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及成因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类型、分布及成因作者:刘乐霞解胜先来源:《地理教育》2009年第04期土地荒漠化主要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壤中一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荒漠般的土地退化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以西北地区为例,介绍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分布、变化及整治措施。
土地荒漠化的发展是我国近年来频发沙尘暴的根源,同时又影响了我国工农业的发展,国家采取多种措施治理,个别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从总体来看,荒漠化仍在蔓延,每年以3436万千米2的速度扩散。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分布范围在东经740°~119°,北纬19°-49°。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及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加之不合理的开发活动,荒漠化的类型也多种多样。
一、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的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荒漠化类型。
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成因:一是地质时期自然过程形成的原生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周围受高山、高原阻挡,形成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风速大、降水少,加剧了荒漠化的自然形成过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更易失衡,荒漠化进一步加剧。
二是现代发展的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如过度樵采占32.7%,过度放牧占30.1%,过度农垦占26.9%,水资源利用不当占9.6%,工矿交通建设和其它占0.7%,如乌兰布和沙漠、科尔沁沙地是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二、石漠化土地石漠化现象分布典型地区是云贵高原。
在我国贵州、广西石灰岩分布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由于石灰岩上面的土壤比较浅薄,受侵蚀后基岩裸露地面,导致石漠化现象。
实际上,石漠化现象是在现代气候、地形条件下,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强度大;地形崎岖,坡度大;加之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如过度开垦、植被破坏等促使喀斯特地貌加速发育的水蚀荒漠化过程。
高中地理 最基础系列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考点3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1.自然原因: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1)干旱的气候(基本条件):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的发展。
(2)疏松的沙质沉积物(物质基础):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来源。
(3)多大风天气(动力因素):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重要影响因素):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进程.2.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具体如下表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碱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一般说来,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而尘暴(浮尘)却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千米,甚至更远。
一位法国的地质学家曾在欧洲阿尔卑斯山的积雪中发现了来自中国的这些“不速之客".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多于其他地区。
为何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沙尘暴增多?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西北部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增长过快过多,人口素质较低,是根本原因.(2)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开垦,滥挖药材,草场遭到破坏,荒漠化不断加重和扩大是造成沙尘暴的地表原因.(3)气候异常,北方持续干旱,气温又普遍偏高,是造成沙尘暴的天气原因。
高中地理浙江专版必修3:第二章 第一节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答案:(1)干旱 半干旱 (2)降水少,太阳辐射强,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3)塔克拉玛干沙漠 内蒙古自治区 (4)过度放牧 过度垦殖 (5)生物措施 工程措施 三北 防风固沙
知识点(三) 分析某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加试要求 方法技巧很重要
分析某地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的一般思路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3.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原因
表现
自然 因素
地理 位置
气候
深居大__陆__腹__地__,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气候干__旱__,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 远超过降水量,容易引起风__蚀__
植被
稀疏,覆盖率低,对地表的保护作用差
人为原因 人口迅速增长;过度放牧乱_砍__滥__伐____、盲目开垦 等不合理的生产活动
思考探究:月牙泉的干涸是一种什么生态环境问题?其 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土地荒漠化。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原因
2.人为原因
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
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
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地区
具体措施
现有林地
应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 毁林开荒——即宜林则林
绿洲边缘的荒地与绿洲之间 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
的灌草地带
草,发展林业和牧业
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
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②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4)生态移民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适当生态移民。
4.其他荒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原因和防治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的原因与防治一、知识讲解(1)荒漠化的成因从自然因素看,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丘陵外,平地覆盖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就为风沙活动提供条件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进程。
多雨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相反,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并非决定性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
