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形成的地理基础
土壤的形成-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2019)
示意6—7月伊犁河谷南坡土壤有机质的分布变化和植被带的垂直分布。
地面植被残落物和根系; 作物的根茎,还田的秸秆; 土壤微生物; 动物的遗体及分泌物、排泄物等。
(2021秋·河南平顶山·高一校考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新疆伊犁 河谷位于我国天山山脉西部,北、东、南三面环山,素有新疆的“湿岛”之称,享有“塞 外江南”的美誉。由于地形海拔的差异,水热分布不均,区内植被带呈垂直分布。伊犁 河谷畜牧业发达,四季游牧,山麓地带的荒漠草原和草原作为冬季牧场,山腰的草甸草原 是良好的春秋牧场和割草场,海拔2700m以上的高寒草甸是优良的夏季牧场。下图分别 示(2意)分6析—低7月海伊拔犁地河区谷土南壤坡有土机壤质有含机量质低的的分原布因变。化(和6植分被)带的垂直分布。
有机层
有机层一般土壤表层的 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 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 主。主要组成为枯枝落 叶层和部分分解的有机 碎屑层。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土壤剖面
淋溶层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 物质迁移和损失的 土层,有机质含量 低,色泽较淡。
土壤剖面的土层垂直序列
淀积层
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 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 此沉淀、积累、质地黏 重、紧实、呈棕色或红 棕色。
沃土壤。20世纪50年代以来,黑土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厚
度变薄,肥力下降,引起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据此完成4~5题。
4.东北平原黑土厚度变薄、肥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B )
A.全球气候变暖,微生物分解活跃B.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建设人工水渠
C.人类过度垦殖,流水冲刷严重 D.城镇化进程加快,耕地大量被侵占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部分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地理学的一部分,土壤学研究着土壤的形成、性质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涉及的一些土壤的基本知识点。
一、土壤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自然过程。
在形成过程中,地球上的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逐渐分解、破碎,并与气候、植被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土壤。
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物理作用主要包括风化、水浸、温度变化等;化学作用则涉及酸碱性、氧化还原等反应;而生物作用则是指植物和微生物的生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个部分组成。
固体部分主要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土壤微生物。
其中矿物质占主导地位,通常由硅酸盐矿物、氧化物和碳酸盐矿物组成。
有机质则是指土壤中残体、粪便等有机物的积累形成的黑色或棕色物质。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
液体部分是指土壤中的土壤溶液,其中溶解有机物和无机物质。
气体部分则包括土壤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土壤的性质土壤的性质主要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三个方面。
物理性质指土壤颗粒的大小、结构以及孔隙度等。
土壤的颗粒大小可分为黏粒、粉粒和砂粒三类,土壤颗粒的组成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土壤的结构可以是块状、粒状或块、粒状结合而成的块粒状结构。
土壤孔隙度则是指土壤中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保水性和透气性。
化学性质指土壤的酸碱性和养分含量等。
土壤的酸碱性通过pH值来表示,对不同植物生长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土壤中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
生物性质主要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土壤形成和养分循环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土壤的分类土壤的分类主要有三大系统,即土壤类型分类、土壤发生分类和土壤类型分类。
土壤类型分类是根据土壤形成过程和地貌地质特征进行的分类。
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土壤的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是指土壤在当前新风化层或新的
母质上开始发育时起直到目前所经历的时间。
相对年龄是指土壤发育的阶段或发育的
程度。
(六) 人为因素
人类生产活动对土壤形成和性质的影响是有 意识有目的的,是在认识土壤客观性质的基础 上对土壤进行利用改造定向施肥,创造不同熟 化程度的耕作土壤 。
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关系
(四)地形因素
地形影响地表水热条件的重新分配。
主要表现在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 地面辐射的差异。
地形支配着地表径流 地形影响成土母质的分配 地形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五)时间因素
土壤发育的时间(成土年龄)可说明土壤 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动态过程,是 研究土壤特性和发生分类的重要基础。
三 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
自然土壤形成的基本规律是地质大循环与生 物小循环过程矛盾的统一。
地质大循环,是指结晶岩石矿物在外力作用 下发生风化变成细碎而可溶的物质,被流水搬运 迁移到海洋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成沉积岩,当 地壳上升,沉积岩又露出海面成为陆地,再次受 到风化淋溶 。
生物小循环 ,是指植物吸收利用大循环释放 出来的可溶性养分,通过生理活动制造成植物的 活有机体,当植物有机体死亡之后,在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下,又重新变为可被植物吸收利用的可 溶性有机物。
∏为土壤; K为气候; Γ为岩石; P为地形; T为时间; O为生物
基本观点
1 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 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 所有的成土因素始终同时存在并同等重要 和相互不可替代地参与了土壤形成过程。
