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第13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总结

高考历史必修2总复习:第七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高效总结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为主的经济形态,创 造出了长期领先世界 的文明 (2)生产方式和国家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 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基本国策不动摇
(1)货币不断 发展变化 (2)商人群体 不断发展 商 (3)城市商业 业 不断繁荣 (4)汉和宋元 时期,对外 贸易兴盛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高效总结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要旨概览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单元知识整合
一、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类别 发展成就 (1)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的 产业结构 (2)以铁犁牛耕为 代表的农具的革新 农业 (3)水利设施的不 断完善 (4)玉米、番薯等 作物的引进和棉花 种植的推广 认识 (1)中国古代以农耕 (1)商周时期,多采用 为主的经济形态, 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 创造出了长期领先 (2)春秋时期出现自耕 世界的文明 农经济,并长期占据 (2)生产方式和国家 主导地位 政策是影响经济发 (3)井田制瓦解后,土 展的重要因素 (3)要想实现近代化, 地私有制不断发展 (4)租佃关系不断发展, 必须推翻封建制度 (4)坚持对外开放的 明清时期普及全国 基本国策不动摇
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了长安和洛
阳,繁华的夜市是当时扬州城的一个 特点。 (4)明清时期,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 上营建了北京城。北京和南京是全国
性商贸城市,全国共出现数十座较大
的商贸城市。
栏目 导引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三、近代前夜中西方的历史差异
类别 中国 极力强化君主 政治 专制,统治日 益腐朽 农耕经济高度 繁荣;资本主 经济 义萌芽产生但 发展缓慢 西方 进行资产阶级革 命,建立近代民 主政体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高中历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课文知识点解析 岳麓版 必修2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

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

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

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

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

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七单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二第七单元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史料二
中世纪以来,欧洲兴起一股收藏中国瓷器的热潮。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 《群神宴》 上,画有盛水果和汤的三件器皿。这三件器皿,都是来 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 画家把瓷器放在突出的位臵上, 反映出当时欧洲人对中国瓷器格外珍视。
(1)史料一揭示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两种 经营形态及其在不同时期占主导地位的原因,但没有 体现手工业不同经营形态自身的特点。 (2)史料二反映出中国瓷器精美,远销海外,成为 西方上流社会消费的贵重物品,瓷器成为中外文明交 流的历史见证。
(1)史料一反映了封建王公贵族往往以 田置业,广占田土,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状况;史料二 反映了北宋初期“不抑兼并”,而且统治者认为土 地兼并是“为国守财”,以兼并之财筹集军资。史 料三反映了土地兼并加剧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导 致自耕农大量破产。 (2)上述史料综合反映了我国古代存在严重的 土地兼并状况,加剧了农民的贫困,进而导致社会 矛盾尖锐,但史料并未反映出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 建土地私有制。
土地兼并的根源和危害
1.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土 地所有制,由于土地占有关系的不固定,土地买卖盛行, 必然导致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 2.危害 (1)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自耕农是国家各种赋 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 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2)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 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阶级矛盾 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3)由于封建地租较重,导致工商业者以末致富,以本 守之,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在封建 社会后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例 1】 (2012 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汉武帝设置十 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 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 300 万钱的豪族被迁到 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答案)

【精品】2020高考历史一轮教案: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含答案)

第12讲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考点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和土地制度1.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农业的起源①农业起源: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地域差别: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③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主要家畜: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

(2)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的改进①原始农业: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②春秋战国:借助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③生产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农具改革: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⑤灌溉工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①上古时代: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②春秋战国: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

