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土壤学: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合集下载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土壤学研究着土壤的形成、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土壤的基本知识点。

一、土壤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过程。

在形成过程中,地球上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破碎,并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水浸、温度变化等;化学作用则涉及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反应;而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部分组成。

固体部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其中矿物质占主导地位,通常由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则是指土壤中残体、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形成的黑色或棕色物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土壤溶液,其中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体部分则包括土壤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以及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大小可分为黏粒、粉粒和砂粒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土壤的结构可以是块状、粒状或块、粒状结合而成的块粒状结构。

土壤孔隙度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化学性质指土壤的酸碱性和养分含量等。

土壤的酸碱性通过pH值来表示,对不同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土壤类型分类、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地质特征进行的分类。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

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 土壤形成过程第三节 土壤发育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 土壤母质• 气候因素• 生物作用• 地形地貌• 时间• 人类作用一、土壤成土因素• 土壤形成因素又称成土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它是一种物质、作用力、条件及其相互关系的组合,对土壤形成发生影响或将影响土壤的形成。

• 土壤发生学说(soil g enesis t heory)认为土壤是在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由岩石风化成母质,再由母质演化成土壤。

五大成土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 19世纪未,俄国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Dokuchaev, 1846-1903)通过对俄罗斯大草原土壤的调查,提出土壤的五大成土因素,即:– 气候-climate– 母质-parent material– 生物-biology– 地形-topography– 时间-time母质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首先,直接影响着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 其次,母质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的影响。

• 一般地说,成土过程进行得愈久,母质与土壤的性质差别就愈大。

但母质的某些性质却仍会顽强地保留在土壤中。

岩石类型• 岩浆岩:溶化岩浆形成的岩石• 火山岩:冷却凝固的岩浆• 沉积岩:由悬浮液或溶液沉淀形成的物质 • 变质岩:在高温和压力作用下改变的岩石地质大循环 (Reeves, 1998)风化壳• 处于岩层上部,岩石破碎形成的碎屑物 • 可以直接由下层岩石形成• 也可从别处搬运而来• 厚度不一成土母质• 风化壳的上层已发生许多变化 • 下层最初的风化壳即为土壤母质 – 未经搬运的风化壳母质– 经搬运的风化壳母质• 冰碛物• 河流沉积物• 湖泊沉积物• 风成物• 崩积物冰碛物• 冰川搬运和沉积的碎屑物质• 不均一性,大小混杂、缺乏层次性河流沉积物• 由水流沉积而成,包括冰川溶化水• 砾石、砂粒和粉粒,圆形、大小规则、层次分明湖泊沉积物• 大小规则、层次分明,通常缺乏大块砾石风成沉积• 大小规则、层次分明,中细砂粒或粉粒崩积物• 大小混杂、缺乏层次,在重力作用下形成二、气候与土壤发生的关系• 湿度因子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中国气候大区划分指标气候大区年干燥度自然景观湿润<1.0 森林半湿润 1.0~1.6 森林草原半干旱 1.6~3.5 草原干旱 3.5~16.0 半荒漠极干旱>16.0 荒漠据《中国自然地理》(1981)湿度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1.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 根据土壤中水分收支情况对物质运移的影响,可分以下几种土壤水分类型:①淋溶型水分状况:降水量大于蒸发量②非淋溶型水分状况:蒸发量略大于降雨量,部分淋溶③上升水型水分状况:其特点是蒸发、蒸腾总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其差额由地下水补充,如果地下水矿化度高,则会导致盐渍化;如果地下水达不到地表,而只能达到剖面中部,则称为“半上升水型”水分状况。

