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浅谈中国汉字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作者:杨柳来源:《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年第08期摘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汉字则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
汉字的悠久历史和不断地对外传播,逐渐构成了“汉字文化圈”。
中国的汉字文化对周边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从“汉字文化圈”、中国汉字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以及汉字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汉字文化圈、日本文字、日本文化一、中国的汉字文化和“汉字文化圈”1、中国的汉字文化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
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
“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
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大篆”。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
其功績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
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
到了汉朝,隶书十分盛行。
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
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
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
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
从三国时期钟繇作“楷书”起,这种字体一直沿用至今,被视为标准字体而为世人所喜爱。
2、“汉字文化圈”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文化圈,说法不一。
“汉字文化圈”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它不仅存在,而且范围极广,内涵丰富,影响深远。
在这里,汉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汉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她可以接纳各种不同血缘成分的人,可以包容国内外多种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能力。
汉字历史悠久,贯穿上下五千年。
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1)
··2008·5魏晋南北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张嫦艳颜浩魏晋南北朝时期,旧大陆的纷乱局势造成中西交通变化多端,时空对应错综复杂。
在海上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的研究上,学者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汉、唐两大盛世,而对上承两汉之兴,下启隋唐之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够重视,这一时期丝绸之路和对外贸易的研究相对薄弱,本文试述这一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一、魏晋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对外贸易通道———陆上丝绸之路阻于北国,因而只有致力于海上拓展。
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得到深度开发。
同时,六朝政府实行积极发展海外关系的政策,因而海上丝绸之路得以迅速发展。
1.派遣使者出访海外国家。
公元226年,孙权派出以从事朱应、中郎将康泰为首的外交使团出访东南亚各国,历时十余年,“其所经及传闻则有百数十国”,由此了解了南海各国政治、经济、特别是贸易及物产情况。
回国后,朱应、康泰分别撰写了《扶南异物志》和《吴时外国传》。
史称:自朱应、康泰出使后,“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
2.组织大规模的官方贸易。
公元232年,孙权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复远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货物”[1];公元233年,吴遣使节至朝鲜,高句丽王“贡貂皮千枚,曷鸟鸡皮十具”[2];公元235年,孙权派谢宏出使高句丽“赐衣物珍宝”,“宫于是谢罪,上马数百匹。
宏乃遣咨、固……宏船小,载马八十匹而还”[3]。
3.积极招徕外国商人。
史书记载:“孙权黄武五年,有大秦贾人字秦论来到交趾,交趾太守吴邈遣送诣权,权问方土谣俗,论具以事对……权以男女各十人,差吏会稽刘咸送论,咸于道物故,论乃径还本国。
”[4]表明东吴政权对发展海外贸易的重视。
4.维护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南朝初期,印支半岛的林邑国虽然“频遣贡献”,但同时又在海中劫掠商使,阻碍中外海上交往。
元嘉二十三年(446),宋文帝发兵攻讨林邑,宋军大胜。
史称“象浦之捷,威震冥海”[5]。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及其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及其影响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从古代到现代都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些迁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以古代为例,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主要包括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南下、唐朝时期的安禄山之乱后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金朝时期的南侵和元朝时期的北上等。
这些大迁徙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格局,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族南下,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和影响最大的大迁徙之一。
北方民族自秦汉时期以来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重要威胁,但是在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逐渐开始南侵,南北分裂的局面进一步加剧。
北方民族南下的原因复杂,除了环境和资源压力,还有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比如北方民族希望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财富,同时也希望传播他们自己的文化和信仰。