3 土壤永远受制于成土因素的发展变化而不 断地形成演化;土壤是一个运动着的和有生有 灭或有进有退的自然体。
高中地理必修:土壤的形成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适中,土 壤肥沃。
土壤类型与农业利用关系
肥沃土壤
如黑土、淤土等,适宜种植粮食作物 ,产量高。
贫瘠土壤
如沙土、盐碱土等,需要改良后才能 种植作物,适宜种植耐旱、耐盐碱植 物。
酸性土壤
如红壤、黄壤等,适宜种植茶树、果 树等经济作物。
碱性土壤
如碱土、草甸土等,需要改良后才能 种植作物,适宜种植耐碱植物。
实验结果分析和讨论
结果分析
根据观察和分析结果,总结不同类型和地点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肥力状 况,并比较其差异。
讨论
探讨土壤形成过程中各种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母质等)和人为因素(如耕 作、施肥等)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同时,可 以进一步讨论土壤与植物生长、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A层(腐殖质层)
有机质积累较多,颜色较深, 疏松多孔,是植物根系主要分 布的区域。
B层(淀积层)
淀积着由上层淋溶下来的物质 ,质地较为粘重紧实。
C层(母质层)
未受耕作影响的土壤母质,保 持着岩石的特点。
土壤物质迁移与转化
水分运动
水分在土壤中的运动带 动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进
行迁移。
气体扩散
土壤中的气体扩散作用 导致某些物质的迁移和
05 土壤退化与保护
土壤退化现象及原因
土壤侵蚀
土壤盐碱化
水蚀、风蚀等导致土壤表层流失,肥力下 降。
不合理的灌溉和排水措施导致土壤盐分积 累。
土壤污染土壤板结源自工业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农药、化肥等 导致土壤中有害物质积累。
长期单一耕作和缺乏有机质导致土壤结构破 坏,通透性变差。
土壤保护措施与方法
工程措施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归纳总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薄而松散的表层物质,是植物生长的场所和营养供给系统。
土壤不仅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也对人类的粮食生产、生态平衡与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土壤的认识和研究是地理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由岩石破碎、物质风化分解、有机质的混合等一系列过程构成的。
一般来说,土壤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量等;二是地形和地质条件,如地势、岩石类型等。
气候条件决定了土壤发育的速度和方向,而地形和地质条件则直接影响土壤发育的类型和性质。
例如在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土壤发育迅速,表土层薄而肥沃;而在寒冷的高山地区,由于温度低、雨量少,土壤发育缓慢,形成厚度较薄的土层。
土壤的组成土壤由颗粒物质、水分、空气、有机质和微生物等成分组成,其中颗粒物质是土壤的主要组成部分。
颗粒物质主要包括砂、粉砂、粉土、黏土等不同颗粒组成的土壤颗粒。
这些颗粒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土壤的结构。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生长和土壤保持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有机质和微生物则是土壤的生物成分,它们对土壤的肥力和生物活性有着重要影响。
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也是影响土壤肥力和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类型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特点,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砂质土壤、壤土、黏土、粉砂质土壤等。
不同类型的土壤在质地、结构、PH值和肥力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在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壤类型。
土壤的肥力土壤的肥力是指土壤中含有对植物生长有益的养分的程度。
土壤中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多种元素,它们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元素。
土壤的肥力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科学合理地施肥和保护土壤肥力是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土壤的保护土壤是一个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保护土壤是人类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随着土壤逐渐成熟,成土母质对土壤的影响力便逐步下降。
[集训冲关] 某学校组织学生到我国东北地区进行游学活动,下图是 他们见到的土壤景观,回答下题。
1.对黑土进行观察,最容易观察的是
()
A.土壤质地
B.土壤剖面
C.土壤颜色
D.土壤水分
[集训冲关]
1.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生物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解析: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故生物是影响
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答案:A
2.提高土壤肥力的方法是
பைடு நூலகம்()
①休耕 ②施用化肥 ③种植绿肥 ④作物轮作 ⑤广
施农家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 ()
解析:第 5 题,由材料可知,富铝土形成是强烈的淋溶作用 的结果,淋溶作用强的地区,气候湿热,故 B 正确。成土母 质是土壤矿物质的重要来源,但对“铁、铝氧化物因流动性 小而相对积累”影响不大,因此不是富铝土形成的主要成因, 故 A 错误。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 故 C 错误。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 形成,但不是主要因素,故 D 错误。第 6 题,富铝土是我国 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 包括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红壤和 黄壤等 4 个类型。其中热带的砖红壤所在地区水热条件最好, 淋溶作用最强,因此铁、铝的相对含量最高,故 B 正确。 答案:5.B 6.B
