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清醒着还是迷路了?

合集下载

农村医改的个人看法

农村医改的个人看法

农村医改的个人看法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农村医疗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作为一个农村居民,我对农村医疗改革问题有着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农村医疗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质量上。

目前,农村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设备简陋,医疗技术力量薄弱,导致了农民在就医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困难。

因此,我认为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其设备和技术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我认为在农村医疗改革中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力度。

许多农民缺乏对疾病的基本认识,对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治措施不了解,导致了一些本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最终发展成了严重的病情。

因此,我认为应该加大对农民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我认为农村医疗改革中应该推行医保制度,降低农民看病的经济负担。

目前,农村地区的医疗费用普遍较高,许多农民由于经济困难而无法及时就医或接受必要的治疗。

因此,我认为应该加大对农村医保制度的改革力度,降低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使他们能够享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

我认为农村医疗改革中还应该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和投诉处理机制。

目前,农村地区的一些医疗机构存在着服务质量不过关、医疗费用不透明等问题,给农民就医带来了很多困扰。

因此,我认为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农民能够获得优质、公平、便捷的医疗服务。

我认为农村医疗改革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医疗事业中来。

目前,农村地区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医生的数量和质量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因此,我认为应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农村医疗机构,吸引优秀的医生和医疗资源进入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农村医疗改革是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认为应该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提高其设备和技术水平;加强对农民的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推行医保制度,降低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估和投诉处理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医疗事业中来。

实践中走出来的医改路

实践中走出来的医改路
罗 平 县 人 民 医 院 不 是 为 了 改革 而 改 革 ,而 是 实 事 求是 地按 照人 民需求 和 医疗服 务 规律在 发 展 , 有 很 多经 验值 得 总结 。 激活 了医 院的用 人机 制 ;依靠 “ 效 工 资制 ”实 现 绩 了真 正 以量化 考 核为 依据 进 行分配 ,提高 了医院 员 工 的工作 积 极性 。 “ 三制 ”改革 , 实际上 为 “ 办 管
型 C ( 0 1 最新 全 数 字化 配 置 );仅 以1 8 万 臂 2 l年 70 元 购置 了6 层 螺旋C 、I 5 超 导核磁 共振 、一 台数 4 T .T 字 化 胃肠机 、两 台数字 化平 板D 。 R 意外 三 :没 想 到 医 院对 职 工 的量 化 考 核 已经 精 细 到填一 张 单子 、抹 一次 桌子 。医院 实行 工作 量 量 化 与职工 待遇 全额 挂 钩 ,从我 拿 到 的医 院 内部量
高 ;外地 患 者说 : “ 这里 的 医生 医术好 、态度 好 , 费用 也便 宜 ” ,我们 愿 意到这 来看 病求 医 ; 当地政
的 《 于 病 人 价 值 链 的 医 院业 务 流 程 管 理 模 式 研 基 究 》 ,与华 中科技 大 学合 作研 究 的 《 云南 罗平 医 院 经 营发展 管 理咨 询项 目研 究 》、 《 老年 人 健康 状况
蚕政议政
实践 中走 出来 的医 改路
隋 路
听 说 云南 省 罗 平 县 人 民 医 院 二 十 年 来 摸 着 石 头过 河 ,从 实践 中走 出了一条 医改之 路 ,今年 “ 两
会 ”后 ,在农 工 党云 南省 委会 的安排 下 ,我第 一 时
间赶 到 了罗 平开 展调 研 。
意 外 二 :没 想 到 整 个 罗 平 县 人 民 医 院 的 后 勤

中国医改乱成一锅粥,专家忽悠老百姓和领导!

中国医改乱成一锅粥,专家忽悠老百姓和领导!

中国医改乱成一锅粥,专家忽悠老百姓和领导!既是国务院的高级官员,又已到了退休年龄,但原本可以安度晚年的朱幼棣,却根据自己十多年来的观察和思考,写出了一本“为中国医改刮骨疗毒”的《大国医改》――与有些家喻户晓的官员相比,朱幼棣的名字听起来相当陌生。

眼前这个略有些谢顶的退休官员,身穿一件旧黑色羽绒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

最近的一个雪天,因为自顾自地低头走路,他甚至在家门口附近迷路了。

也就在最近,这位刚刚退休的国务院研究室前司长,因为出版了一本名为《大国医改》的书,而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这本接近400页、40万字的著作,处处直击中国医疗乱象之后的利益链条,有媒体评论道,这本书“是在为中国医改刮骨疗毒”。

其实,在两年前的夏天,朋友们就开始“怂恿”这位高级官员为医疗体制改革写点什么,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医改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很多专家就靠这个吃饭,哪个部门给他们课题经费,他们就帮这个部门说话,忽悠老百姓也忽悠领导。

