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思维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博弈论思维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
作者:贺世强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26期
一、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博弈产生的原因
现代企业预算管理体系主要由各级责任中心、预算管理层和企业决策层组成。
预算博弈就是三者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所进行的较量,是经济人理性思维的结果。
预算博弈中两个主体可以称为委托人和代理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所进行的一种相互作用,并且这种作用贯穿于预算管理的整个体系。
在企业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委托人和代理人都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即他们都会以自身利益为行动出发点,在对方的行为基础上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博弈的双方是相互影响的,委托人具有更大的权力,而代理人则掌握着更多的企业信息,企业最后的预算管理方案将是两者之间相互博弈达到均衡的一种结果。
通过预算博弈,可以充分调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才能,全面利用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以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又能降低预算管理的成本。
另外,预算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并且不同的预算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产生的作用也不一样。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能做到完全公平,谁控制的权力更大,掌握的资源更多,谁得到的利益也会更多。
预算管理也是一样,控制权越大,在博弈中越有优势,从而谋取更多的非生产利润。
从某正程度上看,预算管理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政治博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产生寻租与合谋现象。
现代预算管理还是一个重复博弈的过程。
人们的有限理性会导致人们不停地寻找机会打破均衡过程,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
因此最终的预算结果是重复博弈所达到的一种均衡状态,它满足帕累托最优。
尽管重复博弈会产生一些摩擦费用,但由预算优化所带来的收益会更高,满足成本收益原则。
二、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博弈关系分析
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三类主要的博弈主体: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企业预算管理层和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层。
(一)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博弈关系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是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部门,主要职责是在预算管理初期进行预算管理的制定,包括预算管理的内容、程序和目标等,以及协助预算管理层对预算的制定、预算的执行等方面进行管理和监督。
而预算管理层负责管理预算决策部门和预算执行部门。
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这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在预算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企业的预算管理方案中会涉及到众多不同的管理阶层,而每个管理阶层的利益都是不一样的,一个预算管理方案不可能照顾到所有管理阶层的利益,因此部分管理阶层的利益就不可避免的和预算管理决策层制定的预算管理方案发生冲突,双方为争取各自的利益就需要进行相互博弈。
(2)在预算管理方案执行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可预测的情况以及不确定因素,每一种不确定因素对于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利益影响不一样,而且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双方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博弈。
(3)在预算方案执行完以后,决策层需要对管理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发挥的管理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
决策层对于管理层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管理层当前的利益,进而会影响以后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
(二)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博弈关系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是一个从预算制定到预算执行最后到预算评估的一个系统性工程。
因此作为预算管理制定者的决策层和作为预算管理执行者的执行层之间不可避免地也要进行博弈,主要表现在:
(1)预算管路决策层在制定预算管理方案时要考虑执行层可能会作出的反应,而预算管理执行层在执行预算管理方案的过程中,也是以自身利益为首要出发点,通过对预算管理方案的扭曲来谋取自身利益,但也要承担一些风险,因为其不当行为可能会被决策层发现并予以惩罚。
因此,他们之间也需要进行博弈。
(2)在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决策层会对执行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和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在预算方案执行完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评估,决策层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执行层的利益,进而会影响其以后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围绕预算方案的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双方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
(3)在预算管理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可预测的情况以及不确定因素,每一种不确定因素对于不同决策层的利益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相互博弈。
(三)企业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博弈关系预算管理层负责对决策层的预算制定情况和预算管理执行层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价,它的评价结果是否科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执行层的执行情况;而执行层对于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效果将会直接关系到预算管理层的业绩,进而影响到它的利益。
因此,双方之间也会就预算方案的执行过程进行博弈。
具体表现在:
(1)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方式、执行程序对于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都具有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相互冲突的,实现了管理层的目标可能就要牺牲执行层的利益,而维护执行层的利益就可能会损害管理层的利益,为了各自的利益,他们也会进行相互博弈。
(2)在预算管理方案执行的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很多的不确定因素,每一种不确定因素对于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利益影响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彼此之间往往存在矛盾和冲突,这也不可避免的导致各方为了自身利益而进行相互博弈。
(3)同决策层一样,在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过程中,管理层也会对执行层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效果和水平进行考核和评价,在预算方案执行完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接受评估,决策层的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执行层的利益,进而会影响其以后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围绕预算方案的执行和评价过程也是一个双方之间进行博弈的过程。
三、基于博弈论思维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建议
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企业的预算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企业预算管理层和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层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
(一)建立科学与规范的博弈机制科学地编制预算管理博弈机制,对于保证预算的顺利执行,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预算管理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具体来说主要做到以下方面:首先,在博弈论中根据博弈的次数可以将博弈分为单次博弈和重复博弈。
在单次博弈中,由于缺乏后续的制约因素,且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因此通过博弈所达成的契约存在不稳定性,单个博弈主体都有破坏契约的冲动。
而重复博弈则可以克服单次博弈的这种缺点,即有效遏制博弈主体的有限理性所产生的契约不完全性。
特别是在长期范围内,这种影响更为明显,因为每一次博弈的结构是基本相同的,通过长期的博弈过程就可以总结出规律性,从而对博弈结果形成合理预期,通过破坏博弈可以谋取更多的利益,这样就更容易产生破坏契约的冲动。
但重复博弈就可以很快的对契约的破坏者实行严厉的惩罚,从而更有效的抑制其破坏契约的冲动。
其次,要引入科学的博弈规则。
博弈规则对于博弈行为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科学、合理的规则可以充分发挥博弈的功能,促进整体利益最大化。
首先,在企业预算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管理层和决策层会努力将其与执行层之间的博弈转化到执行层内部的博弈;而预算执行层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会给管理层和决策层施加压力,并在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过程中,通过扭曲操作、编制虚假信息等方式来欺骗管理层和决策层,从而给管理层和决策层造成损失。
因此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博弈一方面可以改进预算管理方案,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预算管理方案的执行水平,从而实现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二)构筑全面与完整的信息体系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是博弈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在企业预算的管理过程中,各博弈主体都会通过对信息的控制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但这种个体理性却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本来博弈双方通过博弈来相互制约可以促进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如果一些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信息缺失或被隐瞒将会严重制约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实现,甚至会给企业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及时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加剧各博弈主体之间的矛盾和摩擦。
因此,在预算管理方案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管理层、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也应加强合作与沟通,对于关键信息一定要及时充分的予以披露,从而努力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三)构造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业绩评价体系对于企业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通过准确的业绩考核实现赏罚分明从而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并提高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明确不同工作人员的责任义务,保证各个员工各司其职,共同实现企业的总发展目标。
构造适宜的业绩评价体系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要设定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评
价指标。
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制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从而引导工作人员向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努力,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
其次,要制定更科学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以分为硬评价和软评价两种。
所谓硬评价也就是定量评价,它以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收集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一些数据信息,并建立科学的统计分析模型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定量的分析结果。
硬评价的优点是准确,易于比较,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缺点是过于僵化,因此需要借助软评价,即以专家的评价作为评价标准。
软评价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而言,能克服硬评价的缺点,但也存在缺点,而这又正好是硬评价的优点,因此就需要将硬评价与软评价结合起来,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冯雪莲:《企业传统预算的缺陷及修正》,《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