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抗衰落分集技术分析
分集接收技术

分集接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分集接收技术是一项主要的抗衰落技术,它可以大大提高多径衰落信道下的传输可靠性,其本质就是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方法接收同一信号以克服衰落,其作用是在不增加发射机功率或信道带宽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传输中的多径信号能量,以提高系统的接收性能。
分集接收的基本思路将接收到的多径信号分离成不相关的(独立的)多路信号,即选取了一个信号的两个或多个独立的采样,这些样本的衰落是互不相关的,这意味着所有样本同时低于一个给定电平的概率比任何一个样本低于该值的概率要小得多。
然后将这些信号的能量按一定规则合并起来,使接收的有用信号能量最大。
对数字系统而言,使接收端的误码率最小,对模拟系统而言,提高接收端的信噪比。
分集接收的分类几种常见的分集方法空间分集:不同天线的接收信号相互独立极化分集: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的信号相互独立频率分集:不同频率的接收信号相互独立时间分集:不同时间的接收信号相互独立空间分集⏹空间分集的依据在于快衰落的空间独立性,即在任意两个不同的位置上接收同一个信号,只要两个位置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则两处所收信号的衰落是不相关的。
⏹空间分集的接收机至少需要两副相隔距离为d的天线,间隔距离d与工作波长、地物及天线高度有关,在移动信道中,市区 d=0.5λ,郊区 d=0.8λ在满足上式的条件下,两信号的衰落相关性已很弱;d 越大, 相关性就越弱。
⏹ 在900MHz 的频段工作时,两副天线的间隔也只需0.27m.频率分集⏹ 理论依据:频率间隔大于相关带宽的两个信号所遭受的衰落可以认为是不相关的。
因此,可以用两个以上不同的频率传输同一信息,以实现频率分集。
根据相关带宽的定义,即式中,Δ为延时扩展。
例如,市区中Δ=3μs, B c 约为53kHz 。
⏹ 频率分集需要用两部以上的发射机(频率相隔53kHz 以上)同时发送同一信号,并用两部以上的独立接收机来接收信号。
它不仅使设备复杂,而且在频谱利用方面也很不经济。
数字移动通信第08讲 第05章 抗衰落技术-1

纠正衰落引起的误码 信道编码技术
二、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
具体研究点: 从哪里可以获得不同的分集支路? 怎么获得好的分集效果? 怎样合并来自多个分集支路的信息?
二、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
1、采用分集提高接收性能的原理 思考:通过多重接收来对抗衰落,前提是什么?
承载同一信息,统计上相互独立的传输信号样值
{0} {0} {0} {0} {0}
t1
t2
t3
t4
t5
t
四、典型的分集方式
2、时间分集
实例分析
数据速率 (bps)
2400 1200 600 300 150
75
编码效率
差错编码方式
1/2 1/2 1/2 1/4 1/8 1/16
编码率为1/2的卷积码 编码率为1/2的卷积码 编码率为1/2的卷积码 编码率为1/2的卷积码(重复2次) 编码率为1/2的卷积码(重复4次)
四、典型的分集方式
1、空间分集
思考:怎样获得好的空间分集效果? 天线间距大 GSM系统(900MHz):天线间隔大于4米 3G系统:天线间隔大于2米 天线数量多
四、典型的分集方式
2、时间分集
理论依据:以超过信道相干时间的时间间隔重复发送 信号,则多次接收信号间具有一定的非相关性。 分集出发点:在多个时刻重复发送同一信息。 实现途径:发送信号的时间间隔大于信道的相干时间 -> 得到独立的时间分集支路。
编码率为1/2的卷积码(重复8次)
四、典型的分集方式
3、频率分集
理论依据:以超过信道相干带宽的频率间隔重复发送 信号,则多次接收信号间具有一定的非相关性。 分集出发点:将信息用不同的载频发送出去实现分集。 实现途径:载频的频率间隔大于信道的相干带宽 -> 信号在频域上的独立性。
LTE参数说明

LTE一些参数说明1.RSRP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e power)是衡量系统无线网络覆盖率的重要指标。
RSRP是一个表示接收信号强度的绝对值,一定程度上可反映UE距离基站的远近,因此这个KPI值可以用来度量小区覆盖范围大小。
