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成才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篇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1 一、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大学生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积极在课外汲取传统文化知识,利用图书馆、计算机等资源,增加自身传统文化底蕴;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传统文化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文字,更应该在应用中继承与发扬。
大学生们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多学习掌握传统技能,比如空竹、风筝、汉服等;三、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多只限于知识分子们所喜爱,大学生们应积极宣传传统文化的精华,吸引更多的各阶层人士及外国友人,扩大传统文化的受众;四、在继承中发扬,在创新中传承: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之更实用、更贴近生活,才能更为百姓所接受。
大学生可以利用科技创新,将中药、印染等传统与医学制剂、电子印刷相结合,从而获得文化继承与经济创收的双赢。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2 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它与德育、智育、体育一起构成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相比较而言,审美教育是一种超越性、综合性教育。
它强调的是陶冶,是主体的主动参与和全身心的投入,让人体验美好,体验成功,体验快乐,体验崇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传承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教育素材和许多成功的审美教育范例。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种气是一种主观的精神状态,至大至刚,塞于天地之间,由内心集义所生(集义,犹言积善,指事情皆合于义。
见《孟子公孙丑上》朱熹注),不待外求。
后人把浩然之气理解为一种最高的正气和节操,爱国主义正是这种正气和节操的集中体现。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
谈中国文化传统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融合了千百年来的智慧和精华,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教育又将如何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中国文化传统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孝道、仁爱、忠诚、礼仪等价值观念,提倡“以礼治国”,弘扬“大同世界”的理想。
这些传统价值观念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教育中,可以通过儒家经典的学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历久弥新的特点,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民族的根和魂。
只有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文化自觉。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中国传统文化中涵盖了古代先贤留下的一部部智慧与教诲,为当代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启迪。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
在当代高等教育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教育的融合。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文化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可,国家也在大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融合、相互促进的发展理念。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大学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更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学习当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它与时代特征有机融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身各方面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现实意义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
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
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
《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
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个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上许多丰富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作用。
比如中国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为什么后来迅速衰落了呢?当时的中国面临三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一个是人口在半个世纪内翻了一番,从1.5亿猛增到3亿,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也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再一个就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痼疾,即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于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个经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生存的国际环境是强国、大国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国内环境是人口过剩,资源短缺。
我们既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若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靠谁呢?靠的就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智慧,靠的就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学习传统文化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修养,规范思想品德
二、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学习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礼仪道德的培养
扩展资料
1、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的以道德实践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自己对社会都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倡导应建立的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的协调有序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实践要义,时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
2、爱国主义作为传统文化的核心对大学生具有重大意义。
爱国主义思想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后一时代的人们总是把前一时代的优秀思想精华继承下来,而且有新的补充,发扬光大。
在新的时代,爱国主义的传承落在了我们这一代人身上。
经过世世代代的沉积、凝集、升华、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总是围绕着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这个中心。
3、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这种处贫贱而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精神享受,而此时的人格世界是一种安然、充实又自得的世界。
4、礼仪道德,是贯穿于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可以说是其他一切文化基础。
而以儒家为代表的封建道德,又是构成中华文化的主要因子,几千年来,人们一切生命活动,皆以其为基础。
“内修外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虽就死其犹未悔”等等。
这种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自身品格,有着重要意义。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作用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成长成才的
作用
中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和家庭观念。
在中国文化中,尊敬和孝敬父母被视为美德。
通过传统的家庭教育,青少年能够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懂得感恩。
这有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和团队合作精神。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礼仪规范。
