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花未眠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

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

高一语文教案《花未眠》【教案名称】:《花未眠》【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胡人杰的文学成就和诗歌特点。

2.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有所感悟。

3.拓展诗歌阅读理解能力,提高教学中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的意境,对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感受有所理解。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人物形象,感知其中的情感和人物感受。

【教学准备】:1.课件或黑板。

2.有关诗歌的教材或辅导书籍。

【教学过程】:1.导入:一分钟朗读用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朗读多首诗歌,让他们对于诗歌有一个快速的了解。

2.展示通过展示或介绍胡人杰诗人的文学成就,让学生们对于这位诗人有一个简单的了解。

然后读出这首诗歌《花未眠》,注重强调诗歌意境和情感。

带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韵味。

3.解读文本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意象,让学生们发现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包括诗歌中的悲伤、孤独等情感。

在学生们的理解过程中,引导他们进行情感交流。

4.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特点和文学价值,引导学生提出观点、理解和感悟。

5.总结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们对这次课的学习内容有一个回顾。

同时,也对学生今后的课程学习提出警醒和期望。

【教学内容】:花未眠胡人杰园里的花没眠黄昏褪去了颜色夜风来时嗅着它们的清香然而谁都不意花儿成了谁的忧伤敲断自己肢节的蜗牛在朦胧的路灯下拐弯路边的草任它的芬芳轻轻飘散却一切的一切都在寂寥中绝了魂【教学后记】:让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了解诗歌的特点和文学价值,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本次课的教学过程为,导入——展示——解读——探究——总结,让学生们在课程中逐渐深入理解和探究。

在实际操作中,也要注意课堂氛围和情感交流,让学生们通过互相讨论和交流,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与感悟,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花未眠》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情感表达。

3. 探讨课文中所体现的生活美学价值。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花未眠》的主要内容,掌握关键信息。

2.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发现和思考生活中的美。

四、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细腻的情感描写。

2. 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提升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五、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课文中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分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要内容和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3.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花未眠》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4.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总结。

八、教学步骤1. 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花未眠》的作者和背景。

2. 第二步: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3. 第三步: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4. 第四步: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总结。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九、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通过写作练习,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能够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掌握文本中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的内涵。

2. 案例分析法:以文本为例,分析并讲解修辞手法的运用。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激发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回答相关问题,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3. 文本分析:分析并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掌握并能够运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5. 文学创作:让学生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展示自己的才华。

6. 作品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理解程度,是否能够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进行文学创作。

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和收获。

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指出不足和改进方向。

七、课后作业1.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的作文,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花未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花为眠》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一篇说理散文。

文章以花未眠这种自然现象引出对自然美的探讨,引导人们思考关于审美的问题。

因为是一篇关于审美的文章,教师备课和学生理解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只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充分,做到对教材全方位深入理解,成竹在胸,定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学生在点拨引导下也会不难理解这篇课文。

一篇文章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作者的思想、经历等都有密切的关系,而对时隔相对久远的文学作品,介绍清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把握好度,对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内容,很有必要。

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文学成就最大的时期是在二战期间及其以后,战争的创伤,经济的萧条,生活的艰辛,社会心态的低迷,使一个民族感情较强的作者用自己的笔杆激发人们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作者的相关材料:作者很重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追求对人物情感世界的体验和剖析,所以他的许多作品就是从对人内在的本质的提示来影响现代人的理智和感觉,这是川端康成基本的和一贯的艺术特征。

所以此文在写法上从眼前的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旁征博引,暗示自然生活中的美比比皆是,诱导当时的人们去感知美好的事物,激发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克服眼前的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学情分析及教学目标的确定:由于本文是谈审美的话题,理性思维很重;而学生对此的感性了解可能比较充分,理性的思考却可能比较苍白。

所以确立好本文的重点和难点似乎显得更为重要。

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认为这篇文章的重点可以确立为三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对作者基本观点的把握、材料与观点关系和对生活生命的态度。

第一点是阅读任何文章的基本要求;第二点是培养学生概括事实、归纳主旨的能力,揣摩重点语句的能力,这是基于本文材料的庞杂和行文的灵活提出的,也是第一点具体化;第三点是从教育启迪角度谈的。

难点可以确立为二点:对文章脉络的疏理和对个别重点句的理解。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一语文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花未眠》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内容要点。

2.掌握《花未眠》的主要情节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描写。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