同学回答示例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引言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农业文化背景的国家,土壤对于中国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是土壤科学领域的核心内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有效管理土壤资源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全面评估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和土壤系统分类名称,并根据其在土壤科学中的价值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是指根据土壤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地理环境因素,将中国国土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
主要包括红壤、黄壤、黑土、褐土、草地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等类型。
1. 红壤红壤是中国最重要且分布广泛的土壤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颜色红艳,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
红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适合发展农作物。
在我国南方的亚热带地区,长期的低度风化和淋溶作用使得土壤呈红色,造就了丰富的红壤资源。
2. 黄壤黄壤是我国南方的另一重要土壤类型,以黄色为主,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黄壤形成于温暖湿润气候下的冲积平原和丘陵地区,适合发展水稻、玉米等农作物。
黄壤的肥力较高,适宜农业生产。
3. 黑土黑土是我国北方地区特有的土壤类型,以黑色为主,含有机质丰富。
黑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适合发展小麦、大豆等作物。
黑土的良好保水能力和保肥性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4. 褐土褐土是我国华南、台湾和西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颜色呈棕色或黑褐色。
褐土在多年受雨蚀和风蚀的影响下,形成了富含有机质的土层。
褐土广泛用于发展茶叶、水果和果树等农业作物。
5. 草地土壤草地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土壤类型,适于草原植被的生长。
由于寒冷干旱的气候条件,草地土壤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但缺乏养分。
草地土壤的发展对维护草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6. 河流湖泊沉积土壤河流湖泊沉积土壤主要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华南地区的平原地带,颜色多样,富含有机质和养分。
土壤类型地理环境
土壤类型地理环境一、引言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土壤类型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地理环境下的土壤类型。
二、平原地区1.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冲积平原是河流在长期的冲刷和堆积作用下形成的平坦地带。
这类地区的土壤主要由河流的冲积物组成,质地较为松散,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是农业发展的理想地区。
2.湖滨平原湖滨平原是大湖泊周围的平坦地带,由于长期的湖水波浪冲刷和淤积作用,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泥沙和有机物质,非常肥沃,适合种植水稻等湿生农作物。
3.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平原是河流在注入海洋或湖泊时形成的三角形地带,土壤多为河流带来的泥沙沉积物,质地肥沃,含有丰富的养分,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三、山地地区1.高山地区高山地区的土壤主要由冰川作用和风化作用形成,这类土壤通常质地较为疏松,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但养分含量较低,水分排水性较好,适合发展牧业和林业。
2.丘陵地区丘陵地区的土壤形成受到地表侵蚀和重力作用的影响,土壤质地因此较为复杂。
这类地区的土壤通常富含砾石和沙粒,排水性良好,但养分含量相对较低,需要施加适量的肥料才能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四、盆地地区1.内陆盆地内陆盆地的土壤主要由河流冲刷和湖泊淤积形成,土壤肥沃,通常富含有机质和养分,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沙漠盆地沙漠盆地的土壤通常质地疏松,富含砂粒和矿物质,但养分含量较低,水分排水性较好,适合发展沙漠植物和荒漠农业。
五、沿海地区1.沿海滩涂沿海滩涂的土壤主要由海浪冲刷和潮汐作用形成,含有丰富的泥沙和有机质,土壤肥沃,适合种植盐生植物和沿海农作物。
2.沿海沙地沿海沙地的土壤主要由风力作用形成,质地疏松,富含砂粒和矿物质,但养分含量较低,水分排水性良好,适合发展沙地植物和沙漠农业。
六、结论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这些土壤类型对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地理学五大成土因素
中国土壤的形成因素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南北跨纬度50 多度,东西占经度达60 多度,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公里。
由于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别很大,因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土壤。
此外,中国又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国,人类生产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环境以适应于人类的需要,这些生产活动不仅能加速土壤的演变,甚至能改变土壤的发展方向。
因此,中国土壤的形成与演化,与自然条件以及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土壤学中,将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自然条件,归纳为地形、气候、成土母质、植被、成土年龄等五大因素,称为土壤形成因素,或简称成土因素。
也就是说,地球陆地表面的任何一种土壤,都是在这5 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但是,在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和特点不同,各因素还以不同的作用强度相配合,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土壤。
(一)地形地形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很明显,就大的方面来说,山地和平原上的土壤迥然不同。
山地的海拔越高,山体越大,分异也越显著。
高大的山脉和高原,常常成为气流的屏障,直接影响太阳辐射量、热量和水分在地表面的分布,并影响着植被的演替和土壤内物质的运动,因而常使山体两侧的土壤差异显著。
