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 生产工艺组织得变革,流水线
– 经济危机打击
• 生产力破坏,失业,反思劳资关系
• 科学管理理论
– 泰勒 – 规定、调理、标准、科学化 – 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为公平合理
得竞争环境
– 实际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得隶属,工人附着在工 作岗位上
• 劳动关系
– 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 – 资方让步,改进管理,增加激励(胡萝卜) – 劳资目标没有变化,
• 仍就是更好得工作和生活条件; • 激烈程度弱化; • 集体谈判得到确认
– 政府干预,大量立法 – 劳动关系更稳定有序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
9
第三节 冲突得制度化
• 时代背景
– 两次世界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经济危机 – 加强对劳动力市场得宏观调控 – 公共工程计划 – 罗斯福新政,1935美国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 – 确认工会权利,提高社会保障
• 行为科学理论
– 工业心理学
• 智能和工作匹配 • 心理条件——满意产出 • 强调产出,但侧重从工人角度
– 霍桑实验。1924-1932年间,美国人梅奥和罗特利 斯伯格所进行得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她一 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得影响得试验。
– 社会系统理论。代表人物就是切斯特•巴纳德,她 强调将管理工作纳入一个社会系统之中
经理提高工作效率得方法就是:与下属共享信息; 处理好对组织施加影响得各种力量得关系,这些 力量有:股东、政府、工会、职工等。
– 权变学派(代表人物:约翰•莫尔斯和杰伊洛西 )
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得内部和外部 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成不变得、普遍适用得 “最好”得管理理论和方法。
• 劳动关系特点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劳动争议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重要途径,它通过公正、中立的仲裁机构来解决劳动争议,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详细描述
劳动争议仲裁案例通常涉及到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纠纷,如工资纠纷、工伤赔偿、解雇争议等。在劳动争议仲裁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寻求法律援助,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仲裁机构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法规进行裁决,以维护公平正义。
行会制度
家庭式生产关系
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取代了家庭式生产,大量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出现了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垂直关系。
工厂制度的兴起
这一时期的劳动关系充满了剥削和压迫,工人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缺乏基本权益保障。
剥削与压迫
随着社会进步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各国政府开始制定劳动法规,保护工人的权益,规范雇主的行为。
劳动力流动性的增加
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一些低收入国家的工资水平较低,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竞争关系。
工资水平差异
全球化对劳工权益保护提出了挑战,一些跨国公司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对员工的权益保护,这可能会导致劳工权益问题的跨国化。
劳工权益保护的挑战
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
新兴经济体为了吸引外资和促进经济发展,往往采取灵活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这可能会导致一些劳工权益问题的出现。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劳动关系
未来的劳动关系可能会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包容性,以适应不同背景和文化员工的需要,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04
CHAPTER
劳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强调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
总结词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基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劳动力的商品化。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的使用权来获取剩余价值,而工人则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报酬。这种阶级关系和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的核心,也是劳动关系的主要特征。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管理方更加关注员工的社会性特征,如士气、满意度 等,缓解了劳动关系的紧张状态
冲突逐步制度化,集体谈判制度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使调整劳动关系的渠道更宽,选择余地更大。
四、成熟的劳动关系
时代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一、早期工业化时代
主要管理思想: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
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企业将追求利润最大 化为唯一目标,雇主极力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工时、增 加劳动强度,以获得更多的利润。
“献给女王陛下的一本书。”
“女王陛下,请您不要干预国家经济, 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是做一个 守夜人,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就去敲钟, 入夜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
