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5f82d551e79b8968022670.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积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并能借助笔记回忆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练习和交流,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能用其造句。
3、“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通过观察发现说明书写得不清楚的地方,并将其改一改。
4、能在积累中发现“高山流水”“天籁之音”“轻歌曼舞”“行云流水”“画龙点睛”“笔走龙蛇”等形容不同艺术类型的成语的特点。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1)积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
(2)“日积月累”中的成语,分别形容乐曲动听、技艺巧妙、文章生动。
重在朗读、运用。
2、语言、文字运用(1)“词句段运用”包括2个方面的内容:交流与戏曲有关的词语、修改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
(2)“交流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编排了三行词语。
(3)“玩具小台灯制作说明书”列举了一份说明书,引导学生根据图片修改说明书。
课前准备:1、预习提纲(1)课前让学生借助资料,查阅关于戏曲的词语。
(2)课前让学生准备制作小台灯的工具材料。
(3)课前让学生查阅关于“日积月累”里的成语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积累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并灵活运用在课堂学习中。
2、能交流与戏曲有关的词语的意思,并选一两个写句子。
3、培养学生做课堂笔记的习惯,积累运用与戏曲有关的词语。
教学流程:一、国粹演绎入课堂,戏曲自绕行云飞1、京剧表演。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段表演。
睁大你的双眼,张开你的嘴巴,尽情欢呼吧!请班级内京剧爱好者表演《说唱脸谱》。
(提示:在学期伊始的社团活动中可针对性培养几位京剧小演员。
)2、提问引词。
师:观看了这么精彩的节目,老师想请大家用一些关于戏曲的词语介绍或评价你所看的《说唱脸谱》。
老师举个例子:没有人与京剧小演员唱对台戏。
课件出示:没有人与京剧小演员唱对台戏...。
预设:生:①这些小演员说台词真是字正腔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0a9e1eef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9a.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XXX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伯牙善鼓琴》一文,所讲的内容对七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因为小学的课外阅读里有现代文的《伯牙绝琴》的故事,七年级上册音乐书里有《高山流水》的乐曲,相信有许多学生对内容都有所了解,所以在学生们熟悉和喜爱的前提下研究这篇文言文,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阻碍。
【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实词,可以准确的翻译课文。
2.熟读成诵,可以当堂背诵课文。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知己难求,知音难觅。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准确翻译课文,并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传说故事的内涵及其蕴含的深刻含义,体会作者要表达的知己难求、知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音难觅的感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流程1、解题导入:1.上学期学过的《卖油翁》里说“XXX咨善射”,谁还记得“善”是什么意思?2.今天我们来研究《伯牙善鼓琴》(板书课题)谁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个字。
(明确:先秦时期的有名乐师XXX擅长弹琴)XXX、读文识字:1.请同学们自在的朗读课文,初次感知一下《伯牙善鼓琴》。
在初读的时候,我发现有些同学读的比力踌躇,应当是有些字音在作怪,同学们一起看大屏幕,看看你会读吗?并且知道甚么意义吗?谁会谁上黑板写出来。
①辄穷其趣②卒逢暴雨③善哉④援琴而鼓⑤霖雨之操⑥更造2.解决了“拦路虎”,读起来就会流畅很多,大家再次放声朗读。
3.这次就比第一次声音大了很多,看来字词没问题了,那同学们,古人写文章是不加标点符号的,这去掉标点的文章你会读吗?谁来读读,你想读到哪里停就停,并且指名让下一位同学接着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c427730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8.png)
六上第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举办“琴棋书画觅知音”活动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围绕“艺术之美”这个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文言文二则》有两篇文言文组成,《伯牙鼓琴》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揭示了绘画要尊重事实的道理。
《月光曲》讲述了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来自丰富的想象力,更来自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介绍了马鞭、亮相等戏剧知识,表达了作者对京剧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自豪。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每个阶段的侧重点都不同。
梳理小学语文教材,可见“想象”在阅读训练方面有如下的编排设计: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感受,如感受童话、神话中丰富的想象。
二是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来运用,如四上边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来感受自然之美。
本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魅力,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伯牙鼓琴》引导学生根据钟子期听伯牙鼓琴时的想象,感受音乐之美。
《月光曲》引导学生根据皮鞋匠与妹妹聆听琴声时看到的景象展开想象,感受乐曲的美妙。
《京剧趣谈》生动记录了京剧舞台上的精彩瞬间,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舞台上的运用,体会京剧艺术的魅力。
本单元的写作训练要素是“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该要素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以及阅读训练要素都存在联系。
学生可以从《月光曲》《京剧趣谈》等课文中学会如何把重要部分写具体,如何表现艺术之美。
并通过写作中列提纲的方式进行构思,确定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部分略写,哪些部分详写。
二、单元学习目标综合考虑本单元读写训练意图和学生学习实际,单元学习目标可梳理如下:学生将知道:1.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各种艺术可以带给人美的感受。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f7a08a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9f.png)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友谊或艺术欣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伯牙与子期的相识、相知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另外,在小组讨论中,我尽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和交流。但从成果分享来看,有些小组的讨论还不够深入,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适时给予他们启发和指导,提高讨论的质量。
此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有时会分散,这也提醒我,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要不断创新,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尝试引入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趣味性故事,或者设计一些互动性强的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文言文。
举例解释:
在讲解文言文词汇与句式时,以“鼓琴”一词为例,解释其在古代的乐器演奏背景下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以及它在文中的用法。
