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诗词与他的情感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诗词与他的情感世界江西省新余市高新区第三小学 简思平
【摘 要】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才华的文学家之一,其文学成就更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对后世影响深远。
苏轼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文学家的才情,有为政为官者的豪情,还有常人的朴素情感。
他丰富的诗词表达了丰富的情感,体现了他刚直、真诚、乐观、豪放的文化人格。
【关键词】 诗词;激情;亲情;乐观;豪情
苏轼于1036年出生于四川眉山,他生长在一个书香之家,苏轼天资过人,在父母的言传身教及自己的苦学勤读下,成长为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坎坷的为政生涯,人生的经历及感悟,使他成为独步文坛的一代文豪。
苏轼的一生是激情的一生,又是旷达豪放的一生,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的情感愈加成熟,使他的作品走向一个个高峰。
一、人生写意的激情
公元1071年,苏轼通判杭州。
杭州,一座迷人的城市,山明水秀,丝绸织锦、龙井茶、江潮、牡丹花最负盛名,更有举世闻名的西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样镶嵌在杭州的西部。
苏轼一到杭州,就陶醉在这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中,苏轼整日与湖相伴,与山相依,在这三年中,西湖激发了苏轼的才情,苏轼的才情也成就了西湖的美名。
望湖楼在西湖的东北角,是一个观湖赏景的好地方,苏轼常在这里流连忘返,在望湖楼上看西湖的美景或是新月初上的夜景: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宿望湖楼再和》。
特别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苏轼把西湖的远、近、动、静、声、色写得有景有情,把西湖水天一色的旖旎风光作了最传神最完美的描绘: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此,西湖又名西子湖,她的天生丽质令人心旷神怡。
在西湖边上,苏轼尽情挥洒着人生的激情,他的胸怀和才情赢得了无数的崇拜者。
曾经有一位端庄美丽的年轻女子,在湖心等候苏轼,并为他献上《长相思》《高山流水》两首筝曲后飘然而去,那筝曲余音袅袅,犹响耳边,苏轼情凝笔端,写下了这首词: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在杭州的三年,是他人生中最幸福、最激情写意的一段时光,他在诗中写道: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二、浓醇深厚的亲情
苏轼与弟弟苏辙感情深厚,生死与共。
每一次离别都依依不舍,远程相送。
公元1061年,苏轼签判凤翔,兄弟俩第一次离别,苏轼写下了:
不饮胡为醉兀兀,此心已逐归鞍发。
归人犹自念庭闱,今我何以慰寂寞。
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
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熙宁九年中秋,在明月下,苏轼又想起分别多年的弟弟,举杯望月,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传唱古今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兄弟俩心息相通,共赏明月的温馨画面。
这首词也成了中秋思念词的经典之作。
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有几十首是专门写给子由的,可见他们兄弟情之至深、挚厚。
苏轼与王弗于1054年结婚,然而在1065年,夫人王弗去世,年仅27岁,苏轼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万分悲痛。
王弗的知性、宁静、勤劳和聪颖才学令苏轼永生难忘。
十年后,他晚上梦见王弗,醒来之后,内心的悲伤依然难以自抑,提笔写下了一首情凄意挚的词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思致委婉,情调凄凉哀婉,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
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三、思索人生的乐观与豪情
苏轼从离开杭州赴密州,生活环境的变化、心境的变化,使他的诗词境界也发生了变化,人生的写意到世事的感慨,苏轼踌躇满志,要成就“致君尧舜”的伟业,实现为民造福的理想。
任密州知州时,苏轼想起边境战事,心中涌起驰骋疆场,为国征战的豪情,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激昂奔放,豪情满怀,开创了一种豪放词风,宋词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苏轼在“乌台诗案”后死里逃生,使苏轼对外界产生了莫名的恐惧和战栗,但他心中仍是豪情不减,游湖北蕲水清泉寺时,看着那溪水西流,不禁信口而歌: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特别是他面对滔滔长江水,心中的豪情油然而生,提笔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以雄伟魄力,汹涌澎湃的气势开篇,让自己人生的豪情如这滔天江水一样奔泻而出。
(下转第67页)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分析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鸣凰中心小学 王 鸯(上接第68页)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愈加突出,
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正确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身心健康发
育成长有深远影响。
小学语文教师有效落实诵读国学经典实践,有助
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帮助其形
成健康的心态与观念,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
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的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事业
的改革创新提供一点参考意见。
一、声情并茂范读,促进学生掌握诵读技巧小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过程中,由于其自身学习能力、理解能力、领悟能力有限,经常掌握不准诵读的节奏和语气等,对诵读内容理解不够深刻,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普遍认为文言文形式的国学经典晦涩难懂,没有学习和诵读的欲望,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国学经典的自信心,影响了学生文化素养与语文水平的提升。
面对这一困境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意识到自身在课堂上的职责与作用,根据小学生目前的学习特征与实际语文水平,通过给学生范读的方式,让学生在感官刺激下,可以更加容易地理解国学经典内容,感悟到诵读中的奥妙。
