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农民工对社会排斥的认知——基于对北京市农民工的个案研究
都是 同乡人带过来的,不信任其他地方 的 人,也不原意招其他地方 的人 。 ( )对政治排斥的认 知 二 所谓政治排斥指农民工被排除在享有 时 ,一天才挣四块五 ,现在每 天要挣五六 十块呢。……工资比较合适 ,如果觉得不 各种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之外 ,这些权利 合适就不来这儿打工了。今年我们工地上 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参与社会的管理 山东人和 四川人来的少 了,因为他们觉得 权 、集会和结社权 、言论 自由权 、人身 自 来北京打工不合适 ,还不如在 自己家里工 由权 等 。 作 呢 。 ” 1“ 、 对选举不关心” 调查发现, 民 。 农 实 际 上 ,只要 不拖 欠 工 资 ,农 民工 很 工 很 少 参 与 城市 选 举 活 动 ,很 多 人几 乎 没 多时候并没有觉得受到 了不 公正的待遇。 有在选举中投过票 ,他们普遍认为参与选 这是由于农民工对 自己在城市里的工资收 举活动根本没有什么用。 入不 是 以城 市 人 的工 资 水 平 ,而 是 以农 村 被访者 4:村委会选举时 ,我们几乎 的收人情况以及在城市里的同辈群体为参 都在外地打工,基本上不回去投票 , 由 就 考框架 的。还有 ,他们对 工资 的看法和其 家人代投了,再说 ,也觉得投不投无所谓 以前的收入有关。 随着 国家经济 的发展 , 的 事 儿 。… …在 城 市 里 也 没有 参 加 过 什 么 农民工的收入 比以前有大幅度提高 ,因此 选 举 ,无 所 谓 了 … … 。 农 民工 对 当 前 的 收入 还 是 比较 满 意 的 ,并 2“ 、 没有人替 我们说话” 政治排斥的 。 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政治体制 中缺乏代言 没有表现出与城市居民相 比而产生的相对 人来表达 自己的需要和抗议 ,农 民工也明 剥夺感 。 2、“ 出来就 是赚钱 的 ,不 是来花钱 显意识 到了他们缺乏相应的渠道和途 径表 的” 被访者 1 。 :我们一天的伙食费是 7 块 达 自己的需要和 抗议 。 被访 者 2:觉得 不公平 也没有 办法 钱 ,除 了 吃饭 ,每 个 月 的 支 出 也就 10元 O 左 右 ,主要 用 于 抽 烟 、喝 酒 和 一 些 基本 的 啊?你给谁说去?就是说了 ,谁听啊? 生活用品 ,没有其它的花销。其实 ,花多 被访者 3 :我们说话没有用 啊?当官 少钱 都是 自己说 了算 ,但是 一般也 不乱 的怎么会听呢? 花 ,出来就是赚钱来了。 3 大政策是好 的,就是一些当官 的 、“ 可以看 出,农民工每个月食品支出约 不好好执行” 调查发现 , 。 农民工意识到 自 20 , 1 元 除了吃饭 , 每月消费支 出 10 0 元左 己的财产权和人身 自由权很难实现 ,但是 右 ,消费结构单一 、水平低 。但是农民工 他们把原 因归于具体政府人员在政策执行 对 自己的消费 水平和消费结构没有抱怨 。 上发生的偏差 , 而不是政策本身 。 在 他 们看 来 ,消 费主 要 是 用 来 满足 生 理 需 被 访者 1 :国家政策没有错 ,都是那 要的 ,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消费对于满足 自 些当官的和企业老板不好好执行 … … . , 尊 、社 会 交 往 以及 自我 实 现 等 高层 次的 需 城管的太厉害了 ,他们一来就把那些摆地 要的意义 ,也没有意识到 自己被排斥在城 摊 的人吓坏 了,忙着跑 ,跑得慢的人 的东 市 的 主 流 消 费 活动 之 外 。 西就会被没收…… ,一些警察很粗暴 ,对 3 只能干体力劳动” 被访者7 我 我们大 骂 !国家规 定不能拖 欠农 民工工 、“ 。 :“ 的职责就是打工 ,家里逼着我干。大老爷 资,但是一些企业根本不执行。 们儿就只能干壮工。端盘子行吗?干什么 ( )对文化排斥的认 知 三 活和个人能力有关系,像我们这样 的人没 所谓文化排斥指农民工被排斥的主流 有 文 化 ,就 只 能 出 卖体 力 ” 。 文化价值观念之 外。文化排斥主要表现为 被访 农 民工 不仅 明显 地感 觉 到 自身 的 对农 民工的歧视 以及农民工与城市居 民的 人力 资本对劳动机会的限制 ,也认识到 了 文化 隔 阂上 。 社会关系 网络 ( 社会 资本 )对 就业机会 的 1“ 、 有歧视 , 但我们不在乎” 农 民工 。 影响。他们认识到社会关系不仅具有积极 的确感受到了城市对他们的歧视 ,但是他 的作用 ( 尽管这种作用是有 限的) 而且认 们对城市歧视的感受与外人的理解有很大 , 识 了社会 关系 网络 的封 闭性和排外性 。 的不 同。 被访者 6 :在我们工地上 ,来 自不同 被访者 3 和城市人没有什么接触 , : 不 省 的人工资是不一样 的, 的高 , 的低 , 歧 视 我 们 。 有 有 比如河 南 的壮 工 就 比我们 低 1 0块 ( 每 被访者 5 :城市人看到我们就躲得远
农民工城市定居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北京市的实证调查
一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引 言
农 民工 城 市 定 居 问题 属 于 农 村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问题 ,从 国 际 经 验 来 看 , 劳动 力 的流 动 行 为 与 定 居 行 为 一般 是 同 时发 生 的 [。 “ 然 而 由 于 “ 业 优 先 ”经 济 发展 战略 下 以户 籍 为 核 心 的一 系 列 特 工 殊 的制 度 背 景 ,使 我 国 的 城 乡 二元 社 会 结 构 呈 现 出 典 型 的双 层 刚 性 ,进 而 使 我 国农 村 劳 动 力 转移 呈 现 出完 全 有 别 于其 他 国家 和 地 区 的流 动 性 而 非 迁 移 性 特 征 [,诞 生 了 “ 民 工 ”这 一 特 殊 的社 2 】 农 会 群 体 。农 民工 在 城 市 定居 方式 选 择 上 , 存 在着 “ 庭 迁 移 式 ” 家 与 “ 家 庭 迁 移 式 ” 两 种 定居 方 式 ,其 中 “ 非 家庭 迁 移 式 ”概 念 为 本 人 依 据 焦 必 方 ( 9 9 的 “ 居 式 集 中 ”与 熊 彩 云 ( 0 6 19 ) 定 20 )的 “ 居 转 移 ”, 结 合 自身关 于 农 民工 的 异 质性 假 设 提 出的 概 念 。 定 它 包 括 以下 两 层 含 义 : 一是 强 调 以家 庭 为 单位 的城 市 务 工 与 迁移 行 为 ,即 与 配 偶 子 女共 同迁 居 城 市 的 务 工行 为 。二 是 强 调 以 永久 性 定 居 转 移 为 目的 , 即转 移 使 农 民工 的户 籍 和 永 久 居 住 地 都 发生 了改 变 , 不 再 是城 乡之 间 的长 期 流 动 。两 种 方 式 的 出现 , 反 映 了 农 民工 群 体对 于家 庭 情 感 与 责 任 、社 会关 系 、子 女 教 育 发展 等 非 经 济 收 入 因 素 的诉 求 ,反 映 了新 的 经 济社 会 发 展 背 景 下 农 民 工群 体 更 高 层 次 的社 会 需求 。因 此 研 究 农 民工 在 两 种 城 市 定 居方 式 上 的 选 择 意 愿及 其 影 响 因素 ,研 究 农 民 工在 城 市 迁 移 与 定居 过 程 中 的 高 层 次 需求 ,可 以为 城 乡 发 展 政策 的制 定 提 供 相 应 的参 考 和 建
空间隔离与集中化生存方式:城市农民工与市民的社会距离研究
区位性 隔离 虽然 是经 济 因素造 成 的, 人 们 却是 迫 于经 济压 力 自觉选 择 的结果 : 自愿 性 隔离则 是 由