例如,秦岭是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对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北方的干冷气团都有阻滞作用,所以山地南坡和北坡的土壤有显著不同。
在南坡形成酸性的黄棕壤,而北坡形成中性至微碱性的褐土。
又如,大体上呈南北走向的大兴安岭和太行山脉,同东南季风呈直角相交,在夏季,迎风面降水量大,有利于土壤中物质的化学分解和生物积累;背风面受气温增高、湿度小的焚风影响,土壤的淋溶和生物积累都较弱。
因此,这些山地就成了不同类型土壤的分界线。
例如,大兴安岭东坡为暗棕壤,而西坡为灰色森林土。
山地和高原对土壤形成的影响还表现在:海拔越高,土壤变化越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就越多。
这是因为,气温随山地海拔增高而递减;在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高而增大;植被类型也相应地更替,所以土壤类型也不同。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地理土壤知识点土壤是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自然资源,是植物的重要生长基质,也是生物圈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
它是由岩石经长时间风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物质体系,由无机物、有机物、水分、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
土壤的形成、性质和分类对于地理学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高一地理上学期的土壤知识点。
一、土壤的形成1. 岩石风化和物理变异:地球上的岩石经过日晒、雨淋、冻融等自然力作用,破碎并形成碎屑岩,然后逐渐分解成粉砂、粘土和砾石等颗粒。
2. 土壤的化学变化:岩石中含有各种矿物质成分,经由水、空气等的化学作用,矿物质发生分解和转化,形成新的化合物。
3. 有机质的堆积和分解:植物残体、动物尸体等有机物质经分解、腐殖、矿化等过程形成胶体稳定的有机物质,成为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土壤的性质1. 颜色:土壤的颜色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成分、水分和微生物等有关。
通常有红色、黄色、褐色、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土壤,不同颜色的土壤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肥力。
2. 质地:土壤的质地主要由颗粒大小决定,包括沙质土壤、粉砂质土壤、粘土质土壤等。
不同质地的土壤具有不同的通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肥力。
3. 含水量:土壤中的土壤含水量影响着植物的生长。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 土壤通气性:土壤通气性的好坏对根系呼吸有重要影响,也影响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和养分的释放。
5. 肥力:土壤的肥力与土壤中有机质、矿质和微生物等相关。
良好肥力的土壤可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三、土壤的分类1. 按照起源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母质土壤、演化土壤和沉积土壤。
母质土壤是直接由岩石经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形成的,演化土壤是在母质土壤基础上形成的经过长期演化和发育的土壤,沉积土壤是河流、湖泊、海洋等沉积物堆积形成的土壤。
2. 按照土壤的物理特征分类:土壤可以分为沙质土壤、粉砂土壤、粘土土壤和壤土。
沙质土壤中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粉砂土壤与沙质土壤相比有更多的细颗粒,保水能力较沙质土壤更强;粘土土壤颗粒更细,保水能力较强,但通气性较差;壤土是由沙、粉砂和粘土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土壤。
地理教案(新教材湘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六章第1讲课时35土壤的形成
课时35土壤的形成1.土壤概述及成土因素(1)土壤概述①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②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2)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空间因素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速度及土壤中有机质的多少。
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形成生物生物可以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可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地形地形的类型、坡度大小、地势高低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化、厚度等特征。
①高度:山区的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而发生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②坡度和坡向: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时间因素反映了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越成熟,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人类活动自然土壤经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形成耕作土壤特别提醒典型自然环境下的土壤特性(1)高寒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广布。
(2)湿热环境: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3)干旱环境: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壤贫瘠,偏碱性。
(4)冷湿环境: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土壤剖面(1)概念: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壤剖面:在下图中填写图中土壤剖面层次,并将各层特征与各层名称连线。
答案(3)常见土壤①森林土壤: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从亚寒带到热带均有广泛分布。
有机质主要以地表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因而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表层,向下突然减少。
