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人教版选修4高中地理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作业,让学生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因素,掌握聚落空间分布的规律,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二、作业内容(一)预习与思考1. 提前阅读《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相关章节内容,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2. 思考问题:你认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二)知识巩固与理解1. 完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梳理,包括聚落的定义、类型、形成条件等。

2. 分析本节课程的经典案例,理解不同聚落在自然条件、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

(三)案例分析与应用选取你所在地区的典型聚落进行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聚落的形成条件和发展规律。

具体要求如下:1. 收集资料:通过实地调查、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该聚落的地理位置、人口规模、历史沿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2. 分析聚落形成条件:结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等,分析该聚落的形成条件。

例如,是否因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或政策支持等因素而形成。

3. 分析聚落发展规律:从历史沿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分析该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总结其发展规律。

4. 提出建议:针对该聚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措施,如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产业结构等。

(四)课堂讨论与展示在下一课时,将组织小组讨论,学生需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和观点。

在讨论中,应注重倾听他人意见,学会合作与交流。

三、作业要求1. 预习与思考部分需提前完成,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2. 知识巩固与理解部分需认真完成,重点知识点梳理要清晰明了。

3. 案例分析与应用部分需深入实际,调查资料要真实可靠,分析要全面深入,建议要具有可操作性。

4. 课堂讨论与展示部分需积极参与,展示内容要条理清晰,表达要流畅准确。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完整性、条理性以及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形成过程,通过对典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提升学生们的地域认识能力和历史研究素养,增强学生应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包括四个部分:1. 聚落概念理解:学生需通过阅读教材和网上资料,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并完成一份关于聚落定义的简短报告。

2. 典型聚落分析:选取一个典型的聚落(如传统村落或现代城市),分析其地理环境(如地形、气候、交通等)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并简述其历史文化背景。

3. 案例研究:选择一至两个关于聚落发展变迁的案例(如某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阶段,并绘制简要的时空变化图。

4. 思考题:针对“未来聚落发展的趋势”和“现代城市发展与传统文化保护”两个话题,学生需撰写简短的思考感悟,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具体如下:1. 学生应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和格式要求完成作业。

本次作业为第一课时内容,要求学生完成上述内容,第二课时将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

2. 作业应包括适当的理论阐述和实际案例分析,尤其是对于聚落发展案例的分析和思考感悟,需具体明确、有理有据。

3. 学生需要积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信息搜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同时,报告和分析要确保信息准确,语言表达清晰,思路连贯。

4. 按时提交作业,确保老师能及时给出评价和建议,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不足之处。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根据以下标准进行:1. 聚落概念理解准确,报告简明扼要;2. 典型聚落分析全面,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深入;3. 案例研究详实,关键因素和主要阶段分析准确,时空变化图绘制清晰;4. 思考题部分有深度,观点鲜明,逻辑清晰。

五、作业反馈在课堂展示和讨论环节,学生应积极互动交流,老师需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和指导,及时给予反馈。

对于作业中的问题,老师应给出修改建议和方向,帮助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教案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教案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形成过程。

2.掌握聚落与区位、区域的关系。

3.理解聚落的类型和分布。

4.掌握聚落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和现象的能力。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聚落的关注和思考。

2.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尊重现实生活及环境、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聚落的概念和类型。

2.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1.聚落的类型和分布规律。

2.聚落的发展和演变。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1.通过呈现具体的场景和实物等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问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研究现象的兴趣。

2.通过比较、归纳与概括等分析方法,获得概括规律的能力。

课堂讲解法1.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并提问解答。

2.有针对性的引导分析讨论,认真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聚落的概念和类型1.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聚落的概念。

2.分组讨论,学生自主探讨聚落的类型和特点,并做出分类表格。

3.教师课堂讲解,对聚落的类型和特点进行概括。

第二步:聚落的形成和演变过程1.通过地图、实物等方式,呈现聚落的分布和区位。

2.引导学生讨论聚落形成的原因和条件,并做出分类表格。

3.教师讲解聚落的演变,介绍聚落由单个村庄到现在的城镇聚落演变。

第三步:聚落发展与区位、区域的关系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区位和区域的联系。

2.课堂分析不同区域的人口流动,探讨其原因和影响。

3.教师讲解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对聚落的发展形成影响。

第四步:课堂小结1.教师复习并概括课堂内容。

2.学生反思总结,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

3.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激励和引导的作用下,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掌握聚落的概念、类型与分布规律。

