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op效应实验报告.docx3

合集下载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广辉摘要本试验通过计算机及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以16名华东师大学大二本科生为被试进行了注意分配的测试,并用excel与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不同的刺激材料反应时分别采用对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C套实验材料与其他实验材料的反应时存在着明显差异,同时第一组实验与第二组实验的实验结果也存在着显著差异,由此验证了Stroop效应的存在。

一、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目的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类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三、仪器与材料1.仪器:计算机与PsyTech心理实验系统。

2.材料:共16卡片,实验时随机呈现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A1),黄色的“黄”字(A2),蓝色的“蓝”字(A3),绿色的“绿”字(A4),共4。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B1),蓝色的“黄”字(B2),黄色的“蓝”字(B3),红色的“绿”字(B4),共4。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导言:Stroop实验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其旨在研究人们在完成冲突任务时的干扰效应。

实验以测试参与者在阅读颜色名称时,是否受到颜色本身的影响为出发点。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及讨论,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原理:Stroop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因经验积累在认知过程中形成了惯性反应。

在实验中,参与者需要阅读一系列的颜色名称,这些颜色名称的字体颜色却并不一定对应着所阅读的字面意思。

例如,"红色"这个名称可能以绿色的字体呈现。

理论上,参与者会因为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在脑中的冲突而受到干扰,使得完成任务的反应时间延长。

方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40名健康成年人,平均年龄为25岁,其中男性和女性各占一半。

实验采用计算机程序完成,参与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实验。

每组参与者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任务。

第一组参与者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颜色名称,而不考虑字体颜色。

这个条件被称为“字面一致”。

第二组参与者则被要求快速读出显示在屏幕上的字体颜色,而不考虑字面意思。

这个条件被称为“颜色一致”。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字面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5秒,而在“颜色一致”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2.3秒。

这一结果表明,在阅读颜色名称时,字体颜色与字面意思的冲突会显著延长反应时间。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心理学中广泛提到的“冲突干扰”的概念。

实验中,当参与者需要快速识别字体颜色而忽略字面意思时,他们通常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任务。

这表明,人们在面对认知冲突时,往往受到内在惯性反应的影响。

这种冲突效应与注意力的分配和处理密切相关。

通过对内部冲突的探讨,研究者们扩展了对认知与注意力的理解。

此外,Stroop实验中的任务类型也能帮助研究者们研究注意力的许多方面,例如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Stroop实验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实验样本规模较小,难以明确代表整个人群的普遍现象。

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

实验心理学实验一、 问题1、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有差别吗?stroop 效应真的存在吗?2、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有差别吗?反转stroop 效应存在吗?3、当字色矛盾的情况下,(例如,用蓝色墨水写的“绿”字),要求字义判断或颜色判断,会出现怎样的现象,为什么?4、这种字义和颜色的冲突在汉字和英文之间是否会有差别?5、对于颜色和字义判断任务,哪个快? 完成这两个任务的心理过程有何差别?二、 假设H0:如果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不显著,那么无stroop 效应。

H1:如果判断中文颜色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那么存在stroop 效应。

H0:如果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不显著,那么无反转stroop 效应。

H1:如果判断英文字义的反应时在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那么存在反转stroop 效应。

三、 预期中文条件下,判断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颜色反应时差异显著,即存在stroop 效应,且字色矛盾条件下反应时> 字色无关条件下反应时>字色一致条件下反应时。

英文条件下,判断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三种条件下的字的字义反应时差异显著,即存在反转stroop 效应,且字色矛盾条件下反应时> 字色无关条件下反应时>字色一致条件下反应时。

四、 方法1、被试:38个浙江理工大学13届应用心理学学生(男:10人,女:28人,年龄:19—20岁)注:2男5女由于准确率太低,且在三个标准差之外,分别为被试2、10、班 级 13应用心理学 姓 名 张雨佳学 号 2013326601011 实验日期 2014.12.01 指导教师 严璘璘实验名称:s t r o o p 效应16、18、28、32与37。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的实验报告Stroop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它描述了当人们尝试识别某些单词的颜色时,会受到单词本身的意义所影响,从而导致反应时间变慢。