”他笃定地说,“我可不想卷到里面去。

”这并不说明他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事实上,他与这个国家十多年来进行的医疗改革,早已密不可分。

他至今记得1996年的一个冬天,那时,朱幼棣还是一名新华社记者,他骑着自行车穿过大半个北京城,到北京肿瘤医院附近的地下旅馆采访,那儿住满了前去求医的病人。

他遇见一个穷困潦倒的癌症病人,工厂改制,医药费无处报销,四处借来的钱也很快在医院用尽。

这个绝望的老工人将全部希望放在一块170元、青白发亮的石头上,“疼时按一按,痛苦似乎就减轻了”。

直到今天,想起这块石头的故事,朱幼棣仍然历历在目。

从那时候起,无论是专门跟在中央领导后面写行踪和指示的新华社记者,还是后来进入官场,成为参加过不少中央政策的调研和内参工作的高级官员,他始终关注着这个国家从未停止过的医疗体制改革,一直持续了十多年。

2009年,他终于决定把多年的观察和思考都写进书里,他只想让老百姓看懂,那些发生在医疗领域的种种乱象,“本质究竟是怎么回事”。

2024年医改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医改的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医改的心得体会《____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式发布,我国正式并医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意味着中国____年来的医改进程有了新的方向,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涉及每个人利益的医改“意见”,一出炉首先倾听公众的意见,接受群众的建议,这样的做法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尊重,也有利于汇集民智,以更好地完善和改进“意见”。

经历了十年的探索,人们得出了一个体会:“医改,要说满意不容易”。

城乡差异、地区差异,每个人身处的地方不同,对医改的需求与感受也不同。

因为涉及面广、触及人多,调和太难。

不过,仔细阅读这个意见,许多话很是入眼、入心。

比如,“要立足当前,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入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让医务人员受到鼓舞,让监管人员易于掌握”,可以说,医、患、管三方的利益与感受都兼顾了。

更让人振奋的是,意见明确提出,“到____年,在全国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虽然只是初步的,但的确是一个立足当前、注重实效的目标,让人觉得并非遥不可及,而且很有盼头。

中国的医疗改革过程中进行的探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教训。

面对过往的经验与教训,针对一些热点难点,“意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举措。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等都切中要害,表明了政府攻坚克难、坚定推进医改的决心和信心。

多年来,大家谈到“看病难、看病贵”,顺藤摸瓜,最后总要归结到政府投入不足。

现在,“意见”明确: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这对扭转卫生投入不足的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意见,应该说它提出的医改方向与原则都是顺应民心的。

这也很鲜明地显现出下一步我们应该努力的重点—将这些原则与宏观的意见具体化,配套出一系列的操作规则。

医改工作_感想

医改工作_感想

近年来,我国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我亲历了医改的点点滴滴,深感医改工作的艰辛与伟大,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感想。

首先,医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推进。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各级政府,再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在医改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调整体制、完善机制等措施,为医改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医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合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群众就医负担减轻等。

其次,医改工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医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在医改过程中,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民生福祉。

通过实施分级诊疗制度、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结构、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让更多群众受益。

再次,医改工作注重改革创新。

在医改过程中,各地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医改经验。

如安徽省淮北市在医保信息平台建设、药品集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这些创新举措为全国医改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推动了医改工作的深入开展。

此外,医改工作还强调依法行政。

在医改过程中,政府严格依法行政,确保医改政策落实到位。

同时,加强对医疗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最后,医改工作任重道远。

虽然我国医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推动医改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总之,医改工作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积极参与医改,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我国医改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医改顺口溜大全

医改顺口溜大全

医改顺口溜大全
1.医改紧要关头,分级诊疗搞头。

防慢病,治重疾,落实健康好习惯。

2.医改大业要努力,医保缴费须认真。

拓展服务,平衡资源,医疗改
革不止步。

3.医改路上革新迭,以患者为中心策。

医保卡,电子病史,让健康不
再费力。

4.医改任务繁重,就医惠民更方便。

卫生计生一体化,让医疗服务覆
盖无遗。

5.医改永远在路上,全民健康不止步。

战非典,抗疟疾,世博会上堪
称光辉。

6.医改之路不好走,坡坎崎岖有困难。

疾病预防,废弃医行,是医改
胜利的基石。

7.医改挑战频频来,健康中国偏重要。

精准治疗,科技创新,提升医
疗质量刻不容缓。

8.医改今天在路上,三医联动启航。

数据共享,远程医疗,让医疗变
得更加智能。

9.医改目标清晰明,优质医疗更亲民。

全面改革,大力推进,中华健
康正加速。

10.医改大计还需勇,医保基金压力重。

绩效考核,优惠药价,改革
已见成效锐。

三明医改实践心得体会感悟

三明医改实践心得体会感悟

三明医改实践心得体会感悟医改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它涉及到医疗资源的配置、医疗服务的提供、医疗费用的支付等多个方面。

