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内化”策略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课堂实施策略
小学生品德教育的课堂实施策略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在培养他们健康发展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课堂上实施有效的品德教育策略则是确保学生受益于这种教育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一些可行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施效果。
一、创设情境与引导思考为了使品德教育有实效,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并引导他们进行思考。
例如,在讲解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或者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思考。
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还能促使他们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二、案例分析与讨论品德教育不宜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更应注重实践与案例。
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真实的案例,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品德问题,并引导他们针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品德的重要性,并在与同学们的互动中提升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三、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品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
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情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在情感上获得更深的体验。
四、合作学习与实践品德教育强调的是团队合作和共同进步的意识。
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合作学习的项目,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去完成任务。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通过实践来巩固品德教育的内容。
五、评价与反思对于品德教育的实施策略,教师还需要进行定期的评价与反思,以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可以通过班级讨论、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并对教学方案进行改进。
同时,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反思,促使他们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总结和提高。
总结起来,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如何使品德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如何使品德教育真正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素质教育就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促进全体中小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主动地发展的教育,它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创造。
而在德、智、体诸方面教育中,德育位居首位,可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中小学生健康人格形成、自身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好坏对其成长及成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有良好品德,就意味着这个人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坚定的信念,就会在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过程中不畏困难,锲而不舍:有良好品德,也意味着这个人就会按照社会规范做事,能勇敢承担社会责任,自觉履行社会义务,也能根据环境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动,使自己的成长得到有力的正向推动并最终走向成功。
因此,教育孩子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家长、学校、社会重要的责任。
多年来,自己在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中小学生在课内学习到了系统的道德知识,也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识,但是在课外的生活实践中,却不能完全保证他们就有良好的道德行为。
究其原因,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品德教育中存在重“知”轻“行”倾向。
现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程虽然是以生活作为课程构建的基础,注重了教学与学生成长特点的结合,坚持了正确理论和价值观念的引导。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仍以说教为主,即便是书中大量的体现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生活实例,学生也是学习有余,体验不足,没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再加之品德教育除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外,课外也缺乏真正有效的活动载体,于是就形成了“道德规范讲得多,扎实的行为训练做得少;道德境界方面的要求多,行为养成方面的要求少”这样一种理论引导与行为养成脱节的局面。
二、生活环境中“表”“里”不一现象影响。
课堂上学生们接受的是这种道德观念教育,可实际生活中部分老师、家长或是邻居、亲戚、熟人却在用另一种道德规范做事、对人。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与技巧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的限制,思想品德教育需要采用一些特定的策略和技巧。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可行的策略与技巧。
一、情感导入小学生情感丰富而敏感,他们更容易受到情感的引导和影响。
因此,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讲述道德故事时,教师可以注重情感细节的描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与学生的亲密互动,加深学生对道德价值的理解和体验。
二、生动案例案例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通过给学生讲述生动的案例,教学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身边事物相关的案例进行讲解,使学生更易于将道德准则与实际行为相结合。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情景模拟,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探讨和解决道德问题,增强他们的道德思考和判断能力。
三、游戏化教学小学生喜欢玩耍和参与游戏,游戏化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带入道德教育内容。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道德选择的后果和影响。
通过游戏化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道德价值,还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培养道德品质。
四、激发思考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辨别能力还在发展中,而思考是培养他们道德意识和判断力的重要途径。
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价值观。
五、行为示范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师的言传身教起着关键作用。
教师的言行举止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