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企业资本密度不断增加,企业规模 增大,出现了像英国、瑞典等福利国家。这个时期建立 了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劳动关系。
四、成熟的劳动关系
主要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丛林”。主要有经验主义
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
劳动关系的特点:政府不但认识到调整劳动关系的重
要意义,而且调整手段也已完备,立法体系、社会保障 制度等都在不断提高;
三、 冲突的制度化
主要管理思想:行为科学理论,它侧重对人的心理活
动的研究,研究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理员工的 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新途径。这一阶段与劳动者相 关的有三个方面:工业心理学的出现;霍桑试验;社会 系统理论。
劳动关系的特点:两次世界大战和大危机使劳资
矛盾在缓解和激化之间反复振荡,从客观上促进了劳 动关系的发展
二、管理时代
主要管理思想:以泰勒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这种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经济技术社 产业革命 会背景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一、背景 :
科学知识技术蓬勃发展,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自动化控制 领域的突飞猛进。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经历 了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 。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社 会保障制度取得很大发展。
现代管理学的发展——“ 二、现代管理学的发展——“管理理论的丛 林” :
经验主义学派 、经理角色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 等。
接下来发生的事尚不明朗。《芝加哥论坛》 接下来发生的事尚不明朗。《芝加哥论坛》报导说: “在警察开始采取行动前,无政府主义者和暴民射出了枪 林弹雨”。但该文中的另一则报导说在炸弹爆炸后,警察 马上就向人群开枪了。不论事件发生的前后经过怎样,可 以肯定的是警察确实向人群开了枪,杀死数人,伤了200 以肯定的是警察确实向人群开了枪,杀死数人,伤了200 人。 1886年 1886年5月1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 日,芝加哥的20多万工人为争取实行八小 时工作制而举行大罢工,经过艰苦的流血斗争,终于获得 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 了胜利。为纪念这次工人运动,1889年7月14日,由各国 14日,由各国 马克思主义者召集的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在法国巴黎隆 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 重开幕。大会上,与会代表一致同意把5月1日定为国际无 产阶级的共同节日。这一决议得到世界各国工人的积极响 应。1890年 应。1890年5月1日,欧美各国的工人阶级率先走上街头, 举行盛大的示威游行与集会,争取合法权益。从此,每逢 这一天世界各国的劳动人民都要集会、游行,以示庆祝, 它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共同节日。
引导案例
联合王国的劳动者们深受各种迫害与剥 削,为改善这种状况,许多有识之士提出 并实施了许多的救治方案。但这些方案的 结果或者完全失败,或者只能局部地、暂 时地有一点成效。已经尝试过的各种地方 的或中央的社会救治方案有成立各种互助 会、各种行业工会,以及各种政治社团, 但这些计划,或者被放弃,或者又重新被 已经抛弃了的计划所代替。
我国的劳动制度
我国的劳动制度劳动制度是指国家对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劳动条件、休假假期等方面所规定的一系列制度。
在我国,劳动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执行是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我国劳动制度的历史背景、法律法规、制度改革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历史背景我国的劳动制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
这一时期,劳动制度主要是由国家计划经济来调配和管理劳动力资源,劳动者享受到基本的工作保障和福利待遇。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劳动制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法律法规我国的劳动制度主要有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
其中,劳动法是我国劳动制度的基本法律,它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劳动关系的确定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
劳动合同法则明确规定了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和解除等方面的规定,保障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平等。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则为解决劳动争议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三、制度改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劳动制度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劳动合同制度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劳动关系,为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更加稳定和有序的环境。
其次,国家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劳动保障等制度,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水平。
另外,我国还加强了对劳动监管的力度,打击了非法用工、超时工作等违法行为,构建了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
四、未来展望我国的劳动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劳动标准的不一致、用工成本过高等,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劳动环境。
未来,我国的劳动制度将继续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加强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总结:我国的劳动制度是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通过法律法规和改革措施保障劳动者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稳定。
