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天》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一)学科教学目标:1.巩固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那么”、“熟了”、“黄澄澄”等词,了解“金子、运动场、电报”所比喻的事物。

2.按从上到下,由远到近顺序,仔细观察秋天图画及录像,提高观察能力。

3.通过听读训练,想象画面,体会秋天的美景。

(二)、美育目标:1.初步通过语言文字感受秋天及大自然的美。

2.初步能通过听再用语言展现图画,并进行初步审美想象。

3.初步感受课文描写出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视点:知识点:秋天的一些特征。

审美点:秋天美关键词:高、蓝、黄澄澄、金子、黄叶、落三、教学重、难点:1.要让学生通过听的训练看图、学文,掌握秋天的特征。

2.金子、伞、运动场、电报指的是什么?四、教学材料:(一)典型材料:欣赏、感知《秋天》课文录像。

(二)延伸练习材料:观察秋天景色的图片和录像,体验秋天的美。

五、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前做“传话兵游戏”)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征。

春天草长莺飞,夏天枝繁叶茂,而秋天的特征呢,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了解的。

秋天到了,让我们一起进入秋季,领略一下秋天的风采。

(读课题:秋天)(二)听朗读,初步进行审美感知、欣赏1.请闭上双眼,用你们的乖耳朵听一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放录音)(仿佛看到蓝蓝的天、白云、黄澄澄的稻子、落叶、鱼儿、蚂蚁、燕子)(觉得天很美,丰收了)2.让我们一起去看录像,看看你脑中的图画是否同画面上一样,听听你讲述的是否同教师说的一样再放录像,抽生回答。

(天、树叶、稻子、池塘……)(过渡)课文又是用怎样的词语来描写这迷人的秋色呢?(三)进行审美理解1.这一课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自然段)2.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习典型材料)(1)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2句)(2)听师读,看师的表情,想,写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天)你听出了秋天的天怎么样?你对天空有什么感觉?(高、蓝)(看图片帮助体会秋天天高云淡)(3)你能够读一读这美妙的语言吗?(教师指导)(过渡):多么好看的蓝天和白云啊!蓝天下怎样呢?3.同法学习第二自然段(进行审美延伸)(1)、请一、二组的同学读,其余的小朋友比赛谁的耳朵最灵敏,最先听出第二自然段写了秋天的什么?(稻田)读后提问,什么地方的稻田?(蓝天下)稻田怎么样?(一眼望不到边)这个词什么意思?(广、多)说明了什么?(丰收了)指导读。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秋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

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由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歌分为三节,篇幅不长但精粹优美,将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等诸般景致尽收笔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极具画面感的秋景图。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学习热情高,学习习惯趋于良好,好奇心强,求知欲高,对美的事物有所感触和追求。

但他们对诗歌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对诗歌的意象、意境把握还不够到位。

(结合具体班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结合预习,读准字音,能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每幅画面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圈点、诵读、赏析的方法,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会诗歌悠远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秋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品味诗歌语言。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揣摩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法【教学准备】(一)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二)课前准备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秋(3分钟)师:同学们,看过了春天的繁花似锦,感受过夏季的烈日炎炎,伴随着季节的变迁,现在的我们走入了什么季节?(生答:秋天)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别样的秋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教案 新人教版

14、《秋天》教学目标: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给生字词注音并解词。

②师生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朗诵)我漫步在林中,脚下是薄薄的一层落叶。

树枝上,飘扬着赤红的、淡黄的、青绿的和深褐的叶片,不疏不密,恰到好处。

到处是成熟的气味和淡泊的风采。

同学们,猜一猜,老师刚才朗诵的句子,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生答:秋天)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何其芳的诗歌《秋天》,看看诗人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展示课题)二、介绍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重庆万州人。

大学期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与卞之琳、李广田合作出版诗集《汉园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画梦录》。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

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自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三、整体感悟1、听录音欣赏何其芳的诗歌《秋天》,整体感知诗的大意。

