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必修一学案分析(一)(1)
苏教版化学必修1学案:专题1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含解析
第二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第一课时物质的分离与提纯—————————————————————————————————————[课标要求]1.初步学会蒸馏和分馏、萃取和分液、过滤、结晶、重结晶等分离物质的实验技能,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物质分离、提纯的实验操作。
2.初步了解根据混合物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分离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离和提纯。
,1.过滤操作中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
2.除去KNO3中的KCl杂质,利用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KCl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性质。
3.可用CCl4萃取出溴水中的Br2,原理是:CCl4与水互不相溶,且Br2在CCl4 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4.蒸馏操作要注意:①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在蒸馏烧瓶支管口处;②冷凝水的流向为自下而上;③沸石的作用是防暴沸。
过滤与结晶1.混合物的分离方法(1)分离依据:混合物的分离是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进行的。
(2)常见分离方法:常见的混合物分离方法有过滤、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等。
2.过滤(1)适用范围:两种物质的混合物,一种组分可溶于水,另一种组分难溶于水,可采用加水溶解,然后过滤的方法分离。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3)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3.结晶(1)适用范围若固体混合物中的两种组分都可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较大差异,可利用溶解、结晶的方法分离。
(2)两种结晶方法①蒸发结晶:即蒸发溶剂,使溶质析出。
如海水“晒盐”。
②降温结晶:先蒸发浓缩,形成较高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再冷却,即有晶体析出。
如硝酸钾的结晶提纯法。
(3)蒸发结晶实验装置: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1.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A.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B.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C.制作过滤器时,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口D.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解析:选D玻璃棒下端放在三层滤纸处,目的是防止玻璃棒捅破滤纸,A项正确;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其目的是防止液体溅出,B项正确;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并用水润湿,且不留气泡,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的目的是防止液体从漏斗与滤纸之间流下,否则达不到过滤的目的,C项正确,D项错误。
高二化学必修一学案分析(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油脂的概念。
2、理解油脂的组成和结构
3、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油脂知识与其结构联系起来,了解油脂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4、使学生理解油脂的化学性质(氢化、皂化和水解反应)
5、常识性介绍肥皂、合成洗涤剂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设计实验、探索实验、阅读材料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实验操作能力、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比较和分析,不断地揭示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从问题中获得新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开发学生的智力。
2.培养学生的自主、勤思、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材处理
整节重点难点:油脂的结构、油脂的皂化反应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油脂的概念和组成结构
第二课时重点难点:油脂的化学性质
教材中,主要突出油脂的化学性质,而水解反应和氢化反应的原理则是整节书的重点和难点。
建议将本节书分两个课时教学:第一节着重知识的迁移。
先从学生已经了解过的烃的衍生物的结构引出油脂的结构和组成;第二节着重新知识的理解。
开始还是以酯的水解反应和不饱和烃的加成反应入手,过让学生掌握起化学反应原理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策略:
1,以老师为桥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验-解决问题这一模式进行螺旋教学,以突破教学重点,并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以本节课的设计分组实验为界面,复习烃和烃的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等有关知识。
高中化学必修一内容解读与教材分析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线索
想认识它们的规律性,就必
须运用分类的方法,分门别 科学分类方法的应用 类地进行研究。这既反映了 实例 化学科学的发展规律,也符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 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分类)
●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的分类 是本章的一条基本线索
生活中的分类
图书馆 金属、非金属 酸、碱、盐、 氧化物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离子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概念的呈现注意: 1.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物质的量: 表示 集合体 0.012 kg 12C 摩尔 阿伏加德罗常数 6.02×1023/1mol 粒子数
直接呈现:物质的量 (物理量)
单位
6.02×1023
N n =N A
直接给出事实:图文结合
摩尔质量
实物图
质量(相对 分子质量) 粒子数 1mol H2O 1mol Al 物质的量
高中 化学1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溶物质 难电离物质 沉淀 水
易挥发物质
气体
没有强、弱电解质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
初中概念:氧化反应、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的讨论)(33)
从得氧、失氧 角度对这些反 应进行分类 从元素的化合 价是否发生了 变化进行分类 从电子转移的角度 给氧化还原反应一 个更为本质的定义
化学反应的分类
分类标准
(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
类的多少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2)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 (离子反应)
(3)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
(标准2、3是高中化学新知识 ,离子反应和氧化
还原反应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
离子反应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高中化学必修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线
认识化学反 应的新视角 氧化还原反应
P46 交流研讨 P47 活动探究
P51 活动探究
认识物质分 类的新视角
氧化剂、 氧化剂、还原剂
探究铁及其化合物 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P49 交流研讨