在三明市的医改实践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医改所涉及到的问题和挑战,并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和感悟。

首先,在医改实践中,我意识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至关重要。

三明市地处闽西山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部分农村地区的卫生条件差,医疗服务水平较低。

因此,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通过增加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与培训医务人员,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加强远程医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解决了部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

同时,我们还加大对县级综合医院和市级医院的投入,提高其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提高二三级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能力。

通过这些措施,三明市的医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合理配置,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得到了满足。

其次,在医改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医疗服务的提供要以人为本。

医疗服务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因此,服务应该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

在三明市的医改实践中,我们通过完善医疗服务流程、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等措施,改善了医疗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我们还构建了多级诊疗制度,实施分级诊疗,加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三明市的医疗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了提升。

再次,在医改实践中,我认识到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的改革至关重要。

医疗费用过高是制约医疗服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三明市的医改实践中,我们通过推进医疗价格改革、加强药品采购和使用管理、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降低了医疗费用的负担。

我们还推行了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实行按病种付费和按人头付费,降低了医疗费用的支付,并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水平。

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三明市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得到了缓解。

最后,在医改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医改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合作。

医改趟水的决心来自方向不偏差

医改趟水的决心来自方向不偏差

医改趟水的决心来自方向不偏差在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中,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无疑最牵动人心。

近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明确表示,医改已下定决心再深的水也要趟。

三年来,我国医改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尤其在基本医疗保障的扩大发展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重建上,取得了不小成就。

首先,改革目标向健康回归,将健康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系重构的最终目标。

其次,将健康发展、医疗卫生制度发展纳入到宏观背景中,考虑健康对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才引出了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导向,政府和市场相结合的改革基调。

然而,囿于体制性的沉疴和执行力的偏差,在新医改的一些具体政策上,医改依旧陷入了泥潭。

比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一些医务人员的收入降低了;医疗保障覆盖虽然扩大了,但医疗费用上升快,患者感受到的实惠不大;政府增加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后,一些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了。

甚至也有观点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政府主导”和“公益性”导向的医改,在方向上出了问题。

针对这些体制性、结构性的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新医改头三年阶段完成后,下一步如何走?卫生部部长陈竺向社会表明医改的决心,可谓正当其时。

但医改趟水的决心,对公众来说,绝非部长的表态就能坚挺起来。

新医改“开弓没有回头箭”,应该不仅是指射出去的箭收不回来,希望更是指射出去的方向不会改变。

只有方向明确了,后续的改革工作才能逐渐去解决问题。

决定医改决心是否能有成效的医改方向,具体地说,是要把医疗当成一种服务。

既是服务,必然存在购买者和提供者,一般称之为“需方”和“供方”。

由此,医改需要从供需双方同时着手,需方改革需要解决谁来付费,以及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从而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让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

如今医保崛起之后有了强大的需方,于是接下来作为服务提供者的供方医院的改革也亟待深化。

尽管过去三年,在供方改革方面措施不少,比如以建立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为中心的“管办分开”、付费机制改革、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等等。

中国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

中国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

中国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中国自2009年开始推行全面医改以来,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

然而,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分析中国医疗改革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健康资源不均衡当前,中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卫生资源差异。

一线城市拥有更多高水平医院和优质服务资源,而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则远远不够。

这导致了就诊难、看病贵等现象。

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卫生机构的支持力度,并鼓励高水平医院向基层辐射带动资源下沉。

同时还需建立更好运作的城乡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卫生资源在各地之间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

二、药品价格过高目前,在国内药品市场上广泛存在着价格过高、虚高甚至过度投入销售环节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用药费用和带来医疗负担。

尤其是对罕见病患者而言,一些特效药的价格高得难以承受。

要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需要强化监管机构对药品价格的控制和审查,加强垄断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并通过增加政府采购规模优化供应链,降低药品采购成本。

三、医疗服务质量不高当前中国医院普遍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的问题。

诊治过程中患者等待时间长、就诊过程冷漠态度等现象频发,严重影响了就诊体验和患者满意度。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改善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和服务理念,加大人性化关怀力度,并建立健全有利于提升医务人员职业素养的奖惩机制。

此外还需推动信息技术与医学相融合发展,在线预约挂号系统等新技术方案能够缓解目前群众看病排队时间久的问题。

四、健康保险覆盖不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相对滞后,医疗保障存在覆盖面不广、报销比例低等问题。

许多人仍然面临着看病难以及巨额医药费用的困扰。

为改善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健康保险的投入,并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此外,在推动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健康领域的投融资模式创新中来,提高整个社会风险分散和共担机制。

