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精品)(附答案)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背景介绍《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励志故事中的一则佳话,讲述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举烛为魏国出谋划策,最终巧妙地击败了秦师,保卫了魏国。

这个故事展现了一个智勇双全、机智过人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对于个人的毅力和智慧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故事内容公元前260年,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大将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深感自己力量的渺小。

烛之武决定寻找出奇制胜之策,他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秦国的阵地被一座高山环抱。

于是,烛之武回到大本营,开始研究如何利用山势来制敌。

经过多方考察,烛之武观察到秦师的辎重部队每天傍晚都会行进一段路程,而天黑之后,辎重部队将骑兵放在前面保护,步兵慢慢驶离,形成散兵线。

烛之武看到这个情景后,决定利用这个弱点进行进攻。

烛之武设计了一个计划,他派出骑兵袭击辎重部队并引诱秦师追击。

当秦师追击过来时,烛之武突然调转阵型,突袭秦师后方,同时放火烧断秦师与辎重部队的联系。

秦师的士气受到严重打击,士兵们纷纷溃退,最终被魏军击溃。

三、故事中的思考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值得思考和学习的地方。

首先,烛之武在观察到秦师的弱点后,并没有草率地发动进攻,而是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设计了一个完备的计划。

这表明,面对困境时,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不是盲目行动。

其次,烛之武的计划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弱点。

这再次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对方的破绽,并利用这个破绽来取得优势。

此外,烛之武面对强大的秦师始终坚持不懈,从未放弃。

这种坚韧不拔的品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能轻易退缩,而应该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成功。

四、故事中的启示《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和教益。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胜过武力。

烛之武并非力大无穷,但是通过巧妙地利用环境和对敌人的观察,他成功地制敌制胜。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已修改)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已修改)

学材版本人教版大单元主题古代记叙散文学时总数 2 文本题目烛之武退秦师研读学时 2学道编号导学案(1—2)年级备课组高一语文编制老师张荣学习目标1、扫除文字障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学习烛之武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难点【学习重点】1、引领学生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赏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学法指导自学解决问题,小组互助讨论,梳理知识点,生质疑问题,师点拨引导教学过程问题及问题解决学习指导课本一、作者简介及题解常识填空1.秦伯是,郑伯是。

烛之武是的臣子,子犯是的臣子。

2.《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又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体例)史书,相传为末年鲁国史官所做,主要记载了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

以国为中心,旁及同时代诸国之事《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又和《》、《》并称为“春秋三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秦军氾.南()佚.之狐()夜缒.而出()共.其乏困()杞子逢.孙()阙.秦以利晋()秦伯说.()2.查找工具书,了解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3.质疑问题二、小组互助讨论:1归纳各段落大意(用四字短语概括)2分组解决文言现象三、疏通课文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研读夜缒.而出共.其乏困许君焦、瑕.若不阙.秦秦伯说.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微夫.人之力2.阅读课文,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四节内容。

起因(1段)发展(2段)高潮与结局(3段)尾声(4段)3.文言文中,许多句子会省略主语,因此阅读时需依上下文意判断。

请在括号中写出主语:(1)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 (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许之。

夜缒而出。

(3) ( ) 见秦伯,曰:“……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检查预习】1、编年体公羊传谷梁传【分析课文】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

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

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

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5、略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

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检测】1、A2、D3、B4、C5、D文言知识点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夫晋,何厌之有(同“餍”满足)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动,使…成为疆界;东,名作状,在东边)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边邑,意动,把……当作边邑;远—远地,形作名)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6.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撤兵)6.共其乏困(形容词作名词乏困—缺少的东西))文言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B.()许君焦、瑕(省主语“晋惠公”)C.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D.夜缒()而出(省宾语“烛之武”)E.(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3.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为“设宴请客的主人”)。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烛之武退秦师》是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烛之武敢死力战,以身殉国,使秦军无法攻克燕国的故事。

