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1.配置测量仪器:选取合适的水准仪、三脚架和测量杆。
水准仪的精度应满足实际要求,三脚架应稳固可靠,测量杆应符合测量精度要求。
2.设置基准点:选择目标区域内的基准点,通常选择地面上稳固的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物体作为基准点。
在基准点上设置一块固定的水平基准面,可以使用水泥、磁砖等材料制成。
3.定位和测量基准点:使用测量杆定位并记录基准点的坐标,确保基准点的位置准确无误。
4.设置测量线:在目标区域内选择合适的测量线路,一般使用直线或直角线路。
测量线的选择应依据目标区域的地理条件和要求确定,确保测量结果的精度。
5.建立起测点:在测量线上依据设定的测量间距建立一系列测点。
每个测点应在地表上标注,并使用固定的标识牌或其他可识别性的方式标记起来。
6.进行测量:一般情况下,采用直接测量法进行水准测量。
操作员站在基准点上,测量仪器放置在附近的测点上,进行观测和记录。
观测时,操作员应控制测量仪器的准确水平,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7.处理数据:记录测量数据,包括观测点的坐标和观测结果。
根据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求得各个测点的高程差异。
8.修正和纠正:根据实际情况,对测量数据进行修正和纠正。
包括环境条件的考虑、仪器误差的校正和观测点的异常处理等。
9.分析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并生成测量报告。
10.验证结果:对测量结果进行验证,可以使用其他测量方法进行比对,评估水准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1.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对测量仪器进行检查和维护,保持其正常运行和精度。
以上是三、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通过严格按照步骤进行操作,可以得到较为可靠和准确的测量结果。
但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水准测量工作可能由于测量条件、环境因素等影响因素的存在,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和偏差。
因此,在进行水准测量时,应该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估和判断。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10)= [(5)-(6)] × 100(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2.高差部分(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17)= (8)-(7)(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三等、四等水准测量常用于小地区测绘地形图和施工测量的高程基本控制。
1、观测程序以DS3型水准仪及双面水准尺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步骤为例:(1)瞄准后视水准尺黑面,精平,读取上、下视距丝和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2-2中(1)、(2)、(3);(5)、(6);(3)瞄准前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7);(4)瞄准后视水准尺红面,读取中丝读数,记入记录表中(8)。
这样的观测顺序简称为“后-前-前-后”,其优点是可以减弱仪器下沉误差的影响。
概括起来,每个测站共需读取8个读数,并立即进行测站计算与检核,满足三等、四等水准测量的有关限差要求后方可迁站。
2、测站的计算与校核(1)视距部分视距等于下丝读数与上丝读数的差乘以100。
后视距:(9)=100×[(1)-(2)]前视距:(10)=100×[(4)-(5)]计算前、后视距差(11):(11)=(9)-(10),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1)不得超过5m。
计算前、后视距离累积差(12):(12)=上站(12)+本站(11),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2)不得超过10m。
(2)水准尺读数检核同一水准尺黑面与红面读数差的检核:K1=(13)=(7)-(6)K1=(14)=(8)-(3)Ki为双面水准尺的红面分划与黑面分划的零点差(常数,为4.687m或4.787m)。
三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2mm,四等水准测量不得大于3mm。
(3)高差计算与校核按前、后视水准尺红、黑面中丝读数分别计算该站高差:黑面高差:(15)=(3)-(6)红面高差:(16)=(8)-(7)红黑面高差之差:(17)=(15)-(16)=(14)-(13)(17)应为100mm(原因是:使用配对的水准尺,尺常数相差100mm)。
如果观测没有误差,对于四等水准测量,(17)与100mm的误差不得超过5mm。
红黑面高差之差在容许范围以内时取其平均值,作为该站的观测高差:(18)={(15)+[(16)±100mm]}/2上式计算时,当(15)>(16),100mm前取正号计算;当(15)<(16),100mm前取负号计算。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水准测量是一种测量地面高程差异的方法,用于确定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根据精度的要求,水准测量可以分为一、二、三和四等水准。