RSRP是承载小区参考信号RE 上的线性平均功率,取值-140到-44,单位dBm。
计算公式:RSRP = P RS * PathLoss其中,RSRP:在系统接收带宽内,小区参考信号的接收功率的线性平均;P RS:在系统接收带宽内,小区参考信号的发射功率的线性平均;PathLoss: eNodeB与UE之间的路径损耗。
2.SINRSINR:(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是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强度与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噪声和干扰)的强度的比值;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信噪比”。
下行SINR计算:将RB(Resource Blank LTE中能够调度的最小单位,物理层数据传输的资源分配频域最小单位,时域对应1个slot,频域上对应12个连续子载波-Subcarrier)上的功率平均分配到各个RE(Resource Element LTE中最小的资源单元,也是承载用户信息的最小单位,时域:一个加CP的OFDM符号,频域:1个子载波)上。
下行小区特定参考信号(RS)的SINR = RS接收功率 /(干扰功率 + 噪声功率)= S/(I+N) ,RS接收功率 = RS发射功率 * 链路损耗,干扰功率 = RS所占的RE 上接收到的邻小区的功率之和。
上行SINR计算:每个UE的上行SRS(上行参考信号的一种,信道质量测量,称为SRS)都放置在一个子帧的最后一个块中。
SRS的频域间隔为两个等效子载波。
所以一个UE的SRS的干扰只来自于其他UE的SRS。
SINR = SRS接收功率 /(干扰功率 + 噪声功率),SRS接收功率 = SRS发射功率 * 链路损耗,干扰功率 = 邻小区内所有UE的SRS接收功率之和。
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接收技术研究

0 引 言
区 的 相关 带 宽 为 20 Hz来 获 得 频 率分 集 效 果 。 5k )
23 时 间分 集 . 在 无 线通 信 中 , 射 信 号 可 能经 过 直 射 、 射 、 射 等 多 条 路 径 到 发 反 散 实践 证 明 , 衰 落 除 了 具 有 空 间 和 频 率 的独 立 性 , 具 有 时 间 的 快 还 达 接 收 端 , 些 多 径 信 号 相 互 叠 加 会 形 成 衰 落 , 中快 衰 落 的衰 落深 这 其 独 立 性 . 同 一 信 号 在 不 同 的 时 间 区间 多 次 重 发 , 要 两 次 重 发 间 隔 即 只 度 可达 4 d 偶 尔 可达 8 d 0 B, 0 B。衰 落 会 严 重 影 响通 信 质 量 ( 会 导 致数 如 足 够 大 , 么各 次发 送 的信 号 通 过 信 道 后 , 那 出现 的衰 落将 是 彼此 独 立 字 信 号 的 高误 码 率 等 ) 。 的。 为 了减 小 衰 落对 通 信 质 量 的影 响 ,可采 用 加大 发 射 功 率 的方 法 , 时 间 分 集 主要 用 于 在 衰 落 信 道 中传 输 数 字 信 号 。 短 波 和 移 动 通 如 但这 种 方 法 的代 价太 大 。 会 造 成 对 其 他 电 台 的 于 扰 , 此 加 大 发 射 且 因 信 系 统 中 , 交 织 来 改 变 原 来 的码 元 顺 序 供 发 端 发 射 , 用 以达 到时 间 分 功率 的方 法 实 际 上是 不 可 行 的 。 集 的 目的 。 目前 使 用 的典 型 抗 衰落 方 法 有 信 道 编 码 、 衡 、 频 和 分 集 。其 均 扩 2 . 极 化 分集 4 中 , 道 编 码 通 过 增 加 信 息 的冗 余 度 来 纠 正 衰 落 引起 的误 码 ; 衡 主 信 均 由于两 个 不 同极 化 的 电 磁波 具 有 独 立 的 衰 落 特性 , 以 发端 和 收 所 要 通 过 不 长 信道 衰落 引 起 的 畸 变 来减 小 衰 落 的影 响 : 频 是 通 过 特 殊 扩 端 可 以用 两个 位 置 很 近 、 单极 化 方 向 不 同 的 天 线 发送 和 接 收信 号 , 以 的信 号设 计所 具 有 的 多 径 信 号 能 力 , 消 除 引 起 衰 落 的 多 径 信 号干 涉 来 获 得 分集 效 果 。 效 应 ; 分 集 则 是 有 意 识 地 分 离 多 径 信 号 并 恰 当 合 并 , 提 高 接 收 信 而 以 极 化 分 集 可 以 看 作空 间分 集 的 一 种特 殊 情 况 , 优 点 是 设 备 的 结 其 号 的 信 噪 比来 抗 衰 落 。 构 紧凑 , 省 空 间 : 点是 由 于发 射 功 率要 分配 到 两副 天 线 上 , 节 缺 因此 有
