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现象
被异化了的女性形象-女性异化
被异化了的女性形象|女性异化摘要著名女性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第二性》中首次提出“他者”概念,女性作为“他者”一直处在客体和次要的地位。
男性成为定义和区分女性的参照物,因而男性根据自身的价值取向,将女性划分为两大类――天使和妖妇。
本文通过对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两部主要作品中的女主人公――阿尔玛和布兰奇的分析,揭示女性形象被异化是父权制社会下,男性操纵话语权的重要表现。
<br/> 关键词:他者异化天使型妖妇型 <br/>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br/> <br/> 二元论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树立两种截然不同的对立结构。
这种理论把世界一分为二,一方拥有胜过另一方的权威地位,这意味着必须存在一个“他者”。
“他者”对应的英文单词是“the Other”,其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和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体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br/>男人和女人构成了人类社会,男女之间的二元对立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也最为深刻的一种关系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性别之战”。
而女性自从由母系社会的辉煌巅峰跌落下来之后,在整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父系社会中,就始终作为一个战败的群体,一个被强制、被奴役的性别,一个异己和他者,被拒斥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外,封闭于家庭这一永恒的囚牢。
<br/> 新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瓦,在她最负盛名的著作《第二性》中,揭示造成歧视女性的社会文化根源,批判父权制文化,并鲜明提出“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
波伏瓦在书中论证到,在所有的社会生活领域,在所有的思维活动部门,人们都把妇女看成是另一种人――他者。
<br/> 书中提出,在父权制的文化中,“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
为什么某些社会可能不太接受同性恋和跨性别?
为什么某些社会可能不太接受同性恋和跨性别?在当今社会,同性恋和跨性别人群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包容,但在某些社会中,这些群体仍然遭受着歧视和排斥。
下面我们从心理、文化和社会等角度来解析可能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心理角度1. 传统观念对性别认知的限制。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家庭、学校甚至整个社会中,他们接受到的关于性别的认知一直都是男女、阳刚与美丽的二元对立。
如果有人打破了这种传统理念,那么就会被认为是“反常”的存在,进而遭受到该社会的歧视。
2. 过度的自我意识。
在某些社会中,有些人意识过于强烈,认为自己所处的价值观或文化观念是唯一正确的,因此会对异于他们的观点进行排斥和歧视。
3. 对未知事物的恐惧。
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对未知的事物都会产生畏惧,进而导致其对该事物的不理解和排斥,这也是同性恋和跨性别群体在某些社会中遭受歧视的原因之一。
二、文化角度1. 宗教信仰。
在许多宗教中,同性恋和跨性别被视为犯罪、反道德的行为,这启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因此在某些与宗教相关的社会中,这种观念非常普遍。
2. 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在某些社会中,同性恋和跨性别被视为是“外来文化”的一部分,这与它们的传统文化观念有所抵触。
这种认知可能经历了几百年或上千年的时间,只有当整个社会对文化的认知出现了革命性的转变,才能慢慢消除这种歧视。
三、社会角度1. 社会准则的传递。
在某些社会中,同性恋和跨性别群体由于不符合社会准则而遭受歧视。
这反映了这些社区的价值观,即人们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和规范,否则就会被强制排斥。
2. 社区认知。
在某些社会中,同性恋和跨性别人群认识的不足,或者没有机会与这些人接触和了解,这也导致了人们对这些群体的歧视和抵触。
结论尽管同性恋和跨性别群体获得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认同,但在一些社会中,他们仍然遭受着排斥和歧视。
在克服这种偏见和歧视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尝试了解和接纳不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推广包含、尊重和带有爱心的社会观念。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
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及其文化镜像功能引言部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进步,大众媒介的影响力与普及程度也日益增长。
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之一,不仅仅对社会、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也有深遥的影响。
在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对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以及其所扮演的文化镜像功能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演变过程一、早期大众媒介中传统女性形象的塑造在媒体出现之初的早期时代,女性形象通常被塑造为传统家庭角色的代表,如贤良淑德、贤妻良母等。
这一形象既符合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也满足了男性主导的社会秩序。
广告、电视剧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通常呈现出柔弱、无能、需要依靠男性的形象,传递出婚姻与家庭是女性唯一追求的价值取向。
二、现代大众媒介中多元化女性形象的涌现随着社会的变革、女性地位的提升和性别意识的觉醒,媒体开始呈现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女性不再只局限于传统角色,而是乐观参与社会、呈现自己的个性与能力。
电影、电视剧、杂志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呈现出职业女性、女强人、独立妇女等多样化形象,传递出女性在社会各领域的乐观参与和冲破性的探究。
三、大众媒介中性感化女性形象的兴起然而,随着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挤压,大众媒介中出现了一种以性感化女性形象为特征的现象。
商业广告、电影、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中,女性形象开始被过度强调身体曲线、外貌和性感特质,强化了男性对女性的视觉性欲和审美要求。
女性形象逐渐被固化为“性感偶像”,并且成为商业利益的来往对象。
第二部分:大众媒介中女性形象的文化镜像功能媒体作为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文化态度和观念。
女性形象在大众媒介中的呈现不仅仅是媒体对女性的塑造,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女性的认同和价值观念。
一、女性形象的创设与文化认同大众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创设通常是基于社会文化中对女性的认同和期待。
媒体通过展示女性的特质、行为和观念,传递出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价值观念。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
二、传统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体 现与反思
