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公共管理 社会治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及问题描述某市A社区是一个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的城市社区。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居民数量不断增加,社区管理压力日益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区管理部门面临着许多问题,例如居民投诉频繁、社区服务不足、基础设施老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社区管理部门决定进行一次综合性的公共管理改革。
二、目标设定1. 提升社区管理效能: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和流程,提高社区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减少居民投诉次数。
2. 提供优质社区服务: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的需求。
3. 加强社区居民参预:通过建立居民参预机制,增加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预度,形成共治共建的良好局面。
三、解决方案1. 优化管理体制:建立社区管理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协同工作的格局,提高管理效能。
2. 强化培训与人员配备:加强社区管理部门人员的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意识。
同时,增加社区管理人员的数量,确保社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 改善社区服务设施:加大对社区服务设施的投入,提升服务设施的质量和数量。
例如,修缮社区公园、建设健身设施、增加公共停车场等。
4. 推动信息化建设:建立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的便捷化。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社区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 加强居民参预:建立居民代表会议和居民建议箱制度,鼓励居民积极参预社区管理。
同时,定期组织社区居民活动,增强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估1. 实施过程:社区管理部门根据解决方案,逐步推进改革措施的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各项措施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2. 效果评估:通过对改革后的社区管理进行评估,可以评估改革的效果。
可以从居民满意度、居民投诉次数、社区服务设施利用率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了解改革的成效和不足之处。
五、经验总结与启示1. 多部门协同工作:公共管理改革需要多部门的支持和协作,惟独形成合力,才干取得更好的效果。
MPA公共管理 社会治理案例分析
从弹性工作制看社会治理近日,贵州省清镇市的一项工作时制改革试点广受关注。
当地宣布,从2017年11月1日起至2018年5月31日,将用半年时间,在全市9个乡镇部分岗位试行,每月有一次8天长假,但代价是连续上班22天。
此次改革的核心目的是,真正在基层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通过改革,保证乡镇试点岗位全年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都有干部为群众服务。
背景《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明确了劳动者的工时制度:我国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
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尽管法律对工时制有明确规定,但是,现行工时制与乡镇工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工作也相应在改变,农民除下地干农活外,也有人在乡镇企业上班。
“当乡镇部门上班的时候,农民也在企业上班,传统的早九晚五、双休日制度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二是上级部门到基层考察农村工作时,如果不提前安排干部、群众,工作时间到基层基本找不到人,也会让考察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乡镇公务员加班很多,遇上重要会议等特殊情况,连续一个月上班时有发生,现行工时制规定的双休日很难得到保障。
措施经过细致调研,清镇市委组织部草拟改革方案,2017年10月20日,《清镇市推行乡镇部分岗位连续22天工作时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敲定。
《实施方案》规定试点时间为2017年11月1日——2018年5月31日。
《实施方案》遵循的五个原则中,明确提出:坚持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不受影响;坚持标准工时制为基础,实行错时延时制,总体上,每月上班时间不得少于22天176小时;坚持立足实际改,不搞一刀切;坚持灵活安排与严守工作纪律相结合;坚持提升工作效率便捷服务群众。
MPA公共管理 社会治理案例分享
弹性工作制,
看社会治理
不适应乡镇工作性质! 现行工作时制:
时间 冲突
加班 冲突
乡镇部门上班的时候,农民也 在企业上班或在田间劳作;
乡镇公务员加班很多,遇上重要会议等 特殊情况,连续一个月上班时有发生;
现行工作时制需要作出改变!
工作性质 特殊 双休日 难以保障
弹性工作制
解决方案:
贵州清镇试点“上22天班休8天”
身 体
个 人
弹性工作制
你赞成吗?
试点可能出现的问题?
如何解决?
保证
错时延时制!
标准工时制基础!
中心工作!
不搞一刀切!
