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docx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蜡烛是一种制造自化学物质的照明工具,通常由燃烧的蜡质和一根芯所组成。
- 蜡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最初由石蜡制成。
- 蜡烛的制作过程包括将蜡状物质(如蜂蜡或石蜡)融化,并将芯引入熔化的蜡中,然后让蜡凝固成形。
- 蜡烛燃烧时,芯会被火焰燃烧并产生光和热能,同时蜡也会燃烧,并释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 蜡烛可以用作照明工具,为室内提供光线;也可以用于营造浪漫的氛围或烛光晚餐等特殊场合。
- 蜡烛也常用于宗教仪式和纪念活动中,代表光明、祈祷或悼念。
- 不同种类的蜡烛具有不同的特点,如颜色、形状、气味和燃烧时间等。
- 现代蜡烛的制作材料不仅限于传统的蜂蜡和石蜡,还包括大豆蜡、棕榈蜡等天然成分和合成材料。
- 蜡烛的安全使用非常重要,应远离易燃物品、儿童和宠物,并确保蜡烛在不燃烧的情况下熄灭。
- 过量使用蜡烛可能会导致室内空气污染,因此应适量使用,并确保室内通风良好。
蜡烛是人类使用最久远的照明工具之一。
在古代,蜡烛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无论是在家中、城市还是乡村,蜡烛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如今,虽然电灯取代了蜡烛成为主要的照明方式,但蜡烛的独特魅力仍然吸引着人们。
蜡烛的制作过程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埃及和古罗马时期,人们使用的蜡烛主要是由石蜡制成。
石蜡是一种天然的石化产物,可通过石蜡矿石的提取和精炼制得。
而蜂蜡则是另一种常见的蜡烛材料,它是蜜蜂通过蜂巢制造的蜡质。
现代蜡烛的制作材料不仅限于传统的蜂蜡和石蜡,还包括大豆蜡、棕榈蜡等天然成分和合成材料。
这些新型材料不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还具有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蜡烛的制作过程主要包括蜡状物质的融化、芯的引入和蜡的凝固。
首先,将蜡状物质置于加热设备中,通过加热使其融化成液体状态。
然后,在融化的蜡中插入一根称为芯的纤维材料,芯的一端常常固定在容器底部或制成扁平形状,以确保芯在燃烧过程中保持垂直。
最后,让蜡冷却并凝固成所需的形状。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蜡烛
20XX年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蜡烛《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翻译。
下面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语文上册《蜡烛》的知识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蜡烛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 fú 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ò (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 gōng) 鞠躬肃(mù) 穆3.解释下列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 láng 脂zhī粉惊骇hài箱箧qiè 野蛮mán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2)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K12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要知识点整理人物生平蜡烛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代表作品战争初期的抒情诗作,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如《等着我吧……》《打死他》《请你记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广为流传。
剧本《俄罗斯人》歌颂经受了战争考验的苏联人民的精神力量。
中篇小说《日日夜夜》,描写苏联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
战争后期,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
战后到过美国。
剧本《俄罗斯问题》揭露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
还发表诗集《友与敌》。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
小练习、根据课文,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动词。
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_______出那些水。
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_______在老妇人的近旁。
于是她回到那死者旁边,两手_______在死者的腋窝下,把他拖走。
2、阅读下面一段话,完成问题。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讲,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
”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
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种信息?知识点、读准字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匐púfú腋下yè拂晓fú瓦砾lì颤巍巍wēi鞠躬jūgōng舀yǎo2、解释词语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
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语文课文《蜡烛》知识点归纳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文中用了“45年”“舍不得用”“珍藏”等词,可见蜡烛非比寻常的意义。
老妇人把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都珍贵,今天却把这份珍贵的感情献给一个异国的烈士。
它点燃起的火焰是“永远不会熄灭的”。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文章特色
1、选材恰当,真实感人。
2、烛光,象征生命,象征情谊。
3、描写细腻,意境深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重点语句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
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最新-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3课《蜡烛》知识要点 精品
语文八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3课《蜡烛》知识要点一、文学常识作者介绍。
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创作。
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
1950年出版《战斗中的中国》,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
1959年到1971年发表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二、背景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联红军从北往南对德国法西斯进行反攻,帮助被德国占领的欧洲各国人民进行民族解放。
作者以随军记者的身份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到柏林,本文写的就是苏联红军帮助南斯拉夫人民解放首都贝尔格莱德时发生的一个故事,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之间的战斗友谊。
三、基础字词归纳扶老挈幼(fúlǎoqièyòu) 契约(qìyuē) 锲而不舍(qièérbùshě) 瓦砾(wǎlì) 闪烁(shǎnshuò) 众口铄金(zhòngkǒushuòjīn) 烛芯(zhúxīn) 花蕊(huāruǐ) 地窖(dìjiào) 窑洞(yáodòng) 窟窿(kūlóng) 迫击炮(pǎijīpào) 拂晓(fúxiǎo) 颤巍巍(chànwēiwēi) 匍匐前进(púfúqiánjìn) 名副其实(míngfùqíshí) 鞠躬(jūgōng) 衰老(shuāilǎo) 屏障(píngzhàng) 揣测(chuǎicè) 挣揣(zhèngchuāi) 精疲力竭(jīngpílìjié)四、词语解释1.拂晓:天将明的时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蜡烛》是八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走进作者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二、重点字词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腋下yè 拂晓fú三、语句分析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四、全文解读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五、写作特色1.环境描写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
3.对蜡烛的描写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
六、问题思考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2021年整理〗《蜡烛》知识要点汇总
《蜡烛》知识要点汇总蜡烛是一种照明的工具。
在黑暗中,它象征着光明。
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以蜡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如我国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知识汇总1、关于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年》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2、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3、本文背景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蜡烛》是八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走进作者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二、重点字词烧灼zhuó 桥头堡bǎo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腋下yè 拂晓fú三、语句分析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四、全文解读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即第7段)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起因。
