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笔记上讲课教案
中外建筑史一(3)讲课教案
名词解释
❖ 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 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例如山西 晋祠圣母殿)
名词解释
❖ 双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 区域。出自《营造法式》中的殿阁地盘图。
❖ 例如:(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名词解释
❖ 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 式之一,即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 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一般用作殿门
本章内容
❖ 2.1木构特征 ❖ 2.2建筑特征 ❖ 2.3装饰特征
2.1木构特征
❖ 2.1.1木构架的优点 ❖ 2.1.2木构架结构体系
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 2.11木构架的优点
❖ 1.“墙倒屋不塌”
❖ 2.易安装拆卸
❖ 3.适应性强,隔热防寒减震
❖
叠梁式(抬梁式)
❖ 中国古代木构架Leabharlann 穿斗式❖柱身
收分
较大
柱
❖ 河北定兴北齐义慈惠石柱上端建筑雕刻我国 现知最早梭柱形象。
❖ 宋-------------------------元
❖ 以圆柱最多 多用直柱、南方
八角形、瓜楞 复用梭柱皖南民
断面
居、祠堂
大木作
❖ 江苏苏州玄妙观三清殿、罗汉院大殿遗址
柱
❖ 梭柱:上段收杀,中、下二 段平直,柱的断面、高度与 建筑尺度关系在《营造法式》 中有规定。
❖ 雀替: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梁、枋)与竖材 (柱)相交处,作用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从而增强
梁枋的荷载力;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防 止横竖构材间的角度之倾斜 。
中外建筑史一(3)
【引言】
中国古代建筑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创作出 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形式及装饰样式, 仿佛一首美丽的诗歌,涓涓流淌,历久不衰。我 们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种美丽传承和发展。
中外建筑史说课稿
《中外建筑史》讲课稿今日我要进行讲课的内容是《中外建筑史》整体课程设计。
我们先看到目录。
本次讲课包含以下六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我会提出对于建筑史的四个问题,并予以回答;第二,对中外建筑史这门课进行课程介绍;第三,教材的采纳;第四,本门课讲课计划;第五,该门课上拟采纳的教课方法;第六,课程查核标准。
第一,提出对于建筑史的四个问题。
1.何谓建筑史?建筑史指建筑物的历史或对建筑历史的研究,即对建筑物的既往或建筑活动的既往进行的检查研究。
也称建筑历史。
自从有人类便开始了对于人造环境不懈的追求,在人类文明化历史中建筑自己对于文明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反应或影响,因此各国个文明圈之间对于建筑史的分类和描绘有着不小的差别。
建筑史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建筑风格演变学。
故而建筑史,是历史,也是建筑,也是设计,是文化,也是审美。
2.学习建筑史的目的是什么?析其流源,述其现状,辨其异同,揭其价值,所其地位。
3.哪些专业开设?一般而言,在高职高专阶段,室内设计专业、建筑装修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其余建筑有关专业会开设中外建筑史课程。
4.谁在学习中外建筑史?就本校而言,《中外建筑史》这门课开设时间为高职高专阶段大一放学期。
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年纪散布在18-20 岁左右。
学习特色为对于理论课较缺少耐心,但对历史妙闻等较感兴趣。
学习能力特色可分为两种种类:其一,部分学生由高考进入本校,拥有必定学习能力,艺术设计等专业基础知识缺少,可是拥有必定的历史人文修养;其二,另一部分学生由中职升上本校,拥有必定的艺术实践能力,但历史人文修养较缺少。
其次,中外建筑史课程介绍。
课程性质:《中外建筑史》是高职高专室内设计专业、建筑装修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及其余有关邻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地位作用:是认识建筑与建筑装修实质的起点,是进行建筑装修设计的起点,在建筑装修设计过程中,为建筑方案立意服务。
“是建筑装修工程师的脊梁、是建筑装修设计师的灵魂。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中外建筑》
大班美术优质课教案《中外建筑》《中外建筑》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中外建筑的特点和风格,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于建筑艺术的热爱和情感投入,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中外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建筑艺术的能力。
2. 难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
2.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册。
四、教学步骤: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用图片展示经典的中外建筑,如中国的故宫、西方的埃菲尔铁塔等,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观察能力。
Step 2:学习中外建筑的特点和风格(15分钟)1.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彩色琉璃瓦、檐角飞翘等。
2.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了解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和风格,如玻璃幕墙、流线型设计等。
3. 学生对比中外建筑的特点和风格,记录下自己的发现。
Step 3:欣赏中外建筑作品(15分钟)1.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些知名的中外建筑作品,如中国的泰姬陵、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等。
2. 学生欣赏这些建筑作品,并用一两句话描述自己的感受。
Step 4: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中外建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2. 小组成员互相讨论,了解所选择建筑作品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建筑特点。
3.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就该建筑作品的特点和风格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
Step 5:课堂展示和总结(15分钟)1. 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向全班讲解所选择的中外建筑作品。
中外名建筑教案
中外名建筑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外名建筑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名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中外名建筑的特点和设计风格。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外名建筑的分类和代表性建筑。
