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过
“失街亭,谁之过”又辩
“失街亭,谁之过”又辩街亭失守,常见的原因分析有三:一、罪在马谡。
他仗着“凭高视下,势如劈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等几条空洞的兵法,公然违背孔明“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的命令,遭致惨败。
二、责在诸葛亮。
“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诸葛亮的自责可作明证。
三、错在北伐战略。
蜀汉、曹魏双方兵力悬殊,诸葛亮意欲动用奇谋取胜对方,但这与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合。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希望服从自己的意愿,通过重用马谡,来证明其识人之才,以锻炼马谡,为蜀汉政权储备将领,但这付出的代价之惨令多少文武将才扼腕长叹!是是非非,一言难尽,先让我们来回顾刘备白帝城托孤的一个细节――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旁,先主令且退。
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
”先主曰:“不然。
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丞相宜深察之。
”这是临终之前的刘备在承认自己“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的情况下,且“以目遍视”之后告诫诸葛亮的一句话,其郑重其事及信用价值自不待言,他对国家继承人的问题之重视可见一斑。
刘备临终之言字字烙印在孔明心中,这可以从马谡被斩之后诸葛亮的自悔之词得之:“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
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诸葛亮对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生以“复兴汉室”为己任。
千百年来,他一直以“匡扶好皇帝,治国平天下”的“忠臣贤相”的光辉形象活在人们心中,逆刘备而用马谡之说显然不能成立。
诸葛亮任用马谡戍守街亭当另有隐情。
蜀汉后期,诸葛亮年事已高,作为深受先主重托的国相,他要考虑的问题繁多而复杂。
宫廷稳定、接班人马、征讨曹魏等一系列问题经常令他“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这些都成为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道路上的绊脚石。
其中,接班人问题一直困扰着日理万机的诸葛亮。
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其为人品性、学识才情,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之奇才的旷世国相,不会一无所察。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好谁之过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好谁之过?李某某涉嫌强奸案虽是未成年人案件,但因罩着“星二代”、“名二代”等光环,引来社会高度关注,被指责“子不教父之过、坑爹”。
最近随着李某某的出庭受审及其母梦鸽言论的报道,使《一位父亲给梦鸽的信》走红网络,让公众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
资料统计,2011年我市未成年人犯罪151人,2012年达277人,青少年犯罪人数、占全年总犯罪人数的比例均逐年递增。
教不好,谁之过?未成年人犯罪除其个体内因外,外因值得我们深思。
“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
”教不好,家庭责任首当其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现实中,许多家长是会生孩子,但不会养孩子、教孩子。
有的家庭自持有钱、有权,就过分溺爱孩子,物质上有求必应,行为上百依百顺,使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
“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这个理,李某某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有的家庭离异、破碎、重组,孩子缺少爱和温暖、关心和交流,缺乏家庭安全感、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孩子性格怪癖、偏激等。
可以说,犯罪未成年人中一半来自父母离婚等特殊家庭。
有的家庭对子女成才心切,强加给孩子的压力过大,只关注学习成绩,忽视孩子人生观、生活观的培养。
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应该成为孩子第一所学校、第一任教师的教育重点。
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我们接受三种教育:一种来自父母,一种来自教师,另一种来自社会。
第三种教育与前两种完全背道而驰。
”社会在“教不好谁之过”中有很大的责任。
当前,社会风气、公共道德不尽人意,精神信仰空虚、理想价值缺位现象普遍,文化环境、生态环境的污染,贫富分化、社会关系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对青少年成长产生巨大影响。
破窗理论证明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误导性,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教育非常重要。
全社会要高度重视社会教育,整合社会资源,从法制、道德等各个角度来弘扬正面教育、抵制负面影响,特别是要加强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关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全面成长。
阿斗扶不起,谁之过?作文【小学六年级300字】
阿斗扶不起,谁之过?
扶不起的阿斗指没有发展前途的事情或者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
可谁又曾想过,为什么阿斗扶不起吗?