第二部分(从“方场的一边”,即第8段至“回到地窖里去了”,即第31段)写老妇人埋葬红军战士。
第三部分(从“拂晓前”即第32段至结尾)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五、写作特色1.环境描写本文特别注意环境描写,用以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2.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描写一般文章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而本文对主要人物——老妇人的刻画着重在动作描写上。
3.对蜡烛的描写蜡烛是这篇文章中一个小小的道具。
六、问题思考1、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蜡烛》
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蜡烛》
1、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2、主题: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赞美了跨越国界、情同母子的深情和战斗的友谊。
3、感动的原因:①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②环境很危险,炮火连天③点在坟头的蜡烛有特殊意义④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士
4、记叙的线索:炮火为人物活动设置了一个典型环境,写出了德国人的疯狂,突出了老妇人的不顾生死、临危不惧
5、黑色大围巾表示了沉痛哀悼的感情
6、老妇人的动作爬跪说明了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复习知识点:《蜡烛》,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相关标签搜索:八年级期中复习
相关链接:
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知识点分析:文言文阅读
有关科技文阅读的考试要点:初二上册语文期中复习。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ò(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gōng)鞠躬肃(mù)穆3.解释下列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茅盾(人名)翻译的。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láng脂zhī粉惊骇hài箱箧qiè野蛮mán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2)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一、重点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yán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2.用恰当词语填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
《蜡烛》是八年级上册里的一篇课文,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走进作者
西蒙诺夫(Simonov,KonstantinMikhailovich;1915~1979)苏联作家、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曾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
1934年开始写作。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他的诗歌《等着我吧……》和文章《蜡烛》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其作品《蜡烛》被选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
二、重点字词
烧灼zhuó桥头堡bǎo
地窖jiào匍匐púfú
腋下yè拂晓fú
三、语句分析
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四、全文解读
全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重点语句知识点整理重点语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生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感情,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2.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这句话描写了老妇人的动作。
虽然没有说话,但是此时她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对烈士牺牲的哀痛,也有对红军战士的敬意。
因为她饱受法西斯的侵略之苦,对侵略者怀有深仇大恨,所以她渴望解放,渴望和平。
对这些为了南斯拉夫人民幸福而奉献了自己全部生命的战士,她深怀敬意,所以她对红军战士“庄严”地“深深一鞠躬”。
阅读练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问题。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___________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___________,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___________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___________身去___________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
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学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蜡烛知识要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
2021学年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蜡烛知识要点|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查字典为大家准备了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蜡烛知识要点,欢迎阅读与选择!
一、重点字词ﻭ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ﻭ
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ﻭ
淹没mò(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ﻭ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gōng) 鞠躬肃(mù)穆
3.解释下列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ﻭ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ﻭ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ﻭ
《蜡烛》的作者是前(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由(人名)翻译的。
为大家提供的初二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蜡烛知识要点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初中阅读指导】《蜡烛》知识要点课堂笔记
【初中阅读指导】《蜡烛》知识要点课堂笔记蜡烛是一种照明的工具。
在黑暗中,它象征着光明。
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以蜡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如我国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蜡烛是一种照明的工具。
在黑暗中,它象征着光明。
在古今中外,有很多以蜡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如我国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清记叙的要素,品味语言。
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把握蜡烛的特殊含义。
知识汇总1、关于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4开始写作。
1938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加入共产党。
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
1939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代表作有剧本《我城一少》长篇小说《日日夜夜》。
《我城一少》《俄罗斯人》《日日夜夜》等均获斯大林奖金。
2、二战——苏德战事简介1941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3、本文背景1944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
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蜡烛》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
淹没mò(点拨: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jūgōng)鞠躬肃(mù)穆
3.解释下列词语。
(1)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2)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
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蜡烛》的作者是前苏联(国名)作家西蒙诺夫,是茅盾(人名)翻译的。
第四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珐琅fàláng脂zhī粉惊骇hài
箱箧qiè野蛮mán
2.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说明。
(2)荡然无存:指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一点也没有留下。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人名),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蜿蜒wānyán屹yì立荒谬miù憧chōng憬
2.用恰当词语填空。
(1)人已满山满谷。
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这是历史事实。
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
不记仇,很对。
但是,不能忘记。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亲爱的爸爸妈妈》一文的作者是美籍台湾女作家聂华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