土壤地理学

土壤地理学

1、土壤与生物 :土壤中常见的重要生物群
小哺乳动物--松鼠、 老鼠、地鼠 昆虫--弹尾虫、蚂蚁 甲虫、蛴螬 食草性 千足虫、木虱 螨类 大型的 蛞蝓、蜗牛 蚯蚓 鼹鼠 昆虫、许多蚂蚁、 甲虫 食肉性 有些螨类 蜈蚣
动物
蜘蛛
线虫 微型的 食肉寄生食草 原生动物 轮虫
木本植物根系 高等植物根系 草本植物根系
5、詹尼 :土壤形成因素既不是土壤形成的原因,也 不是它的动力,而是决定一个土壤的状态及其历史的 因子,母质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初始状态 S=f(cl,p,o,r,t......)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S=f(cl,p,o,r,t......) S=f(p,cl,o,r,t......) S=f(o,cl,p,r,t......) S=f(r,cl,p,o,t......) S=f(t.cl,p,o,r,.....)
西比尔采夫 三个土纲 1)显域土纲(Zonal soil) 地带性土壤 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 隐地带性土壤 3)泛域土纲(Azonal soil) 泛地带性土壤
4、威廉斯:生物发生学观点 生物主导 人类活动 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肥力,肥力是高等植物 和微生物活动的结果 土壤是人类劳动的对象 自然土壤 自然肥力 农业土壤 人为肥力 经济肥力
第一章 土壤形成因素分析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Soil Forming Factors)
1、法鲁:农业地质发生学派 学) 土壤与母质 (Pedology发生土壤
2、李比希:农业化学土壤学派 库 肥料归还学说
土壤-养分储存
3、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 土壤是历史自然体
自然界是解决科学难题的 最好的和最客观的老师

8.土壤科学原理与实践(土壤形成和发育)2010

8.土壤科学原理与实践(土壤形成和发育)2010

慢转变。
物理风化:形成碎屑,增加比面,加速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导致结构变化,减轻物理风化的阻力
(2)生物风化
*
*
微生物参与早期岩石和矿物的风化
有机体对矿物颗粒的粘着、穿插和剥落,加速 矿物的分解 有机体吸附营养元素,打破土壤溶液中离子平 衡,也促进矿物风化 生物体代谢产生有机物质可增加对矿物的溶解 和络合淋溶作用
(四)气候变化与土壤形成
显域土:排水条件较好而又比较平稳的地形条件下形 成的,气候条件明显大于其他因素影响的土 壤。
土壤地带性分布:
如:在温带,自西北向东大气湿度增加,依次出现: 棕漠土、灰棕漠土、灰漠土、棕(灰)钙土、栗 钙土、黑钙土、黑土
在东部湿润地区,由北而南热量递增,土壤分布
依次为: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黄壤
*
*
(3)原生矿物的稳定性
* 风化初期的幼年土壤(漠区土壤),易风化矿物 稳定而不易风化,如石膏、方解石、橄榄石、角 闪石、黑云母和钠长石等
*
风化中等程度的软土、淋溶土、始成土中,石英 、伊利石、蛭石、蒙脱石较多 在湿热区高风化强淋溶的氧化土、老成土(砖红 壤、红壤)上,土壤粘粒矿物主要为高龄石、三 水铝石和氧化铁矿物
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 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涉及的空间大,时 间长,植物营养元素不积累。
生物小循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植物、动物和 微生物)与土壤之间的循环,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 和发展;涉及空间小,时间短,可促进植物养料的 积累,使有限的养分元素发挥作用。
二、土壤发生中的基本成土作用 成土作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无数的基本作用 的总和。 成土作用分: 物理的:团聚、迁移与富集、侵蚀与堆积、冻融、 干湿交替、膨胀收缩、剥蚀 化学的:水化、水解、溶解、粘粒矿物形成、氧化 还原、合成分解 生物的:物质转化、有机质形成和分解、固氮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一、土壤的概念1.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这是土壤的本质特性。

2.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的概念1)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土壤肥力4要素:水、热、气、肥。

2) 土壤净化力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使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毒性消失的过程二、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为植物提供水分与养分,支撑植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基地。

2.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土壤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土壤圈的作用: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各种限制因子也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对大气圈: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和N2O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对水圈: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

对岩石圈:是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各种外营力的冲击三、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发展及定位引用传统土壤学的方法寻求土壤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环境问题出现后在土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第一节土壤母质成土母质是能形成土壤的物质,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地表各种类型的成土母质。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1.成土的主要矿物(1)矿物: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类型★原生矿物:也叫内生矿物,地下深处呈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次生矿物:也叫外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类矿物(风化、沉积作用)。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如下:自然成土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水文和时间(年龄);人为成土因素指人类的耕垦、施肥和灌溉等活动。

土壤形成因素,是指影响和决定土壤形成方向、发育程度和特征特性的自然因素及人为因素。

在不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如在热带雨林和季雨林的高温多雨条件下,形成强酸性的、富含铁、铝的砖红壤等;在温带半干旱地区,丛生禾本科植物为主的草原植被下,形成中性至碱性的栗钙土等。