高中地理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地理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1.1聚落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1、利用案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自学探究】
一、乡村聚落概述:
聚落

我国乡村聚落的类型

自然村
二、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自然条件因素
影响乡村聚落的区位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三、城市与城市的发展:
人口规模
城市的特点
城市与城以农业人口为主
市的形成
奴隶社会前:在形成相对稳定的聚落后,随着的出现,有些聚落提供城市的形成
奴隶社会: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聚集区,人们修筑,开
凿,并与有的集市融合,形成
四、界城市的发展:
(1)早在年,在、、,分别诞生了早
期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2)以后,欧洲地中海地区产生了、文化,并
出现了、的城市
世界城市(3)11世纪以后,城市在欧洲再次兴起
的发展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的发展:迅速增多,空前增长,规模迅速扩大。

五、中国城市的发展:
(1)受影响最大,受影响次之,受影响最小。

中国古代城市(2)发展不平衡
发展的特点(3)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

国(1)地区,近代工商业城市迅速发展,经济发展很慢,城中国近代城市基本上处于状态。

市城市的发展(2)一些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色彩的(3)缺乏,形态,建筑风格

展新中国成立以(1)各级城市普遍发展
来城市的发展(2)城市规模,城市建设水平,出现了一大批以
上的城市。

《第一章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题。

学生需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掌握聚落的形成机制、发展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研读《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相关教材内容,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形成的基本条件。

2. 案例分析:选择一至两个典型的聚落案例(如传统村落、城市聚落等),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及发展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需分组进行讨论,探讨聚落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

4. 实地调研:每组选择一个聚落进行实地考察,记录聚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口结构、经济活动等数据。

5. 总结报告:结合理论学习、案例分析与实地调研结果,每组撰写一份关于该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总结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深入,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原理。

2. 案例分析要具体,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聚落进行深入剖析。

3. 小组讨论要充分,每位成员都要发表观点,并达成共识。

4. 实地调研要细致,记录数据要准确,观察现象要客观。

5. 总结报告要条理清晰,观点明确,数据详实,分析深入。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案例分析的深度、小组讨论的活跃度及实地调研的认真程度进行评价。

2. 教师审阅总结报告,评价报告的条理性、观点的明确性、数据的准确性和分析的深入程度。

3. 小组间进行互评,评价彼此在作业完成过程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

五、作业反馈1. 教师针对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反馈,并给出改进建议。

2. 小组间交流经验,分享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学习收获。

3. 学生根据教师及同伴的反馈,对自身的作业进行反思和修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题。

高中地理 城乡规划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新人教版选修4(1)

高中地理 城乡规划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新人教版选修4(1)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地理城乡规划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新人教版选修4本章概述城乡聚落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社会活动的场所。

了解城乡的形成和发展特点,探讨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以及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采取哪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研究的课题。

学习重点1.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2.中外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3.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4.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和对策。

学法指津1.举例说明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和成因。

2.结合图表资料,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3.选择你附近的城市,讨论城市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读下图,完成1~2题。

1.在①~④四幅图片中,属于聚落环境的是( )A.①② B.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图片④与图片①相比,最基本的特征是( ) A.密集 B.以非农业活动为主C.高效率和高效益 D.多功能许多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和自然资源状况。

据此完成3~5题。

解析:聚落不仅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还包括与居住相关的生产生活设施。

图①~④依次描述的是村落、梯田、车间和城市,它们都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与乡村聚落相比,密集是城市最基本的特征。

