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6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_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频率法校正的基本原理: 利用校正网络的特性来增大系统的相位裕度,
改善系统瞬态响应。
校正装置分类
校正装置按 控制规律分
超前校正(PD) 滞后校正(PI)
滞后超前校正(PID)
校正装置按 实现方式分
有源校正装置(网络) 无源校正装置(网络)
有源超前校正装置
R2
u r (t)
i 2 (t)
R1
i1(t)
(aTa s
1)(Tb a
s
1)
滞后--超前网络
L'()
20db / dec
20 lg K c
1 1/ T1 2 1/ T2
设相角为零时的角频率
1
()
a)
20db / dec
5
1 T1T2
90
5 校正网络具有相
5
位滞后特性。
90
b)
5 校正网络具有相位
超前特性。
G( j)
Kc
( jT1
G1 (s)
N (s) C(s)
G2 (s)
性能指标
时域:
超调量 σ%
调节时间 ts
上升时间 tr 稳态误差 ess
开环增益 K
常用频域指标:
开环频域 指标
截止频率: 相角裕度:
c
幅值裕度:
h
闭环频域 指标
峰值 : M p
峰值频率: r
带宽: B
复数域指标 是以系统的闭环极点在复平面
上的分布区域来定义的。
解:由稳态速度误差系数 k v 1应00 有
G( j)
100
j( j0.1 1)( j0.01 1)
100 A()
1 0.012 1 0.00012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误差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误差分析
X i (s)
e(t)=μ(p)xi(t) εxo(t) x (t) - y(t) (t) =
i
X oi (s)
E (s )
(s)
Y (s)
N (s )
拉氏变换: E(s)=μ(s)Xi(s) -Xo(s)
G1 ( s )

G2 (s)
X o (s)
H (s )
ε(s) =Xi(s) - Y(s)
K1

K 2 xo (t ) s
解:(1)由于系统是一阶系统,故只要参数K1K2大于零,则 系统就稳定。
1 1 ]0 (2)输入引起的误差: ess1 lim[s K2 s 0 1 K1 S s
(3)干扰引起的误差:
ess 2 lim sE 2 ( s ) lim[ s
以单位反馈为例,输入引起的误差分析:
X i (s)
E (s )
G (s )
X o (s)
X o ( s) G ( s) 1 E (s) (s) [ X i ( s )] G ( s) 1 G (s) G (s) ess lim sE ( s )
s 0
1 lim[ s X i ( s )] s 0 1 G (s)
ess 1 1 Kv

1 K
( 0) ( 1)
( 2) 0 0型系统误差无穷大;1型有限2型及以上 系统,Kv为无穷,而稳态误差为零。
加速度输入下稳态精度

定义: 静态加速度误差
2 K ( r s 1) ( k s 2 2 k k s 1) r 1
令系统中xi(t)=0 。
X i (s)
(s)
Y (s)

自控原理第六章

自控原理第六章

ui(t)
R2 C

Ts 1 Gc ( s) Ts 1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无源滞后网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极点分布如图所示,极点总位于零点的右边,具体位置与 β有关。若T值够大,则构成一对开环偶极子,提高了系统 的稳态性能。
1 1 滞后网络的零点 zc ,极点 pc ,零、 T T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5
第二节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一、超前校正装置 C
又称微分校正,分为无源超 前网络和有源超前网络
+
R1 R2
+
U 0 ( s) R2 Gc ( s ) U i ( s) R1 R2
R2 R1 R2
(a 1) T R1C
R1Cs 1 ui(t) R2 R1Cs 1 R1 R2 -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7
另外从校正装置的表达式来看,采用无源超前校正 装置进行串联校正时,系统的开环增益要下降倍,为了 补偿超前网络带来的幅值衰减,通常在采用无源RC超前 校正装置的同时串入一个放大倍数Kc=1/ 的放大器。超 前校正网络加放大器后,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Ts 1 Gc ( s) Ts 1
2013-8-1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1
第一节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一、校正的一般概念
自动控制系统工程研究 分析: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计算其性能指标 设计:根据各项性能指标来合理的选择控制方案 和结构形式 系统的校正 用添加新的环节去改善系统性能的过程称为系统的 校正,所添加的环节称为校正装置。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控制系统的校正控制系统的校正是为了保证系统的输出能够准确地跟随参考信号变化而进行的。

它是控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的基础,也是实现系统优化性能的重要步骤。

本章主要讨论控制系统的校正方法和常见的校正技术。

一、校正方法1.引导校正:引导校正是通过给系统输入一系列特定的信号,观察系统的输出响应,从而确定系统的参数。

最常用的引导校正方法是阶跃响应法和频率扫描法。

阶跃响应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信号,观察系统输出的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输出曲线的形状和响应时间,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时间常数等。