AB角:
AB角的目的,就是
A干部连续22天工作结束时,
B干部能无缝衔接。 不能出现群众服务工作断层,
让轮休的干部得到充分休息。
让试点岗பைடு நூலகம்每天都有人在岗,
目的是通过改革,
群众随时都能办事。
弹性工作制的积极意义
组 织
工作效率
个 人
人性温度
组 织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引言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实施公共政策过程中对资源、人力和金融进行管理的过程。
在实施公共管理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案例,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对某个公共管理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公共管理中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案例背景某市A社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人口密集,社区资源紧张。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A社区的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社区内的公共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居民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日益迫切,包括学校、医院、交通等方面的设施。
挑战分析1.资源不足:A社区的人口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公共设施建设的速度,导致社区资源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这给公共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来满足居民的需求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部门职责不清:在A社区的公共管理中,存在多个部门进行管理,如教育部门负责学校建设,卫生部门负责医院建设等。
由于部门职责不清晰,导致资源配置和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3.资金来源有限:A社区的财政收入主要依赖于居民交纳的税费,但由于社区人口多、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支撑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解决方案针对以上挑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1.资源整合:将A社区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例如,可以将资源相对丰富的社区与A社区进行合作,共同建设和分享公共设施。
2.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建立A社区跨部门协作机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和合作。
例如,可以成立一个由各部门代表组成的协调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3.多元化筹资:除了依靠财政收入外,还可以通过引入私人投资、开展社区合作等方式多元化筹集资金。
例如,可以吸引私人资本和企业投资,打造社区特色的商业项目,用来支持公共设施建设。
结果和效益通过以上的解决方案,A社区可以实现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优化,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具体来说,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1.资源合理利用: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MPA公共政策分析报告导论(案例分析报告)
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好政策为什么不受欢迎——宁夏西海固地区种草政策中遇到的问题为恢复和保持生态环境,国家于2002年开始执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政策,对所有符合国家条件的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的土地经过验收后给予粮食和现金的补贴。
为达到同样的目的,与此政策相配套,国家进一步规定了舍饲圈养政策,要求所有养牲畜的农户不得以放牧的形式放养牲畜,而应将牲畜圈养起来,人工喂养。
国家的这一政策由东部推向西部,并特别在西部的一些生态环境恶劣的省份给予了大量的财政补贴。
西部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养牲畜特别是养羊比种粮食收入高。
当农民使用放牧的方式养羊时,几乎没有投入,养羊的边际成本较低却收益较高。
因而放牧养羊是农民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却给环境带来很高的边际成本;如果让农民用圈养舍饲的方式养羊,虽然对环境有好处,但与农民快速致富的预期和愿望又相违背。
用舍饲圈养的方法养牲畜,而且在西部靠天吃饭、粮食产量低的地方,难免会出现地里产的秸秆不够牲口吃,农民又没有经济能力购买饲料的情况。
这样很难保证农民不重新放牧牲畜,环境和脱贫问题仍然不能解决。
面对这一矛盾,国家的总体思路是:让农民用一部分种粮食的田地种草,如果有草,农民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饲料喂饲圈养的牲畜,这样既可以解决养羊、牛致富的问题,又可以不破坏环境。
政府在宁夏推广的草的品种是苜蓿。
苜蓿是营养价值较高的牲畜食两年生植物,播种一次可以连续收获两年,如果长势好的话,一年还可以收获两次。
苜蓿还具有抗旱、抗寒、高产、低投入、少投工的特点,很适合在干旱少雨的地区种植。
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政府免费向农民提供苜蓿的种子,但要求农民必须将其耕地的1/5到1/10(根据每户承包地块的面积和条件确定种草面积的差异)用来种草,且种苜蓿因为不属于退耕还草的部分,政府并不给予农民粮食补贴。
这一政策在宁夏南部地区(以下简称银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现农民种草致富、生态环境改善、政府投入逐年递减等多赢的局面。
MPA区域公共管理案例分析——云南省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事件案例研究
云南省阳宗海水体砷污染事件案例前言:位于昆明市和玉溪市交界处的阳宗海自2002年以来,水质连续6年保持优良,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然而从2008年6月起,这颗高原明珠悄悄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微风拂过,湖水依然清澈,但是水体中砷含量却严重超标。
祖辈居住在海边、靠海生存的2.65万人陷入了困境。
阳宗海位于昆明市和玉溪市交界处,地跨澄江、呈贡、宜良三县之间,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
海拔1770米,南北长约12公里,湖泊面积约31平方公里,总蓄水量6.04亿立方米,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
2002年以来,阳宗海连续近6年保持二类水质。
2007年9月以前,湖水砷浓度均值不到每升0.006毫克。
2008年4月以来,位于阳宗海东岸的宜良县环境监测站监测到湖水砷浓度出现异常波动并持续上升,6月份砷浓度均值达0.055mg/L,超过国家Ш类水限制,于是将情况上报省环保局。
后云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玉溪市环境监测中心即对阳宗海实施加频、加密监测,至7月16日砷浓度达0.102mg/L,超过国家V类水限制。
7月30日,全湖平均值为0.116毫克/升,超过五类水质标准0.16倍,类别为劣五类。
9月16日,湖水砷浓度监测值高达每升0.128毫克,远远超过每升0.05毫克的饮用水安全标准。
