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性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评价
对中国特色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评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评价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及其宝贵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而形成的理论成果,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而又与时俱进,完全建立在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之上,式这一事件所具有的开创性,丰富性,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等鲜明特性的能力的反映,科学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明确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问题上,明确了我们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的历史方位,提出了坚持立党之本、巩固执政之基、壮大力量之源的重大论断,解决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问题。
在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问题上,提出了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大论断,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观之特性
的。 改革开放以来 ,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便随着我国发 展实践的推进而不断 自我完善。 比如 , 在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的 认识上 , 从“ 解 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 消灭剥削 、 消除两极 分 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的社会主义丰富发展 到“ 民主法治 、 公 平正义 、 诚信友爱 、 充满活力 、 安定有序 、 人与 自然 和谐 相处 ” 的社会 主义 ; 在社会 主义现代化事业 的总体 布局 上 , 从“ j位 体” 的建设布局 丰富发展到“ 经济 、 政治、 文化 、 社会 四位 一 体” 的建设布局 ; 在社会 主义 发展战略上 , 从“ 步 走” 战略具 体到“ 新 的 步走” 战略等 。 简言之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 中的发展观科学地 继承 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和毛泽东思想 ,坚持 了科学社会主义 的。 它们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 的理论体 系 , 是继 经历十年文革浩 劫后 , 整个社会事业停滞不前 。 面对这一 的基本原则 , 危难局面 ,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 着 力 承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 。 3 民族 性 与 世界 性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 以经济建设 为中心 , 突破传统社会 列 宁曾指 出 : “ 一 切 民族都将 走到社 会 主义 ……但 是一 主义认识局限 , 提 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将市场 经济 与社会 主义联系起来 , 大力推行改革开放 , 实现 了社会 主义建设 理论 切 民族 的走法却 不完全一 样 ……每 个 民族 都会 有 自己的特 的突破与创新 ,以巨大的政治 勇气 与理论 品格科 学系统地 回 点 。” ④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作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 答 了“ 什么是社会 主义 , 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 这一新命题 , 创立 最新成果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的 了邓小平理论 , 开启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2 0 世 纪末 , 苏 产物 , 具有浓 厚的民族性 , 这一体 系中的发展观也必然具有这 东剧变 , 给社会 主义 阵营带来 巨大损失 , 我们 党作 为马克思主 特性 。中华 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生根 义政党 , 面临着 国内外许多新 的挑战。 “ 建设 什么样的党 、 怎样 发芽 的重要载体 ,马克思主义之所 以能够实现 中国化并不断 建设党”是摆在以江泽民为核 心的第 代 中央领 导集 体和广 丰富与发展 , 就是 因为它与我 国的灿 烂文化紧密融 合的结果 。 大人 民群众面前的新 问题 。第 l 一代 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 思 毛泽东就指出 : “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 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 ” ⑤ 可见 , 这些经过我 国现代化 想、 实事求是 、 与 时俱 进的思想路线 , 开拓创新 , 提 出了“ i个 通过一定 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 。 代表” 重要思想 , 进一步回答 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 , 怎样 建设 社 事业检验 的理论成果必然具有鲜 明的中国特色 、 中国作 风 、 中 会主义” 的问题 , 创造性地 回答 了“ 建设 什么样的党 、 怎样建设 国气派 , 蕴涵着浓郁 的中华 民族特性 。 这一理论 体系 自始至终 党” 的问题 , 丰富 和发 展了马克思 主义 党建理论 , 将我 国的社 都是立足于我 国的基本 国情 , 实事求 是 , 在发展实践过程 中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及特点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影响摘要:本文对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与发展及特点作了介绍,把中国的民族主义与其它一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中国民族主义在21世纪世界全球化浪潮下的中国及与作用以及如何去引导进行了探讨。
正文: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概念,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民族的认同为作为单个的人提供了一种合法的归属感,民族国家是人们作为一个群体而效忠的对象。
可以说:民族主义是推动近代中国历史变迁最大的思想动力。
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中国在世界上从一个经济文化科技一直领先的国家跌落成了一个落后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被列强瓜分,成为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
至1895年之后,中国的民族主义澎湃兴起,我们可以将之约略区分为启航期、操演期、着陆期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1895-1918,二十世纪初期,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主力,是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在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党人流亡日本,紧接着又有大批青年学生赴日留学,据估计,由1901年至1910年间,中国留日学生共达32,428人,正是这群远离传统体制,赴外留学的新式知识分子,在留学期间,直接、间接受到十九世纪末期盛行欧美之各类民族主义思潮的浸濡,并且通过翻译、著述、散播各项新观念,从而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变成一套可以明确叙说的理念。
1919-1949,这是中国民族主义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大致开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而终于1949年的内战结束,中国共产党建国。
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为抗议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解决方式,发动数千名学生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史上,五四运动无疑是一座具有典范意义的里程碑。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日益显著的侵华野心,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存亡绝续,也再度点燃了中国民族主义的热潮。
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展史的角度来看,对日抗战无疑是由民族主义所激起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场历时绵长、规模庞大的战争,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创新的时代性内容和严密的逻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探索。
深刻分析“四个全面”的创造性、科学性,全面把握“四个全面”的历史地位、深邃内涵与指导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四个全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中华民族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
资料图片鲜明的民族性主题理论是为了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发展的。