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学习了各种礼仪规范,这让他们懂得如何以礼待人、懂得分辨是非、敬畏权威。
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了青少年的纪律性和责任感。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勤奋和坚韧的精神。
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人物都有着刻苦学习的精神,如孔子、李时中等。
青少年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会懂得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这种勤奋和坚韧的精神对青少年的学习和发展非常重要。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弘扬的美德也包括诚信、忍让和宽容等值得青少年学习的品质。
这些品质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解决问题,培养出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的能力。
总而言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成才起着积极的作用。
传统文化培养了他们的责任感、纪律性和团队合作精神;塑造了他们的勤奋、坚韧和诚信品质;培养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其作为培养青少年的重要渠道之一。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
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创新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她哺育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滋润着我们的文化精神,造就了华夏民族淳朴和善的民风。
她的神奇激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学子去探究,去求知,用我们擅长发现美的眼光去揭开她的面纱。
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六篇,欢迎阅读与保藏。
新时代大学生该如何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篇1”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
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
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育的高级专业人才。
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气,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续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详细的。
继续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
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乐观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乐观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思想道德、社会行为、审美情趣和学术研究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一、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仁爱、和谐、孝顺等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首先,仁爱观念使得大学生更加关心他人,善于帮助他人,形成了乐于奉献的精神。
这种精神可以在大学校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大学生在成长中更加充实与成熟。
其次,和谐观念教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注重建立和谐关系。
当代大学生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社会群体交往中,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避免冲突和矛盾的产生。
最后,孝顺观念让大学生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家人,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二、社会行为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个人修养,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强调礼仪之邦,使得大学生具备了良好的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
他们在拜访长辈、参加重要场合时表现得得体有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风采。
其次,传统文化重视公平正义,对大学生的公共行为产生了影响。
他们在社会实践中能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关注社会公众利益,并努力维护社会的公正和正义。
最后,平和与和谐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行为。
他们更加注重与他人的和睦相处,遇到问题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积极解决。
三、审美情趣方面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追求高尚的审美情趣,对大学生的审美品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内涵美,追求人文精神。
对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欣赏文学、艺术作品时,能够更加注重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表达,形成独特且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传统文化中讲究整体、和谐、均衡的审美观念,也影响着大学生对环境的感知与欣赏。
无论是在校园还是社会生活中,大学生都能够对自然景观和建筑艺术产生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升了他们对美的追求和创造力。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文/蒋鑫鑫(哈尔滨商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了无数先辈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智慧,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撑。
高校的教育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理论输出的有效主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去,不仅仅对更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意义,使传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和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除此之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课堂,可以丰富高校教育内容,还能使当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底气和文化骨气,让高校教育尤其是是德育内容涉猎广泛。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途径提高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中最深层、最持久的根基。
[1]一个国家的实力既包括国防科技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教育等软实力。
中国能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不仅仅源于我国有强硬的硬实力,还源于我国有庞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为我国新时代文化的文化渊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仍然具有作为精神支撑的时代价值。
党中央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倡导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嵌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要求教育者要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科学规范地遵循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原则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的方方面面。
[2]站在历史的长河中,方能看到远方。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课堂,既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创造性转化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必然要求。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其产生和发展与中国文明的进程道路以及中国古代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政治结构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五千年悠悠华夏文明史留下了内涵丰富且覆盖面广的传统文化,主要可归纳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价值遵循和理论指导。