在人为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可以改变自然因素作用的成土方向,形成特定的耕作土壤,如各种类型的自然土壤经长期种植水稻,进行水耕、灌排等措施,都可形成水稻土。

根据俄国著名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在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时间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是自然成土因素的函数,即土壤随自然成土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各成土因素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是重要的和不可代替的。

而人类对土壤的影响具有双向性。

人既是土壤的改良者,也不是破坏者,应为需要农耕。

可通过改变某一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间的对比关系,来控制土壤发育的方向,强化或抑制成土过程。

地理学五大成土因素

地理学五大成土因素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

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

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

因此,这些山地就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界线。

例如,大兴安岭东坡为暗棕壤,而西坡为灰色森林土。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

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过程

以上我们议论了土壤的三相物质四种成分及其土壤的主要物理化学性质。

不一样的土壤具有不一样的物质构成和性质,土壤的肥力状况也不一样。

那么土壤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是土壤地理学要搞清楚的问题之一。

一、土壤形成要素(一)土壤形成要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要素学说土壤形成要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着名的土壤学家. 道库恰耶夫成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要素学说的基本看法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以为土壤是在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走开某一成土要素都不可以形成土壤,并提出了以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S:土壤, K:天气, O:生物, F :岩石, P:地形, T:时间道库恰耶夫以为土壤形成要素包含天气、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要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必定的作用。

只有某一种要素形不可以形成土壤,是在这四种要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要素的相同重要性和互相不行取代性对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设,假如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品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少任何一个,生物都不可以独自生计,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要素中哪一个要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相同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全部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成土要素也是这样,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中间。

前面已经说过,土壤是各样成土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们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若成土要素发生了变化,土壤自己也必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成土要素的发展变化限制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④成土要素是有地理散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 年发布了他的经典着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说了然土壤的地带性散布规律,同时他指出,这是因为成土要素有地带性散布规律的结果。

固然此刻看起来,各样自然事物的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在当时,这类看法也是前所未有的,特别了不起的。

《土壤学》复习重点

《土壤学》复习重点

环境土壤学重点第一章:1.土壤的重要性;①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②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③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2.土壤的概念;是位于地球表面和浅水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层次,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肥力(四大肥力指标:水、肥、气、热)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4.土壤净化力;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而使土壤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第二章:1.岩石(按成因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及这三种岩石的特点);岩浆岩:地下深处的高温熔融岩,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和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地壳上先期存在的原始物质,经过侵蚀、搬运、沉积和石化等作用形成的岩石特点:层理、波痕、化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2.成岩作用;①压实作用②胶结作用③重结晶作用第三章:1.岩石的风化作用(三种风化)(物理和化学风化的区别);物理风化是地表岩石因温度变化和孔隙中水的冻融以及盐类的结晶而产生的机械崩解过程。

化学风化是岩石在水和水溶液的作用下产生的破坏作用,其结果岩石破碎变小,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

包括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氧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

生物风化:指岩石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岩石破坏作用,表现为物理和化学两种形式。

物理风化使岩石由大到小,化学性质不变;化学风化使岩石成分发生改变,形成新矿物2.风化的因素(1、2、3)环境条件:气候、地形岩石性质:岩石的矿物晶格构造、矿物成分、岩石的结构与构造、节理状况主要矿物和岩石的风化特征3.土壤形成因素:(1、2、3、4、5、6具体如何影响的);成土母质:是建造土体的基本材料是土壤的骨架,是植物矿质养料元素的最初来源气候:决定着成图过程中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物质的重新分配及水热条件的差异生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

