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

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

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研究一、概述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单一学科的研究已经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现实需求。

学科交叉融合成为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

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型大学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摇篮,其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旨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概述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背景和意义,阐述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当前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研究型大学在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方面的成功案例和存在的问题。

结合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期望能够为推动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不仅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

同时,学科交叉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科壁垒、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等。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现状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揭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为高校和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有助于推动研究型大学优化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体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学科交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未来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研究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地理课程作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桥梁,其跨学科特性尤为显著。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理念、原则、策略及实施路径,以期为地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梳理了新课改对地理教育的新要求,强调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接着,从地理学科特点出发,分析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价值。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

文章进一步探讨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策略,包括主题选择、内容整合、方法创新和评价优化等方面。

在主题选择方面,强调了主题的时代性、地域性和综合性在内容整合方面,提出了跨学科内容整合的策略和方法在方法创新方面,倡导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研学旅行等在评价优化方面,提出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实施路径和效果。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地理课程中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成果,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理念、原则、策略及实施路径,为地理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地理课程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论基础在新课改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跨学科整合教育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他主张人的智能并非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等。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

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中多学科交叉特性

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中多学科交叉特性

留 “ 环境 艺术作 为一种艺术 , 它比建 筑艺 的, 发 现 艺术 , 感 受艺术 , 并应用 艺术 于设 并剔 除 了多学科交叉 特性 带来 的弊端 , 下 了更具 有意 义 的内容 , 更是环 境 艺术设 术 更 巨大 , 比规 划 更广 泛 , 比 工 程 更 富 有 感 计 , 是 环境 艺术设 计 的过程 。 离开艺 术元
也走 向了融合 , 具 体体 现为 其 融入 了空 间 设计、 景观设 计 、 城 市规 划等 内容 。 ( 2 ) 多元化 的艺术元 素
创 新化 , 就是 以独特 的艺术视 角, 在环境 艺
术设计理 论基 础上进 行加 工创 作 , 使 其 相
互为补充 , 共同将环境艺术设 计创 环 境 艺术设 计 以艺术 设计 为载体 , 要 互交叉、 新 化。创 新化 的环境 艺术 设计是 独特 的 , 求 设 计具 有 艺 术 内涵 。 艺术 是 无处 不 在
并让 其得 到更 环境 艺术 的概念 形成是在 2 0 世 纪初 , 我 国 空 间之 内的环境艺术设 计也需要具有层 次 更加 明晰环 境 艺术 的特 点 , 好发展 , 最好 的方 式就是在 环境 艺术设 计 更是 在 2 0 世纪8 0 年代 初 期才 明确提 出 了 感, 与 空 间的融合让 环境 艺 术设计 的各 类 环境 艺术 设计 的概 念 , 中国环境 艺术设计 信 息适度 , 并合理布 局安排 , 这使 得环境 艺 多学科交叉特 性基 础上将其创新 化。所谓 在2 O 世纪8 0年代 迎来 了发 展 的高峰 。 随 术设 计具 有多学科交叉特性。 着环境 艺术设 计理论 基础 的增 强 , 其 内容
展 。在 短暂 的发 展 时间里 , 环境 艺术设 计 丰 富的 , 设计 的基本 知识是 研 究环境 艺术设计 中多学科 交叉 环境 艺术设 计 与艺术 、 还 并不完 善, 存在理 论基础相 对薄弱 、 学科 特性 的成 因也 应从 艺术 出发。 体 系不完善 等问题。环境 艺术设计 作为艺 融会 贯通的。环境 艺术设 计在 人们 的艺术 其发展领 域在 不 断 1 . 环 境 艺 术 设 计 中 多 学 科 交 叉 特 性 成 审美 发展 过程 中变化 , 术 设计 中的重要 分支 , 其发展 在 艺术教 育 因 扩大, 环境 艺术设 计 与建 筑 学之 间的相互 的基础 之上 , 环境 艺术 设计 的教育 在 艺术 环境 艺术设 计 与建 筑 ( 1 ) 结构复杂 的环境及 多层次 的空间 促进 更加 显著。 如 , 教 育 多学科 交叉 的发展 背景 下 , 还 需要 把 设计都追 求与环境 的结合 以及设 计结构 的 结构 复杂的地球环境 为人 们提供 了物 握发展 契机 , 推动环境 艺术设 计的发展。

