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6)《杜甫研究》课程论文T
关于杜甫研究报告
关于杜甫研究报告杜甫(712年-770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影响深远。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和主题、杰出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位伟大的诗人。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自幼聪慧好学,酷爱文学。
然而,他的一生却并不如意。
他历经家族的衰落、个人的失败、政治的动荡等种种困境,使他的一生充满了辛酸与苦难。
他先后在柳州、洛阳等地担任官职,但由于他的真诚与直言不讳,经常遭到上司的排挤和贬谪。
无奈之下,他多次流亡逃荒,漂泊于乱世之间。
尽管如此,他坚守着他对文学的热爱,坚持写作。
最终,杜甫于770年逝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杜甫的创作风格和主题。
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他以大自然为背景,以民生疾苦为题材,思想深邃,感情真挚。
他的诗作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有着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在创作手法上,他擅长运用对仗、夸张、双关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流畅而有力,给人以耐人寻味之感。
在主题上,他关注国家兴衰、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他以儒家思想为依托,探讨人生命运和儿女情长,他的诗作既具有鲜明的个人情感,又带有深厚的社会意义。
杜甫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的诗作广泛涉及社会各个层面,涵盖了政治、军事、历史、宗教、人情等丰富内容,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题材。
他的作品数量庞大,被编入《杜工部集》以及其他多种版本的选集中。
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播,而且在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的作品被后世文人所推崇,被视为中国诗歌的瑰宝,儿女们与爱人们长久地吟唱着他的诗歌,流传至今。
最后,我们来看看杜甫对后世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在后世文人心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成为了很多文人学习和追求的典范。
他的诗作对于唐宋以及后来的文人在诗歌写作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唐代以后,文学风格多次变迁,但杜甫的诗歌却一直保持着独特的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一)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一)简介杜甫被誉为唐代“小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
他的诗歌风格非常独特,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报告就是针对杜甫诗歌的研究,旨在展示他的诗歌特点、主题和艺术手法。
杜甫诗歌的特点杜甫的诗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真实性: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
•厚重性:杜甫的诗歌不仅真实反映了社会问题,还表现了诗人本身的厚重情感。
•叙事性:杜甫的诗歌常常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表现力:杜甫的诗歌表现力强,能够通过语言表达出强烈的感情和强烈的思想。
杜甫诗歌的主题杜甫的诗歌主题复杂,既包括对政治与社会现实的批判,也包括对个人与人性的关注。
•政治批判:杜甫的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当时政治现状的批判,表明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对民生状况的关切。
•社会赞颂: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社会上的美好事物的赞颂,对于劳动人民的敬意也表达得十分深刻。
•人性关怀:杜甫的诗歌还常常表现出对人性问题的关怀,对于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的深刻揭示,充分表现出他作为一名诗人的独特视角。
杜甫诗歌的艺术手法杜甫的诗歌艺术手法层次丰富,结构完整,行文厚重,开创了唐诗的新篇章。
•比兴:杜甫的诗歌中常常运用比兴手法,使用生动而富有感情色彩的比喻和象征,效果十分出色。
•叙事:杜甫的诗歌也善于叙事,通过详细的叙述和生动的描写来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和思想。
•押韵:杜甫的诗歌中也有很多押韵的结构,使用韵律性的语言来营造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
结论杜甫诗歌的研究是对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的深度挖掘和发展。
通过对杜甫诗歌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唐代历史与文化的真实面貌,感受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1] 杨宪益. 中国文学史[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 张岱年. 杜诗新探[M]. 北京:大象出版社,2008.[3] 王士禛. 杜甫研究论文集[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致谢在撰写此报告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和支持,特此致谢。
研究报告杜甫
研究报告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中国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他生于河南巩县,家境贫寒。
早年曾就学于京兆尹李十二的府学,后因家道中落,多年游历各地谋生。
他饱经生活的艰辛和社会动荡的环境使他对社会现实充满了批判和愤懑,而他的诗作也因此充满了忧国忧民、生活苦难的情感。
杜甫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真实感人,揭示了封建统治下农民阶级的苦难与抗争。
他的作品中既有对时事政治的关切,也有对人民疾苦的关怀,深入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民的哀愁。
