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公示稿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录第一篇规划背景第一章重大意义第二章发展现状第三章发展态势第二篇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四章指导思想第五章发展目标第三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第六章推进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第一节健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制度第二节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第七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第一节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第二节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第三节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第四节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第五节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第八章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第一节建立成本分担机制第二节合理确定各级政府职责第三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参与机制第四篇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第九章优化提升东部地区城市群第十章培育发展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第十一章建立城市群发展协调机制第十二章促进各类城市协调发展第一节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第二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第三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第十三章强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支撑第一节完善城市群之间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二节构建城市群内部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第三节建设城市综合交通枢纽第四节改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交通条件第五篇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第十四章强化城市产业就业支撑第一节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第二节增强城市创新能力第三节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第十五章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第一节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第二节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第三节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第十六章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第一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第二节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第三节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第十七章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第一节创新规划理念第二节完善规划程序第三节强化规划管控第四节严格建筑质量管理第十八章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第一节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第二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第三节注重人文城市建设第十九章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第一节完善城市治理结构第二节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第三节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四节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第六篇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第二十章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一节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第二节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二十一章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第一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第二节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第三节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第二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节提升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第二节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第三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第七篇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第二十三章推进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四章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第二十五章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第二十六章健全城镇住房制度第二十七章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第八篇规划实施第二十八章加强组织协调第二十九章强化政策统筹第三十章开展试点示范第三十一章健全监测评估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根据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按照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明确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是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8修正)
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8修正)【法规类别】村镇集镇建设【发文字号】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1号【发布部门】山东省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18.09.21【实施日期】2018.09.2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城乡规划条例(2012年8月1日山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8年9月21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关于修改<山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十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城乡规划制定和修改第一节城乡规划编制和审批第二节城乡规划修改第三节城乡规划编制单位第三章城乡规划实施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第三节建设用地规划第四节建设工程规划第五节乡村建设规划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六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城乡规划,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保障城乡规划的实施,统筹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在规划区内进行各项建设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县城规划、镇规划、乡规划、村庄规划。
