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赏析
初中古诗词:《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赏析
初中古诗词:《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赏析《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鲜亮感人。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这篇《登幽州台歌·陈⼦昂(注释|翻译|赏析|讲解)》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以下信息仅供参考【作品简介】 《登幽州台歌》由陈⼦昂创作,被选⼊《唐诗三百⾸》。
作者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河依旧,⼈物不同”来抒发⾃⼰“⽣不逢⾠”的哀叹。
语⾔奔放,富有感染⼒。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限;第四句写诗⼈孤单悲苦的⼼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
句式长短参错,⾳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的唐诗三百⾸栏⽬。
【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泪下。
【注解】:(1)幽州台:即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
(2)前:向前看。
(3)古⼈、来者:那些能够礼贤下⼠的贤明君主。
指:燕昭王(4)念:想到。
(5)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6)怆然:悲伤的样⼦。
怆(chuàng 创)然:凄伤的样⼦。
(7)涕: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流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限渺远,我深感⼈⽣短暂,独⾃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讲解】: 这就是陈⼦昂登《幽洲台歌》的原⽂。
这⾸诗曾被誉为初唐诗歌之绝唱,是陈⼦昂的重要代表作之⼀。
它的这四句诗从语⾔、⽂字上没什么障碍。
⼤意是,往前看看不到古⼈,往后瞧瞧不见后来的⼈。
天地宇宙茫茫⽆垠,遼阔⽆边,⾃⼰孑然⼀⾝、⽆限孤独,禁不住伤感地流下了眼泪。
不过这只是字⾯上的意思。
但这⾸诗能成为初唐诗坛之绝唱,为历代所传诵,决不是这样简单的意思,⽽是有着更为深刻、丰富的含义,更为复杂的⼼情和丰富的余蕴的。
那么它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呢?这得结合陈⼦昂的经历、诗歌主张及创作实践加以探究。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意思及赏析登幽州台1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2而涕下!1幽州: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
相传燕国时期,燕昭王将黄金置于台上,招纳贤才,所以又叫做黄金台,郭隗(wěi)就是燕昭王用黄金台招纳的第一位贤才。
2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
陈子昂登上幽州台,既看不到当年为了招纳贤人而修建此台的燕昭王,又看不到效仿燕昭王的后世明君。
在高远的天与广袤的地之间,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叹息之美】这首诗蓦地而来,戛然而止,它明白如话,像一声长长的浩叹、一声宣泄愤懑的长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前不见”与“后不见”两句,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登楼眺望,“天地之悠悠”,写出空间辽阔。
在悠长的历史时间和广阔无垠的背景下,诗人“独怆然”,他的孤单寂寞、悲哀苦闷,分外凄美动人。
【赏析】虽然诗人没有写登台的时间和背景,但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苍茫广阔的背景,而在这背景之上,兀立着一位因报国无门而感到伤悲的陈子昂,两相对比,诗人的感情跃然纸上。
对比烘托是写作常用的一种手法,陈子昂在这首诗中,就通过天地和时间的广大来烘托个人的渺小孤独。
我们在突出个人感情或者一个事物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对比烘托来体现。
假如你想表达自己某一刻的心境,想一想用什么来做背景最能起到烘托的效果呢?【启示】陈子昂是初唐诗人,通天元年(6一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
当时陈子昂在武攸宜的幕府中担任参谋,于是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也没有什么谋略,打仗的第二年就兵败了。
危机之中,陈子昂献上一计,但武攸宜没有采纳。
陈子昂再向武攸宜进言的时候,竟被降了职。
他登上幽州台,怀着重重心事,写下了这一首表达孤独和无奈的诗。
孤独的陈子昂把心中的愁绪化成一行行诗文,也有人将孤独化成前进的动力。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和赏析【原文】《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韵译】: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评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赏析转化】写赏析文章就是把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成果用文字表达出来,这种题型,既考阅读,又考写作,因此很为命题者所青睐。
写赏析文章,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从哪里切入。
这要看试题的指向。
如果试题有明确的要求,就按照它的要求去写。
例如,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就明朝诗人杜庠《赤壁》一诗中“荒矶鸥鸟满烟芜”这一句,结合全诗写一段鉴赏文字。
命题者提示考生按“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去鉴赏,照此切入就是。
如果试题对切入点没有明确的要求,那考生得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自己选择一个觉得有把握的角度。
一般来说,考生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去考虑。
每一方面又可以结合具体作品选择某一个切入“点”。
譬如思想内容方面的“悲”与“欢”,表达技巧方面的“显”与“隐”,语言风格方面的“阴柔”与“阳刚”,等等。
角度宜小不宜大,最好抓住作品比较突出的某一点,深入开掘下去,这样可以说得细一点、透一点。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
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鉴赏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下面一起欣赏一下这首诗,感受下诗人的心情吧!幼儿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登幽州台歌全文注释赏析
登幽州台歌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登幽州台歌》赏析
《登幽州台歌》赏析【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 梓州射洪(现四川)人。
唐代诗人。
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背景】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
【赏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行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力奋斗的志气。