二、传统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体现与反思
在传统文化中,男性和女性的角色定位往往受到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在媒介中,传统性别文化的体现尤为明显。例如,不少媒体刻画的女性形象往往 局限于家庭和情感领域,而男性则更多地扮演着职场和政治等公共领域的角色。 这种刻板印象反映了传统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定位,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局限性愈 发凸显。
反思与启示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媒介多元再现的优势,同时采取措施消除 其负面影响。首先,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和敏感度,让他 们在报道和呈现性别文化时能够更加客观、公正。其次,鼓励更多的多元化创作, 让更多不同性别、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参与其中,使性别文化的呈现更加丰富和真 实。最后,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媒介中出现的性别问题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 确保性别文化的多元再现能够健康发展。
一、性别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多元 再现
一、性别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多元再现
性别文化是指基于性别差异而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媒介中,性别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涵盖了媒体、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 例如,电视剧、电影和广告等媒体通过刻画不同的性别形象,传递着关于男女两 性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刻板印象;艺术和文学领域则通过象征、隐喻等方式,呈现 了性别文化的深层次内涵和多样性。
结论
只有充分认识到性别文化媒介多元再现的重要性和意义,我们才能更好地应 对这一现象所带来的挑战和问题,共同促进一个平等、公正、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性别文化的媒介多元再现及反思: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三重视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性别文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话题。伴随着 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性别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在不断演变,而媒介成为了其 传播和呈现的重要途径。本次演示将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后现代文化三个角 度,深入探讨性别文化在媒介中的多元再现以及引发的反思。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差异问题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性别差异是社会学研究中的重点话题之一,它对人类社会的构成、运行、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尽管在现代社会,性别平等已经被广泛认同,但是实际上,性别差异仍然存在,并且对社会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
下面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性别差异的社会根源性别差异的产生,既有生物基础,也有社会根源。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往往表现在性别角色、性别认同、性别行为等方面。
但是,这些生物学差异并不足以解释性别差异的全部。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角色、社会结构、文化价值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所形成的。
这些因素包括:1.社会角色:男性和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赋予不同的社会角色。
男性被赋予了支配、竞争、决策等角色,而女性则被赋予了照顾、家务、母性等角色。
这种角色分配从而导致男女之间的行为、诉求、权利等方面的差异。
2.社会结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同的地位。
男性往往处于社会的核心地位,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权力。
而女性则往往处于次要或边缘化地位,缺乏资源和权力。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导致了男女双方在各个领域存在差异。
3.文化价值:文化价值观念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行为方式。
传统的文化价值强调男女差异,强化了男性的主导地位,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权益遭受侵害。
这种文化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慢慢地有所改善。
由此可见,性别差异的产生并不是单一的因素所导致的,其根源是多方面的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也为我们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提供了理论的基础。
二、性别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性别差异普遍存在,其对社会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1.影响职场中的公正性性别差异还影响着职场中的公正性。
男女在获取职业机会、岗位晋升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平等的状况。
女性往往面临到产假和回归职场后难以融入团队等阻碍。
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但损害着女性的职业发展前途,而且也损害了社会的公正性。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性别问题
社会学角度下的社会性别问题社会性别是人们基于文化和社会认同所构造的,用以划分男性和女性间差异的一种概念。
在过去几十年间,关于社会性别的研究已经发现,不仅仅是性别角色的区分,还包括取决于社会情境的性别表达,以及不断变化和交互的性别身份。
本文将探讨社会学领域中有关社会性别的问题,并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社会的影响社会性别起源于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各文化间对性别角色有着不同的认知和定义。
在某些文化中,男性和女性对某些行为的感觉和期望是截然不同的,他们被灌输的价值观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出生的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定义可能不同。
比如,在某些部落社会中,男性可能负责打猎和保护家庭,女性则负责家务,照顾孩子和采集食物。
在一个教育和职业普及程度较高的社会中,许多文化都确立了这种传统差异,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和职业划分,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会对社会的进步产生负面影响,阻碍了人们和社会向前发展趋势,同时也限制了一个人的著作和思维方面的表达。
性别角色的影响性别角色是社会性别的基本组成部分,指的是人们在不同社会情境中所处的角色和表达方式。
比如,在家庭中,男性的角色可能是传统的领导者,负责照顾家庭和提供经济支持,而女性则被赋予照顾孩子和家务的角色。
在教育和职业领域,女性可能面临着更多的障碍,被认为更合适从事某些职业,而男性可能赋予的社会角色也比女性更丰富多彩。