城市规划、县城规划、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本条例所称规划区,是指城市、县城、镇、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城乡建设和发展需要,必须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县城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和乡规划、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第三条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1.27•【字号】鲁发[2009]24号•【施行日期】2009.11.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鲁发〔2009〕24号2009年11月27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现就推进我省农村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社区是由一定的地域人群、按照相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行共同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所构成的农村基层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的平台,在农村社会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社会建设的基本载体和工作切入点。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我省农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村面貌显著改善。
但是应当看到,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地区公共财政覆盖范围小、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基层组织,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的任务十分繁重,迫切需要构建一整套与农村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新体制。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健全与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相适应的管理和服务新体制,是强化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进一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为民服务,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也是缩小城乡差别,改善民居环境的迫切要求。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山东省2014年本)的通知-鲁政发〔2014〕24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山东省2014年本)的通知正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山东省2014年本)的通知鲁政发〔2014〕24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投资管理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现发布《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山东省2014年本)》,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企业投资建设本目录内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须按照规定报送有关项目核准机关核准。
企业投资建设本目录外的项目,实行备案管理。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投资建设的项目,按照本目录执行。
二、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制定的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总量控制目标、技术政策、准入标准、用地政策、环保政策、信贷政策等是企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项目核准机关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城乡规划、行业管理等部门以及金融机构对项目进行审查的依据。
环境保护部门应根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对环境影响大、环境风险高的项目严格环评审批,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三、对于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轮胎、炼油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项目,按照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意见要求,各级、各部门仍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备案新增产能项目,相关部门和机构不得办理土地(海域)供应、能评、环评审批和新增授信支持等相关业务,合力推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各项工作。
四、加强部门协调联动。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研究1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1.1村民思想问题通过对菏泽市11个县区的调查,发现未建村庄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差问题,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意识形态问题。
受传统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影响,一些村民认为,他们世世代代都住在平房里,院子大,空间大,面积大。
如果住到楼房里,居住面积减少,不方便生活。
而且农业机械和工具无处放置,鸡和羊无处饲养,玉米和棉花无地晾晒,不适于农村生活。
2)政策宣传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一些村民不了解新型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
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基层干部对政策解读不到位,未能科学指导村民,导致村民投诉或抵制。
3)补偿标准问题。
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相比,农村房屋拆迁补偿标准较低。
拆迁后,需要额外支付资金才能获得拆迁安置房,尤其老年人因收入低而感到压力很大。
4)收入保障问题。
一些村民认为,搬迁价格较高,还要支付物业费。
搬入楼房后,生活费用上涨,影响生活水平。
保障村民收入是顺利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关键。
5)施工质量问题。
一些安置房不达标,不符合村民的期望[3]。
1.2生产生活保障问题1)产业问题。
产业发展是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新型社区建成后,村民需要上楼居住,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生产方式的改变。
保证村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对产业园区和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产业振兴是新型社区发展的新动力,是推动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力量。
因此,必须同时规划设计新型社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大力推进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周边村民就业,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2)利益问题。
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干部群众,穷则思变,这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难以实施和推进。
为什么困难?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利益问题。
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禁止损害村民利益,让利于民。
3)财政问题。
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顺利进行的关键是资金保障。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
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技术导则(试行) 前言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要求,根据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通过政府统筹、政策引导、科学规划、分类指导,逐步建设居住舒适、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提升生活质量。
参照国家有关村庄规划建设的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本导则。