他的《登高》、《秋夕》、《望岳》、《月夜》等作品都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的鼓励。
杜甫不仅在诗歌创作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还以文章批评官吏的不公,维护人民权益而闻名。
他的《戏为养真楼题方掾》、《焚书坑秦》、《病起书怀》等文章都体现了他不畏权贵、勇于直言的性格特点。
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之作。
他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作品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也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被后人奉为“民族颂歌”和“人民诗”。
《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及问题详解
(0066)《杜甫诗歌选讲与研究》复习思考题一、填空1、______,寂寞身后事!(《梦李白二首》)2、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____》)3、百年歌自苦,_____。
(《南征》)4、后来鞍马何巡逡,当轩下马入锦茵。
(《___》)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__________》6、_______,独立苍茫自咏诗。
(《乐游园歌》)7、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会当临绝顶,_____。
(《望岳》)9、即防远客虽多事,_______。
(《又呈吴郎》)10、气劘__垒,目短__墙。
(《壮游》)11、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_______,_______。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12、忆昔开元全盛日,_______。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俱丰实。
_______,远行不劳吉日出。
(《忆昔》)13、自非旷士怀,_____。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14、为人性僻耽佳句,_______。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15、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6、以兹悟生理,_____。
(《咏怀五百字》)17、“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______也欤?”这是苏轼在《王定国诗集叙》中说的。
18、__意识源自对社会人生的真诚,__意识体现一个仁人志士的勇气,而__意识则表现出一个以道自任的社会良知的政治理想。
19、杜甫作为“社会良知”,其思想渊源无疑是儒家的“__”。
20、从杜甫的作品中可以感到,他认为远古和当代有可供当代和后世统治者效法的德治典范。
一个是以__为代表的三代之治,一个是本朝的__之治及__之治。
21、边庭流血成海水,_______。
《兵车行》22、不作河西尉,_____。
《官定后戏赠》23、国破山河在,_____。
《春望》24、文章千古事,_____。
《杜甫研究》自学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杜甫研究(2010年修订版)课程代码:0047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杜甫研究课程编号:0047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杜甫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专业的一门选修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杜甫思想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诗影响研究、杜诗版本、资料研究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课程目标与学习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考生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
能够运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的思想特点、人格精神,了解杜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了解杜甫与杜诗的真正价值、巨大影响等等。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选修课程。
是在本专业专科、本科段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孕育“诗圣”的条件:时代、家庭及禀赋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对杜甫“集大成”、“诗圣”等称号的来历有清晰了解;对杜甫家族文化及其创作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杜甫的诗史地位(重点)识记:给杜诗以较高评价的人名;有代表性的评论材料,说明这些评价之所以很难代表当时普遍看法的原因。
高度评价杜甫、杜诗的中唐人的姓名以及对后世评杜产生较大影响的典籍、材料。
韩愈、白居易、元稹三人对杜甫、杜诗的基本态度、有代表性的评杜言论及其材料出处。
理解:时人对杜甫、杜诗不够重视的历史事实。
杜甫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成就颇为自负的事实,并能引用一些诗文材料加以印证。
杜甫在当时的实际影响与地位,分析个中原因。
“诗史”、“集大成”、“诗圣”等称誉的来源及产生原因杜诗地位在晚唐有所提高的事实及其原因。
杜甫研究
杜甫研究论杜甫诗歌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风格形成,大概可以分以下几个时期:家庭出身牢固树立其理想抱负。
杜甫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
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
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治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三十五岁以前,是杜甫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正当开元盛世,杜甫的经济状况也较好,这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
从二十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十年以上的“壮游”。