有人认为阿斗之所以扶不起是因为阿斗本身就是一个荒淫无道自私自利胆小懦弱的人;
有人认为阿斗之所以扶不起是因为形势所逼,被魏吴两国两面夹击;
有人认为阿斗之所以扶不起是因为诸葛亮等大臣掌握大权,阿斗完全没有历练的机会,久而久之就非常依赖诸葛亮。
相比之下,我比较倾向于后者。
要知道安于忧患,死于安乐。
诸葛亮虽足智多谋,可保全阿斗之性命也可让阿斗逍遥一段时间,但等他死了,阿斗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
我认为如果阿斗没有诸葛亮这把大伞的庇护阿斗也许会闯出一
番事业,成为一个像刘备一样震古烁今的人。
安于忧患,死于安乐。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吧!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懒惰,因而致死。
写918事变的诗
写918事变的诗
1、《九一八事变》
倭寇侵我土,铁蹄踏神州。
同胞齐奋起,抗日救国仇。
2、《同仇敌忾话抗战》
东瀛小丑起狼烟,寇乱京华犯我边。
暴敌横行同发指,邦人雪耻众心坚。
披篇欲搁班超笔,击楫争挥祖逖鞭。
端赖诗书难救国,枕戈待旦战场前。
3、《松花江》
秋风萧瑟白露寒,松花江水碧如烟。
长夜难眠枕戈待,只待雄鸡啼破天。
4、《满江红·九一八》
九一八,山河破碎风飘絮。
长夜漫,侵略者如狼似虎。
白山黑水尽血流,三万万同胞不屈服。
都应把,牢记国耻仇,心头住。
5、《七律·纪念九一八》
昔日东三省,沦陷谁之过?
白山黑水泪悲啼,侵略者罪难逃。
多少英魂逝,民族复兴遥。
警钟长鸣耳,勿忘国耻昭。
如何辞退一个岗位上多余的员工
如何辞退一个岗位上多余的员工与你分亨一个案例,这是我今天在网上看到的,非常精僻,做为一个公司,不管他的规模大小,在招人用人方面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应该发生此类现象,但问题是“问题”来了,以下《如何辞退一个岗位上多余的员工》的文章:一、谁之过?要解决问题,应先寻根源。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事,谁之过?先说老板,有过吗?做为老板,一个公司的执行者,用人不当,难辞其咎。
一是过于仁慈(感觉)或者说于心不忍,认为自己业务忙,看到司机经常跟着自己没个正点儿,心里过意不去,想为其减轻负担,但结果事与愿违,先前的司机竟然也出现推诿现象,这说明识人不明,有失眼力;二是过于信任,对自己的眼光自信,导致过于信任自己身边的人都是为自己做事的人,如司机,如HR,但信任的结果是什么,司机出问题了,没有想象中的那样敬业,HR出问题了,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将工作安排到位。
再说司机,有过吗?看似无过的司机,却出了问题,原因何在?有这样一句话:鸡多不下蛋,人多瞎捣乱。
本来岗位一人足亦,领导非再安排一个人来帮衬,导致责任分散,司机心理就会起变化,认为责任应分担,工作应平衡,比攀心理出现,但这时的比攀却不是往好里干,却是找平衡,我为什么总加班,而他不是。
说了这多一大段,其实司机之过就是一个“责任”的问题。
要体现责任就要在个人意识上加以突显。
最后说HR,有过吗?答案是肯定的,有。
也许做为HR认为委屈,因为招不招人是老板定的事,并不是我所能左右了的,但问题是,做为HR,领导在招司机时是有谏言权的,老板没有考虑到的事,你应该去多想一些(多想一些没有坏处,最起码领导在问你时不用思考太久)。
比如说:这个岗位是否必须增加一个司机?增加后两个司机的分工又是什么?他们的工作内容是否能够明确?如何去排班?工作时间如何界定?他们的薪酬奖金会不会受到影响?如果因岗增人导致薪酬下调,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为不影响情绪我们是否应该有一套考核办法?有了考核肯定要有奖惩,老板同意罚但是否同意奖呢……。
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父之过《三字经》里有这样一句:"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把对子女教育责任分明。
子女教育第一责任人是父亲,古人认为子女没教育好当然是"父之过";这里面的"父",就是单单指父亲,那么母亲的责任哪里去了?这是因为古代社会以男性为尊,女性读过书受过教育的很少,只能从事家务杂事和喂养孩子的事务,教育孩子的职责大多落在父亲身上。
而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摒弃古人这种男尊女卑和父权思想的糟粕,将这里的"父"理解为"父辈的家长",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父母"。
我们古人不乏母亲教育成功的典范,孟母三迁、曾母投杼和岳母刺字,这些故事脍炙人口,流传甚广。
"养不教,父之过"这句话的现实含义应该是: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做父母的过错。
