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会考诗歌赏析详解【刘希国】
2018第一辑第二辑文言文诗歌部分分析【刘希国】
15.(1)运用意象:①王诗运用"晴 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舟市 ""山桥行人"等意象,描写了巴峡自 然景物和风土人情,色调明丽,呈 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山乡之景。② 郦诗运用"猿鸣",杜诗运用"玉露" 和"枫树"的意象,通过描写凄婉的 猿鸣、秋天的霜露以及草木,烘托 出凄凉萧森的氛围。
在新太守将要赴任时,朱震对(皇上) 说:‚如果让当官的人廉洁奉公而不侵 扰老百姓,那么老百姓自然安定,即使 引诱他们当盗贼,他们也不会做的。希 望皇上诏令新太守一到任,就把本郡及 其所属各县中贪赃枉法、行为不端的官 吏一一列出,(将他们)全部罢免,听 凭老百姓自主选择慈爱和善有仁德之心 的人(担任官职),有政绩的人加以优 待奖励。‛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9. 答:①精准扶贫要用心扶志,教给 贫困户致富的方法。要增强贫困户的信 心,培养他们树立"靠人不如靠己"的斗 志。②不能搞形式主义,要把精准扶贫 落到实处。精准扶贫不能走过场,要对 精准扶贫有敬畏之心。③不能为了凸显 政绩,抢摘贫困帽子,要让贫困户真正 富足起来,要授人以渔,培育贫困户脱 贫致富的能力。
(因为)当时没有实行三年的丧制,专 门实行以一天代替一月的制度,(真宗 皇帝的做法)是可以的,在(实行了三 年丧制的)今天再这样做就是错误的。‛ 宋高宗绍兴七年,朱震因病辞去职务而 自请充任祠禄官(祠禄官为主管祭祀的 闲职,一般由年老不能任事的大臣担 任),不久任礼部贡举,恰逢生病而去 世。
14.D 试题分析:‚一喜一忧, 迥然不同‛有误,都是‚忧‛。 15.B 试题分析:这首小诗写一 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 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 富有情趣。
2020年高考备考语言运用(三)【刘希国】
2020年高考备考语言运用(三)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5分)【甲】美好的愿景要想实现,不能坐而论道....,只能起而行之,而且“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件事上,真正的实干家绝不会向环境恶化再妥协一步。
【乙】他们身上有一股子劲,那就是认准的事儿便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脚踏实地地干下去,而且一干就是十年、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他们坚信,沙漠可以绿化,荒野可以成林,河水可以再清。
而且,将信念转化为成绩的,是他们执着而科学的探索探索。
仔细思量,这种精神与我们所钦敬的“两弹一星”精神,别无二致....。
【丙】然而在我们身边:有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有人则怀疑修复已遭破坏的环境,还有人甚至..干着破坏环境的勾当,这都不是我们当代中国人所需要的。
我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将自己的生活与生态文明建设紧密地联系起来,切切实实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且长期做下去。
如此,拥有山清水秀、绿色健康的家园便倚马可待....。
1.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坐而论道B.别无二致C.甚至D.倚马可待1.D(“倚马可待”指文思敏捷,写文章快。
改为“指日可待”)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B.乙C.丙2.C(“勾当”后面的逗号改为句号)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6分)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法国巴黎著名地标——拥有800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起火,93米的塔尖在大火中坍塌,值得庆幸的是主体结构和两座标志性的塔楼幸免于难。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称,现场的法国人民目睹如此惨状,忍不住痛哭流涕,甚至有人唱起了祈祷歌曲,为巴黎圣母院祷告。
法国当地电视主持人在现场直播中表示,预计圣母院重修至少需要8~10年,在此期间不会对外开放。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则标题,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2)部分网友在面对巴黎圣母院火灾事件时,想起了一百多年前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一事,表达了类似“因果循环,报应不爽”的观点。
高频考点诗歌赏析(一)【刘希国】
【高频考点】故地重游金·元好问杨柳青青沟水流,莺儿调舌弄娇柔。
桃花记得题诗客,斜倚春风笑不休。
【注】:1.调(tiǎo)舌:等于说调嘴,耍嘴皮子。
2. 题诗客:本指唐代的崔护,崔氏有《题都城南庄》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此处借指诗人自己。
【翻译】:杨柳的枝叶青青,沟水潺潺地淌流;黄莺在调舌歌唱,卖弄着娇美轻柔。
桃花似记得当日,题诗的客人来游。
斜倚和煦的春风,咯咯地笑个不休。
(1)本诗在写景时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妙处?(4分)(2)诗眼多是诗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且能带起全篇或全句的词语,本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4分)【参考答案】(1)拟人。
(1分)将黄莺、桃花人格化,它们都好似与诗人相识一般,一个逞弄着美妙娇柔的歌喉,一个在春风中如从前一样灼灼盛开,(1分)它们的娇美如昔和“题诗客”错失美好而且重拾不得相映衬,这样写使得诗歌写景生动,情韵深长。
(2分)(2)诗眼是“记得”。
(1分)昔日题诗客,旧地又重游,“记得”二字借桃花勾起往事,又将诗歌推进到一个深沉的人生主题,感叹世上有多少像自己一样的(崔护式的)“题诗客”来寻找自己那遗落的青春梦想,而错失的人生又多么可笑可悲。
“记得”二字正是诗歌由景生情的关键处,可称“诗眼”。