二、教学重点1.掌握《花未眠》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理解《花未眠》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分析《花未眠》中的情感描写。

2.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1.向学生介绍《花未眠》的作者、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2.让学生展示对花未眠的初步印象和感受。

3.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花未眠》第一章至第三章。

第二课时:主体1.学生展示阅读心得,讨论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花未眠》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3.让学生分组展示对一段文字的情感解读,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

第三课时:拓展1.引导学生探讨《花未眠》的文学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

2.让学生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隐喻和寓意,加深对作品的深层理解。

3.进行课堂小结,强调对《花未眠》的整体把握和心得体会。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花未眠》的理解和感悟。

2.预习下一单元内容,做好相关阅读准备。

3.背诵《花未眠》中的一段经典语录,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记忆和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花未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加强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感。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3)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2. 课文的结构和主题的分析。

3. 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的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分析。

2. 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解读。

3. 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的创新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标记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生字词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结构和主题,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形成对课文深层含义的共识。

4. 讲解与分析:(1)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2)引导学生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5. 朗读与默写:(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情感表达。

(2)让学生默写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巩固学习成果。

6. 写作练习:(1)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2. 对作者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的欣赏能力的评价。

高中语文第一册说课稿优秀范文《花未眠》

高中语文第一册说课稿优秀范文《花未眠》

高中语文第一册说课稿优秀范文《花未眠》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我是,今天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展示的机会,谢谢你们!希望得到你们的指导。

我说课的题目是《花未眠》,我说课的内容分别是说教材,说教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

《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是曰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

现就教材,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

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

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3、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花未眠〉说课稿

〈花未眠〉说课稿

《花未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简析《花未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读课文。

它是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一篇关于美和审美的哲理散文。

本单元学习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自然美与艺术美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以小见大”的散文写作手法。

(工具性)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是本单元的鉴赏重点。

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了解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同时还要求学生尝试散文的创作。

要创作散文,了解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本文从发现海棠花未眠引发对美的思考。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学生掌握了这一常见的散文写作手法将为散文的创作打下基础。

这体现了语文课的工具性。

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这是本单元设计的重点。

同时,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因此我确定本文的能力目标为“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品味散文语言,能够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学会创造美。

(创造性)”让学生在整体把握了作者关于美的认识,品味了本文具有哀伤之美的语言后去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学会创造美,以此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本文的主旨提到“美是无限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而发现美,感受美的前提是要有发现美,感受美的意识。

因此,我确定本文的情感目标为“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学会如何构思和写作。

(3)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学会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提出对美的认识和感受。

(2)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自主解决生字词和理解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2)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4. 探究学习:(1)让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5. 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的学习收获和需要加强的地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理解课文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运用。

3.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和分析,提高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学习效果: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练习,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共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川端康成的背景及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花未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感悟。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个性化解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和艺术特色。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一幅美丽的插花作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美的存在和生活的意义。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花未眠》,了解作者川端康成的背景及写作特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

4. 成果展示:各小组选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指导。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主题思想,联系生活实际,分享自己的生命感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花未眠》的读后感,深入思考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读后感作业,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等方面。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向学生推荐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如《雪国》、《千只鹤》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

2. 比较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关于自然美的文学作品,与《花未眠》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对美的诠释。

八、教学反思1. 课程总结: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

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考试说课教案:花未眠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川端康成的背景及作品特点。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课文,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对美的感知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花未眠》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领悟作者通过对花的描绘,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2. 将课文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结合,进行创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川端康成及作品《花未眠》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结合课文,思考作者为何说“花未眠”。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与鉴赏:(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如形式、内容、手法等。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花未眠”的理解。

(2)鼓励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作、绘画等。

(2)推荐相关作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作业设计1. 请结合课文《花未眠》,谈谈你对生活的感悟。

2. 选取一朵花,描绘其美丽姿态,并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鉴赏、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花未眠》,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二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二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二语文《花未眠》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适用于高二语文教学,主要内容为小说《花未眠》的教学。

