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哲学因子,培养地理人地协调观
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下的人地协调观
新教育知识文库培养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下的人地协调观王有萍在核心素养培养、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人地协调观是重要内容,指的是学生能了解和认知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
在高中地理的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巧妙运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探究和分析人地矛盾,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各种问题,最终实现学生人地协调观的良好培养。
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能牢牢掌握充足的地理知识,还需要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
在具体的地理课堂中,教师需巧妙运用问题引导法、案例教学法,积极开展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同时还需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在正确引导下逐渐形成良好的人地协调观念,为其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基础。
1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原因人地协调观拥有非常多显著的特点:第一,具有较强持续性。
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统一协调的,人的很多行为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同时地理环境中的很多因素也会给人的行为带来影响,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人类活动将会持续性影响环境;第二,具有较强综合性。
人地协调观涉及到非常多的内容,需要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能综合性考虑多方面的内容,而这就能体现出综合性;第三,具有较强的隐藏性。
人地协调观属于意识,并非是明面内容,需要学生能拥有意识并做出反应。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格外重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不仅需要学生能拥有良好的意识,具有较强的核心素养,还需要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使其逐渐关注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等问题。
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对人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知是相对单薄的,有时候教师需要通过巧妙的方法加以引导,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不过,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观念以后,后续学习任何一部分地理知识都会变得比较轻松,这一点从以往学生的学习表现中也可以看出来。
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的综合素养、地理水平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可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2 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存在的问题在考试中,无法实质性考察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而这也就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时不够重视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以湘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为
教学·现场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教学案例———以湘教版必修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为例文|孔福来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明确要求,教师要始终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地理知识。
在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端正思想态度。
同时,教师要深入发挥地理课程中所蕴含的育人价值,建立清晰的地理课程目标,不断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搭建系统完整的内容框架,依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基础以及成长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差异性进行统筹分析,合理应用网络媒体的优势,与地理学科内容相融合,创设多元化学习活动,给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学生取得学业的进步以及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此次教学案例选自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通过对这一小节内容整合和深入分析,切实满足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深化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有效发挥地理这门学科的实际价值,对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此次课堂活动开始前,为保持学生对本节课程的探究热情,降低学生对概念知识的学习难度,我选择以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同学们,请大家看大屏幕,这是我在网络上搜集的一些图片资料,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如果太阳熄灭了,地球上的人类是否还能够生存?看到这张图片,你有何感想?学生: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太阳,我们人类也将不复存在。
学生:我们应该保护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水资源。
教师:刚才大家的回答都非常不错,老师想问一下你们,不同的生物对于地球的环境都有哪些影响和作用?学生1:植物能够根据环境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以此释放出更多的氧气,这不仅可以净化空气,还能够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例析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例析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2018年一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培养。
其中,人地协调观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解读,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1]。
面对目前当今世界不断出现的各类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五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正确认识和看到,人类经济社会关系要更好地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当前人类经济活动与全球地理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人地协调观"国际素养教育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好地深入分析、认识和帮助解决国际人地关系中的问题,成为和谐美好世界的具体建设者。
下面,以笔者讲授的"区域自然环境对湛江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为例,探讨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如何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教学目标1、使用"地理实践经验—直接或间接获得"人地协调观"知识基础—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践行人地协调观"的模式进行教学。
2、结合本地教学实际,以学生集体活动参与为教学主线,教师辅助及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明确自然环境对我国传统现代民居建筑产生的重要影响,建立起有关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性的认识(包括区域活动认知、地理活动思维、人地活动协调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1、课前探究——赤坎老城区骑楼群考察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赤坎老城区骑楼群考察活动,要求学生预先收集和整理资料,制定活动方案(方案须经教师同意),活动后撰写考察报告并通过PPT汇报考察成果。