一个理论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是这个理论的主题。
任何理论的主题,都因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性。
“四个全面”鲜明的理论特性就是民族性——它是为了回答和解决中华民族所遇到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
具体地说,它是为了回答和解决新形势下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整个中华民族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产生的理论。
“四个全面”揭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政治保证。
由此可见,“四个全面”是紧紧围绕实现中国梦而设计和展开的,它的问题域就是当前中华民族面临的最现实、最紧迫的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民族性成为“四个全面”的鲜明特性。
创新的时代性内容任何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渊源,都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在继承前人有关理论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发展。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根据时代要求的创新就称不上是新的理论。
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列宁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世界已经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时代,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世界进入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世界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曲折的时期,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大特性及其教学启示 文档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五大特性及其教学启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规律,洞察教学启示,提升教学效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方向性: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第一要务,重点是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即政治性或思想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坚持的政治方向,明确其教育目的和价值功能。
这实质是“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
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向性,其教学启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突出理想信念教育,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要务。
这是因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①。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到教师自身的责任和使命,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正成为“经师”和“人师”。
.对学生而言,应认识到学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的必然要求。
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向性,结合当前实际,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就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
对此,应通过思想政治课教学,使教师和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实践途径。
教师应明确各门课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基本任务,从而突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应重点解决“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问题;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中,应重点解决“为什么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应重点解决“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中,应重点解决“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法制观念”“改革创新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问题。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性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性作者:郑洁来源:《理论探索》2008年第04期[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全面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它实现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强烈的实践性、浓郁的民族性和高度的开放性等基本特性。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性,实践性,民族性,开放性[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8)04—0041—04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一概括第一次把改革开放以来党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起来,整合为一个科学体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刻联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这样一种切合时代要求、符合实践发展、满足人民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一、鲜明的时代性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能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因此,“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顺应时代,应时而生,应时而变,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发展的最基本规律。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只有敏锐地把握时代课题,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的理论才能继续拥有生命力,而不能正确把握时代课题的理论则会进入历史的博物馆,失去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永葆青春,释放出生机与活力,就在于它能够准确把握、正确回答和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地被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赋予其使命的基本特征。
由此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是推动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主义。
经过几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加深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结合老师的讲解以及我国重大会议的精神,我本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情,谈谈我自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首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之前我们一直在研究马克思主义、、XXX理论,反复强调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我们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但是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
XXX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
XXX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XXX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
如果我们不是XXX主义者,没有对XXX主义的充分,或者不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自己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中国革命就搞不成功,中国现在还会是四分五裂,没有独立,也没有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借助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推动以及理论本身内在的逻辑力量,凸显了其特有的品质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体现了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以此为基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未来社会作出了一系列科学预测和设想。
