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2023高考名著《论语》最全考点汇总
2023高考名著《论语》最全考点汇总前言《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典名著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传承了中国文化的精髓。
作为高考必读名著,《论语》在高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论语》的最全考点,助力高考备考。
《论语》的题材- 孔子思想的基本特征- 仁、礼、义、道- 孔子的政治思想- 五德政治、君主立国、三纲五常、民贵君轻、去杀戮化童蒙、爱民为本、重文轻武、修身育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个性教育、智育、仁育、政治教育、青年教育《论语》的重要语录学而- “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为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事必死于闲,而功必成于勤。
”八佾-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的解读- 《论语》的基本精神是儒家的“仁”,孔子的全部思想都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 《论语》强调“学”,认为研究是获取知识的源泉和途径。
在研究上要坚持温故而知新、知行合一。
- 《论语》反对权谋政治,主张以德治国。
- 《论语》提倡德行、教育,认为个人德性的提高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之一。
《论语》的名句翻译- “巧言令色,鲜矣仁!” (美言好语,华而不实,这使仁失去了它的真正含义。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时,我们难道不感到高兴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追求新知识之前,我们应该先审视并巩固自己的基础。
)- “事必死于闲,而功必成于勤。
”(把时间白白浪费在无聊的事情上只会导致失败,只有通过勤奋工作才能实现成功。
)结语《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含义丰富的著作,阅读和理解《论语》对于认识中国文化和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经过我们对《论语》的分析和总结,相信各位考生可以更好地备考高考,取得优异成绩。
《论语》复习提纲
---------------------------------------------------------------最新资料推荐------------------------------------------------------《论语》复习提纲《论语》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什么叫做儒?冯友兰是这么说的:。
儒就是人所需要的,与所需要的人。
2.《说文解字》讲:儒:儒,柔也,术士之称。
3.胡适之先生讲,儒实际上就是:指性格柔和而有学问的人,就是最早的教师. 4.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著名的文章《原道》篇里讲到中国的道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5.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孔子儒家思想学说的评价是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上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传,近古两千年的文化,赖孔子以开。
上是传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圣人之道,所以孟子说夫子之学,集大成者也。
6.学习《论语》的时候,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态度与方法?程子曰:1 / 3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
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
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7.春秋时期,士也为较低级官吏之称。
8.在秦汉时期,士,称为士大夫时,则可以指军队中的将士,也常常是在中央政权和州郡县供职的官吏的泛称;为士人时,特是指具有较高封建文化素养、从事精神文化活动的知识分子。
宋宋以后,士或士人一词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9.孔子回答子路的士是: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0.孔子回答子贡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士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言必信,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1.教师则是人们需要的人。
儒家兴起很早,而真正将儒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一个学派的是孔子。
高考论语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考论语知识点归纳大全随着高考的逐渐临近,作为高中生最重要的一站,高考备考变得尤为关键。
而论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经常成为高考中的热点考点。
因此,对于论语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于高考复习必不可少。
以下是高考论语常见知识点的归纳大全,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论语》的作者及背景《论语》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编写而成。
它反映了周朝末年到春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孔子的政治主张,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对待人际关系、教育、政治以及道德观念的见解。
二、《论语》的鸿篇巨制《论语》包括20篇,共有495章。
每篇聚焦于不同的主题,包括仁、义、礼、智、忠、信等。
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有《学而篇》、《为政篇》、《子罕篇》等。
三、《论语》中的经典名言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应该及时复习,这样不是很愉快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需要反复复习,只有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掌握。
2. 巧言令色,鲜矣仁!- 虚伪的言语和虚伪的外貌,很难称得上是仁德。
这句话提醒我们,真正的品德和人格不能仅仅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和外表。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自己也不要对别人这样做。
这句话强调了互惠互利和对他人的尊重。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她是否可靠。
这句话要求我们要重视信用的重要性,维护我们自己的信誉。
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学习。
这句话提醒我们,学习不应该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还应该从身边的人和事中汲取智慧。
四、《论语》中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鼻祖之一,他的教育思想也体现在《论语》中。
1.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仁德品质,而不只是追求功利和知识的积累。
2. 教育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改善和提高个人的品德。
3.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的发展和全面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注重学术成绩。
高考论语知识点总结
高考论语知识点总结高考对于语文科目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考试,而《论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一直是高考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掌握《论语》知识点对于高考语文成绩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论语》的作者、核心思想、人物形象以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等几个方面总结高考所需的《论语》知识点。
一、《论语》概述《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的一部古代文化经典著作,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
它被称为是中国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深受中国古代及现代社会的影响。
二、《论语》的作者《论语》的作者是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代表。
孔子以其深刻的思想和聪明才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论语》的核心思想1. 仁:《论语》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仁。
孔子认为“仁者爱人”,通过仁来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让社会更加安定和发展。