在这份实验报告中,我们将探讨Stroop效应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设计参与者:我们邀请了20名大学生参加本次实验。

所有参与者都是右利手,并且没有任何阅读或语言障碍。

材料:我们使用了一组颜色和单词列表。

颜色包括红色、蓝色、绿色和黄色。

单词包括“红色”、“蓝色”、“绿色”、“黄色”和“紫色”。

程序:在实验开始前,我们向所有参与者解释了Stroop效应的定义,并提供了一个示例来帮助他们理解。

然后,我们将参与者分成两组:控制组和实验组。

控制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在每个屏幕上快速读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实验组:在这个组别中,参与者被要求忽略单词本身的意思,并快速说出显示的颜色名称。

每个参与者都需要完成两轮测试。

第一轮测试是控制组,第二轮是实验组。

每个测试中,参与者需要在60秒内尽可能多地读出屏幕上的颜色名称。

结果分析我们用平均反应时间来分析实验结果。

以下是我们的发现:控制组:平均反应时间为23.4秒。

实验组:平均反应时间为32.1秒。

这些结果表明,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是因为大脑必须处理两种信息: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

当这两种信息不一致时,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它们。

结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证明了Stroop效应存在于人类大脑中。

当单词本身的意思和颜色名称不一致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变慢。

这个现象可以解释为大脑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处理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

我们希望这个实验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Stroop效应,并进一步研究其在认知心理学中的作用。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目录1. 研究背景1.1 实验目的1.2 相关研究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2.2 参与者2.3 实验步骤3. 实验结果3.1 数据分析4. 结果讨论5. 实验结论6. 参考文献1. 研究背景1.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分析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表现,探讨人们在面对干扰性信息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

1.2 相关研究以前的研究表明,stroop效应可有效反映出个体的认知控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2. 实验设计2.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的材料包括颜色词和色块,颜色词与字体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2 参与者实验参与者为20名成年志愿者,均无色盲和色弱,并在参与实验前签署知情同意书。

2.3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进行stroop任务前接受基本信息采集。

2. 实验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参与者面对屏幕,根据指示进行颜色字体识别。

3. 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3. 实验结果3.1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参与者在stroop任务中的平均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发现参与者在面对颜色与文字信息不一致时,反应时间明显延长,出现stroop效应。

4. 结果讨论实验结果支持之前的研究,即stroop效应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干扰效应,体现了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认知控制机制。

5.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stroop效应实验,我们验证了参与者在面对信息干扰时的注意力和反应速度表现。

这为进一步研究认知神经科学提供了重要参考。

6. 参考文献- Smith, J. K. (2010). The stroop effect: A dose of cognitive science.- MacLeod, C. M. (1991). Half a century of research on the stroop effect: An integrative review.。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4种不同刺激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命名(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命名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表明了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由此检验stroop效应。

关键词:念字、命名、加工过程、stroop效应一、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二、实验程序2.1、实验目的:1.了解什么是Stroop效应。

2.比较四种字色组合条件的反应时,揭示在念字和命名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2.2、仪器与材料: 1.仪器:PsyTech-EP2009型心理实验台。

2.材料:A套(字色一致):红色的“红”字(A1),黄色的“黄”字(A2),蓝色的“蓝”字(A3),绿色的“绿”字(A4)。

B套(字色矛盾):绿色的“红”字(B1),蓝色的“黄”字(B2),黄色的“蓝”字(B3),红色的“绿”字(B4)。

C套(字色无关):红色的“我”字(C1),黄色的“爱”字(C2),蓝色的“中”字(C3),绿色的“华”字(C4)。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1.引言stroop效应(斯特鲁普效应),又译作斯特普效应。

是指字义对字体颜色的干扰效应。

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在1935年首先提出,所以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 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 方法2.1 被试某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1名,无色盲或色弱。