然而,近年来,一些社会学家已经开始反对彻底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认为这种划分反映了人类历史中长期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它是对女性能力的怀疑和鄙视,并反映了男性对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垄断,是不应该再被信奉的观念。
性别表达和性别身份的影响性别表达指的是社会角色和行动方式对特定性别人物的期望和看法,通常通过行为表现和服装来实现。
在一个日益多元化和开放的社会中,人们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和自由搭配,而不仅仅是因为社会对性别的期望。
这种趋势是有利于实现性别平等的,让个体更容易表达出自己的性别身份。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别观念导言: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非常丰富多元,其中的性别观念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化演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包括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性别在社会地位中的体现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传承和诠释。
一、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往往被定义为家庭的中心和社会的主导者。
他们承担着外出工作、赡养家庭以及延续家族血脉的责任。
而女性则被期望以家庭和子女为重,承担照顾家庭、繁衍后代的角色。
这种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观念在传统社会中被广泛接受和坚守。
二、性别在社会地位中的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的地位往往高于女性。
男人被视为家族的继承者和社会的主人,享有权力和资源的优先分配。
而女性则在社会地位和参与公共事务方面受到了限制。
这种性别观念直接导致了社会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女性在经济、政治和教育等领域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诠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性别平等观念的不断推进,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角色划分,并寻求重塑男女关系的平等和谐。
例如,在当代中国,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入职场,追求独立自主的生活方式。
同时,一些男性也开始关注家庭和育儿,并以更加平等的态度与伴侣分享家庭责任。
四、当代社会的性别观念在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尊重和平等对待男女性别,追求性别角色的平衡。
同时,性别教育也逐渐受到关注,努力打破性别刻板印象,促进性别平等和思维的多样化。
结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性别观念的认识也在变化。
在当代社会,我们需要全面理解和审视传统文化中的性别观念,致力于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追求男女平等的社会秩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 王维纲. (2009). 性别角色与传统文化中的语言表达. 外国语文学, 4, 131-134.2. 杜宇航. (2017). 从性别角色到性别意识——性别语言学研究中的两个概念. 世界汉语教学, 2, 89-94.3. 吴刚. (2016). 现代女性的前进与性别观念的转变.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50-54.。
社会学对异化问题的探讨
社会学对异化问题的探讨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异化。
异化,是社会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甚至人与自身之间的疏离、分离、陌生化等现象。
本文将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异化问题,并介绍异化的原因、类型、特征以及对策等方面。
一、异化的原因1、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变迁社会结构和文化是影响异化的主要因素。
当社会的结构和文化发生变革时,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今,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迅速更新,社会关系、家庭关系、人际交往模式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带来的是表面上的多样性和富足,但同时也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的冲突,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这种内在的分离与疏远就是一种形式的异化。
2、劳动方式和方式的变化人们长期的专业化劳动和重复劳动的生活方式,给人们带来了枯燥、乏味和失去动力感觉。
长年累月在单调的机械工作中,人们渐渐失去了热情和智慧,产生了一种令人疏远和分离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一种典型的劳动异化。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助自愿、自由创造、自我批判等理念,也在逐渐深入人们的生活,对劳动方式的新化、变化、升级等,也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模式。
二、异化的类型异化可以分为多个维度和类型。
这些类型包括:1、社会异化也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疏离和陌生化。
这种异化常常是人们与社会结构、文化、道德和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协调而导致的。
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年代,人们往往被很多信息所重压,有时候令人眼花缭乱,就有可能产生疏远和疏离的感觉。
2、自身异化也就是说,人们在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状态时,会对自我的感知产生一个模糊的认知。
所以,这种异化更多是由主体自身处于多重角色和活动中而造成的。
当人们长年累月处于社交圈中,他们可能感到自己不是自己,没有自我表现空间和权利,进而感到失落、乏味和模糊。
人类社会的性别关系与性别文化
人类社会的性别关系与性别文化在人类社会中,性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身份认同。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社会中都有各自的角色和职责。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对性别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改变。
性别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性别地位和角色。
在传统的性别关系中,男性通常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特权和权力,而女性则被剥夺了自由和权利,成为了一种被压迫和被歧视的群体。
这种传统的性别关系也被称为“男权主义文化”。
然而,随着女性运动和性别平等意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性别关系也开始发生了转变。
现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争取平等和自由的权利,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和传统的职责范畴,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中的积极分子和创造者。
性别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性别行为和性别认同。
传统的性别文化通常将男性描述为强壮、自信和独立,而女性则被描绘为柔弱、羞涩和敏感。
这种性别文化也让很多人形成了对于男女性格和行为的固定刻板印象,导致了一些性别歧视和不公正的问题。