自古以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并不因感到人生短暂而消沉颓唐,反而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子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气,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翻译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赏析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
《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此诗语句即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陈子昂这首感伤之作是由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触发的,但是其客观意义却远远超越了他自身以至他所处的时代的范围,带有一定的广泛性。
表现在这首诗里的感伤情绪,和世俗的忧生叹逝有明显的’不同。
这是一种在对事业和人生的执着追求中产生的喟叹《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2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⑸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显示全部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完整版)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翻译及赏析登幽州台歌(2910 人评分) 8.3 朝代:唐代作者:陈子昂原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写翻译写赏析收藏参考翻译译文及注释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⑷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5)怆(chu a 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古时指眼泪。
参考资料:1、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 :110-111 参考赏析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 年)。
陈子昂是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
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万岁通天元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参考资料:1、王运熙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46-47 鉴赏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诗歌。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与赏析篇1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注释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译诗】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赏析:《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奈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41首《登幽州台歌》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41首《登幽州台歌》一、原文《登幽州台歌》唐 ·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重点词汇解析1. 幽州台(yōu zhōu tái)幽州台即“蓟北楼”,位于今北京市一带,是古代名胜之地。
这里象征高远之地,为诗人提供了登高远眺、抒发情感的场所。
2. 古人(gǔ rén)这里指过去的贤人志士。
诗人登高怀古,想到古代那些有作为的人士。
3. 来者(lái zhě)指未来的贤人志士。
诗人表达对前人和后世之人未曾相逢的遗憾,流露出一种“生不逢时”的无奈。
4. 悠悠(yōu yōu)表示辽阔、无尽,形容天地的广大和漫长,表达诗人对于宇宙无限的感慨。
5. 怆然(chuàng rán)悲伤的样子。
怆然涕下,指的是诗人独自感怀天地的辽远和人生的孤寂,不禁流下悲伤的眼泪。
三、直译向前看,看不见往昔的贤人;向后看,看不到未来的智士。
想到天地之间如此辽远无垠,自己独自感慨,不禁悲伤流泪。
四、意译站在幽州台上,诗人远望天地,却发现无论过去还是未来都看不到共鸣的知己。
宇宙广阔无边,自己的存在渺小而孤独,想起人生的短暂与理想的难以实现,诗人不禁独自悲叹,感到深深的悲哀。
五、赏析(一)作者介绍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却志向高远,历经科举入仕后,曾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提出过很多改革建议,但并未被采纳,始终得不到重用。
陈子昂的诗歌风格雄浑悲壮,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理想主义。
他以诗歌抒发对时代的思索和忧虑,是唐代文坛的先锋人物。
(二)写作背景《登幽州台歌》创作于陈子昂北征蓟州期间。
当时的陈子昂虽已入仕,却常因不得志而感到孤独失意。
他对朝廷的腐败深感忧虑,同时身处政坛却难以实现抱负,内心充满压抑和无奈。
这首诗正是他借幽州台之高,抒发内心的感慨,表达自己虽胸怀理想但却壮志难酬的心情。
(三)情感与主题1. 孤独与失意诗中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两句传达了诗人身处天地间的孤寂与无助。
唐诗《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注解
1、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2、悠悠:渺远的样子。
3、怆然:悲伤凄凉。
4、泪:眼泪。
译文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赏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登幽州台歌的赏析
登幽州台歌的赏析登幽州台歌的赏析人生总有不同的选择,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路径,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但是,那些真正了解自己的人,通常会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路径,毕竟这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今天,我们来分享的是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登幽州台歌》。
一、作品成因《登幽州台歌》是唐代韦应物所写的一篇赞美幽州台的诗歌。
当时,韦应物被任命为幽州刺史,他观赏完整个幽州的风景后,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这首佳作。
诗歌描述了幽州台的山岳、云霞、林木、泉水等自然景观,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
二、作品内容诗歌总分六个部分:1、引子惟见长江天际流,吴娥莫唱楚乡曲。
幽州幽州,十年一觉扬州梦。
2、描写幽州台的山峰群峰去天不盈尺,极目霜天红叶稀。
3、描写幽州台的树木万类霜天竞自由,乘兴南游好不忧。
4、描写幽州台的景色中峰如火色玲珑,万壑千岩皆蔚空。
势拔五丈雄三石,气吞万里如虎龙。
5、幽州台的历史和文化意义战场原来多白骨,剑影纷纷往来处。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6、感慨和加深印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篇诗歌把幽州台的风景描写得非常详细,每一个细节都让人心中产生丰富的想象。