年龄均为21岁。

2.2 仪器计算机,Psykey实验心理学测试软件。

2.3 实验程序本实验验证色词STROOP现象。

每次实验要求被试完成七项任务(见附录)。

有时念字,有时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并记录所用时间。

为了避免可能的练习和疲劳影响,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

被试组号任务顺序1 123456 72 7 1 2345 63 6 7 1 2 34 54 5 6 7 1 2 3 45 4 567 1 2 36 3 4 5 67 1 27 2 3 4 5 6 7 1(1)让被试坐在计算机屏幕前,进入实验“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英文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英文实验报告

Look at the figure 1, figure 2, the mean of RT is the longest in test7 and shortest in test 1. And RTs of test1 and test 2 are shorter than the others. The overall trend is increasing, while there is a crest in test 3.Figure 3.From the figure 3, we can see the RTs of different groups are quite different while their trends seem similar. The longest RT is in test 3 and the shortest one is in test 2.Figure 8. Independent Samples TestLevene's Test forEquality ofVariances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F Sig. t dfSig.(2-tailed)MeanDifferenceStd. ErrorDifferencetest1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4.290 .047 -.192 31 .849 -135.61111 705.31597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146 5.974 .889 -135.61111 928.80739 test2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7.126 .012 .091 31 .928 73.74074 808.58646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061 5.619 .953 73.74074 1206.77965 test3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741 .396 -.545 31 .590 -755.85185 1387.55063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669 9.770 .519 -755.85185 1130.45294 test4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329 .570 -.729 31 .471 -857.75926 1176.45162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835 8.752 .426 -857.75926 1027.41028 test5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1.492 .231 -.333 31 .741 -363.37037 1090.16427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387 8.942 .708 -363.37037 938.34113 test6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1.158 .290 -.883 31 .384 -1000.51852 1132.86540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1.163 11.157 .269 -1000.51852 860.13424 test7 Equal variances assumed 1.385 .248 -1.079 31 .289 -1863.31481 1726.29591 Equal variances not assumed -1.482 12.204 .164 -1863.31481 1257.32963 From figure 9, the RTs of females are longer than males on the whole. This trend is significant in test 1 (t(31)=-.192, p= .047<.05) and test 2 (t(31)= .091, p= .012<.05).4.2 Individual statisticsFigure 9.From the figure 11, the trend of individual is quite similar to that of populations in figure 2. The RT is the longest in test 7 and shortest in test 1. The overall trend is increasing, while there is a crest in test 3. But the difference is that the RT of test 2 is longer than the test 4, no longer the penult.5 Discuss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color and literal meaning can interfere the reaction time. From the descriptive data, the RTs of test 3 and test 7 became longer than those beside them for both populations and individual. The 2 tests both have words whose colors are irrelevant to the literal meaning and subjects should name colors. The reason why the RT of test 3 is much shorter than that of test 7 is likely dude to practice effect. The materials of test 2 and test 3 are the same but the first command is reading words rather than color.Also,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 shows that it takes longer time to name color than read words. For example, the results of contrasts suggest RTs of test 1 and test 2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t from the later. And the line graph shows the relationship of length.The result can prove the prediction that the RTs of reading color are longer than reading words, and RTs when names of colors in a different color from the color named are longer than other conditions.However, the total times are sometimes uncommon. That’s say, some is too long but some is too short. I guess the reason is some subjects didn’t r ead twice for each test. The introduction should be highlighted the next time. What’s more, the subjects were not in average packet at all. In other words, the Latin square design remains design until now, it doesn’t work at all. I hope participants would be divided in 7 groups before the experiment.6 ConclusionIn a word, the result of this experiment indicates that the RTs of reading color are longer than reading words, and RTs when names of colors in a different color from the color named are longer than other conditions.7 Reference。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Stroop实验报告简介:Stroop实验是一种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旨在探究人类的注意力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该实验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于1935年首次提出,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改进,已成为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的实验之一。

本文将介绍Stroop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并探讨其对认知过程的启示。

目的:Stroop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类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认知能力和注意力分配。

通过观察被试者在阅读颜色与词义冲突的任务中的表现,研究者可以推断出人类对于颜色和词义的处理优先级,以及注意力对于冲突处理的影响。

方法:在Stroop实验中,被试者被要求在一系列颜色方块中读出方块所示颜色的名称,而不是方块上所印的文字。

实验分为两个条件:一是一致条件,即颜色名称与方块颜色相同;二是不一致条件,即颜色名称与方块颜色不同。

被试者需要尽快准确地读出颜色名称,实验记录下其反应时间和准确率。

结果: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在一致条件下,被试者的反应时间相对较短且准确率较高;而在不一致条件下,被试者的反应时间明显延长且准确率下降。