人为因至素主要表现为过度樵柴、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和工矿交通不注意环保等方面(2)荒漠化的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整治模式:首先有明确的整治目标,即贯彻国家环境和资源法规,建立既防治荒漠化,又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防治体系,求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其次,针对不同自然条件和各种外力作用的性质,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第三,要有健全而完善的治理实施系统。
这是因地制宜实施治理措施,完成荒漠化防治目标的基本保证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是预防荒漠化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任何有效的防治荒漠化的战略和对策都应以消除贫困为核心(3)治理措施和经验干旱、半干旱流沙地区飞机播种、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等造林技术世界领先宁夏中卫沙坡头采用草方格沙障。
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
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荒漠植物一般具有强大的耐旱力,有的根系和地下茎特别发达,以便从土壤和岩隙间吸收水分;有的茎叶具有毛或细刺;或者退化无叶,以减少蒸腾;有的具有耐盐特性“三北”防护林被称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二、例题分析早期的沙漠公路大都沿绿洲上的城镇布局。
近年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腹地修建了数条南北向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
读塔里木盆地的沙漠公路和防护林网景观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建设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的决定性因素是A. 自然条件、科技水平B. 经济因素、科技水平C. 政治因素、自然条件D. 经济因素、政治因素2. 对沙漠公路破坏性最大的自然威胁来自A. 风力侵蚀B. 风力沉积C. 地基沉降D. 物理风化3. 为减轻流沙对沙漠公路的破坏,下列措施中最合理的是A. 在公路两侧挖沟阻沙B. 在公路两侧喷洒塑胶固沙C. 在公路两侧建玻璃挡风墙D. 拓宽公路两侧的防风植物带【答案】1. B 2. B 3. D【解析】1.现代交通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但建设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需要克服苛刻的沙漠环境,需要防暑防风防沙等等,这就对铁路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科技,因此,建设该公路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科技水平,选B。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精选)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梳理1高考地理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大风频繁。
日照时间长,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土质疏松,遇水崩解,易于侵蚀。
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脆弱。
人口增长迅速,加大生态环境压力。
过度放牧,乱砍乱伐,盲目开垦。
2荒漠化的危害流动沙丘淹没农田灌渠村社铁路公路等设施粮食减产牧草绝收,引发饥荒,增加社会不稳定性。
表土裸露,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破坏植被与地表形态,使生产力持续下降。
3等高线地形图地理专题:⑴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河流峡谷处,原因: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4气候与自然带地理知识专题⑴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⑵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⑶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⑷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⑸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
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⑹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⑺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和治理措施分析思路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荒漠化成因及治理措施分析思路一、知识讲解1.结合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分析其治理措施2.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二、经典高考试题1.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
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
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①风速较大②蒸腾量较大③气温较高④降水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A.植树B.种草C.栽灌木D.自然演化解析第(1)题,读图,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
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
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储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储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
故选C。
第(2)题,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但水分蒸发量大。
故选B。
第(3)题,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因此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
故选D。
答案(1)C(2)B(3)D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考點】1.瞭解我國西北地區的位置、範圍以及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的形成原因,從而理解導致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為因素。
2.瞭解西北地區荒漠化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及成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內容、原則、重點及綜合治理措施。
【知識點】一、荒漠化1.概念:是指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是氣候變異等自然因素與人類過度的經濟活動相互作用的產物,實質是一種土地退化。
2.表現: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1.西北地區的範圍:大致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2.乾旱特徵的成因:地處亞歐大陸腹地,加上山嶺重重阻隔,水汽難以到達。
3.西北地區以賀蘭山為界,形成東、西兩大區。
4.乾旱的自然特徵:地表水貧乏,河流欠發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平地多疏鬆的沙質沉積物;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乾旱的季節。
三、荒漠化的人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壓力加大;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為因素的表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過度開墾、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歷史時期的荒漠化古代盲目墾耕,大部分古綠洲相繼被迫放棄;近代北方農牧過渡地帶大規模移民開墾,人口劇增,迫於生計,農墾規模擴大,直接加劇荒漠化;現代由於人口壓力和管理失誤,荒漠化越來越嚴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內容(1)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2)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2.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治沙相結合。