而传道、授业、解惑则是"师"的责任,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就是教授做人之道;"授业解惑"就是传授生存、作为社会有用人才的知识,解答疑惑的问题。
不能严格教学,致使学生不能成才,则是"师"没尽到责任。
著名歌星的儿子叛逆,触犯法律。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坑爹",这种称谓其实还是"养不教,父之过。
"传统思想在现在的体现,忤逆之子不仅仅是"坑爹",连娘一块坑了。
古语"坑"和"杀"往往连用,"坑杀"就是把人杀掉,把尸体堆积起来,历史上这样的坑杀事件很多,秦始皇曾"焚书坑儒"。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坑爹"就是把爹杀了,而且不埋。
对于歌星这样的公众人物,"坑爹"事件使他们赖以生存的形象、环境、威望,一夜之间被罩上了阴影,无异于被泼上一桶脏水,这被在身上捅刀子,更鲜血淋淋,惨不忍睹。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推断公开课获奖课件百校联赛一等奖课件
一.字 形
花容失色,谁之过?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籴”、“粜”大家比较陌生。可根据字形,推断为 会意字,跟“粮食”有关,意思是买进粮食、卖出粮食。
2.冀得一归觐
“觐”虽比较眼生,但它是形声字,从形旁“见”上, 猜出与“见”有关,能够解释为“拜见”。
【字形分析法】 中文中花旳形容声失字色占,谁80%之,过形?声字旳形
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 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 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 “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A. 武成帝经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种狡猾旳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 武成帝经常当面夸奖他说:“这是一种聪明旳 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 可见“黠儿”为褒义
小试牛刀
1.旦日不可不花蚤容来见失项色王,谁之过?
“蚤”:跳蚤。无法了解。蚤—通“早” 2.复之以掌,虚若无物 “复”—通“覆”,覆盖 3.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禽”—通“擒”;擒拿,捉拿。
4.傲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从”—通“纵”,放纵,放任
小试牛刀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强”通“僵”,僵硬 6.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 “裁”通“才”,仅仅 7.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通“缺”,中断 8.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穿着 9.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信”通“伸”,伸张 10.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名)绳之”,你 能精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用绳子捆,引申为
制裁、约束、抓住
2.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 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 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你能推 断出“殛”旳意思吗? 杀死、诛杀
谁之过
2 资 市 fAIL AK S 8 f 本 场 PA RE C T M T
C V RS O Y l O E T R 封面故事
来 思考 问题 。 再 次 ,退 出难 源 自 内 向式 制 度
设 计 思 路 。现 行 的 退 市 制 度 和 正 在
思 考 一 ,制 度 设计 未 兼 顾 各 种
在 于不 让 或 少 让 整 个 证 券 市 场投 资 者 的 权利 受损 。毫 无 疑 问 ,不 同 的
中 国证 券 市 场退 市 制 度 名 存 实 亡 .究 竟 是 什 么 原 因 导 致 中 国 创业
蠛
0
板 市 场退 市 困难呢 ?