未来,我国的劳动制度将继续发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劳动关系制度
劳动关系制度一、背景介绍劳动关系制度是指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和义务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
劳动关系制度的建立旨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劳动者能够获得合理的劳动报酬和保障,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劳动关系制度可以区分为雇佣关系和劳务关系两种模式。
在雇佣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建立有工作合同,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用人单位,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劳动报酬。
而在劳务关系中,劳务派遣单位将劳动者派遣到用人单位提供劳务,用人单位支付劳务派遣单位相应的费用。
二、劳动关系制度的重要性劳动关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劳动关系制度能够平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减少劳动争议和劳资纠纷的发生。
合理的劳动关系制度能够明确双方的权益和义务,建立起公平、合理、有序的劳动关系。
其次,劳动关系制度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和生产力。
一个良好的劳动关系制度能够激励劳动者积极参与生产和创造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
同时,劳动关系制度也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提升社会和谐发展。
三、劳动关系制度的主要内容劳动关系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劳动合同制度劳动合同制度规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和义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劳动报酬等方面的约定。
劳动合同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规范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同时,劳动合同制度也规定了双方解除劳动关系的条件和程序,为劳动争议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
2. 劳动保障制度劳动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和福利待遇制度。
社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为劳动者提供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福利。
劳动保险制度则是为劳动者提供在工作中发生意外伤害时的保险赔付和医疗费用。
福利待遇制度则是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额外福利,如年终奖金、节假日福利等。
3. 劳动纠纷解决制度劳动纠纷解决制度是指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劳动争议和劳资纠纷的制度。
第03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一、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1.时代背景:18世纪中期,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席卷欧洲、美洲,全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
工业革命的直接成果是工厂制度的建立,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微观基础。
2.斯密的管理思想: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另外他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涉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发展。
3.劳动关系:①雇主对工人残酷剥削②各国政府普遍信奉古典主义“自由竞争”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率的。
政府不干预劳资关系,完全交由劳动力市场自动调节。
③出现在了最初的工人组织,即早期的工会。
政府对早期的工会采取了法律上的不承认或严格限制的态度,英国1799年颁布的《结社法》和法国1791年颁布的《夏勃里埃法》就是这类法律的典型代表。
4.劳动关系的特点:早期工业化时代劳动关系的表现形式是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对立之中,雇主通过强硬手段剥削利润,工人运动总体上处于分散、个别和局部的状态,因此,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政府在表面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不干预的方式,然而实际上,政府的立法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
二、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1、时代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高潮的第二次技术革命。
2、科学管理理论:“泰勒制”,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主要代表人物的科学管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原理、激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等。
3、劳动关系: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阶段。
以下是第三章的一
些历史和制度背景。
1. 农耕社会:在农耕社会中,劳动关系主要是基于农业生产和土地所有权。
农村地主
通常拥有大量土地,而农民则以租赁或分获得土地使用权,并以提供劳动力和农产品
作为回报。
2. 工业革命: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现代劳动关系的发展。
工业化
导致了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进入工厂工作。
这导致了无数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
的雇佣关系,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售给资本家。
3. 工会运动:19世纪中叶,劳动者开始组织工会,以保护自己的权益。
