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作者:尹超焱
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04期
【摘要】学校以课改为契机,力求课程设置科学化、个性化,为民乐普及提供了保证。
中国文化音乐越来越被关注,因此民乐普及是一项深受家长、学生喜爱的活动。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学校音乐第二课堂有利无弊,既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丰富校园生活,又可以令后进生有精神寄托、拥有一技之长。
【关键词】器乐;第二课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民乐作为音乐第二课堂展开遇到诸多问题,作为一个全新的课改问题,民乐在音乐第二课堂开展过程中有它的内在发展规律,只有遵循内在的发展逻辑,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
一、乐器在各种音乐形式中具有自身的优势
(一)“音乐性”彰显母语体系的优势
乐器是民乐演奏的表演工具,民乐作品需要传达的感情只有通过乐器演奏才能外显出来。
乐器演奏能够使声乐无法表达的情感外显出来,也就是说音乐(民乐)的音乐性通过乐器演奏把音乐更内在的音乐母语挖掘出来。
民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舞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那么这种以乐器演奏民乐表达的情感具有音乐母语的优势,根深蒂固于人们的心田,无论从接受还是学习演奏都具有悠然之势。
历史上,
不管是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乐器演奏形式,还是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以及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都丰富多样。
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乐通过现在的传承和发展,到了我们21世纪这一代,又有了自身的特点。
那么,在开展学校的音乐第二课堂中,我们也应该让乐器成为第二课堂中的有利途径,使民乐得到更好的传承和發展,让乐器在表演民乐这一具有音乐母语体系中得到更好的挖掘。
(二)呈现形式广泛性
器乐是一种表演性很强的音乐表演形式,通过器乐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它也是一门很深广的课程,供学生选择的可能性也很多。
乐器分类可以追溯到西周的“八音”。
分类法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为依据,《周官“春官”大师》载:“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众多的民族乐器,在音乐第二课堂中供老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演奏选择的范围很大。
在教学实施中遇到问题时,学生及时调整的空间也很广。
民族器乐曲的内容在呈现方式上习惯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
还有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
变奏技法:如《喜相逢》、《婚礼曲》等。
“放慢加花”:如《欢乐歌》、《南绣荷包》、《柳青娘》等乐曲。
变奏变化主题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等。
这种无论是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还是音乐创作手法的多变,让音乐第二课堂中老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可能的选择。
因此,器乐在音乐第二课堂中,无论从演奏形式、作品内容呈现方式等角度来看,学生都具有广泛的选择空间。
这就避免单一的形式使学生学习感到枯燥的问题,让音乐第二课堂顺利开展。
(三)演奏能力兼容性
乐器作为音乐第二课堂教学的一种媒介工具,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是重要的出发点。
乐器的演奏形势有很多,如:独奏、齐奏、合奏、重奏、协奏等,学生乐器演奏的能力一旦形成并提高,便可以驾驭多种演奏形式,而不需要遇到一种陌生的表演形式又另起炉灶,从头再学,
这就避免浪费学生很多时间花在学一件乐器上各种演奏形式学习。
在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老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演奏基本功、演奏能力、对乐曲的理解能力,以及驾驭各种演奏形式的能力。
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各种演奏形式中游刃有余,可以充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让学生的演奏能力在各种演奏形式中发出光芒。
基于对器乐演奏能力可在独奏、合奏中兼容的这一特点,我在音乐第二课堂训练活动中,对排练作品的安排,
要考虑作品既适用于独奏,同时也可以在合奏中达到好的演奏效果。
如《茉莉花》、《彩云追月》、《金蛇狂舞》、《情深意长》等这些作品,就可以很好的兼顾独奏和合奏。
作品《茉莉花》是中国著名民歌,在国内以及国际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在中国及世界广为传颂,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性。
这样一首知名度极高的作品,旋律委婉,波动流畅,感情细腻。
作品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学生
无论是在独奏还是合奏中,演奏起来都激情四起,沉浸在作品的美好意境中,都能达到好的表演效果。
这样,我们的音乐第二课堂才能焕发青春活力,学生才会更愿意满腔热情的加入到音乐第二课堂中来。
二、民乐在音乐第二课堂中实施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民乐是一项技术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内在的发展规律,才能保证顺利的展开。
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时间保障
任何一项事物的发展,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都要以时间作为保障。
民乐作为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技能,要让学生掌握好,需要一定的练习量才能得到保障。
通常学校强制性课程都是一节课40—45分钟之间,这个时间显然无法满足民乐学习需要的练习时间量。
更何况音乐第二课堂是一个大班制课堂,学生参差不齐,面对的问题会很多,一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所以通常情况下,民乐作为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一节课至少需要1—2小时的时间,才能满足需要。
那么怎样找到这么长时间的课时来满足排练呢?这需要专业老师通过和学校协调,保证学生既不耽误正常的学习,又能顺利的参加到民乐音乐第二课堂中来。
一般,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卫生大扫除时间,我就是利用这个时间段,再加上一节班会课时间,这就很好的解决了学生参加音乐第二课堂的时间问题了。
这个时间段,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既不影响学习,又能很好地利用学校公共时间,一举两得,学生定会乐意参加到音乐第二课堂中来。
(二)准备充分
开展民乐音乐第二课堂,既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所以,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包括曲谱的印制,课件的制作,音响的调试,学生队列的编排,器乐音准调试,学生人数的考核等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力争每次教学活动都充分利用好时间,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第二课堂中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使每一个知识点得到充分的练习。
(三)循序渐进
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民乐的学习照样应遵循这一原则。
否则,适得其反,学生会越来越厌倦这个课堂,最后导致教学无法进行。
为了被免适得其反的效果,在教学中切勿心急,拔苗助长。
应从基本功训练起,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吸取营养。
如竹笛、葫芦丝、巴乌等吹奏乐器的教学,首先应从气息的控制,持笛方法的掌握,樂器自身历史的发展,长音的练习,音色训练等最基础的内容教起。
还有在作品学习方面,也应先学习一些简单的曲目,如《小星星》、《歌声与微笑》、《七色光之歌》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等到学生把基本的演奏技巧掌握好了之后,再继续学习稍难点的音乐作品,如《金蛇狂舞》、《采蘑菇的小姑娘》、《紫竹调》等。
学生只有打好了基础,在接下来的学习时间里,才会事半功倍的掌握好所学内容,也才更有兴趣地继续学习下去。
三、操作方便性
音乐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可供选择性有很多,是否选择了合适的内容作为音乐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关系到第二课堂开展的成败。
音乐老师在选择内容时应根据学校、学生的综合因素,从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作为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
如竹笛、葫芦丝、二胡等这些民族器乐,不但便于学生操作、演奏,也便于携带,可以在学校和家之间携带使用,而且购买价格便宜,学生会得到家长的支持。
在课堂上教学,这些乐器可以灵活操作,轻松搬动。
这些乐器都算是低音量的乐器,演奏的过程中发出的声音也不会影响到学校其他班级正常上课秩序。
器乐作为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是学生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后,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的各种校内外的活动。
它对于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比音乐课堂教学更为广泛和深入。
它是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协作的结果。
开展器乐第二课堂很有必要,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能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器乐作为音乐第二课堂教学内容,它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兼容性、乐器选择广泛性等诸多特点。
在教学上可得到学校、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广泛参与。
综上所述,器乐作为音乐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合理挖掘、利用好器乐学习的一些特点和规律,从而提高器乐学习在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安国,吴斌主编.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朱则平,廖应文主编.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