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僧绝海中津的多元文化身份研究
绝海中津咏史诗中的中国历史文化
绝 海 中 津 。 其 实 , 海 中 滓 的 汉 诗 造 诣 甚 高 , 有 绝 独 风貌 , 然 名家 。 卓 绝 海 中 津 , 6年 (日 本 延 元 元 年 ) 于 土 佐 13 3 生 ( 岛 知 县 ) 野 。 名 中 津 , 字 要 关 , 易 字 绝 今 津 原 后 海 , 蕉 坚道人 。1 号 3岁 到 京 都 天 龙 寺 投 梦 窗 疏 石 门 下, 中津法 名 。1 受 5岁 削 发 为 僧 。 梦 窗 困 其 神 秀 , 为 器 重 。 16 至 3 8年 (日 本 应 安 元 年 , 国 明 洪 中
究 甚 少 。他 的 汉 诗 带 有 浓 厚的 中 国文 化 色 彩 , 术 造诣 很 高 , 然 独 立 , 有 风 貌 , 可 与 中目 诗 敢 并 读 。 其 中 禹域 史 之 艺 卓 自 颇 作 . 不 乏 佳 构 , 有 史料 想 、 术 等 多 重 债值 。 亦 具 思 艺
蓑 键 词 : 海 中律 ; 诗 ; 绝 汉 史料 : 想 { 术 思 艺 中 图井 粪 号 : 9 19 3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螭 号 :00—24 (02 0 —08 10 16 20 ) 1 02—0 3
维普资讯
20 0 2年 第 1 期
N0 【 2 0 00
杭 州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 一 # , :: 一 } l 0一 0 ;
20 0 2年 1 月
.
2 0 0 2
绝 海 中津 咏史 诗 中的 中 国历 史 文 化
陆 越
京都大学 ^间环境学研究科, 本, 都) 日 京
精要 : 日本^ 用 投 字 按 照 中 国 古 代 诗 歌 形式 写 的 诗 “ 是 中 日文化 交 流 所 孕 育 的一 朵 奇 葩 . 是 中 国诗 】 传 影响 的 汉 , 也 眭外
绝海中津的题画诗与隐逸思想
绝海中津的题画诗与隐逸思想作者:车才良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7年第07期摘要:绝海中津题画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使用典故,且典故大多涉及中国古代隐士。
从所题咏对象来看,其题咏的大多是表现隐逸主题的画作。
绝海中津在题画诗中使用众多与隐逸相关的语汇和意象,表达出一种隐逸思想。
这种隐逸思想与绝海中津本人的性格有关,与其留明归国后的人生经历也密切相关。
关键词:绝海中津题画诗隐逸思想绝海中津(1336-1405)是日本室町时期著名临济宗禅僧,他八岁剪发,十三岁成为僧童,十六岁受具足戒,成为大僧。
绝海从小随侍当时高僧梦窗疎石,参谒龙山德见等人,聪颖过人,表现出对佛法的特殊理解力。
三十三岁时入明留学,师事明初高僧全室宗泐、清远怀渭等人,参究禅法、学习汉诗文创作。
作为出家僧人,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与猿鸟为伴,参禅悟道,这本是其生活本色,但绝海回国后的人生经历却比较复杂,他参与政治,与幕府将军接近,且受到幕府将军的至高礼遇,身居高位,在幕府内政外交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性格坦率、耿直、狷介不羁,绝海曾与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产生不和,多次隐居。
在绝海的汉诗文作品,尤其是晚年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隐逸思想,且在题画诗中表现最为突出。
先行研究对此关注较少[14],本文试作一些探讨。
一、绝海中津的隐逸思想据其年谱记载,绝海自小聪颖神秀,十三岁时即能背书如流,表现出惊人的记忆力,且因其神秀而受到当时日本禅林高僧梦窗疎石的器重。
绝海年谱《佛智广照净印翊圣国师年谱》载:“贞和四年戊子,师年十三岁,……师辄掩卷暗诵,琅琅如壑水奔注。
”[1]《本朝高僧传》载:“十三隶名于洛之天龙,勤服师训咿唔琅琅。
梦窗国师见其神秀,甚器重之。
”[2]关于绝海的性格,日本学者有过诸多论述,认为其“性坦率”[3]“神秀超迈,脱然而出于羁绊之外,狷介而飘逸,完全是诗人性情。
……绝海既超然而去人境,更冷然而出佛界,仙风道骨托于凭空御风之间,吟哦自放”[4]“狂狷不羁,感情激烈,缺乏妥协性,具有异乎寻常的正义感,具有诗人气质……隐遁倾向和流浪性也相当强烈”[5]“神秀超迈,怀抱旷达,具有诗人般的性情……有放浪山水,悠然自得之趣”。
近年来日本五山文学研究综述
近年来日本五山文学研究综述中日五山文学研究,在辨伪、考据、校勘和传、疏、注、集解、索引等传统领域已取得辉煌成果,而在文学传播学研究方面,尤其是唐前汉诗与五山文学的关系,尚有开掘的空间。
标签:五山文学;中日;研究;传播日本汉诗文,在中世禅僧努力下,逐步走向兴盛,这一时期由镰仓五寺、京都五寺的禅僧为主倡导的文学,统称为“五山文学”。
五山文学研究,由于文本解读困难,文献散佚较多的原因,原本属于学界研究的冷门,但近年来随着对五山文献整理的加强,对五山文学地位认识的提升,五山文学研究方兴未艾,不断涌现新成果。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五山文学起源研究,一般认为南宋兰溪道隆禅师赴日传法,对五山文学肇兴影响巨大。
夏应元(1982)指出,宋元僧人东渡日本在传播佛教及文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孙东临(1987)强调宋元僧人对日本佛教繁荣的贡献并不亚于鉴真,而对日本汉文学发展所起的作用则更远在鉴真之上。
二是五山文学作家作品分析,多视角切入,观点新颖。
吴春燕(2012)指出中岩圆月汉诗中流露出浓厚的道家趣味,任萍(2014)发现绝海中津汉诗在明留学时期以律诗为主,回国后住持官寺时期以绝句为主,这反映了明代中日文坛的不同倾向。
三是中日诗学源流演变探析,这是国内研究的主流,主要以唐代以后诗人诗作、宋元禅僧对五山文学影响为主,唐以前的相对较少。
如马歌东(1995、1998)分别分析了李白、杜甫与五山文学的关系。
江静(2011)认为无学祖元开创的佛光派,是长期左右五山文学发展的主力军。
林瑶(2013)分析了苏轼在五山文学中的形象及其受欢迎的原因。
张晓希(2014)选择了虎关师炼、梦窗疏石等具代表性的五山诗僧,梳理了其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联。
尚永亮(2006)指出,前期五山文学以虎关师练为先导,明确发生了压低白居易而提升杜甫的转换。
日本研究,重心有四:一是传记研究,以绝海中津为例,针对《佛智年谱》、《胜年年谱》两种权威年谱,玉村竹二(1978)结合文献资料调查,指出绝海在1353年师事龙山德见、1364年随侍义堂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日本访华学人纪行诗与近代文明论之关系