作者简介 : 卢国显(96 )男, 16- , 社会学博士,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 系副教授, 研究方向: 农民工社会距离问题。 基 金 项 目 : 文为教 育部 人文社科 基金 项 目 社会 距 离: 市流动 儿童 的社 会融入 与教 育政 策的适应性调 整”项 目 本 “ 城 (
指 出 . 据 同心 圆理 论 , 底 层 的地 位 群 体 生 活 在 根 最 城 市 中心商 业 区附 近, 最高 层 的地位 群 体则 远 离 市
梯 姆 斯 fi s认 为 , 体 的 公 众 认 同(u l Tmm ) 个 P bi c ie ty以及 他 的 阶 级 归 属 感 , 由与 他 经 常 互 动 d ni 1 t 是
对 其 进行 表达 的核 心词 汇 就 是社 群 隔 离 。社 群 隔 离 , 指 由于社 会 群体 之 间存 在社 会距 离 而导 致 社 是 会 群体 隔 阂 和疏 离 的现 象 。社群 隔 离 分 为三 种类
重 要 因素 。肯 劳 奇 ( rh m C・ ilc ) 指 出 , G a a K noh 也 地 理 孤 立 ( oai ) 对 社 会距 离 有 很 大影 响 。【 i lt n 也 s o 帕
《 肃行政 学院学报}0 1 甘 21 年第 3 期
社会治理与建设
空 间隔离 与集 中化 生存 方式 : 城 市农 民工 与市 民的社 会 距 离研 究
卢 国显
( 国人 民公 安 大学 治安 系, 中 北京 103 ) 0 0 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路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246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的路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李翯河北衡水中学摘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外来人口的数量逐年攀升,城镇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水平,对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这些进城的新市民虽然身份改变了,但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以及社会资本都未完全适应城镇化发展。
尤其是对于我国首都北京,存在大量的社会融合问题。
因此,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探讨如何让北京市外来人口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为进一步增强城市外来人口市民化水平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人口市民化;发展路径1 引言新型城镇化的第一步是解决人口的户籍问题,当前基本上通过暂住证的方式进行解决,新型城镇化的第二步,是解决这些进了城市的外来人口如何留在本地。
当前中国有两亿人口外来人口还没有实现市民化,虽然他们的身份改变了,但是他们的小农观念和乡村生活习惯仍然没有发生变化。
这些外来流动人口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通常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会扎堆在一个地方集聚打工,然后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在本地接受教育,他们很少回到以前的老家,实际上这些人已经构成城市的常住人口,但是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始终与城市本地人享受不平等的公共服务,也就是未真正地进入市民化阶段[1]。
在人口市民化阶段,常住的外来务工人员,通过自己勤奋的努力和打拼逐步在城市获得户籍身份,在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无差别化的待遇,真正地实现人口市民化的目标。
当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们不再强调人口的数量增长,而更多强调的是人口的质量增长,让居住在城市的人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因此,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应该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抓手,无论是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增添城市经济发展新活力,促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还是从解决农村广大剩余的劳动力,实现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我们都应该促使这些在城市有稳定工作和居所的外来人口定居下来,并最终使其融入城市社会与生活。
从社会距离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_李伟东
从社会距离看农民工的社会融入李伟东(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100101)[摘 要] 本文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指出,农民工对城市生活和城市认同程度很高,但对城市居民的评价不高;对于城市生活中被区别对待和排斥的感觉不强烈,但对于与城里人的差别感觉较强烈;对于城市生活方式适应得比较快,没有多少自卑感,但对城市人际关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
[关键词] 农民工;社会距离;社会融入;社会适应[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054(2007)06-0071-06[收稿日期]2007-05-14[作者简介]李伟东(1972-),男,黑龙江肇东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农民工与城市关系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农民工问题的重要关注点。
根据分析的视角不同,朱力从社会适应的角度提出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心理适应问题[1];米庆成提出了农民工的归属感问题,指出农民工对城市存在地域上的强认同和群体上的弱认同[2];王春光提出了农民工的社会认同问题[3];郭星华等应用社会距离理论,/通过考察行动主体是否愿意与其他人或者其他社会群体交往,来测量社会成员对于他们之间或者他们与其他社会群体成员之间距离的感觉0[4],这些研究都试图通过对社会距离的说明来解释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
通过测量,郭星华等发现,与第一代农民工因为制度原因的非自愿性隔离不同,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自身的理性选择而处于一种/自愿性隔离0状态。