作者在诗歌中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思考,对历史的沉淀和未来的展望也一一表现出来。
三、诗歌的意义诗歌是文化的载体,一首诗歌的深远意义也需要从文化和历史角度来分析。
《登幽州台歌》是韦应物创作的一首诗歌,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书写了幽州怀古追古、感叹祖国山川秀美的情感。
而且,诗歌中表现出的将文化和历史贯穿在自然风光之间的思考,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
四、结尾韦应物的《登幽州台歌》中,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营造出深沉而又优美的意境。
同时,通过诗歌来表现出对历史的继承和传承、对未来的展望和思考。
这样的诗歌不仅仅在文化和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原文及赏析登幽州台,马蹄声碎,远山如黛,飞鸟时从碧海惊起。
千里共婵娟。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青云直上,冲霄凭阑处,云径深不可攀越。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巴山楚水世界清,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以其雄奇的气势和美丽的意象,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之作。
本诗以豪情英发的笔触,描绘了登临幽州城台的壮美景色,以及对友人在此缺席的思念之情。
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友人之间情感的表达,诗人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创造了一幅壮丽而深情的山水画卷。
诗的开篇,“马蹄声碎,远山如黛,飞鸟时从碧海惊起”,以刻画隐约的景色和与之相呼应的声音,将读者带入了登山之旅的情境。
接着,“千里共婵娟。
”表达了与友人的思念之情,并通过寥寥数语,将表达情感与描绘景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里的“千里共婵娟”,既是对友人离别的思念,也是对友人寻找成功的祝福,展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
下阕的描绘更是引人入胜。
诗人通过形容“青云直上,冲霄凭阑处”,构建了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展示了幽州城台的高耸气势。
接着,“云径深不可攀越”,以深远之境、高无限之象,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与追求卓越的渴望。
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则揭示出诗人成功后仍有内心的迷茫与孤独,以及对青春逝去的无奈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最后两句“巴山楚水世界清,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以极其简洁的语言总结了全篇的主题。
诗人将世界清新洁净的山川对比于女子清雅的仪态,展示了对纯洁美好的向往。
尤其是最后一句“只愿在,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则将情感的归宿和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以及对美好未来的企盼融为一体,使全诗呈现出一种深切而又动人的意境。
总而言之,《登幽州台歌》不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壮丽而美丽的景色,更通过对友人之情的表达,体现了诗人较高的情感情调。
《登幽州台歌》原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唐代:陈⼦昂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译⽂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限,⽌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 幽州:古⼗⼆州之⼀,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台,⼜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建。
前:过去。
古⼈: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
涕:古时指眼泪。
赏析 诗⼈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情郁郁悲愤。
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河旧,⼈物不同”来抒发⾃⼰“⽣不逢时的哀叹。
语⾔奔放,富有感染⼒。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这是⼀声⼈⽣短暂的感喟。
诗⼈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的短促。
天地悠悠,⼈⽣匆匆,短短的⼏⼗年真如⽩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这种感叹既可以引出及时⾏乐的颓废思想,也可以引发加倍努⼒奋⽃的志⽓。
⾃古以来有多少仁⼈志⼠并不因感到⼈⽣短暂⽽消沉颓唐,反⽽更加振作精神,使⾃⼰有限的⼀⽣取得接近⽆限的意义。
正因为陈⼦昂抱着这种积极态度,所以他才“怆然涕下”。
也正因为在悲怆的深层,蕴蓄着⼀股积极奋发欲有所作为的豪⽓,所以才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诗⼈俯仰古今,深感⼈⽣短暂,宇宙⽆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空怀抱国为民之⼼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油然⽽⽣,⽽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
这⾸诗没有对幽州台作⼀字描写,⽽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在艺术上,其意境雄浑,视野开阔,使得诗⼈的⾃我形象更加鲜亮感⼈。
唐诗赏析-《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原文译文及赏析'《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登幽州台歌》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唐代: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注释⑴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⑶后:未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只是登台的感慨,却成为千古名篇。
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具有“汉魏风骨”的唐代诗歌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键入文字]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翻译及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现今在北京市。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造的。
前:过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后:后来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chuàng)然:悲伤,凄恻的样子。
涕:眼泪。
译文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译诗】
向前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向后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天地的高远广袤,我独自感伤,泪水流下!