认识物质性 质的新视角
氧化性、 氧化性、还原性
P50 迁移应用
关于本节教材的几点说明
放弃得氧失氧这一视角, 放弃得氧失氧这一视角,直接从化合价的变化 切入氧化还原反应 使学生明确: 使学生明确:氧化还原反应是研究化学反应的 又一视角
第一节 元素与物质分类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 单质 化合物 氧化物、 氧化物、 酸、碱、盐 从电离角度 电解质 离子反应
强电解 质间的 复分解 反应
混合物 溶液、浊液、 溶液、浊液、胶体 从反应中有无化合 价变化的角度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与还原剂
案例: 案例: 铁及其 化合物
第二节 电解质
过程方法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 ■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 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 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 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 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探究, ■ 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探究,了 解钠、 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 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 通过实验了解氯、氮、硫、硅等非金属及其重 通过实验了解氯、 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分析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分析
教材内容:高中化学必修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化学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基本概念,
并能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的方法。
教学重点:化学元素的概念、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化学方程式的
书写和平衡。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平衡方法及应用。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激
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知识讲解:讲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帮助学生了解元素的分类及性质。
然后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分类,引导学生区分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
3.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反应过程和产物的
变化,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4.练习与讨论:让学生合作完成几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平衡练习,鼓励他们思考化学方
程式平衡的方法,并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5.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
化学的好奇心,拓展他们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练习与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的组合运用,满足学生
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促进他们对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同时,通过及
时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学
习兴趣。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案5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案5篇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教案精选一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乙醇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常见的两种有机物.学好这一节,可以让学生掌握在烃的衍生物的学习中,抓住官能团的结构和性质这一中心,确认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普遍性规律,既巩固了烷、烯、炔、芳香烃的性质,又为后面的酚、醛、羧酸、酯和糖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学会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带动了学生学习素质的提高。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掌握乙醇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
②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1)乙醇是醇类物质的代表,所以乙醇的结构和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2)重点、难点的突破,可设计两个突破点:①乙醇结构的特点可通过问题探究、化学计算和分子模型来推导,电脑展示来确定,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在掌握乙醇结构的同时,也学会逻辑推理的严密性;②通过实验探究和电脑多媒体动画演示的办法认识和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二、教法活用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使之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方法:1.情境激学法,创设问题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在意境中主动探究科学的奥妙。
2.实验促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掌握乙醇的化学性质。
3.计算机辅助教学法: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微观现象宏观化,瞬间变化定格化,有助于学生掌握乙醇化学反应的本质。
4.归纳法:通过学生的归纳和逻辑推导,最终确定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教学辅助手段1、说实验:①乙醇与钠反应,可作金属钠与水反应的对比实验,且取用的金属钠尽量大小一致,表面积相差不大。
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1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基础知识的复习与强化
教学目标:
1. 回顾和强化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提高学生对化学基础概念的运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难点:对一些较难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实验演示、案例分析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备课、复习相关知识点;
2. 学生准备:复习之前的学习内容,准备参与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或者复习一些基础知识点来引导学生进入化学学习状态。
二、复习和讲解(30分钟)
教师对化学基础知识做一个系统性的复习,重点讲解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离子化合物的命名规则、离子键与共价键的区别等。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教师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学基础概念,如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氧化还原反应等。
四、案例分析(15分钟)
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化学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对化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与作业(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参与互动,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多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