这些设想,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正确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发展的规律,并吸收和总结了一代代先进人物关于社会发展理想中的合理成分,对于后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
但社会主义在由理论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并不像马克思所预言的那样,首先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
这就使得共产党人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必须从各自国家的具体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有效的实现形式。
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那样,“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因为这种理论和任何理论一样,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东西,只能大体上概括实际生活中的复杂情况。
”[1](P26~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它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回答了在中国无产阶级政党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特征田克勤刘洪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008JYJ026)的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并且被反复提到多次的全新命题。
报告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对自身理论建设的全面总结。
党的十七大报告总结了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新鲜实践经验与认识经验,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作出了关系全局的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
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
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
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
桂海论丛 GUI HAI TRIBUNE
May, 2007 Vol.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No.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民族性
□徐 建
"""""""""""""""(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062) """""""""""""""
摘要: 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 体国情、历史文化、民 族 特 性 相 结 合 , 进 行
同时, 对 马克思 主义与 中国的 传 统 思 想 、历 史 文 化 、 民族特性之间的融合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它们之间 的融合并不是简单地让马克思主义取得外在的中国化的 形式, 如取得“中国话语”的形式, 而是要内在地使两种文 化、文明相互融合, 这才是本质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是在 吸取、改造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基 础上产生的, 是世界历史的产物, 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 是, 人类各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既有共性的一面, 又有 个性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未能涉及到的或未曾展开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 是马克思主义未能涉及到或未曾展开的, 因此, 中国民族 文化必须要与马克思主义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而不是让 两者之间进行简单的“话语转换”、“话语对接”, 要使中国 的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注入新的内涵, 获得新的生命和 活力, 使马克思主义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 化中汲取智慧, 借以丰富发展自己, 使自己中国化, 使两 者内在地融合为新的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 在 充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的同时, 我们也要对传统 文 化一分 为二, 采 取辩证 的态度 , 正视其 中消极 的、腐 朽 的东西, 防止这些消极、腐朽的因素渗入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 的过程 中, 坚决 杜绝“马 克思主 义的封 建化”、“马 克 思 主 义 儒 家 化 ”现 象 发 生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笔记笔记整理:木木笔记来源:课堂记录、课本摘选、百度百科课本名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2013版(硕士用)导言一、资本主义1、界定: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百度百科)2、特征或者主要特点:(1)商品(2)生产资料私有制(3)机器出现及大规模使用之前:生产靠经验和技术积累之后:复制(4)“三权分立”分权制衡主权问题代表:洛克,孟德斯鸠,伏尔泰目标:防止暴政、权力滥用,对抗人性恶(5)议会民主政治党派(6)法治法的统治或法律主治核心:制约权(7)个人主义是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8)追求个人利益和财富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不问本质,不问规律,不问未来二、社会主义1、界定: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以人民为国家主人的社会制度。
2、特征:(1)生产资料公有制①是消灭剥削与压迫的根本制度②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③是按劳分配的前提与基础④是社会个体能在政治上达成一致的基础与凭借(2)按劳分配最大意义:否定了一些人基于生产资料的占有而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
(3)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原则的民主政治制度(4)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形态具有指导意义(5)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人民的国家政权(6)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为目标,并且能够实现共同富裕(7)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追求人的全面发展(8)以共产主义为更高发展目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定义:①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跟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从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与结果②它包含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过程和结果③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形势与政策》习题之简答题
1、简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成功认识和把握“三大规律”的结果,请问这“三个规律”指的是什么?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4、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什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5、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着重加强哪几方面工作?第一,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第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6、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基本国情: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7、新时期人民对发展有那些新期待?人民对发展的新期待主要有:A、由于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们要求更好地保护财产权;B、由于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人们对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和丰富精神文化产品提出了新愿望;C、由于经济地位变化,人们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也有了新的更高要求;D、在经济基础快速增长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关注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现的矛盾。