3.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資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體系。
(3)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
(4)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高中地理】中国的荒漠化及对策
【高中地理】中国的荒漠化及对策荒漠化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生态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加之青藏高原的地势影响,在我国“三北”地区从北纬37°至50°,东经75°到125°间形成了一条南北宽600千米、东西长4000千米的荒漠带,其中沙漠面积约71万平方千米,戈壁面积57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的实质是土地退化。
据《中国荒漠化报告》报道: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8.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27.3%,且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因此,我国荒漠化的形势是严峻的。
而且对荒漠化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主要由四大类型即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渍化、荒漠化构成。
风蚀荒漠化就是我国荒漠化的主要类型,总面积160.7万平方千米,主要原产于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
水蚀荒漠化分布面积为20.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与鄂尔多斯高原过渡地带的陕晋蒙三角地区,这里也正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域。
冻融荒漠化面积为36.3万平方千米,分散原产于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荒漠化类型。
土壤盐渍化、荒漠化面积约有23.3万平方千米,集中连片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等地。
据普查,我国因四种类型荒漠化导致的草地发育面积超过1.05亿多公顷,发育的耕地面积存有772.6万公顷,发育林地面积10余万公顷。
因此,我国荒漠化状况不容忽视。
我国人民有着与荒漠化抗争的久远历史,特别近20年来,防治荒漠化的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而且在“十五”计划中对防治荒漠化又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划。
在“十五”期间,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以“三北”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为主体,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重点工程建设为龙头,生态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地方经验相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综合治理,合理开发,力求使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课件旧人教选修二
二、荒漠化的防治
总体思路: 人与自然的协调——荒漠化防治的核心 工作内容: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整治模式:
①确立明确的整治目标 ②采取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 ③健全并完善治理实施系统
荒漠化防治的注意原则:
预防重于治理,建立早期预警系统(治沙是科学问题) 以消除贫困为核心,重视地方参与(治沙是社会问题)
三、治理措施和经验
1、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 合治理、设置沙障固沙、钻孔深栽造林等不少 造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术居世界依靠地位 2、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
沙拐枣 柠条
梭梭
沙拐枣
一、荒漠化的成因
1、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2、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人为 因素 过度 樵采 过度 放牧 过度 农垦 典 型 地 区 能源缺乏地区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 的绿洲边缘 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 主 要 危 害 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 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生态恢复与荒漠化防治
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生态恢复与荒漠化防治引言荒漠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生物多样性、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对地球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因此,荒漠化防治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事业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高中地理荒漠化防治教案的设计与实施:荒漠化的形成原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荒漠化后的生态恢复和荒漠化预防的重要性。
一、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水资源受限制:荒漠化是由于水资源的严重限制引起的。
温带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大气环流、山地高原和人类活动所造成的降水量有限;而热带和亚热带荒漠的主要原因是雨季短暂而且降水量有限,干旱季长而且气候干燥。
2.土地过度利用:人类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开发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草地因此失去了生命力;过度的种植、采伐和土地的过度开垦也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自然因素:荒漠化是由于自然因素引起的,如气候变化、地理环境的差异等。
例如,沙漠化区域的气温高,气候干燥,风力大,沙粒多,土质差,容易造成灾害等。
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1.荒漠化治理项目:采用生态修复、防风固沙、防沙治沙等技术,对荒漠化进行改造和治理,使土地干燥程度降低,土地恢复植被覆盖度,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2.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利用方式,增加人工湖泊和水系,提高土地植被覆盖度,减少水资源利用不当所导致的荒漠化。
3.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经济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尤其是针对荒漠化区域的特定环境,鼓励发展适宜的农业、林业、牧业,将荒漠化地区转化为农业绿带。
三、荒漠化后的生态恢复1.植被恢复:着重研究荒漠植物的生长繁殖、根系系统和防止水分蒸发等重要因素,对于荒漠化地区的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2.土地建设:加强土壤改良和肥力恢复的工作,按照不同的土地环境进行评估,确定各项措施,通过绿化工程将荒漠化地区转变为绿绿地带。
3.生态系统建设: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工作,逐步建立完备的生态系统,使其从一开始的脆弱到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生态效益。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
何谓沙尘暴?