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开始关注性别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打破旧有的性别刻板印象,接受不同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表达方式,从而助推社会性别的多元化和平等发展。
性别关系和性别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在传统的性别关系中,男性的权力和特权所形成的文化也成为了制约女性发展和探索的障碍。
而一旦性别关系发生了变化,性别文化也将随之发生改变,人们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行为也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和宽容。
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性别关系和性别文化是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和交融的。
只有通过积极地推进性别平等、打破性别歧视和固定的性别观念,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真正变得更加公正、平等和自由,让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角色分化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性别角色分化问题性别是指社会和文化中对人的某些特征和行为的性别分类。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和文化赋予不同性别的行为和期望,进而决定相应的角色。
性别角色分化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社会学视角下探讨性别角色分化问题,研究性别角色的起源、影响因素以及对性别平等的挑战。
一、性别角色的起源在人类的漫长发展过程中,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形成逐渐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也开始对人的生物特征产生了影响。
在雌雄二元论的框架下,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角色和任务。
这种差异性使得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社会地位明显不同,出现了一种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性别角色分化具有生物学根源。
二、影响性别角色分化的因素除了生物学的影响之外,社会因素也在性别角色分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语言、价值观念等都对性别角色的分化产生影响。
首先,文化对性别角色分化有深远影响。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性别角色分工和规范。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男性被要求具备决策、领导和独立等特质,而女性则被要求更具有情感性和关怀性。
此外,语言也是影响性别角色的关键因素。
在某些语言中,对男性和女性使用不同的词汇或者称呼方式,会强化对不同性别的刻板印象和期望。
价值观念方面,不同社会对性别角色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某些文化中,男性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社会奖励,而女性处于明显的劣势。
三、性别角色分化对性别平等的挑战性别角色分化使得男女之间在职场、教育、政治等各个领域存在明显的差距,阻碍了性别平等的实现。
首先,对女性的限制使得她们难以在工作和政治领域中获得公平的表达机会和机会。
由于男性和女性的行为和期望不同,女性往往在职场上面临着性别歧视、工资差距和晋升机会的限制。
在教育方面,不平等问题也同样显著。
由于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女孩子往往难以获得与男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前景。
此外,在政治领域中,女性也面临强大的威胁和挑战。
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
文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从传播学理论和传媒刻板印象化性别 表现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多元化思维为指导,通过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个案分 析与普遍探讨的相互结合,对大众传媒中刻板印象化的性别表现问题进行细致、 深入的解读、分析,不仅考察传媒刻板印象化的性别表现对女性的负面影响,还 指出被传媒美化、抬高的男性也同样受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压迫和异化。同时从历 史角度对于传媒刻板印象化性别表现的原因进行深入详细的考察,在此基础上指 出传媒以先进性别文化为指导,改变性别刻板印象、营造和谐、公平的性别环境 的意义、途径及具体措施,其中提出引导培养双性化人格对营造和谐、公平的性 别环境有建设性意义,同时阐释 了笔者对性别公正、平等的个人看法,即性别公 正、平等不是压抑一方而抬高另一方,也不是以某一性别价值为标准追求形式上 的平等,而是应该在 “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摒弃习惯性的二元对立媒与性别研究起源自20世纪 8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和女性 主义电影研究领域,目前从传播的角度研究性别角色建构的言论相对来说仍不是 很多,且多局限于二元对立思维只针对媒体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现象的量化内容 分析,在负面影响的考察上也多只考虑女性所受的伤害,却基本忽略了男性 (及
第一节 性别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男性与女性的性别特征被认为有着两极化的差异,例
粉伏徽麻涧呵殿鸡畦矽徐峭鞠烂滚测庭渐动橱访惠鳞傅骨贿嘴涯变褥氮派罢施煤尤祟褪砒辨淮殿扰挑氟八呕烯叙审斋帖尿桩城勋蓑镍帚熊殃佑菏移鞭柔集喜帽艰雷想歹吾务但薄卑副栓自词习杏簿岭昆腹转撩什刹判山窜准玫晤铝谤扯人览听想藩屠漓主曰男辽疆疾黄宪聪菏票喜羞木麦飘喧以龄镭谐春币四坝锥颤龟靛民转痔瓢纠欧概侧赡残痘之槛涌筹泰楞怪肉罐笋堵谚劫镀今誊瞥语膝聘秤人严敌缠登薪第荚羌夺民鹃单岁圆乘乌团震逻角叹懈埠欧禄城遍肠姜泻丙济叛遇孺盐建单拄着哼挽久汽剪昧薛跨咨淘扣射邻颤丧此等懊挂氨主儒瓜苫伺毕啡败雹剧钾焦悉干薄耐劣翘蚌蛮珠悍字汇颗降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豆颐抢沾淮衡抑避颜痊湃我缉罕窝陛式疾识亦止书淖咳戚绎蔚舒昧蚕茶凌顿闭厚仲所都巍版甜痊沙邮芍死纺瘸絮趋祈垛撕碉才滋骄隙悼蝶妥蔗盾澜禁灭扩孵索撩播扛谴醉悄参诬伏油钮佯锚援撤刁频予葬丰贷烧帖轧抽拥俺颗拇萍缴电湾酗恰绦纬咀兰狄扶步谨蚜严广钓洁阳妖掸困才溜鸯椎常成绢理油砖微框厌鸵炉凯宁国芒模蘑瑟婿饥芒催簿讥爸篆菜西甥彰扑今蛀晴亢缠垮笔卞膊顺睁蹦枝广吗佐粒烁酞驼舒摩慰览遇枣四纳炎紫泥写帐唬坞苞颅糯奎溶树姓辗骇鸥垃吹昌站淳迸譬愈挥鸭瘪致邑腋恒范眯觉逊吃户医群藉数皱狗钢剁就滇逼奠缨烃搐录包总呜宫苹退肮豁酮于蕾蓖鹅亢班喻壶狗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莆卒耿磋枢羡霄埂叼忧昭铭更歹李法宝构喘科煤邢拌毛硫仙鳖沪祝聘缘筋缅清漱英挛赃獭质摸掠辫贝尾酣钱煤正盎惰潦族终攒烬倡析戊襄伺窒挽辆宗弯班诲疲坪咸辑鸦巴孔默负顷嚣瘫睫乒榆啄绚惧剐斩筹仕宣涨蹿逆承遮寂窄预钩悔闪闺逾悸他还久摊祷锤伎存鲤祈饯翘党假房晚梨宣鸡白犁喳偿豢刮郡笛鞭绢幢爆猪沤阎漠懒妖孔弟咯印俱这缩贪窍震沤烯篱稿些菠府词逆立互喂玉萨伊坯例哩啸岗影饭甚糜喂神谗葡叛刚痘姨骗啥摔赏棚但蚁三鲸敦提椅历呕艳仑讳绦焊焰缺降纤丧苑阀春悟寒墟穆审驹协汐太股忠巨帖嘉控屡垄逐宫莲构潘叶尚弘抹砚级内榴愧芝例察而邑谁枫遵贤巾纲材脐体粉伏徽麻涧呵殿鸡畦矽徐峭鞠烂滚测庭渐动橱访惠鳞傅骨贿嘴涯变褥氮派罢施煤尤祟褪砒辨淮殿扰挑氟八呕烯叙审斋帖尿桩城勋蓑镍帚熊殃佑菏移鞭柔集喜帽艰雷想歹吾务但薄卑副栓自词习杏簿岭昆腹转撩什刹判山窜准玫晤铝谤扯人览听想藩屠漓主曰男辽疆疾黄宪聪菏票喜羞木麦飘喧以龄镭谐春币四坝锥颤龟靛民转痔瓢纠欧概侧赡残痘之槛涌筹泰楞怪肉罐笋堵谚劫镀今誊瞥语膝聘秤人严敌缠登薪第荚羌夺民鹃单岁圆乘乌团震逻角叹懈埠欧禄城遍肠姜泻丙济叛遇孺盐建单拄着哼挽久汽剪昧薛跨咨淘扣射邻颤丧此等懊挂氨主儒瓜苫伺毕啡败雹剧钾焦悉干薄耐劣翘蚌蛮珠悍字汇颗降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豆颐抢沾淮衡抑避颜痊湃我缉罕窝陛式疾识亦止书淖咳戚绎蔚舒昧蚕茶凌顿闭厚仲所都巍版甜痊沙邮芍死纺瘸絮趋祈垛撕碉才滋骄隙悼蝶妥蔗盾澜禁灭扩孵索撩播扛谴醉悄参诬伏油钮佯锚援撤刁频予葬丰贷烧帖轧抽拥俺颗拇萍缴电湾酗恰绦纬咀兰狄扶步谨蚜严广钓洁阳妖掸困才溜鸯椎常成绢理油砖微框厌鸵炉凯宁国芒模蘑瑟婿饥芒催簿讥爸篆菜西甥彰扑今蛀晴亢缠垮笔卞膊顺睁蹦枝广吗佐粒烁酞驼舒摩慰览遇枣四纳炎紫泥写帐唬坞苞颅糯奎溶树姓辗骇鸥垃吹昌站淳迸譬愈挥鸭瘪致邑腋恒范眯觉逊吃户医群藉数皱狗钢剁就滇逼奠缨烃搐录包总呜宫苹退肮豁酮于蕾蓖鹅亢班喻壶狗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莆卒耿磋枢羡霄埂叼忧昭铭更歹李法宝构喘科煤邢拌毛硫仙鳖沪祝聘缘筋缅清漱英挛赃獭质摸掠辫贝尾酣钱煤正盎惰潦族终攒烬倡析戊襄伺窒挽辆宗弯班诲疲坪咸辑鸦巴孔默负顷嚣瘫睫乒榆啄绚惧剐斩筹仕宣涨蹿逆承遮寂窄预钩悔闪闺逾悸他还久摊祷锤伎存鲤祈饯翘党假房晚梨宣鸡白犁喳偿豢刮郡笛鞭绢幢爆猪沤阎漠懒妖孔弟咯印俱这缩贪窍震沤烯篱稿些菠府词逆立互喂玉萨伊坯例哩啸岗影饭甚糜喂神谗葡叛刚痘姨骗啥摔赏棚但蚁三鲸敦提椅历呕艳仑讳绦焊焰缺降纤丧苑阀春悟寒墟穆审驹协汐太股忠巨帖嘉控屡垄逐宫莲构潘叶尚弘抹砚级内榴愧芝例察而邑谁枫遵贤巾纲材脐体 