(3分)(意思对即可)所谓诗眼,是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词,它一首诗词的主旨所在。
学生大多将“笑”或“笑不休”当作了此诗的诗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标题和注释所隐含的关键性信息,只是想当然地选取了看似颇有“生动性和趣味性”的“笑不休”,而没能从诗歌的主旨和写作意图角度去思考。
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此诗的诗眼。
首先从解读题目入手。
“故地重游”,我们不仅要问,重游和首次游览有何不同?作者为何要“重游”?“重游”之后有什么新的感想?从题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不是一首单纯的写景抒怀诗,“重游”二字肯定蕴含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三)【刘希国】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三)离亭燕⑪张昪[biàn]一带江山如画⑫,风物向秋潇洒⑬。
水浸碧天何处断⑭?霁色冷光相射⑮。
蓼屿荻花洲⑯,掩映竹篱茅舍⑰。
云际客帆高挂⑱,烟外酒旗低亚⑲。
多少六朝兴废事⑳,尽入渔樵闲话⑴。
怅望倚层楼⑵,寒日无言西下。
【词句注释】⑪离亭燕:词牌名。
张昪,南宋初人,作者经历宋由盛到衰的时代。
此词为作者退居期间所作。
⑫一带:指金陵(今南京)一带地区。
⑬风物:风光景物。
潇洒:神情举止自然大方。
此处是拟人化用法。
⑭浸:液体渗入。
此处指水天溶为一体。
断:接合部。
⑮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
冷光:秋水反射出的波光。
相射:互相辉映。
⑯蓼屿:指长满蓼花的高地。
荻花洲:长满荻草的水中沙地。
⑰竹篱茅舍:用竹子做成的篱笆,用茅草搭盖的小房子。
⑱客帆:即客船。
⑲低亚:低垂。
⑳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均在南京一带建都。
⑴渔樵:渔翁樵夫。
代指普通老百姓。
⑵怅望:怀着怅惘的心情远望。
【白话译文】金陵风光美丽如画,秋色明净清爽。
碧天与秋水一色,何处是尽头呢?雨后晴朗的天色与秋水闪烁的冷光相辉映。
蓼草荻花丛生的小岛上,隐约可见几间竹篱环绕的草舍。
江水尽头客船上的帆仿佛高挂在云端,烟雾笼罩的岸边,有低垂的酒旗。
那些六朝兴盛和衰亡的往事,如今已成为渔民、樵夫闲谈的话题。
在高楼上独自遥望,倍感苍凉,凄冷的太阳默默地向西落下。
【创作背景】根据北宋范公偁《过庭录》所载,这首词是张昪(一作张升)退居江南后所作。
张昪在退居以前,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代,退居江南时期,又经历了宋英宗、神宗两朝,北宋帝国由盛到衰,积贫积弱的形势越来越严重。
这首词包含着作者对国势的关切。
【文学赏析】这是一首写景兼怀古的词,在宋怀古词中是创作时期较早的一首。
词的上片描绘金陵一带的山水,雨过天晴的秋色里显得分外明净而爽朗;下片通过怀古,寄托了词人对六朝兴亡盛衰的感慨。
这首词语朴而情厚,有别于婉约派词的深沉感慨。
全词层层抒写,勾勒甚密,语卜而情夺取,有别于婉约派的词风。
2018年高考是个赏析之哲理诗【刘希国】
【理趣赏析】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 有所突破。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 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比喻
对比
《泾溪》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 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 时时闻说有沉沦。
高考古诗词鉴赏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诗鉴赏
一、按表达方式,古典诗歌可 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
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直接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 引人思考。阅读并鉴赏这类诗歌,有助于提升对事理的认 识,同时增强议论文写作的思辩色彩。 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理是哲理诗的重要赏析点。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既 写出报复和气度的远大,更写出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 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 处”,既写出隐者的品格,诗人未见其人的怅惘和敬慕, 也更引申出哲理性意蕴:探寻事物或真理时,往往直觉其 在近处,却把握不到,感到困惑。
1、“尽信书不如无书”。 2、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 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诫子弟》 [清] 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即事说理
《画眉鸟》 [宋]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对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托物说理
三、常见手法
泛舟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刘希国】
2016年语文高考古代诗歌赏析2016年新课标Ⅰ卷《金陵望汉江》赏析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金陵望汉江》为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主要描绘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全诗用典自然、文辞大气、气势磅礴,最后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喻言江汉宁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的理想。
【词语注释】⑴派:河的支流。
长江从庐江、浔阳开始分作九支。
盘:盘踞。
⑵横溃:泛滥。
豁:打开。
中国:中南地区。
⑶崔嵬:山峦高耸的样子,这里用长,J-i皮涛的汹涌来比喻六朝动荡的政局。