在此,我们将重点介绍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等水准是一种中等精度要求的水准测量,适用于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及土地调查等方面。
它通常采用变换水准法进行测量。
变换水准是通过仪器测量控制点的高程,然后沿着测量线进行测量,将高程值通过计算和调整传递到目标点。
变换水准测量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高程基准点:在观测区域内选择合适的基准点,其高程已知。
这些基准点可以是水准标志或测量图上的高程点。
2.设置测量线路:根据测量任务的需求,在测量区域内选择测量线路。
测量线路应具备避开障碍物、地形较为平坦的特点。
3.布设控制点:根据测量线路的长度和地形的变化,确定适量的控制点,控制点应覆盖整个测量区域,使之与基准点连成闭合回路。
4.进行测量观测:使用水准仪或全站仪,在控制点上进行测量观测,记录高差和水平距离。
5.数据处理与计算:将观测到的高差和水平距离数据进行处理与计算,得到各控制点的高程值。
6.调整水准回路:根据计算得到的结果,对整个水准回路进行调整,以消除系统误差和观测误差。
常用的调整方法有平差法和最小二乘法。
7.高程传递:将调整后的高程值通过计算沿着测量线路传递到目标点。
四等水准是一种相对精度较低的水准测量,适用于一般土地调查和农田的高程测量。
相对于三等水准,四等水准需要更少的控制点和观测次数,因此成本更低。
四等水准采用的是闭合水准测量法。
闭合水准测量法包括以下步骤:1.建立高程基准点:在观测区域内选择一个基准点,其高程已知。
这个基准点可以是水准标志或测量图上的高程点。
2.设置测量线路:根据测量任务的需求,在测量区域内选择测量线路。
测量线路应具备地形较为平坦的特点。
3.布设控制点:根据测量线路的长度和地形的变化,确定适量的控制点,控制点应覆盖整个测量区域。
4.进行测量观测:使用水准仪或全站仪,在控制点上进行测量观测,记录高差和水平距离。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 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 1 —1. 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 前- 后;黑- 黑- 红- 红)八、、/(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9)=[(1)—(2)]X100m前视距(10)=[(4)—(5)]XI00m 三等〉75m 四等〉l00m前、后视距差(11)=(9)—(10)三等〉3m四等〉5m 前、后视距差累积(12)= 本站(11)+ 上站(12)三等>6m 四等》I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 十K—(7) 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 十K—(8) 三等> 2mn,四等 > 3mm(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 687m或4. 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 —(6)红面测得的高差 (16)=(8) —(7) 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 —[(16) ±0. 100]或(17)=(14) —(13)三等》3mm四等》5mm 高差的平均值(18)= [ (15)+(16) ±0. 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 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 787m时,取十0. 100,反之,取一0. 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一、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仍采用DS3水准仪,水准尺可用双面尺,观测程序可简述为后前前后,即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为:1,后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2,前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3,前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4,后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次序(表1)K 为水准尺常数,即尺底红面分划读数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顺序也可以采用后后前钱,四等水准测量还可采用单面尺进行观测,其观测顺序为后—前—变更仪器高—前—后 二、计算与检核的方法1,三等和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表2)2、计算与检核(1)视距计算后视距离:(9)=[(1)-(2)]X100前视距离:(10)=[(4)-(5)]X100前、后视距差:(11)=(9)-(10)前、后视距差(11)之值应符合表2中之规定前、后视距累积差:(12)=前一站的(12)+本站的(11)(12)之值应符合表2中前、后视距累积差的限差要求。
(2)高差计算①同一水准差红面、黑面中丝读数的校核红、黑面中丝读数差按下式计算:前尺:(13)=(6)+K 前-(7) 后尺:(14)=(3)+K 后-(8)其中:K 前、K 后为水准尺红、黑面的常数差,分别为和。
(13)、(14)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读数差限差的要求。
②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黑面: (15)=(3)-(6) 红面: (16)=(8)-(7)由于两尺的红面常数差K 分别为和,因此(16)±后才是红面测得的高差。