谁是罪魁祸首2008年9月13日,云南省公安机关对此事件立案侦查,证实阳宗海水体砷浓度增加不是自然地质因素造成,并排除了砷污染源来自阳宗海入湖河流。
经省环保局对阳宗海周边及入湖河道沿岸企业进行紧急检查,排查出8家企业有环境违法行为,并初步确定云南澄江锦业工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业公司)是本次阳宗海砷污染的嫌疑对象。
经过进一步调查,发现锦业公司在生产项目建设、涉高砷化工生产过程中,使用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的锌精矿灯原料;未建设规范的生产废水收集、循环系统及工业固体废物堆场;含砷声场废水长期通过明沟、暗管排放到厂区内最低凹处没有经过防渗漏处理的土池内,并抽取废水至未做任何防渗处理的洗矿循环水池进行磷矿石洗矿作业;将含砷固体废物磷石膏倾倒于厂区外三个未经防渗漏、防流失处理的露天堆场堆放;雨季降水量大时直接将土池内的含砷废水抽排至厂区东北侧邻近阳宗海的磷石膏渣场放任自流。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案例一温州市政府的无为与有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的无为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有着自身的动力和内因,而政府的无为”为之提供了重要的外部环境。
温州市市长曾说:在温州,凡理论和实践发生矛盾时,先服从于实践。
”于是个体工商业、服务业、家庭工厂、挂户经营、雇工经营、买卖合同、长途运输等,只要上面不管,就都让它发展。
1984年在平阳县钱库镇岀现了私人钱庄。
当时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坚决取缔,而温州各级政府因为考虑到钱库镇当时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强制取缔,而是在争取钱库镇的银行和信用社率先实行利率浮动改革的试点后,最后钱庄于1989年在无证经营了五年后自行关闭。
在温州人民群众自发发展民营经济的推动下,温州政府顺经济改革的需求,先后岀台了许多突破当时政策或在全国率先改革的法规和措施,如中国首份个体工商执照、首个关于私营企业的地方法规、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等。
强化市场和质量管理的有为八十年代末,温州的形象和声誉曾一度岀现空前的危机。
如温州低质皮鞋在杭州武林广场被焚;永嘉的虚假广告;仓南的假商标等。
温州的信誉危机强烈震撼着温州政府。
为此温州政府转变强化管理职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开始全面整顿。
并加强质量管理,在外岀水陆交通要道设立检查站,对皮鞋、低压电器等产品的岀境实行准运证制度”,严堵假冒伪劣产品的外流。
在此基础上温州政府提岀质量立市”的口号,在全国率先制定质量立市”的地方法规。
1992年温州政府继而提出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的二次创业的战略目标。
总之,温州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人、物、信息、资金流通的成本。
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主体干预,简化和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和限时办理制度,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请结合本章政府基本职能的有关理论分析此案例,对温州市政府的有为”与无为”,你是如何认识和理解的?案例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简要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政府机构的改革也随之展开。
全国mpa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全国mpa案例大赛获奖案例1. 《城市规划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以某城市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城市的城市规划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包括建设生态公园、加强绿化工作、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有效提升了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2. 《农村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研究——以某县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县农村教育资源的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优化配置的方案,包括加强教师培训、改善学校设施、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等,有效提升了农村教育水平。
3. 《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研究——以某社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社区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建立老年人社区活动中心、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等,有效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4. 《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平衡研究——以某景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景区的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平衡发展的方案,包括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等,实现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城市交通拥堵缓解策略研究——以某市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市的交通拥堵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缓解策略,包括建设轨道交通、优化交通信号灯、推广公共交通等,有效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
6. 《医疗资源配置优化研究——以某地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地区的医疗资源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了优化配置的方案,包括建设综合医院、加强医疗人才培养、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等,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7. 《教育公平问题研究——以某省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省的教育公平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包括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8. 《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以某工业园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工业园区的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协调发展的模式,包括实施环境规划、推动清洁生产等,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9.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研究——以某小区为例》该案例通过对某小区的社区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以居民自治为核心的社区治理模式,包括建立居民委员会、开展社区活动等,提升了社区的居民满意度和社会和谐度。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学案例及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在当代社会,公共管理案例的学习和分析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探讨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并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公共管理学的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案例1:城市垃圾分类管理1.1 案例描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垃圾问题也日益突出。