2. 中外名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 中外名建筑的特点和设计风格。
4. 中外名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外名建筑的代表性建筑,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思考建筑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知识讲解:2. 分组让学生选择一个中外名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并向全班介绍该建筑的历史、文化背景、特点和设计风格等方面的知识。
讨论与分享:3. 学生分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与全班进行讨论和分享。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互相交流,以促进学习和思考。
实践活动:4. 学生分组进行模型制作或手绘设计,展示他们对中外名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总结与评价:5.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拓展活动:6. 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其他中外名建筑,或者参观当地的名建筑,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
评估方式:1. 学生的研究成果展示和讨论表现。
2. 学生的模型制作或手绘设计。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和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中外名建筑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模型制作材料和绘画工具。
教学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
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中外建筑史教案.doc
讲授 多媒体
教
学
内
容
6、中国近代建筑
学时
6.1 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 6.2 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 6.3 居住建筑 6.4 公共建筑 6.5 近代中国建筑教育与建筑设计思潮
讲授题目 教学目的
外国建筑史
1.了解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民居、园林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3.了解外国早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4.掌握古埃及、西亚、古印度以及爱琴海域建筑的突出成就 5.了解西方中世纪建筑的发展过程 6 . 掌握拜占廷、罗马风以及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7.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过程 8. 掌握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讲授题目 教学目的
明清时期的建筑(上)
1.了解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过程 2.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重点及难点 主要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
重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难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城市、宫殿、坛庙、陵墓以及宗教建筑等 方面的突出成就
重点:掌握明清时期建筑在民居、园林以及建筑技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 掌握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难点:掌握古埃及、西亚、古印度以及爱琴海域建筑的突出成就;掌握 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以及代表建筑
3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时间分配
教
学
内
容
1 学时 1.5 学时
7、奴隶制社会的建筑
7.1 古埃及建筑 7.2 两河流域和波斯的建筑 7.3 爱琴文化的建筑
教学内容:原始社会的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 21 世纪),中国猿人的普遍住所是天然洞 穴
讲授题目 封建各个时期建筑
中外建筑简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中外建筑简史》教案一、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二、总学时∕学分:36学时∕3学分三、课程类型:理论课(√)四、学时分配:理论课( 36 )学时五、授课专业、层次:2009级环境艺术设计本科1班六、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点.了解西方古代建筑的历史背景,掌握19世纪之前西方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特征和成就,熟悉代表建筑作品和建筑师.了解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和日本等地建筑发展的历史脉络,掌握各地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特点.了解19世纪以来西方主要建筑潮流的特征,主张,代表实例及其特点,了解该时期代表建筑师的作品及其理论观点.七、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1.课程重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各个历史时期的西方古代建筑的特征和成就.古代东方各地区建筑的基本类型和特点.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特点.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2.课程难点让学生从本书中既可以学习到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又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艺术,美学等有了系统的认识.八、教材和参考书1. 沈福煦.《中国建筑简史》,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2. 刘致平. 《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3. 刘先觉汪晓茜. 《外国建筑简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中外建筑简史》教案内容一、章节内容: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二、课时:8学时三、教学目的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点.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及其基本特点五、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发、讲授法六、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节中国古代建筑概况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一)原始社会建筑:旧石器时代:50万年前天然崖洞居住,有色陶土出现在洞壁。
新石器时代:5万年前在后期母系氏族中,已出现木构建筑的雏形。
(二)奴隶社会建筑:夏朝: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商朝:青铜文化的出现(工具改进,建筑材料改进为石头)。