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卫国的责任担当,“名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以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求学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良好社会风气。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学生成才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学生成才作者:崔高翔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29期甘肃通渭崔高翔各种中华传统的佳节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诗词歌赋也是中华的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主流,在中华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
当前,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华的传统文化受到了空前冷遇,出现了圣诞节重于春节,情人节重于七夕节的现象。
因此,应该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激励学生成才。
作为光荣的人民教师,身上肩负着将中华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重任。
在平时的教学与研究中,本人发现,从俗语、楹联、诗词曲赋、四书五经、传统美德、民风民俗及语法等各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入手,与语文教学结合,均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时间一长,师生都感到“中华文化,妙不可言”。
一、传统节日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 可近年来一些人为了赶时髦,过起了洋节日,传统的节日却忽略了。
圣诞节各大商场张灯结彩,圣诞老人站在门口迎接各位顾客,门口的圣诞树光彩夺目,商场里到处都是头戴圣诞帽的售货员……气氛煞是热烈。
情人节大街上处处是大幅的标语, 玫瑰卖得特别火爆……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七夕节,却显得冷落了。
于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对学生说:“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有什么风俗吗?”学生说:“家家户户举行一些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上人们互相庆贺,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
”我又引导学生说关于春节的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为了引起学生对传统节日的重视,我又告诉他们,我们的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清明节是祭拜祖先的,相关诗句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人们在这天的风俗是吃粽子、赛龙舟、插艾叶辟邪等。
七夕节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人们常用“两情若在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才的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才有什么意义?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色,以人为中心,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属伦理型文化。
中国的伦理文化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于中国人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于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对于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曾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
中国文化有世界上最发达的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这些伦理学说和人生哲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系统的美德,这些美德在封建社会被称誉为“君子之德”。
所谓“君子之德”就是中华民族古代理想人格所必备基本品德、基本素质。
我们对于这些传统美德给以创造性的转化,给予现代的科学解释,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新的美德,从而也就成为我们今天培养21世纪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基本追求、基本素质。
一、人格的内涵所谓人格,既是伦理学概念,也是心理学概念,它是对人的气质、涵养、价值的一种概括,其基本内容包括人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知识结构等重要因素。
毫无疑问,人格是以一定的文化与伦理为基础,渗透着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道德观、价值观的精神与导向,而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中。
所以,人格与人类的活动,与人类创造历史的实践,与推进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二、中国传统美德概述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美德,这些优良的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
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概括起来主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远大理想并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奋斗中国文化是特别强调理想和境界,境界也就是理想、儒家为中华民族设计了“天人合一”、“内圣外王”和“天下为公”的理想,道家设计了“道法自然”“、小国寡民”和“无君论”的理想,墨家提出厂“兼爱非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理想。
秦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过程中,或者用时代精神解释了这些理想,或者提出了新的理想。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研究。
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敬畏自然和尊重他人的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至关重要。
在职场中,一个道德修养高、具有人文素养的人往往更受欢迎,更容易取得成功。
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理念,例如儒家的思辨精神和墨家的实践主义。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思维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职场中更有竞争力。
此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规划。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命运观和事业观的培养,强调个人与社会、天命与努力的关系。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理解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和责任,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最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与国际文化和其他优秀文化有着丰富的交流与对话的价值。
在今天的职场中,跨文化交流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培养出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思考能力,更好地与多元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综上所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和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规划,以及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有助于学生在职场中取得更好的成就。
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学生的职业成功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机会。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力。
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论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泽被春秋、影响深远。
几千年来,哺育了炎黄子孙、激励了所有奋发有为者、造就了千千万万中华民族的脊梁,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法律政治逐步健全的今天,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依旧不失去其对当代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影响力。
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概述及其当代价值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到家、法家等多家伦理道德的精华。
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传统伦理道德曾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在一定程度上,它甚至于我们整个民族的血脉融为一体。
在相当长的时间长河里,并成为历代前人共同的价值观、人生观的评价标准。
到近现代,尽管对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一些具体问题还存在着矛盾和争议,但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许多东西都成为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道德观。