某市政府决定引入垃圾分类管理措施,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
1.2 案例分析(1)目标与策略:该市政府通过实施垃圾分类管理,旨在促进资源的回收利用,减轻环境污染。
因此,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和法规,并通过教育宣传、设立分类垃圾桶等方式引导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2)资源配置与协调:政府需要协调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如环保部门、住建部门等,共同参与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同时,政府还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支持垃圾分类的实施。
(3)权力运行与协调:政府需要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如企业、居民等,确保垃圾分类管理的有效实施。
同时,政府还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政策的执行和效果的监测。
(4)公众参与与沟通:政府需要积极与居民进行沟通,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和方法,并鼓励居民参与到垃圾分类的实践中来。
同时,政府还需要借助各种传媒工具,扩大垃圾分类理念的传播范围。
三、案例2:政府危机管理2.1 案例描述某市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理中遇到了一次危机,需要进行紧急应对和管理。
2.2 案例分析(1)危机预警与防控: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危机预警机制,通过收集信息、分析数据,及时发现危机的苗头,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控。
(2)决策与指挥:政府应组建危机管理的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并进行决策和指挥。
同时,政府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确保各方共同行动,共同应对危机。
(3)信息发布与公众安抚:政府应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有关危机的信息,以避免谣言的传播和恐慌的产生。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与媒体的互动,通过发布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的疑虑和不安。
公共管理的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市政府高度重视环保工作,设立了市环保局作为环境保护的主管部门。
然而,在实际执法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法规,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
2019年6月,某市环保局在例行环境监测中发现,某化工厂存在严重的违法排污行为。
该化工厂未经环保部门批准,擅自将含有有害物质的废水直接排放到附近河流,严重污染了水体环境。
经调查,该化工厂的行为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二、案件处理过程1. 调查取证阶段某市环保局接到举报后,立即组织执法人员对某化工厂进行现场调查。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询问当事人、实地勘验等方式,执法人员收集了大量证据,证实了某化工厂违法排污的事实。
2. 行政处罚决定阶段根据调查结果,某市环保局认为某化工厂的行为已构成违法排污,决定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相关规定,某市环保局对某化工厂作出以下处罚决定:(1)责令某化工厂立即停止违法排污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2)对某化工厂处以罚款人民币50万元;(3)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 执行阶段某市环保局将行政处罚决定书送达某化工厂,要求其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处罚决定。
某化工厂不服行政处罚决定,向某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4. 行政诉讼阶段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某化工厂的行政诉讼请求,并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在庭审过程中,某市环保局提供了充分证据证明其行政处罚决定的合法性。
某化工厂则辩称其排污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轻微,且已采取了一定的治理措施。
经过审理,某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某市环保局的行政处罚决定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程序合法,遂判决驳回某化工厂的诉讼请求。
三、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公共管理法律案件,涉及环境保护、行政处罚等多个法律问题。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共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个公共管理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工作方法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本案例发生在某市政府部门,该部门负责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市民对城市环境卫生问题提出了不少投诉,包括垃圾清运不及时、环境卫生设施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市政府部门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城市环境卫生状况。
首先,该部门加大了对环卫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工作技能和服务意识。
其次,部门加强了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的维护和更新工作,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转和完好状态。