中外建筑史教案范文
中外建筑史教案范文教案标题:中外建筑史教学教案目标:1.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和特点。
2.掌握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的代表性建筑风格。
3.能够分析和评价建筑作品的设计思想和艺术价值。
教材准备:1. PowerPoint幻灯片。
2.中外建筑史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的中外建筑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出问题:你熟悉哪些中外建筑作品?有没有了解建筑的历史发展?二、教学主体(90分钟)1.中外建筑史的发展(20分钟)a.分析和比较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差异。
b.解释建筑史的重要里程碑,如古代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等。
2.中国古代建筑(30分钟)a.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四合院、中国古代宫殿、庙宇和园林等。
b.分析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精髓,如:皇家建筑的脊兽、陶瓦彩绘等。
3.西方建筑史(30分钟)a.介绍西方建筑的发展,如古希腊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建筑、现代建筑等。
b.分析西方建筑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如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等。
4.建筑作品赏析(30分钟)a.选取中国和西方不同时期的代表建筑作品进行赏析,如:故宫、埃菲尔铁塔、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等。
b.分析建筑作品的设计思想、艺术风格和文化影响。
三、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总结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强调不同建筑风格的特点。
2.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和对建筑作品的评价。
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当地的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
2.分组展示学生自行研究的中外建筑作品。
教学评价:1.提问学生对于中外建筑史的认识和理解。
2.对学生进行小组和个人作业的评分,如展示报告和建筑分析。
3.考察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态度的改变。
教学反思: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和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建筑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
通过多媒体和互动讨论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在后续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意思维。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中外建筑史》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脉络,掌握建筑史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念,培养对建筑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文化、历史、审美等方面的关系,引出本课程的学习内容。
2. 讲解基础知识:介绍中外建筑史的发展脉络和主要流派、风格,让学生了解建筑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案例,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引导学生分析建筑风格、材料、构造等方面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建筑史知识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中外建筑流派或风格进行讨论,分析其特点、成因、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小组讨论结束后,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
5. 总结归纳: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建筑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搜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图片和资料,撰写一篇简短的建筑史学习心得,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环节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作为教学评价的一部分。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提交的建筑史学习心得,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思考深度,作为教学评价的另一部分。
3.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四、思政元素融入方法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念: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审美观念,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中外建筑史教案《中外建筑史》讨论影视动画专业的工作和任务:毕业以后我们可能从事的工作,以实例进行引导。
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研究中外建筑发展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高建筑美学方面的修养,以及方案设计与评审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一) 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基本过程,以及环境、文化与社会形态、技术经济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外著名建筑的特点与主要建筑流派,领会建筑基本理论与设计思想。
(二) 能力要求1、认识建筑的本质,提高建筑美学方面的修养。
2、具备建筑方案的分析能力与评审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一)中国建筑史1、绪论2、原始社会建筑3、奴隶社会建筑4、封建社会前期建筑5、封建社会中期建筑6、封建社会后期建筑(二)外国建筑史(19世纪前)1、奴隶社会建筑2、欧洲中世纪建筑3、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建筑4、亚洲封建社会建筑(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1、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2、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思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古建史和外国近现代史,主要内容:中国古建史以建筑发展历史过程为主线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出现四次建筑高潮。