需要教师留意的是,范读不能只是有感情地朗读,这样无法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要运用肢体语言、表情、语气相结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不仅在听觉上有强烈刺激,在视觉上也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目光,促使学生认真投入地观察教师是如何范读的,培养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的良好习惯,在范读中促进学生掌握诵读技巧和节奏,理解国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之初》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在给学生讲解课文内涵前,首先给学生范读一遍。
当诵读到“玉不琢,不成器”时,使用肢体语言做出雕琢玉石的动作,当诵读到“教之道,贵以专”时,用教具指着黑板做出教学的动作……这种新颖的范读方式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动作理解了课文的含义,通过教师有感情地诵读,掌握了课文诵读的节奏,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故事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的思维过程具有显著的形象思维特点,需要具体的事物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传统的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只是将国学经典知识灌输给学生,抽象且深刻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甚至有学生出现了抵触国学经典学习的不良情绪,降低了学习效率与质量。
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从学生兴趣爱好入手,使用故事法这个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国学经典教学导入方式,让学生可以在导入环节逐渐积聚学习热情,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以饱满向上的学习态度迎接接下来的国学经典诵读学习,使语文国学经典教学充满童真、童趣,成为学生的快乐殿堂,这也是实现寓教于乐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例如,在《姓氏歌》诵读导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百家姓——张的来源故事,动画片形式的故事讲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动力,在学生观看得意犹未尽之际,教师按下暂停键,询问学生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姓氏,学生热烈地回应着教师,这时教师顺势导入本节课的诵读教学,和学生一起在诵读中走近国学经典知识,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三、巧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精心设计疑问情境,可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国学经典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能够增添教学的互动性,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以及与同学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时间、空间,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在问题驱动下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效果。
例如,在《大禹治水》的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诵读一遍课文,接着创设疑问情境:“同学们,那么凶猛的洪水大禹不怕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深思,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如果是自己面临迎面冲来波涛滚滚的洪水,会不会害怕得跑远,不敢去治理。
在思考中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也被其一心为民的崇高品质与聪明才智所打动,励志要做一个向大禹一样勇敢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经过心灵洗涤后,学生的诵读更加有了真情实感,传递出了课文的内涵与思想。
四、组织演绎活动,提升学习体验小学生喜欢实践活动,不喜欢长时间坐在板凳上学习,如果让学生一直在教室中坐着诵读教材中的国学经典,很容易出现学生三分钟热度后不再认真诵读的现象,难以实现教学目标。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满足学生“好动”的心理需求,组织演绎活动,让学生将国学经典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在表演中诵读课文词句,提升学生诵读的乐趣,创新教学模式,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教学《亡羊补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羊、狼以及养羊的人,把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演绎出来,学生踊跃参加这个实践活动,在演绎中体会到了成语文字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明白了发现问题后要及时想办法补救,这样才能够避免继续受损失。
学生有了这次演绎活动的体会,提升了诵读课文的热情,提高了诵读品质与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全面实施背景下,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国学经典内容,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诵读国学经典的实践,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国学经典诵读兴趣与效率,从而充分发挥出诵读国学经验的积极意义,让小学生可以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受益终生。
苏轼从写意的激情到悲壮的豪情,他在人生经历中不断地思考,
从一个踌躇满志的进士到历经坎坷的文学巨匠,在生活中的自言、自
得、自乐,从而实现了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终究成就了自
己不朽的一生,如明月一样照亮古今。
【参考文献】[1]林语堂.苏东坡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2]王水照,崔铭.苏轼传[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3]孔凡礼.苏轼诗集[J].中华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