8、党的十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内容有那些?党的十七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内容有:A、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B、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C、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D、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E、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要素1.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一以贯之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中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精神。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基础。
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增添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使党的思想路线富有更加强烈的时代气息,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新要求和新发展。
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境界。
2.主题: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就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不断探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
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直接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和丰富程度。
3.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解决的“为了谁、依靠谁、满足谁”的问题。
首先,以人为本在“为了谁”的问题上,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谋求发展、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评价工作成败的标准,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其次,以人为本在“依靠谁”的问题上,强调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广大人民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样的文化作者:王玉周来源:《文化软实力》2019年第03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進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体现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归根结底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立身之本。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基础和根本保障。
坚持党的文化立场,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文化、来指导文化发展。
坚持文化的先进性,就要勇于同错误的思想和思潮作斗争,坚决抵制噪音和杂音,既要反对“全盘西化”,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同时又要反对全盘“儒化”和复古化。
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不是其他什么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建设必然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
不管社会形势如何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是为人民服务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基础层次上是物质性需要,在深层次上是精神文化需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性需要得到很大程度的满足,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
文化建设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做到文化建设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服务群众。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属性,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
就理论研究来说,就是要聚焦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重围绕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来研究问题,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中汲取营养;就是要增强问题意识,从当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入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来分析解决问题,努力创作生产出反映人民群众在生活中努力拼搏、积极向上精神的高质量作品,为时代发展贡献思想和理论的力量。
2023年大学毛概知识点汇总
序言(4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旳科学内涵:1.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集体实际和时代特性结合起来,运用马克思主义旳立场、观点、措施研究和处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中旳实际问题;2.就是总结和提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旳实践经验,从而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旳内容;3.就是运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旳民族语言来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使之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旳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两次历史性飞跃: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毛泽东思想2.改革开放旳新时期:邓小平理论(鲜明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旳党、怎样建设党旳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旳宝贵经验)科学发展观(深刻旳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旳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4分)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旳历史条件:战争与革命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旳过程:形成: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成熟:土地革命战争后期、革命战争时期继续发展: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来毛泽东思想活旳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毛泽东思想旳历史地位: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旳科学命题(第一种重大理论成果)怎样评价毛泽东:《历史决策》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8分)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旳时代特性: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旳转变以五四运动旳爆发为标志,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旳崭新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旳总路线和基本大纲: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旳、人民大众旳、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旳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都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旳道路:农村包围都市、武装夺取政权(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旳武装消灭反革命旳武装)新民主主义革命旳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旳建设经济大纲:土地归农民垄断资本归国家保护民族工商业无产阶级旳领导权是中国革命旳关键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旳关键问题,区别新旧两种不一样范围旳民主主义革命旳主线标志问题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4分)新民主主义社会旳性质和阶级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过渡时期旳总路线:“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旳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旳历史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并举2.采用积极引导、逐渐过渡旳方式3.用和平措施进行改造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旳理论成果(10分)调动一切积极原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旳思想:《论十大关系》(基本方针)对旳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旳思想:毛泽东:矛盾是普遍存在旳,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斥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进着社会主义社会不停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与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与优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民族特色与优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并分析其对中国的发展和稳定所产生的影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族特色。