这表明颜色名称和方块颜色之间的冲突会干扰被试者的认知处理,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和准确率下降。

讨论:Stroop实验的结果启示我们注意力对于冲突处理的重要性。

在不一致条件下,被试者需要在颜色名称和方块颜色之间进行选择,这就要求他们在处理冲突时灵活地调整注意力。

实验结果表明,被试者在处理冲突时更容易受到颜色名称的干扰,因为词义对于人类的认知具有更强的优先级。

这也说明了人类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认知偏向。

此外,Stroop实验还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的研究。

例如,心理学家可以利用该实验来研究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的认知特点,以及老年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变化。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认知过程的差异和变化规律。

结论:Stroop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实验方法,通过观察被试者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表现,可以揭示人类注意力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川师大学生性别差异对stroop效应中字义、声音、颜色加工的影响摘要: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于1935年首次提出。

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使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结果发现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说颜色的干扰。

本实验是为了探究川师大学生性别差异对stroop效应中字义、声音、颜色的加工的影响,选取川师6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再从60名被试数据中去除正确率低于80%的被试,在随机在剩余的被试数据中随机选取15名男性被试和15名女性被试进行数据分析。

得出结果是:(1)根据表1的结果可知,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做stroop实验时,所用时间皆是字色冲突比字色无关多,字色无关比字色一致所用时间多。

(2)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字色一致、字色冲突、字色无关的情况下,皆是反应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3)川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做stroop实验时,所用时间皆是字色冲突比音色冲突多。

(4)师大学生男性、女性被试在字色冲突的情况下,反应时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由此表明了川师大学生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且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快于对音色的加工过程性别对于字义加工与颜色加工的混合没有显著性影响,性别对于声音加工与颜色加工的混合没有显著性影响。

关键词:性别字义声音颜色一、引言Stroop效应早在1935年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dly Stroop发现。

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如“绿”)和无意义的刺激词的颜色时,会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

这种同一刺激的颜色信息(红色)和词义信息(绿)相互发生干扰的现象就是著名的Stroop效应。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

最新stroop实验报告根据最新的实验研究,Stroop效应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

本次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年龄组别在Stroop任务中的表现差异,并考察认知控制机制在其中的作用。

实验参与者共计120名,分为三个年龄组:青年组(20-30岁),中年组(40-50岁),老年组(60-70岁)。

每个年龄组包含40名参与者,确保性别比例均衡。

所有参与者在实验前都通过了视力和认知功能的基本筛查,确保他们适合进行实验。

实验材料包括一系列印有颜色名称的文字,这些文字的颜色与名称可能相符或不符。

例如,“红色”一词可能以绿色墨水打印。

参与者的任务是尽快准确地说出文字的颜色,而非阅读文字内容。

结果显示,青年组在Stroop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最短,错误率最低,表现出较高水平的认知控制能力。

相比之下,老年组的反应时间最长,错误率最高,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控制能力有所下降。

中年组的表现位于两者之间。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任务难度增加,即文字和颜色不一致时,所有年龄组的反应时间均有所延长,但老年组的增幅最为显著。

这可能意味着在面对冲突信息时,老年人的认知资源调配能力较弱。

此外,实验还采用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参与者在进行Stroop任务时的大脑活动。

结果显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青年组的前扣带皮层和背外侧前额叶皮层活动更为活跃,这两块区域与认知控制密切相关。

相比之下,老年组在这些区域的活动较弱,这可能与他们处理Stroop效应的能力下降有关。

本实验的结论是,年龄对Stroop效应的表现有显著影响,老年人在处理冲突信息时面临更大的挑战。

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方向,即如何通过训练或其他干预措施来提高老年人的认知控制能力,以减轻Stroop 效应带来的影响。