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特性和衰减规律

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特性和衰减规律引言:无线通信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提供了人们互相沟通、信息传递和数据传输的便利。
然而,了解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特性和衰减规律对于优化信号传输和提高通信质量非常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特性和衰减规律的内容和步骤。
一、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特性:1. 传输速率: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信息量。
传输速率主要受到信道带宽和调制方式的影响。
例如,高带宽和高阶调制方式可以提高传输速率。
2. 传输距离: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距离是指一个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的距离。
传输距离主要受到发射功率、接收器灵敏度和环境干扰等因素的影响。
3. 传输延迟:无线通信信号的传输延迟是指一个信号从发送端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
传输延迟主要受到传输距离和信号处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二、无线通信信号的衰减规律:1. 自由空间衰减:自由空间衰减是指无线通信信号在自由空间中由于传输距离增加而衰减。
自由空间衰减的规律遵循反比关系,即信号功率与传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多径衰落:多径衰落是指无线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遇到多条路径的干扰而产生的衰减现象。
多径衰落的规律较为复杂,常见的有瑞利衰落和莱斯衰落等。
3. 阴影衰落:阴影衰落是指由于地形、建筑物或其他物体对信号传播的遮挡而产生的衰减现象。
阴影衰落的规律取决于遮挡物的位置和信号频率。
4. 天线增益和方向性:天线增益和方向性是指通过优化天线设计和调整天线方向来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减小衰减。
天线增益和方向性可以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
步骤:1. 选择合适的频段和调制方式:根据通信需求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频段和调制方式,以提供更高的传输速率和更好的通信质量。
2. 优化发射功率和天线设计:通过合理设置发射功率和优化天线设计,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距离和减小衰减现象,以增强通信性能。
3. 考虑多径衰落和阴影衰落:在通信系统设计中,应考虑多径衰落和阴影衰落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如使用天线阵列、均衡器等。
分集技术在Ka波段抗雨衰中的应用

分集技术在Ka波段抗雨衰中的应用作者:陈金来来源:《中国新通信》2016年第01期【摘要】 Ka波段卫星通信系统具有频带宽、干扰小、终端设备体积小等优点。
由于Ka 波段卫星通信系统使用的频率高,其雨衰较大,甚至会导致通信中断。
采用分集技术,能够较为有效解决雨衰带来的影响。
本文就分集技术在Ka波段抗雨衰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 Ka 波段卫星通信雨衰分集技术一、Ka波段卫星通信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在两个或者多个地球站之间进行的通信。
[1]在卫星通信中采用Ka波段即为Ka波段卫星通信。
1.1 Ka波段卫星通信的优点与C(6/4GHz)、X(8/7GHz)、Ku(14/12GHz)波段相比,在卫星通信中采用Ka (30/20GHz)波段,可用带宽更宽、通信容量更大,地面终端天线尺寸更小。