答案:1.D 2.A3.下列四组城市中,均位于河流干支流汇合处的是( )A.上海、纽约和伦敦 B.巴黎、伦敦和北京C.武汉、重庆和宜宾 D.南京、武汉和成都4.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人口的不断增加 B.经济的不断增长C.工业的不断集聚 D.农业的不断增加5.城市发展后期,城市社会经济表现为( )A.第二产业向中心迅速集中B.第三产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C.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地位明显下降D.第一产业的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武汉位于汉江和长江的交汇处,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宜宾位于岷江和长江的交汇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聚落的形成和发展》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聚落的形成和发展》word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聚落的形成和发展》word学案(1) 该都市空间形状属于。

试阐述这种都市空间形状的优点、缺点。

(2) 在甲处规划建设一大型汽车交易中心,其有利条件要紧有哪些?(3) 你认为,调控都市空间形状的进展途径有哪些?2. (2019·江苏省百校大联考试题)下图为“长江中下游某都市位置和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咨询题。

(1) 该都市的布局形式是。

中心医院的要紧区位条件是。

(2) 为了改善都市环境质量,应将石化、化肥等重污染工厂搬迁到A、B、C、D区域中的区。

在C区,街道多呈东南—西北走向,其最有可能考虑的因素是。

①节约用地和投资费用②合理布局都市主干道,方便出行③平行于夏季主导风向④适应当地地势地势(3) 试分析该市进展石化工业的区位优势。

3. 都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是衡量都市化的最重要指标,我国目前的都市化水平约为36%,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读下图,回答下列咨询题。

(1) 依照都市化水平辨不图中表示发达国家的是曲线,表示进展中国家的是曲线。

(2) 进展中国家都市化的特点是: ,,,。

(3) 进展中国家都市化过程中显现的要紧咨询题是。

显现这些咨询题的要紧缘故是。

(4)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都市化水平差不多反映了其的进展水平。

4. 读我国某地区图,回答下列咨询题。

(1) 分析A处聚落形状及形成的条件。

(2) 据图分析,与A处相比,B处聚落密度较,大致呈状分布,分析A、B、C、D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进展成为都市。

讲出理由。

(3) 在上述该地都市化进展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咨询题要紧有。

5. 读下图,回答下列咨询题。

(1) 从t1至t4的进展过程中表达了一种地理现象。

(2) 从t1至t4的进展过程中都市的变化特点有哪些?(3) 此过程可能给社会生活带来的不良阻碍有、、、。

(4) 解决都市化过程中咨询题的措施是。

6. (2019·南通一调)下图为长江三角洲都市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咨询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质课教学设计_7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质课教学设计_7

人教版选修4第一章城乡发展与城市化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材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必修四教材的基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打基础的一节,同时,也是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内容。

因此,教师应注意将这部分内容与必修1、必修2的相关内容的联系,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了解聚落的特点及起源和不同的聚落类型。

2、明确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性质和规模的差异。

3、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4、分析乡村聚落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5、能够在地形图中为聚落选址。

6、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

7、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重难点:1、理解影响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分析乡村聚落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关系,理解地形对聚落的影响教学用具:多媒体白板课件ppt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堂提问,演示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猜谜语:背上长满鳞,背下都是筋,张开大嘴吧,可以吞活人。

(猜一物)答案:房子二、讲授新课(一)、聚落的概念和分类1、聚落的概念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

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聚落的概念【练一练】以下事物:①房屋②工厂③公园④商店⑤道路⑥教堂⑦广场属于聚落组成部分的是()2、聚落的分类按照性质和规模,可分为乡村和城市【启发引导】教师启发学生根据性质和规模划分聚落,学生很容易得出划分的两类是乡村和城市。

【现场调查】我印象中的聚落1、你的户籍所在地属于聚落的哪种类型呢?城市□乡村□2、你家住在平原还是山区?平原□山区□3、你能说说你家所在的聚落有何特点吗?规模:大□小□人口:多□少□分布:集中□分散□人口主体规模大小形成早晚乡村农业人口为主较小较早城市非农业人口为主较大较晚(二)、影响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探讨】在A、B、C、D四处,你希望在哪里建造你的家园,为什么?说明哪些自然要 ]对聚落产生影响?【视频导入】“诸葛八卦村”引导学生体会诸葛八卦村的风俗村落,位于金华市兰溪市西部18公里处,有330国道途经该村,交通便捷,是兰溪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二江(新安江、富春江)一湖(千岛湖)一山(黄山)”衔接的接点和必经之地。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了解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过程,加深对人类居住环境变化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逻辑推理和地理信息应用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准备:学生需提前预习本课内容,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如城市、乡村等,并思考聚落形成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关系。

