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心理基础上的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阅读心理基础上的阅读教学
作者:李晓航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摘要: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主要且重要的教学环节。
中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由各类型的名家名篇组成的“文选型”教材,因此,阅读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要进行阅读教学首先是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学生是以怎样的心理状态进行阅读的,在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阅读心理,以及他们阅读的心理结构、心理过程。
在了解学生的阅读心理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教学的设计、实施,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有侧重、有效果的展开。
关键词:中学生阅读心理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阅读能力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途径。
作为语文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明了其干扰因素,并加以科学地疏导,对提高阅读效益,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新课标中也指出了,现代教育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
我国五经之一的《礼记》中就提到:知其心,方能救其失。
心即心理也,针对阅读心理,那么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而做出相应的指导就至关重要了。
一、阅读心理
著名心理于洋学家古德曼在《阅读:心理语言学的猜谜》指出“阅读过程是一个心理语言过程”。
人们在阅读时一方面是要将书面语符号与自幼学会的口语符号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处理符号掌握意义。
所以说,阅读过程就是指读者把感知的字形映现为语义的过程。
心理学认为:学习积极性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
发挥学习积极性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个心理前提。
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
影响阅读教学效果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注意、兴趣、情感。
只有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心理,才可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包括对材料的感知、理解、解析和使用。
阅读研究已经证实了四者的有效性。
首先,熟练地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包括知觉、认知和语言学过程。
其次,阅读时一个交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要调动很多位于不同水平的信息(如语音的、语素的、语义的、句法的、应用的、解释的等等),而非沿着从基础解码到理解的顺序径直前进。
第三,人类信息加工系统限制了我们处理文本信息的容量(例如,注意力、知觉、工作记忆、长时记忆等)。
低层次的加工过程(解码)自动运行能够给高层信息加工释放更多的空间。
第四,阅读是有技巧的。
阅读者确定阅读目标,选择策略,监控进展情况。
二、中学生阅读心理及障碍
教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认知活动,教学的过程乃是学生内部的心理因素与教学的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
要提高学生语文的水平,就必须按语文教学的规律从事。
研究如何合理地利用教学的外部条件,去促进学生内在心理因素的积极活动。
因此,它是发挥学生能动精神,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和科学依据。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由于阅历和知识积累量和阅读能力的不同,他们的阅读心理及文章的理解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通常借助前面的内容对后面的内容进行猜测预期,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和善于捕捉一些信息并结合自己已有的图式,对情节产生预期。
而阅读能力弱的学生经常捕捉不到信息,即使捕捉到了信息也因为没有适合的图式而无法正确理解。
在很多情况下,作者在文章中对一些信息省略不述,而学生能利用图式补充出那些被省略的信息。
但是,在阅读活动中常会出现:学生虽然启动了相应的图式并且该图式也发挥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但由于阅读经验的不足,或者由于作者在文章中提供的线索不够明确等原因,使图式的补充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导致学生感到文章晦涩难懂,或者是肤浅地理解文章。
中学生对课外阅读兴趣浓厚的心理原因是因为他们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和兴趣来选择读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是具有能动性的审美主体,当其生活经验或期望被激活,情感被诱发时,阅读认识过程便融入情感过程,阅读主体与作品之间就有了情感的交流,这对于有着“书生意气”情感特征的中学生来说,情绪容易进入饱满激扬的状态,甚至达到物我统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从而获得高度的情感愉悦。
而目前课内阅读教学强调的是知性分析,过分重视逻辑思维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被束缚在认知范畴内,情感通道被阻塞,心灵难以产生认同和共鸣,结果使本应充满情趣的阅读课枯燥乏味,寡情少趣。
让学生产生冷漠厌倦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策略
青少年学生的阅读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阅读;他们因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正在学习阅读,需要教师指导。
因而,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就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不是权威);教师的提问和发言具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还要在瞬息万变的集体交流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以提示、提问、说明、示范等方式,把他们的困惑披露在班级集体之中,以便组织好集体思维碰撞,及时地把集体探究引向深入。
不管是阅读应用文体(主要指说明文、议论文和常见的应用文),还是阅读文学作品,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结构和思想内容,就应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该作品整体信息清晰地贮存在学生的大脑之中。
而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通过对作品中形象的感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双翅再现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深刻的内涵,产生一种愉悦的快感,取得阅读的预期的效果,完成整个阅读活动。
学生在完成阅读的“认知理解、情感体验、再造形象”三个阶段时就综合地调动了包括逻辑思维在内的形象思维、集合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在进行阅读分析时,教师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要激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先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后讨论综合,达成共识。
但我们又必须警惕,
严防把创造性教学引入歧途。
断臂的维纳斯美丽无比,于是有人想给断臂的维纳斯再造新肢,结果是庸人自扰,费力不讨好。
不少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体现创造性原则,让学生续写名著,改写名篇,出现了不少的笑话。
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遵循社会公则,遵循语文学科自身规律,进行创造性思维,才是我们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2]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2月
[3]黄伟,重心转移与范式重建:当代阅读教学改革二题【M】,皖西学院学报,2003年8月
作者简介:李晓航,女(1990——),辽宁阜新人,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