加速道德认识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探究
加速道德认识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形成——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策略探究江西省抚州市实验学校《思品》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是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性格特点,接受能力,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在情理交融中指导学生明辨是非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事理、明辨是非。
因此,作为思想品德课程,老师通过对一些事情的分析,向学生讲明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是非常必要的,从而培养小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
老师还应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明辨是非的目的,从而产生正确的道德判断标准。
例如,老师讲到《我的责任》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在黑板上挂出四幅图片,一幅是一个小学生的房间凌乱的图片,一幅是一个小学生书包中学习用品乱放的图片,还有一幅就是班级地面很脏、桌椅很乱,第四幅是家庭餐桌上乱糟糟的图片。
让同学们结合这些图片谈一下这是谁的的责任?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最后让小学生明白对于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些日常事务该如何正确处理,以及自己作为家庭中的一员,班级中的一员和未来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应承担的责任。
小学生由于受其年龄因素的影响,对周围的很多事还缺乏正确的判断,因此,道德的标准也就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需要小学思想品德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从而有利于学生的道德行为。
此外,在道德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具有高尚道德品德的人或事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对他们产生敬仰之情,从而产生对高尚的理解。
比如,老师让学生辨析“进口产品比国产产品质量好”。
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激烈的争论,老师可以在学生的辨论之后,为学生总结:劣质产品伤人伤己,优质产品为国争光,进口的产品未必都好,我国也有优质产品。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品德非常重要。
通过有效的品德课堂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道德选择。
下面是一些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一、活动目标明确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首先需要确定明确的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应具体、明确、可衡量,能够直接反映出学生需要发展的品德素养。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习惯等。
明确的目标有助于教师选取合适的活动内容和教学方法。
二、活动内容多样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时,要注意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可以通过讲故事、观察案例、角色扮演、游戏等多种形式进行品德教育。
多样的活动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设置合理任务在品德课堂活动中,应设置合理的任务。
任务要有一定的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确保能够完成。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重视情感体验品德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感受,让他们感受到道德行为的内在价值和成就感。
可以通过游戏、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
五、注重反思总结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后,应注重反思总结。
可以设置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形式,让学生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总结,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品德素养有更深入的认识,提高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的能力。
六、家校合作小学品德课堂活动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还可以结合家庭进行。
家长可以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和孩子一起参与品德课堂活动。
家校合作能够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七、奖惩机制在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奖惩机制。
奖励可以是口头表扬、小礼品等形式,以激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优秀表现。
惩罚可以是警示、提醒学生注意行为规范等方式,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品德主动性内化之策略
必须重 视教 学过程 中情感的引发、 体验、 投射、 激
励 . 使 品德 主 动 性 内 化 。 促
一
、
情感引发
情闸门。 如一位教师救《 鞠躬尽瘁为人 民》 为了激 ,
发学 生对周总理的怀念 、敬仰之情 ,让 学生观 看
道德 品质的形成有赖于道德情感的引发和鼓 舞 道德情感是思想品德内化的催化剂 , 如果道德 知识 没有染 上情感 色彩 ,就 不能 打动 学生 的心 灵 。因此 . 思想品德教学要重视情感 的引发 , 开采
二、 情感体验 体验是一种情绪 、 情蓐想象。 情感体验强调人
的内心感受 . 它具有主体性 、 个体性、 真实性 、 情景 性的特征 , 是学习者车 人 t己的体验 , l 是本人亲历 的, 是他人无法替 代。思想 品德教学 , 教师要到设 特定 的环境、 特定 的情境 、 特定 的气 氛 , 让学生把
维普资讯
德育探索
栏 目责编 :方
情“ , 源 ” 情 , 源” 以“ 引 以情催 化 . 动生 情 感
圆
1 以教 材为凭 。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 文中蕴含 的情感 , 方能恰到好处地 利用 情感 因素 , 引发学生 的感情产生。 随着年级的升高, 选人课文所蕴含的 情感 愈加丰 富和探刻 , 只要认真挖掘 , 就能找到情
泪。 文情 、 师情、 生情完全共 鸣了。 周总理的高大形
象令学生探深热爱. 远难 忘。 永 获得 了“ 润物无声”
的艺术效果。
可刨设 相应 的教学情境和气氛 ,使学生 的感觉器
官和思维器 官活跃 起来 ,体验课文 的内容 、 思想 、 情感 。 刨设情境体验 的方式很多 . 如用 照片、 图、 挂 投影 、 录像等渲染情境 , 用故事 、 实验、 实物演示 、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 内化学生行为规范
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内化学生行为规范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
道德意识的形成首先是要激发学生产生道德的需要。
只有学生有了道德需要这一内驱力后,才能积极汲取道德知识,才能时时事事、一言一行都合乎道德规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有如下体会。
一、理想的推动理想,是学生在幼小心灵中对自己未来的展望,或是对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的期许。
它是学生内心对自我价值的最初设计,是一种真切的、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且这是一种具有强大力量和具有持久性的需要。
教师应当牢牢把握学生这种需要,引导学生这一需要,使之成为指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目标。
每到学期之初,我就举行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在课中畅谈自己的理想,说说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己将如何去一步步实现。