以封建社会中后期建筑为著名;外国近现代史以一二战为历史背景,突出战后的城市和建筑大规模重建,出现建筑思潮的活跃期。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牵引”教学法1:你知道的著名建筑有那些,2:各时期代表建筑有什么主要的特征,3:演示建筑案例及图例,提出课题任务“讨论式”教学法1: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安排一定的讨论课时,组织学生一起交流2: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之间在专业学习中充分交流学习方法1. 经典建筑与设计师结合记忆2. 加强各种手绘练习3. 理论结合生活,严肃中也有幽默考核方法:1、考勤30分;2、课堂提问10分;3、课后作业10分4、查找搜集资料,写课后著名建筑的相关资料20分5、利用1-2次课分组做著名建筑模型,3人一组,自己查找资料,教师给予协助30分。
中外建筑史教案 2017.9
河北美术学院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教案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任教班级17271、17272、17273、17274教师名称尹春然教学单位城市设计学院教案首页导入:介绍本门课程的课程性质、学科地位和教学目标要求,概述本次课教学目的及要求,并指出本节课学生应掌握的重点难点。
新课讲授:第一节上古时期的建筑活动“上古穴居而野处”、“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缯巢”农耕时代到来后,人类逐渐步入了营造地面建筑的新阶段。
从距今一万年前后的石器时代遗址中可以得知,上古时期的建筑经历了从深穴居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的发展过程,其构筑方式也完成了从以土为主逐渐向以木为主的过渡。
公元前21世纪夏朝大型建筑:“茅茨土阶”的构筑方式,“前堂后室”的空间布局。
公元前17世纪,传统的中国院落式建筑群开始成型。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院落式建筑群,营造了目前史料记载中最早的公园,形成了较完善的建筑设计制度及文字实录记载,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宏大、布局整齐的城市,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先河。
周朝的建筑设计特点:一、建筑材料与技术有了提高,中国建筑陶器的烧造和使用是在商代早期开始的,最早的建筑陶器是陶水管,到西周初期创新出了板瓦、筒瓦等建筑陶器。
二、周朝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建筑制度,我国自奴隶社会就已经开始形成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标准形式,并能够依循一定的准则和程序营建都城。
此外,周朝的民宅设计开始流行“一堂二内”的简易形式,即一栋房屋,依据用途分成三个单元,中央为厅堂,左右两边为寝室,房屋四周为夯土围成的方形墙壁,中间使用简单的屏风、帷幕等分隔。
讲授法|5分钟(1课时/45分钟)(多媒体教学)(1课时/45分钟)(多媒体教学)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活动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前221年;人物:我国古代土木工匠祖师——鲁班;特点: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手工业和商业相应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大量使用青瓦覆盖屋顶,开始出现砖、彩画、陶制的栏杆和排水管等,建筑规模比以往更为发达。
99X008《中外建筑史》教案
课程名称
中外建筑史
教师姓名
宋建蓉
教研室
模具教研室
教学对象
公选课课程班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中外著名古建筑比较
学时数
3
教材
梁思成谈建筑
中外建筑史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了解中华灿烂的建筑文化;悠久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与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名称
中外建筑史
教师姓名
宋建蓉
教研室
模具教研室
教学对象
公选课课程班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学时数
3
教材
梁思成谈建筑
中外建筑史
教
学
目
的
了解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期——元朝时期的主要建筑和形成发展过程。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主要介绍古代封建社会建筑元朝时期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园林、民居、等方面逐步形成的一种成熟、独特的体系。以及在建筑空间的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卓越的创造和贡献。
备注:
重
点
与
难
点
古代封建社会中期——宋、辽、金时期在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民居、建筑艺术与材料结构方面等方面逐步形成的一种体系。
更新
补充
删节
内容
教学
组织
与
设计
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 讲课90min;古建筑欣赏40min
分析讨论布置作业5min;
作业
主任
意见
教学实施
中外建筑赏析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外建筑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以及建筑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欣赏建筑美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对象适合于初中、高中阶段学生。
三、教学时长2课时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中外建筑图片、建筑视频、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建筑知识,准备个人发言。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中外著名建筑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建筑之美。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介绍中外建筑历史背景(1)教师简要介绍中外建筑的历史发展脉络,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
(2)举例说明,如中国古代建筑、欧洲古典建筑、现代建筑等。
3. 欣赏中外建筑风格特点(1)展示中外建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建筑的外形、结构、装饰等。
(2)分析建筑风格特点,如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和谐、简洁;欧洲古典建筑的典雅、庄重、浪漫等。
4. 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 中外建筑在风格、结构、装饰等方面的异同;b. 中外建筑文化内涵的体现;c. 你认为哪种建筑风格最具美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 总结本节课内容(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外建筑的历史背景、风格特点及文化内涵。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建筑之美,提高审美素养。
第二课时1. 继续导入新课(1)教师展示中外著名建筑视频,让学生感受建筑的魅力。
(2)提问:这些建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它们有什么特殊之处?2. 深入赏析中外建筑(1)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建筑,如故宫、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进行详细讲解。