(注意节奏)2、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

(生读)3、正音(朗读时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展示:)丁丁..zhēngzhēng 撒.网sā肥硕.shuò青鳊.鱼biān栖.息qī归泊.bó寥.阔liáo 乌桕.叶jiù枯涸.hé清洌.liè梦寐.mèi4、抽生解释词语:(展示:)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清洌:水清。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天》教案 (新版)新人教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
五、比较美 文,培养美趣
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
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
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
事谁能猜得透?
齐读、自背、齐背、
3、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比赛背诵
总结:秋已不在作家笔下,而在同学们心
同重点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 教具 学具 Ppt 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诗情导入 秋天,是一个富于诗意的季节。多少诗人因秋的
到来而获得了灵感。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呈现出 各种各样的姿态:“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 宵”是豪迈的秋;“秋风秋雨愁煞人”是忧伤的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是寂 廖的秋。秋天还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有清淡 的神韵,深情的怀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何其芳的秋 天,去感受一个别样的秋。(板书课题) 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验美的情感
四、构思美 图,表达美语
三、欣赏美句,享受美境
1、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朗读。 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感
2、小组内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情的句子,并朗读。
3、全班交流。
小组内体会、分析感
意在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诗句,进一步体会 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诗的情感。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
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素质”,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理解、鉴赏 文学作品”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首先从感知诗歌美 的情感入手,进而引导学生欣赏美的语言,想象美的图景,体验美的意境, 表达美的感受,最终达到培养美的情趣的目的。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4《天》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14《天》

《秋天》教案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丁丁(zhēngzhēng):伐木声。

幽谷:幽静、深邃的山谷。

肥硕:肥大。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归泊:(船儿)回来泊在岸上,意指栖息、停留。

乌桕(jiù):也叫桕树。

芦篷:芦苇做的船篷。

寥(liáo)阔: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枯涸(hé):水干竭。

清洌(liè):澄清而寒冷。

梦寐(mèi):睡梦;梦中。

(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二、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初步学习读诗。

3、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活动:(一)基础练习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肥shuò硕 qī栖息乌jiù桕梦mèi 寐清liè冽枯hé涸lián 镰刀xī shuài 蟋蟀liáo kuò寥廓(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说“秋”说说自己眼中的秋(2)读“秋”①指导朗读:要注意朗读的节奏、重音,并且要有感情。

②学生读诗歌。

③你对刚才大家的朗读满意吗?尤其是哪些地方?你再来示范一下。

2、自主探究品“秋”提示:怎么“品”?就是从诗中找出自己喜爱的诗句,读一读,赏一赏;或者将自己不太理解的诗句找出来与同学探讨探讨。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4课秋天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关于夏天的诗句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关于秋天的诗句《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子夜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关于冬天的诗句2、《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4、《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8、《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金色清美图家乡的秋天(乡村秋景图)丰收喜悦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四课《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十四课《秋天》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天
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
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媒体出示:课题、作者某某等,背景为美丽的秋叶图,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1.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那么这首诗是悲秋的还是喜秋的呢?
2.全诗由三小节构成,三小节分别描绘了三个相对独立的画面,请给这三幅图命名。
3.品味下列划线词语,并在学习小组中讨论:
(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对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进行赏析,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中的美景,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节奏把这种意蕴表现出来。
难点:品味诗中一些重点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意思
(3)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
《导学》1——5题
作业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秋”为内容的诗文。
板书设计: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牧女思恋图——寥阔空远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教后札记: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故宫博物院》(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故宫博物院》(第2课时)研学案(无答案)

第14课《故宫博物院》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2、重点研读太和殿部分3、了解故宫建筑群的宏伟壮丽,激发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教学重点】体会文章方位词语的准确性和说明的条理性【教学难点】重点研读太和殿部分【课前准备】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教学媒体】投影仪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二、出示目标三、重点研读:学生速读课文,并对照着本文结构,思考下列问题1、在“前朝”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大殿?这是为什么?2、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这又是为什么?全班讨论明确:1、在“前朝”中重点介绍了太和殿,因为太和殿是三大殿的中心,皇帝的宝座在此,是显示皇威的地方,太和殿也是故宫建筑群的中心,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所以要重点介绍。

2、在“内廷”中重点介绍了乾清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批阅奏章的地方。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1、在介绍太和殿时,立足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在书上圈点出方位词2、太和殿为什么要设在中轴线上?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是为什么?3、“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1、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和雕金蟠龙;是按照空间顺序介绍的。

按空间顺序写的文字,都要有一个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定方位。

方位词依次是: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2、是为了强调皇权这个中心;其内景的主要特点是彩绘了众多的龙的图案;因为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是皇权的象征,所以用龙来突出皇权的威严。

3、“后三宫”彩绘中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和前三殿相比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

小结:故宫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永乐十八年(1420)基本建成,至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他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

在当时社会条件下,能建筑这样高大雄伟的建筑群,充分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在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天》导学案(无答案)(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天》导学案(无答案)(新

14、秋天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2、栖.息()3、寥.阔()4、枯涸.()5、清洌.()6、梦寐.()(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