频率扫描法:即给系统输入一个频率不断变化的信号,观察系统的频率响应曲线。

通过观察响应曲线的峰值、带宽等参数,可以确定系统的参数,如增益、阻尼比等。

2.通用校正:通用校正是利用已知的校准装置,通过对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和调整,使系统能够输出符合要求的信号。

通用校正的步骤通常包括系统的全面测试、参数的调整和校准装置的校准。

二、校正技术1.PID控制器的校正PID控制器是最常用的控制器之一,它由比例、积分和微分三个部分组成。

PID控制器的校正主要包括参数的选择和调整。

参数选择:比例参数决定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稳定性,积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稳态误差的响应能力,微分参数决定系统对突变干扰的响应能力。

选择合适的参数可以使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性能。

参数调整:通过参数调整,可以进一步改善系统的性能。

常见的参数调整方法有经验法、试错法和优化算法等。

2.校正装置的使用校正装置是进行控制系统校正的重要工具,常见的校正装置有标准电压源、标准电阻箱、标准电流源等。

标准电压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参考电压,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压测量装置。

标准电阻箱: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阻,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标准电流源:用于产生已知精度的电流,可以用来校正控制系统的电流测量装置。

校正装置的使用可以提高系统的测量精度和控制精度,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答案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掌握自动控制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理论。

1. 什么是自动控制原理?自动控制原理是研究如何通过控制系统使被控对象按照既定的要求或规律进行运动或变化的科学。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与设计等方面。

自动控制原理的研究对象包括连续系统和离散系统,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等领域。

2. 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原理包括反馈原理、稳定性原理、校正原理和优化原理。

其中,反馈原理是自动控制原理的核心,它通过对被控对象的输出信号进行检测并与输入信号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

稳定性原理是指控制系统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保持稳定运行的特性,校正原理是指控制系统能够对外部干扰进行自动校正,优化原理是指控制系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实现最优控制。

3. 自动控制原理的应用领域有哪些?自动控制原理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力系统、生物医药等领域。

在工业自动化中,自动控制原理被应用于生产线的控制、机器人的控制、传感器和执行器的控制等方面;在航天航空领域,自动控制原理被应用于飞行器的姿态控制、发动机控制等方面;在交通运输领域,自动控制原理被应用于交通信号控制、车辆自动驾驶等方面;在电力系统领域,自动控制原理被应用于电网的稳定控制、发电机的调速控制等方面;在生物医药领域,自动控制原理被应用于医疗设备的控制、生物反应过程的控制等方面。

4. 自动控制原理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控制原理将会朝着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模块化的方向发展。

智能化是指控制系统将会具备更强的智能化和自学习能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网络化是指控制系统将会更加注重信息的共享和交互,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集成化是指控制系统将会更加注重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成和协同工作;模块化是指控制系统将会更加注重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和组合。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G(s)

K0 K p (Ti s 1) Ti s2 (Ts 1)
表明:PI控制器提高系统的型号,可消除控制系统对斜 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改善准确性。
校正前系统闭环特征方程:Ts2+s+K0=0 系统总是稳定的
校正后系统闭环特征方程:TiTs3 Ti s2 K p K0Ti s K p K0 0
调节时间 谐振峰值
ts

3.5
n
Mr
2
1 ,
1 2
0.707
谐振频率 r n 1 2 2 , 0.707
带宽频率 b n 1 2 2 2 4 2 4 4 截止频率 c n 1 4 4 2 2
相角裕度
arctan
低频段:
开环增益充分大, 满足闭环系统的 稳态性能的要求。
中频段:
中频段幅频特性斜 率为 -20dB/dec, 而且有足够的频带 宽度,保证适当的 相角裕度。
高频段:
高频段增益尽 快减小,尽可 能地削弱噪声 的影响。
常用的校正装置设计方法 -均仅适用最小相位系统
1.分析法(试探法)
特点:直观,物理上易于实 现,但要求设计者有一定的 设计经验,设计过程带有试 探性,目前工程上多采用的 方法。
列劳思表:
s3 TiT
K p K0Ti
s2 Ti
K pK0
s1 K p K0 (Ti T )
s0 K p K0
若想使系统稳定,需要Ti>T。如果 Ti 太小,可能造成系 统的不稳定。
5.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规律
R( s )
E(s)
C(s)
K
p (1