若后尺为,前尺为,应取“+“号,反之,后尺为,前尺为,则应取”-“号。
校核:(17)=(15)-(16)±=(14)-(13)(17)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要求。
③计算平均高差平均高差:(18)=21[(15)+(16)±]=(15)- 21(17)=(16)±+(17) (3)测段的最终校核 ①高差部分∑[(3)+(8)]- ∑[(6)+(7)]= ∑(15)+(16)]=2∑(18)(±其中,括号中的±在测站数为奇数的情况下才需要。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
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
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
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后视距(9)=[(1)—(2)]X100m前视距(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前、后视距差(11)=(9)—(10) 三等≯3m,四等≯5m前、后视距差累积(12)=本站(11)+上站(12) 三等≯6m,四等≯l0rn②水准尺读数的检核同一根水准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前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3)=(6)十K—(7)后尺黑面与红面中丝读数之差(14)=(3)十K—(8) 三等≯2mm,四等≯3mm(上式中的K为红面尺的起点数,为4.687m或4.787m)③高差的计算与检核黑面测得的高差(15)=(3)—(6)红面测得的高差(16)=(8)—(7)校核:黑、红面高差之差(17)=(15)—[(16)±0.100]或(17)=(14)—(13) 三等≯3mm,四等≯5mm高差的平均值(18)= [(15)+(16)±0.100]/2在测站上,当后尺红面起点为4.687m,前尺红面起点为4.787m时,取十0.100,反之,取—0.100。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用于普通的铁路和公路建设,采用DS3级水准仪和双面水准尺进行,观测和计算方法如下:1、观测方法:四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100米。
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1)(2)(3);(2)后视红面,读中丝(4);(3)前视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5)(6)(7);(4)前视红面,读中丝读数(8)。
以上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在后视和前视读数时,均先读黑面再读红面,黑面要读三丝读数,用于计算视线长度,红面只读中丝读数,括号内数字为读数顺序。
记录和计算格式见下表。
三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75米,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观测方法和记录计算格式同四等。
2、计算和检核;计算和检核算内容如下,见下表(一)测站上的计算和检核(1)视距计算;后视距离(9)=(1)-(2),前视距离(10)=(5)-(6)前后视距在表中以米为单位,即(下丝-上丝)*100前后视距差(11)=(9-(10)。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差不超过5米,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米。
前后视距累积差(12)=本站的(11)+上站的(12)。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累积差不超过10为米,三等不超过6米。
(二)、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的检核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为:(13)=(3)+K-(4)(14)=(7)+K-(8)K为水准尺两面的常数差,一对水准尺的常数差分别为4.687和4.787。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两面的读数差不得超过3mm。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m。
(三)、高差的计算和检核按黑面读数和红面读数测得的高差分别为:(15)=(3)-(7)(16)=(4)-(8)两面的高差之差可按下式计算,±100为两尺常数K之差(17)=(15)-(16)±100=(13)-(14)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两面高差之并不大于5mm,三等不大于3mm。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第一步:准备工作在进行四等水准测量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包括:1.确定测区范围:根据实际需要确定需要进行水准测量的区域范围。
2.选择测段: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测段长度,一般建议在1-2公里之间。
3.选择基准点:选择一个稳定的、不易移动的基准点作为起点和终点。
第二步:设站1.找平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每隔几百米设立一个找平点,找平点应选择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
2.设置测站:在找平点上设置测站,需要使用三脚架和水准仪来进行测量。