这篇章节可以让读者感受到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和英勇抗敌的精神,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深刻体味到战争的残酷和惨烈性质。

I、整体感知1.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是什么?答:秦国攻打燕国2.烛之武如何退秦师?答:采取奇袭战术,在燕军撤退后出现在秦军背后,火烧秦军辎重,导致秦军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细节理解1.烛之武为什么不惧秦军?答:烛之武相信只要坚持战斗,秦军终会因粮草短缺而退兵。

2.为什么秦军会失败?答:烛之武采用奇袭战术,燃烧秦军的补给物资,使秦军部队物资短缺,不得不撤回关中。

III、深度思考1.烛之武做出了勇敢的选择,你又会在什么情况下做出勇敢的选择?答:此题回答比较因人而异,可能出现的答案是:在危险的情况下冲锋,挺身而出捍卫正义,面对错误的事情直言不讳等等。

2.国家在战争时需要人民团结一致,你认为学习这些历史是什么意义?答:学习这些历史,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家历史的理解,进而加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对于保持团结和推进各项事业有着积极的意义。

IV、课堂运用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可以激励学生们善于思考,在读史中感受到历史的价值,知道做出正确的选择,勇敢于面对挑战,不断探寻自我。

同时,可以开展“诵读烛之武退秦师”、“制作烛之武故事板报”等有趣活动,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段历史,掌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以时代为背景,更好地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学习关于烛之武的历史,我们深刻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国家团结的重要性。

烛之武虽然是一名普通的士兵,但他凭借勇敢和智慧,成功燃烧了秦军的后勤补给,从而导致了秦军在关中的失败。

他的故事激励我们面对挑战时不要退缩,勇于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第一课时自主学习检测(1)、内容: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特点: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2)参考答案.a(缒:zhuì)(3)、参考答案b(4)、参考答案:若a.像b.假若、如果c.你夫a.成年男子b.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c.那,那个微a.稍微b.如果、没有c.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之a.往,到b.的c.代秦军焉a.助词b.何,为什么c.哪里d.兼词“于之”在这里e.代词,它①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②越国以鄙远(名词用作动词)③既东封郑(名词用作动词)(2)特殊句式(3种)①阙秦以利晋(使动句)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③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合作探究1、退:使动用法,使-----撤退2、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②.晋军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

(省略句)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3)、解析:秦晋围郑。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②.寥寥25字,写出了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写出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写出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

烛之武导学案1答案

烛之武导学案1答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1(2016.09.27)五检测练习1.通假字:①无能为也已已通矣②共其乏困共通供③阙秦以利晋阙通缺④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⑤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2.词类活用: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原意是军队,此意是驻军⑵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原意是联盟,盟约,此意是结盟⑶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词,原意是夜晚,此意是当夜,在夜晚⑷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原意是早晨,此意是在早晨⑸越国以鄙远名词作意动用法,原意是边邑,此意是把……设作边邑⑹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原意是赏赐,此意是恩惠⑺共其乏困动词作名词,原意是缺乏,此意是缺少的东西⑻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原意是雄厚,此意是变雄厚⑼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原意是衰败,此意是损害3.古今异义:⑴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所带的东西⑵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4.一字多义:⑴指出各句中“其”的具体指代:①以其无礼于晋(郑国)②君知其难也(越国以鄙远之事)③共其乏困(秦国的使者)④欲肆其西封(晋国)⑵指出各句中“之”的具体指代:③将焉取之(土地)②唯君图之(阙秦以利晋之事)③使杞子……戍之(郑国)④子犯请击之(秦军)⑤因之力而敝之(帮助自己的人)⑥亦去之(郑国)⑦公从之(佚之狐的话)⑧许之(说秦这件事)5.特殊句式①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译:这是我的过错。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有什么可以满足的呢?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状语后置句,译:如果灭亡了郑国对您有好处……③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省略句,省略介词。