(2)分析建筑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历史价值等。
3. 学生个人展示(1)鼓励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中外建筑知识,如家乡的特色建筑、感兴趣的国外建筑等。
(2)教师点评,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4. 总结本节课内容(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中外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代表作品以及重要建筑师和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建筑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工作打下基础。
一、授课内容第一周:中国建筑史1.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商周至明清)2. 重要建筑风格和代表作品(如宫殿、坛庙、寺院等)3. 古代建筑技术、材料和施工方法4. 古代建筑的影响和意义第二周:外国建筑史1. 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2. 重要建筑风格和代表作品(如古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哥特式教堂等)3. 西方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4. 外国建筑对中国的启示和影响第三周: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1.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和代表人物(如弗兰姆普西、库哈斯等)2.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案例分析4. 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问题和对策第四周:课程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时期或地区,进行中外建筑对比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以加深学生对中外建筑史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评估1. 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评估:根据学生论文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
2.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给予相应的反馈。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外建筑史的整体掌握情况,形式可包括问答、论述等。
三、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授课内容、图片、案例等。
2. 教材:《中外建筑史》(xx出版社)3. 网络资源:包含建筑史相关视频、图片、文章等,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4. 参考书籍:根据课堂需要,推荐相关参考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四、教学辅助1.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造史教案中外建造史教案是一份旨在匡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外建造史的教学计划。
本教案将通过详细介绍中外建造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匡助学生深入了解建造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本教案将涵盖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造风格、材料和技术,并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建造史的重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造风格、材料和技术。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外建造史的起源和演变。
2. 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造风格、材料和技术。
3. 中外建造史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中外建造史的起源和演变1. 导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造,激发学生对建造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中外建造史的起源和演变,包括古代建造、中世纪建造、现代建造等。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造案例,分析其特点和历史背景。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造特点。
第二课: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造风格、材料和技术1. 导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展示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造风格,引起学生对建造风格的兴趣。
2. 讲解:介绍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建造风格、材料和技术,包括古代建造、中世纪建造、现代建造等。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建造案例,分析其建造风格、材料和技术的特点。
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当地的建造风格、材料和技术。
第三课:中外建造史的影响和意义1. 导入: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展示中外建造史对当代建造的影响,引起学生对建造的思量。
2. 讲解:介绍中外建造史对当代建造的影响和意义,包括建造的功能、美学和文化价值等。
3. 案例分析: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建造案例,分析其受到中外建造史的影响。
4. 创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设计一个符合中外建造史特点的建造作品。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教案名称】中外建筑史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2. 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3.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4.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外建筑史的概述;2. 古代建筑的发展与特点;3. 中世纪建筑的风格与特色;4.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5. 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与创新。
【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作品,引发学生对建筑的兴趣;2. 提问:你们对建筑有什么了解?你们喜欢哪种建筑风格?二、知识讲解(30分钟)1. 中外建筑史的概述:a. 介绍中外建筑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b. 简要概述中外建筑史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 古代建筑的发展与特点:a. 介绍古代建筑的起源和发展;b. 分析古代建筑的特点和表现形式;c. 举例介绍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3. 中世纪建筑的风格与特色:a. 介绍中世纪建筑的背景和特点;b. 分析中世纪建筑的风格和表现手法;c. 举例介绍中世纪建筑的典型代表。