本研究认为社会距离对于研究农民工的社会融入问题是一个非常有启发的视角,以下将以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为基础,通过对在京农民工社会交往中的主观感受来评价其社会融入的程度。
本次调查地点为北京朝阳、海淀、丰台和东城四区,调查方式为随机访问,调查对象为从事商业、服务业的农民工,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34份。
调查涉及了41个职业,其中拥有少量资本、从事自由职业的样本有139个,包括小商贩、裁缝、修理人员等;以出卖劳动力为主的人口有389个,从事保姆、保安、保洁、导购、送水工等职业。
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意愿更强烈吗?——基于北京市的实证分析
体特征 ,社会 ,制度这 四个方面进行 定量分析影响农村 迁移
现有研 究在探讨农 民工返 乡的影 响因素时 ,多从个 体特
如受教育程度 、年龄 、性别和婚姻状 况等 )和外在 因素 劳动力 留城和返乡 意愿 的主要 因素 。戚迪明 ( 2 0 1 3 )以城市 征 ( 如就业及收入现状 、融入状 况、家乡就业环境等 )探讨。故 化为背景 ,构 建农 民工 回流决策模 型 ,并对农 民工 回流 决策 (
一
1 3 —
0 l 3 年2 月 国内学者针对农 民工返 乡意 愿进行了大量研究 。学者主 省三个 中部 地区的农 民工流 出大省 。调查 时间为 2 l O目至 3 月 l O日。在 2 0 0份 调查 问卷 中 ,剔 除 3 0 个 无效 样 要从外部环境和 家庭个体特征分析农 民工返乡意愿 。其 中赵 最 终有效样本数为 1 7 O 个, 有效率为 8 5 %。 亮等 ( 2 ∞9 ) ,肖冬 华等 ( 2 0 0 9 )在金 融危机 背景 下分析农 本 , 在 调查 样本 中男 女 比例接 近于 1 : 1 . 6 ,有返 乡 意愿 的 l O 6 民工返 乡的意愿 ;于水 等 ( 2 0 i 3 )以空心化 为背景进行 回流 4 " 百分点 。具 意愿 的研 究 。而林 善浪 等 ( 2 0 l 1 )研究 家庭生命 周期对 于农 人 ,其 中女性农 民工 的返乡意愿 要高于男性 4 0 % ,未婚比例 约为 8 1 % ,年 村劳 动力回流 的影响 ;叶静 怡等 ( 2 0 1 1 )从人 力资本 、非农 有初 中以上学历的样本 数将近 8
有6 2 . 3 5 %的样 本选择返 乡。通过 实证 分析得 曲】 生别、平均 月收入 、劳动合 同签订情 况对 其意愿存在 显著 负影响 ,归属感和是 否有对象或配偶对于其意愿有显著正影响 ,家乡就业机会和居住满意度等 因素影响不显著 。
童心的距离:对农民工子女与市民子女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第 六 次全 国人 口普 查 结 果 显 示 ,北 京 市 常 住 人 口为 1 9 6 1 . 2万人 ,与 2 0 0 0年 第五 次全 国人 口普查相 比,十年 间 增加 了 6 0 4 - 3万人 ,增 长 4 4 . 5 %。其 中 ,外省 、市来京人 员 7 4. 0 5 万 ,占常住人 口的 3 5 . 9 %。随着北 京市 流动 人 口的大
会 距离 ,他从交往状态 、交往意愿 、接纳预期 以及调试结果 四个维度进行测量 ,发现绝大多数流动人 口子女经常且愿意 与城市学生交往 ,并且预期城市学生对他们持接纳态度 ,两 类 学生之间的社会距 离非 常小 , 社会隔离 的代际传递不明显。 许 传新的研究打破 了传统 的认为两类儿童社会距离较大 的认 识 。或许我们习惯将农 民工与市 民的关系 “ 移植 ”到农 民工 子女和市 民子女身上 ,错误地认为社会隔离会代代传递 ,却 忽略了儿童和成人的高度异质性 。但是许传新 的研究也有其 局限性 ,他忽略 了进入公立学校之外 的流动人 口子女 ,而这 部分儿 童不在少数 。钟 涨宝和 陶琴受张海辉 研究 的启 发 , 对外来 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进行 了双 向度的社会距离测
理i 仑探索
青年 与社会
童心的距离 :对农 民工子女与市 民子女 社 会距 离的实证研 究
叶 小根
( 北京科技 大学
纪 竞 矗
1 0 0 0 8 1 )
文法学 院,北京
【 摘
要】 基于对北 京市农  ̄ L : r - 子女 的问卷调查 ,文章从社 会距 离的视 角分析 了农 g  ̄ : r - - 7 - - k - 对 市民子女 的融入状况及其
农民工与市民社会距离的模糊综合评价分析研究
根 据 各 自的权 重 ,得 到 主 观 距 离 和 客 观 距 离 的 评 价 向 量 ,如 下 最 后 再 由A (. , 0 4 = 0 6 . )可 以得 到 社 会 距 离 的次 评 价 指 标 的 一 种 语 言 描 述 , 用 V 示 :V V, :{ , 控 蚍 为表 V , V … ,v ) 其 中 v 代 表 第 i 评 价 结 果 , n 总 的 评 价 结 果 , 个 数 。 …为 了 更 为 直 观 简 洁 地 对 比 农 民 工 和 市 民 两 个 角 度 的 社 会 距 离 , 本 文 只 选 取 两 个 评 价 结 果 建 立 评 价 集 : V 高 , 低 ) ={ 。
【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引用 “ 社会距离 这一概论来解释农 民工和市 民的关系,但是,由于 “ 社会距离”的测量指标不易于定 量化,很多学 者的研究都停 留在定性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寻求一个定量化评价的结果。 【 关键词 】社会距离;模 糊综合评价法 ;农 民 ;市民 工
评 估 模 型 的 构 建 1 评价 指标 体 系 的建立 、 本 文 将 社 会 距 离 分 为 主 观 距 离 以及 客 观 距 离 ,亦 可 以 称 为 心 理 距 离 和 行 为 距 离 ,其 中 主 观 距 离 包 括 五个 测 量 指 标 : 信 任 程 度 ,理 解 程 度 ,情 感 倾 向 , 交 往 倾 向 以 及 交 往 心 理 舒 适 度 , 行 为 距 离 包 括 四个 测 量 指标 :娱 乐交 往频 率 ,私域 交往 频 率 ,同事 关系 密切 度 以及经 济 支 持 程 度 ,因 此 这 个 社 会 距 离 测 量 指 标 体 系 是 一 个 二 级 三 层 结 构 的 指 标 体 系 , 这 些 评 估 指 标 大 多 带 有 模 糊 性 , 因此 , 根 据 模 糊 综 合 评 价 ( u z )理 论 ,把 第 三 层 对 第 二 层 的评 价 看 成 第 一 级 评 价 ,把 第 二 层 F zy 对 第 一 层 的 评 价 看 成 第 二 级 评 价 , 从 而 构 成 一 个 二 级 三 层 的 模 糊 评 估 模 型 ( 图2 1 : 第 一 级 ,总 目标 因素 集 u ( , ; 第 二 级 , 子 目 见 —) u ,U) 标 因 素 U= ( , U ,U U , u. ,U , )和U= ( U u ,U , U ) 。 ,
“农民工困境”与困境中的农民工——以北京市为例
“农民工困境”与困境中的农民工——以北京市为例农民工困境与困境中的农民工——以北京市为例一、引言近年来,中国农村地区的农民工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困境,这给他们的生活和权益带来了严重影响。
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深入探讨农民工的困境与挑战。
二、农民工的现状与问题2.1 就业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往往面临着找工作的困难,有很多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
许多农民工遭遇工资拖欠、劳动合同不规范等问题。