• 沙尘暴,实际上是沙暴和尘暴两者 的总称。
• 沙暴是就地起沙(扬沙),它携带 的沙物质搬运的距离不远。
• 尘暴(浮尘)能在高空中飘移几千 米之外,甚至更远。
沙尘天气概念
•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四类。 浮尘:尘土、细沙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 10千米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 在1千米至10千米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 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 强沙尘暴:大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 见度小于500米的天气现象。
土地荒漠化
1、荒漠化的定义、表现
• 荒漠化就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 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 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 主要表现在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 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 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分析原生性荒漠的成因
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荒漠 寒流
a生物措施——绿洲地区——多层防护林体系 绿洲外围的 沙漠边缘 前沿地带
绿洲内部 (防护林网)
• 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梭梭、柠条、沙拐枣、
胡杨、红柳
b工程措施——流沙地区——设置沙障
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 另一方面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 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
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
人为 原因
江南丘陵 云贵高原 华北平原
红漠化
石漠化
盐碱化
降雨集中; 夏季降水集中,地 降雨集中; 地形崎岖;、势低处形成涝洼地; 丘陵地形 卡斯特地貌,春季气温回升快,
土层浅薄 蒸发量大,盐分积 聚地表。
高中地理——第26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
第十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编写:法朋光第26讲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基础知识归纳】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
2.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原因:风蚀、水蚀。
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缺乏植被保护。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过度开垦3.荒漠化的危害1)、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灾难2)、荒漠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3)、荒漠化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源4)、荒漠化使生物产量下降,引发饥荒4.荒漠化的防治①荒漠化的防治对策与可行性措施1)、防治荒漠化需要全球合作2)、防治荒漠化的基本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3)、措施: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我国措施:针对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严的状况,1978年国家开始实施“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保护好现有的林草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荒漠化地区有限而宝贵的自然资源、以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湿地1.“地球之肾”①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②我国主要湿地的分布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从热带到寒温带、沿海到内陆、平原到高原都有湿地的分布。
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③湿地的重要价值;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2.湿地资源问题①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垦湿地为耕地砍伐灌木、过度捕捞、泥沙淤积、环境污染、水利工程建设不当、引进物种干扰、城镇建设.其中突出问题:湿地数量不断减少;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质量逐渐下降3.保护湿地①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的措施:田还湖、退田还沼泽、退耕还林还草、防止水污染;保护野生动植物、禁止滥捕滥猎;建立保护湿地的法规,增强保护湿地意识。
【考点梳理】考点1: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荒漠化是怎么形成的
荒漠化是怎么形成的
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现象。
具体来说,荒漠化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少雨是荒漠化的基本条件。
地表水贫乏,河流欠
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
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
造了有利条件。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进程加速的主要
原因。
此外,人类活动也是导致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开采等行为都会破坏生态平衡,加速荒漠化的进程。
综上所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
为了防止荒漠化的进一步加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例如植树造林、恢复植被、控制人类活动等。
2021版高考地理(人教版):第27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
第27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2)物质条件:土质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多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4)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1)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
三、荒漠化的危害和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的防治(1)防治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①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微点1“荒漠化”并非等同于“荒漠”荒漠化是多种原因引起土地退化的过程,而荒漠是指植被稀疏的地表景观。
微点2荒漠化并不一定是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
微点3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微点4自然与人为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并不等同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自然因素是基础,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