设计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

设计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

设计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成为了时代的主题,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设计思维的应用与实践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将会从以下几方面,分别阐述设计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什么是设计思维设计思维,是指设计师利用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以及对人类生活现象、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深入观察和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考模式。

设计思维强调的是从用户的角度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在设计的过程中保持用户的需求一致性,从而达到更好的用户体验。

设计思维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不断探究人类需求与创新解决方案之间的联系。

二、设计思维在创新中的应用1.人性化设计设计思维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使得以用户为中心的人性化设计成为其关键特点。

例如智能家居、手机APP、电商平台等产品的设计,都离不开人性化设计的帮助。

在实现人性化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通过调查、分析用户市场、观察用户等方法,去探寻用户使用商品的真正需求,从而实现更好的创新。

2.多元化设计多元化设计强调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学科交叉,采用跨学科的思路进行设计。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如何将文化、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技术、文化等多元化的因素,来设计出更适合消费者的商品和服务,发挥出更广泛的效果,以实现创新。

3.可持续设计可持续的设计是将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结合起来,把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以及用户使用、保养、维护等方面考虑在内,采用循环经济思维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且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为环境和社会贡献积极作用。

例如,在产品设计中引入可再生资源、嵌入循环利用的特性。

通过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策略,以及提供可持续的商品和服务,可以实现未来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4.开放式的设计开放式的设计是指设计师借鉴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设计经验和思想,把多种构思融合起来,推出新的理念和设计。

例如在现代化的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将新与旧的各个方面相互融合,在创新中吸纳多种文化和艺术,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设计

学科交叉背景下的大学校园设计

1引言学科交叉,又称跨学科,指的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新兴学科的过程。

大学校园是一个教育、学习、科研、创新的地方,其形态一直在演变,以反映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理念。

传统的校园规划侧重于对称性、纪念性和功能性,而现今的理念强调可持续性、创新性和协同发展。

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趋势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重塑了大学校园空间,以反映一种更具合作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教育方式。

2大学校园的发展趋势校园规划和设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

成立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1096年成立的牛津大学以及1150年成立的巴黎大学一起构成了欧洲大学的原型[1]。

这个时期的大学只是一些分散的建筑物,充当教学、住宿等用途。

自13世纪起,四方院式建筑逐渐成为欧洲大学的建筑原型,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这种建筑风格的代表。

17~18世纪,美国的建筑师吸取英国学院建筑的风格和特点,但摒弃了四方院的封闭性,把建筑置于开阔的景观当中,强调校园的开放性以及与社区的联系。

19世纪的美国大学强调美学、功能和秩序的重要性,这时候的校园建设方向是开放绿地,轴向路径,以及由建筑物半围合的方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校园设计受到现代建筑原则的影响,更注重功能和效率,强调灵活空间、功能设计和合理规划的重要性。

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来创建大型开放空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

在21世纪,校园规划设计已经转向更多的跨学科和协作空间。

这种方法强调开放的、灵活的学习空间,多功能混合的建筑和可持续设计原则。

大学校园正在将这些原则纳入校园总体规划,以创造更具活力和包容性的校园环境,鼓励创造力、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3学科交叉与校园空间交互的关键因素学科是个相对现代的概念。

早期的科学家都是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的研究涵盖了数学、哲学、解剖学。

但进入19世纪,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科学的研究变得更加深入和专业化,导致了学科的细分,自那时起,学科的划分便深刻影响【作者简介】胡创欢(1996~),女,广东清远人,从事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

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研究

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研究

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研究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普及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教育领域来说,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传统的信息科技教学模式往往过于注重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激发。

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研究,正是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探索一种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

计算思维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能够使用现有的工具和技能,还能够进行抽象思考、设计算法并实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交互融合中,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和思路,从而更全面地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本研究旨在通过面向计算思维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的探索,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促进小学信息科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思维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适的科学思维方式,它强调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将现实世界的问题抽象化、模型化,并运用逻辑推理、算法设计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对于小学信息科技教育而言,计算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编程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培养他们面向未来所应具备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跨学科主题教学模式则是一种旨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主题为线索,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鼓励学生在探究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2.1 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信息社会中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抽象描述,它采用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进行解决。