设计意图:结合目前学校校址所在地既是赤坎区域也是一个老城区,设计和组织实施学生针对赤坎老城区骑楼群实地考察的地理探究实践教学活动,使在校学生通过地理实地考察,描述地理现象,调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增加学生地理实践学习的生动现实感,连接地理课堂与实际教学生活,将在校学生的地理探究实践成果等转变成鲜活的地理教学实践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1. 引言1.1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性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即人类应当在发展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例如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推动全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初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可以为建设美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意识是初中地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环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等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通过展示案例和数据,让学生看到实际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使之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关心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意识是初中地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适应的理念。
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培养策略。
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实地考察是让学生亲自走出教室,去实地感受和观察地理环境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接近学生家庭和学校附近的地理环境进行实地考察,如乡村、城市公园、河流等。
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亲身感受到地理环境的原貌,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从而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地理环境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中亲自参与,模拟真实的地理环境的变化与影响。
设计一个水资源利用的模拟实验,让学生分组进行,通过调查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通过互动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讨论和互动的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的理解和经验。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他们的人地协调观。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可以从彼此的经验中学习,增强对于人地关系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培养其人地协调观。
初中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需要采取多种培养策略,如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案例研究和互动交流。
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地理环境与人的关系,培养其人地协调观素养,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素质。
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视域下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曾鸿涛
摘 要:在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学改革持续深化,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发 生 了 翻 天 覆 地 的 变 化,对 于 新 时 期 的 地 理 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地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加强学生人 地 协 调 观 培 养,帮 助 学 生 学 习 地 理 知 识 的 同 时,提 升 学 生 学 习 能 力, 以便于为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就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结合实际情况 寻 求 合 理 措 施,有 针 对 性 培 养 学 生 的 人 地 协调观 ,推动地理教学改革持续深化。
(一 )地 对 人 的 影 响 地理是一门人文学科,培养学生的人 地 协 调 观 是 必 然 选 择。就人地协调观的内涵来看,一个主 要 内 容 则 是 地 对 人 的 影响,主要是 分 析 地 理 环 境 作 为 人 类 赖 以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社 会 发 展 的 外 部 条 件,直 接 影 响 到 人 类 社 会的进步和发展。从某种角度来看,自 然 地 理 环 境 对 于 人 类 社会活动影响较大,尤 其 是 科 学 技 术 的 快 速 发 展 和 完 善,自 然环境对于人类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逐 步 弱 化,间 接 影 响 随 之增强。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规律影 响 下,自 然 地 理 环 境 不 断变化,呈现动态变 化 趋 势,这 既 需 要 学 生 可 以 养 成 辩 证 思 维 观 念 ,正 确 看 待 自 然 地 理 对 人 的 客 观 影 响 。 (二 )人 对 地 的 影 响 人 对 地 的 影 响 较 大,伴 随 着 人 类 活 动 范 围 持 续 扩 大,对 于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类为了谋求长远生 存和发展,与自然界不断斗争,受到地 理 环 境 的 束 缚 和 影 响, 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学生需要充分了解人类 活动对地理环境的 影 响,尊 重 自 然 规 律,有 针 对 性 培 养 学 生 的自然意识。 (三 )人 与 地 的 协 调 发 展 人与地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分析地理 环 境 与 人 类 活 动 之 间相互影响,以求在某一时期实现人 与 自 然 的 和 谐 统 一。 不 同时期,人们对于人 地 关 系 认 知 存 在 一 定 差 异,从 最 初 的 和 谐逐渐走向冲突,然后达到和谐状态。 当 前 人 们 环 保 意 识 不 断增强,对于人与地协调发展重要性的认 知 水 平 不 断 随 之 增 加,在核心素养视域 下,要 求 学 生 可 以 灵 活 运 用 所 学 知 识 来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 然,协 调 人 与 自 然 环 境 的 关 系,以 求 推 动 社会经济稳定增长。 二 、人 地 协 调 观 的 有 效 培 养 措 施 为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应 该 深 层 次 挖 掘 人 地关系思想内容,以 便 于 正 确 看 待 人 地 关 系,主 要 从 以 下 几 个方面着手实现。 (一 )创 设 教 学 情 境 ,加 深 人 地 关 系 认 知 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 学 生 的 个 性 化 学 习 特点,深层次挖掘实际生活中典型素 材 内 容,合 理 配 置,为 学 生创设相对应的教 学 情 境,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以 便 于 积 极参与其中。所创设的情境需要加深 学 生 的 感 性 认 知,切 身 感受人与地之间的关系,对于人类不合理 活 动 进 行 深 层 次 反 思,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 地 协 调 观。 尤 其 是 当 前大力推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资源、人 口、环 境 与 发 展 之 间 的矛盾愈加突出,通过整合此类内容可以 为 后 续 教 学 提 供 素 材支持,引导学生积 极 思 考 和 分 析,充 分 发 挥 主 体 积 极 性 辅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初中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的重要阶段,其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地理学科中,人地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地理学家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重要问题。