在这长期的壮游中,杜甫接触到我们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望岳》诗可为代表。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包括创作在内)的雄心壮志。
但由于这种生活方式,不可能接近人民,深入现实,因此,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只是他的创作的一个准备时期。
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
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
”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0066杜甫研究
杜甫研究【0066】1、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主要有哪些内容杜甫对自然界的吟咏,大约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歌咏大自然的美,即对美的自然界的玩赏态度。
二是对自然中那些被损伤,被遗弃,被践踏的“弱者”表现出深厚的同情。
三是由仁民爱物思想而产生的人与物的对比,进而对自然界流露出的向往之情。
2、结合作品《咏怀五百字》分析杜甫的仁爱情怀。
《咏怀五百字》是杜诗的重要篇章,其丰富的思想内容有多方面的表现,该诗在显示杜甫博大仁爱的情怀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诗中写返家后的情景极为感人:纵观“五百字”,写旅途所见所闻所感,手法上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唐代社会的现实生活,揭露和抨击了唐朝统治阶层的荒淫腐朽,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种种征兆发出了预警,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杜甫由一己之悲升华到为天下人的痛苦、为国家民族的灾难而产生的深重的悲感。
杜甫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处境比起“失业徒”、“远戌卒”总要好一些而消解了现实的苦难,而是由自己的不幸联想到普天之下的百姓更为不幸,由此加重了这种悲剧意识。
由己悲念人悲,由一家之不幸念天下国家之不幸,它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自然流露,显示出一个社会良知的情怀。
3、为什么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不如杜甫的《茅屋歌》感人?白居易的《新制布裘》、《新制绫袄成,感而有咏》以上二诗,受《茅屋歌》的影响是明显的。
但其艺术感染力却大大不如杜甫。
其原因有二。
一是仿作。
仿作只能出赝品,而艺术贵在创新。
二是推己及人的角度不一样。
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为他对自己人生的切身体验和对现实生活中的民众的深切关怀。
他的推己及人,也是根源于自身的悲剧性境遇。
从抒情主体看,更为亲切真实,让读者同情。
白居易也关心民生疾苦,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位“社会良知”。
但毕竟自己“不饥不溺”,在境遇上已与天下寒士隔了一层,在审美效应上则又和读者隔了一层,因而其艺术感染力也就大大降低了。
2021西南大学[0066]《杜甫研究》
58.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59.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出自宋张载《西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意即人民(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同胞;(有生命的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我的朋友60、论述题: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述要求:①从本诗的体制、层次结构特点,诗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杜甫“诗圣”的关系,杜甫诗歌“诗史”特征,诗在杜甫诗作中的地位几点展开论述①自拟题目写作为一篇小论文。
结合诗作内容展开具体论述。
①写作要求:观点明确,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挥,言之成理即可;论述要需结合具体的作品进行分析;语言表达要流畅,层次清晰;符合论文格式规范。
①字数1500字左右。
答案要点:①这首长篇叙事诗是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即至德二年(757)秋天,杜甫从肃宗所在的凤翔县奉命回?州探亲,到家以后写的。
全诗以归途中和回家后的亲身见闻作题材,叙述了安史之乱中民生凋敝、国家混乱的情景,陈述了自己对时事的见解。
在诗中诗人把国家大事与个人遭遇紧密结合,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极为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现了强烈的爱国忧民感情,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②全诗共分五大段:第一段写奉诏探亲,动身之前的复杂矛盾心情。
第二段写归家途中的见闻及感受。
第三段写到家以后的情况。
第四段纵论时政,分析形势,对向回纥借兵表示忧虑。
第五段,是全诗总结,激励肃家重振王朝。
全诗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小所在的?州的历程,依次叙述了蒙恩放归探亲、辞别朝廷登程时的忧虑情怀;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到家后与妻子儿女团聚的悲喜交集情景;在家中关切国家形势和提出如何借用回纥兵力的建议;最后回顾了朝廷在安禄山叛乱后的可喜变化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信心、对肃宗中兴的期望。
它象上表奏章一样,写明年月日,谨称“臣甫”,恪守臣节,忠悃陈情,先说离职的的不安,次叙征途的观感,再述家室的情形,更论国策的得失,而归结到歌功颂德。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
杜甫诗歌研究报告杜甫 (712 年 -770 年) 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诗篇,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高峰”。
本文将对杜甫的诗歌进行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诗歌的社会意义、杜甫诗歌的个人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杜甫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沉郁顿挫”。