首 先 ,退市 难 源 自上 市难 。 中
部 分 彼此 相 互 依 赖 ,相 互 影 响 不 可 分 割 。如 果 上 市 不 再 难 ,还 会 有那 么 多企 业 买 壳 吗 ,壳还 会 那 么
解 ,投 资 者泛 指 整 个 证 券 市 场 投 资 者 ,投 资 者权 利 亦 指 整 个 证 券 市 场 投 资 者 的权 利 保 护 投 资 者 权利 则
证 监 会成 立 专题 小组 ,研 究 退 市 制
度 j交 易 所 多位 负责 人 先 后 发 表讲
话 ,并 就 创 业板 退 市 制 度 提 出最 新 方 案 :舆 论 界 连 篇 累 牍 地 发 表 文 章 呼 唤 加快 完 善 证 券 市 场 退 市机 制 的步伐 等 。
{ 。- 囊誊 l 鬻lll l l嚣l臻l l0 ll1 _ 美譬 √_¨ l l l 一 苍 ll l l √ l l_ ¨ 一 t 鸶 ㈨ ll I l l 薯
一
式 特 征 。正 是 这 种 内 向式 设 计 的 思 路 和 现 状 抑 制 着 有 关 方 面 进 一 步深 化 退 市 制 度 建 设 的 决 心 ,阻 碍 着 进
人病逝,谁之过?
住 院 , 本 质 上 是 寻 求 医 生 的 帮 人 体 是 一 台 极 端 复 杂 的 “ 器 ” 机 ,
助 。 而 医 学 是 有 局 限 性 的 , 医 生
一
旦 损坏 ,很 难 恢复 如 初 。假 如 我
也 不 是 万 能 的 。 这 恰 如 美 国 医 生 们 把 抢救 成 功 都视 为 理所 当然 , 把 特 鲁 多 的 那 句 名 言 : 医 生 治 病 , 抢 救 不成 功 都 归 咎于 医 生 失职 ,那 “有 时 , 是 治 愈 : 常 常 , 是 帮 么 , 今 后 就 没 人 愿 意 当 医 生 了 。 助 ; 总 是 , 去 安 慰 。” 所 以 , 最 近 ,湖 南 某 医 院 发 生 了 一 把 有 病 治 不 好 的 责 任 一 古 脑 推 给 件 怪 事 : 一 名 患 者 在 医 院 因 病 死 医 生 ,是 违 背 常 理 的 , 也 是 不 公 亡 , 患 者 家 属 找 到 院 长 , 理 直 气 不 久 前 ,河 南 洛 阳 市 中 心 医 正 的 。 院 发 生 了一 起 医 患 纠 纷 。 一 名 食 壮 地 说 :“病 人 既 然 死 了 , 我 们
维普资讯
’
保 障 百 姓 健 康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透 过 这 起 恶 性 事 件 , 我 们 看 竿 见 影 , 妙 手 回 春 , 这 是 一 个 客 到 了一 个 观 念 误 区 : 一 个 人 生 了 观 规 律 。 患 者 所 要 做 的 , 就 是 积
‘ 张汪镇中 _ 心卫生院举行庆元旦迎新春联欢会
1 2月 31 日 滕 州 市 张 汪 镇 中心 卫 生 院 举 行 “ 元 旦 、 迎 新 庆
嚣 张 气 焰 , 也 加 剧 了 医 患 之 间 的
庄子名言名句猛兽出于笼谁之过
庄子名言名句猛兽出于笼谁之过含义是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在出现问题而替自己开脱的时候可以这么用。
孔子反对季氏伐颛臾,弟子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而以此教育弟子不要推脱责任。
此句出自《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原文(节录):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译文: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
’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扩展资料:《季氏将伐颛臾》文学鉴赏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
”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
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
”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继续说“冉有啊,古时的史官周任有一句话:‘根据自己的能力去任职,不能胜任的便不要担任。
’站不稳却不扶着,要跌倒了却不搀着,那么扶着瞎子走路的人还有什么用处呢?况且,你的话不正确。
老虎和独角犀从笼子里出来了,龟板和玉器在盒子里被毁坏了,这又是谁的责任呢?”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
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史寻找合适的理由,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严厉斥责道了冉有,孔子明确知道,季氏想要对颛臾动武,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中国青年报犀利评论:懒得奋斗,谁之过(事件+金句+范文)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中国青年报犀利评论:懒得奋斗,谁之过(事件+金句+范文)懒得奋斗,谁之过?事例回顾:年轻人“奋斗之路”上的阻碍当一些年轻人以“互联网民工”“金融民工”自嘲,在KPI 考核的巨大压力下,被迫“996”之时,恐怕很难感受到奋斗的价值和意义。