第三步:观测1.标杆设置:在每个找平点上设置标杆,并在标杆上进行编号,以便于后续的观测。
2.水平仪初始调整:在设置好的测站上,使用水平仪对仪器进行初始调整,使得水平仪能够保持水平状态。
3.观测读数:使用水准仪对每个标杆进行观测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在观测读数的过程中,测员应稳定仪器,以免产生过大的误差。
4.记录观测数据:将观测读数记录在测量记录表中,包括观测时间、测站号、标杆号、读数等信息。
第四步:校正水准测量中常常会受到一些影响因素的干扰,如大气压力变化、温度变化等,这些因素会对测量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校正。
1.气象因素校正:根据测量记录中的观测时间和测区的气象数据,进行气象校正,如计算大气压力校正数、温度校正数等。
2.仪器因素校正:根据仪器的器差表和校正表,进行仪器因素的校正。
第五步:计算1.高差计算:根据测量记录表中的读数数据,计算每个找平点的高差,可以使用正反算法或平均高差法进行计算。
2.高程计算:根据前一界线的高程和每个找平点的高差,计算每个找平点的高程。
第六步:绘图根据计算出的高程数据,进行绘图,绘制出各个找平点的高程分布图,以及找平点之间的高程曲线图。
可以使用专业绘图软件或绘图仪进行绘制。
第七步:检查与分析在测量完成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检查与分析,主要包括:1.高程闭合差检查:判断各个测段的高程闭合差是否符合预定的精度要求。
2.差错分析:分析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错,并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处理。
三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等水准测量步骤一、引言三等水准测量是地理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用于确定地面上不同点之间的高程差。
本文将介绍三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步骤,包括前方测量、后方测量和闭合差的处理。
二、前方测量1. 设置测站:首先,在测量区域内选择适当的位置,设置起始测站和目标测站。
测站的选择需要考虑地势平坦、视线开阔等因素。
2. 建立测网: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前方测量的测网。
测网的建立可以采用三角测量或者多边形测量的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3. 视线观测:在测网内的各个测站上,使用水准仪观测目标测站,记录下视线上的测距、测角等观测数据。
观测时需要注意水准仪的水平调整和观测时刻的选择,以提高观测精度。
4. 数据处理:将前方测量所得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各个目标测站的高程值。
处理方法包括观测数据的平差、高程差的计算等。
三、后方测量1. 建立后方测量路线:在目标测站附近,选择适当的路线进行后方测量。
路线的选择需要考虑地势变化、视线开阔等因素。
2. 视线观测:在后方测量路线上的各个测站上,使用水准仪观测起始测站和目标测站,记录下视线上的测距、测角等观测数据。
观测时需要注意水准仪的水平调整和观测时刻的选择,以提高观测精度。
3. 数据处理:将后方测量所得的观测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得到各个测站的高程值。
处理方法和前方测量相似,包括观测数据的平差、高程差的计算等。
四、闭合差的处理1. 计算闭合差:根据前方测量和后方测量所得的测站高程值,计算闭合差。
闭合差是测量误差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计算闭合差可以评估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2. 检查闭合差:对计算得到的闭合差进行检查,判断其是否在允许范围内。
如果闭合差超出了允许范围,需要重新检查观测数据、处理方法等,找出可能的误差来源。
3. 闭合差的处理:如果闭合差在允许范围内,可以采取平差等方法对测量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处理,提高测量精度。
五、总结三等水准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地理测量方法,通过前方测量、后方测量和闭合差的处理,可以获得地面上不同点之间的高程差。
三等、四等水准测量(教程)
三、四等水准测量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 视尺 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10)= [(5)-(6)] × 100(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2.高差部分(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17)= (8)-(7)(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完整版)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一、观测方法三四等水准测量仍采用DS3水准仪,水准尺可用双面尺,观测程序可简述为后前前后,即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为:1,后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2,前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3,前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4,后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次序(表1)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顺序也可以采用后后前钱,四等水准测量还可采用单面尺进行观测,其观测顺序为后—前—变更仪器高—前—后二、计算与检核的方法1,三等和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表2)2、计算与检核(1)视距计算后视距离:(9)=[(1)-(2)]X100前视距离:(10)=[(4)-(5)]X100前、后视距差:(11)=(9)-(10)前、后视距差(11)之值应符合表2中之规定前、后视距累积差:(12)=前一站的(12)+本站的(11) (12)之值应符合表2中前、后视距累积差的限差要求。
