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知识结构图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课件(共61张PPT)
越过其他国家而把远方的国家设置边邑,您 知道这是很困难的。哪能用使郑灭亡来增加 邻国的土地呢? 5.邻之厚,君之薄也。 邻国实力变雄厚,您的力量就会变薄弱 啊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再说您也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7.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 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7.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判断句 )
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判断句 )
9.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 太子也。( 判断句 )
翻译句子
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 未可亲也。
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 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 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 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3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 头颅。 4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 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5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计 策啊!
⑧可谓深矣 古:刻毒。 今:与“浅”相对。
文言知识积累
B.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 说通悦 ,高兴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 振通震,害怕 )
3.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卒通猝,仓促,突然 )
4.往而不反 ( 反通返,返回

5.秦王还柱 ( 还通环,绕

鼎城三中

运用思维导图讲解文言文习题——《孙权劝学》习题公开课总结

运用思维导图讲解文言文习题——《孙权劝学》习题公开课总结

运用思维导图讲解文言文习题——《孙权劝学》习题公开课总结摘要:通常以来思维导图在教学中多用于引导学生进行英语单词的记忆和理化知识的梳理,语文教学中似乎较少运用,其中文言文习题的讲解更是几乎没有涉及到思维导图的运用。

针对这种情况,作者利用一次习题公开课的机会尝试将思维导图与文言文知识复习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枯燥单一的文言文习题讲解模式,用新的方式让学生将文言文知识点清晰有条理的整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还可以提高他们把握考点的能力。

关键词:思维导图文言文习题知识点一、此次课程目的本次语文组的公开课做了新的尝试改革,首次加入了习题课的讲解展示,本组的习题课落在了我的身上,根据全年级的教学进度,最终,本次习题课定为《孙权劝学》的文言知识总结与练习。

对于这样一节文言文课文的知识点习题课,我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思路是通过练习题与思维导图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学会总结知识点,提高他们自主归纳的能力。

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应用在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上,这一点在复习课或习题课讲解时是最有效的。

而且通过练习题与知识点的结合也可以让学生揣摩出命题者的意图,从而把握考点方向,增大得分几率。

这种能力相信多加训练,层次好一些的学生是可以逐步达到的。

整体上看,我设计本节习题课的目的就是要将做练习题的每个环节与复习知识点的每个环节紧密联系,改变过去盲目做题的状态,通过思维导图的梳理,教会学生归纳总结文言文知识点的方法,强化其做题能力。

二、练习题出题思路本节习题课的练习题不使用学生手头上的课程配套练习,全部由我进行筛选创新,形成一张小卷形式的当堂练习题。

在出题时,我主要寻找能与本课重点知识相对应的题目,其中包括文言文的基本字、词、句等知识,也包括一篇课文应有的故事启示和人物形象分析。

同时注意题目的梯度划分,循序渐进,既要包含基础练习题也要参照中考题型和中考难度找寻部分中考真题,让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既掌握了本篇文言文应强调的重点基础字词句,从而进行一定的复习回顾,同时又能让他们通过本张小卷发现中考的考查题型与知识点。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冲刺专题系列02(解析版)

08 文言文专题(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曾国藩①家书【甲】纪鸿②吾儿: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受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乙】温甫③六弟:尔三月之信,所定功课太多,多则必不能专,万万不可。

尔既看《史记》,则断不可看他书。

功课无一定呆法,但须专耳。

余从前教诸弟,常限以功课,近觉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

【丙】诸位贤弟足下: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注释】①曾国藩: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

②纪鸿:曾国藩次子,数学家。

③温甫:曾国华,字温甫,曾国藩胞弟。

1.对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尔既.看《史记》既:已经B.不敢稍.染官宦习气稍:稍微C.亦复无益.益:增加D.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负:背【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C.句意为:也没有益处。

益:益处;故选C。

2.下列各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凡仕宦之.家先天下之.忧而忧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人谋而不忠乎C.常限以.功课先帝不以.臣卑鄙D.但.须专耳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B.为:动词,成为/介词,替;C.以:介词,用/介词,表原因,因为,由于;D.但:副词,都可译为“只,只是”;故选D。

3.翻译句子。

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陈涉世家》(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陈涉世家》(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陈涉世家》知识梳理思维导图:重点字词:尝与人佣耕:曾经同别人一道受雇佣耕作。