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答: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二、课堂探究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

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

(1)、(2)、(3)、2、帮老师解疑惑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

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3、朗读,加深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4、合作释疑(1)、第一个环节。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2)、第二个环节。

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4课《天》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版

《秋天》导学案七年级上册执笔:审核:七年级语文组班级:------------ 姓名:----------------【导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字词:肥硕、栖息、芦蓬、寥阔、枯涸、清洌、梦寐2、自由诵读,注意语调、节奏,要求渗透感情。

3、寻找喜欢的美词、美句,揣摩和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和意味【内容导航】人们在领略了赤日炎炎的酷暑之后,盼来了习习秋风。

秋,因其成熟与收获,因其萧瑟与凄清,给了文人墨客太多感慨的话题,许多吟秋的诗文传诵不衰,如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慨叹,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对枫林霜叶的画意勾绘。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诗作《秋天》,去倾听秋的诉说。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和神韵,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在诵读中把握、表现诗歌的这种情感。

【自学导航】1.根据拼音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肥shuò()qí()息鸟jiù()梦mèi()清liè()枯hé()lián()刀xī shuài()()liào kuò()()2.释义:肥硕:______________________栖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寥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枯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收集有关写秋景的诗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听录音范读,可轻声跟读,熟悉诗歌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

原名,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

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

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

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

1936年他与卞之琳、李广田的诗歌合集《汉园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画梦录》于1937年出版,并获得《大公报》文艺金奖。

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2.写作背景《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自主学习案1、秋天,会使人联想到漫山遍野的红叶,想到麦浪滚滚的农田,想到硕果累累的山野……秋天会让你产生怎样的联想呢?秋天,会使我联想到,想到,想到。

(提示:可以填一个词、一句诗、一幅画、一首曲)2、自由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后的注释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读准字音。

肥硕﹙﹚栖息﹙﹚乌桕﹙﹚梦寐﹙﹚清洌﹙)枯涸﹙﹚寥廓﹙﹚(2)释义。

丁丁: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3、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秋日图景,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提示:捕捉诗中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来品析,如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的露珠、冷雾、白霜;体现农家特色的稻香、镰刀等。

从一句(或几句)诗中,我看到了一幅的秋日图景。

4、再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节奏。

方法链接(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 天精品导学案 人教新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4. 天精品导学案 人教新课

2012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4.秋天精品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名师讲坛”走进作者、文学常识、生字难词、重点聚焦、难点突破、写作借鉴知识点串讲全揽括;“自主课堂”轻松把握基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力阅兵”知识迁移,提升综合能力。

三大板块层层推进,助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全面提高学习效果。

)14.秋天第一课时自主课堂名师讲坛走近作者何其芳,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

原名何永芳,四川万县(现在重庆万州)人。

代表作有诗集《预言》、散文集《画梦录》、文艺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小说戏剧集《刻意集》。

著名诗作有《生活是多么宽广》、《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

生字难词寥(liáo)阔:高远空旷。

枯涸(hé):干涸,没有水了。

丁(zhēng)丁:诗中指伐木声。

肥硕( shuò):诗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qī)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梦寐(mèi):睡梦。

丁zhēng丁丁 dīng姓丁载zǎi记载 zài满载泊bó停泊 pō湖泊撒sā撒谎 sǎ撒网liè清洌liè凛冽篷( péng)船(péng)蓬勃内容思路1.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秋天形象化,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意味隽永。

2.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一词生动形象,把渔民们劳作时的愉快场面活化了,写出他们的那份闲适、那份淡泊。

3.为什么说“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这个比喻似拙实妙,耐人寻味。

江岸上的乌桕树的树叶婆婆,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此外,倒装句的使用,体现了渔民悠闲的心情。

古诗中的“秋天”1.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2.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3.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己秋声。

4.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5.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14天(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案:14天(无答案)

广饶县丁庄镇中心初中“和实”课堂教学导学稿七年级上册语文课题14 *秋天课型新授执笔人张海燕审核人级部审核时间第周第导学稿教师寄语朋友乃平常亲爱,兄弟为患难而生。

——旧约学习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和实”课堂教学过程1.名家访谈评价:何其芳,诗人、散文家、文艺评论家。

主要作品:散文集《画梦录》,诗集《预言》等。

2.背景资料诗人写作《秋天》时是一个大学生,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他人之事,写下了许多诗篇。

《秋天》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首,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