未来的研究还可以探索文化差异、教育背景等因素对Stroop效应的潜在影响。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 效应实验报告一、引言在认知心理学领域,Stroop 效应是一个经典的现象,它揭示了人类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认知冲突和注意力机制。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的任务和测量,深入探究 Stroop 效应的表现和影响因素。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验证 Stroop 效应的存在。

2、考察不同刺激条件(如颜色与文字的一致性)对反应时的影响。

3、分析个体差异在 Stroop 效应中的表现。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本次实验共招募了_____名被试,年龄在_____岁之间,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二)实验材料1、实验使用了计算机程序呈现刺激材料,包括三种类型的任务: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相同(例如,红色的“红”字用红色显示)。

不一致任务:文字的颜色与所表示的颜色不同(例如,蓝色的“红”字用蓝色显示)。

中性任务:呈现无意义的彩色字符串(例如,“”用红色显示)。

2、每种任务包含_____个刺激,随机排列呈现。

(三)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 3(任务类型:一致、不一致、中性)×_____(重复测量)的混合实验设计。

任务类型为被试内因素,重复测量次数为_____。

(四)实验程序1、被试坐在计算机前,距离屏幕约_____厘米,眼睛平视屏幕中央。

2、实验开始前,屏幕上显示指导语,向被试介绍实验任务和操作方法。

3、每个刺激呈现_____毫秒,被试需要尽快准确地判断文字的颜色,并通过按键反应(例如,红色按“F”键,蓝色按“J”键)。

4、刺激呈现间隔为_____毫秒,以避免被试的预期反应。

5、每种任务完成后,被试有短暂的休息时间,然后进行下一种任务。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记录被试在每种任务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

2、反应时数据进行剔除异常值(超过均值±_____个标准差的数据)处理。

3、使用 SPSS 软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任务类型之间的反应时差异。

St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oop效应 实验报告

Stoop效应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被试对给出的不同字义,颜色,字色不一的文字信息进行念色或读字所需反应时进行比较。

实验中所使用的文字材料分别有四种关系:字色一致、字色矛盾、字色无关和非颜色词。

实验结果发现:字色一致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快;字色矛盾时被试的反应速度最慢;非颜色词时念色和读字无个体差异;字义对念色有干扰作用。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念色反应时1﹑引言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这一现象由J.R.Stroop 在1935年首先提出,称为Stroop效应。

他使用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

例如用蓝颜色写成“红”字,让被试说出这个字是用什么颜色写的。

结果发现被试反应时大大增加了。

这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了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的干扰。

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所呈现的刺激包含着两种信息,对这两种信息加工是不同的。

如蓝色写的“红”字,既包含该字所表述的颜色,又包含写该字所用的颜色。

因为对字的加工快,所以先形成对字用语言反应的准备,但实验又不允许作这种反应。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要受到字义的干扰。

Stroop效应提出后,心理学家对它表现出浓厚兴趣,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如:研究催眠状态对Stroop效应是否有影响;研究不同的语言种类(如汉字、日文、英文等)产生的Stroop效应;另外,作为一种手段和方法,可利用Stroop效应研究注意的机制,探讨正常人大脑两半球言语功能一侧化等。

2﹑方法1)被试:延边大学2011级师范学院心理学专业学生35名,年龄在20岁左右。

2)仪器和材料:计算机、键盘﹑带话筒耳机﹑stoop效应应用程序3)实验程序:①、在心理实验系统中选择Stroop效应实验②、被试阅读指导语“下面有两种任务要你完成一种是“念字”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念出来另一种是“唱色”即把屏幕上呈现的一行字的书写颜色从左向右然后从右向左一个一个地大声说出来。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斯特鲁普效应,即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对于反应时间的影响。

实验内容:本实验采用斯特鲁普实验的经典范式,参与者需要在屏幕上显示的一系列文字中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颜色。

文字可以是颜色的名称(如“红色”)、颜色的字母缩写(如“R”代表红色)或颜色的不相关词语。

研究者会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以及其它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

实验参与者:本实验共有30名参与者(15名男性,1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25岁。