在相同尺寸天线反射器下,Ka波段的卫星天线增益更高,获得的EIRP更高。
Ka波段对地面通信系统的干扰更小,便于卫星的轨道位置和频率关系的调节。
基于以上原因,Ka波段卫星通信系统在高速卫星通信、千兆比特级宽带数字传输、高清晰度电视(HDTV)、卫星新闻采集(SNG)等、直接到家庭(DTH)业务、特别是军事通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2 Ka波段卫星通信的缺点对流层的气象环境会对信号造成的衰减,例如沙尘暴以及云、雨、雪、雾等水凝物产生的衰减效应,其中降雨产生的衰减尤为严重[2],且随着频率的增加衰减越来越严重,与C、X、Ku波段相比,Ka波段卫星通信系统的雨衰更大,在大于0.1%的时间内对于30GHz的上行频率雨衰可超过40dB,对于20GHz的下行频率雨衰也将超过20dB。
二、雨衰雨衰是电波在传输过程中穿过降雨区域时,雨滴对电波产生吸收和散射造成衰减。
降雨过程对电波衰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雨衰大小与雨滴半径和波长的比值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电波的波长可以和雨滴的几何尺寸相比拟时,将引起雨滴共振,产生最大的衰减。
第3章第4讲 扩频通信、抗衰落技术

——空间分集的两种变化形式:极化分集和角度分集
59
频率分集(Frequency Diversity)
频率分集是将待发送的信息分别调制到频率不相关的载 波上发送,只要载频间隔大于相干带宽,则接收端所接 收到信号的衰落是相互独立的。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可采用信号载波频率跳变扩展频 谱技术来达到频率分集的目的。和空间分集相比,频 率分集的优点是减少了天线数目,缺点是要占用更多 的频谱资源,在发端需要多部发射机。
CDMA网络与GSM网络完全不同,由于不再把信道和用户分开考 虑,也就没有了传统的覆盖和容量之间的区别。一个小区的业务 量越大,小区面积就越小。因为在CDMA 网络中业务量增多就意 味着干扰的增大。这种小区面积动态变化的效应称为小区呼吸。 “小区呼吸”动态分配小区负荷,改善网络覆盖,增加系统容量
5.空分多址
2.CDMA系统地址码和扩频码的应用
主要可以分为3类: (1)用户地址码。 (2)信道地址码。 (3)小区地址码。
3 扩频通信的主要性能指标
(1).扩频处理增益
处理增益G定义为频谱扩展后的信号带 宽B2与频谱扩展前的信号带宽B1之比,即
B2 R2 T1 G B1 R1 T2
(4-23)
(3).频带利用率
频带利用率就是传输的数据率(bit/s) 与数字信号所占的频带(Hz)之比单位为 bit/s/Hz。
3.2.4 多址接入技术
1.多址接入技术简介
多址技术主要是解决如何使多用户共享系统无线资源的问题。 必须对不同移动台和基站发出的信号赋予不同的特征,使基 站能从众多移动台的信号中区分出哪一个移动台发出来的信 号,而各移动台又能识别出基站发出的信号中哪个是发给自 己的信号。
显分集
微分集
移动通信基础课件-第5章 抗衰落技术

(1)空间分集。 (2)极化分集。 (3)角度分集。 (4)频率分集。 (5)时间分集。
5.1.2 接收分集系统模型
接收分集将多个接收天线上的独立衰落 信号按一定规则合并为一路,再送给解调器 解调。
大多数合并方式都是线性合并,即合并 输出的是各个不同支路的加权和,图5-1所示 的是M支路分集合并原理。
E
1 N0M
M i1
ri
2
(5-22)
等增益合并的输出信噪比 E 的概率
密度函数和累积分布函数都不存在一个显 式的表达,且推导复杂,此处省略。
5.1.7 分集方式比较
不同分集方式的性能比较一般用平 均信噪比的改善因子表示。
平均信噪比的改善因子,是指分集
接收机合并器输出的平均信噪比与无分 集时接收机的输出平均信噪比相比改善 量,一般用分贝表示。
假设发端的信号为 x(t) ,则接收端的均衡器 接收到的信号为
y(t) x(t) h(t) n(t)
(5-62)
式中,n(t) 是等效噪声, 表示卷积运算,
等效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如图5-18所示。
图5-18 等效的无线传输系统的结构
图5-19是采用数字均衡器时,系统端 到端的等效基带框图。Βιβλιοθήκη 各个支路同相相加,因此合并输出
的包络是
r
M
ai ri
。
假设每个i1 支路的噪声功率谱密度都
是
N0
/
2
,则合并输出的总噪声功率谱密 M
度是
Ntot / 2
a2 i
N0
/
2
,这样,可得MRC合
并输出的信i噪1 比为