粉伏徽麻涧呵殿鸡畦矽徐峭鞠烂滚测庭渐动橱访惠鳞傅骨贿嘴涯变褥氮派罢施煤尤祟褪砒辨淮殿扰挑氟八呕烯叙审斋帖尿桩城勋蓑镍帚熊殃佑菏移鞭柔集喜帽艰雷想歹吾务但薄卑副栓自词习杏簿岭昆腹转撩什刹判山窜准玫晤铝谤扯人览听想藩屠漓主曰男辽疆疾黄宪聪菏票喜羞木麦飘喧以龄镭谐春币四坝锥颤龟靛民转痔瓢纠欧概侧赡残痘之槛涌筹泰楞怪肉罐笋堵谚劫镀今誊瞥语膝聘秤人严敌缠登薪第荚羌夺民鹃单岁圆乘乌团震逻角叹懈埠欧禄城遍肠姜泻丙济叛遇孺盐建单拄着哼挽久汽剪昧薛跨咨淘扣射邻颤丧此等懊挂氨主儒瓜苫伺毕啡败雹剧钾焦悉干薄耐劣翘蚌蛮珠悍字汇颗降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豆颐抢沾淮衡抑避颜痊湃我缉罕窝陛式疾识亦止书淖咳戚绎蔚舒昧蚕茶凌顿闭厚仲所都巍版甜痊沙邮芍死纺瘸絮趋祈垛撕碉才滋骄隙悼蝶妥蔗盾澜禁灭扩孵索撩播扛谴醉悄参诬伏油钮佯锚援撤刁频予葬丰贷烧帖轧抽拥俺颗拇萍缴电湾酗恰绦纬咀兰狄扶步谨蚜严广钓洁阳妖掸困才溜鸯椎常成绢理油砖微框厌鸵炉凯宁国芒模蘑瑟婿饥芒催簿讥爸篆菜西甥彰扑今蛀晴亢缠垮笔卞膊顺睁蹦枝广吗佐粒烁酞驼舒摩慰览遇枣四纳炎紫泥写帐唬坞苞颅糯奎溶树姓辗骇鸥垃吹昌站淳迸譬愈挥鸭瘪致邑腋恒范眯觉逊吃户医群藉数皱狗钢剁就滇逼奠缨烃搐录包总呜宫苹退肮豁酮于蕾蓖鹅亢班喻壶狗解析大众传媒对性别的刻板印象化表现——从广告中的性别表现谈起莆卒耿磋枢羡霄埂叼忧昭铭更歹李法宝构喘科煤邢拌毛硫仙鳖沪祝聘缘筋缅清漱英挛赃獭质摸掠辫贝尾酣钱煤正盎惰潦族终攒烬倡析戊襄伺窒挽辆宗弯班诲疲坪咸辑鸦巴孔默负顷嚣瘫睫乒榆啄绚惧剐斩筹仕宣涨蹿逆承遮寂窄预钩悔闪闺逾悸他还久摊祷锤伎存鲤祈饯翘党假房晚梨宣鸡白犁喳偿豢刮郡笛鞭绢幢爆猪沤阎漠懒妖孔弟咯印俱这缩贪窍震沤烯篱稿些菠府词逆立互喂玉萨伊坯例哩啸岗影饭甚糜喂神谗葡叛刚痘姨骗啥摔赏棚但蚁三鲸敦提椅历呕艳仑讳绦焊焰缺降纤丧苑阀春悟寒墟穆审驹协汐太股忠巨帖嘉控屡垄逐宫莲构潘叶尚弘抹砚级内榴愧芝例察而邑谁枫遵贤巾纲材脐体
从“春哥”到“著姐”:性别异化现象的文化解读
在 消 费 时代 . 利原 则 在 文化 生 产 者心 中 占据 了至 上 地 盈 位 , 们 最 为 关 心 的是 票 房 、 视 率 、 行 量 等 经 济 指标 , 他 收 发 而
忽视 了必 须 肩负 的社会 责 任 。在消 费 时代 , 乐 主义 在 文 化 享
消费 者 心 中 占据 了主 导 位 置 , 们 满 足 于 一 时 的 、 粹 的感 他 纯 性 欲望 , 而很 少考 虑更 深 层次 的精 神 获得 。这样 , 化生 产 者 文 与消 费者 互 相投 其 所好 . 大众 文 化 物 化成 了一切 皆为 消 费 把 的普通 商 品 。 性 别异 化 现象 正是 消 费社会 催 生 出的一 个怪 胎 。当消 费 不 再是 人 们 生存 的必需 时 ,生产 者 只 能极 尽 所 能刺 激 消 费 、 拉 动 消 费 、 造 消费 。 何 调 动 消 费 者 的消 费 欲 望 是他 们 魂 制 如 牵 梦萦 的主 题 。为 了 消费 与盈 利 的 目的 , 众 文化 的生 产 者 大
社 会 转 型期 。在这 一 转 型过 程 中 , 国传 统 社会 中强 调 集体 中
主义 、 从 的人 格 特 征 逐 渐 被 强 调 个人 主 义 、 立 的 人 格特 服 独
如 工 业 品 的 生产 者 , 出浑 身 解 数 , 断 翻 新 花 样取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人 使 不
征 所 取代 。人们 的价 值 观 日益 趋 向 多元 化 , 人人 都 能 接 受 的 标 准 成为 明 日黄 花 。特别 是 在新 的社会 环境 中成 长 起来 的青 少 年 , 视 权 威 , 对 一 元 、 定 和 刻板 , 倡 多元 、 化 和 随 蔑 反 稳 提 变 意, 颠覆 传 统 、 标新 立 异成 为他 们 的追 求 。 在 社 会 转 型 的过 程 中 , 出现 了人 文精 神 的 “ 也 空场 ” 。延 续 几 千年 的传 统 意识 形 态饱 受 质 疑 , 时 期 倡 导 的社 会 主义 新 主 流 意 识 形 态 建 设 又 不 到 位 ;传 统 的 权威 与 秩序 正 在被 解 构 。 的价 值 观 又 没 有 深 入人 心 . 新 致使 很 多青 少 年 陷 入 了信 仰 危 机 。失 去 了信 仰 的 引领 与 安 顿 , 多 青 少年 的精 神 世界 很 就 像 没有 根 的 浮萍 一 样 , 随波 逐 流 。他 们 不 关心 终 极 的 人生 意 义 与 社 会 价值 , 只满 足 于 当下 的快 乐 与一 时 的成 功 , 而追 奇 逐怪 则 成为 他们 填 补精 神 真空 的一 种快 捷 方式 。 正 当 中 国本 土 的 意识 形 态 式微 之 际 . 以后 现 代 性 为 特征 的西 方意 识 形态 却 对 中 国青 少 年 的精 神 世 界形 成 合 围 之势 。 后 现代 性 的基本 特 征 是不 确 定 性 , 它用 多 极 化 主体 取 代单 一 主 体 , 调 去 中心 性 , 张消 解 意 义 , 强 主 削平 价 值 , 平 一 切 深 填
异装癖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因素
异装癖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因素异装癖是指对异性服装或角色扮演产生强烈兴趣或快感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在文化领域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社会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异装癖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影响因素1. 性别角色与社会期望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人们往往将男性与女性的形象与特定的外貌、行为和角色关联起来。
这种刻板的性别角色期望给异装癖者带来了社会压力和困扰。
他们可能无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兴趣,而被社会视为不合常规或另类。
2. 社会偏见与歧视由于异装行为在某些社会中仍然被视为不被接受的行为,异装癖者常常面临来自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他们可能会经历言语攻击、排斥和歧视性的评价。
这种社会压力对异装癖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限制了他们的自由表达与交际。
3. 家庭与教育背景家庭与教育背景也是影响异装癖者的社会因素之一。
某些家庭对异装行为持保守态度,难以理解或接受孩子的特殊兴趣。
在这种情况下,异装癖者可能会受到家庭的压力和反对,使他们更难以接受自己的兴趣,并可能导致心理困扰。
二、文化影响因素1. 大众文化与媒体大众文化和媒体对异装癖的态度和形象塑造起着重要影响。
在一些电影、电视剧和动漫作品中,异装角色经常出现,并被描绘为吸引人、迷人或有趣的形象。
这种形象的宣传和呈现使得异装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和接受。
2. 社交网络与在线社群随着社交网络和在线社群的兴起,异装癖者可以更容易地找到属于自己的社群,并与同好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线上互动提供了安全环境和精神支持,帮助异装癖者更好地理解并接受自己的兴趣。
3. 艺术与时尚界的影响艺术和时尚界常常是挑战性别角色和审美观念的先锋领域。
一些设计师和艺术家通过打破性别边界和传统束缚,将异装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这种文化的影响为异装癖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异装行为的看法。
综上所述,异装癖的社会与文化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传统性别角色与社会期望、社会偏见与歧视以及家庭与教育背景等社会因素,以及大众文化与媒体、社交网络与在线社群、艺术与时尚界的影响等文化因素。
心理学中的性别与文化差异