4. 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a. 介绍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背景和特点;b. 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风格和表现手法;c. 举例介绍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
5. 近现代建筑的发展与创新:a. 介绍近现代建筑的背景和特点;b. 分析近现代建筑的风格和表现手法;c. 举例介绍近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
三、讨论与实践(4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进行深入研究,并准备相关资料和展示内容;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展示,介绍所选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3. 全班讨论:学生就各组展示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对建筑艺术的理解和感受。
四、巩固与评价(20分钟)1. 练习与答题: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中外建筑史的掌握程度;2. 个人总结: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对中外建筑史的学习体会和感悟的文章;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
《中外建筑史》说课稿
《中外建筑史》说课稿《中外建筑史》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要进行说课的课程是《中外建筑史》,中的“中国古代宫殿”章节,我将通过一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分别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和教学过程分析。
首先,分析教材“中国古代宫殿”是设计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刘然老师主编的《中外建筑史》中中国部分的第二个章节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粗阔地学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为过渡到本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纵观中国建筑发展史,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规模宏大,格局严禁,凸显王权尊严,标志着严格的等级制度。
接下来,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科学、简明,突出重点,切合学生实际,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以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掌握古代宫殿建筑形式背景的前提下,帮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总结宫殿建筑的布局特征。
2、过程与方法:本章节教学希望学生能真正掌握中国宫殿建筑设计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掌握学习建筑史的方法: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宗教倾向性及等级制度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进而整理分析、归类综合得出清晰的知识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此次课程学习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同感,提升民族自豪感。
使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从中学习到一些设计方法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
接下来,对本章的重难点进行分析1.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发展的四个阶段及不同阶段中的代表性宫殿建筑。
2、难点:认识故宫在空间布局上的艺术特色。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章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学方法上谈谈《中外建筑史》是一门扩展学生建筑设计知识面、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设计能力的重要学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年龄知识程度等特点,在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和讨论法两种教学方法,同时采用直观性教学、启发性教学方法相结合。
中外建筑鉴赏教案高中
中外建筑鉴赏教案高中教案标题:中外建筑鉴赏教案(高中)教学目标:1. 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学习分析建筑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设计理念。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1. 中外建筑的分类和特点2. 中外著名建筑作品的鉴赏与分析3. 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流程4.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中外建筑的分类和特点1. 导入(5分钟)- 引入建筑鉴赏的概念,与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建筑。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中外建筑的分类,如古代建筑、现代建筑、传统建筑、现代主义建筑等。
- 分析各类建筑的特点,如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选择几个典型的中外建筑案例,如中国的故宫、法国的埃菲尔铁塔等。
- 分析这些建筑的特点和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4. 小结(10分钟)- 总结中外建筑的分类和特点。
- 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中外著名建筑作品的鉴赏与分析1. 复习(5分钟)- 通过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几个著名的中外建筑作品,如中国的长城、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等。
- 分析这些建筑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设计理念。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建筑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 分析该建筑作品的设计原则、空间布局、立面形式等。
4. 展示与分享(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对建筑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课时: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流程1. 复习(5分钟)- 通过提问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如功能性、美学性、可持续性等。
- 解释建筑设计的流程,包括规划、概念设计、施工图设计等。