“人地协调观”是指在地理空间里,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是人类在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勤劳、聪明、创造把地球资源转化为适合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空间,是人类依赖于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统一整体观念。
这一观念在地理学科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需要制定相应的培养策略。
下面将就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注重教师的引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引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人地协调观”的内涵,提倡自然和谐的理念,指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念看待地理现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只有教师本身对“人地协调观”有深刻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正确看待人与地的关系。
二、注重课程设置地理学科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需要注重“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感受人地关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地协调观”的内涵。
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注重教学方法五、注重课外拓展在校外教育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地理科普活动中来,通过参观博物馆、观看专题讲座、参加科普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地协调观”的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地理兴趣,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能力。
论述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论述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协调与平衡。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理教学应该很好地解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可以涉及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农业发展、城市化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全球变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等。
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他们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
地理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所处环境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教材案例分析以及环境保护相关的课堂讨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组织学生参观不同的地理环境,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环境的多样性和脆弱性;引导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培养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关注。
地理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全球意识是指个人对整个地球的整体性和共同性的认知。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
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问题和解决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地理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不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以保证子孙后代也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的案例研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意识。
学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如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经济。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帮助学生认识到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全球意识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
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的观念和态度。
对于初中生来说,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
以下是几种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1. 强调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实地,了解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
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如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地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影响。
2. 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环境探究中,提出问题、找寻答案、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他们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项目学习:设计一些与地理环境有关的项目,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让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或者设计一个地理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
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心。
4.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分析有关地理环境的数据。
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相关的地理环境资料,并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进行分析和展示。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他们对地理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5. 环境保护教育: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可以通过讲授相关的知识、观看相关的影片,或者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的理念。
组织学生参与到一些环保活动中,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实践环境保护的行动。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协调观培养摘要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存在重视不足、方法欠妥、内容闭塞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情境教学、优质提问、组织实践三个方面改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存在重视不足、方法欠妥、内容闭塞等问题。
本文提出了在地理教学中应从情境教学、优质提问、组织实践三个方面改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以期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指引。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念培养策略一、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存在的问题人地协调观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主线,是地理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组织均围绕人地协调展开。
笔者以人教版必修 2 为例,采用课堂观察法、定性归纳法、课后访谈法、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发现地理教师在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中存在重视不足、方法欠妥、内容闭塞等问题。