(2)高差计算①同一水准差红面、黑面中丝读数的校核 红、黑面中丝读数差按下式计算:前尺:(13)=(6)+K 前-(7) 后尺:(14)=(3)+K 后-(8)其中:K 前、K 后为水准尺红、黑面的常数差,分别为4.687m 和4.787m 。
(13)、(14)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读数差限差的要求。
②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黑面: (15)=(3)-(6) 红面: (16)=(8)-(7)由于两尺的红面常数差K 分别为4.687m 和4.787m ,因此(16)±0.100后才是红面测得的高差。
若后尺为4.687m,前尺为4.787m ,应取“+“号,反之,后尺为4.787m ,前尺为4.687m ,则应取”-“号。
校核:(17)=(15)-(16)±0.100=(14)-(13)(17)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要求。
③计算平均高差 平均高差:(18)=21[(15)+(16)±0.100]=(15)- 21(17)=(16)±0.100+(17) (3)测段的最终校核 ①高差部分∑[(3)+(8)]- ∑[(6)+(7)]= ∑(15)+(16)]=2∑(18)(±0.100) 其中,括号中的±0.100在测站数为奇数的情况下才需要。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的测量方法1、观测方法:四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100米。
每一测站,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1)后视水准尺的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1)(2)(3);(2)后视红面,读中丝(4);(3)前视黑面,读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5)(6)(7);(4)前视红面,读中丝读数(8)。
以上观测顺序为后后前前,在后视和前视读数时,均先读黑面再读红面,黑面要读三丝读数,用于计算视线长度,红面只读中丝读数,括号内数字为读数顺序。
记录和计算格式见下表。
三等水准测量,视线长度不超过75米,观测顺序为后前前后,观测方法和记录计算格式同四等。
2、计算和检核;计算和检核算内容如下,见下表(一)测站上的计算和检核(1)视距计算;后视距离(9)=(1)-(2),前视距离(10)=(5)-(6)前后视距在表中以米为单位,即(下丝-上丝)*100前后视距差(11)=(9-(10)。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差不超过5米,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超过3米。
前后视距累积差(12)=本站的(11)+上站的(12)。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前后视距累积差不超过10为米,三等不超过6米。
(二)、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的检核同一水准尺红、黑面读数差为:(13)=(3)+K-(4)(14)=(7)+K-(8)K为水准尺两面的常数差,一对水准尺的常数差分别为4.687和4.787。
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两面的读数差不得超过3mm。
对于三等水准测量不得超过2mm。
(三)、高差的计算和检核按黑面读数和红面读数测得的高差分别为:(15)=(3)-(7)(16)=(4)-(8)两面的高差之差可按下式计算,±100为两尺常数K之差(17)=(15)-(16)±100=(13)-(14)对于四等水准测量,两面高差之并不大于5mm,三等不大于3mm。
(四)计算平均高差(18)=1/2[(15)+(16)±100](五)、总的计算和检核每一测段完成后,应作如下检核;(1)、视距计算检核:末站的(12)=∑(9)-∑(10)总视距=∑(9)+∑(10)(2)高差的计算和检核当测站为偶数时,总高差=∑(18)=1/2[∑(15)+∑(16)]=1/2{∑[(3)+(4)]- ∑[(7)+(8)当测站为偶数时,总高差=∑(18)=1/2[∑(15)+∑(16)±100]。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记录方法
双面尺法观测程序
黑
红
①后视黑面,精平,读取上、下、中丝
面 尺
面 尺
读数,记入(1)(2)(3)中;
②前视黑面,精平,读取上、下、中丝 读数丝读数,记入(7); ④后视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入(8)。
三、四等水准测量记录(双面尺法)
(5) 前 (10) 后-前
(12)
1.030 后1
(6) (15)
1.242
(7) (16)
6.030
(14) (17)
-1
K为尺 (18) 常数:
K1=4.787 K2=4.687
0.442 前2 0.736 5.422 +1
58.8 后-前 +0.506 +0.608 -2 +0.5070
+0.1 +0.1