不管是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目标,学生的情绪都十分高涨,在高谈自己理想之余,我不忘提醒学生只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我紧扣教材内容鼓励学生不忘理想,以理想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为自己克服困难的动力。
二、榜样的激励理想为学生指引了前进的方向,然而前进的道路漫漫,路途上的困难重重,我们的学生由于受到其特定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限制,往往会遇难而退。
此时,榜样的作用就可以凸现出来。
榜样,是给予学生活生生的形象,使学生看到自己理想的具体样板。
这无疑给他们一注强心剂。
榜样的力量一旦进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像灯塔一样照亮他们的一生,使他们仿效先进人物,战胜困难,实现自律。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里不乏有优秀的人物,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人物与学生无论是在时间、空间上都相去甚远,严重缺乏现实感,所以,这些榜样在感染力上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因此,我常常精心为学生挑选了一些具有时代精神、受学生欢迎的榜样,如,我国著名运动员邓亚萍、刘翔、姚明等的事例。
还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亚运会中国运动员的出色表现,并把运动员们的行动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的行为相联系,在无形中树立起了榜样,从而成为他们日常行为指南。
浅谈小学生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2019年文档
浅谈小学生品德内化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
所谓内化,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儿童将外部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的需要,并通过个体在行为活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一个复杂的长久动态发展过程。
但是,思想品德的内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由外至内的灌输过程,不是一般的通过讲解所能解决的。
笔者以为,思想品德的内化过程应该通过课堂教学的以下环节来实现:1 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念,是上好《品德与生活》与《品德与社会》课的关键。
1.1 辩论激情道德思想教学应以思想品德的知识要点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就课文中的知识要点进行深入讨论,在辩论中激发学生的感情,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形成正确的思品认知情感,并萌动思品创新。
其基本的过程为激趣―感知―辩论―明理。
如学习《孝心献老人》一课,一学生发问:“如果遇到一个正在欺负小孩的老头时,要不要尊敬他?”面对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回答,而让学生展开辩论。
在辩论中,学生逐渐弄清了尊敬老人与对待老人群体中个别有悖社会法纪、道德者的关系。
辩论激起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了课文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欣赏激情品德与生活课本当中有许多先进的人和事,这就为思想品德教学运用欣赏激情的方法提供了条件。
这种方法以教材中先进的人事为切入点,运用一些多媒体的手段,引导学生领会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先进人事的情感。
如教学《我爱秋天》一课,我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欣赏。
先让学生欣赏在秋天里发生的故事,然后欣赏几幅秋天的图片,感受秋天带给人们的美妙的感受。
最后,让学生观看果实与物品的生产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激起起学生在感情上的强烈共鸣。
从而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
小学德育内化管理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内化管理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内化管理是指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培养学生自觉自愿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进而实现全面发展。
因此,制定小学德育内化管理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道德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4. 培养学生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实施步骤。
1. 建立德育内化管理机制。
学校要建立健全德育内化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德育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好德育工作。
3. 深入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学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开展主题班会、德育教育讲座、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4. 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要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5. 强化评价监督。
学校要建立健全的评价监督机制,对学生的德育内化管理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加以纠正,确保德育内化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实施保障。
1. 加强宣传引导。
学校要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等途径,加强对德育内化管理工作的宣传引导,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关注德育内化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围。
2.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创设浓厚的德育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自觉地接受德育内化管理的熏陶。
3. 加强资源投入。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规范内化
道德教育中的道德规范内化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规范着我们的行为,引导着我们的价值取向。
而道德教育,则是培养个体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在道德教育中,道德规范的内化是一个关键环节,它决定了个体能否真正将外在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准则。
什么是道德规范内化呢?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将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通过自身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等心理过程,逐步转化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信仰和行为习惯。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个体主动思考、体验和实践的结果。
道德规范内化对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个体而言,内化了道德规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
当我们内心真正认同并遵循道德规范时,我们的行为会更加自觉、稳定,不会轻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和诱惑。