2.教学难点
-文言文词汇的准确理解:六年级学生对于一些生僻的文言文词汇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如“巍巍乎”、“洋洋乎”等。
-文言文句式的运用:如主谓倒装、省略等句式,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时可能难以掌握。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文言文的基本概念。《伯牙鼓琴》是一篇描绘深厚友谊和艺术共鸣的文言文,它展示了古代人文精神和音乐文化的魅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伯牙鼓琴》这篇课文。通过伯牙与子期的故事,体会友谊、艺术欣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运用,以及课文所表达的友谊和艺术主题。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fa4f0fa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40.png)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熟练朗读课文,正确运用带有情感色彩的语句;2.了解汉字发展历程,掌握一定的汉字知识;3.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感悟祖国的壮美山河;4.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品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二、教学重点1.掌握汉字的发展历程;2.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色彩;3.了解祖国的壮美山河,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及情感色彩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板书法、课堂讨论法、听说训练法、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板书“祖国的山河”,引导学生思考祖国的壮美山河,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祖国山河的名称和特点。
2. 学习新词汇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学习新词汇。
在课堂上,结合图片讲解生字的读音和含义,让学生在发音上有准确的把握。
3. 探究汉字发展历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根据课本内容对汉字发展历程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出汉字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认识汉字的重要性和汉字保护的必要性。
4. 朗读课文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齐声跟读课文,理解其中的情感色彩。
随后,让学生分小组角色扮演,再次朗读,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会。
5. 开展讨论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开展讨论,探究文中的感情色彩。
比如:“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你是怎样感受到这种情感的?”等等。
6. 总结反思通过总结讨论的结果,让学生再次认识到祖国的壮美山河和汉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崇尚汉字的意识。
六、教学反思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学习新词汇,为后续课堂进行创造了好的条件;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能够自我探究,并在合作中得出结论。
体现了教育中“启发引导,因材施教”的理念;3.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课文中有了更多的情感投入,活跃了课堂气氛;4.采用“总结反思”的形式,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祖国的认知,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弘扬中华文化有积极作用。
简要总结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汉字的认知和对祖国的认知,更加明确了汉字的保护和传承的必要性;通过朗读课文、小组讨论等形式,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最后通过总结反思,让学生在情感上有所升华,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ab07a5d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8b.png)
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七单元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教学设计。
该单元的主题是《故事里的道理》,旨在通过学习故事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教学内容包括故事阅读、课文分析、生词学习、语言运用等。
本教案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故事中的道理,明白故事背后的寓意和价值观念。
-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提高词汇积累和语言运用能力。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通过故事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念,通过故事传递正能量和积极的思想。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教授故事中的道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寓意和价值观念。
-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阅读和分析故事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故事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通过故事启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 课本: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材。
-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 教学辅助材料:词卡、图片等。
2. 教学环境:- 教室布置整洁、宽敞,学生座位排列整齐。
-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方便使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具引入本单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问学生:你们喜欢听故事吗?故事中有什么道理可以让我们学到?2. 教学展开(40分钟)- 第一课时:故事阅读与分析a. 教师出示故事《小草的心愿》,让学生快速浏览故事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堂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堂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a80538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97.png)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堂设计课时安排:- 课时一:导入新课,呈现研究目标- 课时二:研究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 课时三:进行课文分析,讨论主题和情感表达- 课时四:进行写作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课时五:总结回顾,评价研究成果课堂活动设计:课时一:导入新课,呈现研究目标1.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如通过图片、故事、问题等方式引入主题。
2. 呈现本单元的研究目标和重点,让学生了解将要研究的内容。
课时二:研究课文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1. 分组阅读课文,每组讨论并概括故事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2.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解释。
课时三:进行课文分析,讨论主题和情感表达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表达。
2.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互动交流。
课时四:进行写作活动,巩固所学知识1. 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如相关图片、作品片段等,引导学生展开写作。
2. 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和提纲写作,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主题和情感。