双面尺
48
00
0.013m
水准测量的测站检核方法 (1)双仪高法: 第一次测得高差:h=1 .236;第二次测得高差:h=1.238;平均高差 为:h=1.237m
(2)双面尺法:h=(h黑+h红±100mm)/2
TP1 h
BM
1.主要技术要求(四等水准测量)
①视线高度: 高于0.2m ②视线长度: 不超过100m ③前、后视距差:△d不得超过5m ④前、后视距累积差: ∑△d不得超过10m ⑤红黑面读数差:(K+黑-红) 不超过3mm ⑥红黑面高差之差:(h红±0.1m)-h黑不超过5mm
TP.12 TP.2
1.954 1.373 58.1
1.276 0.694 58.3
后2 1.664 6.350 前1 0.985 5.773 后-前 +0.679 +0.577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在科学研究中,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是常用的高精度水准测量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包括其定义、测量原理、具体步骤以及应用领域等。
1.定义2.测量原理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借助自动水准仪进行,通过水准差的观测来确定地面各点的高差。
在具体测量过程中,先选择基点和目标点,然后设置测点,并进行水准仪的观测,最后根据测量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得到目标点的高差值。
3.具体步骤(1)测量点的选择:选择基点和目标点,并设置适当数量的测点,以确保测量精度和数据的可靠性。
(2)水准仪的架设: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水准仪进行架设,并对其进行调整和校准。
(3)观测水准差:通过水准仪进行观测,记录各测点的水准差。
(4)数据处理:对观测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以得到测点的高差值。
(5)精度评定: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定,判断测量精度是否满足要求。
4.应用领域三等水准测量主要应用于高精度的工程测量和地理测量中,例如大型桥梁、隧道、高楼大厦等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高程测量、地理信息系统(GIS)中的高程数据采集等工作。
1.定义2.测量原理四等水准测量与三等水准测量类似,也是通过水准差的观测来确定地面各点的高差。
不同的是,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相对较低。
3.具体步骤四等水准测量的步骤与三等水准测量基本相同,包括选择测点、架设水准仪、观测水准差、数据处理和精度评定等。
4.应用领域四等水准测量主要应用于一般工程测量和土地测量等领域,例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高程控制、土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等工作。
总结: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是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测量中的高精度水准测量方法。
通过选择测点、架设水准仪、观测水准差、数据处理和精度评定等步骤,可以得到地面各点的高差值,并为工程建设和地理测量提供高程数据。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测量精度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水准测量方法,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步骤1.前期准备在进行水准测量之前,需要充分准备相关设备和资料。
首先,需要准备好水准仪、测量杆、三脚架等测量仪器和设备,并进行校准。
此外,还需要准备测量用纸、笔、记号棒、标尺等相关办公用品。
此外,还需要准备好水准测量的控制点,即已知高程的点,以提供参考。
2.确定测量线路根据实际测量需要,确定测量线路。
测量线路应能够覆盖所需测量区域,并能够通过已知高程点,以提供测量参考。
测量线路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地形、可行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3.建立起点控制点在测量线路的起点附近建立起点控制点。
起点控制点应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立起点控制点后,需要进行精确水准测量,测得起点的高程值。
4.建立测量截面在测量线路上,根据需要的测量精度和工作条件,建立测量截面。
测量截面通常选取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尽量避免受到大气条件和地面条件的干扰。
5.进行水准测量在测量截面上进行水准测量。
测量时,先找到距离起点控制点最近的已知高程点,作为参考点。
然后,使用水准仪,测量该参考点的高程值,并通过调整水准仪,使测量线与水平方向保持一致。
接下来,根据测量线路的需要,依次测量每个目标点的高程值,同时记录下来。
6.进行校正和后处理完成测量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校正和后处理。
首先,对水准仪的观测结果进行闭合差检查,以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接着,根据测量线路的要求,对观测数据进行平差处理,根据平差结果,计算出目标点的高程值,并将其与已知高程点进行比较,进行校正。
7.绘制高程图校正后的测量数据用于绘制高程图。
绘制高程图时,需要根据测量数据的高程值,将其在适当的比例尺上绘制出来,并标注高程数值。
同时,还可以使用等高线来表示地形的变化,以便更直观地显示测量结果。