兴修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

③西汉时期:建成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

④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⑤经验总结:在300多种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4)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的形成①千耦其耘: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②个体农耕a.产生原因:春秋时期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b.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c.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①原始社会:实行土地公有。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2课发达农业和土地制度1、起源:采集—种植(黄河、长江出现;南稻北粟(最早之一))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①经济构成——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生产力进步:①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工具(木骨石器,耒耜,铁农具,牛耕,曲辕犁);灌溉工具:翻车、筒车(不用人力);水利设施:春秋战国(芍陂、郑国渠、都江堰),西汉(漕渠、白渠、地方特色坎儿井),东汉(王景)生产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4、小农经济(春秋,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①特点有三: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优点: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③局限:脆弱;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的特点,不利于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近代,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5、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商周时期:(实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原因:生产力,税制改革(齐、鲁)承认土地私有;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废除【(战国)商鞅变法,全面肯定】土地所有制形式:君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土地兼并现象贯穿始终。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②方式:土地买卖在汉代以后成为主要途径;③危害:影响政府财政收入和社会的稳定;④缓解:政府采取均田制(国有,北魏、隋-唐初)等抑制兼并的措施(4)租佃经营:产生(战国)——汉代(普遍)——宋代(重要)——明清(普及)第4课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金属冶炼、纺织业、陶瓷业上课表格二、生产组织形式1、官营手工业:①地位:从西周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②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管理严格、技艺高超,工匠从征役制逐步到雇募制;③局限:不计成本、缺乏竞争、强制劳动.2、私营手工业:①春秋战国兴起;②明代中叶占据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中国古代社会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下面将介绍高二历史必修二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古代农耕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古代农耕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形成、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以及城市的出现等内容。

1. 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主要包括稻作和麦作。

稻作主要分布在南方,麦作主要分布在北方。

古代农民利用天文、气象知识进行田间经营,发展了农业生产技术,如农耕工具、农作物种植和农田灌溉。

2. 手工业的兴起农耕文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起。

古代手工业包括纺织业、陶瓷业、铁器制作等。

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形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对立发展模式。

3. 城市的出现城市的出现是农耕社会向农业文明转变的标志。

古代城市主要分为国都、郡县和市镇等。

城市经济以商业为主,商人在城市中扮演重要角色,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部分: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封建社会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社会阶级的形成等内容。

1. 封建社会的形成封建社会是指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社会形态。

封建社会的形成是由于统治者需要依靠农民的生产力来获取经济资源,并通过分封土地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2. 封建政权的建立与发展封建政权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组织形式,主要包括夏商周三代、秦汉两汉和隋唐两宋等。

封建政权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不同王朝的更迭,每个王朝都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规则。

3. 社会阶级的形成封建社会是以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为主体的社会形态。

地主阶级拥有土地和农民作为劳动力,享受丰富的经济利益;农民阶级则以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但在政治上受到地主阶级的压制。

总结:高二历史必修二主要介绍了古代农耕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变迁,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析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析一、【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3、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4、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二、重难点解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要点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要点点拨“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13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练习-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13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一、选择题1.“(王景)迁庐江(位于某某)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馀而食常不足。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后汉书》的这段记载反映当地( )A.大力治理黄河基本消除了水患B.采用铁犁牛耕提高了农业产量C.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D.农民丰衣足食促进了商业发展1.B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农耕技术。

材料中反映了王景到庐江之后,教民犁耕,提高了农业生产,老百姓生活变得富足,所以选B项。

2.下图是某某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2.B [解析] 本题考查犁耕的发展。

观察图示可知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在某某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3.《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

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精耕细作 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 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3.B4.《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

”这段史料说明春秋时期 (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C.畜牧业发达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4.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的理解能力。

根据题干“美金以铸剑戟”“恶金以铸锄”说明春秋时期青铜器用于制造武器,铁器用于制造农具。

故选B 项。

5.北魏《水经注》对某一项水利工程有这样的描述:“旱则藉以为溉,雨则不遏其流。

”这项水利工程是( )A.X国渠 B.都江堰C.隋朝大运河 D.漕渠5.B6.《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所以进退,曰‘评’。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历史必修二: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获取材料信息 史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 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尉缭子·治本》 应用1 概括史料一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史料二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 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董煟《救荒活民书》 应用2 史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一旦发生天灾人祸,就会导致小农经济的破产。
济形成源于
A.自然经济的形成 C.井田制的瓦解
B.商业经济的发展
√D.铁犁牛耕的推广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它逐步形成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 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家庭经营成为可能,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犁牛耕的使用 和推广,故D项正确。
史料实证
1.印证教材观点 史料一 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考古中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 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 应用1 史料一说明,战国时期 铁器 已普遍使用,在农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 生产力 水平显著提高。
返回