辍耕之垄上:停止耕作走到田埂上。

之,去、往。

怅恨:惆怅,极端不满。

苟:如果。

若:你。

太息:长叹。

燕雀安知鸿鹄(hú)之志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燕雀,泛指小鸟,比喻庸人。

鸿鹄,天鹅,比喻志向远大的人。

发闾(lǘ)左適(zhé)戍渔阳: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闾,居民聚居处。

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住闾左。

富者居住闾右,故以“闾左”来指代贫苦人民。

適,同“谪”。

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

屯:停驻。

皆次当行(hánɡ):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

次,编次。

当行,在征发之列。

会:适逢,恰巧遇到。

度(duó):推测,估计。

失期:误期。

亡:逃跑。

举大计:发动大事,指起义。

等:同样。

死国:为国事而死。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数(shuò):屡次。

上使外将(jiànɡ)兵: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或:有人。

怜:哀怜,怜悯。

诚:如果。

唱:同“倡”,倡导、发起。

宜多应者: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乃行卜:就去占卜。

用占卜来预测吉凶,是古人的一种迷信做法。

指意:意图。

指,同“旨”。

卜之鬼乎:把事情向鬼神卜问一下吧!念鬼:考虑卜鬼的事。

念,考虑、思索。

威众:震慑众人,使他们畏惧服从。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wànɡ)”:就用丹砂在丝帛上写“陈胜王”。

丹,朱砂。

书,写。

王,称王。

置人所罾(zēnɡ)鱼腹中: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

罾,渔网,这里用作动词,用网捕。

固以怪之矣:本来已经对这件事感到奇怪了。

以,同“已”。

间(jiàn):私下。

之次所旁丛祠中:往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次,军队驻扎。

丛祠,建在丛林中的神庙。

篝(ɡōu)火:用竹笼罩着火。

这里的意思是用篝火装作“鬼火”。

篝,笼。

狐鸣:模仿狐狸嗥叫的声音。

往往语:到处谈论。

目:手指目视。

意思是大家都对陈胜有所注意。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实词归纳尚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尚贤使能崇尚,尊重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危危乎高哉高危如累卵危(wei)险正襟危坐正,端正去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阳虎去齐走赵离开除残去秽除掉,去掉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佛印绝类弥勒非常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解释加点的字1.猿猱欲度愁攀援2.使人听此凋朱颜3.砯崖转石万壑雷4.侧身西望长咨嗟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6.西当太白有鸟道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9.猿猱欲度愁攀援10.青泥何盘盘11.但见悲鸟号古木12.雄飞雌从绕林间13.连峰去天不盈尺14.枯松倒挂倚绝壁15.飞湍瀑流争喧豗16.砯崖转石万壑雷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18.所守或者匪亲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20.锦城虽云乐21.侧身西望长咨嗟为…发愁,为动用法使…凋谢,使动用法使…滚动,使动用法向西,名作状比面对沟通相连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越过多么只尾随离满靠急流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人挡同“非”互文见义虽然深深〔1〕浔阳江:即流经浔阳境内的长江。

索索:形容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2〕回灯:移灯。

重:再。

〔3〕转轴拔弦:将琵琶上缠绕丝弦的轴,拧动以调音定调。

〔4〕掩抑:掩蔽,遏抑。

思:读去声。

〔5〕拢:左手手指按弦向里 (琵琶的中部) 推。

抹:向左拔弦,也称为“弹”。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

六幺:大曲名,又叫《乐世》、《绿腰》、《录要》,为歌舞曲。

〔6〕大弦:指最粗的弦。

小弦:指最细的弦。

嘈嘈:沉重舒长。

切切:细促轻幽。

〔7〕间关:莺语流滑叫“间关”。

幽咽:遏塞不畅状。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8〕迸:溅射。

〔9〕曲终:乐曲结束。

拔:奏弹弦乐时所用的拔子。

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过四弦,是一曲结束时时常用到的右手手法。

〔10〕舫:船。

〔11〕敛容:严肃矜持而有礼貌的态度。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最全文言文语法知识

初中文言文语法一、常用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及意义,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

二、常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转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 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课件(127张)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课件(127张)
A.以其无礼于晋 (以其于晋无礼) 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C.佚之狐言于郑伯 (佚之狐于郑伯言) D.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2)省略句
A.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 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C.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宾语,以之)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9月13日星期一2021/9/132021/9/132021/9/13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9/132021/9/13September 13,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9/132021/9/132021/9/132021/9/13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 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 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 史公行天下,周游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 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 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上 枢密韩太尉书>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文言文知识点总结ppt课件