“沉郁”指的是杜甫的诗歌情感深沉,富有感染力;“顿挫”指的是杜甫的诗歌在表达上非常精准,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
除了“沉郁顿挫”外,杜甫的诗歌还具有“雄浑奔放”、“清新脱俗”、“简洁明快”等风格。
二、杜甫诗歌的社会意义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现实和人民疾苦。
他的诗歌主要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控诉,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此外,杜甫的诗歌还表达了对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民族的热爱,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和人民来说具有很强的鼓舞作用。
三、杜甫诗歌的个人经历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创作深受其个人经历的影响。
杜甫在青年时期曾游历于各地,积累了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
这些经历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杜甫还深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在他的诗歌中也得到了体现。
四、杜甫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杜甫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诗歌的发展。
杜甫的诗歌被广泛传颂,被誉为“诗史上的一座高峰”,他的影响也超越了中国诗歌界,对世界诗歌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杜甫的诗歌还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音乐、绘画等领域,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杜甫研究——精选推荐
杜甫研究第一章绪论——历代评杜一、杜甫在世时:杜甫生活在圣唐,去世于中唐,经历了唐开元之治,天宝后期社会状况每况愈下,安史之乱,出生于玄宗继位那年,不如李白、王维、高适、岑参、王昌龄等,所以诗中有慨叹自己怀才不遇、自我推销的诗,拜谒诗在杜诗中很多,如:1天宝七载《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2《进雕赋表》(散文)中,(给玄宗进表)不为人所赏识。
以下几人与杜有交往,承认杜有文才。
严武:杜在四川时政治、经济上主要依靠。
郭受:(做衡阳判官)杜万年先到四川(8年)——长江(2年多)——湖南(至死),互赠诗句。
韦迢(做韵州刺史)与杜分别时写诗《潭州留别杜员外院长》(杜甫曾做过左拾遗,谏官,八品,杜曾任工部员外郎职——杜员外,杜在四川有一段时间管公用——院长。
)任——《杂言寄杜二拾遗》杜甫大排行老二,评价最诚恳的一个。
杜甫也有评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的诗句。
但这些人却不赞赏杜,只有李白有两句讽刺诗。
“李白斗酒诗百篇”“赋诗何必多,往往陵诗”(赞孟浩然)“意惬关飞动,天中昏昏茫”(评高、岑)盛唐殷璠《阿岳英灵集》(出于《唐人选唐诗十种》天宝十二年成书。
)海内精英,名人作品,选李白13首,王维15首,王昌龄16首及其他人的诗,但没有杜诗,所以杜不平,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者皆殊列,生命岂浪得?”(《偶题》反话,发牢骚。
)作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四十四句)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进雕赋表》名句:臣辜赖先臣绪业,自七岁即缀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余篇……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
(沉,深。
顿挫,章法敏捷。
扬雄、枚皋:汉赋作家。
企及,赶得上。
)《杂言寄杜二拾遗》:“杜拾遗,知不知?昨日有人诵得数篇黄缉词,吾怪异奇特,借问,果然称是杜二所为,势撰虎豹,气腾蛟螭。
沧海无风似鼓荡,华岳平地欲奔驰。
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情感的教学研究
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情感的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以情感真挚、思想深刻而著称。
他的诗歌被广泛地收录在语文教材中,成为中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不深,难以领会其中的内涵和情感。
对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情感的教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过去的研究中,虽然关于杜甫诗歌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很少有针对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情感的教学进行深入探讨的文献。
有必要深入研究杜甫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对杜甫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这也是本研究开展的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意义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诗人,他的诗歌被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材中。
研究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在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杜甫诗歌中蕴含丰富的情感,包括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抒发,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情感的共鸣。
通过研究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精神。