朱玉华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复习

朱玉华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复习

四、 频率法进行串联校正
1. 频率法的串联超前校正
校正时应使校正装置的最大超前相角出现在系 统的开环剪切频率处。
具体步骤:
(1) 根据给定系统稳态性能指标,确定系统的开环增益 K;
(2) 绘制在确定的K值下的系统Bode图,并求出系统的
相角裕量 ; 0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3) 确定给定的相角裕量 值,计算所需增加的超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五、反馈校正
6.6.1 反馈校正的原理
开环传递函数
G(s)
G1(s)
1
G2 (s) G2 (s)Gc
(s)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G(s)
G1
(
s)
1
G2 (s) G2 (s)Gc
(s)
如果在对系统动态性能起主要影响的频率范围内有
G2( j)Gc( j) 1
G(s) G1(s) Gc (s)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6-8 试确定满足下列性能指标时的反馈校正,要求相
角裕量 4剪0切频率为10rads-1<ωc<30rads-1 ,速度
误差系统Kv =200s-1 。
解:1)作出K=Kv=200s-1时未校正系统Bode图,其开
环传递函数为
200
G0 (s) s(0.1s 1)(0.01s 1)
第6章 控制系统的设计和校正
一、校正的相关概念
校正对:于动态性能和稳态性能都有一定要求的控制系统, 为使系统的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就必须设法改变系 统的结构或在原系统中附加一些具有某种典型环节特性的 电网络、运算部件或测量装置等来有效改善整个系统的控 制性能,以达到所要求的指标。这个过程称为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R(s) + -
校正装置 Gc (s)
原有部分 Go(s)
C(s)
R(s)
+ -
+ -
原有部分 Go(s) 校正装置 Gc (s)
C(s)
(a) 串联校正
(b ) 反馈校正
R(s) + -
校正装置 Gc1(s)
+ -
原有部分 Go(s) 校正装置 Gc2(s)
C(s) R(s)
校正装置 Gc (s) + - + + 原有部分 Go(s) C(s)
第六章 线性系统的校正方法
系统的设计与校正问题 常用校正装置及其特性 串联校正 反馈校正
前面几章,我们主要学习了如何分析一个控制系统, 分析控制系统是否稳定,并且通过求解系统暂态性能指标、
稳态误差我们可以评价此系统性能的好坏。
这一章,我们着重介绍如何设计校正装臵使原不满足性 能指标要求的系统满足所要求的性能指标。
制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R(s) + - E(s) Kp(1 +Tds)
1 Js 2
C(s)
图 6-3 比例-微分控制系统
解 无PD控制器时,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Js2+1=0
显然, 系统的阻尼比等于零, 系统处于临界稳定状态, 即 实际上的不稳定状态。 接入PD控制器后, 系统的特征方程

Js2+KpTds+Kp=0
系统由原来的Ⅰ型系统提高到了Ⅱ型系统。若系统的输入 信号为单位斜坡函数, 则无PI控制器时, 系统的稳态误差为1/K;
接入PI控制器后, 稳态误差为零。表明Ⅰ型系统采用PI控制器
后, 可以消除系统对斜坡输入信号的稳态误差, 控制精度大为 改善。 采用PI控制器后, 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二、带宽的确定
Mr
( j 0) 0.707Φ( j 0)
( j )
b的选择要兼顾跟 踪输入信号的能力 和抗干扰的能力。 若输入信号的带宽 为 0~ M,扰动信 号带宽为 1~ 2, 则b=(5~10) M, 且使 1~ 2 置于b 之外。
0
r b
输入信号

R( jw)


结束
6-2 PID控制器及其控制规律
• 注明:讲课顺序调整,本节内容在教材 P246~ P248和P254~P257
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器 是串联校正 中常用的有源校正装置。 PID (Proportional Integral Derivative)是实 际工业控制过程中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一种控 制规律。 PID :对偏差信号e(t)进行比例、积分和微分运 算变换后形成的一种控制规律。
系统的闭环零点改变 系统的闭环极点未改变 增加系统抑制干扰的能力 稳定性未受影响
u0
+
ug
+
△u 电压

+
u1 功率

+
+ ua
R
n
SM 负 载
放大
放大
电压 放大

i
+
un
TG
图1-8 电动机速度复合控制系统
说明:

串联校正和反馈校正都属于主反馈回路之内的校
正。 前馈补偿和扰动补偿则属于主反馈回路之外的校 正。 对系统校正可采取以上几种方式中任何一种,也 可采用某几种方式的组合。
给定 元件
比较 元件
-
串联 校正元件
-
放大 元件
执行 元件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
便于求出其传递函数。 作用:对复杂系统,可以避免解线性方程组求传递函数。
为避免发生错误,在变换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前向通道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保持不变; ➢闭合回路各环节传递函数的乘积保持不变; 1)串联环节的简化:多个环节串联的作用等于一个环节的作用。
这个环节的传递函数等于这几个串联环节的乘积。
信号在这地方分成若干路,流向不同的地方,每一路
(s)
的信号完全相同。通常这种情况出现在信号测量处,
所以也称为测量点。
➢比较点(或综合点):若干信号的汇合点,经过加 (减)运算,形成一个新的信号。流入信号增加使流 ui (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t )
出信号增加,在线段旁注“+”;流入信号增加使流出 信号减小,在线段旁注“—” 。通常将“+”符号省略。
解调与直流放大电路:Ua (s) K0U2 (s)
U2 (s) U~ (s) Ut (s)
其中: 直U a流放大器输出, 内U回t 路反馈电压。
直流电动机:
m (s) Ua (s)
s(TKm sm电1)动机的m转角。
内回路反馈电压: Ut (s) Kt sm (s)
其中:Kt测速电机转换系数, 分压系数。
T12s2 3T1s 1 T2s 1
u2
K0 ua
Km s(Tms 1)
m 1/i
r
l
u校
ut
K