在北方民族南下的过程中,他们不仅与南方士族进行了多次战争,而且在文化和艺术等方面也对南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安禄山之乱和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迁徙现象。
唐朝后期由于内忧外患,国家陷入危机之中,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安禄山等割据军阀趁机兴起,唐朝灭亡,这导致了大批士兵、百姓和文化人士南下中原。
这些南下者不仅使得中原地区的安定受到了影响,而且对南方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局面使得人口大量流动,北方、中原、南方的人口互相迁徙,加剧了社会动荡和军阀割据。
金朝时期的南侵和元朝时期的北上,是中国历史上的另一个大迁徙现象。
金朝南侵的主要目的是夺取南宋的经济资源和人口,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南宋的抗金战争使大批人口向南方迁移,这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失,经济财富的大量流失和文化艺术的大量流失。
元朝时期,蒙古人的北上使得大批人口向北方迁移,这不仅使得中原的人口减少,而且对南方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以上这些大迁徙现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它们不仅改变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格局,而且对整个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作者:李建钢王越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33期摘要魏晋南北朝中国大陆移民大量东渡日本,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
大陆移民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全面、深刻、决定性的影响,促使了日本社会飞跃式发展。
关键词大陆移民日本魏晋南北朝中图分类号:K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11-316-02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大批中原汉人或南逃吴越,或北迁东北、朝鲜一带,这是中国人口南北迁移的第一次高潮。
北迁朝鲜的汉人又大量集团式东渡日本,形成了中国人移民日本的高潮。
此时日本的邪马台国和以后的大和国与曹魏、晋、刘宋、梁等王朝频繁接触,自238年到248年的10年间,邪马台国使者4次到中国,而曹魏也先后3次派使者出使日本。
大和国时期先后有五位倭王即赞、珍、济、兴、武,先后被刘宋、梁等王朝册封,史书上称为“倭五王时代”,中国大陆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通过移民和使节团输入日本,对日本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对于从中国大陆传入的先进技术而言,先进的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更大,也更为深远。
其表现首先在于儒学的传入。
日本应神天皇16年(据可靠资料推算大约在公元5世纪—6世纪初)朝鲜百济国的中国移民王仁到达日本,开始将儒学思想系统地传入日本。
王仁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日本书记》上称:“王仁来之,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故所谓王仁者,是书首之始祖也。
”,日本人对儒学异常渴求,王仁来日以后大和国又把在朝鲜任那地区占有的4个县转让给百济,换取百济的五经博士段扬尔来日,以后百济又先后派遣高安茂、马丁安、王柳贵等五经博士轮换赴日,单从姓名看,这些人当和王仁一样是中国大陆的移民,段扬尔等人为日本带去了《易经》、《诗经》、《书经》、《春秋》、《礼记》等5种儒学经典。
儒学的传入伴随的是汉字和大量儒家经典在日本的传播,对日本人学习汉字、汉文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浅析中国文化对近现代日本的影响
浅析中国文化对近现代日本的影响作者:李蕙彤来源:《参花·下半月》2017年第05期摘要: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已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往来。
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因長期走在世界前列,所以对日本的影响一直很深刻,其很多文化传统的根源都来自中国。
但在日本近现代历史中,中国文化的痕迹逐渐有所变化。
本文旨在究其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文化近现代一、中国文化对日本的深刻影响(一)古代中国最早记录日本的书籍是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海内本经》。
当时,中国人称其“倭”。
至秦始皇时代,又有徐福东渡之说,《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有徐福赴日“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故事。
东汉后期,日本开始向中国派遣使者,中日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大体而言,古代中国对日本进行绝对的文化输出,弥生时代从中国大陆到达日本的“渡来人”,为日本带去了水稻种植术和冶炼技术,帮助日本从采集渔猎时代跨入了种植水稻时代。
在大和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通过朝鲜传入日本,制陶、纺织、建筑、医学、天文历法也在日本传播开来,日本生产力迅速提高,生产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5世纪左右,中国的汉字也传入日本。
6世纪时,儒家书籍和佛教经典也由朝鲜半岛传到日本,产生了日本最早的佛教文化——飞鸟文化。
到了奈良、平安时代,在政治方面,日本以唐朝为榜样,学习唐朝的律令制度,文学艺术上也以汉字作为上层贵族交流的语言,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描写中即可见一斑。
(二)近现代明治初期的1871年,中日正式建交,驻日公使团代表黄遵宪撰写了《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等书,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日本的了解。
明治后期,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两国交往局势僵化,而中方的惨败直接导致留日潮。
留学生如孙中山、李大钊、鲁迅等,在日接受的新思潮和民族自尊心愈加激发其爱国情怀,回国后对中国革命起着巨大推力。
一战后,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中日两国的友好情义转向仇恨敌视,两国处于长期的军事搏斗中,文化交流近无。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
魏晋南北朝民族迁徙的特点及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在经过秦汉400多年统一之后出现的又一次动荡、战乱和分裂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里,社会人口大量频繁地迁徙,而迁徙的主要和基本的形式是民族迁徙。
与历史上其他时期的民族迁徙相比,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有着明显的特点和重要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迁徙的主要特点就是动因多。