(2019版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知识点详解及配套习题)
2019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学案物质的分类胶体[明确学习目标] 1.学会物质分类方法,会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同素异形体。
3.能够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4.会制备Fe(OH)3胶体,会鉴别胶体与溶液。
学生自主学习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1.同素异形体(1)由□01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该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不同。
(3)举例:O2与□02O3;红磷与白磷;金刚石、□03石墨与C60互为同素异形体。
2.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交叉分类法①含义: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多种分类的一种分类方法。
②举例:Ⅱ.某些盐的交叉分类(2)树状分类法①含义:对同类事物按照某些属性进行再分类的分类法。
②举例:3.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根据物质的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上常用的分类方法。
(2)举例:根据性质对氧化物进行分类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1)概念:□01把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物。
(2)组成(3)分类 ①分散质和分散剂各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以其状态为分类标准共分为□049种分散系。
②分散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分类2.胶体的制备和特征(1)Fe(OH)3胶体的制备制备原理: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具体操作:往烧杯中注入40 mL 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08FeCl 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09红褐色,停止加热。
(2)胶体的特性——丁达尔效应当平行光束通过胶体时,可以看到□10一条光亮的“通路”,这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11散射形成的,叫做丁达尔效应,可用来区分胶体和□12溶液。
1.在科学研究中分类法的意义何在?提示:运用分类法对物质进行科学的分类,然后分门别类地研究它们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就能够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把握物质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2020版化学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1.1.1物质的分类和答案
第1课时物质的分类核心微网络素养新目标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其进行分类的方法。
2.学会分散系的分类方法及类型。
3.认识胶体及其性质。
4.学会用实验方法对物质性质进行研究学习。
[预习新知]一、同素异形体1.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2.金刚石、石墨和C60是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氧气和臭氧(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二、物质的分类1.根据物质的组成分类(1)树状分类法举例:(2)交叉分类法举例:2.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1)CO2、SO3等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酸性氧化物。
多数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与水化合生成酸。
(2)CaO、Fe2O3等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这类氧化物称为碱性氧化物。
(3)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而大多数金属氧化物则属于碱性氧化物。
三、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1)分散系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2)组成错误!(3)分类错误!2.胶体Fe(OH)3胶体的制备试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Cl 3+3H 2O=====△Fe(OH)3(胶体)+3HCl 。
3.胶体的性质[即学即练]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Na2SO4、KNO3都是含氧酸盐。
()(2)HNO3既属于一元酸又属于含氧酸,这种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
()(3)Na2CO3含有氧元素,属于氧化物。
()(4)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5)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粒子称为胶体()(6)胶体都是均匀透明的液体()(7)胶体一般比较稳定,不易产生沉淀()(8)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9)可以利用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和溶液()答案:(1)√(2)×(3)×(4)×(5)×(6)×(7)√(8)√(9)√2.对下列物质分类全部正确的是()①纯碱②食盐水③石灰水④NaOH⑤液态氧⑥KClO3A.碱——①④B.纯净物——③④⑤C.盐——①⑥D.混合物——②⑤答案:C3.按照物质的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HNO3应属于()①酸②氢化物③氧化物④含氧酸⑤难挥发性酸⑥强酸⑦一元酸⑧化合物⑨混合物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④⑥⑦⑧C.①⑨D.①④⑤⑥⑦答案:B4.出现大雾天气时,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解析:雾是由微小液滴(直径10-9~10-7m)分散于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属于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通用11篇)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通用11篇)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理解和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透过现象看本质,教育学生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方法:怀疑、实验、讨论、解释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教学过程:[板书]第二节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NaOH溶液、盐酸。
[小结]①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②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小结]①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②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电解质应是化合物。
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2020-2021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学案:1.1.1反应热、焓变
第一章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第一节反应热第1课时【学法指导】1.知道内能是体系内物质的各种能量的总和,受温度、压强、物质的聚集状态的影响。
2.了解反应热与焓变的含义,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等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用焓变的表示。