研究杜甫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还可以促进语文教材的创新与发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研究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情感的教学意义重大,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情感情操。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情感的教学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杜甫诗歌的特点、情感表达以及在教材中的运用,旨在揭示杜甫诗歌对学生情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具体目的包括:1. 深入剖析杜甫诗歌的情感表达方式,探讨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内涵;2. 探究杜甫诗歌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用背景和价值,分析教学应用的实际情况;3. 探讨如何有效地利用杜甫诗歌教学,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4. 提出针对杜甫诗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参考;5. 通过案例分析,观察杜甫诗歌教学的实际效果,检验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6. 总结语文教材中杜甫诗歌情感教学的效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教学改进和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杜甫研究(一)
作者: 萧涤非
出版物刊名: 文史哲
页码: 30-37页
主题词: 杜甫研究;民族矛盾;劳动人民;文史哲;政治;五十年;大唐;北征;江南;大地主
摘要: <正> 前言:“杜甫研究”是山大中文系文学史教研组的一门专门化课程。
在叙述方面,分为杜甫的时代、生活、思想、作品和影响等五个部分。
讲稿曾得到组内外同志们的帮助,现在由“文史哲”连续发表,希望得到更多的读者们的指教! 一杜甫的时代应该这样说:杜甫的存在,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因为,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时他还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爱国主义者。
对於自己的祖国和劳动人民,他有着由衷的深厚的爱。
但是,杜甫之所以能够成为这样一个值得我们骄傲的诗人,却并不是简单的,偶然的,而是有他的主。
杜甫作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
杜甫作品研究综述及其展望*A Summarization on the Study of Du Fu’s Works and Its Prospect赵彩花内容提要21世纪以来的杜诗研究有新进展:“杜诗学”作为专门之学的建设进一步开展;杜诗人物及文化地理研究深入细致;杜诗的思想、题材、文化意义及“李杜”比较研究颇见功力;杜诗语言、修辞、风格等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多。
同时,在杜诗学研究、文化意义、语言研究、通俗化立场等方面,还需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
关键词杜甫杜诗研究杜诗学作者单位广东韶关学院文学院广东韶关512005Zhao CaihuaAbstract:The research on Du Fu’poets has made new progress since the21th century.The school of Du Fu’poets, as a specialized learning,has been constructed further;the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s and cultural geography among Du Fu poets is deepened;the research on the thought,theme,cultural meaning of Du Fu’s poets and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Du Fu and Li Bai"is skillful;the research on the language,rhetoric,style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 Du Fu’s poets has make achievement.At the same time,the study on Du Fu’s poets,cultural meaning,language studies,popular standpoint,still need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Key words:Du Fu,the study on Du Fu’s poets,the school of Du Fu’s poets杜甫作品一直是学术研究中的热门。
杜甫研究论文
论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对杜甫后期乡思诗“诗性”与“史性”整合的影响内容摘要:杜甫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今存一千四百余首。
仅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所创作的诗篇即占其作品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其西南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所表现出的深邃思想内涵和炉火纯青的艺术技巧,为我们展现了一位老而弥坚、不断追求的“诗圣”形象。
杜甫以沉郁的客寓意识,飘零落拓之感,寄托了乡国君民之思,体现了其思乡诗“史性思维”与“诗性思维”的融合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乡诗的超越。
在杜甫研究的领域内,本文第一次较为全面、深入地探讨了漂泊生涯与客寓意识对杜甫后期乡思诗的影响,论证了这种影响的性质——强化了诗性与史性的整合,提升其忧国忧民的儒家人文精神。
关键词:漂泊生涯、客寓意识、乡思、“诗性”“史性”整合“客寓意识”一词出自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所著的《李白的客寓意识及其诗思——李白评传》一书。
松浦友久指出:“纵观李白诗歌及生涯,我们深感他本质上是‘旅人’亦即行旅之人,他的诗本质上是旅人之诗,亦即行旅之诗。
这并不是说,他只是像杜甫那样生涯大半在行旅中度过,而是以一言蔽之:他总为行旅之人,总有行旅之感,也即所谓客寓意识,这是他诗思(或诗质)的中心内核。
”(1)“李白本质上是‘旅人’——行旅之人,永远的行旅者,不存在可以回归的实际上的故乡。
不仅只有行旅,才是他生活的常态,诗歌创作的常态,而且,也许在他的观念上,他似乎也处于这种永远的行旅(客)之中。
他在临死之际希望埋葬之地不是蜀,也不是长安,而是晚年旅行途中所经之地宣城(安徽省宣城)。
”(2)同处羁旅之中,杜甫的意识却与之适成对照。
李白出川之后,终生不肯定居于一地。
他以天地为逆旅,以漂泊为人生之常,有意在变动不居的生涯中求奇探胜。
而杜甫壮游归来,则定居于洛阳与长安,并以之为故乡,漂泊西南时的客寓意识也是因此而发。
李白终生游览名山大川,求仙访道,有如走马观花,故民间有水中捉月而终的传说。