(一)建设思路1、根据山东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的要求,以新建新型农村社区为主,旧村改造、特色聚居点保护与开发建设为补充,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农村人居环境;2、以产业发展为先导,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及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二)具体目标1、基本目标社区功能和住宅功能基本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1.1 本导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城镇住宅设计标准》(DB51/5018-2000)、《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等相关技术规范,结合山东省相关指导文件与农村发展趋势拟定。
本导则适用于山东省经规划确定的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
旧村改造、聚居点保护性建设可参照本导则实施。
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村制宜”。
首先满足当前农民集中居住最急需的生活服务基本功能需求,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预留发展空间。
走城市、城镇、乡村协调发展的道路。
1.3 新型农村社区规模新型农村社区规模,应根据人口规模确定,见下表(表1.3):新型农村社区分类控制规模表1.3新型农村社区Ⅰ类Ⅱ类Ⅲ类户数≤300 300--1000 ≥1000 人口≤10001000-3500≥3500每户平均按照3.5人计,下同。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城乡社区建设规划(2008—2030年)》的通知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城乡社区建设规划(2008—203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滨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8.05•【字号】滨政办发[2010]37号•【施行日期】2010.08.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城乡社区建设规划(2008-2030年)》的通知(滨政办发〔2010〕3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滨州经济开发区、高新区、北海新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市属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中央、省驻滨各单位: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滨州市城乡社区建设规划(2008-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二○一○年八月五日滨州市城乡社区建设规划(2008-203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社区建设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建立健全城乡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为重点,创新发展模式,更新服务理念,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推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一)以人为本、服务群众。
面向群众需求,建设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满足社区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社区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把服务社区村(居)民作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二)统筹发展、城乡互动。
把城乡社区建设相结合,统筹规划,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
(三)整合资源、共建共享。
优化社区资源配置,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四)扩大民主、村(居)民自治。
坚持按照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23-12-18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城镇化监测与课题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SC7.7/4.8.5-FW-201905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董淑玲(1981 ),女,山东夏津人,经济学学士,济南市城市照明服务中心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㊂魏云海(1983 ),男,山东夏津人,经济学硕士,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和城镇化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山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研究董淑玲1,魏云海2(1.济南市城市照明服务中心,山东济南250000;2.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研究院,山东济南250000)[摘㊀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㊂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 三个统筹 之一㊂城乡融合发展是城乡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态等各领域的深度耦合,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黄金结合点㊂近年来,山东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㊁产业结构优化㊁基础设施完善㊁公共服务配套㊁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城乡发展差距大㊁农村地区设施和服务欠账㊁农业产业化存在短板弱项㊁城乡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等问题㊂城乡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㊂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动山东城乡融合发展,要统筹城乡规划管控,坚持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创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㊂[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融合[中图分类号]F127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7416(2024)02-0025-13㊀㊀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1]㊂2019年4月,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中发 2019 12号),对城乡融合的基本原则㊁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出了全面安排部署[2]㊂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3]㊂2023年12月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将 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作为 三个统筹 之一,明确将推动城乡融合㊁区域协调发展作为2024年经济工作的九项任务之一,要求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4]㊂㊃52㊃第30卷第2期2024年3月山东工会论坛ShandongTradeUnions TribuneVol.30No.2Mar.2024城乡融合发展是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黄金结合点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镇化是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没有农村发展,城镇化就会缺乏根基,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要相得益彰㊁相辅相成㊂山东是传统农业大省,农业水土资源紧缺,农村人口偏多,人均耕地仅1.21亩,户均耕地仅5.25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进展不快,成为 三农 问题产生的根源㊂城镇化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应增加,为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了更大空间,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化㊁机械化㊁现代化;有利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工资性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推动城镇基础设施㊁公共服务和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覆盖,从而实现以城带乡㊁以工促农㊁城乡互促,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是 以人为本 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 齐鲁样板 打造的内在要求,也是必经之路㊂一、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演变和概念内涵(一)我国城乡发展政策演变1.