计算思维强调算法和编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借助计算工具来实现这些解决方案。

设计艺术学科的交叉性研究

设计艺术学科的交叉性研究

其次,交叉性研究可以为艺术设计教育提供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引入其 他学科的理论和实践,艺术设计教育可以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将设计思维引入艺术设计教育,可 以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设计的思维模式。
最后,交叉性研究可以为艺术学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新的动力。通过与其他学 科的交流和融合,艺术学科可以不断地拓展自身的边界和领域,推动艺术学科 的进步和发展。例如,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催生了新媒体艺术、数字艺术等新兴 艺术门类,为艺术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3、深化对特定领域和主题的研究:针对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公共政策、文 化产业等跨学科研究的热点领域,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挖掘其中的前沿问题 和挑战。
4、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科交叉性:在全球化背景下,比较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学科交叉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国际比较,可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 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科、交叉性 研究、艺术、设计
一、艺术与设计的交叉性研究பைடு நூலகம்
艺术和设计有着密切的,二者在某些方面甚至是相互重叠的。首先,从历史角 度来看,艺术和设计有着共同的发展历程。早期的艺术和设计往往融为一体, 例如洞穴壁画、陶器纹饰等,它们既具有审美价值,也具有实用功能。随着时 间的推移,艺术和设计逐渐发展成两个独立而又相互的领域。
结果与讨论
通过对历年国家社科基金申请项目的关键词进行耦合分析,我们发现人文社会 科学学科交叉性呈现以下特点:
1、学科交叉程度逐渐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学科之间的耦合程度不断加 强,表明跨学科研究逐渐成为趋势。
2、跨学科研究的热点与趋势:通过对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我们发现跨学科研 究主要集中在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公共政策、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而这些 领域的研究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开学第一课的学科交叉与创新思维培养方法分享

开学第一课的学科交叉与创新思维培养方法分享

开学第一课的学科交叉与创新思维培养方法分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成为当代教育的热门话题。

开学季即将到来,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开学第一课上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呢?下面将分享一些方法与大家。

一、了解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在开学第一课上,我们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学科交叉的概念和重要性。

学科交叉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综合性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跨越学科界限进行创新思考和问题解决。

二、打破学科壁垒为了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语文课上引入数学元素,让学生通过解题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数据,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学生跳出传统的学科框架,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三、关注实际问题一个好的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培养方法是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我们可以在开学第一课中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引导他们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思考、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学科间的联系,从而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模式。

四、鼓励合作学习与讨论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开学第一课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学科知识,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互相交流和合作,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其他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五、多样化评价方式为了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我们应该多样化评价方式。

除了传统的考试和作业,我们可以引入项目制评价、展示等方式来评价学生。

这样的评价方式能够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中融汇贯通,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六、运用科技手段科技的发展为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我们可以运用互联网和科技设备,在开学第一课上引入跨学科的科技项目,如设计APP、编写网页等。

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学生可以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创作和协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技术能力。

七、倡导多元化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科交叉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主题教学设计

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主题教学设计

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主题教学设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

这种教学模式中,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技能被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的主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可以通过多方位、多角度的学习方式来深入理解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创新思维。

本文的主题教学设计,以“环保”为主题,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语言艺术、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一、课程目标1.了解环保的意义及其实践意义;2.学习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环保问题及其对人类的影响;3.掌握相关环保知识,如节能减排、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5.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环保意识的培养。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环保意识的重要性,激发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2.环保相关知识的学习。

选择与环保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程内容,如生态平衡、气候变化、节能减排、垃圾分类等,或通过相关阅读材料进行学习。

3.语言艺术的应用。

通过写作或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环保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4.信息技术的运用。

利用网络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了解和获取更多的环保知识,或通过邮件等形式,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

5.实践活动的开展。

安排学生参加相关的社区服务或环保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增强其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方法1.分组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小组,由每个小组探究一个具体的环保问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展开讨论,最终汇报其研究成果。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环保问题及其影响,激发其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学习,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4.实践活动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人工智能开发技术的跨学科交叉融合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开发技术的跨学科交叉融合思维方式

人工智能开发技术的跨学科交叉融合思维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人工智能的需求增长,人工智能开发技术正迅速发展。

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模拟和延伸人的智能能力,对于实现这一目标,跨学科交叉融合思维方式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开发技术中的跨学科交叉融合思维方式及其应用。