(14)、其……乎 译为:难道……吗 例:其孰能讥之乎?(15)、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莫非……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16)、无乃……乎 译为:恐怕……吧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7)、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18)、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19)、有……者 译为:有个……人 例:岂有成名者?(20)、……之谓也,其……之谓也; 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啊 例:闻道百,以为莫几若者,我之谓也。(21)、孰与、与……孰…… 译为:和……比较,哪个…… 例: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吾与徐公孰美?
6、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如:故人之不余欺也 ②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例如:大王来何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例如: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唯利是图 c、惟命是从
表因果:故、以、则
表假设:倘、设、如、使、若、则、而
表让步:虽、纵
表修饰与被修饰:而、以
(6)、连词
二、文言句式与词类活用
(一)、常见的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定义: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判断句。
(2)、判断句的类型:
①……者……也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②……者……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泰州人。③……,……也 例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④从语气中判断(无标志)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⑤为表判断 例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⑥有判断词(乃、及、则、皆、必、非)例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救命之秋也。⑦以“是”为标志 例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思维导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将以“思维导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为主题,以必修二第三单元为例,撰写文章。

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文言文年代久远、语言艰涩难懂,很多学生对其产生了畏难情绪。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讨思维导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工具,通过将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以图形的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在本研究中,我们将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思维导图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具体来说,我们将结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教材内容,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文言文教学,并与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通过实验发现,运用思维导图法进行文言文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

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思维导图法具有更加直观、形象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文知识。

例如,在讲解《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用思维导图将文章的结构和重点内容进行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路。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思维导图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言文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如希望教师能够更多地讲解如何制作思维导图,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一方法。

通过本研究可以得出以下思维导图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应用价值。

它能够将抽象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结构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同时,运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2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详解)

备战2023年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 02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含详解)

02 山水游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

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思维导图习题训练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

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

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思维导图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思维导图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剔除格式错误,并对每段话进行小幅度改写。

同音通假例:蚤-早,从-纵,振-震等。

这些同音通假的例子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常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加词汇量,丰富表达方式。

字通假字加部首通假也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换部首通假则是将一个字的部首换成另一个字的部首,如“鱼”换成“鸟”。

这些方法都能够帮助汉语使用者更加灵活地运用语言。

实词一词多义和虚词一词多义也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士兵、军队、战争等,而“而”则可以表示并列、顺承、递进、修饰、因果、假设等多种意义。

词义扩大也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比如“河”从特指黄河扩大到泛指河流,而“亲戚”则从内亲外戚扩大到只指外戚,这些都是词义扩大的例子。

动作名、活用作名词、形作名等都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例如,“小学而大遗”中的“遗”就是动作名,而“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则是形作动。

古今异义是指同一个词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这也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识”在古代中指“知识”,而在现代中则指“认识”。

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也是汉语中常见的现象。

例如,“走”从跑、逃跑的意思缩小到只指慢行,而“知识”则从广义的知识转移为狭义的学问。

文言知识中还有名作动、形作动、活用作动词、使动、意动等语言现象。

例如,“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就是名作动,而“以愚黔首”中的“愚”则是形作动。

句子中的省略句、被动句、词类活用等也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例如,“大王见臣列观”中的“于”可以省略,而“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乎”则是表时间、方位、方式、态度、比喻等的标志。

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疑问句等固定句式也是文言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的“者”是动词性词组的标志,而“鸡豚狗彘之畜”中的“之”则是以“之”为标志的特殊句式。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知识图谱+真题训练)

《湖心亭看雪》知识梳理思维导图:重点字词: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拏(ná):撑(船)。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sōng)沆砀(hàng 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客此:客居此地。

重点句子:1.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译文: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译文: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译文: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课内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湖心亭看雪(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是.日更定矣不知木兰是.女郎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苍颜白.发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焉.得为大丈夫乎D.是金陵人,客.此客.问元方(2)把“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1. 古文语法一些关于古文的语法知识,像什么定语后置呀,判断句呀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2)为乡里所患《周处》(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2.宾语前置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见”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用“于”表被动“受制于人”(被人控制)“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被动。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主干知识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主干知识

文言文主干知识一给文言材料断句一、据语境,顾前后二、析词性,明语法三、识虚词,辨句式虚词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圈圈(。

),“邪”“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

)或逗(,)表情形,各自位置要记牢。

四、据修辞,巧判断五、熟典章,谙文常灵活使用标志法断句上面介绍的五种方法,大都是标志断句法。

使用此法既快又准,很好使用,但不可绝对使用,而要灵活使用。

因为断句断句,断的是意,关键是明确文意,“标志”只是路标而已,况且不少“标志”也很灵活。

像“且夫”“盖”这类句首虚词,“矣”“哉”“耶”这类句尾虚词,标志基本没有问题。

但像下列虚词相对灵活,必须辅以语意理解。

(1)“焉”“者”“而”“为”“尔”“乎”“也”这类虚词,有的句首、句中皆可用,有的句首、句尾皆可用,有的句中、句尾皆可用,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具体文意、语气来判断。