土壤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土壤发生学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第一章土壤形成因素分析1、成土因素学说的发展:道库恰耶夫、土壤发生学派土壤是历史自然体…西比尔采夫三个土纲1)显域土纲(Zonal soil)地带性土壤2)隐域土纲(Introzonal soil)隐地带性土壤3)泛域土纲(Azonal soil)泛地带性土壤2、气候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壤的形成发育的1、气候影响有机质积累和分解过度湿润和长期冰冻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和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矿化)2、气候影响岩石矿物风化强度温度增加10℃,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长2—3倍热带风化强度比寒带高10倍,比温带约高3倍—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速度,风化壳和土壤厚度>温带和寒带地区3、气候影响粘土矿物的形成不同气候带的土壤中,具有不同次生粘土矿物:干冷地区的土壤—水云母温暖湿润或半湿润气候条件下—蒙脱石和蛭石`湿热地区—高岭石类高度湿热地区—铁、铝氧化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4、物质迁移随水分和热量的增加而增加从风化和成土过程产物的迁移规律看:在湿润地区(如灰化土地区),土壤中游离的盐基遭到强烈的淋洗;在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如黑钙土地区),土壤中易溶性盐分受到淋洗,而碳酸盐则在土体中相对聚积;在干旱地区(如棕钙土地区),易溶盐分仅在土壤上层遭到淋洗。
[5、气候影响土壤分布规律温度:寒温带——灰化土温带——暗棕壤暖温带——棕壤亚热带和热带——红壤、砖红壤等干湿程度:温带湿润气候区——淋溶土>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区——弱淋溶土,钙积土温带干旱区——荒漠土3、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脱K、脱盐基等各形成什么矿物岩石的原始矿物的风化演化系列,即从脱钾、脱盐基和脱硅三个阶段性系列,形成伊利石(脱K)、蒙脱石(缓慢脱盐)、高岭石(迅速脱盐)和三水铝石(脱硅)等,这些阶段性与其风化的环境条件——即气候条件有关。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
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类型土壤地理发生学是研究土壤形成与发展的学科,是土壤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
土壤地理发生学根据土壤形成的原因和过程,将中国土壤划分为不同类型,这些类型反映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
本文将介绍中国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几种类型。
1. 黄土地带黄土地带是中国土壤中最为广泛的类型之一。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省份。
黄土地带的土壤主要由黄色的黏土和粉砂土组成,质地疏松,透水性较好。
这种土壤类型形成于上新世以来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以风力侵蚀和水力冲刷为主要作用。
黄土层厚度可达几十米,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土壤。
2. 红壤地带红壤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份。
红壤的颜色呈红色或棕红色,富含氧化铁和氧化铝,具有较高的肥力。
这种土壤类型主要形成于季风气候和暖湿气候条件下,受雨水侵蚀和物质迁移作用的影响较大。
红壤地带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适宜种植水稻、茶叶等作物。
3. 盐渍土地带盐渍土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干旱地区和东北的滨海盐碱地区。
盐渍土的土壤含盐量较高,土壤呈碱性或中性。
这种土壤类型主要形成于干旱地区的蒸发作用和滨海地区的海水入侵导致的盐渍化现象。
盐渍土地带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不利的,但适宜种植盐生植物和盐耐性农作物。
4. 紫色土地带紫色土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云南、四川、贵州等省份,是中国土壤中的特殊类型。
紫色土的颜色呈紫色或深紫色,富含铁和锰氧化物。
这种土壤类型主要形成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长期热、湿、酸性环境条件下的物质迁移和转化作用。
紫色土地带适宜种植茶叶、水果等作物。
5. 沼泽地带沼泽地带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等省份。
沼泽地的土壤呈酸性,富含有机质和水分。
这种土壤类型主要形成于长期湿润和高湿度的环境条件下,受湿地植被和水文过程的调控。
沼泽地带对于农业生产来说土壤肥力较高,但也需要合理的排水措施。
土壤的形成
环境保护与土壤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环境保护对土壤形成和发育的重要性
土壤可持续发展策略
• 保护和恢复土壤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和人类福祉
• 制定和实施土壤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强土壤资源管理
• 促进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土壤保护水平
• 推广可持续农业生产技术,保护土壤肥力和生态环境
• 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和修复,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土壤可
• 岩石风化作用为土壤提供物质来源
• 土壤形成过程影响岩石风化作用的程度和速度
土壤形成的地质时间与空间分布
01
土壤形成的地质时间分布
• 土壤形成的时间尺度:从数百万年到数千年不等
• 土壤形成速度:受地质条件、气候和生物等因素影响
02
土壤形成的空间分布
• 土壤类型和分布受地质背景、气候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综
地形地貌与土壤形成的关系
• 地形地貌是土壤形成的重要环境因素
• 地形地貌变化对土壤形成和发育产生长期影响
03
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与分布特点
土壤分类方法与标准
土壤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 了解土壤类型和性质,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提供依据
• 促进土壤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
土壤分类的方法和标准
• 基于土壤形成过程的分类:如土壤发生学分类
地球表层物质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
• 岩石是土壤的主要来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 矿物是岩石的基本组成单位,对土壤肥力和质地有重要影响
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循环
• 岩石风化过程中释放出的矿物质和养分被植物吸收利用
• 植物死亡后,有机质和矿物质又回归土壤,为土壤肥力提供来源
岩石风化作用与土壤形成过程