2.2 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时,往往不能享受到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待遇,缺乏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基本保障。
2.3 子女教育问题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时常常面临诸多困难,择校难、学费负担重等问题使得他们难以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2.4 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后往往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中的边缘地位,他们的权益保护与城市居民存在差距。
三、对农民工的支持与保护措施3.1 就业扶持政策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工就业,包括提供培训、创业支持等,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
3.2 社会保障政策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力度,推行农民工工资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措施。
3.3 教育支持政策加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支持,提供公平机会,确保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
3.4 法律保护政策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法律保护,通过完善劳动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四、农民工问题的解决策略4.1 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提高法律保护的力度,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4.2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与权益保障。
4.3 加强社会组织与企业合作、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4.4 提高农民工的素质与技能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生活水平。
“农民工困境”与困境中的农民工——以北京市为例
“农民工困境”与困境中的农民工——以北京市为例在北京市,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们却面临着各种困境,这些困境不仅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困境。
尽管他们在北京城市中从事着各种工作,但他们的就业机会却受到各种限制。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而且工作条件也比较差。
由于缺乏社会保障和职业培训,他们的工作稳定性也较差,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
农民工的居住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困境。
他们往往只能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居住条件也比较差。
他们往往需要支付高昂的房租,而且居住环境也比较拥挤。
由于缺乏户籍制度的保障,他们的子女往往无法在城市中享受到公平的教育机会。
第三,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困境。
他们往往缺乏法律知识,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他们的工资往往被拖欠,他们的工作时间也往往超过法定工作时间。
由于缺乏社会保障,他们在生病或受伤时很难得到及时的帮助。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北京市,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困境。
他们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而且工作条件也比较差。
由于缺乏动的影响。
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一些低技能的工作。
这是因为他们大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
因此,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或者简单的技术工作,如建筑工人、清洁工、搬运工等。
这些工作往往收入较低,工作条件也比较差,可能需要在户外高温或者高空作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较差。
他们往往没有正式的劳动合同,也没有社会保障,因此很容易受到经济波动的影响。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他们可能会被裁员,导致失业和收入的减少。
而且,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他们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可能会遭受拖欠工资、超时工作等问题。
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也是一个重要的困境。
他们往往没有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因此在生病或受伤时很难得到及时的帮助。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领域的新力作
农民工城市融入社会学问题研究领域的新力作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工成为了城市中一个重要的人口群体。
农民工的到来,不仅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如何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成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体,成为了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为此,社会学家们开始了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教育、职业、文化等,以下,我们就来看一下发表于《社会学研究》的一篇最新研究。
这篇研究的作者以北京市六环外的一个加油站为调研场所,从加油站的农民工员工中抽取了40人进行了访谈。