8.复核和验收测量图绘制完成后,需要进行复核和验收。
复核主要是对绘制的高程图进行核对,确保绘制的数据和观测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验收通过对测量过程的评估和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判断测量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以确保测量工作的质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测量是土木工程中一项重要的测量任务,用于确定地面上不同点之间的高程差。
根据测量的精度和准确性要求不同,水准测量可以分为一、二、三和四等水准测量。
本文将重点介绍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
三等水准测量是一种中等精度的测量方法,其精度要求为每公里误差不超过1.0毫米。
下面是三等水准测量的具体步骤:1.设立控制点:首先需要在测量区域内选择一些控制点,这些点需要满足地形条件相对稳定、地形比较平缓,并且易于观测。
2.建立水准路线:根据控制点的分布情况,确定水准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并逐段规划水准路线。
水准路线应尽量避免大的起伏和地形变化。
3.设置测站:在水准路线上适当的位置设置测站,每个测站都需要设置两个高程点,一个作为起点高程,另一个作为重测高程。
测站的设置应尽量避免冲突和干扰。
4.进行观测:在每个测站上进行高程观测,使用适当的水准仪和测量设备进行观测。
观测过程中应控制好水准仪的水平和稳定,减少观测误差。
5.数据处理与计算: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包括差值调整、误差分析和平差计算。
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等水准测量是一种较低精度的测量方法,其精度要求为每公里误差不超过2.0毫米。
下面是四等水准测量的具体步骤:1.设立控制点:与三等水准测量相同,需要在测量区域内选择一些稳定的地点作为控制点。
2.建立水准路线:根据控制点的分布情况,确定水准路线的起点和终点,并规划好具体的测量路线。
3.设置测站:在水准路线上合适的位置设置测站,每个测站都需要设置两个高程点,一个作为起点高程,另一个作为重测高程。
4.进行观测:在每个测站上进行高程观测,使用适当的水准仪和测量设备进行观测。
5.数据处理与计算:对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包括差值调整、误差分析和平差计算。
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相对于一、二等水准测量来说,要求较低的精度和准确性,但仍需要保证测量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和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和步骤《三四等水准测量方法和步骤》嗨,朋友!今天我要跟你唠唠三四等水准测量这档子事儿,这可是个很有用的技能哦!首先呢,咱们得把家伙事儿准备好。
就像战士上战场得有枪一样,咱们得有水准仪、水准尺、尺垫这些东西。
可别小看这些家伙,没它们,咱们这活儿可没法干。
接下来,咱们要选好测量的路线。
这就好比你出去旅游选路线,得挑个好走又能看到美景的。
尽量选地势平坦,障碍物少的地方,不然磕磕绊绊的,能把你烦死。
选好路线,就该设站啦!找个视野开阔,能清楚看到前后尺的地儿。
这时候你得站稳咯,别跟个不倒翁似的晃悠。
把水准仪架在那,调平它。
这调平可是个技术活,就像你给女朋友拍照,得把角度找好,不然她能跟你急。
想象一下水准仪的气泡就是个调皮的小孩,你得哄着它乖乖待在中间。
然后呢,开始观测啦!先瞄准后视尺,读取读数。
这读数可得看准喽,别眼花看成别的数,不然前面的功夫都白费啦。
读数的时候,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狙击手,眼神要准,要稳。
读完后视尺,赶紧瞄准前视尺,再读数。
这前前后后的,可别搞混了,不然你就等着从头再来吧。
测完一站,别着急走,还得计算一下。
这计算就像是你算自己这个月花了多少钱,得仔细点。
高差、视距啥的,都算清楚。
要是算错了,后面的结果可就全错啦,那可真是一步错步步错。
算完没问题,就可以搬站啦!搬到下一个点,重复刚才的步骤。
这就跟玩游戏闯关一样,一关一关地过。
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要记得多做记录。
不然等你测完了,发现啥都没记,那可真是欲哭无泪啊。
记录的时候也要写清楚,别写得跟医生开的药方似的,自己都看不懂。
还有哦,测量的时候要注意天气。
要是刮大风下大雨,你就别硬上了,不然仪器被吹跑了或者进水了,那可就惨啦。
总之,三四等水准测量这事儿,说难也不难,只要你细心、耐心,按照步骤一步一步来,肯定能搞定。
朋友,加油吧,相信你没问题的!现在,赶紧去试试这神奇的测量方法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四等水准测量
三、四等水准测量所使用的水准仪,其精度应不低于DS 3型的精度指标。
水准仪望远镜放大倍率应大于30倍,符合水准器的水准管分划值为20’’/2mm 。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参见表1。
表1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指标及观测要求
注:表中L 、K 均表示路线长度,以Km 为单位。
一、 观测方法
三、三、四等水准测量主要采用双面水准尺观测法,除各种限差有所区别外,观测方法大同小异。
在每一测站上,首先安置仪器,如超限,则需移动前视尺或水准仪,以满足要求。
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观测,并计入三(四)等水准测量手簿中(表2)。
(1) 读取视尺面读数:下丝(1),上丝(2),中丝(3)。
(2) 读取视尺面读数:中丝(4),下丝(5),上丝(6)。