CREATE TOGETHER
新鲁教版 地理 必修一 分析土壤的形成原因 知识点整理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一、认识土壤1.土壤: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层: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
3.发育发育程度土层厚薄分层情况高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低土层薄层次少或分层不明显4.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
根据组成物质的体积大小填图。
矿物质:指天然元素或经无机过程形成并具结晶结构的化合物,土壤中的矿物质(无机盐)源于岩石的风化作用,包括岩石碎屑、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有机质:指土壤中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
来源于动植物的遗体、动物排泄物及其部分分解的有机质和腐殖质,以植物组织为主。
水分:大气降水渗入土壤内部,充填土壤中的空隙,形成土壤中的水分。
空气:土壤的空气来源于大气,但其性质与大气明显不同,它不连续,各处成分不同,且湿度大。
它存在于未被水分占据的空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水分的增减。
【知识拓展】土壤的组成土壤粒组:土壤的矿物质在大小和组成上都是多变的,不管土壤矿质颗粒的来源、成分和性质如何,仅仅根据颗粒的大小进行分组,这些不同的组合就称为土壤的粒组。
下图为土壤颗粒分组方案。
土壤质地:实际的土壤几乎不可能由某种粒组的颗粒单独组成,绝大部分都是由各个粒组的颗粒混合而成。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的颗粒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土壤质地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砂土:以砂粒为主的土壤,砂粒含量在70%以上。
砂土空隙大,排水和通气条件好。
但保水蓄肥能力弱,抗旱能力弱,土壤养分少。
黏土:以黏粒为主的土壤,黏粒含量不低于40%。
黏土空隙小,排水和通气条件不佳,但保水蓄肥能力强,有较强的黏结性和可塑性,胀缩幅度大。
壤土:是砂粒、粉粒和黏粒三者在比例上均不占绝对优势的一类混合土壤物理性质介于砂土和黏土之间,农业价值高。
土壤结构:土壤质地是土壤中不同大小的分散颗粒的组成比例。
但自然土体中以单独分散状态存在的颗粒不多,土壤中的颗粒大都通过某种胶结物质相互联结组合在一起,形成较大型的团聚体,这种由基本颗粒聚合形成的团聚体就称为土壤结构。
地理必修件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水流的搬运作用:水流的搬运作用可以将土壤颗粒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形成新的土 壤类型。
水位变化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水位上升:导致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植物生长 水位下降:导致土壤水分减少,不利于植物生长 水位波动:导致土壤水分不稳定,影响植物生长和土壤形成
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不同的地 形条件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河流:河流的流速和流量会影响土 壤的形成和分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山脉:山脉的坡度和高度会影响土 壤的形成和分布
湖泊:湖泊的水位和面积会影响土 壤的形成和分布
地质年代:土壤形成需要漫长的地质年代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演化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 生物活动:生物活动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和性质
养分含量
灌溉:灌溉水 进入土壤,改 变土壤水分状
况
土地利用方式: 种植不同作物, 影响土壤性质
和肥力
农业活动:耕作、灌溉、施肥等 城市化:城市建设、道路建设、土地开发等 工业活动:采矿、冶炼、化工等 环境污染:废气、废水、废渣等排放对土壤的影响
城市化进程对 土壤形成的影
响
城市化进程中 的土壤污染问
植物根系: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植物凋落物:提供有机质,增加土壤肥力 植物生长:改变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透气性 植物根系分泌物:促进微生物活动,加速土壤养分转化
蚯蚓:疏松土壤,增加土 壤透气性
蚂蚁:搬运土壤,形成蚁 巢
甲虫:啃食植物根系,促 进土壤有机质分解
鸟类:传播种子,促进植 物生长,从而影响土壤形
成
微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 用:分解有机物质,释放
高一地理土壤的形成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的形成知识点高一地理:土壤的形成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家园,我们需要学习地理知识。
作为地理学科的一部分,土壤的形成是我们学习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深入探讨土壤的形成过程、因素以及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一、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物质的风化和分解是土壤形成的基础。
无数年的气候和风化作用使岩石逐渐分解,形成细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就是土壤的基本颗粒。
其次,有机物的堆积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各种植物残体、动物尸体以及它们的排泄物逐渐堆积在地表,经过分解和腐烂,形成有机质,这些有机质富含养分,为土壤提供了必要的营养物质。
此外,水和气候也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会改变土壤的颗粒排列和成分,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形成速度和质量也存在差异。
例如,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湿热,土壤形成相对较快,而极地地区由于气候寒冷,土壤形成缓慢。
二、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土壤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介绍其中的几个主要因素。
1.母质: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来源,它可以是岩石、沉积物或者已经形成的土壤。
不同的母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直接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和性质。
2.气候: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温度和降水量的差异会对土壤的形成速度和质量产生影响。
例如,热带地区的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形成肥沃的土壤。