2. 学习:孔子提倡勤学好问,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通过学习可以明辨是非、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
3. 君子:《论语》中提到了君子的概念,君子是具有高尚品德和行为的人。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具备礼仪、忠诚、正直等品质,并且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四、《论语》中的人物形象1. 孔子:《论语》是以孔子为主要人物的著作,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言行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影响。
2. 鲁肃:鲁肃是孔子的重要弟子之一,他对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颜回: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向孔子请教问题,孔子通过与他的对话,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
4. 陈子禽:陈子禽是孔子的学生,他提问若干问题,孔子通过反问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引导他寻找答案。
五、《论语》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论语》中的思想和理念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1. 教育:孔子提倡的勤学好问的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的追求卓越、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谋而合。
2. 社会和谐:孔子强调通过仁爱之心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吻合。
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2篇)
高考语文论语知识点总结《论语》中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1.首先,仁爱以维护宗法血缘关系的孝悌为根本内容。
孔子的弟子有若也曾经说过:“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学而》)孝指孝敬父母,悌指尊敬兄长,可见仁的基点是家庭、家庭中的亲情之爱。
2.其次,仁爱以维护贵族等级关系为主要原则。
颜渊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礼的中心内容是宗法等级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用等级名分来约束自己,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的和谐状态。
4.第四,仁爱就是广济博施,泛爱大众。
孔子认为,如果“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那就是超越“仁”,达到更高的层次“圣”,连尧、舜都不易做到。
(《雍也》)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
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谓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真思考,并已达到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
《论语》中孔子的人生观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____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____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2.安贫乐道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语文《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高考《论语》高频考点汇总
一、为政以德
1.背诵2.1、2.3、l3.6章和l6.1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至“而在萧墙之内也”部分。
2.重点掌握“必”、“用”、“社稷”、“相”、“国”、“家”、“年”、“劝”在文中的意思,并理解“共”、“道”、“齐”等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下列词语与现代意义的区别:民免而无耻;节用爱人;祸起萧墙;分崩离析;鸣鼓攻之;既来之,则安之。
发展要求:
1.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无贫”的含义。
二、克己复礼
1.背诵1
2.1、
3.1、16.2、13.3章。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诸”、“弟”、“女”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乱。
发展要求:
1.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2.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所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儒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主张的联系与区别。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
“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发展要求:。
高考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论语知识点归纳总结《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录,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考中,论语作为重要的文化素材,常常出现在语文考试中。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论语》的知识点,下面将对常见的高考考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论语》的作者和背景《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在高考中,要求考生对《论语》的作者和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和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论语》的背景是春秋时期的中国,这个时期国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思考着如何实现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修养。
《论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以孔子言行为主要内容,围绕着“仁”、“礼”、“廉”、“孝”、“忠”等价值观念展开。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核心思想:1. 仁:《论语》强调“仁者爱人”,主张人们应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展现出仁爱之心,关心他人,理解他人,摒弃私心和利己主义。
2. 礼:《论语》强调“礼尚往来”,主张人们应该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3. 孝:《论语》强调“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主张子女应该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4. 忠:《论语》强调“君子爱人以义”,主张人们应该对国家、家族和朋友忠诚,不图私利,为他人着想。
三、《论语》的教育思想《论语》是一部重要的教育经典,融入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强调人们应该虚心好学,不以年龄、地位等为耻,积极向他人请教,不断追求知识。
2. “温故而知新。
”《论语》强调人们应该反复温习已学知识,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能够理解新的知识和事物。
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强调人们应该热爱学习,将学习过程变得愉悦和有趣,通过快乐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
四、《论语》的社会价值《论语》在中国古代和现代社会中都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以下是一些方面:1. 关注社会公德和个人道德。
高考语文《论语(选读)》高频考点详细复习资料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资料之一:为政以德复习目标:(1)背诵并理解重要语录。
(2)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深刻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
一、重要语录摘抄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重要思想陈述(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要求执政者实行“仁政”:A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B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
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它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