特别是儒家思想提倡的谦逊、诚信、仁义等,对大学生的成长及成才具有重大意义,不仅需要大学生继续传承,也需要将其发扬光大。
第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基本特征一、倡导整体和合精神,强调为社会、国家、民族效力的爱国主义的信念。
这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第一要义。
正是这样一种爱国主义献身情怀,支撑着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追求,始终视死如归,最终留下一段又一段可歌可泣的动人历史篇章。
二、推崇“仁爱”与人际关系和谐原则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特别强调要“推已及人”。
孔子曾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些都是积极的着处世态度。
在今天,这种思想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仁爱”就是要求我们保持一颗怜悯、同情和爱护的心,能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人际关系和谐历来为传统道德所强调。
传统道德要求我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人要谦和,但事事屈从;要尊重他人意见,但随声附和;要能容纳朋友缺点,但不任其堕落;要乐于助人,但不一切包办。
仁爱原则确立了我国传统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想想看,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懂得珍惜文化,更要把它发扬光大。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了解传统文化是基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甚至是民间故事,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比如说,唐诗宋词不仅仅是字句的排列,更是情感的流淌。
在一次文学课上,我读到李白的《静夜思》,那种思乡的情感立刻让我想起自己在外求学时的孤独。
文化就是这样,能打动我们的心,带给我们共鸣。
不仅要了解,还要学习。
书法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虽然现在大家都习惯用电脑和手机打字,但书法的美在于它的笔触和韵味。
每一笔都是心的流露,每一撇每一捺都有它的故事。
我身边有不少朋友开始练习书法,他们说在这个过程中,能找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其实,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它,我们可以培养耐心,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
再来,参与传统文化活动也很重要。
各类的文化节、传统节庆都是我们可以参与的好机会。
比如,每年春节,我们都会举行团圆饭、放鞭炮、贴春联。
这些习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更让我们体会到家庭和睦的重要。
在校园里,很多社团也会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我曾参加过一次传统文化节,现场的舞龙舞狮、古琴演奏都让我目不暇接。
看到那些年轻的朋友们热情地参与其中,我相信我们的文化一定会在他们的心中扎根。
其次,创新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途径。
传统文化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可以与现代元素结合,焕发新的生命力。
就像时下流行的汉服,不仅保留了古代的韵味,还融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
每当看到街上穿着汉服的年轻人,我的心里都会一阵暖意。
这不仅仅是服装的穿着,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了新方式。
通过短视频平台,许多传统文化的内容被以更轻松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智慧与能力。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至今的演变过程是中国人的生命历程。
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价值原则和生活方式是中华民族迎接各种生存挑战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记忆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们获取智慧与能力的重要渠道。
比如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善于吸收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学说,以丰富和发展自己,这被称之为“会通”之学。
《易传》中“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说的就是会通之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今天的大学生在学习各种文化的时候应该汲取的智慧,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还要扩大视野,力求文理皆通,学贯中西。
同时要善于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增强个人生存的智慧与能力。
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历史上许多丰富的经验教训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启迪作用。
比如中国历史上为人称道的“康乾盛世”,为什么后来迅速衰落了呢?当时的中国面临三个前所未有的难题:一个是人口在半个世纪内翻了一番,从1.5亿猛增到3亿,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态势也是历朝历代没有过的;再一个就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痼疾,即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于这三个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所以其衰落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这个经验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生存的国际环境是强国、大国林立,竞争异常激烈,国内环境是人口过剩,资源短缺。
我们既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同时也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如若在国际上立于不败之地,靠谁呢?靠的就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民族智慧,靠的就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培养当代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积极作用和影响(一)传统文化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
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作者:程芳芳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1期摘要: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做到不忘本。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人格特点形成有借鉴价值,而且对于大学生坚定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文化自信重要作用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1-0120-02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贵州代表团审议工作时讲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①中华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资源和价值追求,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支撑。
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的奠基之石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如果我们丢掉传统文化,抛弃我们的根本,就等于割断了我们前进的精神命脉。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之所在,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奠基之石。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对中华儿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具有大智;伦理上具有大善;艺术上具有大美;科学上具有大真。
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道家的“上善若水”等睿智的哲学思想,还是灿烂荣耀、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无论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好客之情,还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热爱和平、天下大同的思想;无论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的忧国爱国情怀,还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自强不息精神,无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塑造精神人格,培育文化自信的基石。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中国传统文化依然扮演着引领大学生道德观念、人文素养和思维方式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思维模式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念。