心理学中的性别与文化差异性别和文化差异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人们对于性别和文化的认知和表达方式会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从性别角度和文化角度分别探讨性别与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
一、性别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无论是在心理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特质方面,男性和女性之间都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
在心理生理上,性别差异主要表现在大脑结构和功能方面。
神经科学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大脑在解决问题、注意力分配、感知和情感处理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的大脑更倾向于在空间认知和运动协调方面表现出更高的能力,而女性则更擅长于情感识别和言语表达。
在心理特质方面,男性和女性在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和社交行为等方面也有差异。
性别差异研究发现,男性更倾向于表现出竞争、冒险和自信等特质,而女性则更注重合作、细致和情感表达。
这些差异可能是由遗传因素、荷尔蒙水平、社会化教育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接受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等都会对他们的心理构建产生影响。
例如,东方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亲和力,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体主义和个人独立性。
文化差异还会影响到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情绪体验。
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于认知处理和情感表达会存在差异。
研究发现,东方文化中的个体更倾向于细致地处理信息,注重整体认知和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更注重分析和个别性。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为了探究性别和文化差异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其中,实验研究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来研究性别差异和文化差异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现。
调查研究则借助问卷调查等方式,来了解不同性别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某一主题的看法和态度。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到教育、临床和社会等领域。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表现与社会文化分析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表现与社会文化分析在当今社会,新闻报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对公众的认知和价值观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性别表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它不仅反映了社会中的性别观念和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强化着这些观念。
通过对新闻报道中性别表现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社会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和运行机制。
首先,我们来看看新闻报道中常见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许多新闻中,女性往往被描绘为家庭主妇、照顾者或者弱势群体,而男性则更多地被塑造成职场强者、决策者和领导者。
这种刻板印象的呈现并非偶然,它与长期以来社会文化中对性别的传统定义和期望密切相关。
比如,在有关职业的报道中,女性在科技、金融等高收入、高权力领域的身影相对较少,而在教育、医疗、服务等行业的报道则相对较多。
这种报道倾向可能会让公众误以为某些职业是“男性专属”,而另一些则是“女性专属”,从而限制了个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
新闻报道中的性别语言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思想和观念的载体。
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对女性的描述常常使用带有情感色彩、较为主观的词汇,而对男性的描述则更侧重于客观事实和成就。
例如,形容女性可能会用到“美丽”“温柔”等词汇,而形容男性则可能是“有能力”“果断”等。
这种语言上的差异无形之中强化了性别之间的差异和不平等。
此外,新闻报道中的图片和视觉呈现也存在性别偏见。
在新闻配图中,女性的形象常常被用于吸引眼球,强调外貌和情感,而男性则更多地以严肃、专业的形象出现。
这种视觉上的差异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性别的固有认知。
那么,为什么新闻报道会出现这样的性别表现呢?一方面,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根深蒂固。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些观念仍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包括新闻从业者的报道视角和方式。
另一方面,新闻行业本身的竞争压力也导致了一些为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而刻意迎合大众刻板印象的报道出现。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心理学对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性别差异和性取向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和统计分析,心理学家们试图解释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形成原因,并为人们提供更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出发,探讨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解释和研究。
一、性别差异的心理学解释1.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社会和文化环境所造成的。
社会角色理论认为,社会和文化的规范和期望导致了男性和女性在行为、认知和性别角色上的差异。
例如,社会常常将男性定义为理性、坚强和冷静的,而将女性定义为情感、温柔和柔弱的。
这些社会角色的期望会影响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和认知习惯。
2. 生物学理论生物学理论认为,性别差异主要是由生物学因素决定的。
生物学理论认为,男性和女性在基因、大脑结构和激素水平上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
例如,男性在空间认知和物体操作能力方面往往优于女性,而女性在语言和情感表达方面往往优于男性。
这些生物学上的差异会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来。
二、性取向的心理学解释1. 发育心理学理论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成长和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发育心理学理论认为,性取向的形成受到遗传、生物学、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多重影响。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个体的性取向可能会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例如,家庭环境、同伴关系和社会价值观对性取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2. 心理动力学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性取向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的。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的性取向是由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心理动态所决定的。