破解中国医改困局

破解中国医改困局

破解中国医改困局∙2015-06-10 17:32∙作者:佚名∙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医改‛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10年来,中国‚医改‛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然而‚看病难、看病贵‛的呼声在民间不降反升,这一困局该如何破解?很多人都说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然而,庄一强认为这样的表述如果被过分强调,就是为目前‚医改‛没有突破困局找借口。

‚同样被说成世界性难题的还有粮食。

对于非洲来说粮食是个难题,但对于美国、欧洲、中国等来说,粮食不是难题。

‛5月27日,庄一强在接受记者采访伊始,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阐述他的观点。

‚如果总是和非洲比,那‘医改’就和粮食问题一样是世界性的难题。

我们有些人喜欢这样说,言外之意就是我没做好,你也不要怪我,因为别人也没做好。

‛庄一强是香港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

今年5月,他刚刚离任中国医院协会副秘书长职务。

此前,他是在北京医疗界半官方机构任职的第一个港人,直接参与内地医院行业协会管理工作。

作为一个港人看内地‚医改‛可能更客观。

许多年来,对‚医改‛,庄一强总是有许多自己的观点。

‚医改‛成功与否谁说了算2015年5月25日,浙江温岭杀医案凶犯连恩青被执行死刑。

网上反应两极分化,而就在连恩青被执行的时候,不仅连恩青没有悔意,还有很多人替他惋惜,说‚杀医生为什么还要被枪毙?‛‚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难道那些说杀人杀得好的人不知道杀人是犯法的吗?他们肯定知道,但还是要说杀医生杀得好。

‛最令庄一强感到吃惊的是,有一个网民说:杀医生还要偿命吗?何况是杀中国医生。

庄一强认为一方面存在着网络暴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医改‛并没有得到草根阶层的认同。

而近期经媒体曝光的几起‚杀医案‛也都具备这样一个共同点:凶手来自农村或边远地区,家庭较贫困,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

对他们来说,看病是非常纠结的事情。

事实上,即使是一个小康之家,如果家庭中一个成员生了大病,这个家庭很可能被迫借钱、卖房,病治好了全家也就一贫如洗。

对当前医疗改革的看法

对当前医疗改革的看法

对当前医疗改革的看法1. 哎呀呀,当前的医疗改革就像是一场及时雨啊!你看,以前咱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就好比爬山一样艰难。

现在呢,各种政策出台,报销比例提高了,这不就像给我们脚下装了个助力器嘛!比如我邻居老张,以前生病都不敢去医院,现在他能安心去治疗了。

我觉得这医疗改革真的太棒啦!2. 嘿,医疗改革这事儿可太重要啦!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健康的大门呀。

以前去医院那繁琐的流程,简直让人头疼!现在简化了好多呢。

就说我上次带孩子去看病,很快就搞定了,这在以前可不敢想啊!这医疗改革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呀!3. 哇塞,你们知道吗,当前的医疗改革真的是让人惊喜啊!这就好比给我们的医疗体系来了一次大升级。

以前好多药贵得离谱,现在价格降下来了,这多好啊!我亲戚之前一直吃的一种药,现在便宜了不少呢。

难道这医疗改革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吗?4. 哎呀,医疗改革真的是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呀!就像一阵春风吹过。

以前总担心生病看不起,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我朋友的妈妈生病住院,报销了一大笔,减轻了他们家的负担。

这医疗改革真的是给我们送福利啦!5. 嘿哟,医疗改革这可真是个厉害的举措啊!它就像给医疗行业注入了新活力。

以前一些小地方医疗资源匮乏,现在慢慢改善了。

我老家那边现在也有好医生了呢。

这医疗改革真的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呀!6. 哇哦,当前的医疗改革简直太赞了吧!就像给我们的健康加上了一道保险杠。

以前去医院排队能排半天,现在方便多了。

我上次有点不舒服,很快就看上病了。

这医疗改革真的是为我们着想呀!7. 哎呀呀,医疗改革真的是太有必要啦!这好比给我们的医疗大船修正了航向。

以前医患关系也紧张,现在也在慢慢改善呢。

我看到医院里医生和患者的沟通都好多了。

这医疗改革真的在起作用呀!8. 嘿,医疗改革这事儿真是让我拍手叫好啊!就像给我们打开了健康的通道。

以前有些病不敢治,现在有保障了。

我认识的一个人得了重病,还好有医疗改革的政策支持。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建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像是给医疗这个大机器换零件、升级系统。