同时,部门还加强了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倡导市民自觉遵守环境卫生相关规定,共同维护城市的整洁和美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该市政府部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市民对城市环境卫生状况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投诉情况明显减少,城市环境卫生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个案例充分展示了公共管理案例分析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效果。
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结论。
首先,公共管理工作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其次,公共管理工作需要注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最后,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工作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共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通过对公共管理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希望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充分重视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公共管理案件典型案例
公共管理案件典型案例1. 案例概述公共管理案件是指由政府或相关管理机构负责处理的涉及公共利益的案件。
这类案件通常涉及政府职能部门的机构、公共资源的分配和管理、社会秩序的维护等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公共管理案件的处理往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政府或管理机构具备专业的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下面将介绍一个典型的公共管理案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类案件的特点和处理方式。
2. 案例背景某市政府计划建设一家新的垃圾处理厂,以解决城市垃圾处理难题。
然而,该计划引发了当地居民的抗议,他们担心垃圾处理厂会对居住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健康。
市政府为保障公众利益、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决定对该案进行公共管理处理。
3. 案件处理过程市政府组建专门工作组,由政府官员、环保专家、社区代表等组成,负责商讨垃圾处理厂建设的具体方案。
在几轮沟通和协商后,工作组提出了一系列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方案,包括采用最新的环保技术、加强监测和管理措施等。
这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居民的担忧,并试图在环保和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市政府在公布方案后,举行了多次公开听证会,邀请居民、专家学者等参与讨论。
在听证会上,各方就垃圾处理厂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意见。
透明公开的听证过程有助于政府更加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为制定更科学合理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最终,市政府在全面考虑各方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垃圾处理厂建设的最终方案并正式实施。
同时,政府还建立了一套相应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垃圾处理厂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以确保其符合环保标准和公众利益。
4. 案件效果经过公共管理处理,垃圾处理厂建设顺利实施,居民的担忧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新建的垃圾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采用了先进的环保技术,并与当地社区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有效保护了环境和居民的健康。
此案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公共管理案例,展示了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共同协商的重要性,提高了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实践
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实践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各种各样的力量来维持其平衡和稳定。
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是这些力量的具体实践。
在当今世界,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加速,社会问题变得愈发复杂,需要更全面、更灵活、更有效的治理和管理方法。
本文将探讨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实践,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案例和经验。
一、创新模式下的社会治理社会治理不再是简单的政府管理,而是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合作。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创新模式的社会治理成为一种趋势。
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以中国社会治理的创新为例。
中国的社会治理模式突出了党的领导和基层自治相结合的特点。
在基层,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共同组织和管理社会事务,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
而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层面,政府机构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协作,共同制定和实施社会治理政策。
这种模式有效地增强了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效率,为国家的稳定和和谐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公共管理的创新实践公共管理是实现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通常由政府独立负责,而现代公共管理倡导多元参与和透明决策,以提高其效能和公正性。
一个成功的公共管理案例是美国的纽约市政府推出的“311”服务。
这个服务号码可以方便市民在任何时间向政府提交任何关于公共服务、投诉或问题的咨询。
政府通过建立一个便利的渠道来解决市民的问题,提高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并且能够及时掌握问题的信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这种公共管理实践不仅提高了政府效率,也增强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另一个创新的公共管理实践是新加坡政府推出的“全国电子付款系统”。