日本访华学人纪行诗与近代文明论之关系◎鲍 卉内容提要 近代以降,东亚地区“华夷秩序”受到欧洲文明的冲击而至解体。
日本访华学人以近代中国为“他者”镜鉴,并以纪行诗的文本叙事方式投射出在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背离困境中舍“东”趋“西”的方向抉择。
概言之,其受国民性格、传统、利益和使命的影响于纪行诗中通过对近代中国的“落后”表述而将“自我”纳入文明,将“他者”从文明“除名”,表露出对儒教文明的疏离和对欧洲文明的追崇乃至自我主体建构的文明论转向,并促进形成其殖民扩张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访华纪行诗 日本学人 近代文明论〔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2)05-0110-07 近代欧洲文明裹挟着西方对于自身优越价值的认同及潜藏其后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殖民意识的肯定,冲击了古代中国以有形的如政治“朝贡”等规则秩序及无形的广博富赡的文学文化思想构建起的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东亚地区“华夷秩序”。
近代日本既惮畏西方船坚炮利的威慑,又鉴于东方文明的西风残照,亦恐其陷入殖民泥沼,遂发“文明开化”之令,以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为代表将学习欧洲文明作为目标。
在东西方文明交织转变进程中,作为文化场域中的知识分子承担了理论传播和普及的“媒介”作用,他们将高深的理论和统治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渗透于文学创作的“常识”之中,①“将属于这个阶层的特殊价值观普遍化”。
②汉诗作为日人言志缘情的经典方式传之千年有余,近代日本访华学人以走访、考察、旅行等形式创作了诸多行记及汉诗形式的纪行诗,使未能访华的日人读之“则足不出户庭,而得知其各地之形势情状”,③并展现出其在“文化故国”与“政治异乡”身份困境中的方向抉择,表露出对儒教文明的疏离和对近代欧洲文明的追随,并在以近代中国为他者“镜鉴”历程中逐步确立自我主体性,试图达成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秩序重组幻想。
然而,激进的自我定位和极端膨胀的民族主义最终使其走向自我毁灭。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中国清代诗学研究述论
第42卷第3期No.3Vol.42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2021年3月Mar.2021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中国清代诗学研究述论胡建次(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的中国清代诗学研究成绩,主要体现在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学传播与接受研究及诗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
它们从不同地块呈示出日本学者对清代诗学研究的多样化推进及贡献,不断夯实了东亚古典诗学的学科建构。
关键词: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清代诗学;研究地块;学术成就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331(2021)03-0091-06收稿日期:2020-12-27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目录汇编与学术史考察”(20ZD288);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唐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18ZDA248)。
作者简介:胡建次(1968—),男,江西丰城人,文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
清代诗学是日本学者在中国古典诗学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领域。
其所从事研究人员较少,所考察对象与范围相对较为狭窄,所取得成果也较少一些。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大门的打开,日中文化学术交流得以在比较顺畅的环境下进行。
由此,也进一步促进了日本学者对清代诗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这当然是当代世界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必然产物。
日本学者的清代诗学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学传播与接受研究以及诗学理论批评研究等领域。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学者的清代诗学研究成绩予以扼要述论。
一、诗歌综论与诗歌史研究在这一研究地块,所出现论文主要如:山口久和《清初的汉人及其生存一一以诗证史》,近藤光男《吴郡惠氏三代的文学一一清朝学人诗的渊源》,合山究《明清时代关于花的各种文学形象》《明清时代关于花的文化与习俗》《明清时期的情死及其文学》《清代诗人与女弟子》《花与美人的明清文学》《明清时期女性文艺中所表现出的男性志向一一“巾帼之气”的去除与“须眉之气”的获得》,合山究、李寅生《明清女子题壁诗考》,松村昂《关于清诗总集(上)》《关于清诗总集(上补,中)》《关于清诗总集(上中补,下)》,藤井良雄《明末清初的咏怀诗》,中村嘉弘《明清文学论概说》,铃木靖《旗人入关与汉族大众对文艺的受容》,前川幸雄《追述光绪顺天乡试场中见闻一一古代中国最后的科学试验之诗》,金文京《晚明山人之活动及其来源》,市瀨信子《〈随园诗话〉中的诗人们》《清诗中所见“雅”的一个侧面一一以袁枚“安雅”为中心》《康熙朝〈御选唐诗〉与翰林院的诗人》《清代杭州文人的诗社》,佐藤一郎《桐城与桐城派的形成》、《中国近代化进程-91-中的明清学问与文学遗产》,山崎绿《关于〈全唐诗稿本〉》,大木康《黄牡丹诗会一明末清初江南文人点描》《清代女性诗人与柳如是一澄怀堂美术馆藏“顾媚画柳如是书合璧册”之寓意》,枯骨闲人《壶中天醉步——读中国的饮酒诗(23):清诗》,小川恒男《家族的故事一描绘黄遵宪家族的诗歌》,平良妙子《关于册封使节来琉时的诗文交流一以〈渡琉日记〉为中心》,福本雅一《明清的“性灵”派》,儿岛弘一郎《明清时代的连章体咏史乐府一以〈明史乐府〉为中心》,有木大辅《从曹寅的奏折看清朝御定〈全唐诗〉的成书过程》,竹村则行、陈娟、吴二林《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与清朝文学的起步》,等等。