首先,人工智能开发技术需要涉及数学和计算机科学。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科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和理论基础。

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数学领域的知识成为人工智能算法设计的基础。

计算机科学则提供了实现人工智能算法的硬件和软件平台。

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之间的合作,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其次,人工智能开发技术需要融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过程,而人工智能致力于模拟和超越人的思维能力。

通过借鉴心理学的认知模型和实验研究,人工智能开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并将其运用到算法设计和系统开发中。

认知科学研究信息处理、知识表示和推理等问题,为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支持。

除了数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人工智能开发技术还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跨学科交叉融合,如生物学、语言学、经济学等。

生物学研究生命的本质和进化的原理,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启示。

生物学的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等概念,成为人工智能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语义,为自然语言处理和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经济学研究资源分配和决策制定等问题,人工智能在机器学习和决策支持系统方面可以借鉴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和分析方法。

跨学科交叉融合思维方式的应用不仅体现在人工智能开发过程中,还体现在人工智能应用中。

人工智能应用广泛涉及到医疗、交通、金融、教育等各个领域。

例如,在医疗领域,医学专家和人工智能开发者的合作,可以使人工智能系统更好地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的设计。

在交通领域,交通专家和人工智能开发者的交流,可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医工交叉背景下的设计思维介入模式研究

医工交叉背景下的设计思维介入模式研究

摘要:通过解析设计思维在医工交叉领域的介入模式,为医疗产品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创新视角。

以文献研究为基础,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对比与拟合,以及对设计思维和医工交叉的契合点进行探索,提出医工交叉领域的设计创新模式;以实例分析为佐证,探讨此创新模式的可行性。

医工交叉领域的设计思维介入模式,有助于厘清相关学科融合中认知边界的模糊性,明确思维路径;此创新模式在设计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明确用户需求,帮助设计师解决医工交叉问题的痛点,从而推动产业的迭代革新。

关键词:医工交叉 学科融合 设计思维 创新模式 产业迭代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3)07-0132-04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intervention mode of design thinking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industry ,it provides a new innovative perspective for the design ofmedical product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rough the comparison and fitting of relevant theorie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section of design thinking and medical industry ,the design innovation mode of medical industry intersection field is proposed.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innovative mode is discussed by example analysis.The intervention mode of design thinking in the field of medicine and industry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fuzziness of cognitive boundary in the integration of related disciplines and clarify the thinking path. This innovative mode has strong operability in design practice ,which helps to clarify user needs and help designers to solve the pain points of medical and industrial cross problems ,so as to promote the ite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industry.Keywords:Medical Engineering intersection Design thinking Innovative mode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 汤 浩 杨世明 黄颖捷*医工交叉背景下的设计思维介入模式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TERVENTION MODE OF DESIGN THINK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EDICAL AND INDUSTRY INTERSECTION引言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学领域的创新和实践需要和其他各个学科的交叉融合。

小学生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学习活动草案

小学生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学习活动草案

小学生科学和数学的交叉学科学习活动草案一、活动背景与目标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科学和数学两个学科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和数学之间的关系紧密,通过有效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的科学和数学交叉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互动和实践中提高对两者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活动对象本次活动主要面向小学阶段的学生,尤其是三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

三、活动内容1. 数学魔方赛魔方是一个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的玩具。

通过组织数学魔方赛,学生可以在破解魔方的过程中理解数学的几何知识和逻辑关系。

2. 科学实验课组织一系列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实验,例如:测量物体的密度、制作小型太阳能发电机等。

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科学原理,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

3. 数学解密游戏设计一些需要数学知识才能解开的谜题,例如:密码解码、几何图形的拼接等。

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在娱乐中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4. 科学巡展组织一次科学巡展,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科学项目,并邀请家长和其他学生观看。

这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沟通和展示技巧。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4年1月20日至2024年2月20日活动地点:学校科学实验室和数学教室五、活动预期成果通过本次活动,我们期望能够:1. 提高学生对科学和数学的热爱,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六、活动评估活动结束后,我们将进行活动评估,以了解活动的效果。

评估的方式包括:1. 学生的反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满意度和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

2. 教师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研究进步和能力提升。

3. 家长的反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以上就是我们的科学和数学交叉学科研究活动草案,期待大家的参与和支持,让我们共同为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数学素养而努力。