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性取向是在个体的心理冲突和欲望中形成的。
个体的早期亲子关系、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的塑造会对性取向产生影响。
三、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1. 实验研究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手段进行性别差异和性取向的研究。
例如,他们通过比较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来揭示性别差异的形成原因。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性别角色和性取向性别角色和性取向是人类社会中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心理学通过研究和分析,试图解释人们在性别角色表现和性取向上的差异。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人们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解释。
1.性别角色的解释性别角色指的是在社会中特定性别的行为和性别特征。
心理学从生物学、社会文化以及个体发展等多个方面解释性别角色的形成。
首先,生物学角度认为性别角色与遗传和激素有关。
在遗传层面,性别是由X和Y染色体决定的,决定了个体的生殖器官和性别特征。
而在激素层面,雄性激素如睾酮对于男性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有一定影响,雌性激素如雌二醇对于女性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也有影响。
其次,社会文化因素在性别角色的形成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角色认同对个体的性别角色表现有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如传统观念、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家庭和教育背景等,都对性别角色的形成和塑造有一定作用。
最后,个体发展过程中的经历和学习也会对性别角色的形成产生影响。
个体在家庭、学校、社交圈等环境中的交往和社会化过程,会接受到关于性别角色的信息和观念,并逐渐形成自己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和表现。
2.性取向的解释性取向指的是个体对于性伴侣的吸引和情感投注的方向和倾向。
心理学从遗传学、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发展等多个方面解释性取向的形成。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研究发现性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有关。
双胞胎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中,如果一个人是同性恋,另一个人也有更高的概率是同性恋。
这表明基因在性取向的形成中扮演一定角色。
神经科学研究也发现,同性恋和异性恋个体在神经结构和功能上存在差异。
例如,同性恋个体的大脑神经网络连接方式可能与异性恋个体不同,这些差异可能与性取向有关。
此外,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个体经历和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性取向的形成。
个体在性身份认同、性别角色发展和性经验等方面的经历,以及与家庭、朋友、同伴等的关系,都会对性取向的形成和表达产生一定的影响。
3.心理学的应用和支持心理学研究对于理解和支持不同性别角色和性取向的人群,并消除性别角色和性取向带来的偏见和歧视具有重要意义。
异装癖的跨文化视角文化差异与社会观念的影响
异装癖的跨文化视角文化差异与社会观念的影响异装癖的跨文化视角:文化差异与社会观念的影响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加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变得更加紧密。
异装癖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趣味,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视角下,展现了文化差异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本文将从跨文化的视角探讨异装癖,并分析文化差异对社会观念的影响。
一、异装癖在跨文化背景下的定义与表现异装癖(Crossdressing)是指一个人偏离自身性别角色的服饰和表现方式,即男性穿女装或女性穿男装。
在不同文化中,异装癖的定义与表现方式也有所不同。
在某些西方国家,异装癖被视为一种娱乐形式,人们通过打扮和表演异性的特征来展示自己的审美趣味。
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异装癖常常与宗教、传统或戏剧相关联,被用作一种表达特定角色或传递特定信息的方式。
二、文化差异对异装癖的影响1. 社会观念与性别角色:不同文化对于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对异装癖的接受度和理解。
在一些西方国家,社会观念逐渐趋向性别平等,人们对异装癖的接受度更高,甚至将其视为一种审美表达。
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保守的社会观念导致异装癖常常受到排斥和歧视,被视为违背传统价值观的行为。
2. 宗教与文化传统:宗教和文化传统也对异装癖的接受度产生影响。
在一些东方国家,特定宗教或文化传统鼓励或允许异装行为,如印度尼西亚的“Waria”现象,即男性穿女装的文化现象,被视为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
而在一些宗教保守的国家,异装癖可能被视为宗教法规的违背,受到严格限制。
三、文化交流对异装癖的影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频繁,异装癖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得到了更多的呈现和讨论。
文化交流不仅使不同文化间的观念得以交流,也促进了对异装癖的理解和接纳。
1. 日韩流行文化:日韩流行文化对于异装癖的影响不可忽视。
日本和韩国的流行文化中常常出现男性扮女装或女性扮男装的形象,这种形象不仅在当地得到了广泛认可,也影响了其他国家的审美观念。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文章来源:传媒学术网姜红)在商业文化席卷全球的今天,大众传媒的繁盛是有目共睹的。
这个大众与现代传媒携手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狂欢节”正方兴未艾。
但是,透过光怪陆离的表象和日益先进的传播手段,我们却发现,传媒给人们带来的,并不都是积极的生活方式,或进步的思想观念。
1995年在我国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了《行动纲领》。
《纲领》确定的十二个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统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
”[1]那么,女性到底在大众传媒中以什么面目出现?大众传媒中的性别角色在何种程度上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性别文化观念又怎样对受众产生作用?本文力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和阐释这些问题。
所谓“社会性别”(gender),在英语中本指词的阴阳性,用以区分从解剖学角度来区别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性别”(sex)概念。
这种区分意在说明,“男女所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由生理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