实验设计:采用随机被试组设计,实验条件包括颜色词汇条件和颜色方块条件。

每位参与者需要完成两组实验条件,顺序随机排列。

实验步骤:1. 参与者被要求坐在一个安静的房间里,前面放置着一台电脑。

2. 研究者向参与者解释实验流程和任务,确保他们对实验内容有清楚的理解。

3. 参与者进行熟悉练习,以熟悉实验任务和执行方式。

4. 实验正式开始。

参与者一个接一个地处理实验材料,并通过按键选择与文字颜色相符的选项。

5. 研究者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实验结果: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到了以下结果:1. 颜色词汇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较长,而颜色方块条件下,反应时间较短。

2. 参与者在颜色词汇条件下的错误率较高,在颜色方块条件下的错误率较低。

讨论:斯特鲁普效应的实验结果与预期一致,即当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时,参与者的反应时间会受到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颜色信息和文字信息在大脑中的处理方式不同,而斯特鲁普效应揭示了这种差异。

同时,可能还存在一些认知因素如干扰抑制能力、注意力分配等对斯特鲁普效应的影响。

结论:本实验通过斯特鲁普实验范式,验证了斯特鲁普效应的存在。

颜色和文字内容冲突对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产生了显著影响。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认知和注意力的交互作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了基础。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Stroop效应实验报告引言:Stroop效应是指人们在面对一种冲突的任务时,会出现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

该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R·斯特鲁普于1935年提出,并被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领域。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验证Stroop效应的存在。

方法:本实验采用随机化对照试验设计,共有30名大学生参与。

实验分为两个条件:颜色条件和文字条件。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忽略文字的含义,只关注文字的颜色,并尽快说出文字所示颜色。

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忽略颜色,只关注文字的含义,并尽快说出文字的意思。

每个条件下,参与者需要完成三轮实验。

实验过程中,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和错误率。

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平均为2.5秒,错误率平均为5%。

而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平均为4.2秒,错误率平均为15%。

通过t检验,发现参与者在颜色条件下的反应时间显著短于文字条件下的反应时间(t = -3.76, p < 0.001),错误率显著低于文字条件下的错误率(t = -2.84,p < 0.01)。

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Stroop效应存在。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能够更快地识别颜色,而在文字条件下,参与者受到文字的干扰,反应时间延长且错误率增加。

这一结果与Stroop效应的理论一致。

Stroop效应的产生可以归因于两种认知过程的冲突:自动处理和控制处理。

自动处理是指对于熟悉的信息,大脑会自动进行处理,而控制处理则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

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能够自动地识别颜色,因为颜色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熟悉的信息,所以反应时间较短且错误率较低。

而在文字条件下,文字的含义会干扰参与者对颜色的识别,需要额外的认知资源进行控制处理,因此反应时间延长且错误率增加。

Stroop效应的研究对于理解人类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

stroop实验报告Stroop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John Ridley Stroop于1935年所发明的一种实验方法。

该实验通过反应时间测定方式,研究人们在处理冲突信息时的认知和注意机制。

该实验的基础是Stroop效应,即指在进行语义处理与颜色信息处理时,由于它们所占用的认知资源不同,因此可能会发生干扰效应,导致反应时间延长或错误的发生。

本次实验旨在验证不同干扰条件下对参与者的影响以及验证Stroop效应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1.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材料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50个红色字体呈现在黑色背景上,包括20个单词与30个随机字母;第二部分是50个不同颜色的方块背景与20个颜色名称呈现。

颜色的顺序和颜色名称不一定相对应。

本实验随机选择了60名参与者,其中30名男性,30名女性。

所有参与者均为来自于大学的学生,年龄分布在18-25岁之间。

参与者在此之前并未接受相关方面的知识和训练,也未曾参与过类似的实验。

实验设备为一台笔记本电脑,参与者在实验前被告知整个实验过程,并被要求认真仔细阅读实验指导说明。

实验采用单因素混合设计,即考虑不同的干扰情况。

每个参与者将随机分配到以下两种实验序列中:实验1:单词读色块被试者根据屏幕上的颜色名称,并快速说出对应的颜色,这个实验中,被试者读出呈现在屏幕上的50个颜色方块。