s Ts
1 1
up
Kt s
K1
• 结构图的等效变换和简化
等效变换:用另外一种方式,画系统结构图,但保持系统传递关系 不变,即系统的输入输出传递函数保持不变。
化简:用简单的结构图表示复杂的结构图。 目的:通过等效变换,使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变成简单的结构,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习题及解析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习题及解析

第6章 习题及参考解答6-9 已知单位负反馈控制系统校正前对数幅频特性)(0ωL 如图6-63中点画线所示,串联校正装置对数幅频特)(c ωL 如图6-63中实线所示,要求1)作出校正后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进特性)(ωL 。

2)比较校正前、后的开环对数幅频特性)(0ωL 和)(ωL ,说明校正装置的作用。

习题 6-9 参考解答:1)校正后系统开环对数幅频渐进特性)(ωL 是)(0ωL 和)(c ωL 的线性叠加,如图右上图中红色实线所示。

2)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2(1)()101c s G s s +=+,为滞后校正装置。

它的作用:①抬高了低频段幅值,可提高速度输入的稳态精度;②固有特性以-40dB/dec 穿越0dB 线,校正后的Bode 图以-20dB/dec 穿越0dB 线,中频段变缓,平稳性变好;校正后系统Bode 图的高频段幅值降低了,抗干扰能力提高;校正后系统的开环截止频率减小了,滞后校正是靠牺牲系统的快速性来换取平稳性的。

6-10 图6-64为三种校正装置的对数渐近幅频特性,它们都是由最小相位环节组成。

系统为单位负反馈 系统,其开环传递函数为02400()(0.011)G s s s =+试问: 1)这些校正网络特性中,哪一种使已校正系统的稳定性最好?2)为了将12Hz 的正弦噪声削弱10倍左右,你确定采用哪种校正网络特性?习题 6-10 参考解答: 校正装置传递函数分别是12310.110.510.51(),(),().1010.0111010.0251c c c s s s s G s G s G s s s s s ++++===++++。

1)a )使用滞后校正网络,校正后021400()(0.011)1().101c G G s s s s s s =+++10()()1c G j G j ωω==L (图6-63 题6-9图图6-64 题6-10图102400()()1110180arctan 6.32180arctan 0.01 6.32arctan16.3211.7063.2cc c co oo c G j G j ωωωωωγω⨯=⇒⨯⨯≈=-=+--⨯-⨯=b )使用超前校正网络,校正后022400()(0.011)0.11().0.011c G G s s s s s s =+++10()()1c G j G j ωω==1024000.1()()11180arctan 0.140180arctan 0.0140arctan 04032.4.0140c occ c o o G j G j ωγωωωω⨯=⇒⨯=+⨯---⨯==⨯≈c )使用滞后-超前校正网络,校正后0223400()(0.011)(0.51)().(101)(0.0251)c G G s s s s s s s =++++2230224000.5()()11011180(arctan 0.510)180arctan 1041010arctan 0.02510arctan 0.01108.2cc c c o o c oG j G j ωγωωωωω⨯=⇒⨯⨯⨯=+⨯--⨯-⨯-⨯=≈=由上述结果可知,在这些校正网络特性中,滞后-超前校正网络,其相角裕量γ=48o 最大,所以滞后-超前网络使已校正系统的稳定性最好。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答案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答案自动控制原理是现代控制工程的基础课程,它涉及到了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于掌握自动控制领域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知识。

1. 什么是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由一系列组件和设备组成的系统,用于监测、比较和调整系统的输出,以使系统的行为符合特定的要求。

控制系统可以分为开环控制系统和闭环控制系统两种类型,分别对应着系统输出是否受到反馈的影响。

2. 什么是反馈?反馈是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将系统的输出信息返回到系统的输入端,以便对系统进行调整和控制。

通过反馈,系统可以实现对输出的实时监测和调整,从而更好地满足系统的控制要求。

3.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哪些?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和执行对象。