研究主要探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社会中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研究发现,农民工在城市融入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是语言问题,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语言障碍成为很多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其次是文化差异问题,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时,面临着文化差异的问题,如习俗、习惯等,这些都让他们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
另外,在职业方面,农民工通常从事的是一些体力劳动工作,这些工作不仅辛苦,而且收入也很低,他们很难在城市中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
最后,在情感方面,农民工在城市中会面临来自社会的歧视,这些都让他们难以获得城市的认同感。
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首先是教育问题,研究建议对农民工进行语言和文化教育,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其次是职业问题,研究建议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让他们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
最后是情感问题,研究建议提高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建立起他们的社会认同感和融合感,让他们在城市中感到自豪。
总的来说,这篇研究既探究了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的问题,同时又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
这些解决方法不仅体现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农民工在城市中融入提供了实际的指导意义。
举家外出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需求及制度构建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的开题报告
举家外出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需求及制度构建研究——以北京市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他们辛勤工作的背后,也面临着生活困境,特别是一些家庭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由于长期离家,产生了诸多生活问题,包括失去家庭支持、社会孤立等。
因此,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制度。
北京市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同时也是大量农民工聚集的城市之一。
然而,由于北京的生活水平较高和生活成本较高,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指数也受到较大影响。
因此,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探究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需求及制度构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将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探究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需求及制度构建。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探究农民工举家外出的现状和问题:本文将分析北京市农民工在举家外出方面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如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为后续制度构建提供依据和参考。
2、分析北京市现有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制度:本文将分析北京市针对农民工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实施情况,为后续制度优化提供参考和启示。
3、探究制度构建及完善方案:本文将以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为基础,提出北京市农民工举家外出的最低生活保障需求,并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可望达到以下预期结果:1、全面了解北京市农民工举家外出的生活现状和问题,为制度优化提供依据和参考。
2、分析北京市现有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和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实施情况,为后续制度优化提供参考和启示。
3、提出针对北京市农民工举家外出的最低生活保障需求,并对现有的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为政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农民工和市民作为受传者的信息传播内容之分析——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之间信息传播内容的实证研究
农民工和市民作为受传者的信息传播内容之分析——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之间信息传播内容的实证研究
李红艳;安文军;旷宋仁
【期刊名称】《图书与情报》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文章通过对北京市民与农民工之间信息传播内容的分析认为,农民工与市民由于在城市中朋友圈子、职业性质、居住关系等因素,二者之间的信息传播基本处于零星而非系统的状态,工具性信息成为二者之间信息传播的主要信息类型.并得出结论:农民工与市民群体内部的分化已经超出了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而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化更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现实问题,它对中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一体化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页数】5页(P44-47,62)
【作者】李红艳;安文军;旷宋仁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政治认同方式的实证研究——基于C市农民工的调查与分析 [J], 侣传振