现在这机器有点老旧,运转起来嘎吱嘎吱响,老百姓看病的时候就像在迷宫里乱转,晕头转向还可能掉进坑里。

你看现在去医院,那挂号就像抢限量版的宝贝似的。

一大早,挂号窗口前就排起了长龙,大家都伸长了脖子,眼睛死死盯着窗口,就像一群等着投喂的长颈鹿。

这时候要是能有个更高效的挂号系统,像网上预约能像订外卖一样方便就好了。

轻轻一点,时间就安排得明明白白,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为了个挂号,得提前好几个小时去排队,感觉比去参加一场马拉松还累。

说到看病的费用啊,那真的是像个无底洞。

有时候一个小感冒,去趟医院,就像被打劫了一样。

各种检查、药品费用加起来,能把人吓一跳,就好像医院的账单是个吃钱的怪兽。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得把这个怪兽的嘴巴变小点,让老百姓能看得起病。

比如,可以让药品价格更透明,像超市里的商品一样,明码标价,没有那些弯弯绕绕的差价。

医院的布局也很奇怪呢。

有时候找个科室,就像在玩寻宝游戏。

从这栋楼跑到那栋楼,穿过长长的走廊,感觉自己都快走出一个马拉松的距离了。

要是能像商场里有清晰的指示牌就好了,什么科室在哪一层、哪一个区域,一目了然。

这样病人就不用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了。

还有医生的工作强度,那简直是超人级别。

一个医生面对一堆病人,就像一个大厨要同时炒几十盘菜一样,手忙脚乱的。

这样很容易出问题呀。

改革应该想办法给医生减负,让他们能更细致地给病人看病,而不是像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匆匆忙忙地诊断。

医药的研发也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研发新的药物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就像在攀登一座永远看不到顶的高山。

体制改革要是能给医药研发一些助力,比如更多的资金支持或者政策优惠,就像给攀登者送上一双好的登山鞋,让他们能更快地登上山顶,研发出更多更好的药。

医疗资源的分配也不均衡。

大城市的医院就像豪华的宫殿,设备齐全,人才济济;而一些小地方的医院就像简陋的茅屋,啥都缺。

医改不要走推倒重来的歧路

医改不要走推倒重来的歧路

医改不要走推倒重来的歧路
欧木华
【期刊名称】《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年(卷),期】2005(000)016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
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

从总体上讲,改革是基本不成功的。

”日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公布的调查报告给出的这一结论如巨石投河,反响巨大。

(本刊自2005年12期开始连载该调查报告)笔者以为,值得警惕的
是在否定市场化背景下,医改走上推倒重来的歧路。

甚至重拾十几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旧有的医疗体制。

【总页数】1页(P1)
【作者】欧木华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4
【相关文献】
1.医改的歧路与正途 [J], 高艮
2.医改“宿迁模式”是不是要走“回头路”? [J], 盛大林
3.医改迷局:三个突破口、两条歧路 [J], 顾昕
4.医疗体制改革要走"大医改"之路--访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院长刘诗强 [J], 陈炜

5.医改新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J], 刘振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渐入迷途的医改

渐入迷途的医改

渐入迷途的医改长页大自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屈指一算已过5个年头。

其实,早在国家宣布新医改之前的2007年,深圳已经出台了4个关于医改的文件。

这样算来,深圳的医改实际实施已经过了8个年头。

国家新医改提出的目标就是要让老百姓“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在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同时也要保证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然而,这么多年的努力,实际效果又如何呢?不管官方和媒体如何宣传,新医改事实上收效有限,最起码老百姓感觉不明显。

从这几年全国各地愈演愈烈的伤医、杀医事件就可以看出,紧张的医患关系没有任何缓解的迹象,而这都和“看病难、看病贵”密切相关。

深圳也一样,“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老百姓对深圳的医疗技术水平依然没有足够的信心,遇到肿瘤等疑难杂症,但凡有点门路就到广州甚至北京上海;大多数医护人员对医改不甚了解,反正对工作、收入没有多少影响,因此也漠不关心。

2013年底,国家医改办从发改委迁移到卫计委,省、地市也作了相应调整。

这不能不让大家产生怀疑,新医改即使不就此偃旗息鼓,但至少会让人觉得,医改力度将日渐式微。

一、先说说“看病难”和“看病贵”吧医疗、教育、住房是压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医疗首当其冲。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说了多少年,是媒体、社会常年关注的焦点,也是老百姓批评政府的主要靶子。

