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6[人教版] 精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教材分析本课古诗是《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涵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
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刻画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学情分析这两首诗中的生字不多,因此学生诵读起来不算困难。
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
学习《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的观察、欣赏。
学习《游山西村》要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学生比较困难,教师加以帮助。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突破措施:引领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大意。
学生:查阅作者资料。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
第二课时:学习《游山西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会“莫、腊”等生字。
2.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1.能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教学过程一、复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
1. 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背诵《题西林壁》和《游山西村》这两首古诗,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学会欣赏古诗的意境美,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诗人面对自然、生活时的情感表达,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题西林壁》: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内涵,感受苏轼豁达的人生观。
2. 《游山西村》:解读“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人生智慧,体会陆游对生活的热爱和坚韧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含两首古诗的原文、注释、译文及相关的背景资料。
2. 古诗配乐朗诵音频或视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诗歌韵律。
3. 准备相关图片、地图等辅助教学工具,便于学生直观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色和情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庐山和山西村的美景图片,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行阅读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 互动解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品析诗句,讲解字词含义,梳理诗歌脉络,深入理解诗意。
4. 配乐朗诵:播放古诗配乐朗诵,让学生在音韵之美中进一步体悟诗歌的意境。
5. 小组讨论:分组探讨两首诗的主题思想以及诗人所寓含的人生哲理,分享各自的理解感悟。
6. 总结提炼:师生共同总结两首诗的艺术特点和人文内涵,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五、教学延伸:布置课后作业,如制作诗配画作品,或者尝试创作一首描绘家乡景色的小诗,以此加深对古诗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题西林壁》与《游山西村》两首诗中的深刻哲理和生活智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借鉴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坚韧意志,不断探索前行。
四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一)导入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二)自学《绝句》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泊(bó)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
“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
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
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学内容
《古诗两首》教学内容课题: 5、古诗两首本课时数:2课时课型: 新授课前准备:老师准备演示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一、教学目标:学会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生词;读懂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诗中的哲理;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二、教学、难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读背古诗;理解诗中包含的哲理,有所启发,体会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观察方法。
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一、课件演示导入:1、看课件,边看边想:说说方块演示告诉了我们什么?(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发现。
)2、世间万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有不同的发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大诗人苏轼笔下的庐山面目。
3、板书课题,了解题意,简介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四川眉山。
陆游——南宋著名诗人,浙江绍兴人。
)二、重温古诗的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初读感知——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悟意境—熟读成诵三、按上述学习步骤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1、初读感知,读通读正确。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读通读正确,然后抽读2、了解作者,理解读题(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读题目的意思三、点播提高1、分组合作学习,要求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理解诗句时,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补充诗中没有的一些词句,才能正确理解诗句意思,这是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方法后各自试着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全班交流。
※前两行意思是: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挺立的山峰。
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
※后两行的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己就在庐山之中啊!3、品读悟意境(1)启发谈话悟意境: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到特点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作者想到了什么呢?(用心思考,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经过思考,作者发现其中的奥秘师——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教学设计_5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送元二使安西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二、目标确立依据(一)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安西边疆,诗人赶来渭城为朋友送行,其深厚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宴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到很多古诗,但是在读诗、悟诗方面还有所欠缺,因此,借助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有效进行教学。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诗歌内容。
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准备1、课件2、图片3、视频:渭城、阳关、王维送元二的情景4、歌曲:《阳关三叠》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解题,了解时代背景1、导入:还记得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吗?它的作者是?(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王维的古诗,看老师写课题,想一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2、解题。