传感器用于监测系统的输出,执行器用于调整系统的输入,控制器用于对系统进行逻辑判断和控制,执行对象则是控制系统所要控制的对象或过程。

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什么意思?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系统在受到一定扰动后,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稳定状态,而不会出现不稳定或者发散的情况。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是评价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对于实际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5. 如何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通过系统的传递函数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传递函数的极点和零点,可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特性,从而对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调整。

6. 控制系统的校正是什么意思?控制系统的校正是指对系统进行调整和修正,以使系统的输出更好地满足特定的要求。

控制系统的校正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改变反馈信号的采样周期等方式来实现,从而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7. 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是什么意思?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是指系统对于外部扰动和参数变化的抵抗能力。

一个具有良好鲁棒性的控制系统能够在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仍然能够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不会出现失控或者不稳定的情况。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版 第一章

自动控制原理 第六版 第一章
3
退出
开环控制:开环控制是指控制器与被控对象之间只有顺向作用 而没有反向联系的控制过程。 主要特点: 输出不影响输入,对输出不需要测量,通常容易实现;

2 自动控制方式
组成系统的元部件精度高,系统的精度才能高; 系统的稳定性不是主要问题; 按给定值操纵。信号由给定值至输出量单向传递。一定 的给定值对应一定的输出量。系统的控制精度取决于系 统事先的调整精度。对于工作过程中受到的扰动或特性 参数的变化无法自动补偿。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多用 于系统结构参数稳定和扰动信号较弱的场合,如自动售货 机,自动报警器,自动流水线等。
21
(1)、阶跃函数
0 函数表达式为: f (t ) R t0 t0
在任意时刻t0出现的阶跃函数可表示为
f (t t0 ) R 1(t t0 )
22
(2)、斜坡函数
0 斜坡函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f (t ) R t
t0 t0
如雷达-高射炮防空系统,当雷达跟踪的目标以恒定 速率飞行时,可视为该系统工作于斜坡函数作用之下。
测量装置
扰动
控制器
被控制 对象 输出 量
按扰动补偿 的原理方框图
退出
5
闭环控制:是指控制器与控制对象之间既有顺向作用又有反向 联系的控制过程。 主要特点: 输出影响输入,所以能削弱或抑制干扰;

低精度元件可组成高精度系统; 因为可能发生超调,振荡,所以稳定性很重要。 馈,负反馈。我们所讲述的反馈系统如果无特殊说明, 一般都指负反馈。
11
炉温控制系统方块图
炉温控制系统方块图
12
方块图中各符号的意义
元部件 方块(框)图 信号(物理量)及传递方向
中的符号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章

jT 1 jT 1
相角位移:()=arctanT-arctan(T)
伯德图 滞后校正装置伯德图的 特点: 1)转折频率与之间渐 近 线 斜 率 为 -20dB/dec , 起积分作用; 2) ()在整个频率范 围 内 都 <0 , 具 有 相 位 滞后作用; 3) ()有滞后最大值 m; 4) 此装置对输入信号 有低通滤波作用。
图中的m为校正装置出现最大滞后相角的频率,它位于两个 转折频率
1 T
1 和T
的几何中点,m为最大滞后相角,它们分别为
1 T
m

1 2
m arct an
为了避免对系统的相位裕量产生不良影响,应尽量使最大滞后 相角对应的频率远离校正后系统新的幅值穿越频率 ’ c ,一般 ’c远大于第二个转折频率2,即有 ' 1 ' 2 c ~ c
比例—积分调节器主要用于在基本保证闭环系统 稳定性的前提下改善系统的稳态性能。
四、比例、积分、微分控制 (PID控制器)
d 1.时域方程: m(t ) K p e(t ) 0 e(t )dt K p d dt e(t ) Ti
t
Kp
2.传递函数:
1 Gc ( s) K p 1 d s Ts i
第6章——控制系统的校正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6.2 控制系统的基本控制规律 6.3 超前校正装置及其参数的确定 6.4 滞后校正装置及其参数的确定 6.5 滞后-超前校正装置 6.6 期望对数频率特性设计法

6.1 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概念
一、校正的一般概念
系统校正方法有时域法、根轨迹法、频域法 (也称频率法)。系统校正的实质可以认为是在 系统中引入新的环节,改变系统的传递函数(时 域法),改变系统的零极点分布(根轨迹法), 改变系统的开环波德图形状(频域法),使系统 具有满意的性能指标。这三种方法互为补充,且 以频率法应用较为普遍。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自动控制原理第6章