实验2:颜色命名每个实验会在屏幕中央呈现,参与者需要快速反应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实验的结果记录了反应时间和实验精度。

1.4 数据处理2. 实验结果在单词读颜色块实验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时间力度为436.98 ms,标准差为59.76 ms。

参与者在这个实验中的错误率为5.7%。

2.3 不同实验之间的比较比较实验1和实验2之间的结果可以看出,单词读颜色块反应时间明显低于颜色命名,t(59) = -13.40, p < 0.001, effect size = 1.71。

此外,实验精度也明显优于颜色命名,t(59) = 11.34, p < 0.001, effect size = -1.53。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doc
Stroop效应是指在一个词汇与其字体颜色不同的任务中,当被试要求报告字体颜色时,会发生反应时间延长和错误增多的现象。

本实验将通过测量反应时和错误率来探究Stroop 效应的影响。

方法
参与者为20名本科生(10男性,10女性),年龄在18至25岁之间。

实验在计算机
上运行。

每位参与者执行2个任务,探究名称条件和颜色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

在名称
条件任务中,参与者需要报告每个单词的颜色,字体为黑色,在颜色条件任务中,参与者
需要报告文字的颜色,而不是单词的名称。

通过分析反应时间和错误率,比较名称条件和颜色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
在名称条件任务中,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783.60毫秒,错误率为2.75%;在颜色条件下,参与者的平均反应时间为1031.15毫秒,错误率为14.85%。

t检验表明,在名称条件下,参与者反应时间和错误率的均值明显低于颜色条件(反应时间:t(19)=9.31,p = 0.00;错误率:t(19)=9.57,p =0.00)。

讨论
结果显示,在Stroop任务中,参与者在名称条件下的表现优于颜色条件。

这表明Stroop效应确实存在,即单词的名称对字体颜色所产生的掩盖作用会导致参与者对于字体颜色的处理时间延长和错误率增加。

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反应时间和错误率不受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这表明Stroop效应可能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总的来说,本实验提供了证据证明Stroop效应存在,同时展示了Stroop任务可用于
探究注意、认知和语言等领域的基础问题。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实验报告-Stroop效应

Stroop效应摘要该实验通过测定和比较被试对七类不同刺激字的反应时,检验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这两个认知过程之间的差异,揭示在念字和唱色的认知过程中的干扰作用。

表明了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对字义的加工基本不受写字所用的颜色的干扰,但当字义是一种颜色时,却能对唱色的认知过程形成干扰。

关键词Stroop效应念字唱色(颜色命名)自动加工1.引言念字和唱色(颜色命名)是两种不同的任务。

念字要求被试念出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唱色(颜色命名)则要求说出写刺激字所用的颜色名称(这是刺激字的一种物理属性)。

W.Brown在1915年首先发现,他的被试念出100个代表颜色名称的字,其反应时要短于叫出100张色纸的颜色名称的反应时。

而这个实验在一年级小学生身上的结果与成人相反,念字慢于颜色命名。

说明这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其反应速度是不同的。

J.R.Stroop在1935年的实验中,使用的刺激字与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例如用绿颜色书写成的“红”字,要求被试不念这个“红”字,而说出它用的颜色,即“绿”。

结果被试的反应时比说出色纸颜色的反应时要长些。

这个事实说明字色矛盾时认知过程受到干扰,即说字的颜色时受到了字的意义(也是一种颜色)的干扰。

这一现象被称为Stroop效应。

但在同一年级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干扰现象。

这两个实验以及其后一系列支持这种结果的实验,支持了认知加工的理论。

所呈现的刺激字包含着两种信息,一种是字义所指的颜色,另一种是写字所用的颜色,而对这两种信息的加工是不同的。

当这两种信息同时输入时,想只对其中一个信息加工而不对另一个加工是难以做到的。

由于成人对文字熟悉,长期的阅读经验使得对字义形成了自动加工,即,当刺激字呈现时,先形成对字义反应的准备。

一旦任务要求不允许做这种反应,只能在对字义反应的准备状态中对颜色进行加工。

因此二者容易发生竞争,从而导致字义对颜色命名的干扰。

而因为对字义的自动加工使被试很快就做好了对字义反应的准备,并可立即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troop效应实验报告
心理141班黄梦萍
摘要本实验要求被试完成念字和唱色两项任务来测被试面对不同任务的反应时,用计算机记录所用时间,该实验重复进行7次,分别选择7种不同的顺序,通过比较分析各种任务所用的反应时的不同,来分析字义对颜色的干扰,从而验证stroop效应。