3. 设计实践(3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设计一个简单的建筑项目,如学校图书馆、公园休闲区等。
- 引导学生按照建筑设计流程进行规划和设计。
4. 展示与评价(10分钟)-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设计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出改进建议。
中外古建 教案第2讲
木结构有哪些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木构架建筑是由柱、梁、檩lǐn、枋fāng等构件形成框架来承受屋面、楼面的荷载以及风力、地震力的,墙体挂不承重,只起围蔽、分隔和稳定柱子的作用,房间内部可以自由地分隔空间,门窗也可以任意开设。
使用的灵活性大,适应性强,无论是水乡、山区、寒热带都能满足使用要求。
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木构架的组成采用榫卯结合,木材本身具有的柔性加上榫卯节点有一定程度的可活动性,使整个木构架在消减地震力的破坏方面具备很大的潜力,许多经受过大地震的著名木构架如天津蓟[jì]州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塔,二者都是辽代的建筑,建成己经1000多年,都能完好保存至今就是有力的证明。
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木结构有哪些缺点?1.木材越来越少: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架建筑失去了发展的前提。
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
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它继续发展的前景。
一、中西建筑美学价值上的差异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教学时间:15分钟教学内容:案例导入:哈佛教授讲座——中国神话里的民族特征,让他们屹立至今2017年6月11日,美国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中,向台下近千名学生分享、解读中国神话故事,并不下十次用激情的语调总结中国神话故事的内核:中华民族特征。
在他的情绪带动下,现场氛围一直热血高涨。
他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这就是区别,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与自然作斗争!”(钻木取火)“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看吧,仍然是斗争,与灾难作斗争!”(大禹[yǔ]治水)“如果你们去读一下中国神话,你会觉得他们的故事很不可思议,抛开故事情节,找到神话里表现的文化核心,你就会发现,只有两个字:抗争!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是选择搬家还是挖隧道?显而易见,搬家是最好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史笔记上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一节概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与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共为世界六支原生的古老建筑体系。
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东方的古代中国地理位置独特,这里或为大洋所隔;或漫长的陆地、沙漠、高山所阻。
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加上众多的人口,使中国古代文明一直没有遭受到外族人毁灭性的入侵。
虽然也有改朝换代,但异己卡被驱逐;或被同化,以到于像佛教这种外来的世界性宗教也被加进了许多本地域、本民族的色彩,而趋向本土化。
外来影响和冲击的减弱,必然带来内部发展的迟缓和衰落,甚至固步自封,所有这一切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一脉相承、延续而缓慢发展的外因。
中国古老建筑的主体——木构架建筑体系,在汉代已经基本形成,到了唐代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演变,并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
中国木构架建筑也是中国古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形式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别具一格,它不仅迥异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建筑体系,也曾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与缺陷一、中国古代木构架的优势1、材料来源广泛2、木构架的抗震性能优异,适应性强3、高度定型化、便于施工4、便于加工和运输5、利于迁移和维修二、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缺陷1、大型材料逐渐减少2、容易遭受自然和人为的侵袭3、受材料和结构所限难以建造大型建筑4、建筑的维护成本较高5、大量木材的使用对环境带来很多影响第三节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特点中国古代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到东汉时期已明确形成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基本形式。
南方许多地区经常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形式,底层人员活动多,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使用抬梁式的结构形式,上面阁楼空间用于住人和储物,则可以使用穿斗式的结构形式。
以屋架层、铺作层、柱网层的组合为特征的结构复杂的殿堂型构架在唐代非常盛行。
与殿堂型构架平行发展的还有厅堂型构架。
这种厅堂型在唐宋时期,等级上低于殿堂型,而整体构架的有机性、简洁性都优于殿堂型,因而成为当时先进的构架形式。
第四节中国古代要构架建筑的组成一、台基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立面构成的三人组成部分之一,台基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殿堂中,台基所起的造型作用十分显著,宽大的台基增强了建筑造型的稳定感。
台基最早是为了防水、防潮而起到抬高地面的作用,后来,台基逐渐演变成外观尺度和体现建筑等级制度的需要。
二、屋身三、屋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也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特征的重要元素。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独特做法和形象被誉为“盖世无比的奇异现象,”官式建筑的屋顶高度程式化,而且等级森严,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相对灵活一些。
第九章外来因素对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第一节概说中国近代建筑史的时间断代是从19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开始从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化。
与英、美、法等“早发内生型现代化”相比,中国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
因此,当中国建筑处于近代发展时期时,西方建筑已经进入到近代后期和现代化前期。