日本初期入明僧的目的考辨——以绝海中津为例
收稿 日期 :2 0 . 10 0 91. 1
基金项 目:本文为广 东省 “ 1 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 子项 目课题 “ 2 1 多元视野 中
的 日本五 山文 学研 究 ( GDUF 2 . . 6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S 1 1 0 6) 1
作 者 简介 : 韦 立 新 , 男 ,广 东外 语 外 贸 大 学 东方 语 言 文 化 学 院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研 究 方 向 : 日本 文 化 、 中
第 2 卷第 1 1 期
V0 21 L. N0. 1
广 东外语 外 贸 大学 学报
J URNAL 0F GUANGD0NG I o I VERS T r Y OF FOREI GN TUDI三 S IS
21 0 0年 1 月
Jn 2 1 a.00
日本 初 期 入 明 僧 的 目的 考 辨
二 、 绝 海 中 津 其 人
绝海中津 (3 6— 10 )名中津 ,原号要关 ,又号绝 13 45
(3 7 、应永八年 (4 1 19 ) 10 )先后三次住持该寺 。应永十二年
(4 5 1 0 )圆 寂 ,世 寿 7 0。应 永 十 六 年 (4 9 10 )后 小 松 天 皇 追
赐 “ 佛智广照国师”号,应永二十三年 (4 6 1 1 )称光天皇又
趣 ,创 作 不逊 色 于 明 人 的 诗 文 而 来 。而 初 期 入 明僧 当 中最 著 名 的 当属 临 济 宗 梦 窗 派 的 绝 海 中津 _。 2 1
持 甲州惠林禅寺 。至德三年 (3 6 18 )上京 ,住持京都等持寺 。
明 德 三 年 (3 2 19 )升 任相 国寺 第 六 世 住持 , 之 后于 应 永 四 年
岸田吟香与海上文人圈-Publications
岸田吟香与海上文人圈—以1880年代中日文化交流为中心—陈 祖 恩岸田吟香是1866年伴随美国医生和语言学家平文博士从日本到上海印制《和英语林集成》而与上海结缘的。
1880年3月,岸田吟香在上海开设乐善堂书药铺,其虽被称为“东洋仙客”,但按中国姓名一般三个字的特点,将名字改为“岸(田)吟香”,取室号曰“借楼”,还以“海上卖药翁”为别名,融入当时以《申报》为中心的海上文人圈,并创立中日文人的诗社“玉兰吟社”,使乐善堂成为1880年代中日文化交流的名所。
一、东洋文化人:结缘上海19世纪60年代初,即上海开埠近20年以后,被“锁国”200多年的日本人才重新出现在黄浦江畔,引起上海人对东洋人和东洋文化的新奇。
时过境迁,新兴的地理概念与时代俱进,昔日的“倭人”也被“东洋人”的名称所取代。
中文《上海新报》在有关“千岁丸”访问上海的报道中,出现了“东洋人”的称呼:“日前东洋人来中,系欲通商贸易,间已谒见道台,亦经答拜。
但该国来此生意,系无有约之国,现准将带来货物作荷兰国之货销售,此后再来应须订明约,方为正理。
查东洋人来此买卖属好事。
”1此后,来自日本的事物均冠以“东洋”名称,如东洋茶楼、东洋车、东洋戏等。
在上海开设的日本商店也以“东洋店”、“东洋号”自称2。
在中国近代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上海词汇中的“东洋”指日本,“西洋”指欧美,“东洋人”也成为日本人的专称3。
岸田吟香是以日本印刷人的身份首次来上海的。
1863年5月,岸田吟香为了治疗眼病,访问了美国医生和语言学家平文博士(James Curtis Hepburn,1815–1911)在横浜开设的“医馆”,体会了西洋液体眼药的效力。
此时,平文博士正在编译一本日英辞书,名《和英语林集成》,这是日本最早的辞典。
对西洋文化有浓厚兴趣的岸田吟香开始协助平文作编辑工作。
1865年5月,他专门住进平文的家里,全身心地协助平文工作。
1866年9月,在岸田吟香的协1冲田一《日本と上海》,大陆新报社发行,1943年,170页。
立体·还原·跨越--张晓希教授的新著《五山文学与中国文学》
在对总体 特性描 述 的基础上 ,以最具代 表性 的几位名家 作 为具体 的研 究对 象,以点带 面,在保 持 独立性 的同时 相互 激 荡,糅合 历时性 的特性与 共时性 的 比较。五 山时 期的汉诗人 几乎 都是 禅僧 ,其中多数人在中国的宋、元、 明时期 都 来过 中国,学 习佛 法或论 经布道 或游历名 山古
张晓 希教授 长期 致力于 日本古典文学与 中日比较 文 学的研 究与 教学 ,著有 《 中日古典文 学比较研究 》《 日本 古典诗 歌 的文体 与 中国文 学》 等,具 有丰富 的日本 古代 文学和 中日比较文 学研究 经验 ,在此 基础 上,张教授 带
领 其团 队历时五年,完成了新著 《 五 山 文 学 与 中 国文 学》
书林无界
} 世 界 文 化
;
i
禅 宗 密 不 可 分 的 日本 山水 画 逐 渐 脱 离 了 对 宋 元 山 水 画 的 单纯模仿 , 形 成 了清 淡 雅 逸 、气 韵 自然 的 日本 独 特 画 风 。 ”
十八 载 ,住 持 过 南 禅 、 建长 、 圆觉 等 大 寺 ,创 立 了 “ ~ 山 派禅 学” ,被 宇 多 法 王 称 为 “ 宋 地 万人 杰 , 本 朝 一 国 师 ” 。
中 五 国 山 文 文 学 学 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 生 不 可 忽 视
的影 响。然 而 ,
近 代 以 来 , 明 治维 新后 的 日
本 成 为 中 国 吸
收 西 方 文 明 的 窗 口,如 晚 清、 民 国 期 间 大 量 的 留 日学 生与 旅 日文 人 ,如 “ 封
为中心 , 以五 山禅僧为主体 , 效法汉诗文创作的文学艺术 。 作 为日本汉文 学巅峰的五山文学 ,具有明显的佛 学倾向 ,
日本早期诗僧的文化解读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Japanese Early Monk
Poets
作者: 徐臻
作者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
出版物刊名: 外国问题研究
页码: 49-55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日本诗僧 文化溯源 双重人格
摘要:奈良平安时期的日本诗僧包括“披着袈裟”的出家僧侣和“不披袈裟”的居士或准居士诗人。
日本诗僧群体的产生不仅与唐代盛行的诗僧文化密切相关,还受到佛经中诗偈的潜在熏陶。
佛教被提升到日本国家宗教的高度后,日本诗僧亦表现出亦佛亦俗、亦僧亦士的双重性人格。