(3) 读取视尺面读数:中丝(7)。
(4) 读取视尺面读数:中丝(8)。
测得上述8个数据后,随即进行计算,如果符合规定要求,可以迁站继续施测;否则应重新观测,直至所测数据符合规定要求后,才能迁到下一站。
二、测站计算与校核
测站上的计算有下面几项(表2)。
1.视距部分
(9)= [(1)-(2)] × 100 (式中“100”为视距乘常数,下同)
(10)= [(5)-(6)] × 100
(11)= (9)-(10) (绝对值不应超过2m)
(12)= 本站的(11)+前站的(12)(绝对值不应超过5m)
2.高差部分
(13) = K1+(3)-(8)(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14) = K2+(4)-(7)(绝对值不应超过2mm)
上两式中的K1和K2分别为两水准尺的黑、红面的起点读书差,亦称尺常数或起点差。
表2观测所用双面(黑、红面)水准尺的尺常数为:K1=4.787m、K2=4.687m。
尺常数的作用是检核黑、红面观测读数是否正确。
(16)= (3)-(4)
(17)= (8)-(7)
(15)=(16)-[(17)±0.100] = (13)-(14)(绝对值不应超过3mm)
由于两水准尺的红面起始读数相差0.100m,即4.787m与4.687m之差,因此,红面测得的实际高差应为(17)±0.100。
取“+”或取“-”应根据后、前视尺的K值来确定。
+(17) ±0.100]/2,作为该站测得的高差值。
表2为三等水准测量手簿,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观测记录和计算校核的顺序。
当整个水准路线测量完毕,应逐页校核计算有无错误,校核的方法是:
先计算:Σ(3)、Σ(4)、Σ(7)、Σ(8)、Σ(9)、Σ(10)、Σ(16)、Σ(17)、Σ(18)。
则:Σ(3)-Σ(4) = Σ(16)
Σ(8)-Σ(7) = Σ(17)
Σ(9)-Σ(10) = (12)
末站
当测站总数为奇数时: [Σ(16)+(Σ(17) ±0.100)]/2 = Σ(18)
当测站总数为偶数时: [Σ(16)+(Σ(17)]/2 = Σ(18)
水准路线总长度: L = Σ(9)+Σ(10)
四等水准测量一个测站的观测顺序,可采用:后(黑)、后(红)、前(黑)、前(红)。
即读取后视尺黑面读数后随即读红面读数,而后瞄准前视尺,读取黑面及红面读数,测站记录计算与三等水准测量完全相同。
三、成果整理
三、四等水准测量,一般布设单一水准路线(附合水准路线、闭合水准路线和支水准路线),外业成果经检查合格、高差闭合差符合表1的限差要求时,方可进行高差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
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与一般水准测量方法相同,它是把闭合差反符号,按与测段长度成正比例进行分配。
支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量,取往返测高差的平均值计算高程。
表2 三等水准测量手簿
表2 三等水准测量手簿
测段:自 SB-3 至 SB-1 日期:仪器型号:S3 210033 时刻:始:8时8分天气:晴观测者:李晓明末:9时6分呈像:清晰稳定记录者:张国立
下面介绍一下3中测量方式(附合、闭合、支水准路线)的闭合差的调整和高程计算。
概念:
根据测区实际情况和需要可布置成单一水准路线和水准网。
单一水准路线又分为闭合水准路线、附和水准路线和支水准路线三种形式。
两条以上单一水准路线相交于某一待定水准点则称为水准网,其相交点称为结点,在下图中,水准点5即为结点。
当A 、B 两点的距离较远或者高差较大时,安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得它们的高差,这时需要设置转点。
在转点放置尺垫即可(注意在相邻两站观测过程中转点尺垫不许有任何的变动),每安置一次仪器称为一个测站。
水准网
支水准路线
附合水准路线
闭合水准路线
BM4
BM3
BM2
BM1
BM1BM2
BM1
32
4
1
5
2
1
3
2
1
3
2
1
BM1
1闭合水准路线计算
【例】:如图所示,一闭合水准路线各段高差观测值及其长度均注于图中,已知水准点BM5的高程为37.141m ,求1、2、3点高程。
h 4
m
h 3m
m
m BM5
现结合下表说明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调整与高程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1)计算路线闭合差h f :
44mm h f h ==+∑测 80mm h f =±=±允
可见 h h f f <允,说明成果符合要求。
闭合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调整与高程计算
(2)计算高差闭合差改正数i v :
改正数i v 与闭合差符号相反,且改正数i v 数值总和与闭合差相等。
在同一水准路线上,一般可认为观测条件是相同的,所以可认为误差的大
小与路线的长度或者测站数成正比。
这样闭合差的调整方法是:按与距离或者测站数成正比例、反符号分配。
则各段路线高差闭合差的改正数i v 为:
h i i f L L v =-
∑ 或 h i i f
n n
v =-∑ 式中,L ∑为水准路线的总长, i L 为各测段距离;n ∑为水准路线测站数总和,i n 为各测段的测站数。
分配完后,必须满足h v f =-∑,否则说明计算有误,应重新计算。
(3)计算改正后高差:
高差观测值 + 高差改正数,即为改正后的高差。
(4)计算待测点高程:
前一点高程 + 两点间改正后高差,即为最终各测点的高程。
2附合水准路线计算
(1)计算路线高差闭合差h f :
h h f -=∑测终始(H -H )
(2)、(3)、(4)与闭合路线相同。
3支水准路线计算
(1)计算路线高差闭合差h f :
h h h f -=∑∑返
往
(2)计算高差值:
取各测段往返测高差中数(往返测高差绝对值之和的平均值)作为本测段的高差,符号以往测为准。
(3)计算各测点高程值:
由起始点高程往后推算,即
“前一点高程 + 两点间高差 = 后一点高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