2. 知识点梳理:学生需整理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人口分布等,并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聚落的发展。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具体的聚落(可以是学生所在地的城乡聚落),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地理环境变化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4. 图表制作:学生需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制作一份关于聚落发展过程的简单时间轴或空间分布图。

5. 反思总结:学生需对本次作业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并思考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要求如下:1. 预习准备要充分,对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清晰的理解。

2. 知识点梳理需系统化,不仅要列举出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还要能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案例分析需具体详细,引用实际数据和事实支持观点,分析过程要逻辑清晰。

4. 图表制作要简洁明了,时间轴或空间分布图应准确反映聚落的发展过程。

5. 反思总结需深入,不仅要总结所学知识,还要思考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预习准备情况:学生是否充分预习了本课内容,对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有清晰的理解。

2. 知识点梳理:学生是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3. 案例分析:学生选择的聚落案例是否具体详细,分析过程是否逻辑清晰,是否引用了实际数据和事实支持观点。

4. 图表制作:学生的图表是否简洁明了,是否准确反映了聚落的发展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质学案(共4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四城乡规划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优质学案(共4页)

4.1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程标准】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通过案例材料,学会分析地形对聚落的分布、类型、规模及形成发展的影响。

【预习案】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来源: (阅读教材88到90页课文内容,完成自主学习填空)1.聚落: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包括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

2.分类: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和。

3.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____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聚落的类型、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空间分布聚落形态人口规模地区聚落规模平原地区集中呈型式丘陵和山区多呈状、状【探究案】案例1:黄河中游的原始村落——半坡村落(读课本P88阅读材料及图4-1和图4-2)(1)结合课本背景材料及上述图示,思考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2)当时先民选择这样的居住环境,给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好处?案例2: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读课本P89活动题2的材料及图4-5)丽江坐落在云贵高原上,坐落于丽江坝子的西北部,海拔2400余米,她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两面比较开阔,东南面临数十里的良田沃野,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诃、中河、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流流贯大街小巷,使丽江形成独具风情的小桥、流水、人家,高原水乡。

(1)从地形角度分析,丽江古城为什么“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来源:学#科#网Z#X#X#K](2) 归纳总结:丽江古城的形成和发展利用了哪些有利的地形条件?案例3:中国现代村落材料一:东部季风区——北方地区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

主要的地形区有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东北平原(主要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和华北平原是我国面积最大、最完整的二个大平原。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次作业旨在让学生们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这一课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聚落概念的理解,并且熟悉其发展规律与影响因子的关联。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主要包括理论学习与小组实践两部分。

1. 理论学习:- 完成相关教材的阅读与梳理,包括但不限于聚落定义、分类及特点。

- 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整理并记录关于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

- 理解聚落空间分布的规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 小组实践:- 分组进行案例研究,选择一个具体的聚落(如乡村或城市),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 小组内讨论并绘制聚落发展时间线或空间分布图,并阐述图中所反映的聚落发展特征。

- 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或地图软件,收集并分析该聚落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交通线路等数据,并探讨这些因素对聚落发展的影响。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要求:- 每位学生需提交一份简要的笔记或总结,内容需涵盖本课时所有重点知识点。

- 笔记应清晰、条理化,能够反映出学生对聚落形成与发展理论的理解。

2. 小组实践要求:- 小组需选定一个具体的聚落作为研究对象,且确保分析资料详实可靠。

- 组内成员应合理分工,各成员分别承担数据收集、案例研究及讨论汇总的任务。

- 小组成果应以清晰规范的报告形式呈现,包含完整的时间线、图表及分析报告。

- 报告应包含对聚落发展过程的详细描述、对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合理预测。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 理论学习部分以笔记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条理性为评价标准。

- 小组实践部分将重点评价团队成员的分工合作情况、案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最终报告的质量。