城乡政策二元分割阶段㊂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分割阶段,采取牺牲农业的工业化模式,城乡要素资源严格按照计划安排配置,国家公共建设长期偏重城市,城乡社会福利对立分割㊁差异巨大㊂2.城乡关系破冰调整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㊂国家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产品市场体制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民的自主性,为城乡劳动力市场发育创造了条件,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开始扭转;进入90年代,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增长,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需求,城乡间的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和鲜明表现,城与乡联系紧密,但由于粮食市场化改革㊁户籍制度改革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进展迟缓,城乡人口流动面临诸多制度性㊁设施性障碍[5]㊂3.城乡统筹阶段(2000年至党的十八大前)㊂城乡二元结构变革逐步从经济领域拓展至社会领域,逐渐形成以政府为主导㊁市场为主体的城乡改革新局面㊂从2000年开始,政府就逐步推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尝试从制度上减轻农民的税费负担,从而改善城乡关系;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将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作为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基本方针;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五个统筹 要求,并将 统筹城乡发展 列为五个统筹之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建立以工促农㊁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㊂4.城乡融合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㊂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㊂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 四化同步 发展战略,明确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㊁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㊁信息化㊁城镇化㊁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型城镇化被推向了全新的战略高度和历史深度,城乡融合成为历史的必然和时代的大势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㊃62㊃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㊂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 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城乡融合的发展目标更加明确,任务部署也更加具体㊂从党中央的顶层设计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 统筹城乡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党的十九大明确 城乡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要求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㊂城乡统筹发展强调政府的统筹作用,城乡发展一体化强调一体化目标,而城乡融合发展强调城乡融合互动和共建共享,是实现城乡共荣和一体化的重要途径㊂从 统筹城乡发展 到 城乡发展一体化 ,再到 城乡融合发展 ,既反映了中央执政理念和政策设计的一脉相承,又符合新时代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与独特优势[6-9]㊂(二)城乡融合的概念内涵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融合的概念内涵进行界定,首先要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内涵进行辨析㊂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是适应新型工业化㊁体制创新和城乡经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㊂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型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的继承与发扬,吸收了传统城镇化的优点,但两者又具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在指导思想㊁发展理念㊁发展形态㊁发展动力㊁发展模式㊁体制机制等方面,详见表1㊂表1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区别比较内容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指导思想以物为主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城乡分割㊁粗放发展城乡统筹㊁集约发展㊁低碳生态㊁智慧发展㊁品质发展发展形态以城市的点状带动为主,城市空间布局分散以城市群㊁都市圈为主体形态,城市空间组织科学有序发展动力行政推动,以工业化为主要推动力创新驱动,以新型工业化㊁农业现代化等为主要推动力发展模式粗放外延扩张集约内涵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配套㊁不成体系综合配套改革对于城乡融合的内涵,可从城乡社会互动㊁城乡经济互促㊁城乡资源互融等多角度理解㊂综合来看,城乡融合是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市场高效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城带乡㊁以乡助城,城乡接轨㊁彼此渗透㊁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城乡之间的经济㊁社会㊁文化㊁生态等领域的耦合发展㊂可以说,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㊂二、山东省城乡融合发展基本情况近年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城乡融合部署要求,把推进城乡融合发展㊃72㊃作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城乡经济㊁社会㊁文明㊁生态等领域深度融合,全省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城乡居民的获得感㊁安全感和幸福感持续攀升㊂同时,山东又是人口大省㊁农业大省,东中西部之间㊁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㊁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成为制约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㊂(一)居民收入同步提升,城乡收入和消费差异仍较明显多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山东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增长的态势㊂表2显示,2008 2022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305元增加到49050元,增长了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641元增加到22110元,增长了3.92倍,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至2022年降为2.22,虽优于2.45的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江苏的2.11㊁浙江的1.90相比,城乡收入差距仍较显著㊂此外,从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值看,2022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91万元,分别较浙江㊁江苏低31.18%和18.49%;山东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1万元,较浙江㊁江苏低41.14%和22.38%㊂同为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均较江浙地区有不小差距,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城乡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的任务也更为迫切㊂表2㊀2008—2022年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表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81630556412.8920091781161192.9120101994669902.8520112279283422.7320122575594462.73201326882106202.53201429222118092.47201531545128492.46201634012139542.44201736789151182.43201839549162972.43201942329177752.38202043726187532.33202147066207942.26202249050221102.22数据来源:历年山东统计年鉴㊂㊃82㊃对比2008 