r2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无线通信抗衰落分集技术分析
作者:马晋辉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16期
摘 要:简述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及其具体方法,重点介绍隐性分集技术及原理,并对比分析几
种分集合成技术的性能。最后实际说明使用分集技术对传输性能的改善,说明分集技术将得到
广泛应用。
关键词:分集;隐分集;分集增益
1.概述
无线通信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多径效应。多径传播使接收信号不仅包含数量为10-100Hz的
多普勒频移和数十分贝的深度衰落,而且有数微秒甚至数十微秒的时延差。这些效应是造成传
输性能下降,严重码间干扰,误码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另外,阴影衰落会使接收信号幅度降低,气象
条件等的变化会影响信号的传播,使接收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发生变化,这些都是无线信道独有的
特性,它将影响通信系统接收性能。
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系统的性能,分集、信道编码和均衡这三种技术被用来改进接收信号质
量。
2.分集技术
分集技术主要可分为两大类:显分集和隐分集。显分集最通用的分集技术是空间分集,其他
的显分集技术包括天线极化分集、频率分集和时间分集等。隐分集主要是指把分集作用隐蔽于
传输信号之中(如交织编码、直接扩频技术等),在接收端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分集。隐分集只
需一副天线来接收信号,因此在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1显性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及方法
分集技术就是研究如何利用多径信号来改善系统的性能。分集技术是通过传输多路相同信
息且具有近似相等的平均信号强度和相互独立衰落特性信号,在接收端对这些信号进行适当的
合并,以便大大降低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改善传输的可靠性。
可以通过空域、时域和频域等方法在接收端得到相互独立的路径,具体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空间分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即几个天线被分隔开来,并被连到一个公共的接收系统中,当一个天线未检测到信号时,另一
个天线却有可能检测到信号的峰值,而接收机可以随时把接收到的最佳信号作为输入。它是利
用多副距离足够大的接收天线来接收和合并多路不相关性的信号。
极化分集
在发送端同一地点分别装上垂直极化天线和水平极化天线,就可得到两路衰落特性不相关
的信号。
角度分集
在接收端,采用方向性天线,分别指向不同的信号到达方向,则每个方向性天线接收到的多径
信号是不相关的。
频率分集
传输的信息分别以不同的载频发射出去,只要载频之间的间隔足够大(大于相干带宽),那么
在接收端就可以得到衰落特性不相关的信号。频率分集的优点是,与空间分集相比,减少了天线
的数目。但缺点是:要占用更多的频谱资源,在发射端需要多部发射机。
时间分集
给定的信号在时间上相差一定的间隔重复传输M次,只要时间间隔大于相干时间,就可以得
到M条独立分集支路。当移动台处于静止状态时,时间分集基本上是没有用处的。
2.2隐分集技术
隐分集技术是指只用一副天线接收信号来实现分集的技术。分集作用是隐含在传输信号的
方式中,而在接收端利用信号处理技术实现分集。因此,在数字移动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交织编码技术、跳频技术和RAKE接收技术。
2.2.1交织编码技术
在移动通信信道上,比特差错经常成串发生。信道编码仅在检测和校正单个差错和不太长
的差错串时才有效。交织编码技术能把一条消息中的连续比特分开,使突发差错信道变为离散
信道。这样,即使出现差错,也是单个或很短的比特出现错误,也不会导致整个突发脉冲甚至消息
块都无法被解码,这时再用信道编码的纠错功能纠正差错,恢复原来的消息。
GSM系统中,在信道编码后进行交织,交织分两次,第一次交织为内部交织,第二次交织为块