补: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④敢以烦执事省略句,省略宾语。

补:敢以(之)烦执事6、⑴贰①“二”的大写。

②副职③不专一④离心,背叛⑤再,重复。

”⑵鄙①边远的地方②庸俗,鄙陋。

③看不起,轻视。

⑶许①答应,听从。

②赞同。

③约数④表处所⑷微①细小,轻微③卑贱④幽微,精妙。

⑥如果没有。

⑸敝①坏,破旧。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温馨晨读篇1、哲思短章幸福最美的定义幸福是‚久旱适甘雨,他乡遇故知‛的那种惊喜;是‚四海存知己‛、‚千里共蝉娟‛的温馨。

幸福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那种惬意;是‚会当凌绝顶‛、‚阅尽人间春色‛的那种豪放。

幸福是‚吹面不寒杨柳风‛、‚万紫千红总是春‛的那种美感;是‚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的那种悠闲。

幸福就是‚泱泱海阔凭鱼跃,朗朗天高任鸟飞‛的那种酒脱,是‚东门沽酒饮我曹,儿轻万事如鸿飞‛的那种坦荡。

幸福就是‚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那种旷达;是‚美酒饮至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的那种雅趣。

幸福就是‚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录犀一点通‛的那种感应;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的那种愉悦。

幸福就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晴‛的那种微妙;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的那种兴奋。

幸福就是‚溪回谷转愁无路,忽有梅花一两枝‛的那种转机;是‚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抉持‛的那种关爱。

幸福就是‚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那种甜蜜;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恬淡。

幸福就是‚稻花香里丰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那种舒畅;是‚我醉复君乐,陶然共忘机‛的那种神怡。

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应该是幸福的,呵呵!2、修身名句:厚仁(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第一》注释: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文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④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⑤节:节制,和前面的礼字是分开的。

有子说:‚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

先王治国,就以这样为'美',大小事情都这样。

有行不通的时候,单纯地为和谐而去和谐,不用礼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答案解析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一)选择题(60分,每题3分)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B.《左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史书。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C.《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和文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D.“东道主”是出自于《左传》的词语,现在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答案】B【解析】“纪传体史书”应为“编年体”2.下列词语读音字形错误最少的一项()A.风云变换巧言令色脉(mài)胳阕(quē)秦B.夜缒而出嘉言懿行鄙(bí)远供(gōng)给(gěi)C.提要勾玄死而后己焦暇(xiá)散佚(yì)D.钢举目张见贤思齐戌(shù)守由于(wéi)【答案】B【解析】A.换—幻、胳—络、阕—阙。

B.bí—bǐ、gěi—jǐ。

C.勾—钩、己—已、暇—瑕。

D.钢—纲、戌—戍、wéi—wèi。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描述正确的一项是:()①既东封.郑②又欲肆其西封.A.相同,都是动词B.不同,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答案】B【解析】①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②名词,疆界。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B.秦伯说,与.郑人盟C.遂与.外人间隔D.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答案】A【解析】A与,动词,结交,亲附。

其他为介词,跟、和。

5.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②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③使.人之所恶莫胜于死者④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④相同,③不同C.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D.①③不同,②④相同【答案】A【解析】①②动词,派遣。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重点:目标2、3难点:目标3【学法指导】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一、目标展示: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阅读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诵读翻译掌握重要的文言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归纳词类活用的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学习重点难点:文言实虚词意义的'积累和词类活用与文言句式的辨析二、知识回顾:(一)、解释下列词语若: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辞:辞曰之:臣之壮也犹:犹不如人已: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子:今急而求子是:是寡人之过也之:许之然、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二)、注意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

1、是寡人之过也2、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三、自主探究:通读第三段,请学生翻译句子,探究文言知识。

把不懂的地方写下来四、文本研读:问题: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五、内化巩固:1.通假字(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秦伯说。

(3)失其所与,不知。

2.古今异义词(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2)、亦去之。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一词多义封(1)既东封郑(2)肆其封之(1)唯君图之(2)子犯请击之(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4)臣之壮也(5)夫晋,何厌之有其(1)君知其难也(2)吾其还也(3)以其无礼以(1)敢以烦执事(2)以乱易(3)以其无礼4.词类活用越国以鄙远。