2022年山东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关数据(表3),从城乡消费支出绝对数看,山东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均在逐年增长,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速持续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倍差下降态势显著,但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仍接近农村居民的2倍,城乡消费水平差距较为明显,需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服务业和便民商业,优化乡村消费软硬环境,推动乡村消费提档升级㊂表3㊀2008—2022年山东省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表年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20081100740772.7020091201344172.7220101311848072.7320111456159012.4720121577867762.3320131664668772.4220141832379622.3020151985487482.2720162149595192.26201723072103422.23201824798112702.20201926731123092.17202027291126602.16202129314142992.05202228555146871.94数据来源:历年山东统计年鉴㊂(二)产业结构基本稳定,部分地区农业占比偏高2022年,山东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7435.1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㊂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6298.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5014.2亿元,增长4.2%;第三产业增加值46122.3亿元,增长3.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3ʒ39.9ʒ52.8优化为7.2ʒ40.0ʒ52.8,全省 三二一 的产业结构持续稳固㊂同时,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突出㊂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看,东营㊁青岛㊁烟台㊁济南㊁威海5市超过11万元,聊城等5㊃92㊃市不足6万元,相差近1倍,区域差距显著㊂从第一产业占比看,济南㊁青岛㊁淄博3市农业产业产值占GDP比重低于5%,枣庄㊁东营㊁烟台㊁潍坊㊁日照㊁临沂㊁滨州㊁菏泽等8市介于5% 10%之间,聊城等5市农业占比超过10%,部分地区农业产业占比偏重,沉淀了较多的农业劳动力㊂图1㊀2022年16设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及产业结构示意图济南作为省会城市,发展优势明显,城乡融合程度相对较高,青岛㊁烟台㊁威海等沿海地区,由于资源禀赋突出㊁发展基础好,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综合实力较为雄厚㊂而部分中西部城市,工业主要以资源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慢㊁总量小㊁占比低,农业经济占据重要位置,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正处于由农业大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过程中,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相对较大,同时城乡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更为强大㊂(三)农业规模经营成效显著,农业产业化存在短板弱项山东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㊂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印发‘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实施意见“‘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㊂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全国率先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先后在6个县(市㊁区)的24个村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再延长30年试点㊂强化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省各类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机构超过1580家,覆盖所有涉农县(市㊁区),承包地流转面积达到4400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的48%㊂近年来,全省培育壮大寿光蔬菜㊁沾化冬枣㊁栖霞苹果㊁乐陵小枣㊁平阴玫瑰㊁菏泽牡丹等13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㊂推进 一村㊃03㊃一品 示范村镇建设,全省共有全国 一村一品 示范村镇275个,分别有60个镇㊁11个村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过10亿元镇㊁超过亿元村,其中,超10亿元镇数量占到全国的30%㊂推广农业联合体模式,龙头企业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主体分工协作㊁规模经营,全省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过万家㊁农民合作社24.3万家㊁家庭农场11.6万户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3万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㊂与此同时,山东农业产业化还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乡村特色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突出表现为 散㊁小㊁短㊁杂 ,主导产业基地发展规模较小,产业产品集中度不够高,知名品牌较少,存在有优势无品牌的现象㊂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㊁整体规模大,但劳动密集型企业多㊁初加工产品多;食品领域技术研究多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成果转化率低㊂农业龙头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㊁用地难㊁用人难等问题,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增长压力较大㊂以用地为例,龙头企业用地费用约为45万 75万元/亩,用地成本居高不下㊂(四)城乡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存在欠账山东省坚持先建机制㊁后建工程,着力健全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印发实施‘农村基础设施网建设行动计划“‘山东省城镇设施向农村延伸导则“,扎实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㊂一方面,深入开展 四好农村路 提质增效专项行动,每年新建和改造提升农村公路超过1万公里,全省农村公路总规模达26.26万公里,居全国第4位,农村公路优良中等率超过94%,乡镇和建制村通公交率提升至96.8%㊂推进农村供水规模化㊁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省组建县级农村供水公司226家,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3%㊂全面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 户集㊁村收㊁镇运㊁县处理 的城乡环卫一体化模式在全国率先实现全覆盖㊂加快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培育建设惠民等10个城乡高效配送示范县,72个县(市㊁区)开通客货邮融合发展业务,建成乡镇综合服务站708处㊁村级综合服务点2万处,惠及行政村2.3万个㊂推动能源㊁信息等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超过1500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的40%以上;全省累计投运5G基站18.2万个,16设区市市区㊁县城城区㊁乡镇镇区和省内海岸线实现5G网络全覆盖,行政村5G覆盖率达65%以上,5G用户普及率达到57%,超过1.4万个行政村具备千兆光纤接入能力㊂深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打造2500个省级示范村㊁292万户美丽庭院㊂另一方面,山东农村市政公用设施投资不足城市(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投资的30%,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明显落后㊂2022年,山东农村供水普及率㊁燃气普及率分别为96.17%㊁57.78%,分别低于城市3.75㊁41.65个百分点,部分农村道路路面窄㊁路况差,农村公路养护经费缺口较大,亟待加大投入力度㊂城乡建设管理二元分割,除城乡环卫等少数领域外,城乡道路㊁供水㊁污水㊁绿化等建设管理职能均分散在不同部门,难以形成政策合力㊂城乡国土空间治理手段不够丰富, 