古代经典如《论语》、《大学》等对“仁爱”、“孝顺”、“诚信”等价值观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些思想观念贯穿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由此,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能够从传统文化中得到道德的滋养。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节奏加快,价值观碰撞频繁,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的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学习孔子的孝道思想,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注重家庭责任;通过学习《论语》中的“以诚为本”,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树立起真诚和信任的观念,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思维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对大学生的认知和思考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思维,强调宇宙观念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这种思维模式注重观察和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整体关系,培养了大学生的综合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相契合,启发大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积累和沉淀,重视传统知识的传承,使大学生习得稳定的知识结构,培养了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三、人文素养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文关怀和人际沟通,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起重要作用。
经典著作中有着大量关于关心他人、尊重长辈、友善待人的论述,这些思想理念培养了大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素养。
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念也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进行了独特的追求和品鉴,这些艺术形式富有中国特色,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35篇)
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35篇)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通用35篇)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篇1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
今天,我要演讲的主题是:弘中化传统文化,展名校学子风采。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
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的教诲激励和成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
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梁启超先生早就说过: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作为祖国未来接班人的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
因而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需要。
而中华传统文化有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优良传统,它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因此我们有必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指引着我们大学生前进的方向。
那么作为大学生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呢?我们孝敬父母,用一杯淡淡清茶,一句贴心的问候,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尊敬师长,文明礼貌,处处体现着我们礼仪之邦的风范;我们努力学习,敬业乐群、臻于至善,不断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虽然我们现在能做的只是一些简简单单的平凡之事,但是我坚信,润物细无声,终有一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定会深入人心。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
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大学生弘扬传统文化的演讲稿篇2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纵使时光如流水,年华似残花,不会变的是中华文化留给我们的精髓。
浅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浅谈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多年来形成并传承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重要文化,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精巧的艺术技巧深受中外喜爱。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将可以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
首先,通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学生可以增强自身的精神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蕴含着中国伟大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宏伟的精神,不仅促进了学生接受教育的信仰和道德观,还能唤起学生的尊严和荣誉感,激发学生的身体活力和精神状态。
其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宣传科学精神的有效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为根深蒂固的精神,蕴含着厚重的哲学思想,指导大学生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对自我优劣缺点正面态度、对真善美正义治理,是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的根本主义。
最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拓展课外视野。
大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可以在文化之间找到共性借鉴,从而增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文化的融合,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养,还能展示中国文化的更大影响力,构建中华文化复兴的愿景,为国家营造优良的文化氛围,从而发挥重要作用。
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人文素质。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建立工科女大学生“淑女教育”成才模式
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建立工科女大学生“淑女教育”成才模式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建立工科女大学生“淑女教育”成才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各行业中的参与度明显增加。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很多女孩选择了攀登科技行业的高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事业的成功。
然而,对于工科女大学生来说,除了技术能力的培养,我们也需要关注她们的全面发展和淑女修养。
传统文化可以成为她们培养淑女品质的底蕴,从而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淑女教育”成才模式。
首先,我们要明确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指社会长期形成并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括思想、道德、历史、风俗、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通过传统文化的研习和实践,工科女大学生可以得到精神上的滋养,培养起和谐、善良、优雅的淑女品质。
其次,工科女大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技术能力,但同时也应该注重修养和品质的培养。
我们可以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来引导她们全面发展。
首先,我们要注重修身养性。
传统文化强调修养和品德的培养,注重人的内在修养。
工科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圣贤的思想和故事,了解什么是仁、义、礼、智、信等伦理品质,并将之融入自己的成长过程中。
如孔子的“仁者爱人”和程颢的“三气感应性恒论”,都可以帮助她们塑造出友善、善良、有同理心的品质。
其次,我们要注重外貌修养。
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和外表。
工科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代典籍和经典著作中的礼仪规范和外表美化的方法,来培养自己的仪态和气质。
例如,《礼记》中有很多关于礼仪的描述,可以帮助她们了解什么是得体的形体和行为,如何穿着得体、举止大方。
在外貌修养的同时,也应注重健康养生,传统文化中的中医理论可以帮助她们建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再次,我们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文化注重人际关系和交往方式。