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也会让我们拥有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提升我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对于社会来说,个体的道德规范内化有助于营造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当大多数人都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会减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增强,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道德规范内化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认知是道德规范内化的基础。
个体需要通过学习和理解道德知识,明确道德规范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这就需要我们在道德教育中,采用生动、形象、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个体能够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
例如,可以通过讲故事、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个体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道德的力量,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
情感在道德规范内化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个体对道德规范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时,如敬佩、感动、自豪等,他们会更愿意接受和内化这些规范。
相反,如果个体对道德规范产生负面的情感,如厌恶、恐惧等,就会阻碍内化的过程。
因此,在道德教育中,要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情感,让他们能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道德的美好和重要性。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进行小学品德教育过程中,如何有效开展品德课堂活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革,传统的品德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需求。
有必要通过引入新的策略来提升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研究背景中,我们需要探讨当前小学生存在的品德教育问题,以及传统品德课堂活动的不足之处。
很多小学生缺乏自律意识和责任感,面对困难时缺乏担当精神。
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注重灌输知识,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导致学生对品德教育的兴趣不高,效果不佳。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研究和探索,我们可以找到更加贴近学生需求和教育实际的方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品德教育领域的问题和挑战,为接下来的讨论提供基础。
1.2 问题意义小学生品德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非常关注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信息化的发展,小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现实和心理压力,一些不良行为和价值观念也逐渐滋生。
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对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念,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学生参与度不高等。
需要有效的策略来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他们全面成长。
2. 正文2.1 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内容设定明确的目标和内容是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关键。
需要明确每堂课的具体目标是什么,比如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等。
这些目标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相匹配,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性。
在设定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活动。
可以结合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使品德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小学德育内化管理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内化管理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内化的重要时期,学校德育工作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前一些学校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德育教育内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学生的德育内化效果不明显等。
因此,有必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小学德育内化管理实施方案,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目标定位。
1.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2. 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形成学校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机制;3. 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德育内化的效果。
三、实施方案。
1. 完善德育教育内容。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教育内容,包括情感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注重德育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和渗透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自觉接受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 建立德育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的德育管理体系,包括德育管理领导小组、德育工作小组等机构,明确各个机构的职责和权利,形成学校全员参与的德育管理机制,使德育工作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重要内容,得到全员的重视和参与。
3. 强化德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德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注重培养德育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和学生引导能力,使德育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德育内化效果。
4. 加强家校合作。
积极开展家校合作,加强学校和家庭的沟通和合作,使家长更加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局面,为学生的德育内化提供更好的保障。
四、实施效果评估。
建立科学的德育内化效果评估体系,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内化效果的监测和评估,为不断改进和提高德育工作效果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总结与展望。
小学德育内化管理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有助于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提高学生的德育内化效果,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的道德内化