1.重视不足,忽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在当前教育模式及评价体系下,教师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笔者在和部分一线教师及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教师除教授课本知识点以外,很少在课堂中关注人地协调观念的培养。
例如在必修2 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的讲解中,有的教师会着重对"木桶效应";"环境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等重要概念进行讲解和区分,而对人与环境和以上概念关系的讲解淡化,这种授课模式下学生极有可能只重视对关键知识点的掌握而忽略了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
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必须渗透在整个高中地理教学中,如果教师采取这种"敷衍式"; 的教学方法必然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2.方法欠妥,忽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人地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却使用了错误的方法。
最常见的错误的人地观念培养方法是"灌输法";,即教师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经验性的叙述和重复,一遍又一遍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没有结合具体的事例或者数据,没有用学生更加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方式去培养。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
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及培养在高中地理课上人地协调观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核心素养的关键内容之一,地理教育值得重视的基本价值。
关于人地协调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内涵,也是对高中生进行培养的关键,而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注意教学策略以及手段上的合理运用,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活动,让高中生在轻松氛围下对人地协调观展开深入的理解以及学习,了解人地之间的和谐发展。
文章分析的是如何在高中地理的授课开展中,实现对人地协调观的有效培养。
标签:高中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内涵;培养地理主要是对地理环境和人与地理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人地关系则是学科研究的主线,人地协调观则是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
当下高中地理的实际授课中,人地协调观成为课程核心价值之一,更是当下地理教育的切人点与归宿。
人地协调观对于高中生理解人类对环境影响,以及明确人类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地协调观的内涵(一)地对人的影响地对人就是地理环境本身为人类提供生存的基础,整体上环境是人类活动以及生存的外在条件,对人类活动也是有着直接巨大的影响。
从局部上看,一些微观世界环境对人类则是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当下科技在不断进步,环境影响人类的效果在逐渐降低,但是这是直接影响,从间接影响上看,影响力在不断加强。
目前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经过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地对人呈现出的是动态的影响,高中生则是要对比保持辩证对待[1]。
(二)人对地的影响人类活动也是会影响到地理环境的,并且这种影响这样逐渐深刻。
人类为了更好滴发展与生存,与自然界其实处于不断斗争的状况,不断突破环境的约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改造自然。
目前来看城市出现,人口增多,都是对地理环境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2]。
这种情况下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学生则是要学习人类对自然的不同改造方式,以及在改造中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
(三)人地协调发展指的是人地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之间其实是相互作用的,在不同的阶段人们也是有着不同的人地观念。
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
中学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一、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1、开展认知型教育,强调对地理人地协调观的认知(1)让学生意识到地理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了解地理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与联系,提高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组织学生通过调研、访谈、学术论文等方式,主动参与区域性地理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责任感,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形成非技术性的地理人地协调学习。
2、重视学生的成长和融入社会,特别是关怀弱势群体(1)给予弱势群体特殊关注,鼓励他们参与到社区服务活动中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扩展他们的视野,强化他们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
(2)定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让他们深入体验社会生活和文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关怀意识。
3、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融合能力(1)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鼓励学生从学术角度深入研究,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学会如何融入社会,并体会到个人学习与社会发展的联系;(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和多元文化的人进行对话,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
4、加强地理人地协调的教学(1)课堂上设计道德与地理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体会到其道德价值,加深学生对地理人地协调的意识和认知;(2)开展有益的专题教学,融汇贯通课本教学与社会实践,把地理文化、生态文明、社会文化等知识和技能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刻理解地理的实质,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及其价值的认知。
5、通过新媒体和其他形式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1)结合学习实践,开放学生电子教材。
例如:通过网络课件、实景视频等技术,将作者、名人、社会贡献者等把地理的道德价值和真实情况表达出来,增强学生的概念和理解能力;(2)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鼓励学生参与有关地理文化、生态文明等专题的活动,比如组织网上宣传活动,以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3)组织学生参与多元文化对话、国内外文化论坛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尊重多元文化,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摘要: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过度发展已经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将人地协调观的思想应用于实践中。
尤其是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在开展此类思想的培养的过程中,必须要适当的利用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到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引言对于当前高中地理的教学来说,地理教师不能只对知识进行枯燥的讲解,需要将人地协调观适当的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发展观念,未来可以为当前的人地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对当前的地理教学观察,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对人地协调观一带而过,或者也只讲解了人地协调观的概念,并没有真正的将人地协调观与当前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差。