诗中透出的那种氛围,那种神韵,最能吸引读者。

3.文体常识这首诗语言生动形象,诗味盎然,诗人从普通的农家活动落笔,描绘的画面轻松、典型而富有诗意。

诗的每一节都是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去写,都是由末句收束描写侧重点,这种由景入情的写法值得我们揣摩学习。

阅读本文,体会本诗优美的意境。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 ) 栖息..( )归泊.( ) 清冽.( )寥廓..( ) 枯涸.( )梦寐.( ) 船桨.( )2.《秋天》的作者 ,现代诗人, 家。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4.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1.为什么说本诗是一幅乡村秋景图?2.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好在哪儿?阅读下面诗歌,回答文后各题。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1.这一节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描写秋景。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一句是从角度,写出了幽谷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天学案(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天学案(无答案) (新版)新人教版
2.引导学生讨论本课学习目标。
(板书课题)(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其学习兴趣)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自主学习
多媒体或小黑板出示以下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肥硕( )栖息( ) 归泊( )寥廓( ) 枯涸( )
清洌( ) 梦寐( ) 乌桕( )丁丁( )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肥硕:
栖息: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4)学生研读全诗,说说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句子?并谈谈理由。
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示例: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诗的末句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丰收后农民内心的喜悦和甘甜。
(任选一点即可)
展示交流
1.探究与赏析。
(1)三个场景分别描绘了怎样的图画,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2)这首诗歌写的是“乡村秋景图”,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天》教案 新人教版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2.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3.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3.用三言两语描写身边的秋色,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会全诗。
2.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3.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美。
六、布置作业
1.用“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写一段有诗意的话,用上的词语越多越好。
2.生活在都市的金秋季节里,学了这首诗后,你又产生了怎样的奇思妙想?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揣摩语言文字,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吧。
板书设计: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饱食 肥硕 栖息 清远
霜晨归渔图: 满载 轻轻 游戏 甜柔
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1)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2)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4课《天》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14课《天》课堂实录 新人教版

《秋天》师:打开记忆的闸门,有一首歌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春天在翠绿的山林里,春天在湖水的倒影中……春天更在小朋友的眼睛里,这首歌就是……生:春天在哪里师:现在又到了丹桂飘香,硕果挂枝的秋天,那么秋天又在哪里呢?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诗人何其芳写的《秋天》,倾听秋的诉说,领略秋的风采,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遍,看看作者眼中的秋天是怎么样的,作者眼中的秋天又在哪里(幻灯:请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诗人展现给我们的这是一个怎么样的秋天?诗人眼中的秋天在哪里?请从诗中把它找出来。

生:在诗人的眼里秋天是硕果累累的,也是非常热闹的,也是非常美丽的。

师:非常准确。

生:秋天是非常轻柔的,师:说说理由生:从老师的朗读中看出来……轻盈柔和……生:秋天是安静的,渔船上有一种幽静的感觉生:秋天是喜悦的,从老师的朗读中感受师:很好,有独特的体验。

大家一块告诉我,诗人眼中的秋天在哪里?生齐声:在农家里,在渔船上,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师:诗人何其芳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绚丽多姿的乡村秋景,接下来让我们用诗意的眼光投向农家里,看看那里的秋天是怎样的。

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一下。

一女生朗读,读得很不错,鼓励。

师:大家也有感情的朗读一下,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幻灯:秋天的农家里有些什么?请从诗中找出关键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给我们带来哪些联想?)学生放声朗读,师:自由朗读变成了齐声读了,你们都很认真。

谁来说说看。

农家的秋天里你都发现些什么生:秋天有些瓜果,农作物。

生:因为有了这些东西,所以秋天有了欢快的笑声生:从饱食过看出来秋天是丰硕累累的生:农民有喜悦收获的高兴生:伐木声飘出,看出喜悦师:伐木声一般是……刺耳的,但是这里怎么是喜悦?生:因为秋天了丰收了大家心情很好,随着心情好,所以也好听。

师:随着心情的变化,伐木的声音也居然充满了诗意。

还有吗?有请生:栖息这个词在这里特别的恰当,本来是用来描写有声音的物类。

用来形容秋天,把秋天形象化,具体化了,创造出了松弛,宁静的氛围。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4《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4《天》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三、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江西人心中的秋天和我们广东人心中可能不同,每位同学心中的秋天又会不同,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

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一)诵读1、检查字音字形预习。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①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提示:清静②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提示:栖息③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提示:栖息qī 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

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④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⑤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伐木声。

⑥“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不行。

“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⑦“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好听。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中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苏教版