Z=P–N=0
1 0
Re
0
例4
Gk
s
K
s 2 Ts
1
判断稳定性。
Im
0
0
1 0
Re
P=0
N= -2(2次负穿越)
Z=P–N=2
Gb(s) 有两个极点在右半平面,系统不稳定。
5.4.4 已知开环伯德图时稳定判据 将伯德图转为奈氏曲线再判断。
5.5.1 最小相位系统的稳定裕量
20 lg150 20 lg 2 40 lg10 40 lg 2 20 lg c 20 lg10
20 lg150 20 lg 2 20 lg10 20 lg c
150 10c
2

c 30 rad/ s
Gk j
1500.1 j 1 j0.5 j 10.02 j 10.005 j 1
2、由于 f(s )的幅角改变量为 f s 2 P Z ,如果
P Z 0 ,则 f(s ) 一定围绕原点绕行。
我们是要用幅角原理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即 Gb(s) 极点的分 布情况,而且要用 Gk(s) 来判断,因此一定要涉及Gb(s) 的特征
多项式,不妨设 f s 1 Gk s
特点: 1. f(s ) 的零点是 Gb(s) 的极点,即 1+ Gk(s) 的 Z 是 Gb(s) 的极 点 P , f(s ) 的 Z 未知。
闭环系统不稳定时的情况:
c
1
1
Im 0, h 1
0 Re
0
Gk ( j1)
Gk ( jc )
当 c 对应的交点在Ⅲ象限时,
Gk jc
0
当 c 对应的交点在Ⅱ象限时,
Gk jc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第六章

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第六版第六章

闭环传递函数为 ( s) 1 /( Js 2 1) 增加PD校正后,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 s) K F (1 s) /( Js 2 K Ps K P )
效果:1)增加了阻尼;2)增加了一个 闭环零点;3)不影响稳态误差。
积分(I)控制规律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 比例—积分(PI)控制规律 一般很少单独使用。
L( ) 20 lg a
( )
1 / aTa 1 / Ta 1 / Tb
a / Tb
表6-1 常见的无源 校正网络

• 有源校正装臵
用运算放大器来构成的校正装臵,由于装臵工作时,除了连接输入
和输出端外,换需外接电源(功率源),称为有源装臵。
同样的校正装臵,可以用无源网络也可用有源网络来实现,从功能
1/ T 1 / aT 零极点分布
最大超前角计算
(a 1)T ( ) tan (aT ) tan (T ) tan 1 aT 2 2 极值点 m 1 / aT ,即极值点在1 / aT 和 1 / T 的几何中心。
1 1 1
最大超前角
m tan 1
0 40
低频段1/s -20db/dec
位臵确定1: 与ω=1的交 点位臵 位臵确定2: 延长线与ω 轴的交点位 臵 100 ω=1处,增 加一贯性环 节,斜率增 加-20
20 lg K 20
1
K 1/ 10
4 .4
( )0.1
90o 180o
10
36.9o 12.8o
④比较期望系统与实际系统的差,确定校正量 在期望的截止频率 "c 4.4rad / s 处,幅值为-6db,相角为-167.2o 20 lg Gc ( j "c ) 6db Gc ( j "c ) 32.2o "c 4.4rad / s 时, 校正量: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

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介绍《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是一本经典的自动控制原理教材。

本教材由[作者姓名]编写,是航空航天类、电气工程类和自动化控制类专业的必修课。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了详细的实证分析和应用。

重要内容第一章-引言•介绍自动控制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概述本书内容和结构。

第二章-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介绍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包括常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模型。

•讨论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特性。

第三章-传递函数与信号流图•介绍传递函数和信号流图的概念及其在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讨论如何对传递函数进行运算和求解。

第四章-经典控制理论分析•介绍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经典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分析比例、积分和微分控制器的特性和应用。

第五章-根轨迹分析法•介绍根轨迹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讨论根轨迹的绘制方法和对闭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第六章-频率响应分析•介绍频率响应分析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包括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

•讨论频率响应对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的影响。

第七章-设计指标与校正•介绍控制系统的设计指标和校正方法,包括超前补偿和滞后补偿。

•分析不同指标下的系统性能。

第八章-多变量系统的控制•介绍多变量系统的数学模型和分析方法。

•讨论多变量系统的控制策略和优化方法。

第九章-数字控制系统•介绍数字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实现方法。

•讨论数字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

第十章-模糊控制•介绍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分析模糊控制在不确定性系统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神经网络控制•介绍神经网络控制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讨论神经网络控制在非线性系统和鲁棒性系统中的应用。

第十二章-自适应控制•介绍自适应控制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分析自适应控制在动态系统中的应用。