课时五:总结回顾,评价研究成果1. 进行小组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共同评价和欣赏。
2. 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回顾本单元的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附件:本文档中所述内容为一份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课堂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分析和写作等活动。
课堂设计包括导入新课、学习课文内容、课文分析、写作活动以及总结回顾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并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教案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b11703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b5.png)
统编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复习教案文章没有明显的格式错误,但是第五段中的“观点:谬矣。
”这一段需要删除,因为它是一个标题而不是一段完整的话。
另外,第六段中的“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可以稍微改写一下,比如“这句古话告诉我们,耕种要问奴仆,织布要问婢女,这是不能改变的。
”改写后的文章如下:2019年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复教案复目标:1.掌握15个生字和12个词语的书写。
2.读懂小古文,领悟其深刻含义。
3.理解《京剧趣谈》的主要内容和条理性,感受京剧的魅力。
4.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5.掌握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的内容。
复过程:一、本单元专题为“艺术之旅”。
二、分享你最喜欢的课文,为什么?三、复《文言文二则》1.XXX的琴艺超群,他能通过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感。
2.樵夫钟子期“善听”,他用“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来评价XXX的琴声。
3.从“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和“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可以看出子期是XXX的“知音”。
4.XXX因子期去世而“破琴绝弦”,表达了他的痛苦和思念。
5.牧童对这幅画评价为“谬矣”,因为他认为斗牛应该是角斗而非掉尾斗。
这表现了牧童善于观察、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6.处士笑而然之,表现出他敢于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应战的精神。
7.XXX:“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这句话告诉我们,耕种要问奴仆,织布要问婢女,这是不能改变的。
四、复《月光曲》1.本文讲述了XXX为穷鞋匠兄妹弹琴,并为XXX创作《月光曲》的故事。
2.姑娘对弹奏《月光曲》感到困难,但又渴望听到XXX 自己的演奏,表现出她对音乐的痴迷。
3.姑娘说“不过随便说说罢了”,可能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话不太重要,或者是为了避免显得太过热情。
经过删除无用内容和小幅度改写,文章更加简洁明了,易于理解。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月光曲》教案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月光曲》教案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87ed2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59.png)
1.教学重点
-生字词的掌握:学生需要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盲”、“陶”、“琴”等,并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含义和用法。
-课文朗读与理解:学生需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深层含义。
-段落分析:学生应学会分析课文的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描述月光曲来展开联想和想象。
-情感共鸣: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月光曲》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欣赏自然美景时,是否有过被深深感动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乐与自然美景相互映照的奥秘。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月光曲》教案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月光曲》为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课文朗读、生字词学习、段落分析、主题思想探讨及创造性写作。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课文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生字词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盲”、“陶”、“琴”等,理解其词义和用法。
-词汇的深入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如“和谐”可以比作音乐中的和声,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概念。
-文本解读: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和隐喻,如月光曲不仅是音乐,也象征着人物之间的情感。
-创造性写作: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框架或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如“如果你是一位作曲家,你会创作一首怎样的曲子来表达你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月光曲》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音乐与文学结合的题材非常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对课文中的生字词和段落分析掌握得不错。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d9f125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7b.png)
【花架子价值的东西。也指开式主义的做法。
【对台戏】旧时两个戏班为了互相竞争而同时演出相同剧目的戏。后多以“唱对台戏”比喻双方发表相反的言论或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
【粉墨登场】原指演员化妆上台演戏。今多借指登上政治舞台(含讥讽意)。
比如,记录课堂上老师讲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可以帮助我们条理清晰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录课文《月光曲》中有疑问的地方,通过查找资料进行求证,可以让我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求真的习惯;记录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学会思考……
三、词句段运用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一些词语与戏曲有关。读一读下面的词语,和同学交流它们的意思,再选一两个说句子。
学具
准备
制作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这一单元学完了,现在,我们来到了语文园地这个版块,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的营养吧。
二、交流平台
本次“交流平台”要求大家学习做课堂笔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记忆,促进思考。
如何做课堂笔记呢?课堂上老师讲的重要内容、学习中有疑问需要思考解决的地方、听课时自己的想法等,都可以记录下来。这样做,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
一位同学根据下面的说明书,做成了图中的小台灯。小台灯有一处做错了,跟说明书写得不够清楚有关系。读读说明书,把写得不清楚的地方画出来,再改一改。
①图中小台灯的支柱从灯罩中间穿过,这是个错误。
②制作说明书的第3条“把铅丝的另一端插入乒乓球的小洞里”和“铅丝的头上用橡皮泥做一个灯泡”这两句话写得不是很清楚,描述不准确。
把铅丝的另一端,从乒乓球的顶端外面插入小洞里。铅丝的头上用橡皮泥做一个灯泡,安装在乒乓球的凹面底端。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整体设计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七单元整体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ac1a31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d.png)