(1)“送”的意思?“元二”是一个人的名字吗?“使”的意思?(2)元二能不能不去?简介时代背景。
(3)了解“安西”(4)齐读诗题。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学习多音字(主要是朝、舍)3、再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请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读。
5、叠读。
(三)领会诗意,体味别意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接下来大家快速地找一找,看看诗中有哪些表示地方的词语?学生回答。
老师把这些地方放到了唐朝的地图上,简介路线。
咱们先去渭城欣赏一下吧!1、学习前两句,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教师:都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渭城你看到了什么景物?(1)朝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2)客舍:客舍为什么“青青”(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指导朗读:这样的渭城美吗?齐读。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持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理解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人教版)20古诗两首学习目标、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3、课文插页的挂图。
第一课时对联导入,揭示课题、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
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
b.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想:古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6、围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
7、小组汇报、交流。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古诗两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学设计中教师根据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通过作画或想象画面,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激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1)查找有关作者(苏轼、陆游)、庐山、题壁诗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1)课前预习课文;读准生字词。
(2)查找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以画引入,激趣学诗(教师边在黑板上画简笔画边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山吗?谁去过庐山?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庐山的风光?(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都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
)看,这就是庐山,今天,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风光。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设计意图:教师用简笔画的形式简单勾勒出庐山的轮廓,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交流资料,理解诗题1.学生结合预习,说说自己对诗题的理解。
2.指名介绍西林寺及庐山,教师补充题壁诗的资料。
了解《题西林壁》就是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3.教师引问:谁来介绍一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
所以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所查找资料进行交流,也是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三、初读古诗,感受美1.学生仔仔细细将诗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注意诗的停顿。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
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两首》教案
上饶县中小学教师备课单上饶县教育体育局监制学校大地中心小学姓名蒋阳兵备课时间年级四班级 2班学科语文课题 5.古诗两首课型新授课时第2课时上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真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过程与方法:理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层意思,尝试加以运用。
2.引领学生品读重点字词,加强感情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乡亲们的淳朴热情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教法学法:教法:互动,引导学法:朗读,感悟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山西村》,作者是陆游,你们都读过陆游的那些诗呢?《秋叶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能谈谈你对诗人陆游的了解吗?出示课件: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二、互动合作(1)乡亲们是怎样招待这位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呢?出示古诗的一二两句。
自由读读一、二句诗,然后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同桌相互说。
(不要笑农家的腊酒浑浊,丰年待客的鸡肉猪肉够充足)山民对待诗人是那样的热情、好客。
(2)山民无比敬爱诗人,诗人热爱山民,这是一份多么真挚的情感啊!让我们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读。
板书:情谊真。
三、展示交流1、受到乡亲们热情款待的陆游心情豁然开朗。
他骑上毛驴,流连于山水之间。
出示诗句,他看到了那些景物?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山重水复指的是山峦重重,山一程,水一程。
水道弯弯,柳暗花明又指的是什么?美丽的小山村。
这里的疑是什么意思?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个人说——同桌说。
(山重水复真好像已无路可走,柳暗花明处又冒出一个村庄。
)2、在山重水复,作者以为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他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可以拓展)这景色怎么样?板书:景色秀。
3.在学习中,生活中,你有过和诗人相同的感受吗?请根据提示写话。
小学四年级语文4、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4、古诗两首《春日偶成》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自读古诗,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
2、在自读、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体会其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插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自读古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二、指名朗读,正音。
●三、多种形式朗读:范读、学生各自练读、指名读、齐读。
●四、熟读诗歌,对照译文,理解诗意。
●五、朗读诗歌,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1、这两首诗都是写春景,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
《春日偶成》:淡云轻风红花绿柳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
2、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先自悟,再在小组进行交流。
指名交流:《春日偶成》:表现了诗人在春天无比高兴、愉悦的心情。
3、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
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七、练习背诵:自由练习背诵,同桌互背,小组比赛背,指名背诵,齐背。
●八、作业:。
新课标人教版(部编版)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6.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课件
2019/9/9
1
人生短暂,在漫漫人生路上,除 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必不 可少的,那就是友情。
友情是真挚而宝贵的。 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永 远珍藏的美好记忆!