结论《自动控制原理第六版》系统地介绍了自动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方法。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深入理解自动控制原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校正设计的方法
1.频率法 2.根轨迹法 3.等效结构与等效传递函数方法
由于前几章中已经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单位负 反馈系统和典型一、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这 种方法充分运用这些结果,将给定结构等效为 已知的典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往往使问 题变得简单。
6-2 串联校正
• 图6-4 系统的串联校正
6-3 串联校正的理论设计方法
一、串联校正的频率域方法
• 频率域设计的基础是开环对数频率特性 曲线与闭环系统品质的关系。 • 在应用时首先需要把对闭环系统提出的 性能指标,通过转换关系式,近似地用 开环频域指标来表示。
返回子目录
用频率法校正的特点
1、用频率法校正控制系统是改变频率特性 形状,使之具有合适的高频、中频、低频 特性和稳定裕量,以得到满意的闭环品质。 由于幅相频率特性的一般特征,在 许多情况下可以足够准确地由波德图的形 状看出,因此常常采用伯德图来校正系统。
返回子目录
一、相位超前校正
图6-5
• 由图6—5可见,校正作用的主要特点是 提供正的相移,故称相位超前校正
相位超前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
1 aTs Gc ( s) 1 Ts
超前角的最大值为
a 1
1
(6-1)
a 1 m sin a 1
这一最大值发生在对数频率特性曲线的几何中心处, 对应的角频率为
K G(s) s(0.1s 1)(0.2s 1)
)确定K 解:1 K v lim sG ( s ) K 30 s 1
s 0
故: 30 G (s) s (0.1s 1)(0.2 s 1)
2)画对数频率特性曲线,可算得 'c 12 rad / s
3)计算"c 2.7 rad / s 4)计算b 0.09, T 41s 故滞后网络的传递函数 1 bTs 1 3.7 s G c (s) 1 Ts 1 41s
三、基本校正方法
根据校正装置在系统中的安装位置, 及其和系统不可变部分的连接方式的不 同,通常可分成四种基本的校正方式: 1. 串联校正 2. 反馈校正 3. 前馈校正 4. 复合校正
1.串联校正
• 校正装置与系统不可变部分成串联连接的方式 称串联校正,如图所示。串联校正是设计中最 常使用的通常需要安置在前向通道的前端。 • 串联校正的主要问题是适用于参数变化的敏感 性较强的场合。
6-1 系统校正设计基础
一、性能指标
时域: 超调量 σ% 调节时间 上升时间 无差度
ts
tr
稳态误差和开环增益等。
返回子目录
常用频域指标:
截止频率: 相稳定裕度: 模稳定裕度: 峰值 :
pm
GM
峰值频率:
c
Mp
r
二、校正的一般过程
需要校正的控制系统通常可分为被控对象、控制 器和检测环节三个部分。各装置除其中放大器的 增益可调外,其余的结构和参数是固定的。 需在系统中引进一些附加装置来改变整个系统的 特性,以满足给定的性能指标。这种为改善系统 的静、动态性能而引入系统的装置,称为校正装 置。 校正装置的选择及其参数整定的过程,称为自动 控制系统的校正问题。 研究方法可以时域法、频率法(也称频域 法)和根轨反馈校正的特点和作用。能通过传递函 数分解为典型环节的方法,比较说明加入反馈局 部校正的作用。 ⑥ 正确理解对控制作用和对干扰作用的两种附加前 置校正的特点、使用条件及其作用,会使用等效 系统开环频率特性分析或闭环零、极点比较分析 来说明前置校正的作用。 ⑦ 了解其它一些改善系统性能的手段与方法。
1 1 aTs Gc ( s) a 1 Ts
a 1
R1 R2 a R2
R1 R2 T C R1 R2
二、滞后校正
1 bTs 滞后校正传递函数为 G ( s ) (b 1) c 1 Ts
例6-2
• 单位负反馈系统原有的开环Bode图如图6—9 中曲线所示。 • 曲线 L1 可以看作是根据稳态精度的要求, 所确定的开环放大系数而绘制。
' c
T a
T 0.01136
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为
100 (0.04544 s 1) Gc ( s)G( s) s(0.01136 s 1)(0.1s 1)
校正后相稳定裕度为
49.8