而杜甫为战乱与生计所迫履践的漂泊生涯,年深月久,历尽沧桑,直至最终沉凝于一叶孤舟之上。
《杜甫诗中的社会风貌与人生观研究》
杜甫诗中的社会风貌与人生观研究导言杜甫(712年-770年),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史之父”。
他的诗作广泛记录了唐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本文将围绕着杜甫的诗歌作品,探讨其中所呈现的社会风貌与人生观。
一、杜甫与唐朝社会环境1. 杜甫的背景和经历•描述杜甫的出身、家庭背景、早年经历等。
•强调唐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帝位更迭频繁等背景。
2. 唐朝社会风貌概述•描述唐朝时期的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军队体制,以及文化繁盛等概况。
二、杜甫笔下的社会景象描摹1. 城市风光•分析杜甫在诗中描绘城市场景的手法和技巧。
•列举具体例子,如长安城、洛阳等。
2. 农村景致•描绘农村的自然风光,如山川河流、田园牧歌等。
•强调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状况。
3. 官场百态•探讨杜甫诗中对官员的描写角度。
•描述官员的腐败、奢靡以及平民百姓的苦难等社会现象。
4. 战乱年代•分析杜甫诗中对战争与动乱时期的描绘。
•强调战乱带给人们的痛苦和困顿,并探讨杜甫对此心境的反映。
三、杜甫诗中的人生观表达1. 对世事变迁的思考•杜甫对唐朝政治动荡和社会转变所持有的观点。
•分析他在一些作品中关于人生起伏和宿命论述。
2. 对贫穷与智慧的理解•杜甫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关于贫穷、劳作和智慧之间关系的理解。
•分析他将贫寒视为修身养性的机会的观点。
3. 人伦和情感•杜甫在诗中如何表达家庭、友情和爱情等人际关系。
•探讨他对忠诚、悲痛、欢乐等情感的理解和反思。
结语杜甫的诗歌作品是一面镜子,从宏观到微观地展示了唐朝社会风貌与人生观。
通过对其诗歌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杜甫这位伟大诗人及其时代。
百年杜甫研究平议
百年杜甫研究平议大约自北宋起,“杜诗学”就逐渐成为一门历久不衰的“显学”。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各自关心的命题或新兴的研究方法灌注到该研究领域中,使得杜诗学的内涵远远超越了杜甫当时所创制的文本,而为历代研究者各取所需,并反映了诠释者所处的时代风貌,进而造就了其丰富的生命力。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
杜甫研究随时代而变,是学术发展的必然。
如何推陈出新、不断结出新的硕果,焕发其持久的学术生命力,便成为杜甫研究绕不开的话题。
谨以近百年杜甫研究试议之,以期有所启发。
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在对近百年杜甫研究进行平议与反思之前,有必要回溯此前的概况。
怎样评价杜甫在唐五代的地位,古今论者动辄以唐人不选杜诗或少选杜诗来论事,其实有失片面。
与杜甫同时的任华曾高度评价“曹刘俯仰惭大敌,沈谢逡巡称小儿”。
这绝非虚言,却往往为后世论者所忽视。
这一时期杜集的编纂实绩,开创之功不容抹杀。
宋代迎来了杜诗学的第一个高峰,出现了“千家注杜”的盛况。
“老杜似孟子”是宋人推崇杜甫的思想基础,宋代诗文革新运动又为杜甫在宋代受尊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以现存宋代注杜本而言,特别是《宋本杜工部集》刊刻以后,杜诗补遗、增校、分类、系后、笺释、批点、集注、汇评等研究成果蓬勃兴起,蔚为大观。
而后的金元及明前期,杜甫研究进入相对低谷期。
明末清初,王朝更替,学风大变,迎来杜诗学研究的第二个高峰,涌现出大批注杜、笺杜、解杜名作,如王嗣《杜臆》“以杜证杜”,钱谦益《钱注杜诗》“诗史互证”,朱鹤龄《杜工部诗集辑注》补钱注之漏与纠钱注之错,仇兆鳌《杜诗详注》“集大成”,浦起龙《读杜心解》“以心解杜”,杨伦《杜诗镜铨》注文简洁,等等,无不体现了广、专、深、细的特点,为杜诗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杜诗共趋不朽。
乃知盖代手,才力老益神杜甫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20世纪的百年,我们“递相祖述”的是从李详撰《杜诗证选》到萧涤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这百余年间杜甫研究的成果。
杜甫的专题性研究报告
杜甫的专题性研究报告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
他的诗作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人文关怀,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对杜甫的专题进行研究,探讨他在古代诗歌中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首先,杜甫的专题可以从他的生平和时代背景中找到一些线索。
杜甫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动荡时期,当时社会政治不稳定,国家遭受战乱和灾难的侵袭。
而杜甫的诗作中不乏抨击当政者的内容,他通过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和宣扬社会正义的理念,表达了他对国家民生的关切。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他以嘲讽的口吻描述了朝廷官员的腐败和无能,呼吁改革政府体制,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繁荣。
其次,杜甫的专题还可以从他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中窥见一二。
杜甫的诗歌通常以对个人命运的痛苦和对世事的悲凉为主题,他对生活的痛苦体验和对世界的悲观情绪经常溢于言表。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他写道:“璧合从来通往辽,当时肺石泪沾袍。
”这种对生活苦难的真实反映,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细腻。
最后,在杜甫的专题研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与思考。
杜甫的诗作中经常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现象的抒发,表达了他对自然纯洁和美好的向往。
例如,在《月夜忆舍弟》一诗中,他写道:“纷纷暗雪里,冥冥孤星曜。
”通过这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他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综上所述,杜甫的专题研究涉及政治、人生命运和自然环境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不仅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类命运的悲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