赏析: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赏析
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虽短短二十二字,却字字珠玑,透出了人生许多感悟和哲理,可谓千古绝唱!历来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感叹、为之沉思,他们或从艺术魅力去研究,或从时空概念去研究,更多是从其政治遭遇去研究,然而总给人言之未尽的感觉。
其实当时陈子昂写这首诗,并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而是多重感叹的百感交集和愁肠满腹的复杂心情交汇而成。
一、创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二、多重感慨
1.第一重感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失意感。
诗人登上幽州台,想到自己的前途暗淡无光、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感叹世道沧桑,心中悲痛万分,以歌当哭:“过去和将来的明主早已逝去,只留下一些历史陈迹和佳话供人凭吊追忆。
即使今后再有那样的英豪出现,自己也赶不上和他们见面。
天地依旧是原来的天地,它们的生命多么悠久。
相比之下,人的一生太短暂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来不及实现、雄才大略来不及施展,就将匆匆离开人世。
想到这里,怎么能不怆然涕下?”
2.第二重感慨——知音难觅、独立苍穹的孤寂感。
诗人在文坛上的革新运动,无论愤慨也好,大声疾呼也罢,然而与其响应者廖廖无几。
“独怆然而涕下”,一个“独”字妙不可
言,刹那间万籁俱寂,百川滞流,只有诗人独自饮泣。
此时“初唐四杰”早已辞世,而王维、李白、杜甫等巨擘还不曾出生,这种“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的滋味,怎么能不使他感到异常孤独?同时,又想到“沈宋”和“文章四友”的淫艳颓靡文风、应制取宠媚态,一种突兀的孤寂感如同狂风骤雨,瞬间将诗人置于空旷无依的悠悠苍穹之中。
3.第三重感慨——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忧伤感。
纵观中国历史,“从孔夫子弃鲁周游列国开始,文人的生存更多地依附他人,更不用说实现人生的抱负了……于是乎他们的命运便与渴望权力与拒绝权力连在一起,成为文人们难以摆脱的人生情绪和命运锁链。
”[1]像诗人这种刚直不阿、率真坦诚、忧国忧民的文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诗人与武周王朝的隔阂,在仕途上的失意惆怅,在文坛上的孤掌难鸣,使年近四十的他逐渐感叹时光之悠悠流逝、生命之短暂无奈。
“前不见古人”,不是前无古人,而是“我”不能见到古人,古人也不可能见到“我”;“后不见来者”,也不是后无来者,而是“我”等不及见到后人,后人也不可能见到“我”。
能见到“我”的和“我”所能见到的,只是这个时代;而偏偏在这个时代,既没有古代英雄,亦没有将来俊杰。
人生苦短,过客匆匆,岁月无情,时不我待!
4.第四重感慨——物我一体、超越有限的时空感。
诗人以“天地”为经线,以“古人”和“来者”为纬线,以他那颗独一无二的心灵穿梭时空、超然物外,与“古人”和“来者”进行着无限的交流。
这首诗本是登临之作,而全篇没有一个字描写所见所闻。
难道诗人没有看到、听到周围的一切吗?不是。
想来诗人此刻已穷通古今之变、尽阅人世沧桑,纵临千载,旷视四海,眼前的景物和个人的荣辱在浩瀚的宇宙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唯有这宇宙、这时空是永恒的!诗人所创造的这种物我一体的意境,
让人感到亲临其境,能与读者引起共鸣,因而千古传唱。
回头再读这首诗,看诗人那种百感茫茫的复杂心情、那种感时伤怀的忧郁情调、那种俯视旷野的孤高抱负,都从这简短的四句诗中崩发出来,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两句五言,两句骚体,就那么直截了当地喊了出来”。
而此中是悲是愤?是爱是恨?是高亢还是跌宕?是狂歌还是痛哭?任由后人评说……
[1] 高卫红《生命绝唱中的灵魂寓所》内江师范师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