土壤学第六章

土壤学第六章

二郎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泥巴山
天全
泸淀 荥经
汉源
年均温(℃) 15.1
15.4
15.2
17.9
年降雨量(mm) 1735.5 639.8 1237.8 730.8
阴坡:冷、湿;
阳坡:干、热
二郎山东坡
二郎山西坡
泥巴山北坡
泥巴山南坡
(1)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影响水分的重新分配,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下水的活动情况。
① 较高的地形部位,土壤中的物质易遭淋失; ② 地形低洼处,土壤中的物质不易淋溶,腐殖质
(二)土壤的系统发育
土壤系统发育指土壤发生类型在漫长地质时期 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土壤既是一个独立的历史自然体,同时也是整
个地表的一个自然要素。它是独立的而不是孤立的, 它与其它历史自然体一样,具有自已特殊的发生规 律,但这种发展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周围的
外在环境条件相互发生作用,辩证地发展着。
随着河谷地形的演化,在不同地形部位上, 可构成水成土(河漫滩)→ 半水成土(低级阶地) → 地带性土(高级阶地)的发生系列
(五)时间 1.土壤年龄
土壤年龄是指土壤发生发育时间的长短, 通常把土壤年龄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1)绝对年龄
指该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 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通常用年表示; (2)相对年龄
由东北往华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为:针 叶林(棕色针叶林土)→针阔混交林(暗棕壤)→落叶阔叶林 (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常绿阔叶林(红壤、黄 壤、赤红壤)→雨林、季雨林(砖红壤)。
2.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1)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
(2)动物的活动可疏松土壤,促进团聚结构的形成。 (3)土壤动物种类的组成和数量在一定程度上是土壤 类型和土壤性质的标志,可作为土壤肥力的指标。

土壤的形成过程

土壤的形成过程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1
2
母质影响土壤矿质养分
岩浆岩:花岗岩形成的土壤富钾而缺磷;玄武岩 形成的土壤缺钾而富磷; 沉积岩:砂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贫乏;页 岩形成的土壤盐基养分较丰富。
3
母质影响土壤发育和形态特征
例如,花岗岩风化体中 → 石英沙砾于土壤 中 →使土体疏松而易渗水→土壤不易发育 ;其 风化盐基成分较少 →在强淋溶 下完全淋失,使 土壤呈酸性反应。基性岩上形成的土壤则相反
风化天数指日均温在 0 ℃以上的天数。赤道 高温带的风化强度约比温带强3倍,比极地寒冷 带强9~10倍,因而热带和寒带的成土速率差异 极大.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4


3 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当温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降水量增 加而增加。 当湿度一定时,有机质含量随着温度的升 高而减少。一般是草原气侯条件下,其C/N比 与 H/F 比均高,向湿热、湿冷和干燥过渡,其 C/N比与H/F比均会下降。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29


(六)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演变的影响 (1)人为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影响是快速的,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其 影响的速度、强度都将加快,而且会出现更多的 熟化土壤。
(2)人为影响是在各自然因素仍在发生作用的 基础化),也可能产生破坏性的负效应 (剥削地力、加速侵蚀、沙化、污染)。
2019年2月26日星期二 8时11分4秒
12

4 母质的化学组成影响土壤腐殖质特性
→ 土壤腐殖质富含 CaO, 火山灰岩母质 → 土壤腐殖质含有较多的P2O5、K2O
石灰岩母质 (二)气候 (水热条件) 水分和热量直接影响成土过程中的物理、化学、 生物作用. 1 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emigration) 在热带、亚热带条件下,土壤中钾、钠、钙 可全部淋出土体;而在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在一 定土体中淀积;在干旱地区,碳酸钙基本上未移 动,在土壤表层聚积。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

环境土壤学复习总结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主要包括土壤的形成、分类、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土壤污染与修复等内容。

下面我将对环境土壤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和基本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1.土壤的形成土壤是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天然的资源。

土壤形成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有机物分解和淋溶等。

这些过程导致了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分布、土壤颜色、土壤质地以及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等。

2.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成分、颗粒大小、性质和用途等因素进行分类。

常见的土壤分类系统包括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等。

这些分类系统都是根据土壤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来进行分类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土壤。

3.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质地、结构、孔隙度、含水量、孔隙度、酸碱度以及渗透性等。

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的颗粒所占比例,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柱状结构等。

孔隙度是指土壤中各种类型孔隙的占比,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酸碱度是指土壤中氢离子的浓度,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利用和植物生长。

4.土壤的生物学性质土壤的生物学性质主要包括土壤中的微生物、土壤动物和土壤植物等生物组成及其功能。

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它们能够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促进土壤结构形成等。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线虫、螨虫等,它们能够促进土壤通气和水分渗透,促进土壤酶活性等。

土壤植物包括草本植物、灌木和树木等,它们能够改善土壤结构、透气性和保水性。

5.土壤污染与修复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有害物质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状态。