2. 评价方式:-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笔记和小组报告内容,结合课堂表现和讨论情况进行评价。

- 教师将给予学生及时反馈,指出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五、作业反馈1. 反馈形式:- 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书面评语或线上交流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作业的反馈信息。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第一章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人教版选修4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及发展规律,培养其分析聚落现象的能力,同时加深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理解。

二、作业内容1. 预习任务:-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聚落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内容,了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收集当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了解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

2. 课堂任务:- 课堂讲解聚落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及发展过程。

- 分析不同类型聚落的特点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 结合实例,探讨聚落发展中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3. 作业任务:- 完成一份关于“本地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报告,包括聚落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人口变化、经济基础、文化特色等。

- 绘制一幅本地聚落的地图,标注出主要建筑、交通线路等地理要素。

- 撰写一篇关于“聚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短文,阐述个人观点。

三、作业要求1. 报告要求:- 报告需包含上述提到的所有内容,信息准确、条理清晰。

- 图片和资料需真实可靠,并附有相应的说明文字。

- 使用规范的地理术语进行表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2. 地图绘制要求:- 地图应准确反映本地聚落的地理分布和主要特征。

- 使用适当的比例尺和图例,保证地图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 鼓励学生运用地理软件进行地图绘制和编辑。

3. 短文撰写要求:- 短文应围绕“聚落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主题展开,观点明确。

- 结合课程内容,分析聚落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 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内容、格式、条理、地理术语的使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2. 针对报告中的错误和不完整之处,教师将给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3. 对优秀的作业作品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作业完成。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作业情况。

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地理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 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源,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来越美好。

【重点难点】1.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2.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3.了解世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知识链接】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⑪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⑫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来:⑬________迅速增多,⑭________空前增长,⑮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特点(1)受⑯________环境影响大。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地理 第一章 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节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基本概念。

2.理解聚落形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3.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的发展过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概念:乡村聚落是①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1)集镇:②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村落:中心村、自然村。

3.特点(1)规模③较小、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较小。

4.影响形成、分布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④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

5.形态与分布1.城市的概念:城市是达到一定人口规模,并以⑨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城市的特点(1)高度的⑩密集性——人口、建筑、生产、物资、信息以及经济活动、文化活动高度集中。

(2)区域的中心性——一定地域范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中心。

(3)系统的开放性——城乡之间、城市与其他地域之间的人口、物资、能源、信息交流。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⑪人口规模大小与经济发展状况。

4.城市的形成过程三、世界城市的发展发展阶段典型地区主要特征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⑯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黄河—长江流域城市⑰数量少,规模小;四周建有城墙,形态较规则;以行政、军事为主要职能公元前1000年以后⑱地中海沿岸地区规模较大;内部结构清晰封建社会欧洲、中国、土耳其、埃及等城市发展缓慢;多分布于有利于商品集散的地方;城市人口规模较小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城市⑲数目迅速增多;城市人口空前增长;城市⑳用地规模迅速扩大高都促进城市的巨大发展。

平原地区灌溉农业发达,最先出现剩余农产品,最先出现了城市;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促进了工业生产,使世界城市化速度迅速提高。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分布:○21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特点:⎩⎪⎨⎪⎧ 受○22政治环境影响大地域发展不平衡主要沿重要的交通线分布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2.近代⎩⎪⎨⎪⎧分布:○23沿海、沿江地区特点:⎩⎪⎨⎪⎧ 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24半殖民地色彩思维活动1.平原旱作农业的聚落与丘陵地区的聚落形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答案 平原旱作农业区聚落多形成团状,这是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乡村可向各个方向发展;因丘陵地区,聚落多沿坡麓地势平缓处延伸成带状。

化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2021年整理)

化1.1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2021年整理)

1.1 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二、教材分析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在本册课本教材的基础知识,为更好地理解城乡规划打基础的一节,同时,该章也是承上启下的一部分内容,教师应注意该部分内容与必修1、必修2的相关内容的联系,给学生树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过程与方法:1。

运用案例分析问题法.2。

运用小组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了解基本国情,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难点:1.利用案例,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