与此同时,在设计、科研、文化等不以“升职加薪”为唯一目标的行业里,也有不少年轻人发现:在产业日趋“红海化”的环境里,他们的努越来越难转化成令人骄傲、振奋的成果此外,在一些行业,过去一度受到广泛抨击的“论资排辈”、“吃大锅饭”等现象也在某些单位仍然存在。
这些现象,都是横上巨在年轻人“奋斗之路”上的阻碍高分观点:1.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调整心态,明确努力方向。
2.脚踏实地,才有可能摆脱焦虑,让内心更加强大与成熟。
3.励志鸡汤叫不醒热衷“摸鱼”的年轻人。
4.社会鼓励年轻人奋斗,也要消除他们奋斗路上的障碍。
金句积累:1.“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教育家徐特立2. 梁启超也在《少年中国说》中赞誉青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状态。
3.“奋斗或许不能改变命运,但不奋斗一定不能改变命运”。
4.星光不问赶路人,奋斗的人永远在路上。
5.奋斗的道理依旧朴素,奋斗的精神仍然动人。
中国青年报时事评论你见过谁在“葛优瘫”中改变了命运中国青年报黄西蒙一直以来,青春与奋斗的密切关系,都被有识之士格外看重。
正如教育家徐特立所言:“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梁启超也在《少年中国说》中赞誉青年“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状态。
但不知从何时起,舆论场上弥散着一股嘲讽奋斗的调调,甚至有人将那些艰苦奋斗的年轻人粗鄙地称为“奋斗X”,令人大跌眼镜。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年轻人开始怀疑奋斗的意义?平心而论,这首先是因为一些年轻人的心态出了问题。
在一些浮躁社会风气与舆论腔调的影响下,有年轻人低估了奋斗的难度,却高估了自己的意志与耐心,很容易在“你的同龄人已经远远抛弃了你”“人家不到30岁已经财务自由”之类的言论中迷失自我,陷入莫名焦虑的怪圈中。
谁之过作文842字
谁之过作文842字《谁之过》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过“谁之过”的谚语,意思是每个人都有过错,没有人可以完全没有过错。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容易忽略自己的过错,而对别人的过错却一样也记得住,甚至因此而产生矛盾和纷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因此在生活中难免会有分歧。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常常很容易去指责别人的错误,然而很少去反思自己是否也有过错。
因为人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对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种心态导致了很多矛盾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而事实上很多矛盾都可以通过互相谅解和原谅来解决。
有一次我和我的朋友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我觉得朋友的态度不对,于是我开始责备她。
朋友听了很不愉快,也开始指责我,一时间气氛变得很紧张。
后来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发现其实我也有不对的地方,就是因为我先责备了她,才导致了后来的争执。
于是我找到她,道歉并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她也很开心地接受了我的道歉。
我们俩的关系因此恢复了,更加融洽了。
这次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不管在任何时候,都要首先审视自己是否有过错,而不是着眼于别人是否有过错。
其实,任何矛盾都可以通过谅解和原谅来解决。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
比如一对夫妇因为一些琐事发生争执,设法寻找出错的原因,一方愿意承认错误,并道歉,另一方也心怀宽容,最终两人和好如初;或者在朋友间相互体谅和理解,两人的友谊更加深厚。
其实,对别人的宽容和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成长和提升。
一个愿意原谅他人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感恩的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善于宽容和原谅,就能收获更多的友谊和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加和谐。
不要总是去批评别人的过错,而是要首先检讨自己是否也有过错,宽容和原谅才能让我们更加和睦和快乐。
“谁之过”是个简单但又深刻的哲理,能够让我们从中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智慧。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要学会宽容和理解,融洽地与人相处,从而收获更多的友情和快乐。
仲永之伤,谁之过?
仲永之伤,谁之过?
一个天才的陨落,到底是谁之过?