13 咏月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诗歌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每首诗中诗人借月所寄托的情怀,并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3.养成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并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读懂课文,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所感悟。

2.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

3.分析诗歌的形象的语言,特定的环境,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学习情景交融写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国人大都有“月亮情结”,不管科学如何发达,也认定月亮上有美丽的嫦娥,有砍树不止的吴刚,有辛勤捣药的玉兔——有了这份想象,我们就可以举杯邀月,对酒当歌,寄托人生的理想、追求、忧思,甚至愁怨。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这三首吟月诗词来感受“月亮”所寄寓的各种内涵二、学习第一首《十五夜望月》1.文题理解。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时,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2.背景理解。

本诗选取自《王司马集》,诗题一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杜郎中,名不详,这里是以官名称人。

在唐代咏中秋的篇章中,本诗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1)诵读。

二人小组互读,正音,划分节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齐读。

小组推荐代表朗读,集体评价。

(2)品读。

①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②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③你喜欢诗中的哪些词句?为什么?(学生自由谈想法。

)④进一步展开讨论,品读诗中精彩处?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预设如下:“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出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宁静。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秋天》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辽宁省丹东市第七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秋天》研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14课《秋天》【知识链接】: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主要作品: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学海拾贝】(给下划线的字注音)一引秋丁丁肥硕青鳊鱼栖息乌桕枯涸清冽梦寐寥阔二读秋1、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学习伙伴听(挑感受最深的语句或章节进行诵读;准确流畅,感情真挚,把握节奏;圈点批注你的感悟)。

2、听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小组展示,有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看哪个小组最优秀。

3、在圈点勾画和批注的基础上,探寻文章的优美之处,采撷精妙。

【有的放矢】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感情,揣摩一些词语与句子的精妙;学习作者多角度写景的手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扬帆起航】三赏秋1、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它有什么特点?2、从诗的内容上看,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全诗分为三个小节,一个小节就是一幅画。

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画面中的人物是谁,在干什么,心情怎样,试一试,给每一幅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举一反三】四写秋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的环境,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如果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一定会更生动形象。

(5分钟)示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来到一家农舍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

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坝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

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粘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五品秋(一)我认为诗中最妙的词是我认为诗中最美的句式是我认为诗中最妙的修辞是我认为诗中最妙的写法是最能引发我联想的句子是(二)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秋天是秋天是秋天很美,美在(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郁达夫《故都的秋》恋恋青衫《寂寞秋日》林语堂《秋天的况味》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艾青《秋》海子《秋》(四)作业:1、将自己创作的秋天的作品和搜集来的关于秋天的诗歌、散文制成一张小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秋天》
【知识链接】: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主要作品: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学海拾贝】
(给下划线的字注音)
一引秋
丁丁肥硕青鳊鱼栖息乌桕
枯涸清冽梦寐寥阔
二读秋
1、自由朗读课文,有感情地读给你的学习伙伴听(挑感受最深的语句或章节进行诵读;
准确流畅,感情真挚,把握节奏;圈点批注你的感悟)。

2、听录音范读,划出朗读节奏;小组展示,有感情诵读你喜欢的句子和段落,看哪
个小组最优秀。

3、在圈点勾画和批注的基础上,探寻文章的优美之处,采撷精妙。

【有的放矢】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感情,揣摩一些词语与句子的精妙;学习作者多角度写景的手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扬帆起航】
三赏秋
1、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它有什么特点?
2、从诗的内容上看,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全诗分为三个小节,一个小节就是一幅画。

画面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画面中的人物是
谁,在干什么,心情怎样,试一试,给每一幅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

【举一反三】
四写秋
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的环境,人物的身
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如果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绘,一定会更生动形象。

(5分钟)
示例: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来到一家农舍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

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坝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
的小山。

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粘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五品秋拓展延伸(一)我认为诗中最妙的词是我认为诗中最美的句式是
我认为诗中最妙的修辞是我认为诗中最妙的写法是
最能引发我联想的句子是
(二)秋天是一首诗,秋天是秋天是秋天是
秋天很美,美在
(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
郁达夫《故都的秋》恋恋青衫《寂寞秋日》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艾青《秋》海子《秋》
(四)作业:
1、将自己创作的秋天的作品和搜集来的关于秋天的诗歌、散文制成一张小报。

2、以散文笔调,改写徐志摩的诗《雪花的快乐》。

3、小练笔——《我是雨》。

根据《秋天》一诗,以雨的眼光见证每一个场景,以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