迅湍:飞奔而下的激流。
⑷六帝:即六朝,指以金陵为都的六个朝代君主,吴、东晋、宋、齐、梁、陈。
⑸三吴:史称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
这两句合起来是说自从六朝之后,长江以东的吴地就日渐分裂,远不如从前那么兴盛了。
⑹我君:指当朝皇帝唐玄宗。
混:混合,统一。
区宇:全国的范围。
⑺垂拱:垂衣拱手,无为而治。
指天下太平的景象。
众流安:各条江河均平安,借指国泰民安,政治稳定。
⑻任公子:《庄子·外物篇》中一个传说人物。
他在长江中下游广大的地区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钧起一只巨大的鱼,可供许多人一起享用。
这里用任公子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
⑼沧浪:据《孟子》,有隐者唱《沧浪歌》以表明隐居之志,后人用沧浪指代隐居垂钓之地。
这句是说江流平静,天下安宁,用不着有所作为,暗中抒发壮志未酬的遗憾。
【白话译文】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
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
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
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冶。
今天的任公子,已无需沧海垂钓而罢竿了。
【创作背景】此诗作年未详,或谓作于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或谓作于天宝十五载至至德二载(756—757)之间。
【诗歌赏析】江楼醉中作(刘希国)
江楼醉中作陆游淋漓百榼宴江楼①,秉烛挥毫气尚遒②。
天上但闻星主酒③,人间宁有地埋忧④。
生希李广名飞将⑤,死慕刘伶赠醉侯⑥。
戏语佳人频一笑,锦城已是六年留⑦。
【词句注释】①淋漓百榼(kē):指开怀痛饮。
榼,盛酒器。
②气尚遒:意气豪迈。
③“天上”句:是说天上有主管酒的星宿。
语本汉末孔融《与曹操书》:“酒之为德久矣。
……故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④地埋忧:把忧愁埋入地下。
语本《汉书·仲长统传》:“寄愁天上,埋忧地下。
”⑤李广名飞将:西汉名将李广有“飞将军”之誉。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⑥刘伶:西晋沛国人,字伯伦,与阮籍、嵇康等友好,称“竹林七贤”。
性嗜酒,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相随,说:“死便埋我。
”著有《酒德颂》。
赠醉侯:用唐皮日休《夏景冲淡偶然作二首》诗之二:“他年谒帝言何事?请赠刘伶作醉侯。
”⑦“戏语”二句:《剑南诗稿》卷九本篇末有作者自注:“退之诗云:‘越女一笑三年留。
’”所指即韩愈《刘生》诗。
韩诗为此二句所本。
锦城,指成都。
六年:陆游自乾道八年(1172年)东至成都,至淳熙四年(117年),正是六个年头。
【译文】酬畅淋漓,交杯百盏在江楼,高擎巨烛,当众挥毫意气遒!听说天上有颗星星主管喝酒,人间却没有个地穴可以埋忧!既然活着实现不了飞将军的壮志,但愿死后能像刘伶封个“醉侯”。
这些趣话可否赢得姑娘们一笑?须知我到成都已“享受”六个年头。
【创作背景】该诗是淳熙四年(1177年)诗人在成都时所作,时诗人五十三岁。
在这前一年,诗人因积极主战而遭当权者之忌,被言官指斥为“燕饮颓放”,免去了知嘉州的任命,于是他干脆自号“放翁”。
诗人在成都望江楼宴饮,酒至酣处,内心对权奸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江楼醉中作》。
【作品鉴赏】“淋漓百榼宴江楼,秉烛挥毫气尚道”,首联正面点题,说自己江楼宴饮,尽兴“百榼”,醉中秉烛挥毫,意气遒劲。
鉴赏诗歌的形象(刘希国)
2014年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有以下几个趋势: 1.鉴赏范围应以唐诗宋词为主,兼顾元明清时代的诗歌。 2.考查内容仍以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为主,对诗歌的形象把握 以及观点评价也会偶尔出现在试卷中。 3.单首诗歌考查形式仍将是主流,比较阅读不失为一大热点。 4.答案长度将进一步增加。 近几年,诗歌鉴赏命题更重视整体理解,各考点综合考查。为 适应这一考查动向,小论文性质的答案预计将在未来的考试中 应运而生。这样的答案能够很好地体现考生诗歌阅读的审美素 养,字数可能在100字左右。 5.立足整体把握,从小处切入设题。近年来,从具体的某一句、 某一联入手考理解,从前后顺序或照应的角度考构思,从古人 的评价或关于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考鉴赏的命题方式较为走俏。
给你技巧
答 案 一 般 有 三 部 分 构 成 (1)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 (性格+身份); (2)分析形象具有这些特点的 依据; (3)总结指出形象的意义(或 作者的情感)。
常见答题失误
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 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矢志报 国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以“万 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 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 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 “身老沧州”,但仍“心在天山”,胸 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 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 报国无门的感慨。 指出意义(情感)
概括特点
分析依据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分析人物的外貌、 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等,把握人物 特征。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的这个 形象的?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试作分析。
优化指导诗歌赏析部分正式版(定稿)【刘希国】
优化指导·专题六·诗歌赏析送子由使契丹 [ 宋 ] 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