通过对这些专题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杜甫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他的诗歌作品,并从中获得启迪和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当时的特殊的时代背景(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的诗歌都折射出当时的情况以及抒发了自己内心的世界。本文主要讲述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通过互联网以及参考一些文献资料,总结出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沉郁顿挫”与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动乱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他青年的理想壮志逐渐成为沉郁,无奈所取代。他善于对现实生活高度的艺术概括与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参考文献
①出自论杜甫的忧患意识出自《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②出自杜甫奉赠韦丞丈二十二韵》作于天宝七载(公元748年)前后
③出自白居易《与元九书》写于元和十年(815年)
④出自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2》写于唐玄宗天宝七载(748)
⑤出自杜甫《杜甫集》中的《望岳》诗三首其一
⑥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中华书局出版1960
关键字:“杜甫的诗歌”,“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诗歌的国度,几千年诗作更是汇成了浩瀚银河。杜甫诗歌在这浩瀚银河中凸显又一代人的心灵。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为黎民百姓而鼓而呼,为国家的兴亡、民生的疾苦而显得格外明亮、耀眼,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真、善、美的璀璨星光,闪烁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滋养着一代歌而泣,这都使得他的诗直到今天读来仍振聋发聩、真切感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杜甫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杜甫其人,理解杜甫精神的实质,也是我们学习和发扬杜甫精神的必要途径。
常言道:诗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形态与局势。从杜甫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国家的热爱,希望国家能够恢复秩序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也就是重现“贞观之治”;可以感受到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与同情,他希望每个劳动人民都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睡得好,不需要每天因为要交赋税而四处奔波与劳累。所以从杜甫的诗中都无时无刻感受到浓浓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
⑦出自杜甫《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写于戊午仲秋
⑧出自杜甫《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
上述就能看的出来,杜甫忧民。接下来,我们就要讲述忧国了。虽然杜甫对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而感到痛苦万分,但他同时也鼓励人民群众上前线保家卫国。如杜甫的新婚别,里面写道了新婚妇女尚未拜见公婆,新郎就要奔赴战场,心里悲痛欲绝;但想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命运,她说道“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⑨自己的儿子因为饥饿而死亡,但杜甫却说“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⑩。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高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11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唐玄宗因为沉迷于美色,荒废朝政,而导致安史之乱的出现。因为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12讽刺杨贵妃荒淫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关联在一起,写道“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13他痛恨搞分裂叛将,对于那些叛将的行为他切齿痛恨,许多诗歌中都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愿望。“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唐王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使人民坠人了沉重的苦海。诗人杜甫也被卷入战争的乱离漂泊之中,他亲眼看到了安史叛军的屠杀焚掠,亲身经历了与民同难的艰险流离,亲自感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他的心更贴近了劳动人民,忧患意识更加广泛深刻了。诗人最忧虑的是安史叛军还未平定,四方盗贼仍是很多:“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又担忧官吏不顾百姓死活而横征暴敛,引起人民的反抗:“庶官务割剥,不暇忧反侧”,他希望有贤德的官吏实行仁德之治:“诛求多门户,贤者贵为德”。直到临死之前,诗人仍在忧虑:“公孙仍恃险,侯景未生擒。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杜甫的《登岳阳楼》中尾联写道“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4其中表达出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杜甫另外一首诗《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5这首诗是诗人初到成都是拜访诸葛亮所作的。这首诗怀有豪情壮志,报效祖国的政治理想,但途坎坷,抱负无门。安史之乱还没平息,目睹形势艰危,自身请缨无路。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先生充满无限敬佩与仰慕。这同时也表现出杜甫想为国家献出自己一份力,以挽救时局,保家卫国为己任。