即人类活动是荒漠化的决定性因素。
微点5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荒漠化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荒漠化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如荒漠化的产生与地表植被稀疏有关,可通过植树造林减轻荒漠化。
高二地理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紧紧相邻的沙漠和绿洲
西北地区荒漠的生态系统是较脆弱和易于被破坏的。盲目开 垦,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原因,致使土地荒芜,草场退化, 引起沙漠化的扩展。
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着决定作用。以半干旱 草原农垦区较为集中的内蒙古商都县为例,在强度开垦草原以 后,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后来经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 采用防风沙措施,受荒漠化危害的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
2、人为原因 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生产力 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着决定作用。
以半干旱草原农垦区较为集中的内蒙古商都县为例,在强度开垦草原以后,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后来经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 采用防风沙措施,受荒漠化危害的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樵柴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
• 种植及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
• 钻孔深栽造林 • 沙地飞播、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半固定沙包
沙丘上生 长着荒漠植 物。这些植 物基本上是 旱生的、叶 退化的小乔 木、灌木或 半灌木。它 们以各种不 同的生理、 生态机制适 应干荒漠严 酷的生境条 件。
设置沙障固沙
经过多年的人工种 草、造林等综合措施治 理,筑起了一道绿色长 城,不仅控制了腾格里 沙漠流沙侵袭,保证了 包兰铁路的畅通,也改 善了生态环境。如今的 沙坡头已是林草茂密、 果树成行之地。穿越沙 区40多千米的铁路两侧 ,
因,也是荒漠化受害者。 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
它们以各种不同的生理、生态机制适应干荒漠严酷的生境条件。
产生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包 基本条件----干旱
【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荒漠产生的原因
【地理知识点】西北地区荒漠产生的原因
西北地区荒漠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我国西北地区常年降水量较少,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促进了沙漠化的发展。
二是人为因素,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用水不当;不合理耕作和粗放管理,以及其他人类活
动都会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
西北地区荒漠化产生的原因:①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的地表除山地丘陵外,平地覆盖
着深厚的疏松沙质沉积物,加上大风日数多而且集中,这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而且西
北属于温带气候,地处内陆地区,距离海洋比较远使其常年降雨量比较少,干旱持续时间
较长,促进了沙漠化的发展。
②人为因素。
长期以西北某些地区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用水不当;不合理耕作和
粗放管理,以及其他人类活动。
那么,西北地区荒漠化该如何防治呢?应当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
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
问题;控制人口。
具体措施为: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知识:中国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土地荒漠化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可以说是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结果。
因此,我们在研究西部土地荒漠化原因的时候,必须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入手。
从自然方面来看,中国西部存在着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条件。
中国西部是我国四大高原和四大盆地的所在地,在高原与高原和高原与盆地的结合部,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据竺可桢先生研究,历史时期中国气候大致可分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温暖期气候温热,水草增加;寒冷期气候干凉,风力强劲。
在由暖到寒或由寒到暖的过渡阶段,气候振荡,灾害频繁,往往对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
尽管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是干旱的西北地区,还是多水的西南地区,都曾因风力侵蚀和水力侵蚀而发生过土壤退化的事。
西北地区深处内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干燥,沙漠较多。
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大部分地方及新疆北部的一些地方年降水量在100毫米至700毫米之间,而内蒙古西部和新疆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下,有些地方年降水量甚至不足20毫米。
由于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加之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所以一年中湿度差别较大,容易出现水灾、旱灾和风灾。
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此类灾害屡见不鲜。
如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关中连年大
旱,百姓流亡殆尽,出现“人相食”的悲剧。
再如1983年4月27日,沙暴吹袭陕北,顿时天地昏黑,伸手不见五指。
在野外耕牧的农民来不及躲避,或迷路失足,或为狂风卷起,或被沙尘窒息,死伤者多达数十人。
水灾的直接后果是造成水土流失,而水土流失就意味着地力下降,开始向荒漠化的方向发展。
旱灾的后果是造成土壤水和地下水大量蒸发。
而土壤水、地下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在降水量极少的西北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主要靠地下水毛管供给。
当地下水位下降,毛管上升水不能达到地表或植物根系层时,植被开始衰退,覆盖度降底,受到沙化的潜在威胁。
如果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土壤发育成干旱土时,植物便会干枯死亡。
而当土壤上层长期处于干燥状态,植被衰败以后,就容易受到风蚀破坏,从而出现沙漠化。
地下水位越深,荒漠化的可能性越大,植被越少,荒漠化等级越高。
风灾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更为明显。
风是沙漠扩展的原动力,地表一旦失去植被保护就会受到风蚀。
在风蚀的作用下,地表的枯枝落叶层、粗腐殖质层、腐殖质层、泥炭层、盐聚层逐渐被风吹掉,形成光板地。
当风沙流作用于裸露的地表时,会产生线状风蚀擦痕,擦痕加深,形成略微凸起的土墩与风蚀线状凹地。
随着风蚀作用的不断发展,光板地演变成风蚀劣地,被吹蚀的物质形成风沙流。
当风沙流速度降低或遇到障碍时,所挟沙尘下落堆积,受不同风向
的影响而形成各种类型的沙丘,从而使该地变成沙漠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