这两个问题和新医改总目标相对应的就是:看不上病、看不起病。

那么,看病难,难在哪,为什么难?看病贵,贵在哪,又为什么贵?看病难有这么几个难:一是看好专家、看好医生难。

到任何一家医院尤其是大医院,只要这个医生稍有点名气,正常到医院挂号一般是挂不到的,预约挂号也要等很久,黄牛炒号现象屡见不鲜。

专家诊室人山人海,专家被围得水泄不通,连上个厕所的时间都没有。

患者好不容易轮到了,没等你自述完病情,专家已经把检查单或药方开好了。

患者不满意,专家也觉得累。

二是到个别资源短缺的专科或专科医院看病难,如儿科和肿瘤科。

中国医疗改革应当换思路而非走回头路

中国医疗改革应当换思路而非走回头路

中国医疗改革应当换思路而非走回头路
陈宝成
【期刊名称】《医院领导决策参考》
【年(卷),期】2005(000)017
【摘要】回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20余年,我们需要反思:这场改革之初,我们是否清楚,医疗卫生体制究竟应该改变什么、不应该改变什么?在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市场化之路高歌猛进的同时,医疗卫生事业的特殊因素是否引起了决策者的关注?政府是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这场改革中扮演的角色?前行正未有穷期,面对“不成功”的医改,今后该怎么办才能给出一个让人民满意的答案。

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徐友渔研究员和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赵杰博士。

【总页数】5页(P32-36)
【作者】陈宝成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1
【相关文献】
1.外储换资源的战略——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外汇储备思路 [J], 文军;王颖
2.中国联通换帅之后更需转换的是思路 [J], 马继华
3.中国的医疗改革应当允许人们怀疑 [J], 李志宁
4.保障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五个思路切换 [J], 贺铿
5.中国开拓日本服装市场须换思路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医改迷路

中国医改迷路

中国医改迷路
孙红胜
【期刊名称】《董事会》
【年(卷),期】2005(000)009
【摘要】这个国家开始了对20年来医疗改革的大反思。

国人今年对医改的关注.和这个夏天的温度一样不断升高,先有卫生部一位司长表态“市场化非医改方向”,后有国务院研究机构称“医改基本不成功”。

医改基调突然变奏,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份报告搅得酷暑中的中国更加热浪逼人。

【总页数】6页(P72-77)
【作者】孙红胜
【作者单位】《董事会》特约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71
【相关文献】
1.“转型期中国医改之出路”专题报道(二)中国医改之路:走和谐式还是休克式?——从阅读《波兰匈牙利卫生改革考察报告》引发的思考 [J], 杜乐勋
2.部分迷路切除的迷路后入路应用解剖研究 [J], 李永团;陈瑛;董频;荣宝刚;张寒冰
3.交感性迷路炎?——临床迟发性膜迷路积水的免疫因素研究 [J], 龚帆;谭长强;等
4.炎性迷路开放的处理——迷路瘘管填塞术(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J], 卢永德;聂
国辉;田丰;殷团芳;伍伟景
5.中国医改披荆斩棘,看基层如何应对老龄化新难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医改的目标 让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

医改的目标 让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

医改的目标让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限制公立医院的规模,保基本,强基层,让百姓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这是医改的目标。

据南京一家三甲大医院的院长介绍说,其实早在七八年前,卫生主管部门就要求各地医院保持克制,不要盲目地比拼规模、大修大建,不要争相购买高精尖设备。

但这些年来,公立大医院膨胀的脚步从未停止过,该建不该建的都建了,该买不该买的也买了,还没把自己搞大的医院仍在前赴后继,单靠一纸禁令,不拿出实质性的措施来,恐怕难以遏制大医院的扩张潮。

同全国一样,近年来南京各大医院的扩张也是你追我赶:2010年,南京市第一医院建筑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拥有1500张床位的新大楼启用。

2012年5月投入使用的江苏省中医院南院,医疗用房面积由7万平方米扩大到18万平方米,核定床位由1200张增加到2500张,门诊量由当年的150万人次,猛增至去年的近400万人次。

同年12月,南京鼓楼医院耗资11亿元、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新大楼也竣工投入使用,开诊首日接诊人数达到9000人次,医院总开放床位数接近3000张。

南京妇幼保健院、南京儿童医院、南京胸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相继有新大楼投入使用或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

大医院的楼越建越高,里面的科室越分越复杂,走廊、过道、地下室、停车场如同迷宫一般,给一些行动不便的患者就诊、检查造成了很大困难。

许多检查要在北院做,而住院却住在南院,中间相隔差不多半里路,还要楼上楼下跑,实在不方便。

昨天记者在省中医院采访时,患者耿先生抱怨道。

南京鼓楼医院新大楼也被吐槽60多部电梯,即使同一楼层,南北东西之间还不互通,老病号也抱怨医院太大,经常会迷路。

大医院越建越大,医院也越来越忙。

今年暑假期间,南京儿童医院每天的门诊量都在6000人次左右,最高一天超过7500人次,破历史纪录,骨科、泌尿科等科室一床难求,小病号住院至少要等上十天半个月。

而与此同时,小医院床位空置严重,三级大医院的无序扩张,直接抢了小医院的饭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改,清醒着还是迷路了?|奇点识局2016-04-22 王建秀中国医疗保险奇点识局实干兴邦新医疗探索家文|建秀医改就是受气的小媳妇,反正大家心里都不爽,也不用出什么落地的注意,一边喷一边看看热闹也就好了。