3.植被:植被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植物的根系能够渗透土壤,破碎岩石,促进土壤的通透性和肥力。
植物的残体也为土壤提供有机质,促进土壤的形成。
4.地形:地形的起伏程度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山区的土壤会因为地势高低的原因而产生差异,陡坡位置土壤较浅,长滩位置则土壤更为肥沃。
三、土壤的重要性土壤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首先,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生长环境。
农作物的生长依赖于土壤中的养分,而土壤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地理必修件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地污染的危害:影响农 作物生长,危害人体健康,
破坏生态环境
土地污染的治理方法:采 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 法进行治理,如土壤修复、
污染源控制等
土地污染的预防:加强环 境监管,推广清洁生产,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THANK YOU
汇报人:
力。
调节土壤水分:植被能够 调节土壤水分,减少土壤 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
平衡。
改善土壤结构:植被的 根系能够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 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
固定土壤:植被的根系能 够固定土壤,减少土壤侵
蚀,保持水土。
5
人类活动
农业耕作
翻耕:将土壤翻松, 提高土壤透气性和水
分保持能力
灌溉:调节土壤水分, 保持作物生长所需的
力
矿物质在土壤中的分布:不 同地区、不同深度的土壤中
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
4
植被覆盖
植被类型
森林:高 大的乔木 和灌木, 丰富的生 物多样性
草原:低 矮的草本 植物,广 阔的视野
荒漠:干 旱环境中 的耐旱植 物,如仙 人掌、沙 棘等
湿地:水 生植物和 沼泽植物, 如芦苇、 水生蕨类 等
海洋:海 洋植物, 如海藻、 珊瑚等
颗粒大小会影响 土壤的透气性、 持水性和养分含 量
颗粒大小也会影 响土壤的物理性 质,如硬度、密 度和渗透性
颗粒大小还会影 响土壤的生物活 动,如微生物的 活动和植物根系 的生长
母质含有的矿物质
矿物质来源:火山喷发、风 化剥蚀、生物活动等
矿物质类型:包括硅酸盐、 氧化物、硫化物等
矿物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影响土壤的质地、结构和肥
降雨量的变化趋势:全球变 暖导致的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中国土壤的特征是其气候、地貌、地质、水文、 生物和人类活动等诸多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 互制约的综合效应和系统反应; • 地理位置和广阔地理空间内复杂的自然环境因素 决定了中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
• 中国的温度分布,东半部随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自南向北降低;西半部因地形的影响超过纬度的 影响,非季风区西北内陆干旱大盆地的温度大致 和东部华北平原相当;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大部 分地区气温较低。
2、水分条件
• 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水汽来自太平洋,因而东 南多雨,西北干旱; • 在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总趋势中,一方 面是受到气旋、台风路径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 了地形条件(山脉走向)的影响,山地降水一般 多于低地,而盆地、河谷受高山阻挡是降水减少 的地区;中国的地形多变增强了中国降水分布的 不均匀性;
蒙新干旱半干旱土壤区域
青藏高寒土壤区
• 认识中国土壤。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盈当认清中国土壤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个要素的 基本特性极其低于分异规律;
一、气候因素
• 气候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主要取决于有机质 合成与分解的动态平衡,主要受控于水热条件; • 气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粘土矿物类型的影响,降 水影响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盐基饱和度、土壤 酸碱度; • 气候变迁影响土壤形成;
• 山地海拔高气温低,生长期短;坡度大生态系统 极其脆弱,易造成水土流失和破坏生态平衡;岩 石和坡度也是土壤发育受阻、土层浅薄、土层分 异不明显的原因,而且地形崎岖不利于土地开发 利用;
• 在平原,由于地形、地表组成物质的差异,也造 成土壤地域分异。
• 例如:在内蒙古半干旱区湖泡周围,由水面向外 围依次是盐化草甸土、草甸土、草甸栗钙土、栗 钙土;在华北山前平原,从高到低依次是褐土、 潮褐土、褐潮土、潮土;河谷地貌中,河漫滩雨 季受河流泛滥,土壤依然不时接受新鲜沉淀物, 土壤发育受阻,形成冲积土;
1、光热条件
• 光热资源是土壤资源形成、发展和演化的动力, 也是作物布局和耕作制度选择的重要决定因素; • 中国北起寒温带,南至赤道带,而大部分地区位 于北纬20度~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 西部多与东部,高原多余平原。西藏地区达670 万~1005万J/cm^2,仅次于北非的撒哈拉沙漠;
• 由于土壤侵蚀、成土母质、地下水等区域因素的 影响,使一些土壤的形成不符合地带性的规律, 但是可以反映其成土地带的特点; • 正是受各种气候、植被地形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 作用使幅员辽阔的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土壤类型;
•
谢谢大家
欢迎提问
•
• 母质的组成对土壤剖面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
• 在矿质沉积物,如果含有大量的易风化的硅酸盐 和硅铝酸盐,在合适的水热条件下迅速风化,产 生大量粘粒,使土壤质地粘重; • 如果母质几乎全部由抗风化的矿物如石英组成, 形成的粘粒极少,则产生质粒较粗的土壤;
1、主要风化壳类型
• 风化壳指地表岩石就地风化形成的松散物质,水 热状况的变化,直接影响第表裸露岩石的风化, 形成很多类型的风化壳;
3、季风因素
• 由于海路分部、大气环流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季 风现象十分明显。 • 在季风区中,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控制,盛 行偏北风,气候干冷,冬季各地区气温较同纬度 地区明显偏低。夏季风受低压系统控制,盛行片 哪方,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 季风气候对于中国自然景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 要的作用。中国广大的亚热带地区不但不像世界 同纬度许多地区那样表现为荒漠和干草原,而且 由于夏季风和高温季节性带来的丰沛的降水,气 候温暖湿润,雨热同期有利于岩石风化和成土过 程土壤肥沃,自然植被一常绿阔叶林为主,成为 世界上最著名的农业发达区;