工科女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经典著作中的语言文化、礼仪规范和交际技巧,来培养自己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成才
[摘要]本文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从当前大学生文化道德现状、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及对如何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传统文化;发掘;大学生成才
1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成才中的价值体现
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智特点,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撷取精髓,有的放矢地进行成才教育,主要应当重点体现以下传统文化资源:
1.1 立志道远
古人把“立志”放在成才的首位,对学生进行文化道德教育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把志向比做人的灵魂,认为人不能没有志向没有灵魂。
墨子认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他要求弟子要立“强志”,以便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宋明理学家朱熹认为志向是人们的奋斗目标,没有了志向,人就失去努力的方向。
他说:“书不记,熟读能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唯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
”这都说明理想和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所以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立志教育,引导学生懂得个人理想志向同社会理想和社会需要的关系,肩负起社会重任,同时要克服“读书为父母”、“为自己”等思想。
志向远大,才能在对待个人和民族、国家利益上,达到“与利国家,而不为身谋”的高尚精神境界。
才能在义利取向上,“见义忘利,见危授命”、“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这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
1.2 律己修身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概括起来就是:以天人合一为哲学基础,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是一切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个人的修养,认为“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是做人的基础,而且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律己修身”的思想,其中以儒家文化为代表。
儒家文化代表人物孔子注意到道德教化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提出了“身心兼修”、“心正而后身修”的思想。
而只有通过律己修身,才能形成崇高的人格。
我国古代的圣贤之士都十分强调做人的操守,注重人格的历练和培养。
先秦儒家尤其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为和人格操守的磨炼。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先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我所欲也,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孔子和孟子的这些言论,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士注重人格修养的高尚情怀。
这种人格操守正是我们民族自强自立、不屈不挠精神的集中体现。
而先秦道家所提倡的抱朴守拙、淡泊超远、追求人生自由的思想,则是对儒家人格思想的有效补充,同样成为中华民族心理性格的基本特质。
“律己修身”的思想能最大限度地让人把社会道德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内心信念,并将这种内心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人性向善,使道德理性作为人的心灵支柱,从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使人保持做人的气节和人格尊严。
大学生如果缺乏对道德理性的追求,就容易失去精神支柱和生活的动力,从而走向平庸和沉沦。
因此,要加强大学生“修身律己”方面的教育,使成才教育更加有的放矢,更贴近学生的心灵,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在学生心灵中建立坚不可摧的道德防线。
1.3 无信不立
传统文化中认为“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不功,惠则足以使人。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品格,是必备的基本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道德起点。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客观存在。
因此,我们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之融入到每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之中,把诚信立人教育确立为成人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内容,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要利用一切教育阵地和教育场景开展广泛而深入的诚信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
还可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制度。
个人诚信档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应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其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使其了解到诚信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以此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和舆论环境,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让大学生在教化与熏陶中诚信立人。
有约束必有激励,可于每学期开展形式多样和主题丰富的大学生诚信评比活动,对优秀者给予表彰,树立诚信典范,并大范围进行推广宣传。
2 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具有鲜明的双重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而且往往从一个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这种复杂情况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需要我们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要尽可能地通过系统学习、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方式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以突出其目的性和倾向性,增强其积极影响的效应。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其消极影响,在许多方面存在着薄弱之处,对这些消极文化现象作为反面教材,有催人警省、策人深思之效。
我们应在引领学生了解、认识这些消极文化现象的同时,促其克服消极效应、影响。
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人们更趋于高尚,
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但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
继承是必要的,这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继承的。
当然我们反对无限拔高。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词,都是错误的。
在如何继承上面,也即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体系的对接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中其实早有精辟之论,首先,“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创新。
总而言之,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紧密结合当前党的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新的补充,也是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培养品德高尚的合格人才、提升整体文化品位所必须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
实践证明,高校思想素质教育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品德修为,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真正使学生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李东霞.当代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色紧张[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2]杨曦.高校“两课”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探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10).
[3]伍洁.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道德教育[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朱莉:对连云港中小型国际货代企业集群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