1.教学内容: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艺术的魅力
2.单元知识结构:
本组教材以“艺术的魅力”为主题,编排了《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表现了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书戴嵩画牛》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月光曲》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京剧趣谈》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学生活动:
1.小组内交流字词句的含义。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中“好”读hào,是喜爱的意思。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中的“尤所爱”是“尤其珍爱”的意思。
“一日曝书画”中的“曝”在文中的意思是晒太阳。
2、学生汇报。
3、学生复述故事
活动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在组内解决疑难问题,获得更多的新知。呈现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就变得容易多了。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背诵或默写诗文片段,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祖国文字的优美。
②语言运用: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释题。
3.了解戴嵩。
4.简介作者苏轼。
5、师范读全文。指导课文朗读。 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6.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课文的叙述部分,同学读牧童所说的话,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3ebf347f1922791788e816.png)
单元目标:
1.正确读写字词,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还可从实际出发,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4.掌握习作提纲的写法;学会把感受、看法写下来。
单元重点:
学习本单元课文,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还可从实际出发,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阅读延伸与拓展:
推荐阅读《列子·汤问》
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第一课选编的是《文言文二则》,这充分说明文言文在我国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这篇课文比较适合儿童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含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很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课题:月光曲
电教89-90课时 电教总第89-90课时
个性增删补改
生字词:
1.正确读写“纯”“茵”“盲”“缕”“陶”。
2.学习掌握9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应)
重要句式: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分先生吧?”
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06cfcc994028915f814dc254.png)
(4)说话练习
师:如果你是伯牙,荡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你的心情是会怎样的?
预设: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师:后来,当你终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得的可以交流。
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5.师小结:这正是“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已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子期必得之)
预设:渴望有一个懂自己音乐的人。
师:当听到子期对自己心意的领会,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或会对子期说些什么呢?
预设:能听懂我的音乐、能听懂我的心声,您真是我的知音啊!
8.师: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引导再读课文2-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4)理解“知己”的含义
师:学到此处,我们能理解“凡伯牙所念,锺子期必得之”的含义了吗?
预设:它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四、品味知音之情
1.师: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太出,志在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锺子期赞叹的语句。
2师:伯牙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文言文、月光曲、京剧、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文言文、月光曲、京剧、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f102a8bb68a98271fefab5.png)
【精选】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单元概述【单元教材解析】本单元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主题编排教学内容的。
三篇课文分别是《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
其中《文言文二则》中,《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伯牙、子期之间令人动容的真挚情谊。
《书戴嵩画牛》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月光曲》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月光曲》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京剧趣谈》主要介绍了传统戏曲京剧中“马鞭”“亮相”等表现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和魅力。
“口语交际”通过聊聊书法,引导学生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
“习作”部分要求我们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拿手好戏。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
【单元教学目标】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4.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5.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单元重难点】重点1.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琴弦、谱写、莱茵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难点1.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感受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时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全单元教案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e5be61ac2f60ddccdb38a07b.png)
学交流。
5.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巍巍乎若太山。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ee15f5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0e.png)
语文园地(教案)教学目标1. 学习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2. 了解“亮相、行当”等12 个词语的意思,并选一两个说句子。
3. 修改说明书,练习把话写清楚。
4. 了解“高山流水、天籁之音”等12 个词语的意思,并背诵积累。
教学准备荣德基小学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学习如何做课堂笔记,养成做课堂笔记的良好习惯。
2. 了解“亮相、行当”等12 个词语的意思,并选一两个说句子。
教学过程Ⅰ交流平台,学习做课堂笔记师: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做课堂笔记,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记忆,还能促使我们积极思考。