达标检测
1.(2018·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是
A.玉米 B.番薯
√ C.辣椒 D.水稻
解析 玉米、番薯、辣椒原产于美洲,新航路开辟后传入中国。在距今七千年前, 中国长江流域已经种植水稻,故答案为D。
123456
2.(2018·北京西城区高一下学期期中)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
123456
6.(2018·临沂高一检测)汉代《淮南子·说山》一书中写道:“王法禁杀牛,犯禁杀之 者诛。”该规定反映了 A.封建王朝法律的系统性 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2024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4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024版高考历史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突破,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向商品经济方向发展。

但是,农业生产水平整体上仍然较低,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停留在原始水平,严重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我国农业必须实现转变,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成为了必然选择。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互推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这一模式的核心是追求高产、高效、高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力求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

精耕细作的原则包括合理选种、高效施肥、科学田间管理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下面我将从农民观念的转变、技术手段的推广和政策的支持等方面来分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首先,农民观念的转变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重要一环。

在过去的农业生产中,农民主要依赖天时、地利、人和,依靠传统经验和直觉进行农事决策。

面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短板,农民逐渐认识到要想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转变生产方式,科学合理地管理土地、种植作物,并且通过适度规模经营来提高效益。

农民观念的转变促使了他们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认可和接纳。

其次,技术手段的推广也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相结合,各种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手段纷纷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依赖于精确施肥、科学种植、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技术手段的应用。

这些技术手段的推广,提高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技术水平,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各种问题,提高了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

综上所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在农民观念的转变、技术手段的推广和政策的支持等多方面的努力下逐步实现的结果。

这一模式的形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方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和实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见资料P107归纳概括“耕作方式的演进” 灌溉工具:戽斗、翻车、南方的高转筒车
(2)耕作组织形式: 集体劳作 “千藕其耕” 《诗经》
个体农耕(男耕女织)
2、土地制度
(1).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
特点:①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实际归国王所有。
②井田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③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4)隋唐:隋朝大运河 (5)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
(三)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耕作方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实行精耕细作。 3.经营方式:以小农个体分散经营为主,耕织 结合。(小农经济) 4.经济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5.土地制度: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1、(15年天津)“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 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 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拓展阅读:生肖纪年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关系
中国古人用动物与农历纪年相配,以 一种动物作为当年出生者的生肖属相,12 年为一轮回。生肖中的动物依次为鼠、牛、 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和 猪,都是和古代农民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动 物。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知识结构】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大纲对该专题考试范围的表述是: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 禁”政策。
考点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复习依据】 1.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结构: (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及其地位(原始农业) 1.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传 说中的神农氏是农业的始祖。 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 模,并呈现出“南稻北粟”的地域差异。 3.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4.古代农业的地位:“无农不稳”,是最基本的经 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共28张学习教案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2共28张学习教案
第14页/共28页
第十四页,共28页。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 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 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 态。 ③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chénzhòng)及料
史料 傅筑夫说:“由于地主阶级及其国家的剥削非常残酷,农民不能完全依靠
租来的或自有的少量土地来维持生活,而必须经营一些可能经营的家庭副业,用
以一方面满足自己的需要(xūyào),另一方面还可以把多余的一点产品出卖,来
补助生活。……于是这种由小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经济形态,遂成为中国社会
第22页/共28页
第二十二页,共28页。
解析 题干材料叙述了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因此A项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的表述错误;
也不能由此断定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C项表述错误。
河南辉县出土了一些(yīxiē)铁农具,但不能因此断定铁制农具最早出现
于该地,排除D项。
铁农具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答案为B项。
第九页,共28页。
讲史料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 首先在黄河(huánɡ hé)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 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 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 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第27页/共28页
第二十七页,共28页。
感谢您的观看(guānkàn)!
第28页/共28页
第二十八页,共28页。
第11页/共28页

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2.归纳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3.归纳掌握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