关键词 stroop效应念字唱色自动加工
1引言
stroop效应是指字义对命名的干扰效应。

即同一刺激的颜色和词义相互干扰的现象。

一般认为,念字和命名是两个不同的认知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Stroop于1935年做了一个实验,他用的刺激字与书写它所用的颜色相矛盾,当命名用红墨水写成的有意义刺激和无意义刺激词的颜色时,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比后者长,也就是说,说字的颜色时会受到字义的干扰,但在用一年级的小学生做实验时却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1]
一般认为,stroop效应是由于念字自动化造成的。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Stroop效应自发现以来一直为认知研究所青睐,其研究领域广为拓展,由最初的注意、认知、语言等基础学科发展到情绪、记忆、脑、神经科学等领域。

[2]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情况
杭州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女学生三名,年龄在17-19岁之间,之前无相关实验经验。

2.2 实验材料
实验中用到的材料有:计算机、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和stroop效应实验程序。

2.3实验程序
要求被试完成念字和唱色两项任务,念字即读出字音,唱色即说出字的书写颜色,计算机记录所用时间。

主试指导被试阅读指示语,要强调从头念到尾,再从尾念到头,错了要改正然后再继续。

任务完成后,主试按“停止”键停止计时,屏幕下面给出反馈(总时间/2,即每念一遍所用时间)。

重复进行7次实验,分别选择7种不同的顺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1 被试1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表2 被试2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表3 被试3完成不同任务的平均反应时
通过比较被试在任务1和任务2的平均反应时可以看出,她们在这两个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差异都不大。

通过对比5类唱色任务可以发现,同样是唱色任务,被试在完成任务3和任务7所用的平均反应时要显著大于任务4、5、6。

4 讨论
stroop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自动加工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结果中三个被试完成任务1和任务2的平均反应时都相差不大,说明字的颜色对念字的认知过程没有干扰,这个结果符合自动加工理论。

对比5类唱色任务的平均反应时可以发现,同样是唱色任务,被试在完成任务3和任务7所用的反应平均值要显著大于任务4、5、6。

说明了字义对唱色产生了干扰。

人们对字加工快,而对颜色加工慢,因此,当被试完成任务3和任务7时就会受到字义的干扰,反应就会慢。

5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对字义的加工过程要明显快于对颜色的加工过程,字义的加工不会受到颜色加工的影响。

stroop任务中读词是自动加工,颜色命名是控制加工,自动加工不需要意识的参与,控制加工则需要意识的参与。

因此,当要说颜色时,就会受到自已的干扰,而反过来,念字却不会受到字的颜色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杨博民主编心理实验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423-433
[2] 陈俊,刘海燕,张积家, Stroop效应研究的新进展—理论、范式及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7,30(2):415-418
附录
STROOP实验材料:
中文色词测验表
1(念字)红绿蓝黄蓝绿黄红绿红黄蓝
(颜色)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黑
2(念字)绿红黄蓝绿红黄蓝黄红蓝绿
(颜色)蓝绿红黄红黄蓝绿绿蓝红黄
3(唱色)绿红黄蓝绿红黄蓝黄红蓝绿
(颜色)蓝绿红黄红黄蓝绿绿蓝红黄
4(唱色)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XX
(颜色)红绿蓝黄黄红蓝绿蓝红黄绿
5(唱色)心友上放上有心放友心放上
(颜色)蓝绿红黄绿红蓝红红黄绿蓝
6(唱色)蛋草花天鹅海墙火竹金菜叶
(颜色)蓝黄绿红黄红绿蓝蓝绿红黄
7(唱色)棕紫灰黑灰黑紫棕灰棕黑紫
(颜色)红绿黄蓝红黄蓝绿蓝黄绿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