工会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劳动关系的发展,包括工作时间、薪酬、劳动条件等方面的改善。
4. 法律和政府干预:随着劳动关系的发展,政府开始介入劳动关系的管理。
各国通过
法律和政策来规范劳动关系,例如设立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作时间、建立工伤保险等。
5. 全球化:全球化带来了全球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跨国公司在各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导致了国际劳动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6. 技术革命: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新的劳动关系模式不断涌现。
远程办公、平
台经济等新兴劳动形式引发了关于劳动关系的新讨论。
总的来说,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是一个不断变化和演进的过程。
从农业社会到
工业社会,从工会运动到政府干预,再到全球化和技术革命,这些都对劳动关系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
整个劳动关系的形成过程充满了暴力与强制,无论是圈地运动还是 殖民掠夺和贩卖奴隶,无不使用暴力手段手段,为资本主义劳动 关系建立提供所需的资本、土地、劳动力。
马克思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当我们把自己的目光从资产阶级文 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虚伪和它的野 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因为它在故乡还装出一副很 有体面的样子,而一到殖民地它就丝毫不加掩饰了”。
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概述.ppt
劳动关系发展的六个阶段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15世纪末-18世纪中叶)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成熟资本主义时期(20世纪中叶-20世纪8、90年代) 全球化时期(20世纪8、90年代至今)
二是宗主国和殖民地的劳动关系发展不平衡,殖民地的资本主义早 期经营所使用的劳动力除殖民地居民外,主要是通过奴隶贸易购 买的非洲黑人,这些劳动者仍然是奴隶,不具备“自由”身份,还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主体——雇佣劳动者。
第二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关系
时间:始于18世纪中叶的产业革命 截止于19世纪中叶第二次产业革命
第二,从劳动关系运行环境和运行规则来看,还没有形成约束劳动 关系主体的各种运行规则与机制。
第三,从世界范围看,现代意义上的劳动关系建立并不普遍,劳动 关系发展也不同步。表现为:
一是资本主义劳动关系主要在欧洲和北美一些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亚洲的一些国家还处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只是作为萌 芽状态而存在;
贩卖黑奴
据资料统计,在400年的被奴役过程中,非洲黑人被杀了上千万 ;圣多明各岛在十八世纪上半期共输入奴隶280万人,而到1776 年仅剩下65000多人,平均每年要死亡4万多人;按照每运至美 洲一个奴隶,最少要牺牲10个左右非洲黑人的计算方法,奴隶贸 易使非洲损失一亿人口,这个数字相当于1980年非洲人口总和 ;每个奴隶卖价1500万镑,可净赚1200万镑。
自考03325劳动关系学自考核心考点笔记自考重点资料
3325 - 劳动关系学(前两章样本,完整版10页)笔记依据教材《劳动关系学》程延园主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笔记依据目录第1章劳动关系导论第1节劳动关系的概述第2节劳动关系的实质:冲突与合作第3节劳动关系的外部环境第2章劳动关系理论第1节劳动关系理论:各学派的观点第2节劳动关系的价值取向:一元论与多元论第3节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第3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1节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第2节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第3节冲突的制度化第4节成熟的劳动关系第5节新的矛盾和问题第6节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第4章雇主第1节谁是雇主第2节雇主的角色理论第3节管理模式和实践第4节雇员参与管理第5节劳资合作策略第5章工会第1节工会的概念第2节工会的职能第3节工会的组织结构第4节工会的法律保障第6章政府第1节政府的角色第2节政府与劳动关系理论第3节劳动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第4节政府劳动关系实践第7章劳动合同管理第1节劳动合同概述第2节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第3节劳动合同的内容第4节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第5节劳动合同的终止和续订第6节法律责任第8章集体谈判第1节集体谈判的含义和功能第2节集体谈判的结构第3节集体谈判的进程第4节集体谈判的结果第5节不当劳动行为及其救济第6节诚信谈判的责任第7节罢工及其争议处理第9章集体协议第1节集体协议的性质第2节集体协议管理第3节集体协议的条款第4节集体协议的订立、变更和终止第10章三方协商机制第1节三方协商机制概述第2节三方协商机制的主要内容第3节我国协调劳动关系的三方机制第11章劳动争议处理第1节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和方法第2节劳动争议调解第3节劳动争议仲裁第4节劳动争议诉讼第5节集体争议处理第6节争议预防和处理技巧第12章当代劳动关系的发展第1节来自国外的影响第2节中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第一章劳动关系导论1、劳动关系的含义。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总称。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
大批劳动力被迫离开土地依靠出卖劳动力 为生。 劳动力具备了成为工人阶段的两个条件: 1、他们是自由的。 2、他们一无所有 资本和劳动相结合、新型的雇佣关系就这 样产生和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不但形成了 这种现代意义上的雇佣关系,而且雇员的 人数逐渐增多。成为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主 体。
早期工业时代的劳动关系