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的道德内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道德的重视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是“由外及内”的,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去责令或规范学生的行为,以期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但是,仅仅通过外部的约束和规范,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反感,甚至是反感程度越来越大的反效果。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学生的道德内化,才能真正产生长久的影响。
一:什么是道德内化?我们都知道,人们的行为是有内在动机的,而这种内在动机一般是来自于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原则等等。
相信每个人都有遵循自我内部规则的想法和自觉,尤其是当情况复杂时,需要执行自己的行动原则。
当这种执行不是外部的约束而是出于自己的选择时,便能体现出一种更高的道德内化。
道德内化即是将道德教育内化为个人的信仰和原则,成为自身行为的动力和驱动力,个人在行动时不仅仅是外部规则的遵守者,更是道德的追求者和实践者,因此所做的决策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基于内在自我规则而非外部规范。
二:道德内化的重要性1、建立个人的内在规范。
道德是一种选择,是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一种决策,否则它就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规范,仅仅是长期被强奉一种规范,那么他们对道德的认识和掌握只能是浅层次的,对于道德的内涵与意义也无法领会。
如果将道德内化,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因为深深地理解道德与人生的联系而树立自己的道德规范,成为真正的“自由人”。
2、促进成就感和责任感的形成。
当道德成为一个人内在的动力时,自觉遵守规则会让他们产生一种绝对的成就感,这比外部的奖励和惩罚更加有用。
这也会让他们更加想要担负起更多的责任,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3、形成社会生活的驱动力。
道德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行为,道德内化能够在使孩子知道如何尊重他人和关心他人同时,还可以强化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向心力,有效的提高对社会组织、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了解。
三:如何实现道德内化1、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1. 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在确定开展品德课堂活动之前,教师应当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明确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学到什么,达到什么效果,通过什么方式达到目标。
2. 确定合适的活动形式: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特点,确定合适的活动形式。
可以采用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学习和体验品德教育的价值。
3. 设计有趣的活动内容:活动内容需要符合小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更加有趣、生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可以通过故事讲解、视频展示、实地参观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品德教育。
4. 结合生活实际:将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实践品德价值观。
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品德修养。
5.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供一个积极向上、和谐友善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教师应当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和积极性。
6. 鼓励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设立小组活动,在小组中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7. 及时反馈和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估,鼓励学生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反馈,对开展的品德课堂活动进行评估和总结。
8. 家校合作: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品德教育。
可以定期与家长交流,分享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和进步,共同探讨学生的品德教育问题和解决方案。
通过以上策略的有效运用,可以帮助小学教师开展有效的品德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同时也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品德修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领者。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小学品德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是每一位品德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在此,我们将探讨一些关于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情感教育在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时,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品德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在设计品德课堂活动时,要注重情感教育,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引导和塑造,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接受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爱心、友善、感恩等情感品质。
二、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要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需要选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采用故事讲解的方式,通过讲解富有启发性的故事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还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一些困境下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三、注重实践性教学小学品德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道德规范,需要注重实践性教学。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义工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奉献、友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心。
还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如集体讨论、小组演讲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学习品德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
四、注重课程与生活的结合品德教育是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教育,在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时,要注重课程与日常生活的结合。
可以通过布置一些家庭作业,比如让学生给家人写一封感谢信,或者在社区里做一件小事情等,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主动思考和实践品德知识。
教师也要在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将品德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强课程与生活的衔接。