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和化肥使用、城市建设等。

土壤修复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技术手段将污染土壤中的有害物质还原至安全水平的过程。

第一章-土壤形成

第一章-土壤形成

我国土壤形成中主要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有机质聚合过程 粘化过程 钙积与脱钙过程 盐化脱盐过程 碱化与脱碱过程 富铝化过程 灰化过程 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白浆化过程 熟化过程 退化过程
1 原始成土过程:从岩石地表着生微生物和低 等植物开始到高等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 程。三个阶段:岩漆阶段、地衣阶段和苔藓阶 段
土壤发生中普遍存在的3种基本成土作用
主要有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 原生矿物的分解和粘粒矿物的形成 物质的迁移
原生矿物的风化和粘粒矿物的形成
原生矿物的风化主要包括物理风化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
由原生矿物形成粘粒矿物的作用分为转 变和新生两种方式,转变是指同一结构 类型的层状硅酸盐矿物之间的互变,也 包括2:1型向1:1型矿物的改变;而新 生则是晶体结构瓦解后再从溶液中合成 出的另一种矿物的作用
生物迁移:植物的庞大根系从土体中吸收养料元素形成植物的 有机体,并以其有机残落物及死亡根系残留在表土,矿化后补 偿了土壤矿物质成分的淋溶损失,且有所积累
主要的4种成土过程
成土过程按照物质迁移和转化的特征, 可分为4大类: 物质加入土体者 物质迁出土体者 物质在土体内迁移者 物质在土体内转化者
土壤形成中物质迁移和转化示意图
土壤能量转换示意图
土壤形成中的成土过程
两个循环是土壤形成的内因,五大自然成土因素 是土壤形成的外因。自然界中土壤的形成过程是非常 复杂的(一系列生物,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构 成),其基本规律又是统一的(两个循环)。由于成 土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土壤形成过程总体的内容、 性质及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土壤形成中 物质能量迁移、转化的各自特点,我们可将土壤形成 过程总体,区分出各个具体的成土过程。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

植被土壤知识点总结高中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大气和地表岩层相互作用形成的,能够培养植物生长、有利于作物生长和发育的外部层状物质。

二、土壤的形成1. 土壤形成的主要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地球表面岩石风化、生物作用和水体的侵蚀作用下,逐渐形成土壤。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等。

2. 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植被、地形、地质、时间等。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条件,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植被通过根系的渗透和生物作用,对土壤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地形的起伏不仅影响土壤的深度和产状,也影响土壤的排水、保水和肥力。

地质条件决定了土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如矿物质和有机质等。

时间是土壤形成的决定因素,不同时间的作用对土壤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中主要成分的性质,可以将土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主要包括红壤、黄壤、棕壤、土壤、盐碱土、沙质土壤等。

四、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物理结构土壤的物理结构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组成和土壤颗粒的排列状态。

土壤的颗粒组成主要包括砂、粉、黏土等颗粒,土壤颗粒的排列状态主要包括土壤的团聚体、土壤的孔隙、土壤的密实度等。

2. 土壤的化学结构土壤的化学结构主要包括土壤中主要化学元素的含量和土壤中的有机质、氧化物等物质的含量。

土壤中的主要化学元素包括氮、磷、钾等,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氧化物等物质则对土壤的肥力和肥料吸收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概述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适宜植物生长发育的条件和土壤中的养分含量。

土壤的肥力主要通过土壤的肥力指数、土壤的养分状况等来评价。

2. 土壤养分的种类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

氮是生物体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它是蛋白质、细胞壁和核酸的组成成分,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

磷是植物生长和发育的必需元素,它是ATP、DNA和RNA等物质的组成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其周围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着的,同时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处于经常的相互作用之中,19世纪末俄国土壤学家道库恰耶夫首先认定,土壤和成土条件之间的这些关系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规律的。

土壤和景观的最主要的因素之间可用函数关系方程式表示出来:П=f(K,O,Γ,P)T式中Π代表土壤;K 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Γ代表岩石;P代表地形;T 代表时间。

这个公式明确地表示了土壤与成土条件之间的联系,即它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5种自然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且各种成土因素所起的作用是互相不能代替的,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是同时同地,不可分割地影响着土壤的产生和发展,同时随着成土因素的变化,随着空间因素的变化,土壤也随着不断地形成和演化着。