符合要求
图6-15 系统的串联 超前校正
串联滞后校正设计步骤 1 )根据稳态误差要求,确定K 2)画出伯德图,确定 'c 、和h
(1 bT1s)(1 aT2 s ) Gc ( s) (1 T1s)(1 T2 s )
a 1, b 1 bT1 aT2
式(6-7)的传递函数可 用如图6-12所示的无 源网络来实现。
图6-12
(6-7)
图6—12所示的无源网络,它的传递函数为
(Ta s 1)(Tb s 1) Gc ( s) 1 (1 a Ta s)(1 aTb s)
通常式(6-5)的传递函数可以通过图6-11所示 的无源网络来实现
U c (s) R2Cs 1 Gc ( s) U r ( s) ( R1 R2 )Cs 1
三、滞后-超前校正
• 为了全面提高系统的动态品质,使稳态 精度、快速性和振荡性均有所改善,可 同时采用滞后与超前的校正,并配合增 益的合理调整。 • 鉴于超前校正的转折频率应选在系统中 频段,而滞后校正的转折频率应选在系 统的低频段,因此可知滞后—超前串联 校正的传递函数的一般形式应为
(6-12)
作用相当于式(6-5)的滞后校正。
3 PID校正器
又称比例—积分—微分校正,其传递函数
1 Gc ( s ) K p K d s Ti s Ti K d s Ti K p s 1
2
Ti s
(6-13)
其作用相应于式(6—7)的滞后—超前校正。
注意:
• 校正装置参数的合理选择和系统开环增益的配合调 整是非常重要的。 • 例如,若将超前校正环节的参数设置在系统的低频 区,就起不到提高稳定裕度的作用。同理若将滞后 校正环节的参数设置在中频区,会使系统振荡性增 加甚至使系统不稳定。
例6—3
• 设单位负反馈系统未校正时的对数频率 特性如图6—10中曲线 所示,校正网络 对应的幅频特性如图中曲线所示。
•由图可见,并未改变低频段的斜率与高度, 这说明稳态精度并未由于滞后校正而直接改 善。 •通过提供了通过增加开环放大系数,提高 低频区幅频特性高度的可能性。
图6-10 例6-3对应的波特图
4、在应用频率法中,常以相角裕量和速度 误差系数做为指标,通过伯德图来校正系 统。
从开环对数频率特性来看,需要进行校正 的情况通常可分为如下的几种基本类型: (1)如果一个系统是稳定的,而且具有满意的 暂态响应,但稳态误差过大时,必须增加低频段 增益以减小稳态误差,同时尽可能保持中频段和 高频段部分不变。 (2)如果一个系统是稳定的,且具有满意的稳 态误差,但其暂态响应较差时,则应改变特性的 中频段和高频段,以改变穿越频率或相位裕量。 (3)如果一个系统无论其稳态或其暂态响应都 不满意,就是说整个特性都必须予以改善,则必 须增加低频增益并改变中频段和高频段部分。
m
1
T a
例6-1
图6-6
• 单位负反馈系统原来的开环渐近幅频特 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如图6-6所示, 它可以看作是根据给定稳定精度的要求, 而选取的放大系数K所绘制的。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超前校正, 可以用在既要提高快速性,又要改善振 荡性的情况。
图6-7 无源微分网络
通常式(6—1)的传递函数可以通过图6—7所示 的无源网络来实现。利用复数阻抗的方法不难 求出图6—7所示网络的传递函数为
系统动态响应的平稳性很差或不稳定, 对照相频曲线可知,系统接近于临界情 况。

图6-9 例6-2对应的波特图
注意:
由于校正环节的相位滞后主要发生在低频段,故对 中频段的相频特性曲线几乎无影响。
因此校正的作用是利用了网络的高频衰减 特性,减小系统的截止频率,从而使稳定裕度 增大,保证了稳定性和振荡性的改善, 因此可以认为,滞后校正是以牺牲快速性 来换取稳定性和改善振荡性的。
第六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6章
控制系统的校正
基本要求
6-1 系统校正设计基础 6-2 串联校正 6-3 串联校正的理论设计方法
6-4 反馈校正
6-5 复合校正
返回主目录
基本要求
① 正确理解串联超前、串联滞后、串联滞后-超前三种 校正的特性及对系统的影响。 ② 掌握基本的校正网络及运算电路。 ③ 熟练掌握运用(低、中、高)三频段概念对系统校正 前、后性能进行定性分析、比较的方法。 ④ 熟练掌握串联校正(串联超前、串联滞后)的频率域 设计步骤和方法。了解串联校正的根轨迹设计步骤 和方法。
3)选择"c , 计算 4)根据相角裕度 " 要求,选择"c ,考虑相位滞后 " 满足
" ("c ) c ("c ) c ("c )可取 6。
5)确定b和T 20 lg b L' ("c ) 0 1 0.1"c bT 6)验算
例题:单位负反馈系统开环传递函数G(S),要求校 正后系统静态速度误差为30,相角裕度不低于40度, 幅值裕度不小于10dB,截至频率不小于2.3rad/s,设 计校正装置。
3、前馈校正
• 前馈校正如图所示。前馈校正的信号取自闭环外的系 统输入信号。按其所取的输入性质不同,可以分成按 给定的前馈校正和按扰动的前馈校正,如图(a)(b )所示。 • 前馈校正是基于开环补偿的办法来提高系统的精度,, 前馈校正一般不单独使用,总是和其他校正方式结合 应用而构成复合控制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