日藏元代诗僧文集六种研究
日藏元代诗僧文集六种研究日藏元代是一个深受代表性的历史时期,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诗僧文集的兴起和发展。
因此,关于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日藏元代诗僧文集进行研究。
首先,要探讨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发展史。
据研究表明,日藏元代的诗僧文集是从佛教文献发展而来的,它们在同一时期出现了多位著名的佛教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辩证性、哲学的特点。
他们的作品根据内容、技术、叙事形式等佛教文献的不同特征加以分类,分为佛教诗歌、论诗、诗经、感伤诗、抒情诗以及其它诗歌。
其次,要解析日藏元代诗僧文集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
这些诗僧文集强调了历史性,表达了崇高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宗教感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历史、思想、道德、家庭和社会等多重问题的关注,并将它们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此外,诗僧文集还体现了日本当时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第三,要研究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影响力。
日本的文学思想深受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影响,日本传统文学不仅受到了诗僧文集的影响,而且也对其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形成了经典的“和歌”、“日记”、“小说”、“说史”等文学形式。
第四,要分析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语言特点。
日藏元代诗僧文集是以古日语为主要语言的,其语言特点表现在词汇、语法、句式以及句子的复杂结构等方面。
这些特点对日本文学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日本文学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基于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影响。
第五,要研究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作曲技巧。
日藏元代诗僧文集中的作曲技巧主要表现在诗歌形式、押韵使用、句法构造和文字多样性等方面,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作曲技巧在日本文学发展历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日本文学有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表达方式。
最后,要探讨日藏元代诗僧文集的社会价值。
日藏元代诗僧文集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了日本历史的演变,体现了日本当时的文化、宗教、思想等内容,表达了日本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活经验。
多景楼绝海中津原文及翻译
多景楼绝海中津原文及翻译
多景楼(绝海中津)
北固高楼拥梵宫,楼前风物古今同。
千年城堑孙刘后,万里盐麻吴蜀通。
京口云开春树绿,海门潮落夕阳红。
英雄一去江山在,白发残僧立晚风。
翻译
诗人在一个春日登上了北固山后峰,参拜了甘露寺,游览了多景楼。
他站在多景楼上,眼界大开,那北固山建筑的气势和经久不衰的“风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人感慨万分。
当他俯视北固山前峰脚下的铁瓮城址,回顾那江边依旧繁忙的甘露港口,知道了这里是江河的交汇处,来往货运船队的通道。
当远处青翠的京口山林城市风貌和夕阳余晖下在江水中浮沉的焦山松、寥二峰又映入诗人的眼帘时,他若有所感,激起了作诗的愿望,发出了对历史沧桑和人物变化的感慨。
诗人介绍
绝海中津(1336一1405),号蕉坚道人,日本国土佐(今高知县)人。
他是一个诗僧,具有僧人神秀飘逸的气度,又兼有文人谈吐不凡的气概。
据说他15岁剃度出家,精通佛法,担任过天龙寺的首座,
又创立过相国寺、宝冠寺等。
明洪武元年(1368),绝海中津与汝霖良等渡海来中国参拜佛学,先参杭州灵隐寺、法净寺(中天竺),盘桓数年。
继参江南诸名刹,如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及镇江金山寺、甘露寺等。
洪武九年(1376年)在应天(南京)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接见,
被赐以唱和诗,同年回国。
论绝海中津的怀古诗
Analysis of Nostalgic poems written by Zekkai
Chuushin
作者: 车才良[1]
作者机构: [1]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吉安343009
出版物刊名: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10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6期
主题词: 绝海中津;怀古诗;五山禅僧
摘要:结合绝海中津的生平经历,对其所作的怀古诗作品进行了具体分析,归纳出绝海怀古诗主要表达了对中国历史兴亡之感慨、对中国历史人物的追慕和赞赏,以及蕴含其中的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等内容和情感.进而探讨了绝海怀古诗与日本其他五山禅僧的怀古诗、中国历代怀古诗的异同,并分析了绝海怀古诗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
21世纪以来中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综述
21世纪以来中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综述自21世纪以来,中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逐渐深入。