(2)对话标志词如“云”“谓”“曰”“言”一般情况下可以断开,但也有例外。

“曰”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叫作”的意思。

例如明代魏学洢《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二是在句首、句中作助词,无实义。

例如《诗经·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云”有两种情况,一是表“有”的意思。

例如《荀子·法行》:“其云益乎?”二是表“为、是”的意思。

例如《后汉书》:“虽云匹夫,霸王可也。

”“言”有七种情况,或表七种意思时,后面不可断开:①谈论;②记载;③告诉;④问;⑤陈述;⑥说明;⑦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者“意思是”。

另外,像固定句型也不全是固定的。

有的固定句型恰恰是前后两个小句子,中间要断开。

①……者,……也;②与其……,孰若……;③……,抑……;④其……,其……也;⑤非惟……,抑亦……。

1.排“同”聚“异”四个选项中,先排查出来哪些停顿是相同的,对此不必关注;再聚焦停顿不同的,重点思考。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结构图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结构图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知识结构分析1.本单元共四篇文章,三篇史传篇幅较长,囊括了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多种要求,五首词是古代诗词中的经典词作,从内容、风格、艺术上都各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2.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够积累重要的文言文知识,还能够增长历史知识并受到古人智慧、勇气和节操方面的感染和激励。

3.学习这个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去同古人作心灵对话,理解他们特殊的思想情感,从这些历史资料中去发现和领会中华民族那种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而甘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传统精神,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指导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社会风貌,体会历史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历史作用,脱离特定环境审视人物的做法是缺乏取的。

树立准确的偶像观、英雄观人生观和远大抱负;协助学生学会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5.朗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时应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

如齐读、散读、个人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学生尽可能在课堂上识记相关名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6.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掌握知识,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

在教学中,能够让学生互相质疑,“有疑而问”或是“明知故问”,互相取长补短,从而掌握文章的大意,进一步熟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1.反复地诵读,熟悉并背诵重要的篇章,提升阅读水平,学会一些阅读技巧。

理解相关作者、文体及相关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意,进一步培养学生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的水平。