既东封郑。

肆其西封。

晋军函陵。

5.特殊句式(1)倒装句夫晋,何厌之有。

佚之狐言于郑伯。

(2)省略句然郑亡,子亦有不焉。

许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六、小结质疑七、布置作业:1、把重点的字词整理到精题本上2、预习下一段内容。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堂清日清任务梳理
完成《优化探究》配套课时练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5、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后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目标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及相关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文言字词、文言句式;
3.品析烛之武的劝谏艺术及其人物形象;
4.学习烛之链 接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至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以春秋为记事纲目,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记述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发生的重要事件,也具体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编年体史书是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代表作:《资治通鉴》《春秋》、“春秋三传”。
5. 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难点: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

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如《战国策》。

③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

如《左传》。

④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

如《战国策》。

⑤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

如《史记》。

⑥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一起反映历史。

如《通鉴纪事本末》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

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

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

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

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3、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

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

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

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
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

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

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

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4、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

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学习过程】
一、字音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佚(yì)之狐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君之薄(bó)也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二、分段研习
(一)第一自然段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本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二)第二自然段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3、这段文字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形象,你能看出这三个人的性格特点吗?
(三)第三自然段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夜缒而出
(2)焉用亡郑以陪邻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朝济而夕设版焉
(7)夫晋,何厌之有?
(8)又欲肆其西封
(9)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10)秦伯说
2.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成功地说退了秦军?
3.烛之武说退秦师,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和杨孙戍郑,把自家大门交给“虎狼之秦”把守,是否是引狼入室?试加以分析。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第一课时答案
一、A
(一)第一自然段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译:对晋文公无礼)
军:驻扎。

4、本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秦晋围郑之因:无理于晋、贰于楚
攻方态势: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二)第二自然段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是寡人之过也是,这。

5、这段文字中涉及到三个人物形象,你能看出这三个人的性格特点吗? 佚之狐:慧眼识才,洞明事理
郑伯:从谏如流,用于自责,善于言辩。

烛之武:深明大义,顾全大局
(四)第三自然段
1、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夜缒而出夜,在夜里,名词活用作状语
(2)焉用亡郑以陪邻焉:为什么陪:增加(3)邻之厚,君之薄也。

(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5)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使者
(6)朝济而夕设版焉济过河,渡河
(7)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8)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封疆界
(9)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阙侵损,削减图考虑
(10)秦伯说说:通“悦”
2.烛之武为什么能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成功地说退了秦军?
烛之武能成功说退秦军,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秦、晋之间确实存在利害冲突,有供烛之武“钻空子”的客观条件;二是烛之武熟知天下大势,深刻了解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三是烛之武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抓住秦伯一心追求本国利益这一点,首先用谦卑的言辞使其对自己有了初步的好感,紧接着以“亡郑”“存郑”对秦、晋两国不同的利害关系来游说秦穆公。

因为他的分析的确是事实,又都在理,所以成功地说动秦穆公,达到了说退秦军的目的。

3.烛之武说退秦师,又使秦伯留下杞子、逢孙和杨孙戍郑,把自家大门交给“虎狼之秦”把守,是否是引狼入室?试加以分析。

烛之武此举并非引狼入室,而是一招极为巧妙的棋。

秦兵虽退,但这并不意味着胜利,强大的晋国依然围着郑国,让秦国来替自己把门,这不仅是烛之武的承诺,向秦表明自己的诚心,同时还顺便把矛盾转移到秦、晋两国之间。

而秦、晋两大军事集团一旦形成对峙,在这种抗衡之中,郑国就可能得以保全。

事情的发展也正如烛之武所料,对于秦的倒戈,晋只能忍气吞声,做出让步,最后撤军。

所以,烛之武引得“狼”来,意在拒“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