2019/9/9
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20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李白伫(zhù)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chóu,
chàng)之情油然而生,便挥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2019/9/9
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019/9/9
9
2019/9/9
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
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
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
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
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
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
19
妙句赏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
“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的目光望着远去的帆影,一直看到 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
“唯见长江天际流”:帆影已经消失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 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这两句看似写景,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及 自己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 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 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及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叙事)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景、议论)
教学反思:
优点:1、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积极性较高。通过学生跟读,可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比较好,通过课下查资料,基本完成预习目标;
说说哪位同学理解的深刻。
3.小结:学习古诗要结合课文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很好的方法。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诗句意思深刻?在文中标记出来,并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想法。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也在文中做好标记。
集体交流:
1.对于写得好的,或者意思深刻的,只要学生回答得大体正确即可。
2.对于不明白的,让学生互相解答。
(4)教师范写,边讲解:
“疑”左窄右宽
(5)学生练习书写。
(6)评价反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书写书写较好的。
(二)词语
1.运用查字典、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课生词:题只缘腊酒浑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把你的理解写在词语的旁边。
2.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词语值得积累,请在课文中分类标记。
1.理解:
(1)学生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要能结合本文注释理解。
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考方法、理解内容、体会表达等方面来谈。
限
时
检
测
四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两首》限时检测题
学校:班级:姓名:
一、用“”划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侧成峰(cèchè)腊酒浑(hún jūn)足鸡豚(tūn tún )
重复(chóng zhòng)重量(chóng zhòng)
2024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
2024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第三单元《大自然的语言》。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秋天的雨》、《大自然的语言》和《古诗两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课文中描绘的秋天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2. 学会生字、新词,并能熟练运用。
3.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新词,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秋天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关注。
2. 新课内容学习(20分钟)(2)学习生字、新词:教师讲解,学生跟读,并练习书写。
3. 例题讲解(10分钟):针对课文中的难点,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大自然的语言》2. 生字、新词:秋天的雨、丰收、硕果、层林尽染、霜叶红于二月花3. 课文大意:描述了秋天的景象和自然界中的语言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用“秋天的雨”造句。
(2)结合课文,谈谈你对大自然的语言的理解。
(3)背诵《古诗两首》。
2. 答案:(1)示例:秋天的雨,滋润着大地,让万物生长。
(2)示例: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我们要用心去感受。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分组合作、例题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部分环节略显紧张,今后需注意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开展“我心中的大自然”主题征文活动,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的安排与实施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教材,注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文章。
四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两首》集体备课教案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白唐王维
依依惜别情深意重
教学反思: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黔西县第二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20.古诗二首
主备人:陈琼
上课时间:12.13周
课时划分: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陈正清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悟。
1、谈话激趣入题。
2、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进一步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检查预习情况,校正读音。
4、初步走进诗篇。
(大体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板书:送)
二、诵读诗文,把握诗意。
1、总结理解古诗的办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
2、学生自主利用上述方法互相说说诗的大意。
3、理解诗意。
、
4、整体把握诗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意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诗人和朋友告别时的地方。
(出示地图:黄鹤楼)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让学生通过结合地图理解“西辞”的意思。
3、以“烟花三月”为切入口,让学生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诗人和朋友离别的情景。
让学生入境入情)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诵读这两句诗,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
(1)让学生想象诗人站在江边久久不离去,看着友人渐渐远去,诗人此时会有何感想。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情谊之深。
)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朋友之间那种“海内存知己”的情谊。
)
(4)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诵读诗句。
(提倡换位赏读,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身临其境地感悟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谊。
)
2、有感情地背读。
3、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是充满深情厚谊的)
五、布置作业。
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第一首诗。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利用学习上首诗的办法,学生自主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小组合作,共同探究)
2、汇报交流学习情况。
(在合作中学习。
共同发挥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
3、诵读诗句,整体把握诗句的意境。
三、拓展思维,举一反三。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在诗句中深深体会到: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友情让人生更加美丽。
3、初步总结古人是怎么样表达对朋友的思念、爱。
四、布置作业。
1、写两句表达有情的话。
(也可以是诗句)
2.查找有关友情的名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