两会期间,尤其如此。

简直谁完全否定医改,谁就是大英雄。

诚实地说,医改不是考试,只要做对选择题就行了,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医改也不是应试教育,打不了双百分就要揍屁股,有问题的地方需要解决问题。

客观看待医改,是有效解决目前医改的前提。

我们不期望仅仅5年的医改效果,可以达到英国、美国发达国家几十年的水平,如果有人说“医改史无前例的失败”,那只能说,这是在哗众取宠。

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想为什么来唱赞歌,也不想陷入左右之争。

完全的否定和肯定,都不是事实的真相。

如果我们心平静气地回看,医疗体系的变革还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新医改,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2009年,中国政府把“看病难,看病贵”定义为中国当前医疗体系的主要矛盾,尽管这仍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提法。

争议在于:“究竟多难算难,多贵算贵?挂个号5块钱还贵?”如果把这个通俗提法翻译成较为严谨的陈述,“看病难”实指由于中国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高质量医疗服务可及性差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广大的乡村和基层;而“看病贵”则指医疗保障水平低给低收入人群,尤其是广大农民带来的沉重医疗负担。

新医改前,2008年正是中国城镇居民医保试点的第二年,2007年城镇居民医保仅有79个城市试点,参保人3000万人[1]。

运行较为成熟的城镇职工基本医保参保人为2亿(19995.6万)人,新农合的平参保人数8.15亿人,参保率为91.5%,按照年末总人口为13.28亿人计算,当时全社会的参保率仅为78.69%[2]。

当时新农合筹资比例较低,为人均91.5元。

当时,社会对医疗支出的投入较低,个人负担还是较重,全社会医疗支出为14535.4亿元,占GDP的比例为4.59%。

个人卫生支出比例40.4%,政府卫生支出占24.7%,社会支出占34.9%[3]。

同时,一大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软硬件上都处于极低的水平。

五大医改目标的进展究竟怎么样?围绕这个核心问题,新医改提出了五大改革任务: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这五项改革的进展究竟怎么样?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全民医保制度的框架已经基本形成。

改革前,中国只有事业单位职工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1994年,中国在镇江、九江两地率先试点了“医保统筹基金+个人账户”为基本模式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项制度于1998年在中国全面推开。

2003年,中国开始试点新农合制度,并于2008年左右在中国全面推开。

2007年,中国选择了79个城市作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2011年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在这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基础上,中国尝试建立多层次的保障制度,分别是大病医疗保障制度和城乡居民医疗救助制度。

2012年〜2014年7月,中国有31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开展了大病保险工作,其中16个省份已经全面推开。

同时,根据不同身份的保障制度逐渐统一。

中国大范围取消了公费医疗,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至少有24个地区已全部取消公费医疗。

其次,基本药物制度不断调整。

2009年,中国出台了第一版《基本药物目录》,这个理念来自于世界卫生组织WHO。

197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208种基本药物,用来抵御全球经济负担。

目前,这一清单包括340种药物。

WHO选择基本药物采用循证方法,质量、安全、疗效和成本效益是选择药物的关键标准,这些目录并不涉及招标采购。

不过,中国基本药物目录与WHO的目录有很大不同。

2012年中国最后一版《基本药物目录》涵盖317种化学药品,203种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中药饮片不包含在内。

除了制定目录外,中国还制定了一系列基本药物制度。

核心内容包括:基层医疗机构必须100%使用基本药物,药品招标采购实施双信封制度,销售零加成。

双信封的采购制度由于实际过程中只注重低价,忽略了技术含量,导致企业生产基本药物的积极性受挫,加上每个品种只能选择1家配送企业、减少了配送渠道,基本药物制度到了后期,基层缺少药品的现象反而多了起来。

后期,中国基本药物制度不断调整,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使用范围扩大。

2014年9月5日,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使用管理工作的意见》,允许基层医疗机使用医保目录内药品。

2016年初,北京卫生计生委主任方来英表示,将社区医院的药品目录和三甲医院药品目录整合统一,进入同一个采购系统,方便市民在医联体内转诊。

第三,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

政府一方面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债务危机,一方面改善基本建设和硬件设施。

基层医疗机构在硬件设施上确实有了很大提升,就医环境提升了档次,有的还购买了不错的医疗设备。

第四,中国居民享受到了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015年,公共卫生补助已达到40元/人,有的地方已经达到45元、50元/人,深圳2016年公共卫生补助达70元/人。

根据2015年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公共服务的内容非常宽泛,包含12类公共服务内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卫生监督协管[4]。

第五,公立医院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

2012〜2015年,公立医院改革的普遍做法是,取消了15%的药品加成收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保兜底。