【使用说明】A级为选做,B级所有同学都要完成。

知识梳理为重点内容。

课前预习案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劳动、采用先进技术设施进行细致地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 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 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2.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3.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非常重视祭祀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4.“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小农经济状态下()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6.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栏目 导引
解析:选A。本题考查铁制农具的使用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①②③分别是从 农民的积极性(私田之下的农民积极劳 作)、赋税制度(政府对私田开始征收赋 税)、家用动力的变化(原来用于祭祀的 牛用于耕地)三个方面说明了铁农具的 使用对社会的影响,A项正确。④指官 府控制手工业,和铁农具的使用没有 关系,排除。故选A项。
栏目 导引
4.水利技术的进步 (1)灌溉工具: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 _翻__车__、_筒__车__等。 (2)水利设施: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 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 等。汉代组织治理黄河。坎儿井是_西__域__ 地方特色工程。
栏目 导引
5.耕作方式的进步 (1)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多采用 大规模_简__单__协__作__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春秋时期:自耕农产生。 ①经营方式:以_家__庭_为单位经营农业。 与_家__庭__手__工__业__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 的主要经营方式。
栏目 导引
(3)私营手工业:春秋战国时期,私 营工商业勃然兴起,明中叶以后占 据手工业主导地位,出现了_雇__佣_劳 动关系。
栏目 导引
【归纳概括】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 本特点 (1) 从 经 济 构 成 的 角 度 看 , 我 国 古 代 农 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 业为辅的特点。 (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借用牛耕 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栏目 导引
②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 要承担者,近代以后,成为阻碍生产 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
栏目 导引
(2)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 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瓦解于春秋 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 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井田 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 加速其瓦解。
栏目 导引
(2)纺织业 ①丝织业 a.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 的国家。 b.汉代丝绸远销欧洲,被称为“丝 国”。 c.唐代出现缂丝技艺。
栏目 导引
②棉纺织 a.宋末元初,棉纺织业成为新兴手工业部 门,_黄__道__婆_为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b.明代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3)陶瓷业 ①制陶技术:陶器的发明是_新__石__器_时代手工 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栏目 导引
(3)春秋战国以来逐步确立的封建土地 私有制:这一制度一直持续了2000多 年。战国以来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 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 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2.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 收取_地__租___作为收益,地主与佃农之 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栏目 导引
(3)从生产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 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 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古代中国 农业是以地主土对点训练1 (2012·江苏徐州高三模 拟)《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 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 岁而再获之。”这表明我国古代农 业生产( ) A.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是典型的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
栏目 导引
②制瓷技术 a.东汉晚期炼出青瓷,南北朝炼出白 瓷。 b.隋唐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c.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 d.元代进入彩瓷时代。
栏目 导引
2.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产品多用来_自__己__消__费__ 和交纳赋税,很少进入市场。有利于 稳定小农经济,但妨碍了市场发育。 (2)官营手工业:自西周至明代前期, 一直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水平 最高,但缺乏竞争,弊端丛生。
栏目 导引
(2)地域: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 以_水__田__稻__作__生产为代表。 (3)结构:以_种__植__业__为主、家畜饲养业 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生产工具的进步 (1)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 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栏目 导引
(2)铁犁牛耕:春秋战国时期,铁__农__具__ 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农具。 3.农耕技术的发展 (1)借用_牛__力__耕__田___和不断改良生产工 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 产模式日益完善。 (2)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 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栏目 导引
考点二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手工业成就 (1)冶炼业 ①青铜铸造: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 秋末期是我国的青铜时代,_商__周__时期 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
栏目 导引
②钢铁冶炼 a.春秋时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 技术。 b.汉代开始用_煤___来冶铁,北宋已相 当普遍。 c.南宋开始用_焦__炭__冶铁,明代流行。
栏目 导引
(2)过程 ①产生:战国时期已经产生。 ②发展:汉代较普遍,从宋代开始租 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 ③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
栏目 导引
(3)特点:地主与佃农通过契约形成剥 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农对地主和国 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4)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 进了农业的发展。
栏目 导引
C.每年都有土地兼并现象出现 D.铁犁牛耕技术得到广泛推广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 耕作技术。“人善治之,则亩数盆, 一岁而再获之”是强调通过“人力”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A项正确。B、C、 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栏目 导引
对点训练2 (2012·江苏南京二模)《新 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 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 镐、铁锹、铁锄、铁镰和铁耙在乡村 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 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 耕经济
第13讲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栏目 导引
考点串讲分层突破
考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和 土地制度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1.农业的起源 (1)起源:原始农业是从_采__集_经济向_种__植_ 经济发展而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