由于土壤形成因素存在着地理分布规律,特别是从南到北表现为赤道、温带、极地等地带的规律变化,所以研究土壤时一定要考虑到土壤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后来的土壤学者对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又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特别是本世纪40年代美国土壤学者詹尼(H.Jenny)提出与道库恰耶夫相似的函数关系式:s=f(cl,o,r,p,t…)式中s代表土壤;cl代表气候;o代表生物;r 代表地形;p代表母质;t 代表时间;点号代表尚未确定的其他因素。

根据各种成土因素的地区性组合,以及某一因素在土壤形成中所起的主导作用,詹尼提出下列各种函数式:s=f(cl,o,r,p,t…)s=f(o,cl,r,p,t…)s=f(r,cl,o,p,t…)s=f(p,cl,o,r,t…)s=f(t,cl,o,r,p…)s=f(…,cl,o, r,p,t)由于研究者对各个成土因素的作用有不同的理解,所以对各种因素的位置摆法不一样,例如,苏联格林卡认为,母岩特性十分重要;涅乌斯特鲁耶夫(A.д.Неуструею)强调地形的作用;B.P.威廉斯提出,生物活动是主导因素,他认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而肥力的发展,生物是起主导作用的,只有生物在母质中出现,土壤才会发生,随着生物的不断更替,土壤类型也随之而更替,各种不同的土壤类型是土壤长期发展的环节或阶段;柯夫达(B.A.Ковда)提出,除上述成土因素外,还有深层因素的作用,他认为,地壳深部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地震、新构造运动、地球化学的物质富集、深层地下水等对土壤形成过程亦产生影响。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绪论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前苏联威廉斯生态经济学角度)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汽相、液相。

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5、风化: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 。

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

包括溶解、水化(矿物和水化合)、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6、风化产物母质类型:母质: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母质类型:定积母质--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或称为残积物。

运积母质--根据不同搬运作用的外力方式,可分为各种自然沉积物。

⎪⎪⎪⎪⎪⎪⎩⎪⎪⎪⎪⎪⎪⎨⎧⎪⎩⎪⎨⎧重积母质风积母质海水沉积母质静水沉积母质淤积物洪积物坡积物流水运积母质运积母质积⎪⎩⎪⎨⎧冰磧物红土黄土及黄土性物质第四纪沉积物7、土壤形成因素:⎩⎨⎧人类生产活动间母质、生物、地形、时自然成土因素:气候、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根据调查目的,有时土壤剖面深度可能会有差异。

(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

9、土壤发生层次:0层,枯落物层(L、F、H亚层)-A层,腐殖质层(A1、A2)-AB过渡层层-B层,淀积(B1、B2、B3)-BC过渡层-G层,潜育层-C层,母质层(CC\CS)-D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表土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

土壤学知识点绪论1、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那一层疏松的表层。

(前苏联威廉斯生态经济学角度)2、土壤肥力: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协调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3、土壤肥力生态相对性:生态上不同的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不同,某种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生态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非任何植物。

4、土壤的三相组成:固相、汽相、液相。

第一章土壤的形成5、风化:风化作用是地表或近地表的岩石在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物理风化:又称机械崩解作用,由温度变化、水分冻结、碎石劈裂以及风力、流水、冰川的摩擦力等物理因素的作用引起,使岩石由大块变成碎块,再逐渐变成细粒,其形状、大小改变(增大接触面)。

为化学风化创造了条件。

*化学风化:化学分解作用,由水、二氧化碳和氧气等参与下进行的各种过程。

包括溶解、水化(矿物和水化合)、水解和氧化等作用。

6、风化产物母质类型:母质:地表岩石风化后形成的疏松的、粗细不同的矿物颗粒的地表堆积体,是形成土壤的母体。

母质类型:定积母质--未经搬运的风化残留物,或称为残积物。

运积母质--根据不同搬运作用的外力方式,可分为各种自然沉积物。

[|坡积物流水运积母质{洪积物淤积物静水沉积母质运积母质积<1海水沉积母质风积母质重积母质'黄土及黄土性物质第四纪沉积物< 红土冰磺物7、土壤形成因素:[自然成土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形、时间[人类生产活动8、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直到母质层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