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
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4)BD(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
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分)15.①首联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化用了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之句,兄弟二人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此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表现了苏轼乐观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
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
行香子·草色芊绵[ 南宋 ] 赵鼎草色芊绵。
2020高考备考诗歌鉴赏题材分类解读技巧【刘希国】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有不少同学问我诗歌鉴赏怎么做,其实在你把它分类之后,再将题型归类,掌握相应的答题术语,做些练习,就结束战斗了。
今天我们就来看下诗歌的分类,一窥其貌。
诗歌鉴赏1:咏物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特点归纳】1、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2)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实战演练】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案: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答案:“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2018年高三备考精选试题之诗歌欣赏与语言运用【刘希国】
2018年高三备考精选试题之诗歌欣赏与语言运用蝶恋花·河中作【宋】赵鼎尽日东风吹绿树。
向晚轻寒,数点催花雨。
年少凄凉天付与。
更堪春思萦离绪。
临水高楼携酒处。
曾倚哀弦,歌断黄金缕。
楼下水流何处去。
凭栏目送苍烟暮。
【注释】①赵鼎,解州闻喜人。
宋时解州隶属河中府(治蒲州,今山西永济)。
这首词作于崇宁五年(1106)赵鼎中进士前。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词人还没有考上进士,入京城做官,由词题"河中作"可以看出此词是词人在家乡时所作。
②向晚:傍晚。
③黄金缕:原指初生的鹅黄色柳条,此处也指离别之曲,乐府有《杨柳枝》曲。
倚哀弦(xián):指以哀伤的弦声伴唱。
【译文】终日都是东风吹响绿树。
傍晚外面的天气有点寒冷,多了几点细雨。
年少和凄凉都付给了上天,怎么能忍受那思绪萦绕心间呢。
坐在河流旁的高楼上喝酒。
曾经用哀伤的弦声伴唱,唱了《黄金缕》同时心肠也断了。
楼下的水将要流向什么地方呢,靠在栏杆上遥望苍烟慢慢的就到了晚上。
14.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尽日东风吹绿树”一句点明了此时是春季,描绘了东风吹拂大地,树上绿意盎然的景象,用以反衬后文词人心中的愁苦。
B.“年少”本是青春与欢乐的时节,词人却把它和“凄凉”连在一起,并且认为这是“天付与”的,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
C.“黄金缕”用来形容初春鹅黄的柳条,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此“歌断黄金缕”这里也有作为离别之曲的含意。
D.“楼下水流何处去”一句化用杜牧的“当时楼下水,今日到何处”,以“水流”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
E.晚清词人况周颐评价赵鼎“清刚沈至,卓然名家”,但他早年所作的这首词却多思哀婉,有着悠悠不尽的余味。
14.CD(C项、体现了词人的宿命思想错,“年少凄凉”四字蕴含无限伤感。
“年少”本是青春和欢乐的时节,但词人却感到凄凉,完全是为“春思”和“离绪”所困,而主因则在于词人多情。
D项、以“水流”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错,“水流”比喻“人去”。
单元检测卷诗歌赏析(二)-----词、曲【刘希国】
答:①惜春之情;②被罢相后 的苦闷、不平;③及时行乐的 思想;④对失去美好的人与事 的巨大痛心。
(3)简析首句“燕鸿过后莺归去”在全词中 的作用。(3分)
答:①鸿鹄春燕飞去,黄莺也归 去了。交代了暮春时节(写出了 春光消逝的情景);②表达了春 光易逝的感伤(惜春之情,奠定 了全词的情感基调);③引起下 文的议论和抒情。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 情
单元检测卷诗歌赏析(二) -----词、曲
孤石 戴叔伦 迥若①千仞峰,孤危不盈尺。 早晚②他山来,犹带烟雨迹。 贞坚自有分,不乱和氏璧。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释义:①迥若:非常相似。②早晚:几时, 何时。乱:混杂。刘禹锡永贞革新失败后长 流远州,与本诗写作时期相同的《历阳书事 七十韵》诗中有“望夫人化石,梦帝日环营” 两句。
南乡子 【周邦彦】 晨色动妆楼。短烛荧荧悄未收。自在开帘风不 定,飕飕。池面冰澌趁水流。 早起怯梳头。欲绾云鬟又却休。不会沉吟思底 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8.词上半阕景物描写的时空安排很有特点,请结 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①从时间上看,前两句写夜尽晓至,后 两句写冬去春来,具有明暗冷暖交替的特点。 ②从空间上看,前两句由室外的晨光写到室 内的残烛,后两句从眼前的风帘写到远处的 融冰;内外、上下、远近,布置巧妙。
渔家傲 【欧阳修】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xiāo) 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méng松,等闲惊 破纱窗梦。
【注释】妖艳:红艳似火。生绡:未漂煮过 的丝织品。古时多用以作画,因亦以指画卷。 浴兰:见浴兰汤。惊破:打破。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一)【刘希国】