本教案以阅读体验为主,注重学生个体的思考与体验。

通过此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花未眠》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小说人物性格、行为和处境•学习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教学内容和计划教学内容第一节:小说背景和作者介绍第二节:小说的情节梗概第三节:小说中的人物分析第四节: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第五节:小说深层阅读与探究教学计划第一节:小说背景和作者介绍•学习小说的背景和作者介绍•分享学生阅读感受和疑惑第二节:小说的情节梗概•学习小说的情节和主要人物•分析情节和人物的内心独白第三节:小说中的人物分析•学习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性格和行为•分析人物的处境和心理变化第四节: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学习小说的文学语言和表达方式•学习小说中的象征和暗示第五节:小说深层阅读与探究•学习小说中的隐含信息和情感•分析小说与生活的关系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和交流•个人阅读和体验•文本分析和解读•艺术欣赏和创作教学资源准备•电子版或纸质版小说《花未眠》•多媒体设备•名人名言和相关图片教学评价•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个人思考和表达能力•经典配对作文•小组合作创作考虑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多样化的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通过个性化体验和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考虑到学生阅读经验的不同:在阅读小说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和理解,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和积累经验。

结束语本教案旨在通过小说阅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小说进行分析和讲解,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文学的博大精深和对人类社会的启示作用。

希望本教案能帮助学生学习、提高、成长。

高二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二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二语文《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独特感悟。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独特感悟。

2.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学生分享对“花未眠”这个的理解和联想。

2.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背景,了解其对生活的态度。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a.作者为什么说“花未眠”?b.作者是如何观察事物的?c.课文中的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四、写作练习1.以“花未眠”为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审美情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讨论a.你是如何理解课文中的“美”?b.你认为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我们的生活有何不同?c.你觉得如何将作者的观察方法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三、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审美情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讨论a.你在写作过程中,是如何运用作者的观察方法的?b.你认为作者的生活态度对你有何启示?c.你觉得如何将课文中的美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三、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我眼中的美”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观察事物,发现生活中的美。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的感悟文章。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花未眠》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花未眠》

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花未眠》!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定景换点,从不同侧面描写景物,使景物特征毕现的写法。

2.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用词以及多种修辞的作用。

3.理解寄情于景表达的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赏析和结构的疏通鉴赏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读,体会对自然美的认识。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散文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诗情画意,即具有诗一般的语言,画一般的意境,还有深蕴的人生哲理;我们今天要自主学习的这篇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先生写的《花未眠》就是一篇融诗情、画意和哲理为一炉的绝妙好文。

二、感知课文1.创设美好情境,进行配乐自读。

2.点拨:文章由一偶然的发现——海棠花未眠,联想开来,引发对人生和艺术的思考和感悟。

由于花未眠,感受到人的一生中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们感受美的能力需要艺术品作为启迪,艺术美让人们更好地领略社会的真实美;发现美还得需要一定的条件。

文章形散神聚,画家雷诺阿的话、罗丹和玛伊约尔的作品、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真正黄昏的天空等内容都是由“花未眠”引发的对艺术的感悟。

三、重点提示鉴赏一些语言优美的散文,重在体味语言,这是把握意境的一把钥匙。

本文语言优美,通过对语言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感知的美好的情怀。

课后再找一些美文来体会。

①如何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

点拨:海棠花怒放,从中感受到了它的旺盛的生命力,自己的生命意识受到了强烈震撼,他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有多少艰难困苦,都要努力地做下去,完成自己的人生美丽,所以,他说“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②如何理解“一朵花也是好的”这句话的含义?点拨:从文中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文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光”句,结合起来看,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说的,因而,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

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高中语文《花未眠》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敏锐感悟事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感悟生活美的意识。

2、引导学生用对美的亲身体验,来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理解文中隽永含蓄的语句,与文本深层对话,从而读懂作品,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享受生命之美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多角度品味“哀伤”,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2、培养审美能力、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身世浮沉雨打萍”,川端康成的幼年成长充满了凄风苦雨,就像一首忧伤寂寞的歌,穿行在西风雕碧树的季节,飘悠在天之涯、海之角。

人生的忧郁像一张蓝色的网笼住了他,使他的生命渗透着伤感的气息。

然而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他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追逐美。

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那么生活在阳光灿烂中的我们,又用明眸善睐的眼睛发现了什么呢?(教学创意:准备一朵绽放的玫瑰,唤醒、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爱恋,也用于品读文中的“哀伤”含义。

)引导:泰戈尔说:艺术家是自然的情人。

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大自然的情人,并借这朵玫瑰把爱与美传递,让我们看看花落谁家。

二、学生交流对自然美的欣赏与感悟。

教师小结:面对风情万种的大自然,同学们都用发现的眼睛寻找到一方独好的风景。

的确,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只是发现美的眼睛。

那么川端康成发现了什么美?(海棠花未眠)在为大自然之美欣赏陶醉之余,同学们应该也强烈感受到作者那两句对美的感叹与思考,哪两句呢?(1、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2、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您看到的。