3.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知道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方法。
【基础梳理】▶新课导入1.化学键与能量变化的关系:2.反应前后物质总能量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3.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吸热反应:放热反应:一、反应热1、反应热及其测定(1)体系与环境——以盐酸与NaOH溶液之间为例环境:与体系相互影响的其他部分,如试管、空气等。
体系:包括、、。
(2)体系与环境的热量交换——反应热热量:因温度不同而在体系与环境之间的能量。
反应热:在 条件下,化学反应体系向环境释放或从环境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名师点拨反应热概念中的“等温条件”是指化学反应发生后,使反应后体系的温度恢复到反应前体系的温度,即反应前后体系的温度 。
(3)中和反应热的测定【实验原理】通过测定一定量的酸、碱溶液在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由此求得反应热。
【实验装置】【实验步骤】注意事项①为了保证酸、碱完全中和,常采用碱稍过量的方法。
②中和反应的终止温度是反应混合液的最高温度。
【数据处理】50mL 0.5mol/L 盐酸与50mL 0.55mol/L NaOH 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 H 2O 时放出的热量为: 其1221212m m )c (t t )0.418(t t )kJ n(H O)0.025+--=(中(m 1+m 2)表示溶液质量(单位:g);c 为比热容,c =4.18J·(g·℃)-1;t 1、t 2分别为反应前、后的温度(单位:℃);n (H 2O)为反应生成的水的物质的量(单位:mol)。
【问题与讨论】在上述过程中,提高测定反应热准确度的措施有哪些?提示:①实验中用温度计先后测量酸溶液、碱溶液及混合溶液的温度时,使用同一支温度计可减小实验误差,且测量完一种溶液后,温度计必须用水冲洗干净并用滤纸擦干。
(知识点全!)新沪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学案 1
1.1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学案一、课前预习1. 画出初中所学的物质分类结构图: 物质2. 归纳酸性氧化物的通性3. 归纳碱性氧化物的通性二、知识精讲(一)追寻物质分类的价值和意义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但数以亿计的物质如何研究? 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掌握物质分类方法 思考:如何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①碳单质 ②CO ③CO 2 ④H 2CO 3 ⑤Na 2CO 3 ⑥Na 2CO 3溶液练习1:对下列物质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依据:①空气、②水、③铜、④食盐、⑤糖水、⑥碳酸钙、⑦氧气、⑧石墨、⑨乙醇练习2:已知SO2与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预测SO2的化学性质。
①与____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与____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与_______________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从物质聚集状态角度开展分类固、液、气三态性质有何差异?结合初中物理知识,分析物质三态变化如何实现?(以简单示意图形式)练习3:一次性打火机内灌冲的是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丁烷(常压下沸点为0.5℃),丁烷在打火机内呈液态,请解释现象。
练习4:列条件改变一定不可能实现从气态到液态的转变的是()A. 升温并加压B. 升温并减压C. 降温并增压D. 降温并减压(四)混合物的分类方法生活中大多数物质都是混合物?如何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回顾:初中学过哪几类混合物?分别有什么特点?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________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混合体系。
(________)(________)练习5:指出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与分散剂①白色CuSO4粉末分散于水中,形成蓝色的CuSO4溶液②粉笔灰分散在水中,形成悬浊液③植物油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分散系的分类:法一:从分散质与分散剂的____________分类:法二:从分散质粒子大小分类(详见下一节)三、补充知识1. 盐可进一步分为正盐(金属+酸根)、________(金属+H+酸根,如NaHCO3等)和___________(金属+OH+酸根,如Cu2(OH)2CO3)2. 概念辨析:(选填“一定是”、“一定不是”、“不一定是”)①酸性氧化物_________非金属氧化物②非金属氧化物_________酸性氧化物③碱性氧化物________金属氧化物④金属氧化物_________酸性氧化物四、拓展视野物质的第四态、第五态、第六态材料:当体系温度达到数千摄氏度时,原子外层电子会获得足够能量,脱离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高中化学必修1教学案例探析
本文将探析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的教学案例,分析其优缺点,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一:化学元素周期表课堂目标: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学生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和定位元素的位置。
教学步骤:通过图像、视频等多媒体工具,让学生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特点。
以氢元素为例,让学生预测其化学性质和定位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
让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其他元素的化学性质,并定位其位置。
优点分析:该教学案例通过生动形象的图像和视频介绍,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其他元素的化学性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缺点分析:该教学案例虽然通过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但是仍然缺乏互动性和探究性,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和乏味的感觉。
该教学案例过于简单,不能完全满足高中化学的复杂性和深度。
改进建议:为了增强教学案例的互动性和探究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环节。
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案例的复杂性和深度,教师可以引入更多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从实际中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教学案例二:化学反应式课堂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运用化学反应式表示化学反应过程,掌握不同类型反应式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教学步骤: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过程。
介绍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式,包括离子方程式、分子方程式和化学符号方程式等。
通过案例演示,让学生运用反应式计算化学反应的量和效果。
优点分析:该教学案例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同时,通过介绍不同类型的反应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多样性和实际应用。
案例演示能够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缺点分析:该教学案例可能存在实施难度较大,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策划和实验准备。
同时,案例演示可能存在时间限制和人力资源不足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和体验。
改进建议:为了解决实施难度和资源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进行案例介绍和演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入】回忆上节课的实验和课后讨论题。
问题①:为什么第一组做法几乎没有得到乙酸乙酯?