远在文明时代的开端,我国就存在着多个民族集团。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民族迁徙绵延不断,其最基本的动因是在经济方面。
魏晋南北朝以前,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唯一重心所在。
长期以来,较好的自然生活环境、先进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吸引周边民族向中原迁徙。
秦汉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更促进了这种迁徒。
东汉末年,中原军阀混战,割据势力并起,但周边民族的向内迁徒并未因此而停止。
如建安年间,南匈奴自并州迁至以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为中心的晋中、晋南地区。
西晋泰始至太康年间(265—289年),塞外匈奴也曾数次向塞内迁移,徙居河西宜阳、雍州等地,总计人数约20多万。
鲜卑族这时也由东北不断向西南迁移,逐渐分布于东起辽东、西迄青海的塞外及北边诸郡。
而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胡,则是魏晋间“前后徙河北诸郡县,居山间”的胡人。
南方的蛮族这时也逐步北迁,以致“伊阙以南,满于山谷矣”。
北魏统一北方后又有不少蛮族首领率众北附。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年不断,特别是西晋灭亡以后,除汉族外还有多个少数民族曾在北方建立政权。
为了扩大地盘,掠夺财富,掳掠劳动力,各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发生,这些战争成为民族人口迁徙的又一个动因。
在战争中,数以万计的人口成为俘虏,被胜利者带回自己控制的区域。
如南朝刘宋嘉后期沈庆之伐蛮,前后俘获20余万人,多被迁至建康以为营户。
北魏拓跋焘出击柔然,“凡所俘掳及畜产车庐弥漫山林,盖数百万”。
另外还有大量人口迫于军事实力而降附。
如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征乌桓,“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余万口”,“其余众万余落,悉徒居中国”。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论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姓名:殷芳利班级:法学院12级法学3班学号:20121857内容摘要:中国与日本隔海相邻,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由于古代交通比较不便,相邻国家的联系就更加的亲密。
古代中国在世界上都占有领先的地位,也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自己先进的文化体,对周边的国家也产生了莫大的辐射力。
日本是一个很理性的国家,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走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的路线,并没有全盘照搬,日本发展成今天的样子也是定然。
关键词:中国日本文化影响一、大化改新的由来及对日本的影响大化改新,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6年,此年为大化元年。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从经济到政治方面进行了改革,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并诏书公布改新的内容,律令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日本以大化革新为起点进入了律令制国家的形成期大化改新是日本奴隶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
一方面,是劳动人民同天皇、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皇室和贵族之间的矛盾,皇室和贵族之间的斗争趋势是不断加强皇权,建立以皇室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645年,要求革新的中大兄皇子联合贵族中臣足等发动自上而下的政变,拥立教德天皇,定年号为大化。
大和时代结束。
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
1.效法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
废除豪族对土地和部民私有,改土地、部民为国有。
国家计口授田,对六岁以上公民,每六年按人口班给口分田一次。
所班田地不得买卖,死后归还政府。
2.效法唐朝租庸调制,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谷物(租),服劳役或纳布代役(庸),交地方土产(调)。
3.中央设神祀、政二大官和八省一台,地方设国、郡、里。
4.兵制方面,京师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
大化改新使日本社会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土地、人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天皇成为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浅析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的影响【摘要】古代中日交流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在文化、政治、宗教、科技、经济和教育领域留下了痕迹,也促进了两国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
从文化交流中,日本吸收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如文字、宗教、文学和艺术,丰富了其文化底蕴。
政治制度的影响使得日本秉承了中国式的封建制度,奠定了国家治理的基础。
宗教信仰的传播带来了佛教和神道的融合,构建了日本独特的宗教体系。
科技和经济方面的交流促进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教育体系的影响使日本形成了高度重视教育的传统。
古代中日交流的综合影响使得日本社会在不断发展变革中保持着传统与现代的平衡,也为当下中日关系提供了启示,强调互相尊重、互惠互利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日交流、古代、影响、文化、政治、制度、宗教、科技、经济、教育、综合影响、互惠互利、中日关系、启示1. 引言1.1 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古代。
在古代,由于两国地理位置的接近以及文化交流的频繁,中日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更体现在文化、宗教、科技等方面。
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约2000年前的汉朝时期,随着汉朝的光武帝派遣使者前往倭国,中日两国之间开始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这标志着中日交流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此之后,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仅在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取长补短,还在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古代中日交流的历史背景为后世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古代中日交流的重要性古代中日交流的重要性可谓是深远而重要的。