古诗词鉴赏专题卷行舟【李益】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
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作者小传】:李益(公元748-829年),字君虞,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广德二年(764)随家迁居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
多次从军边塞出任幕僚,脱离军府后漫游江淮,入长安历任中书舍人、集贤殿学士、右散骑常侍等职,终于礼部尚书衔。
中晚唐的重要诗人,尤以七言绝句和边塞诗著称。
有《李君虞诗集》。
《唐才子传》卷4有传。
【赏析】:此诗特点在于给读者以想象的余地,读后有余味,有言外的意思和情调。
前两句写景。
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
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
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
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
“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
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
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
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
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打印一)【刘希国】
题大庾岭北驿①【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流放广西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大庾岭在今江西大庾,岭上多生梅花,又名梅岭。
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
大庾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
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②阳月:指农历十月。
②《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⑶殊:还。
“我行”句意谓自己要去的贬谪之地还远,所以自己还不能停下。
⑷瘴:旧指南方湿热气候下山林间对人有害的毒气。
⑸望乡处:远望故乡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岭处。
⑹陇头梅:大庾岭地处南方,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
陇头:即为“岭头”。
【作者简介】宋之问(656—712),唐代诗人,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现河南灵宝县)人。
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时称“三绝”。
与“善剖决”的韦善心并称户部“二妙”。
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
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及第,初与杨炯分直内教,历任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等职,常扈从游宴,写过不少应制诗。
有《宋之问集》。
【译文】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⑵请说说颈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并简要分析这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4分)⑶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请结合尾联,揣摩宋之问暗用这一典故的意图。
(2分)答案:⑴前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或对照手法),大雁止飞不进,北归有期,而我却行程未止,难以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2分);由雁及人,表达了诗人忧伤、思乡等复杂的内心情感(2分)。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完)【刘希国】
高频考点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卷(二)除夜宿石头驿【戴叔伦】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参考译文】在这寂寞的旅店中有谁来看望慰问,只有一盏冷清的孤灯与人相伴相亲。
今夜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我还在万里之外作客飘零未能回转家门。
回首前尘竟是一事无成,令人感到悲凉伤心;孤独的我只有苦笑与酸辛。
愁苦使我容颜变老,白发爬满双鬓,在一片叹息声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
1.试简要分析首联的作用。
2.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3.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独自滞留他乡的孤苦之情,这个传统节日是4.结合一、二句,分析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孤独”之情的。
(2分)5.全诗充满了凄凉之意,但作者为何用一个“笑”字?请具体分析。
(2分)参考答案1.万家团聚之际,驿馆长夜枯坐,只有寒灯相伴,表明诗人孤独寂寞之境;用设问开篇,更能突出诗人孤苦凄凉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2.“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3.除夕或春节。
诗中点题的句子是:一年将尽夜(或:明日又逢春)。
(2分)4.作者通过一个设问句,引出了自己年夜独宿旅馆(1分),只有与孤灯相伴的凄苦境遇,表达了作者孤苦凄凉的心情(1分)。