这个系统利用了电子支付技术,方便市民支付水费、电费、房产税等公共费用。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进行支付,不再需要亲自到政府机构排队等候,提高了支付的效率和便利性。
这种公共管理实践不仅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也提升了公共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公共管理者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市城市规划与建设局(以下简称“市规划局”)在2019年负责审批一宗房地产开发项目。
该项目开发商为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开发商”)。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市规划局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未依法履行审批程序,擅自降低审批标准,导致该项目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违法问题。
二、案件经过1. 项目审批阶段开发商向市规划局提交了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相关材料,包括土地使用证、项目规划方案等。
市规划局在审查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进行审批,擅自降低了审批标准。
在未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的情况下,市规划局于2019年4月审批通过了该项目。
2. 项目建设阶段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发商根据市规划局的审批意见,开始了土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开发商发现市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存在诸多违法问题。
具体如下:(1)未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在审批该项目时,市规划局未征求环境保护、水利、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导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擅自降低审批标准。
市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未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划要求进行审批,导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违法问题。
(3)审批程序不规范。
市规划局在审批过程中,未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审批,未依法进行公示,导致公众无法及时了解和参与项目审批。
3. 举报与调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周边居民发现项目存在诸多违法问题,遂向有关部门举报。
经调查,市规划局在审批该项目过程中确实存在违法问题。
三、案件处理1. 市规划局违法审批行为被认定经调查,市规划局在审批该项目过程中,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其行为构成违法。
2. 依法撤销审批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市规划局应当依法撤销该项目审批决定。
3. 责令整改市规划局被责令立即整改,重新按照法定程序审批该项目,并依法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
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公共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公共管理的实践案例涉及到各行各业,从教育到卫生,从环保到基建,乃至于社会治安等方面。
以下将介绍其中的一些实践案例,以总结经验、提供参考。
一、重庆市新农合管理制度改革农业保险制度是对农民社会保障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农民素质低、医疗资源不足、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传统的“农村合作医疗”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的生态需求。
重庆市针对这些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新农合”保险制度。
新农合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保费由政府和居民共同出资,共同分担风险;其次,引入统一的资金管理机制,健全财政投资和社会资本的多元化融资机制,保障资金使用的高效性和透明度。
通过这种创新式的保险制度,农村人民得以享受到了更加规范、科学、完备的社会保障服务,全国许多地区也选择推广了这种保障模式。
二、上海市“城市首创”行动的实施上海市曾经是世界各国侵略的“租界”,而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上海市成为了中国最具有国际化气质的城市之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上海市启动了“城市首创”行动,即推广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管理方式和落地实施。
这个行动的特点是相当明显的:首先,依据地区和社会状况,在理论和实践之间呈现出更大的发散性;其次,是建立了多层级的协作机制,完善了城市化的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和交流;最后,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构,对行政行为进行了有效的监督,确保了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广州市“形成化”防控破解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频发,已经对社会和生态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广州市针对这种形势,通过多次实践和创新,发展了一整套“形成化”防控策略,即通过识别和分析灾害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成因和机理,建立科学防控预警机制,提前建设好相应的物资和设备储备,并安排好人员的调度和预备警戒。
在社会实践之中,广州市成功实现了多种形式的协作,给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平安大道拓宽工程(2011级MPA班)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平安大道拓宽工程2011级MPA研究生X班一、案例背景平安大道的改扩建设想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当时计划将该道路中的约7公里路段由20米拓宽到70米,但由于资金不足,计划未能得到实施。
随着北京的飞速发展,到1997年,市区人口由五十年代的400万翻了四倍到了1600万,汽车数量达到130万辆,交通堵塞成了首都的家常便饭,同时为迎接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周年庆典,北京市政府决定重启平安大道的拓宽计划。
平安大道是一条穿过首都古迹集中且拥挤不堪的东西走向街道,它和南边紫禁城华丽的宫殿只隔几条街。
市政府的规划人员认为,计划中的平安大道的拓宽有助于缓解交通拥挤、更新公用设施。
而且,在对抢手地皮的商业开发过程中,也成为成千上万住在该地区拥挤破烂的老房子里的居民提供了一个搬迁的机会。
可是,由于计划中的拓宽工程会威胁到一系列沿街的古建筑,因此决定道路具体要加宽多少和路径的具体取向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