(1)了解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2)归纳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3)了解世界、我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1.概念: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不单是房屋建筑的集合体,还包括与居住直接有关的其他生活设施和生产设施。

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光照、水源、地形、土壤等(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2.乡村聚落形态:【合作探究】对比不同聚落的特征?【教师总结】(略)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教师总结】(略)(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特点:(1)以人为主体(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3)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2.城市的形成:【合作探究】城市的形成原因【教师总结】(略)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四)世界城市的发展1.古城市分布:多数诞生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上(大河冲积平原,有肥沃的土地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耕业在这些地区大大发展.河流冲积平原自古以来是农业生产先进地区,能为城市提供大量的农副产品.),如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地理《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4)

第一节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教学目标: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过程3、通过比较分析,了解世界和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各自的特点本讲重点:1.影响聚落形成的环境因素2.聚落和环境之间的关系2.城市的形成本讲难点:城市的发展知识结构聚乡村聚落及其分布的特点落聚落的形成城市聚落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形成世界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与城市的发展发中国城市发展历程的主要特点展第一课时一、聚落的概念与分类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

(一)聚落1.概念:2.类型和概念:(1)乡村(2)城市3.乡村聚落特点① 分为和两类② 规模、功能、对的依赖程度、流动性较③乡村聚落与周围的关系极为密切,如(二)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经济因素:2.乡村聚落形态:乡村聚落可分为三大聚落系统:(见下表)北方聚落系统南方聚落系统西部聚落系统住宅形式多平房,住宅有院落多斜顶,房前屋后都是农田或菜地帐幕式住宅规模、密度大型聚落、密度较小中小型聚落为主、密度最大小型聚落、密度最小聚落形式团状聚落团状、带状各占一定比例散居、流动性村落农业生产旱作为主水田为主灌溉农业、草场牧业、高寒农牧业自然环境特征平原地区、河网较稀平原、丘陵地区、河网较密干旱、半干旱地区第二课时(三)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城市特点:(1)以人为主体(非农业人口居住地)(2)城市具有高度的密集性,如高度集中。

(3)城市拥有雄厚的基础和大批。

(4)是一定范围内、、、、中心。

(5)城市是开放、不断运转的有机体2.城市的形成:城市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的标志。

城市的形成条件(补充):(1)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农业生产有剩余产品,是城市起源形成的物质基础(2)劳动分工促进城市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出现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出现集市,交换地域扩大,集市演变为城市3.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功能也就是城市的作用,前面已经涉及到了,(请同学思考后回答),但在不同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城市的功能各不相同,功能也是城市形成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学案-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4学案-城乡发展与城市化

第一章城鄉發展與城市化章末整合學案(人教版選修4)一、聚落的形成和發展1.鄉村聚落的形成棲身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

人類最早是群居,很多人共同生活,可以依靠集體的力量,相互幫助、合作,更好地防禦危險、災難,更方便地獲取食物、資源,並生殖繁衍。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馴養家畜、種植作物和貯存食物能力提高,人類開始第一次社會大分工,農業和畜牧業相分離,居住在平原的人們開始有了穩定的農田,住所也開始相對固定,所以人類開始定居,形成鄉村聚落。

但最初的鄉村聚落仍然隨著人類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隨耕地的變遷而變遷。

後來隨著人類對土地利用方式的不斷進步,鄉村聚落的位置才逐漸穩定下來。

同時人類居住的房屋的建設越來越堅固、經久耐用。

但是在半乾旱的草原地區,隨著氣候的季節交替,牧民仍然過著遊牧的生活,其房屋也是適應這種遊牧生活、生產方式的帳篷和氈房。

可見,鄉村聚落的形成主要是由於人類的生產方式變化而形成的。

所以,聚落的形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見證。

2.村落的發展(1)原始的居住地人類為了生存,必須建立適當的居住地以防寒暑、避風雨、防野獸和防疾病,並更好地生活。

在史前時代,經濟生活極簡單,甚至無固定活動地點,人類的居住地是非家居式的。

在採集經濟時代,人們尋求環境較好的地區居住,有的地方由於交通不便,以致與世界其他地區隔離。

為戰勝惡劣的自然條件,人們就地取材建立簡陋住宅,有穴居、巢狀樹居等。

穴居多分佈於石灰岩、黃土等易穿鑿的地區,或利用現成岩窟。

今日的非洲、亞洲、歐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等地仍可看到改進了的或者現代化的穴居(例如:我國黃土高原的窯洞;西班牙的撲德庫斯也有很多人居住在礫岩地層的洞穴中)。