5.笑,是苦笑之意,蕴含了作者对自己孤苦境遇的无奈(1分),是含着辛酸眼泪的自嘲的笑。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参考答案(1)(3分)“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1分),交代诗人的处境。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2020届高考复习课件pptx【刘希国】
1、空山、新雨、明月、松树、清泉、石、竹、
浣女、莲、渔舟
2、营造了清幽静寂的意境 。
3、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
污浊官场的厌恶 和保持人格高尚的志向。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人心:俗念 万籁:所有声响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下两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
阙的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思想 上阙: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
一样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吗?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下阙:离别后寂寞孤苦之情。
注意:并非所有的离别
别董大二首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反映了怎 样的社会现实?
2、作者某种情感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加以概括。
3、这首(句)诗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4、试比较诗歌中(两首诗)的不同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类别。 2、熟悉每种类别的诗歌包含了哪些 情感。 3、掌握诗歌“思想情感”类试题的 答题范式。
生。(“戍鼓”、“未
一首诗歌的感情有
休兵”、“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寄出
时不是单一的,往往
长不达”)
是复杂的,因此我们
(2)答案要点:①怀念 不能简单的、片面地
家乡,思念亲人,夹杂 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 忧国忧民,不满现状,
断定,而是要通观全 诗,综合分析再做出
渴望社会安定。
回答。
本题两个问题的答案的突破口其实都隐藏在题目中,标题往 往简述了作诗的源起,事由等,因此标题不可小看。
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刘希国】
【教育杂谈】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高中生阅读古代诗歌,有助于了解古代优良传统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养。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要清晰地了解培养高中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必要性,探寻可操作性的方法。
一、掀起了你的盖头来——了解诗歌的大意(一)看题目题目是诗歌的眼睛,与诗歌的主题有非常重要的关系,是解读诗歌的一把必不可少的钥匙。
如李白的《将进酒》,通过这个题目,我们知道了这是李白的劝酒诗,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胸中的不平之气。
所以学生在阅读古诗时,一定不能忽略诗歌的题目。
(二)知作者诗歌是由诗人创作出来的,不同的作者创作出的诗歌的风格截然不同。
如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岑参、高适的边塞豪情,苏轼的豪放,辛弃疾的悲愤,陶渊明的隐逸等。
关注作者,对于把握诗歌的内容和风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读注释诗歌的注释,是帮助学生读懂诗歌的一把重要的拐杖。
注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介绍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解说重点字词、简述历史典故。
通过读注释,学生可以解除心中的疑惑,有助于其进一步深入品读鉴赏诗歌。
(四)品诗歌阅读诗歌主体,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要抓关键词、关键句,由此领悟诗歌的主要情感。
如杜甫的《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其中的“泪”和“愁”就是关键词,表现出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愤和物是人非的亡国之痛。
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抓住诗歌的重点(一)注意诗歌的形象“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感情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通过“酒、柳、晓风、残月”,写出了主人公酒醒之后独自面对离别的那份孤苦和相思之痛。
诗歌的意象,代表一些特定的情感内涵。
如“明月”代表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空变迁的感慨;“莲花”代表了清正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会考诗歌赏析详解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P38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
【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
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
【补充注释】⑴苕溪(tiáo xī):河名,源出浙江省天目山,流经余杭、杭州、湖州等地,进入太湖。
⑵西庵:智老所居。
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禅伯:形容智老精于禅学。
⑶北栅:天经所居。
亦位于湖州东南九十里的乌镇。