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各国爆发了各种工人反抗斗争。由 于分散,没有计划都以失败告终。工人认识到只有团结, 才能获得成倍的力量,达到运动的目的,开始出现工人组 织---工会。 同时美国也产生了早期工会,但和西欧的不同。是技术工 人和半技术工人内部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以其意志来规 范所从事的职业。————具有中世纪同业互助会的性质。 随后,全国性的工会在各行业出现,在19世纪70年代早期, 全国性的工会发展到大约30个,会员总数为30万人。 面对早期的工人组织,雇主进行了激烈的抵制,政府也采 取了法律上的不承认或严格限制的态度。当时各国都制定 法律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英国1799年的《结 社法》法国1791年的《夏勃里埃法》。政府甚至动用军队 来对付工人罢工,如1834年美国安徒鲁总统在马里兰州镇 压爱尔兰裔工人罢工。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三、行为科学管理阶段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初——二次大战结束。20世纪 40年代) 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 盾居次。 30年代经济大危机,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以政治要求为目的的大规模罢 工。1938年美国产业工人联合会(CIO)成立。 面对劳资关系的再度紧张,政府不得不干预经济。 “罗斯福”新政,颁布《产业复兴法》――规定最低工资 和最高工时。1935年通过《国家劳动关系法》(又名 《瓦格纳法》) 确定工会的权力。《社会保障法》 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从社会保险制度向综合性社会保 障制度的转变。(
劳动关系概述
羊城晚报2008年10月7日报道 日前,本报接到报料称广东东莞某服装有限 公司的一名怀孕女工被保安殴打险些流产。 报料人告诉记者,9月4日下午,一名怀孕女 工被保安踢打腹部,导致下体出血,腹中胎 儿险些不保。事后,厂方并没有送该女工去 医院,反而火速将她开除,理由是她“殴打 保安、严重违纪”。
3、经济利益性
(4)雇主协会
管理方团体的主要形式是雇主协会,他们以行 业或贸易组织为纽带,一般不直接介入员工 与管理方的关系中。 主要任务是通过工会或者工会代表进行集体谈 判、劳动争议或政治、选举立法活动间接影 响劳动关系。
(5)政 府
“布什威胁将插手美国航空公司的劳资纠纷”
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角色:
劳动关系立法的制定者,通过立法介入和影 响劳动关系; 公共利益的维护者,通过监督、干预等手段 促进劳动关系的协调发展; 公共部门的雇主,以雇主身份直接参与和影 响劳动关系。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核心概念
一、劳动关系基本含义 1、概念
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 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 的总和,它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技术、政策、法 律制度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2、“劳动关系”的不同表述
•产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 •劳资关系(Labor-management relation) •劳使关系 •雇佣关系(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 •劳工关系(labor relation)
2、冲突:
双方的目标、利益和期望经常出现的分歧。
形式多样,如,员工的罢工、旷工、怠工等, 管理方的“关闭工厂”、“黑名单”等。
3、力量
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它是相互 冲突的利益、目标、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 来的决定因素。 力量可分为劳动力市场力量和双方对比关系 力量。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背景:(早期工业化时代又称为自由资本主义时代) 从产业革命开始至19世纪上半叶。国家对劳资关 系调整采取自由放任政策。这一时期的劳资矛盾主 要表现为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激烈的阶级冲突。
在早期的工厂制度下,管理的特点是军队式的严密 组织,并且大量使用童工。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预。 产业工人工会减少,公共部门工会上升。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特点: (1)争取广泛的民主参与权 (2)劳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总的趋势是向缓和、
合作的方向发展。(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1984年英国煤 矿工人大罢工) (3)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趋于完备。(立法体系的完 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三方格局的形成) (4)劳资关系的运行方式发展成一种有序的组织行为。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工业心理学的出现 芒斯特伯格《心理学与工业效率》 霍桑试验 梅奥 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三方性原则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 劳动关系特点: • (1)战争、危机和革命及大地影响着这一阶段劳动关系的发展。 • (2)国家的劳动行政管理工作成为政府宏观调节劳资关系的手段。 • (3)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制度和三方协商机制的出现使协调劳资关
策略的变化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全球化改变了资方、
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 (三)跨国工会滞后 (四)发展中国家的新问题 (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
经济的挑战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各个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
早期的 劳动关系
管理时代的劳 冲突的
动关系
制度化
成熟的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新 阶段
时间
经济技术社会 背景
管理理念
第四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二、科学管理理论 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 以科学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 管理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 创造了更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泰勒制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三、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18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成立 1905年,世界产业工会诞生 各国政府相继废除了禁止结社的法律 政府采取了所谓的“建设性”干预政策 187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 1904年,新西兰出现了较规范的集体合同法