综合整治+互联网 +数字化 等进展较慢,城乡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的信息化㊁数字化㊁智能化程度等均有待提升㊂㊃13㊃(五)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山东省深入实施‘ 十四五 公共服务规划“,推行‘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将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㊁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持续健全覆盖全民㊁普惠均等㊁城乡均衡㊁区域协调㊁共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㊂城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实施 十四五 基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能力提升行动㊁教育强校扩优行动,开展教育强镇筑基试点和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试点㊂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稳步增强,全省350余家二级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对口联系机制,具备专科及以上学历或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占比超过50%,组建县域医共体211个㊂优化县级敬老院服务功能,实现136个县(市㊁区)全覆盖,乡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超过85%㊂全省医养结合机构达到89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㊂开展乡㊁村两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行动,全省6.9万个村(社区)基本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在全省文明实践阵地 五有 标准全覆盖基础上,建成文明实践基地5000余个,拓展建设文明实践家庭站9.4万余个㊂推动社会保险全覆盖,全面取消农民工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省内户籍限制;稳步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9类困难群体救助保障标准,全省城乡低保平均标准由2019年的每人每月575元㊁433元,分别提高到2022年的899元㊁721元,分别增长56.35%㊁66.51%㊂同时,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㊁医疗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还存着很大差距㊂农村地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城市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研究生以上学历比重超过农村20个百分点,约20万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无法享受与城镇同质的义务教育,乡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生源流失严重,乡村每年流失的教师数量在1万人左右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严重缺乏,山东三甲医院90%以上集中在大中城市城区,只有14个县(市)有三甲医院,且普遍精品科室少,缺高水平专家,无法满足县域内群众多元化就医需求㊂乡村医疗救助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地区低收入群体看病就医支付能力弱,因病致贫㊁因病返贫等现象仍不时发生㊂农村休闲娱乐场所数量少㊁条件差,文化惠民等活动数量少㊁水平低,城镇居民年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是农村居民的2.5倍㊂(六)城乡人口㊁资金等要素双向流动效果明显,城乡融合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消除山东省委㊁省政府出台‘贯彻 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⓪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鲁发 2020 6号),提出5方面㊁17条推进措施,压实各级责任,强化跟踪督导,全力推进城乡要素双向有序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高效配置[10]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通知“,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山东省成为全国首个实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的省份,发布56项高频户籍事项办理清单,推行居民身份证申领等5项户籍业务 全程网办 ,推广居住证电子证照,省内户口迁移实现秒级办理,全省登记流动人口㊃23㊃1200万人,累计发放居住证930余万张㊂引导城市人才要素入乡,制定实施‘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累计选派1万余名教育㊁科技㊁医务㊁文旅工作者到基层一线服务,7批999人次高层次人才到基层一线任科技副职,全省新考录选调生全部到农村任职;整合优化第一书记和 加强农村党建工作队 ,全省各级3.4万余名工作人员下沉一线,形成派驻农村的常态化工作力量㊂金融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深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实施意见“,指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和模式,2022年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㊁普惠口径小微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7万亿㊁1.4万亿,同比分别增长13.16%㊁26.35%;强化差异化考核,引导银行机构加大普惠型涉农信贷投放力度,指导保险机构积极开办地方特色险种,加快实现 一县一品 目标㊂但受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制约山东省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尚未完全消除㊂人口流动方面,随着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依附在农村和城镇户籍上的利益差异发生逆转,农村户口含金量持续上升,城镇户籍吸引力相对降低,加之受非农就业不充分㊁城市住房成本高㊁日常生活压力大㊁ 离土不离乡 传统思想等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城镇落户意愿不高,山东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相差13个百分点;人才入乡通道还需拓宽,农村中青年多数进城务工,乡村致富带头能人年龄普遍偏大,乡村人才洼地现象相对突出㊂资金投入方面,乡村金融资源缺口相对较大,金融资源向农村覆盖延伸不够,存在农村抵押物缺乏㊁涉农信贷风险大等难题,农业经营主体信贷可获得性较差;涉农信用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农村征信体系不完善,导致贷款审核难度大㊂农村产权方面,部分地区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部分闲置,废弃宅基地存量较大,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规模小㊁分布散,土地收储投资回收周期长,国有平台公司参与意愿不高㊂三、推进山东城乡融合发展的思路对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推进山东城乡融合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㊁重要指示,顺应城乡融合发展趋势,坚持以工补农㊁以城带乡,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战略,以完善产权制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资源合理配置㊁三次产业协同发展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㊁公共服务均等共享㊁体制机制改革配套综合,加快形成工农互促㊁城乡互补㊁全面融合㊁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有机深度融合,助力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㊂(一)建立城乡融合的规划管理体系发挥规划导向和约束作用,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进一步提升城乡现代化治理水平和能力㊂一是推进 多规融合 ㊂按照 多规融合 要求,科学编制实施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土地利用规划㊁城乡发展规划㊁生态保护规划㊁设施建设规划等的有机融合;在镇级层面将土地利用规划㊁产业发展规划等有效衔接,推进镇域产业发展㊁城镇建设㊁土地利用㊁生态保护等的有机统一;综㊃33㊃。