问:能否结合你寻找自然美的亲身体验谈谈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确:王菲有句歌词“待到风景都看透”,刚才大家都找到了别致的风景,可是我们就算穷尽一生,也不能把大自然的风景都看透。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

《花未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主题与情感。

2. 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3. 能够朗读诗歌,理解诗的音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寻找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诗歌中的暗喻和借代。

2. 掌握朗读诗歌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花的美丽和特点。

二、讲解(10分钟)1.向学生介绍诗歌《花未眠》,解释诗歌的意境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合作阅读(15分钟)1.学生分组合作阅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思和情感。

2.回答问题:诗歌中的“花未眠”是什么意思?诗中的“残月”和“流动的夜空”指代什么?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四、个人思考(5分钟)学生独立回答题目:1.诗歌中的花与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2.如果你是这位诗人,你会给花起一个什么样的名字?五、朗读与讲评(10分钟)学生依次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音韵和韵律。

老师指导学生在朗读时注意情感表达和节奏感。

六、拓展(10分钟)让学生选择一朵花或其他事物,写一首与之相关的诗歌,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七、总结(5分钟)复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总结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八、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春天的短文,遣词造句要生动有趣,注意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同时,通过朗读和创作,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语感和写作能力。

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九、教学延伸(15分钟)1.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花未眠》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对诗歌的整体效果产生的作用。

2. 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升学生对诗歌欣赏和分析的能力。

十、课堂互动(10分钟)1.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享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讨论。

语文教案-花未眠

语文教案-花未眠

语文教案-花未眠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本文中的字词、诗句及段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花海中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知识的关注,增强爱护自然、保护生态意识。

3.提升学生观察、联想、想象、表现能力,发现身边的美好,感受自然、文化、人文之美。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节通过共读《花未眠》诗句,学生们体验诗歌美、花海美、自然美、人文美。

同时提出美和审美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美的内涵与外延,感受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第二步:课文展示通过讲解课文中涉及到的生字和生词,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对关键词汇做注释和解释,以帮助师生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第三步:诗句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经典诗句,感受诗歌的美感,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

第四步: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让学生通过诗歌中的美感和思想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境界,通过抒发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

第五步:交流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或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交流、分享自己对感性语言的理解,以及对课文的思考和感受。

第六步:写作表现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体验感受,让学生进行写作表现,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联想、想象、表现能力,创造性地表达自己对自然、人文的感悟和感受。

教学雷达图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着力提升阅读理解和文言文水平课文展示、诗句朗读、课文分析个人阅读、小组讨论、课堂讲解PPT、黑板、讲解、讨论学生阅读理解和文言文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对自然、人文知识的关注导入节、交流讨论课堂导入、交流讨论PPT、黑板、讲解、讨论学生对自然、人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创造表现能力写作表现个人写作PPT、黑板、教材、引导学生的创造表现能力得到提高可行性分析本课语文教案,旨在通过诗歌阅读,让学生增强对自然环境和文化人文的认识和感悟,提高阅读理解和文言文水平,我们深入探讨其可行性如下:•人群测评:适用于中学高年级学生。

《花未眠》教案(两份)

《花未眠》教案(两份)

《花未眠》教案[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2、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旨。

3、揣摩一些富有深意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4、理解课文主要段落,从内容方面,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理解文章的启发性,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深入领会作者的观点2、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1、课文强调自然美,强调艺术要尽可能反映自然美,这与作者一贯的艺术创作理念相一致。

在学习本文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川端康成的材料,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章内容,并作出自己的理解。

2、解读课文从段落入手,在梳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3、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让学生结合课文以及自己的理解,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让学生听一首歌,先获得美的享受,然后谈谈听歌后的感受导入本课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是日本着名作家,一生致力于对日本美的探索、守护和塑造,写下了大量艳丽伤愁的小说和美文,他凭借《古都》、《雪国》、《千只鹤》在1968年10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为日本文学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而川端文学的精髓正是表现在《雪国》等代表作中。

从文章的角度看《雪国》是这样一种作品,它挖掘到了川端这个作家可以将自己优秀的资质作为不朽的作品留给后世的矿脉。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1、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再读课文,在文中找出作者由花未眠而得到思考的句子。