永井荷风,日本著名的作家和诗人,被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广受赞誉,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学术界,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永井荷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永井荷风的生平和创作经历的考证,深入了解他的成长背景和创作动机。
这些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他的作品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意义和内涵。
关于永井荷风的创作主题和风格的研究。
永井荷风的作品主题涉及生活、人性、爱情等各个方面,他的作品在刻画人物形象和描绘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
研究者通过对他作品中的主题和风格进行分析,探究了他的作品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和启示。
还有关于永井荷风作品翻译和传播的研究。
中国研究者致力于将永井荷风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以便更多的中国读者能够接触到他的作品。
这些翻译工作的开展,不仅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欣赏永井荷风文学作品的机会,也为中国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还有关于永井荷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的研究。
永井荷风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研究者通过对永井荷风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对比研究,探究了两者间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研究的层次,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21世纪以来,中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研究者们通过对永井荷风作品的细致阅读和深入探究,深化了对他的理解和评价。
这些研究不仅为推动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学术支持和借鉴,也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日本中世文学
• 正如评论家加藤周一所指出癿: • “镰仓以后癿禅宗, 一方面其寺院同政治权利结合,
另一方面其思想成为文学, 成为绘画, 终亍成为一
种美癿生活模式, 幵化为独特癿美癿价值。”
谢谢观赏
义堂周信
• • • •
太白飘零子美穷,也知国乱血流红。 酒酣鲸背天非远,诗罢鸥边日过中。 渭北年年春树老,江东处处暮于空。 唐风废矣无人继,欲写忧心拟草虫。
三、禅林文学的衰退(室町中期以后)
• 室町幕府末期, 日本进入武士割据、群雄争霸 • 癿“战国时代”, 禅宗也随之由盛而衰。五山诗僧 们 • 日趋贵族化、世俗化, 把汉诗文癿创作当成炫耀地 • 位、哗众取宠癿一种手段, 作品大多是因袭、模仿 前人癿平庸之作。
中日诗歌大比拼
• • • • • •
题破山寺后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 寄宝石寺简上人
• • • •
绝海中津 长忆相寻处,招提北郭房。 严云依树树,湖月到房房。 鸟下金绳雪,童烧石室香。 二年梦不到,一望断人肠。
最后的璀璨明珠
唯有他癿汉诗集《狂于集》以奇异狂放癿风 格, 日薄西山癿五山文学平添了一抹余辉。
他自幼天赋极高, 常以自己癿才智为人排忧 解难, 动画片《聪明癿一休》就是根据他癿 敀事改编而成癿。
脱 离 于 体 制 外 的 人
红 粉 知 己 阿 森
中 世 艺 术 的 源 泉
疯 狂 精 神
骸 骨 的 幽默
禅宗东渐日本模仿南宋宫寺制度也建立起禅宗寺院体制日本禅宗五山包括镰仓五山京都五山以及五山之上癿京都南禅寺共十一座禅寺合称五五山文学的特点第五推崇汉诗别集时期划分绝海中津13351405在明朝留学8年广交文友吟诗唱和颇有名气
唐代日本遣唐使与本土文人的涉海送别诗研究
当代教科研2021年第2期18一、唐代海洋诗歌在唐代以前,海洋意象也不时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古人最初了解海洋时,认为“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后文人常将海洋意象用作对仙境的表述,常见的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仙山,以及《庄子》中的“藐姑射之山”等,借以逃避现实,提供精神依托。
此外还有一些寄情诗歌,如著名的曹操的《观沧海》,即为曹操征乌桓时途经碣石山(今河北昌黎),得见海上盛景后的抒怀之作。
及至唐代,由于国力日渐强盛,唐人对未知区域的探索欲望也随之得到满足,一些文人或因随军,或因周游,或因访友,有了直面大海的机会,像梁洽的《海重润赋》:“灵海之间,孰知其极,愿乘桴以攸往,非引蠡而能测”,展现出唐代极具开拓精神的时代特色。
而更多的文人只是从他人的传言或章句中认识了海洋,海洋形象虽然相比前代清晰一些,但他们心中仍存有对海洋的未知恐惧和茫然。
《全唐诗》摘 要:唐代海洋诗歌继承了前期对海洋的认识,融合发展,为海洋意象增添了新的文学内涵。
日本遣唐使作为海洋文化的发展力量,和唐代文人一起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海洋诗歌 遣唐使 送别诗唐代日本遣唐使与本土文人的涉海送别诗研究谢茹梦(海南大学)卷六三五中,周繇《望海》一诗就体现了此类观念:“苍茫空泛月,四顾绝人烟。
半浸中华岸,旁通异域船。
岛间应有国,波外恐无天。
欲作乘槎客,翻愁去经年。
”诗中可见,诗人对大海的辽阔和波外的未知疆域都存在着朦胧的认知,并且也透露了渴望探索的好奇,但最终因路途茫茫和出海的艰难望而却步。
唐诗中涉海内容很多,检索《全唐诗》可得,包含“海”字的篇目共有3820条,但其中并非全为对海洋内容的描写,像岑参的“瀚海阑干百丈冰”,实为描写沙漠。
经整理分析可知,大部分涉海诗歌都有两点特征:其一,多采用雄阔豪放的创作风格;其二,多采用寄情想象的创作方式。