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1.14•【字号】鲁政发〔2022〕1号•【施行日期】2022.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2年1月14日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目录前言第一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二章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第一节筑牢城镇数字底座第二节健全智慧服务体系第三节提升精准智治能力第四节推动城乡智慧协同第五节构建区域创新高地第三章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聚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第一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第二节创新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第三节增强城市生态安全韧性第四节彰显齐鲁山水人文特色第四章深入推进均衡城镇化扎实迈向全民共同富裕第一节统筹区域联动发展一体布局第二节推动城镇体系结构均衡协调第三节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第四节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第五节聚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六节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协同高效第五章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第一节发挥内外循环枢纽功能第二节加快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第三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第四节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第六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强化组织协调第三节加强监测评估第四节凝聚实施合力前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积极稳妥、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
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国内深刻复杂的发展形势,准确理解和把握山东省在全球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方向,科学谋划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发展趋势、彰显山东省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对于山东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服务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12.27•【字号】鲁政字〔2016〕304号•【施行日期】2016.1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批复鲁政字〔2016〕304号济宁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报请审批〈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的请示》(济政呈〔2016〕32号)收悉。
经研究,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济宁市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是历史文化名城、滨水生态旅游城市。
《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全省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改进和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意见》(鲁发〔2015〕7号)和《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鲁发〔2016〕15号)部署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统筹做好济宁市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将济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生态良好、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城市。
二、重视城乡区域统筹,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规划管理。
要根据市域内不同地区的条件,重点发展中心城区、县城和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重点镇,优化村镇布局,在保持风貌特色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快中心城区和曲阜、邹城、嘉祥城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济宁都市区构建,增强济宁都市区在西部经济隆起带、鲁南城镇带上的区域辐射与带动作用,并做好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协调和联动发展。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
第二章 现状和条件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一、概念 农村新型社区是在规划引导下农村居民点集中建 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 施完善、管理民主科学的农村新型聚落形态。 本规划中的“新农村”是指除集中建设的农村新型 社区以外,农村地区保留的农村居民点,包括中心村和 基层村。 二、农村新型社区分类 综合考虑地形地貌、区位特点、建设模式、空间布 局和生产方式等,规划将农村新型社区划分为城镇聚合 型、村庄聚集型两类。 城镇聚合型社区是指由几个村庄合并集中建设,在 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选址,并逐步纳入城镇管理的 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所处位置不同,分为城市聚合型和 小城镇聚合型两种类型。 村庄聚集型社区是指由多个村庄合并新建,或单个 较大村庄通过改造,形成具有一定规模、集中居住、设 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改造动力和空间组织的不 同,分为村企联建型、强村带动型、多村合并型、搬迁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统筹不够。有的 地方非农产业不发达,农民集中居住后生产生活不便,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活成本,降低了生活满意度。
第一章 重要意义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是伴随新型城镇化发展,农 村居民点空间形态重构的自然历史产物,是现代社会治 理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 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重要途径。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 进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新型社 区和新农村建设是推动农村建设用地、基础设施、公共 服务设施等诸多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整合与调整利用
第三节 存在问题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 多个行业和部门。由于缺乏统筹规划,相关部门衔接不 够,造成布局不尽合理、资源配置浪费。具体表现为: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4.10.09•【字号】鲁发[2014]16号•【施行日期】2014.10.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规划正文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鲁发[2014]16号)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省委和省政府各部门(单位),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深入推进山东省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对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全面准确把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切实加强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统筹推进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着重解决好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县域本地城镇化、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等问题,推进山东新型城镇化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各地要科学规划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推进试点示范,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附件:《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2014年10月9日。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日期】2024.07.30•【字号】鲁农办字〔2024〕20号•【施行日期】2024.07.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的通知鲁农办字〔2024〕20号各处室、单位:现将《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7月30日山东省农业农村厅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2024年政务公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时代政务公开新形势、新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统筹政务公开与安全保密,更好发挥以公开促落实、优服务、强监管作用,以高质量政务公开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