第四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 和制度背景
本章重点
劳动关系历史发展的阶级特点 劳动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世界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劳动关系发展的两条规律
劳动关系发展的历史与该时期的经济技术社会发展 的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这些背景因素通 过间接影响统一时期的管理思想,来影响劳动关系 的发展和变化。 劳动关系的发展从总体上讲,是从对立到对话、从 冲突到合作、从无序到制度化、法制化的方向推进 的。政府在劳动关系调整过程中的作用在不断加强, 管理方和员工双方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通过协商 合作获得利益,产业民主不断推进。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政府调整劳动关系的手段比较完备,立法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健全。 管理方和员工愿意通过相对缓和的形式来解决 冲突,合作成为劳动关系的主流。 “三方格局”形成,员工参与管理的产业民主 制度和集体谈判制度不断完善,法制化进程随 之推进。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一、时代背景 传统的“白领”和“蓝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工作组织形式从多等级的官僚制变为由网络化 供应、团队工作、多种技术支持。 世界经济进入“微利”时代,要求劳动关系双 方改变传统的调整冲突的方式和渠道。
劳动关系的文化与制度背景
劳动关系的文化与制度背景一、引言劳动关系涉及到劳动者与雇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其背后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和制度背景。
本文将从文化和制度两个方面探讨劳动关系的背景,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相关问题。
二、文化背景1. 尊重和平等劳动关系的文化背景中,尊重和平等是核心价值观。
尊重意味着雇主应该尊重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对待劳动者要平等公正。
这种文化背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日本企业强调尊重和谦逊,而西方国家则更注重个人权益的平等。
2. 动机和荣誉劳动关系的文化背景中,工作动机和荣誉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劳动者的表现。
一些文化中,工作被视为一种使命和责任,劳动者会以工作的成果和贡献来评判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相反,一些其他文化中,工作被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劳动者更注重生活的平衡和享乐。
3. 团队合作与人际关系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于团队合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中,强调团队的力量,鼓励劳动者互相配合、共同努力实现组织目标。
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竞争更为重要,个体的能力和表现更受关注。
三、制度背景1. 法律法规制度是劳动关系的重要支撑,法律法规在其中发挥着核心作用。
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例如《劳动法》、《雇佣法》等。
这些法规规范了雇佣关系、劳动合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保障着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 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关系中的重要一环,为劳动者提供各种福利和保障。
这些制度包括社会医疗保险、养老金、失业保险等。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其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和福利。
3. 工会组织与集体谈判工会组织是劳动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劳动者的权益和利益进行维护和争取。
工会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协商劳动条件、工资待遇等,以平衡双方的利益。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工会组织和集体谈判方式存在差异,但共同的目标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三章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第一节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一、时期背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工业化时期)二、斯密的治理思想:斯密以为,劳动制造的价值是利润的源泉,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会越低。
斯密主张以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自动调整市场的供求,政府仅仅作为看门人,不干与市场的供求和经济的进展。
三、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雇主对工人的残酷剥削、政府不干与劳资关系、初期的工会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法规:1802年英国《学徒健康与道德法》立法禁止工人结社、罢工和示威:1799年英国《结社法》、1791年法国《夏勃里埃法》四、初期工业化时期的劳动关系特点雇主通过强硬手腕剥削利润、政府不干与、冲突和斗争分散第二节治理时期的劳动关系一、时期背景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第二次技术革命(电,生产工艺组织的变革;生产加工工艺组成的流水线)二、科学治理理论“泰勒制”的含义:以弗雷德里克·泰勒为要紧代表人物的科学治理理论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治理方式代替传统的体会治理,提出通过成立各类明确的规定、条例、标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治理效能的关键。
科学治理理论的内容包括劳动定额理论、鼓励性的工资报酬制度,等等。