由於僅依靠天然的樹果、草根、薯類或者魚、鳥、獸類等食物維持生活,人類不得不分散居住,單位面積的人口可容量極小。

與其說是居住於聚落,莫不如說是以家族為單位的分散居住地。

加之這些食物只能在一定季節和一定地域找到,因此聚落不能固定,而是流動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案(人教版选修4)习目标1了解乡村聚落的特点,理解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的因素。

2了解城市聚落的特点及起,掌握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点,不同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3通过本节的习,了解自己所居住的聚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努力使我们的居住环境越越美好。

一、乡村聚落及其分布1.乡村聚落的概念:是农业环境中的居民聚集地。

2.类型(1)①________:中心集镇、一般集镇。

(2)②________:③________、自然村。

3.特点(1)规模较④____、功能简单。

(2)居民多从事农、林、牧、副、渔业及与农业相关的生产活动,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高,流动性小。

4.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⑤________、水、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战争、行政、⑥________等。

二、城市与城市的形成1.概念:是达到一定⑦________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

2.特点(1)高度的⑧________。

(2)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3.城市等级划分依据:⑨________________与经济发展状况。

4.形成过程:相对稳定的聚落→⑩________→手工业和商业聚集区→城市。

三、世界城市的发展1.公元前3000~公元前15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和⑪________________,分别诞生了早期的城市。

2.公元前1000年以后:欧洲地中海沿岸出现了规模较大、⑫________清晰的城市。

3.封建社会:世界城市的发展比较缓慢。

4.工业革命以:⑬________迅速增多,⑭________空前增长,⑮________规模迅速扩大。

四、中国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特点(1)受⑯________环境影响大。

(2)地域发展不平衡。

(3)主要沿重要⑰________分布。

(4)形态结构具有浓重的⑱________色彩。

2.近代社会:城市呈畸形发展(1)沿海、沿江地区迅速发展。

(2)广大内地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3)设有租界的城市形态布局,功能结构带有强烈的⑲________色彩。

3.新中国成立以:各级城市普遍发展(1)一方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小城镇迅速发展,城镇数目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

一、影响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战争、行政、传统文化等社会因素也会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两次世界大战摧毁了许多乡村聚落;一些大型水库工程的建设,使库区的乡村聚落向外迁移;传统的家族观念,导致我国农村形成许多同姓相聚的乡村聚落。

【思维拓展】乡村聚落以自然景观为主,建筑物低矮,构造简单;城市聚落以人文景观为主,建筑物高大密集,构造复杂。

典例 1 读下面甲、乙两幅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甲、乙两图的乡村聚落,完成下面的分析过程。

(2)华北平原的乡村聚落形态多如图________所示,而青藏高原上雅鲁藏布江谷地的乡村聚落多如图________所示。

(3)根据以上两题,分析影响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答案(1)甲:团状团耕作地区的中心或附近乙:带状带居民用水和交通便利且居住区离耕作区较近(2)甲乙(3)自然环境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分布的基础。

地形、水、气温等因素,无不影响乡村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发展。

人文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分布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乡村聚落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条件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变式训练1】聚落的形成受自然条件的影响。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影响其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 )A.地形B.气候.资 D.交通二、不同地理环境中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列问题。

(1)甲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形),丁图反映的村落分布在________地区。

(2)从自然条件考虑,早期比较容易形成城市的村落是________,其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影响乙图村落形成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其村落形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图中村落在未最难形成城市的可能是________。

(5)如果未丁形成城市,则其形成城市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山地平原(2)丁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利于农耕水充足,有便利的灌溉和水运条件(3)交通条件带状(4)甲(5)社会生产方式的改变解析本题考查生读图分析、辨析及空间想象能力。