首先,中国注重民族团结和多民族共同繁荣。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要求平等相待、和谐共处,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得到了体现。
例如,中国的宪法规定了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族自治制度,为不同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注重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地区。
通过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发展经济,中国成功地将数以亿计的人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这种关注贫困问题的特色,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民族优势的发挥。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视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
中国历史悠久,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这种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使中国在世界民族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的民族优势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实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种民族优势使中国的民众享受到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赋予中国更强的政治稳定性。
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能够有效地维持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政治制度更加稳定,这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推动科技和创新的发展。
中国通过不断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举措,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种民族优势使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 的水 、 火、 木、 金、 土“ 五行说” 、 宋明理学等都构成 了比较完
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 系。中国先哲从观察 自然现象到社
2 . 1 自强不息 的独立进取精神
自 强不 息的民族精神是 中华 民族传 统文化的精髓 . 也是
中华民族精神 的精髓。我国 自古就有 “ 天行健, 君子 以自强不
1 . 2 社会思维 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 的社会理想 ,从总体上说是 消灭私有制 。 消 灭剥 削 , 解放全人类 , 实现人人平 等 自由、 幸福美好 的共 产主 义社会 。“ 共 产主义理想” 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 大同理想 ” 有
着相 通之处 . 中国的志士仁人对这一理想进行 了不 懈地追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 系是改革 开放三 十多年来 中
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 民族化的重要理论结 晶 它既不 极价值上是相通 的 1 . 3 发展思维 的契合 马克思 唯物史观认 为人是社会 的人 . 人是社会历 史活动
同于传统马克思 主义与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 也 区别于西方资
本 主义模式 . 而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指导 的基础之
【 摘 要】 本文通过对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民族性的探讨 , 指 出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 系是 中华传统 民族文化与
马列主义思想文化 的契合 , 是 中华 民族精神在新 时代的召唤与反 映, 是 中华民族伟大 实践的现 实总结。
【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民族文化 ; 民族精神 ; 民族实践
息” 的不屈不挠 的精神 。这种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 是 中华民
会生活 以及探索人 自身 的机体活动 . 都具有多方面 的辩证思
维。 如“ 天人合一” 、 “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 、 “ 对立统一 ” 等辩证
法思想 。中国古代哲学 中包含 了唯物论 、 辩证法思想 . 这与马
克思 主义 的唯物辩证法 相融相通 . 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提供
的核心 . 是 中华 民族传统 民本思想 的马克思主义化和马克思
实践特色 、 理论特色 、 民族特色 、 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 国具体实践 、 时代特点相结 合 的过程 , 又是与 中华 民族传 统文化相结 合 、 实现 马克 思主 义民族 化的过程 。这种契合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 1 . I 哲学思维的契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 . 古代朴素 唯物论 与辩证法都与马
了哲 学 思 维 契 机
族世代相袭 、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和永无止境 的精神追求 。 正是在 这种 民族精 神的激励下 . 我们党坚 持“ 即不走 封闭僵
化 的老路 , 也不走 改旗 易帜的邪路 ” 。 在 实践 中 , 一方 面 , 继续 坚定不 移地推行改革 开放 。 另一方面 . 继续 独立 自主的探索
中国经 济政治发展规 律 .形成 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理论体
系, 从而实现 了社会发展理论 的创新。
2 . 2 兼容并包的开放宽容精神
《 中庸》 有言 : “ 万物并育而不 相害 , 道并行 而不相悖 , 小
和探 索。孔子较早地提 出了比较具体 的理 想国模式 .之这所 以为大也 。” 中华 民族精神 不 仅具有 民族性 的一面 . 而且具有 开放性 的一 面 。 使其可 以 与其它 民族相互交往与其它 民族精神相互交 流 、 相互 吸收和
相互促进 。“ 海 纳百川 , 有容乃大 ” . 正是这种开放性 的特点和
人都按照礼制 的规 定各 处其 位 , 各行其是 。 全社会贵贱有等 . 上下有序 。《 礼记 ・ 礼运篇》 集 中地描述 了以“ 天下为公 ” 为总
原 则的“ 大同” 理想社会 : “ 大道之行也 . 天下 为公 。 选 贤与 能 。 讲信 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 , 不独子其子 , 使老有所终 . 壮有 所用 , 幼有所 长 , 矜、 寡、 孤、 独、 废疾者 皆有所养 。男有分 , 女 有归。货 , 恶其弃 于地也 , 不必 藏于 己力 . 恶其不 出于身也 . 不 必为 己是故谋闭而不兴 . 盗窃乱贼而不作 . 故外户而不 闭 是 谓大 同。” 可 见、 马克思主义和 中国传统文化在最 高 目标和终
S h a n d o n g I n d u s t i r a l T e c h n o l o g y
第 5期
山东 工 业技 术
2 0 1 3 妊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性
易 春秋 郑 中伟 腾景奎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青岛校区, 山东 青岛 2 6 6 0 4 1 )
人为本 的根本原则 以人为本理念的提 出, 作为科学发展 观
1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 体 系是 中华传 统 民族文 化与 马列 主义 思想 文化 的契合
党 的十八 大报告 指出 : “ 我们一定要 毫不动摇坚持 、 与时
俱 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 不断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
的主体 . 发展是 为了实现人 的 自由而全面 的发 展 , 人 民群 众
不仅是历史 的创造者 . 是推 动社 会发展 的决 定性力 量 , 人 的
上, 走 出 了一条结合 中国具体 国情 、 具 有中 国特色 的社会 主 义道路 . 充分彰显 了马克思主义鲜 明的民族特色 。
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 和归宿 。 “ 以人为本” 是唯物史观 的基本立场。早在春秋时期《 管子 . 霸言》 中就有“ 夫霸王之所 始也 . 以人为本 本理 则国固。 本乱则 国危” 的人本思想 , 我们 党“ 以人为本” 思想 . 阐明了把人 民利益 放在首位是党坚持 以
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 唯物主义有相融相通之处 。战国时期形
主义核心理念的中国化 民族化的最高理论成就 。
2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理 论体 系是 中 华 民族精 神 在
新 时代 的召 唤与反 映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 系的形成 既是马 克思 主义 在
中国的新发展 .也是 中华 民族精神在新 时代 的召唤与反映 。 这种召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主要表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