六年级教学计划的学科交叉

六年级教学计划的学科交叉

六年级教学计划的学科交叉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学科交叉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通过不同学科内容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六年级教学计划中的学科交叉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本文将从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四个学科的角度,探讨六年级教学计划的学科交叉,探讨其对学生的综合发展的积极影响。

一、语文与数学的交叉语文和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数学题目中的文字描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数学老师则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语言解释和描述数学概念和原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这样的交叉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语文和数学知识的理解,还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二、数学与英语的交叉数学和英语作为两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理解和操作数字、符号和图形,这也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数学题目,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解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而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借助英语来介绍国外数学家的研究成果,拓宽学生的视野。

三、英语与科学的交叉英语和科学作为两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科学素养。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入科学实验、发明创造的案例,通过英语进行描述和讨论。

这样的交叉教学既拓宽了学生对科学实践的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在科学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引入英语材料,让学生阅读科学类的英文文章,提高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和英语水平。

四、语文与科学的交叉语文和科学作为两门人文性和自然性相结合的学科,它们之间的交叉融合能够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发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科普类的文章,提高学生对科学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当代学科交叉对教育规划的重要意义

当代学科交叉对教育规划的重要意义

当代学科交叉对教育规划的重要意义当代学科交叉的迅猛发展为教育规划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许多领域的边界日益模糊,促使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成为一种新常态。

在这一背景下,教育规划也需要以更加开放、灵活和多元的视角进行考虑,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复杂环境的能力。

首先,学科交叉为教育内容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养分。

在以往的教育中,各学科内容往往孤立地传授,这样不仅削弱了学生对知识整合的能力,也难以培养其综合性思维。

而在当代社会,实际问题越来越复杂,无法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来解决。

例如,现代医学已不仅仅依赖于生物学和化学,还需要结合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应用。

因此,在教育规划中,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这种课程设计不仅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知识,也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较强的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

交叉学科的理念使教育目标发生了变化。

传统教育往往强调知识掌握和技能传授,而如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规划需要明确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单一学科的知识,而是培养能够在多个领域之间灵活应用知识的人才。

这种转变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还使他们具备了在未来职场中应对复杂挑战的能力。

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应该鼓励跨学科项目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教育评估也因学科交叉而变得更加全面。

传统的评估方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量。

而在跨学科教学中,评价标准必须多元化,以适应不同学科交叉所带来的变化。

例如,在一个融合科学与艺术的项目中,学生不仅要展现其科学实验的一部分,还需通过艺术表达出他们对实验结果的理解与思考。

这种评估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教育更具人性化和个性化。

资源整合与共享是促使学科交叉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教育规划中,各类资源,包括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科研成果,都能够通过跨学科合作实现最大化利用。

交叉学科重构模型

交叉学科重构模型

交叉学科重构模型交叉学科重构模型是一种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构建新的模型的方法。

在传统的学科分类体系中,不同学科往往独立发展,各自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方法。

然而,在实际问题解决中,往往需要综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获得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交叉学科重构模型的目的是通过跨学科合作,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形成新的理论和模型,以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模型的构建需要从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中汲取知识,进行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创新。

在交叉学科重构模型的构建过程中,需要从多个学科领域中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方法。

这要求研究者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能够理解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还需要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共同推进模型的构建。

交叉学科重构模型的构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交叉学科重构模型能够提供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在交叉学科的融合下,能够互补优势,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解决方案。

例如,在环境保护领域,传统的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往往是分离的,导致解决方案的不完善。

而通过交叉学科重构模型的构建,可以将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从而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其次,交叉学科重构模型能够推动学科的创新。

在传统的学科发展中,学科的划分往往是固定的,学科内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学科内部的范畴。

而交叉学科的融合能够打破学科的边界,促进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从而推动学科的创新。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生物学和医学的融合已经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

再次,交叉学科重构模型能够提高学科的应用性。

传统的学科研究往往关注学科内部的理论和方法,应用性较弱。

而交叉学科的融合能够将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从而提高学科的应用性。

例如,在机器学习领域,通过将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能够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

大学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综合能力培养

大学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综合能力培养

大学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综合能力培养大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具备跨学科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科交叉教学成为现代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学科交叉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理论,从而提高综合能力。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学中的学科交叉与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促进学科交叉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学科交叉教学的重要性学科交叉教学可以打破传统学科的界限,促使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通过学科交叉教学,学生能够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相补充的特点,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学科交叉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跨学科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各个领域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