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在小学品德课堂活动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
要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鼓励学生就品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
对思想品德素质教育中道德内化的思考随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意识观念和价值观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道德内化成为了教育人们思想品德素质的基石之一。
那么,如何让道德内化成为一种深入人心、持久影响的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道德内化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其核心是让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主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实际上就是让学生通过自我思考和反馈,逐渐形成具有规范性和自律性的内在动力。
这不仅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从而强化社会公德、个人义务、民族精神等方面的意识和观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实现道德内化,首先要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模式,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为此需要从观念到方式上进行有效的调整。
教育者要有自己的教育方案,并倡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行为模式。
同时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到每一个行为和思想的后果,让他们从内心上明白不合理行为的后果和对家庭、社会和自身的影响,从而让学生具有主动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
其次,追求道德内化也需要经过个人的转变和环境的调和。
学生不仅需要具有广阔的视野,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还需要学会如何从他人和社会中获取道德教育,让对道德的认知附着于思想和行为中,并最终转变为自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
最后,认知与社会性应当相互结合并进一步实践。
道德内化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需要贯穿于整个生活教育的过程之中,包括日常行为、人际交往、自我发展等方面。
教育者和学生都要以理性和宽容的心态,共同积极的推进自我管理与发展,从而走向更加丰富、健康、有意义的人生。
在社会发展中,道德教育不断得到全面提高,道德内化成为一种广为推广的教育模式。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道德内化机制,让学生自觉地以道德意识为中心,形成构建美好社会的追求,从而促进国家有序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素养的重要途径。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品德修养和道德启蒙。
本文将探讨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和需求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外界环境和社会价值观有着强烈的接受欲望和模仿倾向。
教师在开展品德课堂活动时,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把握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
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品德课堂活动,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比如观察学生在校内外的行为举止、听取学生的心声和建议、与学生开展互动交流等。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为开展品德课堂活动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采用故事讲解、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感悟,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道德观念。
利用多媒体、实物展示、外出参观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成长。
三、创新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小学品德课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对于提高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设计生动有趣的品德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开展小品德讲堂、举行小品德展览、组织小品德表演等。
这样的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品德教育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热点和学生实际,设计一些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性的品德课堂活动,比如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开展环保活动、参与社会公益等。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品德素养的培养对于他们的整个人格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开展有效的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一、设定明确的目标在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之前,首先要设定明确的目标。
这个目标需要既明确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具体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友爱互助精神等。
只有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才能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一个清晰的方向,也有利于评估开展活动的效果。
二、活动内容要贴合学生实际在策划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活动内容。
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小故事或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在参与活动中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改变。
活动内容还应具有启发性,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促使他们自觉地接受和坚持一些正确的品德观念。
三、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都得到充分的体验和感悟。
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角色扮演、情景矛盾故事等形式来展开品德教育课堂活动,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四、注重学生参与感在品德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感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性,老师可以通过激励、赞扬、奖励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地参与和表现自己。
也可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参与到感兴趣的活动中,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品德教育。
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品德课堂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参与各种实际的品德行为,如帮助他人、关心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将品德观念付诸实践,从而真正地在行动中培养出优秀的品德素养。