在古代,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为了经济和政治上的互利,更是为了文化和精神上的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带来了两国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科技和经济的相互影响,更促进了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中日交流也是文明的交流,是人类文化共同体的建设。
通过这样的交流,中日两国在文化、科技、经济等各个领域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篇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多篇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1在日本思想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中国儒家思想与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日本文化与思想》一书阐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律令制订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在福冈县志贺岛发现的金印、在《魏志》上留有记载的卑弥呼,这些都表明了当时日本的当权者积极向大陆派遣使者,通过与大陆强国保持联系来维持对国内各势力的权威。
长期以来,从中国和朝鲜半岛传入了数量众多的文物和先进技术,而其中意义最为重大的无疑是文字的传入了。
现今失传的《魏略》是早于《魏志》的史书,在《魏志》的注释里有从中引用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一节关于倭人的记述如下:“其俗、不知正岁四节,但计春耕秋收为年纪。
”大意是说,当时的日本人还不知年的计算方法以及四季的区分,仅仅通过春耕秋收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中国经三国时期、晋朝而进入南北朝时期,日本的王亦开始向南朝诸国派遣使节,《宋书·夷蛮传》中附录了记载倭武王征服诸国、统一国家业绩的《倭王武上表》。
在倭国国王的对外交往中文字被正常地使用,埼玉县稻荷山古坟中出土的铁剑上镌刻着前后八代倭王的系谱,由此可了解到,中国文化的接受和汉字的使用远在佛教传入的几个世纪之前便开始了,而佛教在日本的接受和普及也正是以良好的汉字汉文知识为背景才成为可能。
由于文字的传播和普及,高度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得以传入。
稻荷山古坟发现的铁剑上刻着“辛亥”纪年,如将此辛亥年确定为公元471年,那么日本在公元5世纪后期便拥有了与中国相同的纪年方法。
《日本书纪》中记载了钦明天皇十四年,百济的历法博士来日,推古天皇十年(602),百济僧人观勒传入历书。
这样,在公元7世纪前期,有关天文地理的知识便传入日本,在年月日历法计算方面,日本终于进入了“中华圈”。
中国传来的历法中将太阳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天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天分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天分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天分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节气分为十五日,如此井然合理的自然观在日本民间被广为接受。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
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
从时间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包括从上古一直到19世纪的漫长岁月。
从地理上看,古代中日文化交流从辽东半岛一直到海南岛。
下面就让我们来一同回顾一下古代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历程。
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起,可以划为以下四个时期:1.中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是弥生时代和大和时代前期。
公元1世纪时,班固所著《汉书》在《地理志》中提到“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即指日本南部九州岛上的人民。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日本和中国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18世纪,在九州北部福冈发掘出的金印上刻有“汉委奴国王”字样(此印收藏在福冈市博物馆),从实物上证明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和日本已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从陆路过海峡或沿岸航行。
交流方式主要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重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在这个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著名代表人物是徐福。
《史记》记述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山东一位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叫蓬莱、方丈、瀛洲,岛上有神仙和仙草。
秦始皇闻讯大喜,便派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
但以后徐福竟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广泽”,自立为王。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是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这个时期的交流路线则以直接渡海为主,交流方式有使节人员往来,尤其是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交流内容则以制度文化层面为主,如日本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
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的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汉族是日本人的祖先:有移民记录可以证明
汉族是日本人的祖先:有移民记录可以证明汉族是日本人的祖先:有移民记录可以证明日本一位史学家说,“只要统计一下我们祖先的数字就明白了。
可以说我们现代的每一个日本人,都继承着一千数百年前生活着的全部日本人的血液,所以,必须承认,我们不论谁的血液中,都含有百分之十或二十古代归化人的血液。
虽然流行着我们的祖先同化了归化人的说法,但并非如此,归化人(汉族移民)就是我们的祖先。
”很显然,与我们一衣带水的日本跟中国有很多联系,这当然包括外交、战争、艺术、科技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移民,有很多中国人通过朝鲜、山东等地渡海到了日本,成为很多日本人的祖先。
从先秦时代开始,就不断有大陆移民进入日本列岛。
日本史籍《古事记》、《日本书纪》中,把外来移民称之为“汉人”、“新汉人”、“吴人”、“唐人”、“归化人”等。
大陆移民移居日本列岛的主要可分为四个时期,即秦汉时代;魏晋南北朝时代;隋唐时代;宋元明时代。