泰勒制增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使工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职位上。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1986年12月美国劳动工人联合会成立(劳联AFL)、政府的“建设性”干与政策1871年英国公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会法,1875年又公布了《企业主和工人法》,许诺工人集体和企业主签定契约和合同。
到1904年新西兰显现了较标准的集体合同法。
从此,集体谈判制度取得了国家法律的承认和爱惜。
四、该时期的劳动关系的特点政府出台立法、雇主改良治理、工人形成了工会组织、集体谈判制度成立第三节冲突的制度化一、时期背景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二、行为科学理论在行为科学进展中,与组织中劳动者有关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工业心理学的显现、霍桑实验、社会系统理论(一) 工业心理学的显现“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芒斯特博格《心理学和工业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二、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变化:
既有计划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烙印”,又有市场经济条 件下劳动关系的许多因素。主要表现为: 不同类型的劳动关系运行规则还有一定差别; 在劳动关系建立的形式上,劳动合同关系与非劳动合同关 系仍然并存 ; 劳动力市场配置机制和行政配置 机制同时对劳动关系发生作用 ; 劳动关系调整还存在着法律规 范不健全的问题; 劳动争议大幅上升, 劳动关系不稳定因素增多。
27
各个时期劳动关系特征比较
早期的 劳动关系 管理时代的 劳动关系 冲突的 制度化 成熟的 劳动关系 劳动关系的 新阶段
时间
18世纪中叶 到19世纪中 叶 产业革命
19世纪中叶 到20世纪初 期 第二次技术 革命
1914年到 1944年 二次世界大战 和经济大危机
45年到20世 纪80、90年 代 战后展黄金 阶段、第三 次技术革命
11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工人运动继续发展,工会组织广泛建立,队伍逐渐壮大, 并且形成层次,工人力量开始不断增强。 • 资方或雇主在不断加强的工人运动下,开始出现让步,从 早期的对工人的直接的剥削和压迫变为通过改进管理,增 加在工作中科学的分析和对工人的激励,来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目标。 • 劳资矛盾的目标没有变化,仍然是争取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条件,但是其激烈程度有所弱化,表现形式出现多元化方 向,集体谈判制度得到了确认。 • 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从不干预到出台大量的立法、建 立相应的机构干预劳资关系,劳动关系向更加稳定、有序 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历史和制度背景
第一小组制作
本章内容
• • • • •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第二节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第四节 成熟的劳动关系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2
第一节 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 • • • 一、时代背景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三、早期工业化时代的劳动关系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三)跨国工会和工会联盟发展的相对滞后
26
(四)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
– 目前,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我国也面临着劳动标准 水平的选择问题,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劳动 关系的状况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也面临着知识经济 的挑战
– 工会的产生与发展总是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发展相联 系。西方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大于第二产业比重,工 会的范围和力量有不断缩小的趋势。
19
一、背景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 • 全球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 扩大,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 出现了像英国、瑞典这样的福利国家,各 国社会保障制度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 这对改善劳动关系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20
二、现代管理学的发展 ——“管理理论丛林”
6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 激烈的对抗,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和直接 对立之中。 • 资方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政府在表面上 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劳资纠纷采取 不干预的方式,然而实际上,政府的立法 和政策倾向于雇主一方。
7
第二节
• • • •
管理时代的劳动关系
一、时代背景 二、科学管理理论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管理理论的 丛林
从20世纪80、 90年代开始 经济全球化、 知识经济时 代
新的管理理 论
经济技术社 会背景
管理理念
亚当•斯密的 管理思想
雇主通过强硬手 段剥削利润;政 府不干涉;工人 的冲突和斗争分 散
泰勒等人的 科学管理理 论
政府出台立法; 雇主改进管理; 工人形成了工会 组织;集体谈判 制度建立
23
第五节 新的矛盾和问题
• 一、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 • 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24
一、经济和组织发展的背景
工作组织和工作设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 (1)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传 统的“蓝领”和“白领”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 – (2)工作组织本身也从多等级的官僚制变为由网络化 供应、团队工作、多种技术支持,以及像组织扁平化 和弹性工作制这类形式多样、富于变化和适应环境的 制度。 – (3)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更为激烈的全球性竞 争,使得世界经济进入“微利”时代,这就要求劳动 关系双方改变传统的调整冲突的方式和渠道。