究其原因,首先是唐代涉海诗歌继承了历代海洋文化的积淀,加之唐代空前辽阔的疆域东可至海,同时国力强盛,交通便捷,令久居内陆的文人强化了对海洋的认知。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日本禅宗起源于中国,中国禅宗传到日本后,在中世纪迎来了日本禅宗的鼎盛。
它的兴起给这一时期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和中国禅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模式相类似。
在中国,随着士大夫们加入禅僧队伍,文学上开始出现了富有禅意和禅趣的作品。
在日本同样的条件下,也产生了同样的结果,形成了日本中世的新的文学审美观。
日本中世禅宗对文学审美印度禅被移植到中国后,由于水土气候的不同,最终成长为中国禅。
著名的日本学者加藤周一曾说过:“室町时代的文化,不是有了禅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町时期的文化。
”[1]正是由于禅宗极大的影响力,中世文学的审美也被禅化,形成了“空寂”(わび)、“闲寂”(さび)、“幽玄”的审美观。
关于这些理念所蕴涵的意义,前人多有研究。
“《万叶集》中曾较多出现了‘空寂’一词,其意义是表达绝望落魄,悲观度日以及思物而悲,感叹人世无常等。
”[2]“千利休提出了空寂是以‘贫困’作为根底,‘贫困’是空寂的本质构成。
所谓贫困是指不随世俗(诸如财富,名誉,权力等),企图从贫困中感受一中超现实的存在。
”[1]关于闲寂前人将他归结为俳谐大师松尾芭蕉的美学风格,因为芭蕉重视以由声音所产生的静寂,巧妙地表现为声音消失后所残留的余韵,即深深的静谧,凄怆的感觉,庄严的意味,且透入沉思的高度艺术性。
”[3]鸭长明认为幽玄“只是语言难以表达的余情”。
而正彻则在《正彻物语》中说:“所谓幽玄就是心中去来表露于严词的东西,薄云笼罩着的月亮,秋霞洒落在山上的红叶上,别具一番风情,而这种风情便是幽玄之姿。
”[2]由此可以看出这些理念所含的意义,而这些又与禅宗有什么关系呢?首先看看日本传统的文学样式和歌。
随着武士的兴起,传统的贵族走上了下坡路,为了与新兴的武家社会相抗衡,另一方面为了表示对传统的贵族文化的留恋,和歌开始发展并迅速兴盛起来。
叶渭渠先生曾说过:“10世纪末期的《古今和歌集》的歌,贯穿着空寂的幽玄的思想,如:“秋夜露水格外寒,草虫虫鸣甚空寂。
论日本五山禅僧所作外交文书——以绝海中津为中心
论日本五山禅僧所作外交文书——以绝海中津为中心
车才良
【期刊名称】《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4)1
【摘要】日本室町时期,五山禅僧是幕府外交活动的实际承担者,在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表现之一是外交文书的起草。
绝海中津是起草幕府外交文书的五山禅僧的重要代表,他以其深厚的汉文化修养和出色的汉文创作能力,起草了对朝鲜和明朝的外交文书,其中以四六文体写成的外交文书通过惟肖得岩、瑞溪周凤等禅僧得以传承,影响较大。
【总页数】7页(P53-59)
【作者】车才良
【作者单位】井冈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22.7
【相关文献】
1.五山僧绝海中津与日本中世禅林文学
2.日本五山"梦窗派"禅僧绝海中津在明经历浅析
3.试析室町时代五山禅僧的中国观——以《善邻国宝记》所收外交文书为中心
4.日本中世禅僧的华言习得问题考论——以五山文学别集材料为中心
5.季潭宗泐与日本禅僧的交游--以与绝海中津的交游为中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征博引 取精用弘——读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之考察》
在国内,为了收集相关资料和增加直观感 中日两国历史上的墨迹、史画现象进行综 义。”总而言之,该书搜集资料丰富翔实,
受,他多次到宁波阿育王寺、杭州灵隐寺等 论,也是《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 文笔流畅,思路清晰。作者通过多种研究方
诸名刹进行实地考察。别的学者语言障碍、 文化考察》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中日两 法的综合运用,高屋建瓴,拨开迷雾,弥补
日本,有关禅宗墨迹的资料相对比较集中, 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禅宗传入日本的最 就。通过对不同禅宗墨迹用笔、结字、墨法
博物馆、大学、学术机构是它们主要的存放 主要时代正是我国两宋时期,在中国的书 以 及内容等的对比分析,也可以窥见禅僧
之所。而在我国,学者们更倾向于对禅宗史 法史上,宋代的书法正是尚意之风盛行之 之间修为的高下。其独特的书法魅力令人
深厚的学养、精湛的书艺,加之中国美术学 后,就选取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即中国的 了诸如禅宗墨迹是中日两国高僧文化双向
院的平台,这些都深受日本文部省的青睐。 宋、元时期,也大致同于日本的镰仓、室町 交流的结晶这类有价值的观点:既承认中
自1998至2003年,他三度受邀到日本岐阜 时代,抓住禅宗艺术这一条主线。关注新的 国对日本的影响,也承认日本在受中国影响
层,他 们 颇 为 认 同 禅 宗 的 一 些 宗旨 和 精
神,故 此 对 推 动 禅 宗 在日本 的 发 展 也 功
不 可 没。日本 学 界对 我 国 敦 煌 禅 宗 典 籍
非 常关 注,他 们 主 要 从 史学 的 角度 进 行
研究,诸如柳田圣三的《初期禅宗史的研
究》、铃木 大 拙 的《禅 宗 思 想 史研 究》、
禅宗墨 迹是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中 法,完成了《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 史 上 足 资 佐 证 的 功 能,具 有 重 要 的 史学
绝海中津咏史诗中的中国历史文化
绝海中津咏史诗中的中国历史文化
陆越
【期刊名称】《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000)001
【摘要】日本人用汉字按照中国古代诗歌形式写的"汉诗",是中日文化交流所孕育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国诗歌外传影响的重要表现.绝海中津是日本五山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汉诗作家.可惜至今无论在日本或中国,对其都未予应有的重视,研究甚少.他的汉诗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艺术造诣很高,卓然独立,自有风貌,颇可与中国诗歌并读.其中禹域咏史之作,亦不乏佳构,具有史料、思想、艺术等多重价值.