通过学科交叉教学,学生可以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学科交叉教学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方法1. 设计具有跨学科特点的课程:教师可以结合多个学科的内容和案例,设计具有跨学科特点的课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将在学习中接触到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培养跨学科的思维。

例如,可以设计一个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的课程,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探讨和分析某个问题。

2. 鼓励学生参与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学科交叉研究项目,通过与不同学科的学生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可以组织跨学科的科研团队,让学生共同研究某个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3. 提供跨学科的实践机会: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培养跨学科的能力。

4. 开设跨学科的专业或课程: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开设跨学科的专业或课程。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多个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科与理科交叉课程的教学研究

文科与理科交叉课程的教学研究

文科与理科交叉课程的教学研究在当今教育领域,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但与此同时,跨学科的融合与交叉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趋势。

文科与理科交叉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更综合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对文科与理科交叉课程的教学展开深入研究。

一、文科与理科交叉课程的重要性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既要有文科的人文素养和社会洞察力,又要有理科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方法。

文科与理科交叉课程能够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不同领域的知识中穿梭,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2、激发创新思维创新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点。

文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与理科的严谨性和实证精神相结合,可以碰撞出全新的思维火花。

例如,在设计领域,艺术的审美与工程技术的结合创造出了独具魅力的产品;在经济领域,数学模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综合考虑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更全面的依据。

3、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学科交叉课程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的方法,而是能够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文科与理科交叉课程的设置1、课程目标的确定明确交叉课程的目标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目标应围绕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制定。

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学科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使课程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2、课程内容的选择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注重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的知识点。

可以将文科中的历史、文学、哲学与理科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

例如,通过研究历史上的科学发明,探讨科技发展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或者以文学作品为载体,分析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和思维方式。

3、课程结构的设计合理的课程结构有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交叉知识。

可以采用模块式的结构,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按照主题或问题进行组合。

也可以设置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从基础的交叉概念入手,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综合应用。

跨学科思维模型

跨学科思维模型

跨学科思维模型
跨学科思维模型(interdisciplinary thinking model)是一种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思考方法,旨在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以解决复杂问题和开拓创新。

跨学科思维模型强调将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方法相互融合,以发现问题的更深层次,提出更全面和综合的解决方案。

跨学科思维模型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问题定义:明确问题的范围和目标,并用跨学科的角度来审视问题的不同方面。

2.学科整合:确定需要整合的学科领域,并收集相关的知识和方法。

3.联系建立: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关联,寻找相互之间的交叉点和关联点。

4.分析和综合:通过综合不同学科的观点和方法,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5.解决方案:基于跨学科的思考和分析,提出综合性的解决方案,可以同时考虑不同学科的要素和影响。

通过跨学科思维模型,人们可以拓宽思维的边界,利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从全新的角度来审视问题,找到更全面和创
新的解决方案。

跨学科思维模型对于解决复杂问题、推动创新和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ocx

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docx

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特性研究“双创”,即创业、创新。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双创”综合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使命。

伴随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需要突破专业、学科、部门的局限,改革并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以此满足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交叉学科指打破学科间的界限,通过融合两个或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体系,促进解决单一学科难以解决的问题,属于跨学科研究。

包豪斯学院提倡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新材料、新技术、新发明对现代设计的影响表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对于现代教育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环境设计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有创造力、想象力和表现力,通过不断创新满足个性化需求,以适应行业发展。

高校教学工作的重心是人才培养,环境设计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心理学、建筑学、美学、社会学、工程技术科学等多个专业领域,这一学科综合性强、跨度大,具有多学科交叉特性:一是将环境艺术设计和艺术领域范围内的学科相联系;二是将其他不属于艺术领域的相关学科和环境艺术设计相联系,以体现专业性。

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跨界创新型教学,以培养多层次、多方位的创新人才为主要目标,提倡不是教会学生特定的设计技能或设计方法,而是培养以跨学科视野和思想面对设计新对象、新挑战和新问题,将创新思维运用于解决不同领域的问题。

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融合,实施以人为本的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些是目前环境设计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环境设计专业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目标1.促进学生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碰撞环境设计专业属于艺术领域,主要培养学生表达美感和空间造型的能力。