3.积累古今异义词,揣摩、品味精彩文句,提升语言使用水平。

4.欣赏古代诗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思想共鸣。

5.从文章中学到历史人物的勇气、魄力和智慧,并从他们身上汲取精华,传承美德,砥砺意志,自强不息。

三、单元教学重点1.理解一些文学常识及中国几大历史著作的相关知识。

文言文必备常识

文言文必备常识

文言文知识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6表恢复的:复、还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5兼词:诸焉盍旃叵知识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祖先、已经死去的长辈课督促劝说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逸马脱了缰绳、放纵禁皇帝居住的地方对回答或对话如到、往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工工匠、精巧、擅长僭超越本分、虚假不真实容宽容、或许、许可贷借出借入;宽容狱官司、案件、监牢白告诉与赞扬多赞扬遽急速、就、恐惧尤罪过过错、指责归罪给食用丰足按追究、考察、调查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差病好了执捉拿延延请省减免谢道歉、推辞、告诉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赧因羞愧而脸红竟结束、完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寻不久造造访过拜访、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知识四:考纲所列18个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②副词:“多么”..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②介词:“于”、“在”、“从”..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②代词:“你”、“你的”..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③助词;用于句首..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⑼为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10焉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③兼词“于之”;④作形容词词尾⑤11也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②表疑问语气;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12以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目的;表因果;表修饰..13因①介词“凭借”;“按照”;“趁着”、“就着”;因为;“从”、“由”;②连词;“因此”、“于是;就”..14于介词⑴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在”、“向”、“到”、“从”、“对”、“对于”、“由于”;⑵表比较;“比”;⑶被动;“被”..15与①介词;“跟”;“同”;介词;“给”、“替”;介词;“和……相比”;②连词;“和”、“及”;③通“欤”;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④动词给予;结交;参加..16则①副词:表判断;“就是”;②连词:表承接;“就”、“便”、“原来是”;表假设;“如果”、“假设”;表并列;“就”;表转折;“却”、“但是”、“倒是”..17者①助词:附在动词后构成“者”字结构;“……的人事、东西;②用在句中;表提顿”..③附在时间词后;无实在意义..④放在数词后;翻译为“个;样”18之①助词:衬助音节;取消句子独立;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②代词:代人代事代物;指示代词这;这样..知识五:常见古今异义文言文翻译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知识六: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2“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3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五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知识七: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①何以……凭什么……②何所……所……是什么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④如……何;奈……何把……怎样呢⑤孰与……与……比;哪个更…⑥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①何……哉也怎么能……呢②何……为……干什么呢③何……之有有什么……呢④如之何……怎么能……呢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⑥安……哉乎哪里……呢⑦不亦……乎不是……吗⑧……非……欤……不是……吗⑨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 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②直……耳只不过……罢了③惟…耳只……罢了④一何……多么……啊⑤亦……哉也真是……啊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①无乃……乎欤恐怕……吧;②得无微……乎该不……吧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④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有以:没有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名词用作状语
(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山海经·夸父逐日》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范雎说秦王》 说明:“北”是“向北”。“庭”是“在宫廷中”。 (2)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说明:“函”是“用匣子封装起来”。“法”是“依据法律”。 (3)表示对人的态度。 例: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侍之。《史记·鸿门宴》 说明:“兄”是“像对待兄长的态度去对待他”。 (4)表示比喻。 例:嫂蛇行而匍匐。《战国策·秦策一》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说明:“蛇”是“像蛇一样地在地上爬行”。“儿”是“像孩子一 样的啼哭”。
(3)宾语用代词复指
在宾语前置的同时,还要在宾语后而用代词 “是”或“之”复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 在动词的前面。 例: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说明:这两个的正常语序是“有何陋?”、“有何 厌?”。其中的“之”复指的是“何”。 例:惟(唯)„„是„„ 惟(唯)„„ 之„„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宣公十二年》 说明:“唯敌是求”就是“求敌”。 成语如“唯命是听”和“唯利是图”,就是“听命” 和“图利”。
2.介词结构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3.定语后置句 《荆轲刺秦王》中的句子: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于殿上者。 说明:正常语序是:太子及知其事宾客;于殿上侍奉 的群臣。 翻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在大殿上侍奉的群 臣。 4.判断句 四种类型:……者,……也。 ……者。 ……也。 …………。 例子略。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常常用作Βιβλιοθήκη 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
例: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 触龙说赵太后》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 过秦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 泊船瓜洲》 说明:“尊”用作使动,后面带宾语“长安君之 位”,意思是“使长安君之位尊”。“弱秦”和 “又绿江南岸”,意思是“使秦弱”和“又使江 南岸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它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 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阙秦以利晋。《烛之武退秦师》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 说明:“利晋”是“使晋国有利”。“王我”是 “使我王”,即“使我成为王”。
2.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样”的意思。这种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具有这个形容 词的性质和状态。 例: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说明:“小鲁”、“小天下”是“认为鲁小”、“认为天下 小”。“异之”是“认为这件事很惊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 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说明:“鱼肉之”是“以之(田蚡,人名)为鱼肉”,即把田 蚡当作鱼肉任意宰割。“鄙”是“把远地当成秦国的边邑”。
文言文知识结构图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通假字 偏义复词 判断句
实词 120个
虚词:以、而、于等 18个
文言
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 定语后置句
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是宾语怎么样”的 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 词。不及物动词本身就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 要带宾语。 例: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 鸿门宴》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 陈涉世家》 说明:“亡”本是不及物动词,这里用使动,“亡 郑”就是“使郑亡”。 “活之”,“ 忿恚尉”就是“使之活”和“使尉忿恚”。
(3)见+动词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楚 辞·渔夫》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说明:因此屈原被流放。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可以消除 了。 见+动词+于+施事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则必见欺于张仪。《史记·楚世家》 说明:我常常被有德行的家族所耻笑。那么一定会被 张仪所欺骗。 (4)被+动词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贾生 列传》 说明:诚信却被人怀疑,衷心被人诽谤,能没有怨恨 吗?
文言句式
1.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作宾语 上古汉语中的疑问代词“谁”、“何”、“安”等做宾语时 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燕》 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 说明:“谁敢怨”就是“敢怨谁”,“何谓”就是“谓何”, “安在”就是“在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宾语必须是代词,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 “不、未、毋、无”等。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 之后。 例:吾爱之,不吾叛也。《左传·子产论尹何为邑》 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 说明:“不吾叛”就是“不叛吾”。“未吾亲”就是“未亲吾”。
5.被动句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类型: (1)主语+动词+于„„ 例: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传·鞌之战》 必禽于人。《孙子兵法》 然而兵破于陈涉。《汉书》 说明:被矢伤。被人禽。被陈涉破。 (2)主语+为+施事者+动词 例:将为三军获。《左传·襄公十八年》 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说明:将领被三军俘获。自身被宋国人所耻笑。 为„„所是被动句的固定句式。 例: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必为二子所禽也。《史记·韩信破赵之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