高考语文总复习《论语》十二章课文助记及重点注释(1(学而)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做事而谨慎于言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八佾yì) 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对待礼呢?作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怎样来对待音乐呢?”(3(里仁)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晚上就为之死去都可以。
”(4(里仁)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私利。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的话就要改正)。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孔子说:“质朴(内容)超过文采(形式)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胜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
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得当,那才是君子。
”(7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程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
譬如填平洼地,即使刚刚倒下一筐土,坚持下去,是我自己在不断前进。
”(9(子罕) 孔子说:“有智慧(同“智”)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0)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斯语矣。
”(颜渊)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能约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
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行动的条目。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
10《论语》十则复习提纲
《论语》十则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以“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
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焚书坑儒导致),就只剩下了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二、基础知识1、成语不亦乐乎:指快乐的无法形容了。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
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
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2、通假字是知也:“知”通“智”,聪明。
女同汝,表示你,不是通假字,而是两字在古代意思相同。
说“悦”的古字,表示愉快,不是通假字,而是由于古代并无“悦”字,在古代“说”就相当于“悦” 后为与说话的“说”区分人们造出了“悦”字。
活用现象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3、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今义:数词,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三、课文理解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论语复习大纲
重难点:
1.君子喻于义 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3.士不可不弘毅 4.未成一篑 5.其恕乎
6.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7.一日克己复礼
易错字:
1.夕死可矣 2.见贤思齐焉 3.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4.虽覆一篑 5.知者不惑 6.己所不欲 7.迩之事父 8.好学也已 9.为仁由己
情景句:
1.《八佾篇》孔子将仁和礼乐相结合的句子 2.《卫灵公》孔子认为何为恕 3.《阳货》孔子为何倡导学诗 4.《学而》孔子认为什么是好学 5.《雍也》孔子认为文和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6.《论语十二篇》中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达的意思相同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论语》十二章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 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孔子说:“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能约 束自身使言行合乎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 说:“请问行动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 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依照这话去实践。”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 止也。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子 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一日(一旦)克己复礼, 天下归(称赞)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 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 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
7.《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君子把“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是一件重大的使命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论语》十二章认为贯彻“仁”的精神需要一辈子直到生命结束都不能停息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9.《论语》十二章中运用比喻来说明做学问、做事情仅仅差一点就成功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0.拥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拥有仁心的人不会忧愁,拥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论语》十二章中体现以上观 点的三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君子要约束自我,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先王之礼,这样才能达到儒家所说的 “仁”的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论语》十二章中强调人一旦做到自我约束,使言行符合礼的规范,天下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君子的两句 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
《论语》六则基础知识大纲一、文学常识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
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二、字词积累(一)重点生字词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时:时常,常常;说:通“悦”,愉快,高兴)。
2.有朋.自远方来(朋:同一师门的师兄弟)3.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知:理解、领会;新:新的理解与体会)4.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知:了解;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5.学而不思则罔.(wăng,通“惘”,迷惑不解),思而不学不殆.(dài,学业上陷入困境)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喜好;乐:以······为乐)7.择其善.者而从.之(善:优点,长处;从:采纳,听从)8.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通“又”;立:有所成就)9.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逾矩:超越法度)(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顺承,并且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转接,却而温故而.知新顺承,然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承,然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顺承,就温故而知.新理解,领会知人不知.而愠了解(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高兴;2.吾十有五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3.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四)词类活用1.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时常,常常;2. 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3. 不如乐之者乐:名词作动词,以……为乐。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儒家学派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考生们在高考中要对《论语》有着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下面给出《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以供考生们参考:
1.《论语》的背景和作者
1.1儒家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1.2孔子及其思想的影响
2.《论语》的主要内容和体裁
2.1《论语》的组成结构和篇章特点
2.2《论语》的内容概述和主题思想
2.3《论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3.《论语》中重要章节和人物特点
3.1《学而》、《为政》、《八佾》等重要章节的解读
3.2孔子、子路、子贡等重要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形象描写
3.3孔子的教育理念和道德观念
4.《论语》中的经典名句解析
4.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5.1《论语》中的道德规范和人际关系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5.2孔子的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关系
5.3《论语》中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发展的智慧借鉴
6.阅读和解析《论语》中的典例
6.1分析典例的背景和意义
6.2解读典例中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6.3总结典例对于人们思考和行为的启示
7.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系
7.2《论语》与《道德经》、《庄子》等道家经典的异同
7.3《论语》与《荀子》、《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的互补与对话
8.学会运用《论语》里的智慧
8.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论语》中的道德原则
8.2通过对《论语》的深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考和品德能力
8.3探索“学而不厌”和“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
论语六则的复习提纲
《论语〉六则》复习提纲一、填空题1.《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2.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二、课下注释:1.词汇解释:子时习说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君子故知为矣乎罔殆敏好耻是以默识厌诲哉其善者从何以2.句子翻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温故而知新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④何有于我哉?⑤三人行三.按要求默写。
1.孔子强调学习要经常复习的句子是,?2.阐明要学思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关系的句子,。
3.表明要谦虚好学的句子,。
4.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的观点时,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5.孔子阐述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6.孔子说明孔文子被谥为“文”的原因的句子是,。
7.孔子强调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的句子是8.如何对待别人的优缺点,孔子说:,。
9.写出本文中带有通假字的两个句子:10.古书中的一些词是成语的一个重要来源,流传至今,仍光彩夺人,试在下列各句的空白处填恰当的成语。
(1)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对人家,我们应该采取这种态度。
(2)学贵有疑,善于于无疑中发现疑点时要虚心向教师、同学请教,即使对成绩不如自己的人也要。
(3)平时学习的知识要注意复习和运用,尤其到期末复习时,应把学过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做到。
四、回答下列问题1.本课出现了五个成语,请写出来。
2.本文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怎么样?五、根据要求默写:1、加入世贸组织后,我们要虚心向发达国家学习,但发达国家有长处,也有短处,那么我们所持的正确态度应该是2、孔子在《〈论语〉六则》中提到学习要不断地进行复习,才能够掌握知识,这句话是:3、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论语〉六则》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4、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引用《〈论语〉六则》中,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的意思。
《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
《孔子与论语》复习提纲2011级研究生公选课《孔子与论语》复习要点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政篇》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0、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八佾篇》18、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仪封人请见。
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论语高考复习提纲及例题大全(精选终极版)
高中语文复习:《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2.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
(3分)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
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
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
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高考语文复习提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论语》复习一、为政以德文化思想正确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孔子认为,战争、刑名等途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人根本。
孔子提出了“均无贫”的思想,这与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有本质的区别。
孔子的“均无贫”是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而“均贫富”则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它的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参考答案:(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答案要点: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4分)《论语》选段: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朱子曰:“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要点: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参考答案:(1)(1分)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文化思想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1分)(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3分)参考答案(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材料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材料2: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材料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材料4: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材料5: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理由: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练习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省参考卷题目)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4分)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参考答案:(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陈成子弑简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