或许是他亲爱的父亲吧!
其实,仲永的第一首诗即以孝作为主题内容。
当然,在古代自然是百善孝为先,所有父母之言都是要听从的。
不然,就是忤逆父母。
当然,这也是仲永成长路上的一大阻碍。
果不其然。
王安石将仲永之伤归结为:仲永出名后,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是的,在古代,一个世世代代耕田的农民,能会拿出闲钱去养一个什么活都不干的读书人吗?当然不会。
在娃儿能帮他赚些钱时,当然要尽力而为。
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嘛!
还有,就是和他一个屯的乡亲。
这一定是另外一个巨大的幕后推手。
一个个用钱币去乞求仲永的诗,使他的这个贪
财图利的父亲有利可图,扼杀了仲永求知的权利。
这不是买仲永的诗,这是在买仲永的命,他的天赋。
再就是这一乡的秀才们。
他们成功地将仲永的名声打响了。
多么厉害。
这又是仲永的一致命伤。
无可奈何,仲永又被推
上了风口浪尖。
或许是我想多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他自己。
他还太小,就将才华一展无余。
仲永应该藏拙的。
或许,等他在这个家有了说话的权利,他再
大放光彩,我认为这样,或许以后与他的结局会
大不相同。
其实,读了一遍又一遍,孰是孰非都变得各不
相同。
但愿,不要有下一个仲永陨落吧。
谁之过作文842字
谁之过作文842字《谁之过》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都会犯错。
无论是年幼的孩童还是成熟的成年人,都会因为各种原因犯下错误。
对于犯错的事情,我们总会想要找出谁之过。
在生活中,谁之过不仅仅是争论的焦点,更是平衡公正的标准。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学校中,在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上,人们总是希望找到一个“罪魁祸首”,一个责任人。
在面对问题时,很多人会急于找到谁之过。
我们却往往忽视了找到谁之过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原因。
寻找谁之过只能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事情发生后,对于这个问题的原因,我们很容易找到某个人。
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找到谁之过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
如果我们只是将责任全部归咎于一个人,忽视了其他人的问题,问题迟早会再次出现。
解决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只把问题简化为谁之过。
寻找谁之过往往导致冲突和矛盾。
当问题发生时,责任人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无论是家庭中的争吵,还是学校中的争执,甚至是社会上的抗议和示威活动,都是因为不同的人对谁之过产生了分歧。
这种分歧会使得问题更加复杂,解决问题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如果我们能够放下谁之过的争论,寻求共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很多矛盾和冲突都能够得到缓解和解决。
寻找谁之过容易让人失去机会和欣赏。
世间无人完美,每个人都会犯错。
犯错也是成长与进步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过于关注谁之过,会让人们对自己犯错的勇气和尝试新事物的动力产生畏惧。
而往往正是在错误中,我们能够发现新的机会和改进的方向。
我们应该看到犯错的人与事背后的潜力和契机,而非过度强调谁之过。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应该放下对谁之过的执着,而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策略。
只有通过合作与沟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当我们能够共同面对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付诸行动时,解决问题的道路就会变得更加平坦。
让我们摒弃对谁之过的争论,共同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出现问题谁之过
出现问题谁之过一、并非虚构某单位出现问题较多,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该单位组织开展了大讨论。