特别是1911年清王朝覆灭后,官方系统的建筑活动全面终止,千百年积淀起来的一脉相承的建筑传统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而突然中断,由此带来的混乱是可想而知的。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近代建筑在一百余年的时间里,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初始期(1840~1900)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建筑活动的早期阶段,新建筑无论在类型上、数量上、规模上都十分有限,但它标志着中国建筑开始突破封闭状态,迈开现代转型的初始步伐,通过西方近代建筑的被动输入和主动引进,酝酿着近代中国新建筑体系的形成。
二、繁荣期(1900~1937)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迫使清王朝彻底屈服,1901年清政府宣布变法,实行新政。
至此,全面向西方学习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潮流和时尚,1901年至1911年间清政府的官方建筑全盘西化。
新的政变革带动了新式建筑的需要,政府机构、学堂等官办建筑应运而生,引进西方建筑成为中国工商企业、宪政变革和城市生活的普遍需求。
这样,中国已从早期对西方建筑的被动输入过渡到这时的主动吸纳。
这种全社会深层次的转变极大地推动了上海、广州、武汉、北京、南京、天津等近代主流城市的迅速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期,我国赴欧美和日本留学的第一代建筑师相继回国。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在1923年设立建筑科,迈出了中国人创办建筑教育的第一步。
三、停滞期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爆发。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当时上海五千多家工厂就有两千多家工厂被炸毁。
从1937年到1949年,中国陷入了持续12年之久的战争状态,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趋于停滞。
第五节日本建筑师在东北的建筑活动1644年清军入关以后,清政府为保护所谓“龙兴之地”,便着手修筑东北的柳条边墙。
柳条边依其建造年代又有“老边”和“新边”之分。
顺治年间修筑的“老边”,北起辽宁威远堡边门,“一条向东南随山而行,修筑到鸭绿江边,另一条往西直向山海关。
”今天残存于长春一带的柳条边,其修筑年代则是在康熙年间,又名“吉林新边”。
按当年清政府的划分,“新边”以西为游牧地,东面就是满洲八旗的渔猎区。
1681年“新边”竣工以后,清政府严格规定:“在禁地内捕蛤蜊、抓水濑、采蜂蜜、挖人参,为首者枷两月,鞭一百。
”正是清初的封禁政策,使关外的东北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环境,这里树木繁茂,水草丰美,土地肥沃,当时民间就曾流传这样一句顺口溜来形容这里的自然风貌:“棒打獐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
”1895年《马关条约》将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由此引起列强之间的矛盾,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在索取了重金赔偿之后,被迫退还辽东半岛。
1896年中俄签订《中俄条约》,允许俄国从赤塔经黑吉两省修筑铁路,即中东铁路。
1898年中俄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将旅顺口,大连湾及附近海域租给俄国,并同意修筑中东铁路通往旅大的南部支线。
随着中东铁路和南部支线的修建和通车,加剧了日俄之间的矛盾,终于在1904年爆发了日俄战争。
1905年俄国战败,根据签订的《朴茨茅斯条约》,日本获得长春以南的铁路干线和一切支路,以及该铁路线内所附属的一切权利和财产,长春成为南北铁路的交汇点。
这样,长春、沈阳作为铁路附属地城市,大连作为租借地城市,其城市规划和建筑都被日本所控制。
1932年以前,在东北的日本建筑师的设计风格主要以当时在日本流行的西方复古主义和折中主义建筑样式为主,与上海、天津的同期建筑相比,这些建筑显得更细腻和精致,这一时期日本建筑师活动的重点区域在大连和沈阳。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日本关东军的一手策划下,成立了伪满洲国,并“奠都”长春,后改名为“新京”,其后对长春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日本出于企图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提出了以“满洲式”建筑为主体,来表现伪满洲国“新国家”与“五族和谐”的政治需求。
由此出现了一种具有强烈殖民色彩的新建筑形式——“满洲式”建筑,这种在形式和内涵上都体现了日本军国主义政治意图的特殊建筑形式,虽然数量不多,但它却是这一时期长春近代建筑形式的主体。
而其建筑形式的特征有别于同期任何其它建筑风格,有着明晰的发生、发展轨迹,并有明确的政治意图来支撑。
早在“九·一八”事变以前,日本关东军就曾提出建议,在满蒙建立由日本人支配的“满蒙独立国”,“总督府”设在长春。
伪满洲国成立以后,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进一步提出“新满洲、新国家、新形象”的政治口号,以及日、朝、满、蒙、汉的“和谐”一体化发展。
所谓“满洲式”建筑的指导思想就是建立在“五族和谐”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建筑形式中出现“日、满、蒙”的传统建筑形式特征就不足为怪了。
设计中除有中国传统建筑的曲线和构图,日本式的构件和细部做法外,一些方形并有明显收分的柱子及细部做法和浓重的色彩处理,都使其更具特色。
从相贺兼介设计的“第二厅舍”(1932)开始,到雪野元吉设计的忠灵塔(1934)、石井达郎设计的伪国务院(1934)、牧野正已设计的伪中央法衙(1936),直至建国忠灵庙(1936),“满洲式”建筑走过了一条发生、发展的道路,其建筑形式的“融合”与“重构”也“日臻成熟”。
佐野利器(1880~1956)是日本近现代著名建筑师、建筑理论家,工学博士,曾任日本建筑学会会长的佐野利器于1932年秋受关东军的委托成为“伪国都临时建设局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他是委员会成立初期唯一的建筑学家,在对长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出的建议书中进一步强调了在政府办公建筑和纪念性建筑中要体现所谓“满洲的气氛”。
在此之前,1932年5月,相贺兼介设计“第一、二厅舍”时,就已经开始对所谓“新国家首都”的政治办公建筑形式问题进行过新的探索。
通过佐野利器的建议从“官方”的角度将这种政治要求进一步明确下来,对“满洲式”建筑的演进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和强制。
同时,佐野利器从专业角度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个人作用。
佐野利器是当时日本国内“帝冠式”建筑的积极倡导者,随着佐野利器的到来,其拥挤者和学生也纷至踏来,为“满洲式”建筑形式的逐渐完善奠定了多方面的基础。
伴随着东北大连、沈阳,特别是长春等殖民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日本建筑师涌入这个巨大的设计市场,催生了一大批建筑设计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建筑师和建筑作品,远藤新就是其中的代表。
1917年,28岁的远藤新经人推荐拜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有机建筑理论的创始者美国人莱特为师,莱特于1916年底被邀请来日本设计新帝国饭店。
1933年,44岁的远藤新来到长春,至1946年离开中国期间,远藤新往返于中国东北和日本本土之间,在长春、沈阳、吉林、齐齐哈尔等地设计了众多的建筑作品,直到1946年秋,57岁的远藤新才回到日本。
1933年底,远藤新设计了“新京国际饭店设计方案”。
同时,受伪满洲中央银行的邀请负责伪满中央银行俱乐部及总载、副总载、理事官邸,课长、职员宿舍,合同事务所、武道馆等25栋建筑的设计。
远藤新的这些设计从平面布局形式到空间处理手法、建筑外墙材料及色彩等多方面都有明显的共同特点,显然深受莱特草原式住宅设计理论的极大影响。
远藤新在长春的设计作品较之在日本的作品更为简化。
同当时来到长春的其他日本建筑师不同,远藤新企图寻找一条新的设计道路来表现中国的传统文化,更试图学习莱特在日本的创作经历,将其设计理念同当地传统建筑的精神相结合,寻求一条本土化的设计道路。
因此,他对建筑设计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直观的形式表层上。
伪满洲中央银行俱乐部位于当时白山公园北侧的岗地上,远藤新在设计时试图“打算以长城的一小片来建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