四、?研读、思考,合作交流,理解主旨。

1、文章第一句话“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文中这“微不足道的问题”指什么?这个“问题”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2、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两个人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3、自然美、艺术美可以彼此融合,相得益彰,研读6-11段4、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旨五、讨论,理解下面几个句子的含义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吉林省教师资格考试:高中语文说课教案花
未眠
中公吉林教育信息网:/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单元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阅读现当代散文,学会在总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的基础上,感受散文中的自我,品味散文的语言。

学会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学会体会散文语言的美感。

《花未眠》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文章以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从三个方面阐述: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重视自然美,崇尚写实精神。

本文由于是哲理散文,加上学生对艺术欣赏的能力尚待形成,因此内容理解较难。

如何把难理解的文章深入浅出的讲解好,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体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

2.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以及本课特点,特制定两个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理解本文主旨,让学生建立起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2)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散文语言。

能从现实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学会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的设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就确定为:理解本文主旨与鉴赏本文语言,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说教法:
本文教学重点是理解主旨和鉴赏语言,因此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是关键。

运用前几篇课文所学的提要钩玄的方法,学会勾画圈点重要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子理解主旨。

采用重点段落重点阅读的方法进行,让学生能尽快的抓住关键。

同时也采用问题激趣讨论法,使学生能自主地探讨问题。

三、说学法:
本课内容较难理解,特别是有些哲理性较强,隐含着作者深切感受的语句如:“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等,理解较困难,因此,课堂上要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让学生自由的发表意见,自主合作的探讨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
以一组鲜花图片展示其自然的美,让学生自由发表观后感受,引起学生对自然美的注意和欣赏。

此设计直接调动学生的审美情感。

然后由苏轼的“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的佳句引入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出示题目。

2.简介作者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散文家。

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分别由外祖父和舅父托养。

1924年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开始了作家生涯。

小说《伊豆的舞女》(1925)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

代表作有《雪国》(1937)、《千只鹤》(1951)、《古都》(1957)等。

它们“以丰富的感情,高超的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川端康成因此获得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

川端康成继承了大和民族文学的古典美,并使其升华到美学境地。

在文学领域中,他既是美的追求者,更是美的获得者和传播者。

由于受佛教影响较深,故其作品常带有消极悲观情调。

荣誉也不能解脱他思想的颓废和空虚,1972年4月16日,他终于口含煤气管自杀,终年73岁。

3.初步理解文章主旨
首先指定学生朗读第三段内容,然后思考:看看作者由花未眠想到了什么或者说有什么感悟,接着让学生评价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能否说说他们所能感受的自然的美。

通过这个过程的阅读,学生就能整体把握到文章的一个观点: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同时也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我们身边很多事物是非常美的,只是我们平常没有留心,让学生明白平时要留心生活中的自然美。

4.思考作者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发现海棠花的美的呢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会在文中找到答案:“凌晨四点起来,我一个人凝视着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

”“我之发现花未眠,大概也是由于我独自住在旅馆里,凌晨四时就醒来的缘故吧。

”然后教师小结:作者能够发现司空见惯的海棠花的美,原因有二:一为“静”;二为“孤独”。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自学,就去把文章的第二观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找到并有所理解了。

5.出示文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思考对于这些艺术作品作者持什么态度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借此让学生再去读文章关于这些内容的段落,明白这些艺术作品都是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够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能够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6.通过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教师此时再加以总结,学生就对内容有了更明确的理解。

教师小结:作者由未眠之海棠写起,阐述了自己对美和审美的三个观点,即: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美是邂逅所提,是亲近所得;契合自然美的艺术品能提高人对美的感受能力。

这三个观点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发现的美,创造有所发现的美。

7.学生对内容有了较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迁移拓展就顺理成章了。

设计一个迁移训练,让学生从读到写,出示一个名家描写自然美的语段,朱自清《荷塘月色》;出示一幅清幽的山水图,也请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美用三五句话把它描述出来。

8.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味文中优美的句子的含义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或是不太好理解的句子。

教师可举例引导如:
(1)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为什么说盛放的海棠花的美含有一种"哀伤"
明确:海棠花在夜间是不眠的,然而其盛放的美却无人发现,无人欣赏,所以说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2)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这句话背后有什么隐蒇义
明确:①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

②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一些美好事物的过程。

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错过了山上那从没有看过一眼的野花和小草,错过了从我们身边流淌过的清澈的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

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

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

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附:板书设计(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