儒先:形容天经精于儒学。
固穷:安于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⑷纶巾鹤氅:是六朝以来名士喜爱的穿戴,这里比喻诗人是雅人。
纶巾,用丝带做成的头巾。
鹤氅,用鸟羽做成的外衣。
【作者介绍】陈与义(1090—1138)宋代文学家。
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公元1113年(宋徽宗政和三年)登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
公元1122年(宣和四年)任太学博士、著作佐郎。
后贬为监陈留酒税。
北宋灭亡后,避乱在襄阳、汉阳和湖南一带。
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召为兵部员外郎。
公元1131年(绍兴元年)任中书舍人,兼掌内制。
拜吏部侍郎,后任礼部侍郎。
公元1134年任湖州知府,第二年召为给事中,因病告辞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不久复任中书舍人。
后来又出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参知政事,并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出任湖州知府,因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有《简斋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传世。
(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诗人客居他乡,在吟诗作赋中淡泊度日,情趣高雅(1分);在杏花春雨时荡舟寻访“病”“穷”老友,珍视友情(1分);在二月春风时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风流俊逸(1分)。
解析:“光阴诗卷”,生活情趣;寻“多病”“固穷”二子,重友情;“试春风”,飘逸。
(2)请对这首诗第二联进行赏析。
(2)诗人客居外地,以诗自娱,观赏杏花,此种生活,是苦是乐,是悲是喜,诗中并未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客子”对“杏花”,“诗卷”对“雨声”,融情于景,以自然清新的笔调表现诗人的平淡闲适。
【鉴赏】公元1136年(宋高宗绍兴六年)旧历二月,陈与义寓居苕溪畔的青镇,怀念对岸的两位朋友天经和智老,因而写下这首诗。
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意。
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
安于贫贱,甘于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
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
所以下面写到禅伯之多病,儒先之固穷。
实则写己即写友,写友即写己,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发,以见出心灵的相契,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
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访友的路途。
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像。
但作者另有一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釭。
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无数落天窗。
”其中对雨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
“客子光阴诗卷里,杏花消息雨声中”是陈与义的名句,曾经得到宋高宗的激赏。
这一联写诗人观赏杏花,以诗自娱,以自然清新的笔触表现了诗人的平淡闲适之情,却并未道出诗人是喜是悲,是苦是乐,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就对仗来说,此联除了“里”、“中”外,其余都不算工对,但也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作者在古典诗歌的对仗艺术上所作的探索,因而曾被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列为“宋朝警句”。
方回在《瀛奎律髓》卷二十六中对此作了分析:“以客子对杏花,以雨声对诗卷,一我一物,一景一情,变化至此。
乃老杜‘即今蓬鬓改,但愧菊花开’,贾岛‘身事岂能遂,兰花又已开’,翻窠换臼,至简斋而益奇也。
”对仗要求和谐工稳,是六朝以来的总体趋势;但至唐代发展到极致以后,一些有创造性的诗人如杜甫、韩愈等又致力于打破已成模式化的对仗方式,力图求新求变,突破这种工稳,以求得在不平衡中的平衡。
到了宋人手里,就更是有意识地忽略字面上的工稳,而着重于两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陈与义的这一联,上句写客中吟咏送日的宁静、淡泊,下联写一个清丽的境界,从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至于两句之间在字面上是否的对,倒没有特别注意。
从这个角度看,这联诗也反映了宋人对唐诗的发展。
【赏析二】首联诗人从自身写起:早春二月,冰雪初融,春寒料峭,寓居苕溪畔的诗人顿生怀友、访友之情,于是沿着绿意初起的苕溪向东而行,踏上访友之途。
颔联对仗工稳而富有新意,以“客子”对“杏花”,以“诗卷”对“雨声”,一人一物,一情一景,意象奇特,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从内容上看,既是对两位友人生活情趣的概括,又是诗人自己生活境况的写照——在读诗、吟诗、作诗的生活中安度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杏花春雨又送来春天的消息。
第三联写禅伯(智老)多病,儒先(天经)固穷,赞颂友人安于贫贱、甘于淡泊的节操,表达对友人的牵挂。
尾联回忆昔日寻访友人时的情景,“轻舟”“纶巾鹤氅”“试春风”等词语,凸现出三位诗人生气勃发、春风得意的豪迈景象,与前面的“多病”“固穷”等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个“忆”字,暗含了诗人的诸多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当年意气风发的友人而今却“穷”“病”加身。
诗人与友人的形象相互交融,二者互为生发,以见三人心灵之契合,友情之深挚。
结构严谨,首尾照应绵密而不露痕迹,以冰雪初融的早春起笔,以初春时节“试春风”收束,照应巧妙,且加深了诗歌的意境,有荡气回肠之妙。