2.农民工城乡之间社会流动的功能分析——基于湖南省凤凰县山江镇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J], 龙平智;尹斐
3.网络口碑信息传播动机与内容表达实证研究 [J], 柴海燕; 郑妮靖
4.中间选民理论在农民工市民化政策制定中的运用——基于武汉市436位农民工的实证研究 [J], 徐建玲;刘传江
5.非货币化收益视角下教育培训对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效应——基于苏州市农民工样本的实证研究 [J], 崔玉平;吴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乡村到都市 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
从乡村到都市: 融入与隔离———关于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的实证研究郭星华储卉娟【内容提要】本文试图引入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 的概念,运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新生代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正在逐渐增大,他们缺乏主动介入城市生活的积极性,并且感觉与城市生活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日趋隔离,社会距离的增大使得民工群体自愿选择结成自己的社群网络,并以此与城市生活产生隔离。
本文对社会距离增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新一代民工的身份认同变化、城市居民的刻板印象以及传统网络的存在是社会距离增大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社会距离新生代民工自我隔离改革开放近30 年来,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可以这么说,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乡镇企业的崛起和城乡社会流动的频繁构成了我国农村社会发生的三大重要社会变化”① ,而毋庸讳言的是,除了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之外,这三大变化联合作用的一个很现实的结果就是民工问题②。
学界对民工潮的形成有不同的看法,乐观的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有了新的渠道,悲观的看法是城市由此而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
而现实将走向何方?“实际上主要应当看这部分人能否最终融入城市生活,并在城市中确立合适的社会地位”③。
目前对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研究很多,但总结一下,大抵都基于以下两种不同的判断: (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民工正在一步一步地融入城市,这表现在季节性打工的比例正在降低,对家乡的依恋正在减少,相反,农民倾向于在城市中寻求更长期的发展。
(2) 民工与城市生活存在深刻的隔阂,它们虽然在城市生活,但是仍然依赖传统的社会网络,而这种依赖,在大批农民移居城市并以同乡群体为皈依所建立的,称之为都市里“村庄”———移民飞地(Migrant Enclave)的现象上得到充分的显示④。
这两类研究对于民工融入的判断完全不同,但都有相应的事实支持,也都有扎实的分析,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呢?本文试图引入社会距离( social distance) 的概念,运用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民工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
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调研
城市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调研——基于北京市海淀区的调查分析【摘要】农民工问题已经上升为我国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而该群体在城市的融合程度则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
鉴于此,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对农民工和城市居民进行个案访谈和抽样调查。
根据调查结果,两个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社会距离,而农民工群体却由于交往圈子的同质性,过客意识等原因,融合度受到影响。
同时,笔者认为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度与其是否经历有次序,有级别的阶梯性迁移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并提出实行制度准入,政府引导,促进逐级有序流入,同时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与农民工子弟的基础教育是解决融合度问题的最有效,最根本途径。
【关键词】融合度鲍嘠德社会距离量表阶梯性迁移同质群体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农民工问题已经上升为我国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
对于农民工,维基百科上的定义是这样的:农民工,又称民工,中国大陆特有词汇,简言之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打工作为谋生手段的社会群体的总称。
农民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首先,体现在其身份的游离性与边缘化上。
农民工,顾名思义,户籍在农村,但是却又长期工作在城镇,可谓“似农非农,似工非工,亦农亦工”。
身份的游离,导致这些城市里的农村人处于一种“非农化了,可是却未城市化”的尴尬处境。
他们吃在城市,住在城市,为城市带来了活力,解决了城市劳动力供给的诸多问题,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促进缩小城乡差距,推动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农民工已经具有城市工人的基本特征。
可是,由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所滞留的许多体制上的问题,诸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农民工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到他们所工作、生活的城市中去。
此外,由于受到现行体制的误导,农民工往往被城市居民刻板为没文化,素质差的“泥腿子”、“二等公民”。