• 但季风气候存在着不稳定行,夏季风各年间的进 退时间、影响范围和强度各年各不相同,温度年 较差大和见谁年内分陪不均,造成中国水土流失、 洪涝、干旱、寒潮和台风等灾害频繁,土地利用 防灾抗灾任务艰巨;
二、地势和地貌
•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渐下降,构成巨 大的阶梯状斜面,全国主要有3大阶梯组成; • 第一阶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5000m, 有“世界屋脊”之称; • 第二阶梯:由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 贵高原)和大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粉底、准 格尔盆地)组成; • 第三阶梯:由东部广阔的平原和丘陵组成,地势 大多在200米以下,沃野千里,是中国最重要的 农业区;
• 气候因素中的水热条件的分布和空间分布主要取 决于纬度位置(它决定着气温的南北差异)、距 海远近(引起气候湿润程度的差异)和地形(造 成水热再分配、出现垂直景观差异); • 这几个因素对水热条件的分布是综合起作用的, 但在不同的地区,三者彼此的作用强度却又很大 的差异;
• 一般认为,东部季风一纬度地带性为主,西北干 旱地区一经度地带性为主,青藏高原区一垂直地 带性为主;
2、河流沉积物
• 河流沉积物的特性与上游物质以及沉积环境有关;
• 黄河中每年的输沙量达16亿t,在下游平原形成厚 层沉积层,每次决口急流地段形成厚层沉积层, 为砂土岗地,然后向两侧漫淹沉积,为厚层均质 粉砂土层;泥沙主要来自中上游黄土去,颗粒大 小均匀,一粉砂壤土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细砂 和粘粒,甚少或不见砾石和粗砂粒;广泛分布在 华北平原、汾、渭河谷平原;
• (2)硅铝风化壳: • 形成于温带与暖温带的花岗岩岩体上,相对较薄, 土体呈现棕色;
• (3)紫红色砂页岩形成的风化壳: • 紫色岩层固结性较差,在湿热条件下极易就地风 化,加之所处的地面有一定的坡度侵蚀较强,风 化与侵蚀同步进行,加速岩石的崩解;也使得风 化壳的性质与母岩极相近似;
• (4)石灰岩岩溶风化物: • 富含碳酸盐的岩石,在丰水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岩 石风化是以溶解为主,石灰岩层经溶蚀后残留的土层 甚薄,富含粘粒成分,其中亦含有石灰岩碎片或细粒 小型结核;北方的石灰岩风化壳则主要表现为物理风 化碎屑型; • (5)碎屑状风化壳 • 是岩石风化的最初阶段,由各种火成岩或水成岩的机 械崩解块状组成,生物、化学风化微弱,风化层甚薄; 质地粗,细粒含量低。多见于干旱、寒冷地区,或严 重剥蚀的山坡地,岩层裸露,无明显的土壤发生层可 资判别。
• 植被类型同时影响土壤营养元素和土壤酸碱度, 影响土壤的淋溶与淋洗速度;
• • • •
自然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取决于水热条件,遵循自然环境地域分布规律; 降水因素:森林/草原/荒漠 温度因素:针叶林/针阔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
高原冻土植被
五、人类活动
•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加速或延缓自然景观 和土壤的演变过程,某些活动有利于土壤熟化, 提高土壤资源的质量,而某些活动则造成土壤资 源的破坏;
• (1)富铝风化壳与第四纪红色粘土:既包括由基岩 (花岗岩、片麻岩)就地风化形成的富铝风化壳,也 包括搬运物质形成的富铝红色粘土; • 存在于热带和亚热带 • 中国长江以南的红色粘土,属于第四纪漫长时期的形 成物,上层为红色,中层可见红黄白相间的网纹红土 层,其形成系红粘土层长期积水,引起氧化还原交替 进行,使土体内局部还原性亚铁化合物发生位移,大 部分移出土体形成白色漂白物,局部在土体内淀积氧 化,形成红黄相间斑纹,有时还见铁质结核;红、黄 壤与砖红壤的发育直接相连,因而密不可分;
• 长江的泥沙运行与含量情况和上述的黄河情况有 很大差别;武昌站所测得的长江年均输沙量为5.4 亿t,长江上游多为高大陡峻的山地,岩石崩塌后, 岩砾堆积于上游江中,所以长江上游有关支流沉 积层中,多见于砾石和粗砂;下游为悬移于江中 的细粒物质的沉积物,以粘粒、细砂粒为主。
四、植被因素
• 植被作为土地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要素,是土地 形成、发展和演替最积极的力量; • 绿色植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初始生产者。它的作用 是把分散在母质、水圈和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 性的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 制造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在以有机物 残体的形式聚集在母质或者土壤中; • 草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约是森林土壤的两倍;
• 积极影响:中国东部的大片沼泽地改成肥沃的农 田、丘陵山地修筑层层梯田、沿海沿湖地区修塘 筑堤围垦大片淤积滩涂、在西北干旱地区利用冰 雪融水建立绿洲等;
中国的梯田
• 消极影响:由于盲目的利用土地,如,砍伐森林、 滥垦草原、破坏植被等。破坏土地的生态平衡, 导致物种的消亡,土地质量退化出现水土流失、 沙漠化、盐碱化、沼泽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等不利 后果;
鄂尔多斯沙地
总结
• 中国土壤具有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是指东部受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暖湿气流的影响的湿润森林土 壤的南北变化,在一系列的生物与气候条件下, 自北向南发生着隐灰化、淋溶化、残积化、铁硅 铝化和铁铝化和富铁铝化等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地 带性土壤;
• 中国土壤同时具有大陆性的经度地带分布规律, 即随着副热带高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自沿海向欧 亚大陆腹地的逐渐减弱,湿度逐渐减小,大陆性 干旱气候逐渐增强,温带草原植被覆盖率和草的 高度越来越低,相应的成土过程中腐殖质积累过 程逐渐减弱,碱土金属和碱金属盐类在土体中逐 渐增加形成积钙与积盐过程; • 黑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漠土
• 上述地势对土壤的形成和土地开发利用影响重大; 自西向东逐级下降的大陆斜面,加强了东部地区 季风的强度,抑制了西部地区南北冷气流的交换, 从而使得中国气候的地域差异明显;
• 山地的海拔高度和阴阳坡的变化导致了自然环境 的变化:例如,山地的阳坡太阳照射时间长,热 量丰富,有较强的蒸发力,一般温暖干燥比较陡 峭;阴坡日照短,热量差蒸发力弱,一般荫凉湿 润较为平缓;迎风坡降水丰富,地表径流发达, 侵蚀作用强,易产生水土流失;背风坡降水少, 地表径流不发达,易产生干旱生境; • 由于这种自然景观分异作用形成的土壤类型不同, 农业利用方式也不一样;
三、成土母质
• 成土母质指陈铺于地球表面的松散土状物质或为 就地风化形成的残积物,或为各种类型的搬运沉 积物。 • 母质的质地对非成熟的土壤的质地有直接影响; • 细质的母质发育来的土壤一般比粗质的地母质上 形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原因是细质土壤的保 水能力强,通过提供较多的水分和养分促进植物 生长,从而使每年有较多的有机物追加到土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