其中也不乏日本朝廷为吸收先进文化,引进技术人才,多次遣使至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寻觅、劝诱汉人来日等,种种因素推动了大陆移民的赴日高潮。
发源期:秦汉时期其间流传最广的就是发生在秦始皇时期的徐福东渡日本的传说。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始皇二十八年:“齐人徐(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于是遣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那么,徐福求药寻仙最后去了哪儿呢?据《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徐福最后到达“平原广泽”之地,竟“止王不来。
”据说,这“平原广泽”是今天日本的九州。
在日本学术界,研究徐福事迹的学术团体、学者和专家有很多,也有很多研究徐福事迹的文章、著作和专著,都确认了徐福到达并开发日本事实,徐福至今也仍受到日本民众的尊崇与爱戴。
不管徐福的传说到底怎样,这个传说至少反应了但是汉人的一个去处,就是东渡到日本,在秦汉年间,就开始有中国人大量移居日本。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
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日本与中国是亚洲两个文明古国,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相互影响深远。
古代的横跨东海的海上贸易,将两国的文化进行了交流和融合。
近代以来,随着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的日益密切,交流和影响也更加深远。
一. 古代的文化交流从古代开始,中国和日本之间就有了交往和文化交流。
从三国时期开始,中国南方渡海与日本交往,后来唐朝时期有许多中国文化传入了日本。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是佛教文化。
公元538年,随着波斯人达摩带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开始传给了日本。
佛教文化的传入,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巨大变革,促进了日本宗教、哲学、文化的发展。
此外,中国书法、绘画、建筑、服装、饮食等也都对日本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近代的文化交流近现代以来,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和影响更加深远,尤其是在科技、音乐、电视、电影、动漫等领域。
1. 科技领域中国和日本在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在汽车制造、高速铁路、电子、计算机等领域,日本的技术一直都是国际领先水平。
而中国的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一些科技成果也逐渐被国际认可。
两国的交流和合作,不仅在技术上有所提高,而且还有助于文化的交流和队友的深入交流。
2. 音乐和电视节目在音乐领域,日本的歌曲受到许多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以及日本歌曲在中国的翻唱和改编也很流行。
而在电视节目方面,日本的动漫、电视剧和综艺节目,也受到了大批中国年轻人的喜爱,例如《火影忍者》、《钢之炼金术师》、《王牌对王牌》等等,这些节目不仅在中国广受欢迎,而且还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粉丝。
3. 电影方面两国的电影之间也有许多交流。
作为亚洲电影的两大重要国家,中国和日本的电影交流一直都非常活跃。
例如日本电影大师黑川明利用中国题材拍摄的电影《黑船》获得了不少中国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而中国电影在日本的大受欢迎,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成龙主演的《警察故事》、古天乐主演的《窃听风暴》等。
三. 互相影响的文化在古代和现代,中国和日本的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和学习,也是历史演进的过程。
我国古代的中日交往
• 4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倭王(日本国王)曾 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 •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 纪的份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 她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为了直接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曾先后 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份别为600年、607年、608年、614年), 随同赴华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 的中央政权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 大型使团直接吸收中国文明的开端。其中两次率领日本遣隋使团的小 野妹子和隋朝访日使节裴世清,可称得上是隋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 两位代表人物。 • 遣隋使不仅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圣德太子的改革和以 后的大化改新。
• 具体记载了在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 奉贡朝贺」,光武帝则赐予其印。哪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样一件事 呢?「汉倭奴国王」金印在日本的出土,解开了这个谜。 • 1784年,在日本九州北部志贺岛叶崎地方(现属福冈县),一个叫甚 兵卫的农民,早晨下地修水渠时,偶然发现一个石室中间藏着一个金 属块。拿回家向别人请教,才知道是一颗黄金刻成的印。金印后来上 交藩主,并经专家鉴定,上面刻着「汉委奴国王」五个字,原来就是 1,700多年前汉光武帝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古时「委」、「倭」 两字通用)。现在这金印已成为日本的国宝,珍藏在福冈市立美术馆 内,而在志贺岛发现金印的地点也树立了石碑,并被辟为「金印公 园」。这颗金印现在已成为公元1世纪时候汉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和 文化交流的标志和实证。
我国古代的中日交往
秦汉三国时期
• 中日文化交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影响深远,而且源远流长,绵 延不断。 有文字记载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至少也有两千多年了,最早可以追溯 到中国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约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6世纪,在 日本历史上是弥生时代 与大和时代的前期。 这个时期中日交往的路线大多经过朝鲜半岛,再过朝鲜海峡或沿岸航 行到日本。交流方式主要是通过中国移民赴日本传播中国先进文明。 交流内容偏终于物质文化层面,如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有关这个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我们会著重介绍下面三个部分,即秦 始皇时的徐福东渡、东汉光武帝时赐给日本倭奴国王的金印,以及 《三国志‧倭人传》中对日本的记述。
日本文化很多传承自中国,为什么更习惯睡地铺而不睡床?