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出现问题究竟是谁之过?大讨论可谓声势浩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得出了三个结论性意见:一是决策者责无旁贷,二是管理层难辞其咎,三是执行层责任重大。
对于这一结论性意见,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反响均较大,纷纷发表看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各执一词1、决策层:单位成立了各类管理委员会,设置了专职管理机构,基层配备了专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工作一直是本单位的工作重心和优先位置,各项法规、制度、标准都明令要求执行了,单位决策层尽到了职责。
出现“被动局面”,完全是由于管理上出现了“磨盘式的管理——上转下不转”的局面造成的。
2、管理层:以部门为代表的管理层辩驳曰:今年做了大量的工作,下发了**个文件,转发了**个通知,通报了**起问题;组织各式培训班**次,培训员工达**个,深入基层检查**次,发现并消除了**隐患。
在日常管理中尽到了职责,出现“滑坡”是由于基层未能正确处理好进度、安全、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未彻底克服低标准、老毛病、坏习惯、意识差、技能低,有法不依,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麻木不仁,违章蛮干所致。
3、执行层:我们严格按照管理规章办事,班前班后的工作要求,安全讲话,工艺参数、各类记录等都能认真填写。
我们尽到了职责,之所以出现了这些问题,完全是由于个别员工的违章,属于生产过程中的偶然现象。
三、耐人寻味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讨论的结果有一个“规律性”结论,即本人、本部门均已明确要求并认真执行了,问题均为“下面”执行中出现的偏差。
执行层既然已无“下面”可言,则将问题一概推至没有争辩能力的“违章”者身上。
如此,单位出现问题,致使形势“滑坡”之过应该有谁来承担不言可喻。
四、以期共鸣上述申辩虽不乏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的自我开脱、强词夺理之词,但也并非毫无道理。
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是否真的尽善尽美,无可指责了?回答自然是否定的。
遗祸人间谁之过的意思
遗祸人间谁之过的意思《遗祸人间谁之过》意思:留下灾祸给人间,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呢。
这表达了对造成危害和不良后果的行为的反思与追问,强调了对责任的探究和对根源的思考。
赏析:“遗祸人间谁之过”这句话充满了对一些不良现象或事件背后原因的探寻,它引发人们去深入思考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灾祸的产生,是个人的私欲、群体的盲目,还是社会制度的漏洞等等。
它带有一种强烈的批判性和反思性,让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灾祸的表面认知,而要去挖掘更深层次的缘由。
作者介绍:关于作者具体信息不详,这句话可能是众多思考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人所发出的感慨。
运用片段:例子 1:哎呀呀,你看看这社会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到处都是坑蒙拐骗,这遗祸人间谁之过呀!就好比那骗子骗走了老人家的养老钱,这多可恶啊!难道那些骗子就没有良心吗?他们怎么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呢!这到底是谁纵容了他们呀!例子 2:你说这环境被破坏得这么严重,遗祸人间谁之过?是那些只知道赚钱不管环境的企业吗?还是我们每一个不注意环保的人呢?就像那随手乱丢垃圾的人,他就没想过这会给地球带来多大的危害吗?我们怎么能这么不珍惜我们的家园呢!例子 3:瞧瞧这战争带来的苦难,流离失所的人们,这遗祸人间谁之过?那些挑起战争的人难道不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吗?这和那故意纵火的人有啥区别呀!难道就为了他们的利益就要让这么多人受苦吗?这也太不公平了吧!例子 4:看看现在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自私自利、冷漠无情,遗祸人间谁之过?是不是我们都太麻木了,对这些不好的现象视而不见?就像那些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的人,他们怎么就不想想自己也会有老的一天呢?这社会到底怎么了呀!例子5:想想那些食品安全问题,危害人们的健康,遗祸人间谁之过?是那些无良商家为了赚钱不择手段吗?还是监管部门的失职呢?这就好像给人们吃毒药一样啊!我们还能放心地吃东西吗?这责任到底该谁来担呀!。
养不教谁之过?
