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丽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所属课程:语文
所属专业:大专物流
授课课时:2课时
设计人:许华丽
学校名称: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大港办学点
设计说明:《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也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
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
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
因此我把品味现代诗歌艺术上的“三美”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为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感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设计中紧紧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自己的设计思路:1、需要设置什么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如何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走进作者,认识新诗。
3、使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会欣赏新诗、鉴赏新诗。
4、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
5、教师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读、析来突破重难点。
使学生逐渐掌握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的方法。
此教学设计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机智的应变能力。
一、教学内容分析:
此篇诗歌在高职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2篇。
语文课程标准“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能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可以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以及日常生活、职业岗位与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语文能力”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单元的要求: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及艺术手法的表现力,具有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高职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主题是“飞扬的诗情”。
是现代诗歌阅读与欣赏单元。
是从多姿多彩、琳琅满目的中外现代诗歌中挑选了几位诗人的代表作,通过对它们的欣赏,让学生感受青春的激情与梦想,领悟对祖国和土地的挚爱,体会自然的美丽和爱情的美
好,接受精神的熏陶,也会领略诗人们精湛的诗歌艺术。
《再别康桥》在第一单元中是第2首诗歌。
第一首是伟人毛泽东的名作《沁园春.长沙》学生们充分感受了伟人青春的激情与梦想。
《再别康桥》是一
首文人表达离愁别绪的现代诗歌。
是作者徐志摩表达离别时对母校殷
殷挚爱和深深依恋之情的作品。
表达方式比较独特,与其他著名的离
别诗有所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从而
学习诗歌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三、教学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对现代诗歌提出的要求设计三维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
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
3、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
4、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阅读积极性。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
解读文本。
“以讲带读”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5、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感悟诗人情感。
6、教学重点:品味现代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四、学生情况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对文人的爱情故事比较有兴趣,教师为了激
发学生学习兴趣从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描写的爱情故事入手
对作者的情感生活进行介绍,所以,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
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
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也不深刻。
对意象中体现的情感也很难准确把握。
对诗歌中独特的表现手法也很难感受。
教师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五、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六、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
“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教师通过运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对这首诗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
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从而理解诗人笔下的意象所体现的情感。
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六、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方案:知识目标达成用练习检查、其他目标达成用用表格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师评)
口头作业:熟背全诗
口头讨论:根据《再别康桥》这首诗歌的题目,
许多人便认定它是抒写诗人对母校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后又有人
认为是在追忆流逝的岁月和永不再来的恋情的甜蜜旧梦。
你的看法呢?
书面作业:写作题3、今天,我们感受了徐志摩
的离情别绪,其实,离别是没有时空界限的,它会超越历史,不觉来
到我们身边。
月假结束,要与父母告别;高中毕业,要与同学分别;
出差在外,要与亲人离别。
你最喜欢怎样的告别情感和告别方式?让
我们把动人的离别留下来,一起分享好吗?写作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项目
评价等级
A B C D
自评
对本节课知识的兴趣浓厚较浓厚一般弱本节课独立思考的习惯强较强中弱自信心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多较多一般少理解别人的思路,与同伴交流的意识好较好一般弱在知识、方法等方面获得收获的程度高较高一般低
同伴互评
本节课发言的次数多较多一般少本节课发言的质量好较好一般差本节课课堂练习的正确性高较高一般低
师评上课听讲的专心程度专注教好一般有时分
心
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高较高一般低课堂发言反映出的思维深度强较强一般弱
课堂发现问题的角度多较多一般少
课堂发现问题的能力强较强一般弱在评价等级下,相应的栏只选一项,打“”
评价说明
七、教学反思:
1、课堂思路明确。
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由浅入深地剖析诗歌。
基本实现课前制
定的既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有一定的收获。
2、尊重学生的思考。
从学生的角度总结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展开想象,感悟意境;鉴赏诗歌是,先说出诗人传达的情感,在探究这种情感的怎样表达出来的,让
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3、
,
5、课堂气氛活跃
6、基于上述优点,这堂课曾荣获第五届全国语文教学艺术与观摩大赛一等奖。
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
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
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
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
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梦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是“爱”“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爱”,“找寻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个“自然崇拜者”。
而康桥,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梦想,他觉得,在康桥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读者才更能体会他将离去时的忧伤。
(4)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
(这一节,应该结合第一节来鉴赏,难道仅仅是为了呼应第一节吗?)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
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
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是因为作者的豁达,而是源于对康桥的挚爱,源于对康桥的依恋。
“不带走”是因为无须带走,康桥已经深深烙进作者的心底,何须带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2.对比古人写的离别诗句,鉴赏《再别康桥》的独特意境。
(1)学生讨论:你会为离别创设怎样的情境?
(鼓励学生发言,让他们各抒己见)
(2)列举古人写的离别诗句,分析他们的共同特点。
①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相同之处是:离别情绪感伤沉重。
(3)对比分析,《再别康桥》创设的离别情境的特点
①离别的对象特别
②离别的气氛轻松
③选择的意象新颖
《再别康桥》创设的情境清新飘逸,体现了“新月诗派”的创作特色。
五、结语
徐志摩先生没有来得及为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难,坠落于泰山脚下,年仅35岁。
正如他写的另一首诗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
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会有这样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永难忘怀的记忆而常伴人生。
徐志摩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诗歌将永存于人们的心中。
板书设计离别的对象——特别(云彩)
离别的气氛——轻松(轻轻、悄悄、沉默)清新飘逸
选择的意象——新颖(金柳、新娘、青荇)
评价与反思
一、课堂设计的优点
1、尊重学生的思考
导入新课的时候,先从一首耳熟能详的诗歌开始,从学生的角度总结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展开想象,感悟意境;鉴赏诗歌是,先说出诗人传达的情感,在探究这种情感的怎样表达出来的,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功的喜悦。
2、课堂思路明确
由导入传达方法,由情感引发鉴赏,由比较分析意境,这堂课思路明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由浅入深地剖析诗歌。
3、实现三维目标
这堂课较好地完成了课前制定的既定计划,基本实现课前制定的既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
4、课本钻研深刻
设计者对课本的钻研较为深刻,在很多地方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对“新娘”这个意象的解读,对“不带走一片云彩”的理解等方面,都表现出设计者的刻苦钻研精神。
5、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问题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学生乐于参加课堂讨论,发言也比较积极,思路更为活跃。
6、基于上述优点,这堂课曾荣获第五届全国语文教学艺术与观摩大赛一等奖。
二、课堂设计存在的不足
1、对诗歌内容的分析过多过细,忽略了对诗歌的反复诵读。
2、相关知识介绍过于丰富,知识容量太大,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
整个课程标准或单元(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所授内容中重点和难点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