首先从村落形态入手,甲、乙、丁三图村落大致都呈带状,丙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其次,分析每图村落附近的地理环境的差异:甲图为山地,地形起伏较大,村落分布于山谷及河流沿岸地形平坦处;乙图呈现出两条交通干道,可知交通对乙村有较大的影响,使其乡村聚落形态为带状,形成路村;丙图地形平坦,交通便利;丁图地形平坦且有河流流过,结合“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世界上的城市多分布在大江大河冲积平原上”等知识进一步作出判断。

【变式训练2】下列乡村聚落属于环状聚落的是( )A.成都平原耕作地区的中心B.沿汉水河道伸展的村落.湖北神农架山区的多数村落D.太湖周围以渔业为主的村庄三、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差异错误!未定义书签。

经济职能城市―→行政职能错误!未定义书签。

典例3 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A.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B.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D.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答案解析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

【变式训练3】城市和乡村发展(起)上的联系是( )A.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以制造业、服务业为主,相互提供产品B.乡村以农业人口为主,城市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相互提供劳动力.乡村的规模没有城市的规模大,城市规模可以扩大得与乡村连结起D.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一般由乡村发展而四、城市的形成与发展1.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发展与分布主要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共同制约。

如图: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有很多,以上几个是主要因素。

不同的区位因素的作用也在变化,军事、宗教的影响减弱,交通、资始终有巨大的影响,技、旅游的影响在增强,政治因素的影响是不稳定的。

2.我国大城市的分布特点中国的城市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主要为平原、丘陵地形,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而且气候温暖湿润(为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

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集中,城市也集中。

城市集中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反过,经济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发展。

典例 4 读“我国百万人口以上部分城市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________部地区城市密度大。

其自然地理条件是因为该地区①________地形面积大,属于我国地势的第______级阶梯。

②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位于____纬度地带,______适度,______适中。

③________众多,水量较丰富,便于______和为城市提供________。

(2)我国沿海开放城市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城市自北向南依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沿长江干流两岸,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自西向东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没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省级行政区中,在西南三省一市一区中只有________,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省区中只有________。

答案(1)东平原三中低降水气温河流航运水(2)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宁波福州广州(3)重庆武汉南京上海(4)西藏海南省解析我国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位于第三级阶梯上,河流众多,降水丰富,气温适中,生产力水平较高,人口密度相对比较高,百万人口以上大城市多。

在读图回答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沿海开放城市自北向南依次为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②西南三省一市一区指: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直辖市和西藏自治区。

【变式训练4】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古代城市主要位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B.我国古代著名的大都城在城市格局、城市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在近代社会,我国的城市呈畸形发展D.新中国成立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我国城市快速、健康地发展图16 天山牧场的流动聚落图17 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单户型聚落,据图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特征及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

提示图16展示的是一个流动的牧村,牧民的住宅是一个拆装方便的蒙古包(帐蓬、毡房)。

图17展示的是美国中西部平原地区的大农场,村落稀疏而分散。

在干旱、半干旱的温带草原地区,游牧为当地人民主要的生产方式,随着季节的交替和牧草的生长状况,牧民逐水草而居,牧区形成季节性的聚落。

美国中西部的平原地区多发达的现代化大农场,田间管理、耕作、收获多以机械代替人力,所需劳动力少,单家独户就是一个村。

表11 中国与美国不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标准,据图分析:中、美两国不同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

提示表11中的数据更直接地反映出各国城市等级划分的不同标准。

本题主要是让生了解城市等级的划分没有绝对的标准,各国国情不同,人口和国土面积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划分的标准也不一样。

中国人口数量多,密度大,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城乡经济、文化差异明显,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大;美国人口数量少,密度小,城镇和乡村生活水平差异较小,同等级城市人口规模小,特别是中小城镇,人口规模更小。

图117 唐朝长安城图118 北宋汴梁城,据图分析:两城在城市形态结构方面的不同特点。

提示两城市作为我国封建社会著名的大都市,其形态结构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封建礼制的传统格局,如城郭方正、宫城大致居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