,极目霜天红叶稀。
3、描写幽州台的树木万类霜天竞自由,乘兴南游好不忧。
4、描写幽州台的景色中峰如火色玲珑,万壑千岩皆蔚空。
势拔五丈雄三石,气吞万里如虎龙。
5、幽州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战场原来多白骨,剑影纷纷往来处。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6、感慨和加深印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篇诗歌把幽州台的风景描写得非常详细,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心中产生丰富的想象。
作者在诗歌中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思考,对历史的沉淀和未来的展望也一一表现出来。
三、诗歌的意义诗歌是文化的载体,一首诗歌的深远意义也需要从文化和历史角度来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韦应物创作的一首诗歌,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书写了幽州怀古追古、感叹祖国山川秀美的情感。
而且,诗歌中表现出的将文化和历史贯穿在自然风光之间的思考,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
四、结尾韦应物的《登幽州台歌》中,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营造出深沉而又优美的意境。
同时,通过诗歌来表现出对历史的继承和传承、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
这样的诗歌不仅仅在文化和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唐诗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也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马蹄声碎,远山如黛,飞鸟时从碧海惊起。
千里共婵娟。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青云直上,冲霄凭阑处,云径深不可攀越。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巴山楚水世界清,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其雄奇的气势和美丽的意象,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
本诗以豪情英发的笔触,描绘了登临幽州城台的壮美景色,以及对友人在此缺席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友人之间情感的表达,诗人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创造了一幅壮丽而深情的山水画卷。
诗的开篇,“马蹄声碎,远山如黛,飞鸟时从碧海惊起”,以刻画隐约的景色和与之相呼应的声音,将读者带入了登山之旅的情境。
接着,“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与友人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寥寥数语,将表达情感与描绘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千里共婵娟”,既是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也是对友人寻找成功的祝福,展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下阕的描绘更是引人入胜。
诗人通过形容“青云直上,冲霄凭阑处”,构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展示了幽州城台的高耸气势。
接着,“云径深不可攀越”,以深远之境、高无限之象,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与追求卓越的渴望。
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则揭示出诗人成功后仍有内心的迷茫与孤独,以及对青春逝去的无奈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最后两句“巴山楚水世界清,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总结了全篇的主题。
诗人将世界清新洁净的山川对比于女子清雅的仪态,展示了对纯洁美好的向往。
尤其是最后一句“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将情感的归宿和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盼融为一体,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深切而又动人的意境。
总而言之,《登幽州台歌》不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壮丽而美丽的景色,更通过对友人之情的表达,体现了诗人较高的情感情调。
唐诗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登幽州台歌》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键入文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赏析: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作者简介】: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少任侠。
其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子昂集》。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悠悠:无穷无尽的意思。
怆然:悲痛伤感的样子。
涕:眼泪。
【赏析】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