感性思维指主要通过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

理性思维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

环境设计专业本身就具有跨学科性质,环境设计作品要体现美学、工程学、力学等多学科的知识。

通过多学科的跨界整合,加强与外界的多方交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能打破以往封闭式的课程体系,对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思考方式,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研究
摘要:
跨校辅修专业是上海市东北片10所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推出的一种合作办学模式,每年都有为数不少的,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同学选择工业设计专业。

针对这批有着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提出基于项目制运作的设计思维模型,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完成设计任务,掌握设计方法的同时发挥各自本专业的优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交叉学科设计人才。

关键词:
设计思维学科交叉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05-0098-02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协调发展的合作精神,在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的直接领导和支持下,上海市东北片高校合作办学教学协作组推出跨校辅修专业,允许上海市东北片复旦、同济、财大、上外、上理工、海洋、海事、电力、体院、杉达等10所高校的优秀学生选修其他学校开设的跨校辅修专业,经考
核合格,可获得其他学校颁发的跨校辅修专业证书。

工业设计专业由上海理工大学开设,每年招一个班,经过两个学期的基础学习后进入综合设计环节。

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的特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综合设计环节的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组织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跨学科团队,以项目制的形式完成设计任务,一方面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工业设计方法,另一方面在老师引导下发挥各自本专业的知识,优势互补,提高设计的完善度。

一跨校跨专业课程学生特征分析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意和艺术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跨学科探索和实践的能力,培养高层次交叉学科人才。

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从组建开始就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们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包括土木,医学,能源,电子,信息,自动化,经济,影视,管理等十多个专业,拥有真正的学科交叉环境。

学生们根据专业互补原则被分成若干团队,团队成员的背景多样化,有助于创意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高:实践证明,学识广泛的团队成员,比如有物理学背景的建筑师,读过工商管理的艺术家,或者有过市场经验的工程师往往更加具有创造力,他们更能迅速更高效率地融入到跨学科领域的合作
中。

在课堂上,学生们被要求在设计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其本专业的知识,争取成为拥有一门过硬的专业背景的设计师的同时成为拥有设计思维的本专业人才。

二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
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的特征,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慢慢摸索总结出一套适用于综合设计环节的学科交叉下的设计思维模型。

设计思维模型以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群体组成的团队项目制运作为基础,由三个维度的内容构成:学科交叉学生团队建设维度,设计思维流程维度和项目运行维度,见图1。

三个维度的内容互有穿插,共同筑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项目“金字塔”。

(一)学科交叉学生团队建设维度
1.成员结构上:“T”字形人才团队的建设,“T”字形人才指既“横向”发展有广泛的跨学科知识面,又“纵向”深挖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的人才类型。

跨校跨专业辅修班级的学生被鼓励从两个轴上双向发展,成为优秀的“T”字形人才:“横向”上整个学生项目团队成员背景各异,具有广泛的学科知识面.同学间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纵向”上每位学生学好本专业的课程,拥有深厚的专业功底,专业技能扎实,能够真实地在相关领域做出贡献。

由此,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的同时敦促学生回过头更加富有激情地学习各自专业,真正培
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综合学习能力。

2.方法论上:提倡“身临其境”的体验型创造,可视化图形快速有效沟通。

设计思维模型鼓励学生们设身处地地用情景模拟场景
和进行细致的观察记录。

只有换位思考,把自己当作客户,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挖掘出“人”的本质需求,体验的过程往往能激发灵感。

比如有一组学生的项目任务是为老年人设计一款助步器,医学专业的同学给大家普及老年人生理心理上的一些特征,团队成员假设自己就是老年人,通过模仿老年人的一天,罗列出生活中的各种变化和不便,大家一起设想解决办法,结构专业的同学为方案进行结构深入,材料专业的同学提出各种材料预案,电子及通信专业的同学对产品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出设想和解决方案…--团队一起进行模型的制作和测试,创意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修正。

创新设计思维模型同时提倡尽量用可视化的图形代替
文字,因为在团队交流过程中,相较于文字的长篇累牍,图形通常能帮助其他人更快更有效地读懂表达的内容,使复杂的想法更直观明了地得到阐述,从而大大提升沟通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课程进展一设计思维流程及项目运行维度
设计思维流程维度分为理解,观察,推理,创造,模型,测试六个流程,每个流程有不同的方法论和目标,始终以
“人”的需求为核心出发点,对学科交叉学生团队的合作有高度要求。