截至2015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全部推开,100个城市开展了公立医院改革[5]。

完全肯定和否定,都是不是事实的真相回顾这一轮医改脉络,医疗体系改革其实只是撕开了一个口子。

这个口子是指全民医保制度的建立——资金不断投入社会保障领域,个人自掏腰包比例不断降低。

2014年,中国居民参保率为97%。

当年,中国人口为13.68亿人,7.36亿人参加了新农合医疗保险,3.1亿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基本医保,2.8亿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保。

新农合筹资水平不断提高,到2014年新农合人均筹资已达410元[6]。

同时,社会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不断加大。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2008年的时候,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为4.89%。

2009年新医改第一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首次超过5%。

截至2014年,中国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已到5.55%,和2012年香港5.6%的水平持平,接近2014年台湾6.2%的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负担比例下降。

2008年个人医疗卫生支出比例为40.4%。

2014年,中国3.5万亿人民币支出中,个人卫生支出占32.0%,个人负担下降了8个百分点。

然而,沿着这个方向走,我们会发现医疗改革遇到的挑战越来越大。

公立医院的红利期已经结束首先,依靠过去粗放型的资金投入已不能压制更多深层次的问题。

很多朋友拿着1997年的政府投入数据来吵架,说政府对公立医院的直接投入不足,认为这是最大的问题。

大家跟着瞎嚷嚷一气,自己还很生气。

公立医院发展的真正动力真的是财政投入吗?改革初期,中国政府不断投入大量资金、物力和人力,改革的数字看上去也很漂亮。

但在医疗支出增速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医保资金吃紧、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不能继续靠粗放型的投入来解决问题了。

一方面医保筹资渠道收窄,另一方面中国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和财政收入速度放缓,医疗支出不可能比过去更多。

从医保筹资的潜力看,最近十年,中国医保持续扩容,目前医保覆盖率已经达到97%,初步建成了全民医保制度。

这意味着后期可吸纳的新参保人员将和人口增长保持同步,扩面步伐会明显减缓。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筹资额度会不会延续原来的高增长呢?这需要看我国财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情况。

从财政支出的潜力看,整体经济增长形势放缓,2010〜2014年,我国GDP的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我国GDP为676708亿元,比2014年增长6.9%。

其次,我国以税收为主的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在逐年减少。

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统计口径为一般公共财政收入,即来自税收、可用于纳入财政预算的收入)增长速度为25%,2014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仅为8.6%。

2015年3〜11月,单纯来自税收的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中,8月份财政收入增长仅为3.5%,10月财政收入增长5.9%,7月份财政收入增长9.1%,为当年最高水平。

所以总体上,中国公立医院的粗暴增长红利期已经结束。

危则思变,这是公立医院改革不得不往前走的客观条件。

现有的体系如何应对老龄化压力其次,我国人口红利的时代已经结束,老年人的数量将会在未来几十年内井喷。

据中国政府网统计,2015年中国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1096万人,比2014年减少了487万人。

如果像国家卫计委预测的那样,到2030年左右中国人口将达到14.5亿的峰值,到2050年仍有13.8亿左右,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长期不会根本改变。

这意味着,我国相对稳定的人口结构中,老年人口会越来越多。

加上新调整的两孩政策,我国医疗体系会面临双头夹击的困境。

老人、儿童,是所有群体中医疗需求最大的群体。

老龄化加剧,社会疾病谱变化,医疗需求也随之变化,这些大环境对医疗体系的挑战可能是致命的。

医疗体系的转型是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十几年的时间,所以对中国来说,有前瞻性地调整医疗体系结构应该从现在就开始。

以大型公立医院为核心的医疗体系无法良好地应对老龄化社会,如果医疗体系不做转型,大型公立医院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拥挤和不良医患关系,民众就医的满意度也会进一步下降。

医改不是失败了,而是碰到了更难解决的问题第一是医保资金风险加大。

中国医疗服务体系最大的支付方是医保基金。

随着医疗需求不断释放,医疗支出水涨船高。

医保基金面临几个严重的挑战:三大保险制度分属不同部门管理,不利于统一管理资金。

由于信息化设施落后,专业管理者缺少、管理部门协调等原因,医保对医院过度医疗和骗保等行为做不到“该打就打、该罚就罚”。

第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和动力严重不足。

基层医生的临床能力并无巨大飞跃,特别是农村,城乡差异严重,现有的医生不能担当起守门人的角色,又缺乏新培养的全科医生。

基层医疗机实施收支两条线的财务激励制度,收入全部上交财政,核定收入、核定支出、以收定支,这种大锅饭的分配制度虽然保证了贫困地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运营,却不能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严重阻碍了服务能力较好的基层医疗机构进一步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