12
第三节 冲突的制度化
• • • • 一、背景 二、行为科学理论 三、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四、该时期劳动关系的特点
13
一、背景
• 在20世纪上半叶,世界经济经历了两次世界 大战和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 由于民族矛盾突出,劳资矛盾相对退居次要 地位。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 大量的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使劳资关系重 新紧张起来。 面对劳资关系的再度紧张,政府不得不直接干预。 – 一方面,劳动部门就业管理职能得到 扩大和加强,政府开始对劳动力市场 的宏观干预。 美国“罗斯福新政”。 另一方面,各国都进一步发展了社会 保障制度,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 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
9
二、科学管理理论
• 主要代表人物 :弗雷德里克· 泰勒 • 内容:以提高生产率为目标,以科学 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提出 通过建立各种明确的规定、条例、标 准,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是提高管理效能的关键。 • 影响:
– 管理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为工人创造了更加 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 流水线式的生产和泰勒制也成为资本家提高劳动强度、加 强剥削的重要手段,加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实际的隶属, 使工人进一步附着在工作岗位上。
16
三、劳动关系的制度化
• 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劳动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 各国从初期的国家干预向制度化、法制化过渡。 • 以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民主化运 动。 • 三方性原则开始出现。
– 三方合作的方式在当时主要有两种:一是在政府的主 持和法律约束下,以集体方式处理劳资关系;二是雇 主组织和工人(工会)组织共同参与劳动法的拟定和 实施。
• 哈罗德· 孔茨
• 经验主义学派
– 代表人物:彼得· 德鲁克 – 目标管理是综合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方法,实现工作与人 的完美结合。
• 经理角色学派
– 20世纪70年代,亨利· 明茨伯格、乔兰、科斯庭等。 – 该学派因以对经理角色的职务和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得名。
• 权变理论学派
– 也称超Y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约翰· 莫尔斯和杰伊· 洛西。 – 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一 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一、时代背景
• 产业革命 • 工业生产逐渐取代农 业生产而占据经济发 展的主导地位,市场 经济取代了小农经济,社会结构日益复杂化。 • 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处于原始积累阶段, 对内表现为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对外表现为在 殖民地的掠夺。这使劳动者具备了成为工人阶级 的基本条件。
4
二、斯密的管理思想
10
三、该时期的劳动关系
• 在雇主改变管理方式,加强剥削的同时,工人运 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各国政府采取 “建设性”干预政策,力图建立稳 定的劳资关系。 • 各国相继通过了工厂立法、 劳动保护立法、劳动保险立 法、工会法、劳动争议处理 法等法律。 • 1904年,新西兰集体谈判制 度也开始得到国家法律的承 认和保护。
25
二、劳动关系的新变化
(一)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国际竞争的加剧和雇主 策略的变化
– 组织面对的降低雇佣条件、压低人工成本的压力就会 愈来愈重。这些压力减少了各国的雇主或管理方妥协 的余地和工会及集体谈判发展的空间。
(二)跨国公司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改变 了资方、政府和工会的权力平衡
– 一方面,市场的范围已经从单一国家的国界扩展到多 个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一国政府控制国际资本流 动的能力是有限的。
21
三、成熟的劳动关系
• 更多的产业民主化政策。
– 其中最重要的是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主要体现在三方 原则的广泛推广上,即国家(政府)、企业和员工三 方合作,共同制订产业政策和劳动政策。
• 集体谈判制度进一步完善,并且被普遍采用。 • 政府对劳动关系影响的方式发生改变。
– 从不干涉、直接干预到通过立法规范间接干预。在这 一时期,西方国家形成了一整套规范化、制度化的法 律体系和调整机制。
14
二、行为科学理论
• “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 • 与管理学派偏重对工作进行科学分析相对 比,行为科学理论侧重对人的心理活动的 研究,研究人们行为的规律,从中寻找管 理员工的新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途径。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工业心理学的出现
– “工业心理学之父”雨果· 芒斯特博格 – 同泰勒一样,他对劳资之间的共同利益感 兴趣。但是更侧重于工人,希望缩短工作 时间,增加工资和提高“生活水平”。
8
一、时代背景
•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从 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 •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达到高潮的第二次技术革 命。 •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为 少数大资本家的联合和实 行垄断创造了条件。 • 新技术革命也带来了生产 组织的变革。
(二)霍桑试验
– 一系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一些条件对工 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试验。 – 管理者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了解集体行为,并且通过激 励、劝导、领导和信息交流来起作用。霍桑试验的重要之处 在于,把人当作社会的人,从而要更多地考虑岗位上的人的 情感、心理、期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