为了该项目能够得以实施,国家城市规划委员会下属的北京市城市规划办公室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广泛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在第一次会议上,设计研究院的工程师提交了两份方案供选择:一份是当初70米宽大道的蓝本;一份是建一条40米宽的道路。
随着讨论的深入,在如何实现工程的各项目标的问题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的意见。
比方说,工程师们主张道路应该宽阔而且保持一致的宽度以便交通顺畅;文物保护人士认为道路应该窄一些,而且在必要时还要改变路向以避开古建筑;而政府的官员们因为要和开发商共同分担搬迁的主要费用并分享开发的利益,所以他们要为自己争取主权,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商业投资。
1998年2月,经过几个月的辩论和审议,规划委员会公布了一项小心起草的计划,这一计划是与会各方的共识产物,即:由市政府提供1亿元用来建一条平均宽度为38米的道路。
这一宽度比较接近工程师们最初的方案。
该计划也吸收了文物保护人士的建议,在几个古建筑处道路变为28米宽。
mpa案例分析
mpa案例分析在进行MPA(公共管理硕士)案例分析时,我们通常会关注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影响公共部门的管理和服务。
以下是一个MPA案例分析的正文内容:在分析某市公共交通系统改革的案例中,我们首先关注政策背景。
该市的公共交通系统长期以来面临服务质量低下、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导致市民出行不便,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政府决定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公共交通系统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增加市民的满意度,并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
为此,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更新老旧车辆、优化公交线路、引入智能交通系统、提高票价透明度以及增加公共交通的可达性。
在政策执行阶段,市政府成立了一个跨部门的工作小组,负责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改革措施的顺利实施。
同时,市政府还与私营企业合作,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市政府还通过媒体和社区活动,加强与市民的沟通,提高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在政策评估阶段,市政府采用了多种评估工具,包括服务质量调查、运营成本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等。
这些评估结果显示,改革措施在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民的满意度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公共交通系统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有所减少。
然而,改革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例如,票价上涨引起了部分低收入群体的不满,而智能交通系统的引入也带来了技术适应性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市政府采取了灵活的票价政策,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补贴,并加强了对智能交通系统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总体而言,该市公共交通系统改革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展示了公共政策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有效的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市政府不仅提高了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也增强了市民的满意度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上内容是一个MPA案例分析的示例,它涵盖了政策背景、目标、执行、评估以及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领域,案例分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本文将以某市政府部门的一起案例为例,进行分析和探讨。
该案例发生在某市政府部门,涉及到一起环境保护方面的事件。
在该市政府部门的管理下,一家化工企业因排放超标被举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政府部门在处理此事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需要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公共管理的角色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现。
首先,政府部门需要及时做出反应,对化工企业的违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发挥监管职能,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环境安全。
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因一时之忍而导致企业的倒闭,影响当地经济的稳定发展。
其次,政府部门需要与各方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
在处理此类事件时,政府部门需要与企业、环保组织、媒体和公众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各方的诉求和意见,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协调各方的利益关系,促成各方的共识,推动问题的解决。
最后,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管理。
在这个案例中,化工企业的排放超标问题并非一时之事,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政府部门还需要引导企业加强环保意识,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管理中,政府部门需要在维护公共利益和促进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需要与各方进行有效沟通和协调,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公共管理的目标,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部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与各方共同努力,解决各种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希望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为公共管理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推动公共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
公共管理案例分析范文在当今社会,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
本文将以某市政府部门的一起案例为例,展开对公共管理案例的分析,并探讨其中的管理经验和启示。
该案例发生在某市政府部门的环保局,由于长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不力,导致了当地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引发了市民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活动。