由此引发了诸如农民工归属感失却,易于产生相对剥夺感,难以融入到城市生活中,乃至不得不借助非法途径进行宣泄等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甚至当这种情绪得不到有效合理疏通时,会演变为一种社会情绪,进一步威胁社会的长治久安。
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评价及其比较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超大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满意度评价及其比较分析--以北京市为例汪昕宇;陈雄鹰;邹建刚【摘要】The megacities faced the problem of balancing retaining a certain amount of migrant workers and 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scale. Reasonable measuring the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who are the new blood of the labor force in cities, is benefit for objective reflecting the employment status and realistic demands, and providing support for promoting the migrant worker employment quality in megacitie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model and assessment scale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Beijing based on survey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working environment, profession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pportunity, rather than salary level,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other study results;the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level of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s relatively low, the un⁃satisfaction is mainly associated with changing job opportunity, increasing salary opportunity, promotion opportun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boss; there is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 betwneen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the employment satisfaction of the post 90s migrant workers is remarkable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post 80 s migrant workers;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position andmarital status have a significant factor on employment satisfaction.%超大城市面临稳定保有一定数量农民工劳动力和控制人口规模的平衡问题,合理评价城市劳动力新生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有利于客观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状态与现实诉求,并为超大城市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提供支持。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优秀
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优秀调查背景:近年来,大量的农民工从乡村来到城市,在城市开始了寻梦之旅。
梦总是美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他们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为社会付出了廉价的劳动力创造了大量的财富,然而在陌生的大城市仍然处于“边缘”状态。
他们干的是工人的活,身份却还是农民,他们很难融入城市生活,在城市里的生活状态不容乐观。
调查目标:借着这次跟着老师做调研的机会,对农民工的生存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进一步了解农民工在城市中为何生存如此困难。
调查时间:20xx年8月1日-4日调查对象: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方式:走访、交谈、问卷、查看新闻、报纸调查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小月河及周边农民工聚集地近年来,随着北京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北京,他们干的是城市人不愿干的最脏、最重、最险的活儿,他们为社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的工作,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权益以及很多方面仍然让人堪忧,他们的生活现状牵动大多数人的心。
海淀区小月河及周边是农民工的聚集地,在这次调查中,我们深入了解进城务工者们的现状,与农民工们交谈了解他们的一些基本情况,深入他们工作生活的地方感受他们的现状。
现状将此次调查的结果报道如下:一、个人基本情况他们大多数并没有要长期留在城市的打算,并且认为限制他们留在城市的主要因素是没有归属感或没有户口,他们觉得出来赚钱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去的,觉得能留在城市好好生活那是想都不敢想的一件事儿。
因府为了首先保障北京当地人的利益而缺乏公正的对待外地人尤其是农民工,最典型的或许就是北京的户口策了。
因为这种严谨的策,导致很多外来人口几乎不可能获得北京户口,这样,即使常住在北京一辈子,也不被认为是北京人,更得不到因为有户口而有的策优势,譬如获得社会福利,保险,教育,就业等。
这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就是一种不公正。
当然,从府管理的角度看,为了控制北京当地人口,有必要加大对户口策的管理,否则会导致北京人口的剧增。