在这种情况下,地理教师就必须要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将人地协调观与地理课堂的教学知识相结合,推动当前地理教学的深入发展。
一、人地协调观对当前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知识点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地协调观一般都渗透在高考试题的过程中。
自然环境作为当前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随着近些年经济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也逐渐加强,这也就改变了当前环境发展的现状,对自然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
而人际关系原本就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自然环境包容人类活动的同时,人类也要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1]。
二、如何有效的将人地协调观应用到当前的地理教学中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加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在地理教学中就必须要适当的开展人地协调,让学生能够形成这种发展观念和学习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当前不少教师在将人地协调观应用到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问题,在教学中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培养策略,所以整体的培养效果并不是很理想[2]。
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098-2022年第30期(总第334期)教学随着《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出台及修订,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成为近年来的高频热点。
纵观高中地理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发现,其教学内容其实都是围绕着“人地关系”这一核心展开的,因此对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尤为重要。
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特有视角在于“区域”,人地关系本身也具有区域性,因此人地关系研究一定要与区域研究相结合[1]。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的知识主要涉及不同类型的典型区域或是区域联系,而区域上所呈现的整体特征越明显,学生就越能更好地感知人地关系问题,理解其发展路径,从而深刻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区域发展》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地理过程分析,也有关于区域决策的人地协调价值观的引导,展现因地制宜的具体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的人地关系问题[2]。
因此,以《区域发展》为例研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具有一定价值。
一、人地协调观内涵《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人地协调观主要包括三个内容,即“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地协调”。
围绕高中地理课标的相关内容对这三个关系展开深入解析,能够构建与中学地理教学相契合的,包括自然观、人口观、资源观、灾害观、环境观和发展观在内的,全面、系统的价值观念内容体系[3]。
二、人地协调观与区域发展的关联分析基于对区域发展和人地协调观的关联分析,选择性必修2以培养发展观为重点,兼顾其他子要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能够最全面地体现区域内的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效果,教师应当在教学时重点把握该模块内容。
三、基于《区域发展》的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及问题(一)调查方法为了调研高中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笔者以2016年全国Ⅲ卷文综第36题的第(2)和第(3)两个问题为主要内容,设置调查问卷。
立足命运共同体,培养人地协调观——试析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2期教改·教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凝练了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地理学习的基本理念。
虽然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是一个有机整体,四者之间缺一不可,高中地理应从整体进行培养。
但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核心主题,人地协调观就显得尤为重要,成为学生分析人口、资源、环境、气候、发展等问题的重要指标,也体现了学生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所秉持的正确价值观。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培养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习的重中之重。
笔者认为,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培养人地协调观,既要用好地理学的核心思想———尺度思想,又要充分发挥地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创新教学,使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成为学生地理学习中自然而然的事情。
一、把握尺度,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尺度思想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主要表现为宏观尺度思想、中观尺度思想、微观尺度思想。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从宏观尺度思想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联系,通过人类生存与发展等根本性问题,积极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这是因为地理学不是单一的国家区域学习,其更多体现出的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基本问题。
只有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跳出国域、地域的限制,从整体上把握人地协调观的价值与意义。
强调宏观尺度思想,既是基于人类息息相关的联系,但更是来自人类社会视野下全球气候变化合作的必然趋势。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只有将宏观尺度思想运用得更好,才能透过课程思政的层面,将人类命运、人类社会发展、全球气候变化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树立使命感与责任担当,才能引导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树立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增效。
如在气候相关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单纯通过一国一地气候来分析气候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其价值与意义是不大的。
地理课堂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途径
地理课堂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途径
地理教育随着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展,教育人对“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宗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报告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全国各行各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
地理核心素养之一的人地协调观培养成为地理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重要途径。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它包含正确的人口观、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
学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认识与态度,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就是地理课堂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地理学科中考试中的试题的落脚点。
如实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呢?