日本文化很多传承自中国,为什么更习惯睡地铺而不
睡床?
本文导读:
其实,韩国和日本有很多文化都源于中国,其中秦汉与隋唐的时候最盛。
这2个时期对日本的影响各有侧重点,他们在政治等方面受隋唐的影响特别大,而在生活上则大多继承秦汉时期的文化。
中国人也并非一开始就睡床、坐椅子的,起码在魏晋南北朝以前不是。
毕竟那时候椅子之类的才传到中原,从那以后,中原人的生活习惯才慢慢变成坐椅子上。
到了唐朝,是一个大混杂的时代,宋朝的时候便完全变成睡床坐椅子了。
为何中原人接受了北方如传入的椅子等东西并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而日本、韩国却无动于衷呢?古大爷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空间有限。
日本是个海岛,朝鲜半岛面积也不大,这两个国家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山地占的面积比较大,百姓可居住的面积有限。
所以这两个国家的人们潜意识里在空间观念上就有缩小意识。
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日本作为一个海
岛,他的身边有着一个非常强大的中国,不仅如此,有时李氏朝鲜、王氏高丽都要强于他。
虽然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赶超到了中国,但这时美国和俄罗斯又非常强大。
日本还会时不时来个火山,偶尔再来个地震的,这就让他们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渐渐地也就演变成缩小意识。
现在取日本游玩的人很多,相信也体验过榻榻米,更能感受到他们比较小的住房。
如今他们的缩小意识体现在方方面面,被中国游客抢购的电器以小巧闻名,电子产品则非常精细,基本上房屋也都是木制的。
日本和中国在哪些时候进行了文化交流?
日本和中国在哪些时候进行了文化交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日两国关系虽有波折,但是彼此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历史的常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时间线吧。
一、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起点,也是汉字文化向日本传播的起源。
564年,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朝派遣僧侣到日本传教,同时,日本进士玄昉也在唐朝学习经文,后来回国传播汉字文化,对日本的文化影响深远。
二、唐朝时期
唐朝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
日本遣唐使团先后派遣了17批人到唐朝,学习唐朝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唐代文化传到日本,对日本的文化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二个高潮期。
日本派遣了多批僧侣到中国学习,并将中国的文化、艺术、科学等传到日本。
中国美术、传
统医学、茶道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三个高潮期。
日本派遣的使者和学者
到中国学习儒家思想、音乐、诗歌等文化知识,中国的书法、绘画、
篆刻等文化也在日本的传承中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总的来说,中日文化交流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发展的,从南北朝
时期到现在,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已经有1500多年了。
正是这些交流,造就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互动,也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为
两国的友好合作打下基础。
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古代日本文化主要得益于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历史过程。
汉字和汉文、儒学、律令制度和佛教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
正是在“中国文明的巨大影响下,到公元4至5世纪就渡过了野蛮阶段,进入了文明阶段”3世纪末,百济博士王仁把中国儒家典籍《论语》十卷和《千字文》一卷传至日本。
5世纪,日本贵族已经能够较好的运用汉字了。
继体天皇7年(513年),建立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博士交待制度,要求百济定期向日本派遣谙熟儒家典籍的汉学家,以后又增加医博士、历博士、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等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到圣德太子时代(593-621年),直接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全面摄取中国文明制度,为日本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代日本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利用汉字作音符来书写日本语言,著名的《万叶集》就是用这种方法写成的,因而成为“万叶假名”。