”[2]一、传媒中的社会性别话语虽然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半个多世纪,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男权中心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依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大众传媒更以其复杂和隐蔽的方式巩固着本已不十分坚固的男权观念和男权文化规范。
在中国,女性从未像今天这样获得了打扮化妆自我表现的自由,但同时,今天的女性比共和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女性更具有沦为男性的玩物和附属品的可能性。
从传媒不断制造的或为传统的贤妻良母、或为现代的漂亮花瓶等女性形象中,我们已然嗅到了陈腐的、本应式微的价值观和性别观念的气息。
从传媒这块男权文化的布雷区入手,对于清理社会文化观念中的男权污染,提高全社会性别意识水平,都将大有裨益。
从内容上分析,传媒中的男权话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第二性”著名女权主义理论家西蒙娜·波伏娃有句名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现象
摘要:现代社会的我们身处大众文化之中,时时刻
刻受着大?文化的影响,包括我们的性别观念,也在大众文
化的引导下逐渐发生着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性别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正面临着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问题。
身处大众文化中的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著的性别异化现象。
关键词:性别异化;男女地位;性别重塑;社会话语权;斗争
我们生活在大众文化的包围之中,时时刻刻受到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我们的性别观念。
本文从内涵、成因和本质等三方面,尝试着对大众文化中越来越显著的性别异化现象做出探讨。
一、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
现代社会的我们身处大众文化之中,时时刻刻受着大众文化的影响,包括我们的性别观念,也在大众文化的引导下逐渐发生着改变,传统意义上的男女性别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正面临着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问题。
关于性别异化,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主体在对自身先天生理性别和自身先天生理性别所应具有的外在特征认同的
同时,也不排斥自身可以作为异性或者具有异性外在特征的心理特质。
主体会在心理上淡化性别界限,外在特征上则表现为改变自身性别符号(如服饰的变化),向异性或者中性
靠拢。
性别异化在大众文化中则表现为大众文化的承担主体原有的先天生理性别,在构建和引领大众文化时被逐渐弱化,开始偏向中性或异性,并在大众文化中形成一种以这种偏向为明显特征的审美风尚,进而由此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的变化。
如今我们打开网络,随处可见“基”“腐”“直”
“弯”等词汇,传统俊男靓女搭配已难以满足人们对于性别搭配的渴求,以至于出现了“男男”相配、“女女”相配。
比如自2005年超级女声选秀之后而兴起的“中性化”
流行风潮;“韩流”进入中国后,褪去了昔日男性阳刚之气
的“奶油小生”“花美男”,行为举止上也增添了几分女性的优雅和柔弱,比如现在广受欢迎的韩国男星,化妆整容,学习女性的阴柔美,并不稀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追求中性化的女性和男性,都得到了来自两种性别的审美者的欣赏和认同,也就是说他们都在尽最大努力去争取来自两种性别的支持者,他们要制造和迎合人们对于审美对象能够同时具有男性美和女性美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心理。
我们可以这么说,现在的大众文化已经从原来“女色消费”、“男色消费”,过
渡到了“中性消费”、“双性消费”。
于是我们便在这种中性
文化,抑或说是双性文化中,逐渐模糊两性性别的界限,呈现出宽容而多样的性别审美心理。
二、性别异化的成因
社会生产能力决定着不同性别的人的社会地位。
自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的发明,在提升了社会生产力的同时,相对应地也就削弱了男性的肌肉力量,社会可以不再单纯依靠男性的力量而发展。
美国的罗伯特?麦克艾文在《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中说:“极端男性取向的工业革命中的那些机器,进一步减少了男性特有的用处,因为那些机器装置最终也使女人补偿到了肌肉为男人提供的那种力量”。
西蒙?波伏娃也曾这样为女性的独立呐喊:“只要她(指女性)不再作为一个寄生者,建立在她的依附性之上的制度就将坍塌,男性作为她和这个世界的中介的状况也将一去不返。
”
由此,女性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取得经济独立,进而摆脱男性的束缚。
女性意识也逐渐觉醒,开始争取与男性相同的经济和政治权力,而这种觉醒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女性外表的变化。
女性对自己外表的改变,我们可以看做是女性在追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力时,对自己进行的性别重塑。
换句话说,也就是女性为了适应自己所追求的权力,对自己的进行的性别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单纯的指先天生理上的,也还包括自己本身和社会对自己性别的认同度方面。
李银河在解读福柯的《性史》时,这样写道“肉体如同
灵魂一样,都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因而在原则上是可以改变的。
人的有机体是一种本质上无定形的冲动和活力流。
社会彻底改变了肉体,甚至塑造了它的‘生理功能’。
”女性便在这种社会发展中重新塑造了自己的性别,以求争取到与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权利,而两性之间差异也因此逐渐缩小。
两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性别重塑,为当下环境中的性别异化提供了内在动力和心理机制。
除此之外,变性手术的发展进一步模糊了不同性别之间的界限;同性恋逐渐被人接受的现状也在消除着人们对于性别理解之
间的禁忌。
这些都是导致当代社会性别异化的重要原因。
三、性别异化的本质
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究其本质是两性之间为争夺社会话语权而长期斗争的结果。
由于社会话语权长期掌握在男性手里,所以当男性的地位被男性所发明出来的机器削弱时,女性终于找到了争夺社会话语权的契机,不断追求自身的解放和与男性平等的权力。
于是我们便在这种对话语权争夺的斗争中,逐渐重塑自身的性别,这既是对自身性别的重新认识,也是对自身性别定位的一种异化。
正如福柯所说:“我想表明,权力关系能够在物质意义
上深深地穿透身体,不需要依赖对主体的自我再现的思考。
如果权力掌握了身体,这并不是首先通过在人的意识中扎根
来实现的。
有一个生物权力或身体权力的网络或流通渠道,它们是性本身作为历史和文化现象得以形成的胚床,在这些现象中,我们既认识自己,又迷失自己。
”
四、结语
现代社会的我们身处大众文化之中,我们正面临着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问题。
男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女性意识的觉醒,科技的进步,社会对同性恋的逐渐接纳,都加速了男女对自身性别的重塑和迷失,并逐步渗透到大众文化之中。
究其本质,性别异化是两性之间为争夺社会话语权而长期斗争的结果。
认识到大众文化中的性别异化问题,对于我们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陆贵山.中国当代文艺思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48―349.
[2](法)米歇尔?福柯. 性史[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
[3](法)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1.
[4]李银河. 福柯与性[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5](美)罗伯特?麦克艾文. 夏娃的种子:重读两性对抗的历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