养不教谁之过?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
”意思是:仅仅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而今天,我却看到了一幕幕养而不教的画面,谁之过?我不好说,但我很为这些孩子痛心。
今日是小学一年级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我作为面试组的成员参加本校招生工作。
面试组的所见所闻,使我对孩子们的学前教育忧心忡忡。
【01】在第一天面试的200多名学生中,仅有1人会背诵《满江红》及《沁园春》这样的经典之作,其余大部分孩子都停留在背诵《春晓》和《咏鹅》的水平,还有一部分学生压根就没有接触过古诗词。
我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家长,家长也许从小就没有带领孩子诵读经典的意识和习惯,或者说家长有意识但没有时间和机会。
而像这样的经典诵读我个人觉得从小就应该开始了。
像我儿子,现在两岁半,《三字经》能够背到“养不教父之过”这一句,另外还能说很多成语。
我是坚持每天给孩子读书的。
【02】面试中仅有约二十分之一的学生认识“圆柱体”,其余大部分学生说这是圆形,还有一小部分说是椭圆形。
更别提“三棱柱”了,没有一个学生认识,都说是三角形。
我设置这个题目要考查的不是学生,而是学生背后的家长,因为圆柱体的积木几乎所有的孩子从小都玩过,那些玩过但却不知道名字的孩子一定是家长没有告诉孩子这是圆柱体。
这就说明家长没有“生活即教育”的意识,在学前教育阶段错失了很多教育的契机。
另一个“三棱柱”形的积木,也是儿童常玩的,但没有一个人知道名字,说明我们的家长也不知道这种积木的形状应该是“三棱柱”。
这个问题就是家长的个人文化素养问题了。
很巧的是,在我给一个孩子面试的时候,正好我们的督学孙主任来巡视,他看到我准备的这几块积木说:他三岁多的外孙女能够完全正确说出这些积木的形状。
原因何在?因为孩子的姥爷孙主任是资深的数学老师。
这就是家庭教育的巨大差距。
【03】面试看图说话的测试结果更是差点让语文老师晕倒,只有个别学生能发挥想象描述看到的画面,其余均惨不忍睹。
面试组教语文的同事伤心地对我说:你看看这以后我们作文教学的压力有多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之过?
王建昌
某人养了只鹦鹉,经常“咳嗽”,便带它去治疗。
却发现鹦鹉是平时学主人咳嗽而已,原来真正“有病”的却是主人自己。
这则有趣的小故事引发了我的思索:为什么主人会先先想到是鸟的“过错”,而对自身的毛病无所察觉?凡事该如何正视“谁之过”这个问题。
推而广之,我们平时常会犯这样的错误:每当事情弄糟时,大都会想到“这是别人的过错”,“我怎么会错呢?”却很少人坦率承认:“这是我的错!”中国有古训:“静坐常思已之过”、“责人不如责已”!但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
一个人面部有污点,常常自己不能发觉;倒是别人脸上的污点,却能一下子就看得非常清楚。
后为人们发明了镜子,才初步“纠正”了这种“偏见”。
唐朝的代宗皇帝,有几句很好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我们多数人凡事先追究别人而先不察自身,正是因为身边或心中缺少一面光明正义的“小镜子”。
这种惯性的思维是人性普遍的弱点。
也是引发矛盾和失败的根源之一。
楚霸王项羽身败乌江,“尚不觉寤而不自责”。
只会悲叹:“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他忘了正是自己一贯沽名钓誉,在鸿门宴上放掉了自己的劲敌刘邦,而后又刚愎自用,连唯一的谋士范曾的忠告也不听,才造成了兵败身死的下场。
反
之,如果他能像刘邦那些察纳雅言、集思广益,加上自己的雄韬武略,何愁霸业不成。
这就是凡事不责已,反责于人的历史教训。
相反,史上凡能责己之过,善于重用进谏忠言的人,无不从中受益:齐威王勇于责已,听从邹忌讽谏而“战胜于朝廷”:楚庄王放下自己的架子,采纳谋士伍参的计谋而打败了强大的晋国军队,报了“城濮之战”遭败的国仇;国力薄弱的刘备,信任诸葛亮,“三顾频繁天下计”而成就了蜀汉帝业。
唐太宗纳魏征忠谏而营造了“贞观之治”的光辉业绩。
从小方面而言。
也有则小故事:有两个家庭,一个老是争吵不休,另一家则十分和睦。
别人问起来,前者回答:因为我们一家都是“好人。
”遇到问题,我没错,都是别人的错。
后者答:我们一家都是“坏人”,遇到问题,都是“我的错”。
我们平时工作、学习时,和同道们发生点矛盾,也许在所难免。
当们总认为是别人不对的时候,是不是该联系那则主人和鹦鹉的故事,换种角度考虑问题了?
正视自己,树起心中的镜子,凡事先察已身,那么,自己可以减少过失。
发现已之过后,“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严于律已,宽于待人”。
必能获得一种精彩出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