项目运行维度是以传统项目管理流程视角对项目运行过程的梳理,分为项目启动,项目规划,项目执行,项目监控和项目完成五个步骤。

每个步骤对应设计思维流程维度的相应流程。

关于项目运行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已有大量相关文献综述,设计思维流程是基于项目运行流程基础上,专门针对跨校跨专业辅修学生学科交叉团队工业设计教学的深化运用和课程设置流程细分。

根据设计思维流程,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团队抱成团,共同在有限的时间内按照步骤快速有效地完成设计任务。

老师在各个步骤实施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工业设计方法,并引导各专业同学发挥其自身专业的知识,优势互补,提高设计的完善度。

三学科交叉课程设置流程及重点
3.1 理解
理解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引导学生详细充分地了解项目内容和要求,除了对项目本身任务的研习,还包括对项目的社会、文化、经济、道德等背景和其他直接或潜在相关数据与现象做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形成一个以项目为核心的知识理论数据库。

理解的另一层含义是:学生项目组成员间的充分交流,创建融洽和谐高效合作的团队氛围。

学科交叉团队中的同学们相互磨合,在老师的引导下构建一致的目标,建立团队统一的语言和行为模式,以达到更高效
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打造出高创新绩效的团队氛围和组织文化。

3.2 观察
设计思维是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与方法,强调以人的需求为核心和出发点。

通过引导学生对项目中目标人群在相关环境与状况下的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观察,引申出对相关的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知识的学习和研读。

观察的方法包括理性的行为收集和感性的心理活动信息回馈(通过有针对性的访谈和互动得到)。

学生们被要求运用到各种观察手段,包括:拍照,录像,录音,记录等。

通过分析收集到的观察内容,训练学生观察的细致性和敏感度。

3.3 推理
同学们将观察所得的数据及资料集中在一起,可视化地加工整理,张贴起来,同一个项目组的学生团队成员们共同讨论并进行发散性思维联想,联想过程中进一步推导和整合,创造出一份思维发散图谱。

推理的过程:首先从观察到的现象入手,组织学生以团队形式分析与讨论,慢慢深入到这些现象背后体现的“人”的需求,再进一步深化讨论与思考,探求这些需求背后的深层需求,也即人内心深处的本质愿望。

挖掘得越深,越有利于激发成功的创造灵感。

3.4 创造
经过前面几个步骤的铺垫,新的想法呼之欲出,学生们开始对前面步骤的推理结果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

这个过程也是整个学生项目团队氛围最白热化的阶段,这时候老师会结合团队情况和项目进展引进多种创新技法如脑力激荡法,故事演绎法,问题解决法,思维图谱法等,甚至可以邀请对这个项目一无所知的人参与讨论,以激发更多的创造力和灵感。

3.5 模型
学生团队为胜出的创意制作一个能模拟真实场景的模型,目的是用来检验该创意的现实可行性和市场潜力。

有了模型,创意就不仅仅能从理念上被人理解,也能在现实环境中被人体验,从而能收集到更加深入具体的反馈。

这一步骤中制作的模型不需要非常精美,只要能模拟现实条件和环境,接受检验即可。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过对模型的体验,所选创意的缺陷和不足更容易被感知,便于学生项目团队从中学习并进行弥补和优化,不断地改进创意,使之更加完善。

3.6 测试
模型制作完成后,最重要的就是找目标人群来体验。

体验的过程中,学生项目团队的成员仔细观察用户体验的过程,及时进行互动,以找出使用模型过程中存在的缺憾和不足。

模型不断地进行改进和修正,直到项目团队和目标人群
都满意为止,才可以正式提交这项方案/产品朋艮务。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参与跨校跨专业辅修课程的学生们有的同我们科班的工业设计毕业生一起参加毕业设计展并获得广泛好评,有的毕业后成功申请了国外的工业设计硕士课程,有的进入了设计咨询公司,因为他们的学科交叉学习背景,很快就融入团队及工作中,甚至取得了比工业设计本专业学生更好的成果。

学生们更好的未来发展,是我们培养交叉学科设计人才的目的,也是对我们课程的最好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