【总页数】4页(P82-84,88)
【作者】陆越
【作者单位】京都大学,人间环境学研究科,日本,京都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399
【相关文献】
1.《蕉坚稿》序文中所见绝海中津诗风评 [J], 车才良
2.《蕉坚藁》跋文中所见绝海中津诗文评 [J], 车才良
3.从绝海中津汉诗创作看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影响r——《蕉坚稿》汉诗注释补正[J], 车才良
4.明代诗僧姚广孝与龙溪等闻、绝海中津文缘考 [J], 詹绪左
5.明代诗僧姚广孝与龙溪等闻、绝海中津文缘考 [J], 詹绪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渡日本的宋元僧侣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贡献_孙东临
崇 , 恐 怕 再 无 出其 右者 了 。
日 本 禅宗 向有 ‘ 二 十 四 流 ” 之 说 , “ 二 十 四 流 ” 即 : ( l) 明庵 荣 西 , ( 2 ) 希 玄道 元 , ( 3 ) 圆 尔
辨 圆 , (4 )心 地觉 心 , ( 5 ) 兰 溪 道隆 , ( 6 )兀庵 普 宁 , ( 冷大休 正 念 , ( s) 无学 祖 元 , ( 的镜 堂 觉 圆 , ( 一。) 西 涧子 昙 , ( 1 1 ) 无 象 静 照 , ( 2 2 ) 南 浦 绍荣 , ( 1 3 ) 一 山一 宁 , ( 一4 ) 灵 山 道 隐 , ( 1 5 )
清 拙 弟子 缘拙 弟子
懒 牛 希融
天台
一 13 3 7
竺仙 梵 仙
徐
明 州象 山
12 9 2 一 13 4 8
东 陵永 约
四明
谧 妙 应光 因慧 海慈 济 禅师
12 8 5 一 13 6 5
13 2 9 !329 13 5 1
净妙 寺 、 净智寺 、 南 禅 寺、 真如寺: 建长寺
夭龙 寺 、 南 禅寺 、 圆 觉 寺 、 建 长 了少
宋 代 中 国 僧侣 的 东 渡 , 主 要是 从 南 宋 末 年 开 始
的 。 这 与 当时 日本 佛 教 禅 宗 的兴 起 有 密 切 的 关 系 。
日 本 的平 安时 代 , 统 治 佛 教界 的 是 天 台宗 及真 言宗 ,
到 了 镰仓 时 代 , 随 着 武 士 阶 级 的 崛起 , 适 应 着镰 仓
生2 2 7 12 2 7 1 24 6 12 4 6
宝庆寺、 妙法寺
宋庆 寺 妙 法寺
常 乐 寺 建 长寺 、 建 仁 寺、 禅兴寺、 寿福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贡献, 具有 多元文化身份。 关键词 : 诗僧 ; 绝海中津: 身份
中图分类号 : K 2 4 8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2 0 7 4 ( 2 0 1 4 ) 0 4 — 0 1 0 1 — 0 6
一
、
引言
中世 以后 , 禅僧 成为 东亚 文化 交 流 的重要 承载 者 , 被 纳入 东 亚 国际 交往 的体 系之 中。东 亚秩 序 的
江南 名 山古刹 , 以诗 文 的形式 记录 了 自己作 为行脚 僧 的艰辛 。例 如 , 五言诗 《 早发 》 就 是其 行脚 生 涯 的
写照 , 其 中有 “ 冬行 苦短 日, 蓐 食戒 长途 。 ” [ 5 Ⅲ 3 。 可 以看 出绝 海 披 星戴 月 、 风 雨兼 程 、 四处 游 学 的 奔 波之
的汉学 素 养 , 活跃在 足利 义 满时期 的文学 、 宗教、 政 治等 各个 领域 , 具有 多 元文化 身 份 。
二、 五 山诗 僧 翘 楚 之绝 海 中 津
绝 海 中津 是 日本 临济宗 梦 窗派禅 僧 , 明朝 洪武 年 间来华 求法 长 达 十年 时 间 , 跟 随大 慧派 禅 僧 季潭
个方面, 具 有重 要 的社会 文化 功能 l 1 J 。不 同于奈 良平 安 时代 的佛僧 以及 江 户 时代 的儒 僧 , 室 町 时代 的
五 山僧 侣 中涌 现 出众多 以诗 文著 称 的诗僧 。五 山诗 僧 的代 表 人 物绝 海 中津 ( 1 3 3 6 -1 4 0 5 )具 有 很 高
稳 定基 于 明王朝 的册 封体 系 , 熟悉 东 亚 共 同语 的汉 字汉 文 是 参 与 以 中 国为 中心 的东 亚 国际秩 序 的必 要 条件 , 这 是东 亚社 会 的共识 。 日本镰 仓 至室 町 时代 , 由于禅 宗 文化 既符 合 新 崛起 的幕府 统 治 阶级 政 治 上 的需要 , 又 迎合 了逐 渐走 到历 史 舞 台前 台 的武 士 阶层 的好 尚 , 禅 宗 文化 逐 渐 渗 透 到 中世 文 学 、 政 治、 文 化 等各个 领域 。以五 山体制 内的禅 僧为 创作 主体 形成 的五 山文学 , 其 影 响辐 射 到 中世 社会 的各