用汉字作音符,书写很不方便。
8世纪,留学生吉备真备利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日本表音文字--片假名,从此,日本有了自己的文字。
后来,留唐求法僧空海(弘法)又利用汉字行书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
8世纪中叶,年逾花甲、双目失明的中国高僧鉴真和他的弟子,经过许多周折,历尽艰辛,东渡日本。
他不仅带去了佛教各宗经典和汉学文化知识,还创立律宗佛教,为日本文化和佛教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日本人民对鉴真的贡献给与极高的评价:“禅光耀百倍,戒月照千乡”。
大化改新以后,律令制国家全力吸收中国文化,在历次遣唐使中都有不少的学问僧随行,例如第二次遣使随行学问僧多达20余人,创建日本佛教真言宗(密宗)的弘法大师(空海)和创建天台宗(法华宗)的最澄等高僧都是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日僧。
为了更好地扶持和奖励佛教,天皇政府将佛教纳入国家事务之中,设立专门的佛教统制机构,任命僧侣首领,规定寺院制度,佛教成为官方宗教。
8世纪初,日本先后编成两部历史巨著,一为《古事记》,一为《日本书纪》。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和转折。
其中最重要的是民族大迁徙,这一事件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篇文章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非常特殊。
在西元220年,曹操驾崩后,曹魏代魏建立。
同时,东汉由于政治腐败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逐渐走向衰落。
220年,在曹魏建国的同时,中原地区出现了两大军阀——蜀汉和东吴,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民族迁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五胡乱华。
五胡是指羯族、鲜卑族、氐族、匈奴族和美族。
他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相继南下,从而导致了中原地区的大规模土地荒芜和人口减少,也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
最初南下的是鲜卑族。
他们是游牧民族,以养马、打猎、放牧为生。
他们很快就进入了中原地区,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后,氐族、羯族和美族也相继南下,形成了五胡。
这一时期的民族大迁徙导致了对中原地区的破坏。
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是一种灾难。
数百万人被驱逐,文化失传,国家变得虚弱。
但也正是由于这种迁徙,才使得中原地区接受了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风格。
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给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迁徙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它导致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和人口减少,进而造成了改朝换代的局面。
这使得隋唐文化得以开创。
其次,民族大迁徙为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宽广的空间。
来自南北方的文化在迁徙过程中得以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这直接影响了中国文化的演变。
最后,这次迁徙还推动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
它在中国历史上打下了基石,使得中国历史更加深入人心。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大陆移民对日本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陆移民对⽇本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中国⼤陆移民对⽇本的影响
李建钢;王越
【期刊名称】《法制与社会》
【年(卷),期】2009(000)033
【摘要】魏晋南北朝中国⼤陆移民⼤量东渡⽇本,形成了中国⼈移民⽇本的⾼潮.⼤陆移民对⽇本社会产⽣了全⾯、深刻、决定性的影响,促使了⽇本社会飞跃式发展.