1、格式须合乎学术论文的标准,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注释等基本要素。
2、字数不低于3000字。
3、题目用黑体四号字,正文为宋体五号字。
4、文章须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严禁抄袭。
三、课程论文提交方式(网络课程由网继院考务办在试题卷和管理系统中填写;面授课程根据任课教师要求提交)。
答卷提交要求:考试题提前公布,学生完成考题后,在本次课程考试时间(6月14日)之前网上提交答卷到学习系统(见《课程论文操作细则》)(注意:注明学生所在学习中心,学生姓名及学号)。
论
摘要:忧患意识是指社会危机引发出来的人类主体世界焦心忧虑的一种思想意识。①爱国情怀是一种极为崇高的情怀,对祖国充满关怀与爱护。从伟大诗人杜甫的诗中就深刻的体现出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深刻的体现出诗人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②的宏伟抱负。在经历安史之乱,杜甫表达对污浊黑暗官场的憎恨,这种现实反差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杜甫的诗歌是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汪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其诗歌不仅涉及国家的大事,还触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杜甫对一切和其它有关事物的仁者之心和高度责任感,也就反映出了他诗歌中的那种忧患意识。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例如:“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岂无成都酒,忧国只细倾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襟”,等等。他的诗歌充满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注与忧心,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针对玄宗的黩武战争,他指出: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他讽刺杨氏兄妹的荒淫生活,并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朝廷欢娱后,乾坤震荡中。面对“安史之乱”带来的国难,他唱出:“国破河在的悲歌,鼓励朋友们济时肯杀身临危莫爱身,他坚信“胡命岂能久,皇纲未宜绝”,希望唐肃宗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对那些搞分裂割据的叛将“谈笑行杀戮,溅血满长缨”的行为他切齿痛恨,真切地表达了盼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强烈愿望;杜诗的忧虑民生,是杜甫对社会动乱中生灵涂炭的忧虑,是他内心儒家仁爱”、民贵君轻”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长期接近劳动人民的结果。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杜诗中广泛地反映了人民遭受的苦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他在长安时就指出: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养活了这些剥削者。面对扩边战争给人们到来的灾难,他呼喊: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在“三吏”三别”中,诗人一方面对劳动人民遭安史之乱被迫服役的惨状哀痛不已另一方面为了国家的安危又鼓励人们奔赴前线杀敌卫国:“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他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仍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在自己的茅屋被风雨摧毁时,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即使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推己及人的思想,是超越了个人生死利益的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和忧虑。这已经超越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立身准则,在他极少“达”过的一生中,无论穷达,他始终都要兼济天下,真可谓“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黄彻说他:“其穷也未尝无志于国与民,其达也未尝不抗其易退之”(《碧溪诗话》)卷十),朱弁也说他:“穷能不忘兼善,不得志而不能忘泽民”(《风月堂诗话》卷下,都指出了他强烈的忧民责任感已超过了一般儒家思想要求。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家庭,始终自称“儒生”“老儒”腐儒”。儒家“人世”、“有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影响他一生,“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是他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每饭未尝忘君,不仅对唐王朝忠心耿耿,“忠君爱民”的思想也深入骨髓,他主张实行仁政”、德治”。这些儒家思想已经融化到其血液中,成为其诗歌中体现的忧患意识的内在动因,也成为诗人一生坚持不辍的创作主题。另外,诗人所处的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环境和诗人漂泊艰辛的一生经历,使得他诗歌中的忧患意识表现得强烈和突出。诗人生活的唐王朝正是从鼎盛转向衰落的急遮变化的社会大动荡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复杂。统治阶级内部尔虞我诈,李林甫和杨国忠的先后执政,使得国事日非,朝政日昏。边将和藩镇的飞扬跋扈,加重了受压迫人民的不满。“安史之乱”又将唐王朝推向深渊。这种现实必然促使杜甫用儒家思想的尺度思考和衡量社会现状,内尺度与现实的反差使得他对现实社会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他“残杯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长安十年穷愁潦倒、“苦摇乞食尾,常恐曝恩腮”的困守生活、饥借家家米,愁征处处粮的漂泊生涯更增添了诗人诗歌中难以消解的忧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