根据调查目的,有时土壤剖面深度可能会有差异。

(土壤剖面从上到下不同土层的排列方式)。

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颜色、结构、质地、坚实度、孔隙、湿度、新生体、侵入体、动物孔穴等。

9、土壤发生层次:0层,枯落物层(L、F、H亚层)-A层,腐殖质层(A1、A2)-AB过渡层层-B层,淀积(B1、B2、B3)-BC过渡层-G层,潜育层-C层,母质层(CC\CS)-D层,母岩层耕作土壤:表土层(耕作层、犁底层)、心土层、底土层。

土壤发生

土壤发生

第二章土壤发生第一节土壤发生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一、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道库恰耶土壤形成因素学说土壤形成因素学说是十九世纪末,由俄国著名的土壤学家B.B.道库恰耶夫建立起来的。

道库恰耶夫土壤形成因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四点:①土壤是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他认为土壤是在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离开某一成土因素都不能形成土壤,并提出了如下土壤形成数学函数式。

:土壤,K:气候,O:生物,:岩石,P:地形,T:时间道库恰耶夫认为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气候、生物、母质和时间四种因素,它们各自对土壤形成都有一定的作用。

土壤是在这四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

②成土因素的同等重要性和相互不可代替性关于这一点,他举例说:“我们假定,如果医生提出水、空气、和食物对人的机体那个比较重要,那么这个问题是空洞而用无的。

因为缺乏任何一个,生物都不能单独生存,提出这样的问题是无益的。

提出土壤形成因素中哪一个因素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无益的。

”③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制约着土壤的形成和演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成土因素也是如此,它们也处于无休止的变化过程当中。

土壤是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若成土因素发生了变化,土壤本身也必然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④成土因素是有地理分布规律的道库恰耶夫在多年研究俄罗斯黑钙土的基础上,1883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俄国黑钙土》。

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阐明了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同时他指出成土因素有地带性分布规律。

现在看起来,地带性规律已为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在当时,这种观点也是史无前例的,它对以后地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也还存在两个最突出的问题:①没有指出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因素。

②没有指出人类活动在成土中的特殊作用。

2.威廉斯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发展①提出了生物发生学观点威廉斯认为在所有自然成土因素中,生物因素应为主导因素。