六、持续评估和改进在品德课堂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评估和改进。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
有效开展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策略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有效开展品德课堂活动,需要制定一些策略,以下是几点建议:一、营造良好的氛围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氛围是品德课堂活动的首要任务。
要让学生把品德课堂活动当做生活中的一部分,精神上投入其中,参与讨论,百分百参与感。
这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采取体验式教学,把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思考贯穿始终,用趣味性、游戏性和互动性来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
二、注重情感教育品德课堂活动是情感课程,注重情感教育,在课堂中通过感性体验、情感共鸣和情感反馈等方式,渗透人性关怀和社会责任的价值取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品德教育的理解和接受,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情绪态度,培养学生的感恩心、友爱心、责任心等品德素养,构建美好的精神境界。
三、强化实践性品德教育需要满足生活实践中的需求,切实体现品德教育的实践性与现实性。
所以在学生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结合,打造一个教学和实践互动的课堂,在实际活动中通过体验、观察、互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增强学生实践动手的能力,使品德教育更快地得以落地。
四、注重互动与反馈品德课堂融入了较多的情感因素,需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互动与反馈的引导与支持。
教育者要结合自身的品德素养、专业知识,耐心与学生互动,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实现品德教育目标的最大化。
及时对学生参与品德课堂活动的反馈进行调查总结,及时了解学生的品德、情感发展状况,做到针对性地引导和辅导。
五、师生共建品德教育需要家校共同合作,家长和老师需要协同合作,共同为学生营造尊重、诚信、友好、团结等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品德课堂中,应当建立一个合作、共同探讨、互动、分享的氛围。
家长可以参与学生的品德课堂活动,对孩子进行引导和支持,及时反馈学生的品德修养状况,教育者可以通过调研、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状况,为家长提供指导意见,共同建设和谐教育生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课教学中的“内化”策略
[摘要]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方法。
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实现教育影响的“内化”,必须要从品德课教育的整体出发,寻求策略。
本文浅述了小学思品课教学中的五个“内化”策略,以提高品德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 品德课内化策略
2500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不学礼,无以立”,要达到“礼”与“仁”就要做到“内省”、“改过”、“克己”、“力行”。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人们从外部获得道德、知识、智力等素养的关键是内化,而形成、获得与发展道德、知识、智力等素养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
可见,内化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最关键环节。
要提高品德课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内化”这一环节。
一、当前农村小学品德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品德课教学定位在德育为先的地位,但农村小学的品德课普遍没有专任教师,往往是学校领导或班主任兼任,因此导致品德课教学随意性大;脱离实际,空话连篇;许多实践活动环节被省略;教师无所事事,以练代讲,打发时间,甚至挪作他用等问题。
这样就不可能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体验,更没有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通过活动去实现内化。
二、促进小学品德课教学“内化”的策略
品德课活动教学,是运用学生多种感官的主体参与体验,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合一。
这不仅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感悟,更重
要的是通过活动在实践中内化。
1.从直接相关事件中引发主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
”可见,教师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学生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因此,从直接相关事件中引发主题,有利于学生认识,更有利于学生内化。
我们对教材的主题设计进行探索,从中更好地引发主题:(1)直接从生活中引入主题。
如《祝你生日快乐》、《自画像》等。
(2)需要生成主题。
即需要根据已有的主题,结合本班、本校、本地实际,有针对性地生成新的主题。
(3)对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如社会、历史、地理、科学等远离学生生活的主题,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出与学生生活相近、与原有主题相关的新的主题。
2.审视“生活事件”,获得内心感悟
“内化于心”是品德课教学的主要策略。
社会一件件活生生的事件是感化、教育孩子的好教材。
引导学生审视“生活事件”是品德课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策略之一,也是促进学生体验、感悟、内化的策略之一。
实质上,审视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就是学生内化的过程。
如教《我是共和国的公民》一课,教师这样设计:小明的爸爸妈妈希望儿子有特长,长大有出息,硬逼着小明去学钢琴、学唱歌。
可是小明自己不喜欢音乐,而是喜欢足球。
小明的爸爸妈妈这样做是否侵犯了小明的人身自由权?为什么?请同学分组讨论。
最后结论是:按“情”是父母一番苦心;按“理”是父母侵犯了法律赋予的人权。
接着,又请同学们帮助小明寻求合理的解决途径……通过对这一“生活事件”的审视,使学生对权利意识得到了感悟。
3.产生情感共鸣,获得道德体验
每一个教育者都知道,“在孩子的心地上,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
”然而,“从思想到行为、从行为到习惯、从习惯到品德、从品德到命运”的转化过程,其实质就是情感内化的过程。
如教学《我们的家园正在……》,我对教材分两部分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对家乡的水污染、白色污染和空气污染进行调查,使学生产生对破坏环境者在情感上的憎恨;再让学生设想如何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
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感情共鸣,就能促进其获得道德体验。
4.整合学科课程,搭建内化平台
学校各类课程和活动都含有品德课教学的元素,只要我们构建把品德课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阅读写作课程、班队活动课程等有效融合起来,搭建内化平台,品德课程才能发挥得尽善尽美。
如与语文写作课程整合,我们可以围绕主题进行“体验作文”教学,有亲情的,如《我的母爱》;有乡情的,《家乡小溪在哭泣》;有友情的,《我终于说出:对不起,我错了!》……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够统筹各学科的教育资源,必将会搭建内化平台,收到共赢
的教学效果。
5.课后延伸,升华内化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品德课教学的策略。
课后的实践活动是内化的升华。
课后活动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
在品德课教学中,外化是追求的目标,内化是一个关键环节。
要实现教育影响的内化,教师必须从品德教育的整体出发,寻求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
2.章志光《小学教育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0)
3.洪业《春秋经传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