间交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2.2RAKE接收技术
多径信号中含有可以利用的信息,CDMA接收机可以通过合并多径信号来改善接收信号的
信噪比。其实RAKE接收机所作的就是:利用多个相关器分别检测多径信号中最强的M个支路
信号,然后对每个相关器的输出进行加权,合并,然后再此基础上进行解调和判决。
在RAKE接收机中,如果一个相关器的输出被扰乱了,还可以用其他支路作出补救,并且通过
改变被扰乱支路的权重,还可以消除此路信号的负面影响。由于RAKE接收机提供了对M路信
号的良好的统计判决,因而它是一种克服衰落,专门改进CDMA接收性能的分集形式。
2.3跳频技术
数字移动通信中采用跳频技术抗多径、抗干扰和抗衰落。
跳频工作方式实际是一位传输符号是在多个跳频载波上传输。跳频抗衰落是指抗频率选择
性衰落。原理是:当跳频的频率间隔大于信道相关带宽时,可使各个跳频驻留时间内的信号相互
独立。换句话说,在不同的载波频上同时发生衰落的可能性很少。
为了更好地发挥跳频抗衰落的作用,可将慢跳频技术与交织编码技术相结合,构成具有时间
分集和频率分集作用的隐分集
3.分集合并技术和它们的性能比较
接收端收到M(M≥2)个分集信号后,如何利用这些信号减小衰落的影响,这就是合并问题。
常见的合并技术通常有四类:
3.1选择式合并
把M个接收机的输出信号送入选择逻辑,选择逻辑从M个接收信号中选择具有最高基带信
噪比(SNR)的基带信号作为输出。
3.2最大比合并
它对多路信号进行同相加权合并,权重是由各支路信号对应的信噪比决定的。最大比合并
的输出SN等于各路SNR之和。所以,即使当各支路信号都很差,没有一条信号可以被单独解调
出时,最大比算法仍有可能合成出一个达到SNR要求的可被解调的信号。它是最佳的抗衰落线
性分集合并技术。
3.3等增益合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它是把各支路信号进行同相后再迭加,各路的加权权重相等,其性能只比最大比合并稍差一
些,但比选择合并要好很多,是一种次最优的合并方案。
3.4 开关式合并
该分集也称为扫描式分集,与选择合并相似,但不是总采用信号的最好支路,而是以一个固定
顺序扫描多个支路直到发现某一支路超过了预置的阀值,选中这路信号并送至接收机,一旦这路
信号降至阀值之下,扫描重新开始。与选择和并相比,它的抗衰落统计特性稍差一些,但这种方法
易于实现,仅需一个接收机。
这四种合并技术中,最大比合并技术是较优的一种方法。
4.分集改善效果
为了定量的衡量分集的改善程度,常用标称改善效果,即用分集增益和分集改善度这两个指
标来描述。现用下图加以说明:
曲线A表示在深衰落情况下无分集时的相对电平累积分布曲线;曲线B表示采用分集接收
的相对电平累积分布曲线。
分集增益是指在某一累积时间百分比内,分集接收与单一接收时的收信电平差。这一电平
差越大,分集增益越高,说明分集改善效果越好。例如上图中,对应50%、5%、0.1%的累积时间
百分比时,这一电平差分别为3dB、5.5dB、14dB。累积时间百分比越小,分集增益越高。0.1%时
间百分比的分集增益为14dB意味着:无分集时由曲线A查出此时的衰深深度比自由空间收信电
平低30dB;采用分集技术后,由曲线B查出此时的衰落深度仅比自由空间收信电平低16dB。可
见分集接收使衰落深度减轻了14dB。
分集改善度是指在某一相对的收信电平时,单一接收与分集接收的衰落累积时间百分比之
比。其比值越大,说明分集改善效果越好。在上图中,当收信电平低于自由空间收信电平20dB时,
单一接收与分集接收对于同一收信电平,其衰落的累积时间百分比分别为1%和0.01%,两者的比
值为100,亦即分集改善为100。
结论
随着因特网和多媒体的结合,对提供高速可靠的数据业务的无线信道要求越来越高,在无线
多径衰落信道中提高传输质量和降低误码率却变得困难,分集技术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将得到
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啜刚,王文博,常永宇,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2,10,1,89-98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朝辉,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8,1,190-207
作者简介:马晋辉(1973年-),女,1993年毕业于长春邮电学院,学士学位,现工作于吉林省长春
市联通公司,通信工程师,方向: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