那么怎样做课堂笔记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 自由读“交流平台”,边读边思考:课堂笔记可以记哪些内容?做课堂笔记有什么好处?2.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适时总结。
课堂笔记的内容:可以记录老师讲的重要内容、记录需要继续思考或查阅资料的疑问、记录自己在听课过程中产生的想法。
做课堂笔记的好处:①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
②有助于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③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
④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
⑤有助于促使我们思考。
【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有意识地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提炼归纳答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 课件出示拓展:做课堂笔记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Ⅱ词句段运用(一),了解和戏曲有关的词语1. 课件出示“词句段运用”第一部分的内容。
2. 尝试正确朗读词语。
注意读好多音字:行(háng)当行(xíng)头压轴(zhòu)。
3. 小组交流,理解这几个词语。
亮相:戏曲演员上下场时或表演舞蹈时由动的身段变为短时的静止的姿势,目的是突出角色情绪,加强戏剧气氛。
行当: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主要根据角色类型来划分,如京剧的生、旦、净、丑。
压轴:①一次演出的戏曲节目中排在倒数第二的一出戏,现也指一场演出排在最后的较精彩的节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单元教学初探一、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两篇故事一说音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
《月光曲》讲了贝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怀。
《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
《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
《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山……(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很好,很棒!)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
2:春天百花盛开。
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
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引导学生,升华情感,向课外拓展探究,既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感的理解和对人物情感的体会,又可以训练学生的拓展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对“知音”一词有更形象的了解,(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 巍巍)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 汤汤)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预设答案:失望。
寂寞。
忧虑。
渴望。
……)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
激动。
充满希望。
欣慰。
……)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
是人生的知音。
)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学生感情读文)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但课文最后一句。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
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 (板书:死 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真正明确伯牙和锺子期两人的默契程度,通过与一般人对伯牙的赞美作对比,知道只有两人的关系达到这种程度才能成为知音。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
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
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
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1.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
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
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
谁这么大胆?一位牧童!戴嵩的画错在哪儿?“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
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抓住机会点拨指导,再提出关键性的问题,随着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不断增加,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自然显现,可谓水到渠成。
备课素材【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句子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A.能达到一定的重量或长度标准B.脚C.值得2.伯牙破琴绝.弦。
( )A.断B.尽,穷尽C.极,极端的D.一定的,肯定的3.今乃掉.尾而斗。
( )A.减损,消失B.摇摆C.遗失,遗漏D.落下阅读能力大提升二、读《文言文二则》,选择正确答案。
1.俞伯牙和锺子期能够成为“知音”是因为A.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高山和流水的乐曲。
B.锺子期能听懂俞伯牙弹奏的所有的乐曲。
C.两人互相懂得对方的心思,关系十分亲密。
2.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能够指出大画家画上的错误,说明A.牧童有长时间细致的观察,比大画家更了解牛的情况。
B.牧童比画家聪明。
C.牧童的知识比大画家丰富。
D.大画家的画经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书戴嵩画牛》这则文言文,讲了牧童指出大画家错误的故事。
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或听过类似的故事吗?请你写出来吧。
参考答案一、1.C 2.A 3.B 二、1.C 2.A 三、略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本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贝多芬在1801年创作成功,是一首享誉世界的名曲。
月光奏鸣曲是贝多芬将它献给自己第一位恋人,并欲娶之为妻的桂齐雅蒂女伯爵。
然而当时他们已分手,贝多芬也正经受着失恋和耳疾带来巨大的痛苦,曲子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完成的。
奏鸣曲中包含着贝多芬至深的感情,是失聪的音乐家用心和灵魂谱写而成。
琴音轻推慢陈,如倾泻一地的月光,缓缓移至心房,照亮了那些许久不曾碰触的角落,勾起回忆联翩。
月光奏鸣曲一共分为三章。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幽()恬静()照耀()陶醉()苏醒()阅读能力大提升二、阅读下面的段落,完成练习。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的大海。
1.按原文填空。
2.下面不是比喻句的一句是()。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
③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3.用“”在文中画出实际事物,用“~~”画出联想的内容。
4.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1)(2)(3)5.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她从没看见过的景象?思维创新大拓展三、你还了解到贝多芬的什么故事?和大家说一说吧。
参考答案一、幽静安静照射沉醉醒悟二、1.水天相接微波粼粼一缕一缕恬静波涛汹涌 2.③3.略4.(1)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过轻纱似的微云(3)海面波涛汹涌5.因为盲姑娘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再一次听入神了,也衬托贝多芬创作的成功。
三、略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京剧趣谈》选入教材本单元,旨在使学生感悟艺术的高妙,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