1、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自然环境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在学习世界五个地区、六个国家和中国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过程中进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
2、利用区域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引导学生树立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
3、利用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区域环境保护措施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
如,学习黄土高原、东南亚热带雨林的开发,东北三省北大荒开荒种地引起的水土流失等问题的问题与治理对
策进行学习。
4、结合本地区乡土地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实例培养人地协调观。
中学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中学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地理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标签:中学;地理教学;人地协调观;培养引言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代,基础教育迎来了新机遇。
为顺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中学地理教育需紧跟时代浪潮,着力开创地理教育新时代。
本文通过合作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1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原因“人地协调观”有着诸多的特点,其一,便是具有持续性,因为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是具有持续性的。
其二,便是综合性,因为其中所涵盖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需要考虑其综合性的特点。
其三,便是隐藏性特点,因为“人地协调观”属于一种意识,所以这并不是明面上的东西,还需要借助一定的行为进行反应。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人地协调观”培养,不仅是因为此种观念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使学生对环境破坏以及资源短缺等问题进行关注还是因为对学生此种观念进行培养,能够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提升,使得学生的中学地理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策略2.1基于合作学习培养人地协调观:工业的区位选择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的区位因素。
拟定具体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第一,通过遥感地图,引发学生对南充市工业区位选址的思考。
第二,通过分组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探究活动,让学生探讨和总结工厂布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
第三,小组探究成果展示,并分析自己小组企业这种分布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师生共建知识框架。
合作是学生进行良好的人际关系所必须的行为,也是教师塑造良好的学生班集体所必须加以培养和训练的学生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挖掘哲学因子,培养地理人地协调观
作者:秦礼仪
来源:《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2018年第11期
[摘要]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人地协调观,可引导学生从人地协调的角度去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其对地理知识的全面理解。
本文主要讲解了培养人地协调观的途径,即发掘地理学科中的哲学因子,把握地理知识与人类活动之间客观存在的联系,引导学生们全面地、客观地、发展地理解相关知识。
[关键词] 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哲学因子
随着教学目标的不断提升和完善,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了教学的重点。
而地理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则可以使得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人与自然的内在、外在联系,进而从地理的视角理解生活的世界。
挖掘相关的哲学因子可使得学生们更加全面客观地理解地理相关知识。
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如何有效的挖掘教学过程中的哲学因子,从而引导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一、运动,多维视角
学生在研究相关地理知识时,能够用运动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地理事物,以多维的视角分析地理事物的变化,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地理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们跳出固有思维,客观地分析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讲解“多变的天气”这一部分时,不仅要求学生们掌握描述天气的方法、天气变化的特点,还要求学生们掌握天气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但是,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只能看到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忽视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此,学生们应跳出固有思维,思考天气变化前后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学生们结合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全球变暖”“雾霾危害”的话题展开了思考,分析了人类活动对环境带来的伤害。
紧接着,学生们也纷纷表示: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尽量采取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为自然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引导学生们运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观察地理现象,联系实际生活,全面地分析人类活动之于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的快速了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还将人地协调观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二、联系,追溯因果
教师在引导学生们学习地理现象时,应进一步追溯地理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相互作用与影响,把握其内在联系。
学生理解地理现象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形成全面的人地协调观。
比如,我在为学生们讲解“气候”这一部分的内容时,要求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特点,并结合不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而分析气候差异的原因。
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知道了我国冬季南北的温差比较大,而夏季则普遍高温。
为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我引导学生们研究我国1月份和7月份平均气温的分布,来分析不同地区温度不同的根本原因。
结合气温分布图,我们查找了气温与纬度、海陆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结合多个方面追溯气温变化的起因。
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了地理事物之间联系,追溯其间因果关系,才能够进一步的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明确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更加全面的人地协调观。
三、矛盾,统筹兼顾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统筹兼顾这两个性质,才能够借助于矛盾的存在达成目标,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们分析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的矛盾,进一步地引导其更加深刻地思考,全面地理解地理相关知识。
比如,我讲解“海陆的变迁”这一部分时,要求学生掌握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同时理解海陆变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的过程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大西洋的两岸都有海牛鸵鸟的生活痕迹,隔着浩瀚的大西洋,它们是如何到达彼岸的呢?显然,这一地理现象与我们的认知是矛盾的。
对此,我们进一步的开展分析这一矛盾。
通过观察地图,我们可以看出非洲西岸的轮廓线与南美洲东岸的轮廓线十分相似,从而引出了地球上海陆轮廓的争论,提出大陆漂移说,并以此来解释这一地理现象。
通过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理解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进而以此分析地理现象,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们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相关的地理现象,也能够使得学生们统筹兼顾地理现象各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哲学因子,引导学生们从哲学的观点看待地理知识,不仅使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也使得学生们能够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因素,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们的地理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姜波)
参考文献:
[1]杨修志;贾素知.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6).
[2]张淑艳.学“地”明理,树立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课堂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与
思考[J].地理教学,2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