因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而肥力的产生是生物在土壤中活动的结果,没有生物活动就没有土壤,因此他认为土壤是在以生物为主导的各种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B.道库恰耶夫之后,许多土壤学家对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 献,从不同的侧面深化了成土因素学说的内容。
二、主要成土因素
(一)母质因素(parent material)
土壤是以母质为基础,不断地同生物圈、水圈、大气 圈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流或交换过程中产生的。 “血缘”关系;(骨架、矿质元素的最初来源) 母质影响土壤元素的环境背景值; 与母质的差异随风化程度、成土过程及成土年龄而增强。
➢ 低温条件下,风化过程和生物过程微弱,母质以物理风化为主,多为碎 屑状原生矿物。
影响物质淋溶过程;
➢ 土壤化学物质的迁移状况也取决于水热条件 。 ➢ 土壤颜色亦因土温或气候带的温差而不同。在冷(0℃~8℃)湿(干燥
度<1)带,土色以灰为主;在暖热(15℃~22℃)半湿润(1<干燥度 <3.5)带,常呈棕色至褐色;在湿热带,土色常呈赤色、棕红色或黄色。
蛇纹岩发育的土壤含Ni 600—5000mg/kg;花岗岩、砂岩上 发育的土壤仅含Ni 4—8mg/kg;而片麻岩、安山岩、闪长岩上 发育的土壤Ni背景含量居中。
我国土壤的成土母质类型
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地区:多是各种岩石在原 地风化形成的风化壳(残积母质),并以红色风 化壳分布最广。
昆仑山、秦岭、山东丘陵一线以北地区:主要是 黄土状沉积物及沙质风积物(运积母质)。
成土所需时间;成土速率 紫色砂岩:十几年 俄罗斯平原;3000年形成40cm厚土层
全球一些地区土壤形成速率
(六)人为因素(human)
BUT。。。 各因素的作用并不是均一的,总会有主导因素
THANK YOU!
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
H.M.西比尔采夫(1895年),根据土壤地理的分布特点,把土壤划为 三个土纲:显域土(Zonal)、隐域土(Introzonal)、泛域土 (Azonal)的概念。这个概念以后由J.梭颇带到我国,对我国30年代 的土壤分类产生了影响。至今,地带性概念或理论仍是许多分类体系 的思想基础。
土壤元素背景值差异
由富F岩层和含F矿物发育的土壤,土壤F的背景值 高:
如:贵州遵义南山页岩含F1510mg/kg,其土壤全F高达1120 mg/kg;湖北恩施页岩含F1035mg/kg,土壤全F845mg/kg。而 湖北由紫红色砂岩发育的紫色土全F平均背景值为230mg/kg。
世界土壤含Ni量变化很大,为5—5000mg/kg,平均 40mg/kg:
土壤动物: ①遗体增加土壤有机质;②消化动、植物有机间(成土年龄)可以说明土壤在历史进程中
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土壤的形成是随时间的增长 而加强的。
绝对年龄:土壤在当地新风化层或新母质层上开始发育时
分为
起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程度。
母质因素直接影响成土过程:(花岗岩土壤土质疏松、玄 武岩土壤质地粘重)
母岩的化学组成对土壤腐殖质影响深刻;(石灰岩:腐殖 酸钙)
母质影响成土过程的进程和方向。(紫色土、火山灰土)
(二)气候因素(climate)
影响母质的风化过程;
干、冷地方物理风化为主,湿、热地方以化学和生物风化为主
➢ 湿润和高温(≥22℃)条件下,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强,原生矿物风化淋 溶程度较高,形成以高岭石和氧化物为主的粘土矿物。
第三章 土壤发生过程 与分类系统
成土因素学说是近代土壤分类的基础,但早期的土壤分类处于定 性阶段,1975年G·D·Smith博士主持的《土壤系统分类》一书的问世, 使土壤分类从定性化走向了定量化的新篇章。
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
一、成土因素学说
早在土壤学发迹时期,人们就认识到土壤与它的环境条件有关系,但 都限于把它孤立地与某一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如西欧19世纪中期, F.A.法鲁(Fallou,1862)将土壤和母岩联系起来,简单地认为土壤 只是和母岩成分有关,并由此划分出了“石灰岩上的土壤”、“长石 岩上的土壤”、“粘土岩上的土壤”等等。
19世纪80年代,俄国著名科学家B·B道库恰耶夫创立了土壤的成土因 素学说,把土壤看作由一系列成土因素作用于母质而形成土层的独立 自然体,提出了土壤与环境辩证统一的概念;创立了用综合性的观点 和方法研究土壤的科学方法。这些是他对土壤学划时代的贡献。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苏联土壤地理发生学派,西欧形态发生学派 美国Marbut分类学派。
B.P.威廉斯提出了土壤统一形成过程学说。在这个学说中,强调了土 壤形成中生物因素的主导作用和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产生的重大影响。
著名的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1948)在他的《成土因素》一书中指出 生物主导作用并不是到处都一样的,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 是某一成土因素占优势。
在承袭成土因素学说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 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土壤形成的深部因素的新见解,并强调人 为作用对土壤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土壤形成的深部因素是指内发性 的地质现象,如火山喷发、地震、新构造运动等。
海拔愈高,气温愈低,湿度愈大,植被与土壤生长发育不尽 一致。 坡向也会影响水热条件
地形影响土壤类型和分布
(四)生物因素(organism)
植物: 表现在土壤与植物之间物质和能量和交换过程上,但植物 类型不同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同。如草本和木本。
土壤微生物: 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料;②合成腐殖质,发展土壤胶体 性能;③固定氮素;④转化矿质养料元素;⑤吸收、分解、 转化土壤污染物。
影响有机质的积累分解。
➢ 决定了不同植物带有机物质的年生长量 。 ➢ 土壤腐殖质含量取决于有机物质的矿质化或腐殖化过程
(三)地形因素(topographical relief)
物质的再分配 水热的再分配
一地般讲,陡坡土壤薄,质地粗,粘粒易流失,土壤发育度 低;缓坡地则与此相反。 平原地形的土层较厚,它们在较大范围内的同一母质层的质 地也是较均匀一致的。 在干旱气候带,不同地形条件下的土壤盐渍化程度各不相同。
各大江河中下游平原:主要是河流冲积物(运积 母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