后, 绝 海 成为 日本 公武 社会 盛行 的联 句与 连 歌 诗会 的座 上宾 , 为 了迎 合 日本 文坛 联 句 盛行 的趋 势 , 多 作绝 句 E 2 } 。这种 风 潮也 正是 室 町 中期 以后 , 日本 禅林 文 学 绝 句 普遍 化 , 甚 至 占绝 对 优 势 的根 本 原 因。 正如 朝仓 和所 述 , 绝海 回国后 多作绝 句是 为 了迎合 这一 时期 日本 禅林 文学 的发展趋 势 , 《 蕉 坚稿 》 中汉
宗泐学习禅法与诗文 , 创作出代表五 山文学最高水平 的诗文集 《 蕉坚稿》 。绝海 中津 与义堂周信被誉
为 日本 “ 五 山文学 双 璧 ” , 其 中又以绝海 中津的汉诗水平 技高一筹 , 是 五 山 文 学 最 具 代 表 性 的 诗 僧
之一 。
《 蕉 坚稿 》 具有 绝海 中津 自选 诗文 集 的特性 , 其 中收录 的诗文 , 按 创作 时期 来看 , 主要 分 为“ 在 明居
南禅寺的惟肖得岩建仁寺的太白真玄江西龙派慕哲龙攀相国寺的昙仲道芳元璞慧珙鄂隐慧奯天章澄彧西胤俊承等人都出自绝海门下10四幕府的缁衣宰相之绝海中津在整个室町时代临济禅宗作为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体制内的宗教与幕府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梦窗派禅僧作为其他派系无法比拟的御用禅僧参与幕府政策的决定及施行对日本中世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日本 诗 僧 绝 海 中 津 的 多元 文 化 身份 研 究
任 萍
( 浙 江 树 人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浙江 杭州 3 1 0 0 1 5 )
摘
要: 五 山文 学的影 响辐 射 到 日本 中世 社会 的各 个 方 面 , 具 有 重要 的社 会 文 化 功 能 。
五 山文 学的代表 人 物 绝海 中津 在 中世 社 会 的 宗教 、 文学、 政 治、 外 交等 各 个领 域 都 作 出了卓
留时期 ” 与“ 官 寺住 持 时期 ” 等 。从 诗 文 的体裁来 看 , 绝海 “ 在 明居 留时期 ” 以创作 律 诗为 主 , 6 1篇作 品 中, 律诗 有 5 3篇 ; 回国后 的 “ 官寺住 持 时期 ” 以创 作绝 句为 主 , 6 7篇 作 品 中 , 绝句 有 6 1 篇 。这 是 因为绝 海入 明后 师事 季潭 宗 泐等 著名诗 僧 , 受 到 明初 诗坛 复古 风潮 的影 响 , 多作 律 诗 。 回国住 持京 都 官 寺之
苦。荫木英雄指 出, 入元僧雪村友梅的《 岷山歌》 《 偶作十首》 , 中岩圆月 的《 游武夷山》 《 通州早行》 都 是五 山僧 在 中国求法 期 间创作 的行 脚诗 的杰 作 , 绝 海 中津 的这首 《 早发 》 更 是杰作 中的佳 品 l 5 _ 3 。
诗 的诗形 特点反 映 了室 町时期 禅林 文学 的变 迁 l 3 。安 良冈康作 指 出 , 绝 海 在 Hale Waihona Puke 居 留 时期所 作 的 律诗 ,
其卓 越技 巧反 映 了明初 中 国文坛 的 文学 风 潮 。绝 海 回 国后 的诗 文 作 品 逐渐 缺 少 发 白内 t 2 , 的感 动 , 流 于形 式 , 特别表 现在 绝句 方 面 ¨ 4 J 。 绝海 中津 人 明后 创作 的汉 诗 , 从 内容 来看 主要 有行 脚诗 、 赠 答诗 与 怀古 诗 。绝 海 入 明后先 后 游历
2 0 1 4年 7月
浙
江
外 国 语
学 院 学
报
J u l y 2 01 4
No . 4
第 4期
J O U R N A L O F Z H E J I A N G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S T U D I E S U N I V E R S I T Y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7 — 0 3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 青年 基金项 目( 1 2 Y J C 7 5 2 0 2 7 ) 作者简介 : 任萍( 1 9 7 7 一 ), 女, 宁夏银川人 , 浙江树人大学外 国语学 院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浙 江 外 国语 学 院 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