琅琊溪【欧阳修】P39、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释:槎(chá),原指用竹木编成的筏,这里指竹木搭制的简易小桥。
古诗今译:雪融化后山谷中溪水猛涨我要过溪游玩,于是走上了古木搭建的小小桥梁。
但见溪水潺潺流淌,却不知它的源头在何方?蓦然发现,几片花瓣漂在水中央。
简析:琅琊溪在琅琊山中。
这首诗写于作者担任滁州太守期间。
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
接下来点明诗中的主人公(亦可理解为作者自己)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
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
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卞之琳的《断章》。
再说这首诗,诗人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心生疑问: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这也是好游玩的人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
而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我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我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
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赏析二】开头两句写道:“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
比如,王维《鹿柴》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影,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又如:《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意思是说,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渡溪”即横过溪水。
“横古槎”横着的简易木桥。
这里,可以把“渡溪”和“横古槎”一起解释,也可以分开解释。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寂寥的空旷深山中,山顶的积雪融化,渐渐汇成小溪,不断上涨,而游客们有的在溪水中悠闲的泛舟,有的在一旁漫步于横跨溪水的简易木桥(到达对岸)。
这里,突出了春天来了,气温上升,山上的冰雪融化了,溪水上涨了。
这时候,游人过溪,要么借助船只,要么从横搭的木板桥过去。
这两句诗人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描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之情。
结尾两句写道:“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意思是说,不知道这溪水的源头离这是远是近,只看见那山中的落花从水上流出。
这里,诗人运用了虚实相间的写法。
其中的实写,就是所见溪流中的山花;虚写就是给人以想象的山中那百花齐放的景象。
这“但见流出山中花”所画的蝌蚪一样,有蝌蚪就有青蛙,有青蛙就有“蛙声”。
这里,有“流出山中花”,就说明山上有花,有花就有春天的美景。
可以说,这一句与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这里,诗人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不但给人以联想和想象空间,提高诗歌的审美意境,而且通过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联想,美景就在那美丽而遥远的山中。
其中,“花”代表了美好的事物。
花随水流逝,从这面来看,表现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从;另一面来看,也暗示了诗人的美的事物的消逝而伤感,表现出对春的珍惜之情。
我们从最后一句,我们在读解中,感悟到了诗歌富有一种理趣之美,而且诗人在无意中把我们引导那山花烂漫的境界中去,给我们传递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寄情山水,对社会及其官场的污浊表示了愤懑之情。
在艺术上,首先,虚实相间。
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景,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这样,更有助于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其次,画面组合。
整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几个画面来表现了诗人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13.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那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13、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流、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
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1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6分)P4314、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
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咏山泉【储光羲】P40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鉴赏】这是一首山水诗。
作者储光羲以写田园山水诗著称,其诗多描绘农家生活、田园风光,抒写个人情怀、朋友情谊,笔调质朴、自然、生动。
《咏山泉》可谓诗人吟咏山水的著名诗作。
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颇具特色。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