可是,府却不能仅仅依靠户口的有无而施行两种甚至几种不同的策,对外来人口在各方面生活上施加限制,实际上这是一种自私的作为,只让那些农民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却不让他们享受发展的成果,将果实全部保留在自己的囊中,这难道不是一种自私吗?二、就业特征在北京的农民工在从事着建筑和服务等诸行业,因而在小月河小吃街及建材一条街上极少能看到本地人,大多数都是外来进城务工人员,所处的工作岗位大多都是无技术的工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力劳动者,也有一部分是做些小本买卖,比如街边移动小吃摊、水果摊、地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传统∞, 还有语言能力、 偏见和歧视 、 文化异质性@和教育水 平@ 因素都会创造和维持社 等
会距离 。隔离 (er ao) Sg gtn 也是产生社会距离 的重要 冈素。一方面它本身就是距离 , e i 另一方
面它 的存在导 致 了人 与人 之间 交 往 的阻 断 , 而 产 生 心 理 隔 阂和 文 化 差异 。社 群 隔 离 与社 从 会距离 之间也 具有一 定联 系固。
感受, 如爱 与憎 、 渴望 与厌恶 、 同情 和敌对 , 如信 任 、 又 理解 、 同情 、 容 、 宽 偏见 与歧 视 。社 会 距
离又分为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 、 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④ 。依据交往双方熟识程度 , 又将社会距 离区分为近距离、 中距离 、 远距离 。美 国社会学家博格达斯 ( S・ oa u ) E・ B g d s 提出的“ 会 r 社 距离测量法” 使得对社会距离的研究走向实证化道路。 , 影响社会距离的因素有很多, 有制度 、 礼会地位或职业地 位差异 因素㈣ , 也有文化差异 、 隔离和居住时间等因素。制度与社会地位在对社会距离的影响上是相互关联 的。首先 , 同一 地位的阶层之间经常来往 , 地位 团体之问会保持一定 的距离 , 交往有一定的排斥性和限制 性。通常同一地位者相互通婚 , 相互往来凹 。地位团体经常使用法律 和常规 或抑止性规范凹 来维持地位。特定社会的二元体制和户籍制度对社会距离也有很大影响 。文化 差异或义化 上的异质性是导致社会距离的又一重要因素 , 如城市生活方式踟 、 文化残 留(e nn ) 文 r at 凹、 m s
-
l・
维普资讯
属 于农 民工 范畴 。所谓 市 民 , 是具有城 市户 口的 、 城市 工作和 生活 的社会 成员 。 就 在
制度就是约束社会团体和个人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它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
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公布的各种制度 , 如户籍法 、 城市劳动法等。非正式制度主要指的
是对制度起决定作用的态度和偏好, 在这里主要指偏见、 歧视和同情 , 以及情感偏好 。 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的文化程度或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资源
占有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和等级。本文主要以经济资源的差异和等级即经济地位来代表社会 地位 。经济地位指经济领域中群体或阶层之间在 资收入、 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差异。本文将
表1
客观距离指标 变 量 指 标 变 量
社会距 离的指标体 系
主观 离指标 指 标
租房行为 经济支持
语言交流
娱 乐 行 为
是舌租房 是否借钱物
是台聊天
是否 娱 乐
社会信仟 社会 解
情感f 向 } 页
交 往 崽 愿 Leabharlann 是否说心里话 是 有隔『
是台喜欢对方
维普资讯
我 国大 城 市农 民工 与 市 民
社 会距 离 的实 证研 究①
以北京 市 为例
卢 国显
一
、
中西方社 会 距 离理 论 的研 究综述
距离首先是一种物理学上的空问概念。美学家用来比喻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模糊 性和非真实性 , 认为距离的大小可以产生不 同的美学感受 。心理学家将之解释为主观感受 ,
月收入作为经济地位的测量指标。 所 溶社会距离, 就是因为制度限制、 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地位差异 而造成的人 与人 、 群体与群
体之间在态度 ( tt e 和行动 ( eai ) Atu ) id Bhv r两个层 面上的亲 近 ( eres和疏 远 ( l ees 的级 o N ans) Co ns) s
将对象与人 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称之为心理距离 , 并认为最合适 的距离 就是那种最小 而尚未消失的距离④ 。心理距离又被称之为人与人之间存在的一道心理屏障 。后来社会学 家将心理距离发展为社会距离 。社会 距离被定义为“ 存在于集 团与个人之间的亲近程度” , 是一种可以测量个人和一般社会关系的理解 、 同情与亲密的程度和等级。 礼会距离可以区分为礼会接触的等级和主观感受的等级。接触类型有身体接触与社会 接 触、 内群体接触与外群体接触 、 初级接触与次级接触等 。接触的形式往往对应一定等级的主观
住房 、二 意 愿 等 1作
子女交往 家中做客
朋 友 数量
子女娱乐 是否做客
多 少朋 友
偏见 婚姻意愿
对治安 、 环境 M 的归 对贡献 、 便利 的观点
( ) 究假设 二 研
.
本 文依 据 中西方学 者对社 会距离 的研究 状况 推演 出如下研 究 假设 :
假设一: 非正式制度假设。正式制度就是闰家公开在全 围颁布的各种规章制度 。非正式 制度就是带有倾向性的偏见与同情态度。非正式制度假设推断 : 对农民工偏见程度大、 同情程 度低的市民与农民工的社会距离大于对农民工偏见程度低 、 情程度高的市民。 假设二 : 社会地位假设。本研究将社会地位假设分为相似性假设( i — e yo e s和 Lk m pt s ) e h hi 声望假设( r tehpt s ) P sg yo e s两个子假设 。相似性假设 指出, 民工或市民喜欢与社会经济 e i hi 农 地位相当的人交往 , 地位相同的群体之间的社会距离小于地位有差别的群体之间的社会距 离。 声望假设指出, 农民工或市民喜欢与比自己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交往。具体而言 , 对于农民 工而言, 他们更加喜欢与比自己地位高的市民交往 ; 对于市 民来 说, 地位高的市民与农 民丁的 社 会距 离小 于地位低 的市 民与农 民工 的社 会距离 。
别( r e) Ga s和等级( er s 。态度或偏好( tt e r re ne 所对应的距离称之为主观社会 d D g e) e Atu e r c ) id oP fe 距离圆 。本文所指的社会距离就是人与人 、 群体与群体之间, 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否定性
和同情性 的态度 、 相互理解和信任 的程度和交往频 率。社 会距 离 的测量指标 见表 l 。
二 、 念 、 设 与 调 查 概 假
( ) 一 主要概 念的 定义和 操作化
学术界对农 民工 、 市民等概念有不同的定义。在这里农民工指来 自 农村 、 具有农村户 口而
在 城市 工作 和 生活 的社会成 员 , 进城 农 民”、农 村 进 城务 工经 商 人 员 ” “ 村 流 动 人 口” “ “ 、农 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