【总页数】2页(316-317)
【关键词】⼤陆移民;⽇本;魏晋南北朝
【作者】李建钢;王越
【作者单位】宝鸡⽂理学院历史系;宝鸡市渭滨区铁五处学校
【正⽂语种】中⽂
【中图分类】K205
【相关⽂献】
1.⼆⼗世纪以来中国⼤陆魏晋南北朝历史地理研究述评 [J], 狄三峰
2.魏晋南北朝陶俑艺术r——魏晋南北朝陵墓雕塑欣赏 [J], 张晓英
3.魏晋南北朝传统乐器赋研究——魏晋南北朝乐舞赋研究系列之⼆ [J], 王健红
4.魏晋南北朝得谥官员⾝份的重⼤转变——魏晋南北朝官员谥法、谥号研究(⼀) [J], 戴卫红
5.民族融合与⽂化交流——魏晋南北朝⽂学研究(专题讨论)——从对话与融合层⾯探讨魏晋南北朝⽂学批评之特质 [J], 袁济喜。
中国跨国移民的发展轨迹
中国跨国移民的发展轨迹当今的时代常被称为“移民的时代”。
移民的历史与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同样久远,从国家出现的那一天起国际移民的概念便随之产生。
中国的跨国移民是国际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估算,目前全球的海外华人总数多达3700余万人,广泛分布于世界上136个国家和地区。
从国际迁移的角度看,在这一规模庞大的海外华人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属于直接的国际迁移者,其余的绝大部分是国际迁移者的后裔,即华裔。
华裔群体的形成与中国的跨国移民紧密相联,历史上的中国跨国移民导致了今日庞大的华裔群体的形成。
中国人移居国外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在古代,向国外移民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逃避战争和灾荒迁入邻国,二是佛教僧侣出国求经或传教,三是派遣使者和经商贸易的商人,他们中的一部分留居国外成为移民。
中国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有移居国外的,历来说法不一。
据史籍记载和考古发现,自秦汉至隋代,中国通过陆路已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国家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经过海路与日本、南洋和印度等国有了交往。
较早的移民有秦朝的徐福,他率众东渡日本;西汉初年卫满率领一千余人入朝鲜;汉朝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使我国同日本、朝鲜、中亚、西亚、印巴次大陆、斯里兰卡等邻近地区建立了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我国佛教迅速发展,许多中国僧徒前往中亚、印巴次大陆和朝鲜、日本。
其中著名的有东晋的法显、南北朝的司马达,还有后来唐朝的玄奘、义净和鉴真和尚。
唐宋时代,一方面,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业的发达,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人移居海外者日益增多。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政权更迭和战乱,一些商人和难民避居国外,成为我国古代早期移民的主体。
元朝时,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畅通,一些僧侣、商人和征战将士因各种原因也留居海外,元朝的扫马到过欧洲,到过巴黎、罗马、日内瓦等地。
到了明代,郑和下南洋,“朝贡贸易”体制的形成以及“海禁”的开放,促进了我国向东南亚的移民。
2022-2023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四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四中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1.据考古发现,在龟甲的贮藏和使用方面,商周两代极为相似,且商代文字与周代文字同属一个系统。
据此可知,商周时期( )A. 社会秩序趋于稳定B. 文化管理逐渐走向成熟C. 甲骨文已普遍使用D. 文明传承具有连续性2.如图所示为汉代江苏地区的画像石《农耕》。
该文物可用于探究( )A. 集体劳作方式的成型B. 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C. 南方耕犁的基本定型D. 稻作农业在南方初现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动乱导致人口外流,但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种损失,甚至还可能有所增加。
有学者指出:“十六国时期中原六夷的总人口数应不少于汉人,甚至稍多些。
”这一现象导致中原地区( )A. 民族交融得到发展B. 社会风俗彻底胡化C. 社会人口急剧膨胀D. 经济结构发生变革4.德川幕府时期,有日本学者指出,《礼记·乐记》中的"灭天理而穷人欲"一语,强调礼乐作为节制人欲的工具,而程朱理学"主张遏绝人欲以存天理“是模仿佛教“断无明、显佛性”所立之妄说。
这反映了( ) A. 佛教在日本的本土化 B. 阳明心学对日本的影响C. 中日文化的深度关联D. 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5.明代勋贵服饰上的九章花纹如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等昭示着慈善、仁义、玉洁、济养和智勇。
庶民儒生束发网巾、戴的帽子被雅称为"一统天下"“四方平定巾”"六一统帽”。
这些服饰都( ) A. 呈现了浓厚的等级观念 B.追求“天下为公”的理念C. 体现了“大一统”的意识D. 具有伦理政治化的倾向6.1859年,洪仁玕向洪秀全条陈《资政新篇》。
对于发展资本主义的各项措施,洪秀全大都表示赞同,但一些触犯到封建特权的条款,遭到了洪秀全以及太平天国诸多将领的强烈反对。
这说明( )A. 太平天国指导思想走向僵化B. 洪仁玕代表了资产阶级利益C. 太平天国内部矛盾异常尖锐D. 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阶级局限性7.传统中国的政权竞争多是通过暴力流血的方式进行的,而民国初年实行议会共和制,以国会为中枢,并由国会所主导,开启了以非暴力选举方式进行的政治权力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