【答】CH3COOH跟C2H5OH发生酯化反应是有机物分子间的反应,在不加浓硫酸时,即使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速率仍很慢,所以当混合物加热时,蒸气成分是CH3COOH和C2H5OH的蒸气,乙酸乙酯的蒸气极少甚至可以说没有,当然在Na2CO3溶液的液面上不会收集到乙酸乙酯。
由此可见,浓硫酸主要起催化作用,其次,因为制取乙酸乙酯的反应是可逆的,所以浓硫酸也能除去生成物中的水,有利于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板书】1、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师】在该反应中,为什么要强调加冰醋酸和无水乙醇,而不用他们的水溶液?
【生】因为冰醋酸与无水乙醇基本不含水,可以促使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师】在上一节的实验中,为了获取更多的乙酸乙酯,我们除了利用浓硫酸除去生成物中的水,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外,还用到了其它什么方法促使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生】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同时还是一个简易的蒸馏装置,边反应边蒸馏,使生成物及时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去,也有利于试管内的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
问题②:第二组做法比第三组做法得到的乙酸乙酯的量明显少,试分析原因,并设计实验证明你的分析是正确的。
【答】由于加入了催化剂浓硫酸,反应速率大大加快了。
加热时,蒸馏出的蒸气的成分是乙酸乙酯、乙醇和乙酸,冷凝成液体后收集在盛水的试管中,但乙酸和乙醇是溶于水的,乙酸乙酯作为有机物,又易溶于乙酸和乙醇这样的有机溶剂中,所以必然有部分乙酸乙酯溶在乙酸和乙醇的水溶液中,因而收集量减少;但试管中如果盛放Na2CO3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提高收集效率,并提高乙酸乙酯的纯度,因而收集量要多。
【板书】2、饱和碳酸钠溶液可以除去乙酸,溶解乙醇,减少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实验证明】取等浓度、等体积的乙酸(或乙醇)溶液和碳酸钠溶液,分别盛放于两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等体积乙酸乙酯,振荡后静置,结果是盛乙酸(或乙醇)溶液的试管中的乙酸乙酯变少,另一个几乎无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学生往往会提出乙醇没有与Na2CO3反应的问题,更进一步的解释应是“冷凝液中的乙酸被Na2CO3中和生成
CH3COONa,CH3COONa和溶液中大量的Na2CO3都属于离子化合物,增强了溶剂的极性,降低了乙酸乙酯在溶液中的溶解量”。
但考虑到分子的极性和相似相溶原理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才学习到,因此暂不宜引申)
问题③:你对酯化反应有哪些方面的认识?
【答】酯化反应是指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与将来在选修5中要讲到的醇跟氢卤酸的反应相区别)。
【板书】3、酯化反应:酸跟醇反应生成酯和水的反应。
【设疑】在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氧原子由乙酸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呢?
【分析】脱水有两种情况,(1)酸脱羟基醇脱氢;(2)醇脱羟基酸脱氢。
在化学上为了辨明反应历程,常用同位素示踪法。
即把某些分不清的原子做上记号,类似于侦察上的跟踪追击。
事实上,科学家把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换成放射性同位素18O,结果检测到只有生成的乙酸乙酯中才有18O,说明脱水情况为第一种,即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是“酸脱羟基醇脱氢”。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可用于研究化学反应机理,是匈牙利科学家海维西(G.Hevesy)首先使用的,他因此获得1943年诺贝尔化学奖。
【板书】反应机理:酸脱羟基醇脱氢
【动画演示】用3D动画演示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的过程,使学生加深对反应机理的认识。
【师】还记得我们在讲酯化反应的开始提到的问题吗?为什么“酒是越陈越香”?请大家结合所学过的醇和酸的知识做出解释。
【生】酒在放置过程中,其中的乙醇有部分逐渐转化为乙酸,乙酸和乙醇缓慢反应生成了具有香味的乙酸乙酯。
【师】很多鲜花和水果的香味都来自酯的混合物。
现在还可能通过人工方法合成各种酯,用作各种饮料、糖果、香水、化妆品等的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