面对这一情况,环保局局长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局势,包括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等。
首先,环保局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对违规排放的企业进行了严厉的处罚,并对其进行了整改督导。
通过加强执法力度,有效地震慑了一些企业的违法行为,使得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其次,环保局加强了环境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了市民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还组织了环保知识讲座和宣传片放映等活动,增强了市民的环保意识,为改善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环保局还加强了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企业、媒体、社区等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种合力,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这种多方合作的模式,使得环保工作得到了更广泛的支持和参与,为环境治理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动力。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和经验。
首先,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及时调整工作方式和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其次,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多方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工作的开展。
最后,公共管理需要注重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市民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案例分析是公共管理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和实践方法。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弹性工作制看社会治理近日,贵州省清镇市的一项工作时制改革试点广受关注。
当地宣布,从2017年11月1日起至2018年5月31日,将用半年时间,在全市9个乡镇部分岗位试行,每月有一次8天长假,但代价是连续上班22天。
此次改革的核心目的是,真正在基层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更好地服务基层群众生产生活需求。
通过改革,保证乡镇试点岗位全年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都有干部为群众服务。
背景《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明确了劳动者的工时制度:我国境内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组织的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
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
尽管法律对工时制有明确规定,但是,现行工时制与乡镇工作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工作也相应在改变,农民除下地干农活外,也有人在乡镇企业上班。
“当乡镇部门上班的时候,农民也在企业上班,传统的早九晚五、双休日制度已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二是上级部门到基层考察农村工作时,如果不提前安排干部、群众,工作时间到基层基本找不到人,也会让考察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三是乡镇公务员加班很多,遇上重要会议等特殊情况,连续一个月上班时有发生,现行工时制规定的双休日很难得到保障。
措施经过细致调
研,清镇市委组织部草拟改革方案,2017年10月20日,《清镇市推行乡镇部分岗位连续22天工作时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敲定。
《实施方案》规定试点时间为2017年11月1日——2018年5月31日。
《实施方案》遵循的五个原则中,明确提出:坚持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中心工作不受影响;坚持标准工时制为基础,实行错时延时制,总体上,每月上班时间不得少于22天176小时;坚持立足实际改,不搞一刀切;坚持灵活安排与严守工作纪律相结合;坚持提升工作效率便捷服务群众。
乡镇在试点岗位选择上有自主权,更能让改革发挥价值,因为各个乡镇的发展情况不同,所需要的试点岗位也可能不同。
例如红枫湖镇政府通过开会讨论,选择社会事务办和人社中心作为试点岗位,因为,这两个中心与民生息息相关,也是服务群众最多的部门。
工作时制改革只在部分岗位进行试点,这主要是要为了因地制宜让改革落到实处。
比如,一个岗位只有一个人,上22天导致8天岗位无人,这不是改革的目的。
目的是通过改革,让试点岗位除法定节假日外每天都有人在岗,群众随时都能办事。
虽然试点岗位有自主选择权,但总体改革形式还是统一,这样更能确保落到实处,避免让改革变成花架子,最终半途而废。
改革总体上以每月连续上班22天休息8天为主要形式。
同时采用AB角制度,目的就是让A干部连续22天工作结束时,B干部能无缝衔接,不能出现群众服务工作断层,让轮休的干部得到
充分休息。
意义弹性工作时间利于开展工作。
从国外普遍实行错时上下班,到国内杭州、深圳等大城市也实行错时上下班,这其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它充分说明,弹性的工作时间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因而,以天为单位的弹性工作制度的探索试点值得期待。
另一方面,实施弹性的上班制度以后,基本上可以保证各单位每天都有人上班,可以全时段全覆盖式地开展为民服务,避免群众少跑路,这相对于周末没人上班的情况或许要更好一些。
提升干部工作能力。
通过工作时制改革,促进干部主动走近群众,提升工作能力。
过往,有的干部会因为畏难情绪将工作推给业务能力强的同事,但现在AB角后,轮岗的同事休息去了,在岗的干部就必须挑起担子,通过试点也可以实现干部队伍的优胜劣汰。
让人自由选择休假时间。
改革将个人的休息时间叠加,可以支持大家旅行、购物、走亲访友等,带来消费的提升,尤其是旅游业的提升。
目前,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定,大家对旅行的需求很高,但难得有一个3天的假期可以出去旅行,却常常堵在路上,有幸到了景区也大都沦为看人,给旅行带来了十分不好的体验。
而如果能够实行弹性的工时制度,那么更多人就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休假时间,进而错开大假的拥堵。
而且,当没有了大假期的人山人海,景区也将更加注重旅游环境的打造和旅游品质的提升,也必将带给游客更美好的体验,带来景区更为长足的发展。
改革体现人性温度。
如果能实行弹性的工时制度,那么更多人就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
休假时间。
尤其是一些特殊岗位的工作人员,有的甚至一年都见不了几次家人或是没时间去找对象等。
倘若能有这么一个自由选择的假期,那么必定会给他们更多的希望和期待。
虽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从这个层面讲,工作时制改革流淌着人性的温度。
试点参考价值。
弹性工作制并非清镇首创,不过,以往更多考虑的是干部,但清镇的出发点是为了群众。
乡镇工作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工作时制还固守传统也是不行的。
通过试点摸索完善试点岗位的配套政策,对试点岗位的分析总结,其实对国内其他地方乡镇工作时制改变也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