按照省政府政务公开工作有关要求,结合我厅工作实际,制定本工作要点。
一、强化重点工作高质量公开(一)加强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围绕“齐鲁粮仓”建设、示范片区建设、和美乡村提升、乡村产业富民等方面,做好乡村振兴信息公开。
聚焦乡村产业、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关键领域,持续做好重要政策宣传发布。
(责任单位:办公室,各相关处室、单位)(二)深化职能信息公开。
加强行政机关权力配置信息公开,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优化,做好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和机构职能信息的调整和公开工作。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规范公开招投标等领域政府信息。
加强对公共企事业单位的监管,推进信息公开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
(责任单位:人事处、法规处、行政许可处、计财处)二、加大政策公开解读力度(三)提升政策集中发布质效。
加快推进政策发布数字化转型,构建以网上发布为主、其他发布渠道为辅的政策发布新格局。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旨在推动山东省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现代化、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
该规划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推动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总体目标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明确了2014—2030年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型社区和新农村示范点,实现农村一体化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繁荣。
二、发展思路1. 创新发展模式:提倡生态、循环、低碳的发展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2.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依托乡村文化底蕴,挖掘传统特色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3.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通互联。
4. 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优化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
三、重点任务1. 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
2.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农村: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品质。
3. 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提升农民收入水平。
4.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权益。
四、实施路径1. 政策支持: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各方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
2. 资金投入:增加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确保规划实施资金需求。
3. 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农村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持。
4. 民生保障:优化农村社会服务资源配置,满足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5. 宣传推广:加强对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的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年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山东省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实现农民群众富裕生活梦想。
新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新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泰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6.01.08•【字号】新政发[2016]1号•【施行日期】2016.01.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村科技与社会发展正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驻新各单位:为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文件精神,加强全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结合全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特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按照《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4—2030)》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示范县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发展新社区、建设新农村、保护老村落,整合各类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创新发展机制,引导农民居住向镇区、社区和中心村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逐步实现居住环境改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满足、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的新农村建设格局,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以促进城乡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养为根本,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支撑能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按照山东省和泰安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的部署要求,编制全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明确拟建农村新型社区、新农村和特色保护村。
依据《新泰市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划(2015—2030)》,编制农村新型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新农村村庄总体规划,分类编制村庄整治规划和传统村落、特色村落保护专项规划。
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合村并居应选好宣传切入点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52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合村并居应选好宣传切入点刘裕 李兰中(胶州市广播电视台,山东,胶州 266300)近一段时间,山东合村并居工作成了全国各级媒体和自媒体关注的热点。
一时间各种评论,各种反对声不绝于耳。
不少媒体报道和学者撰文指出,山东多地在推进合村并居过程中出现了补偿标准只能被迫接受、赶农民上楼等问题。
除了有些地方,工作人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造成了我们整体工作的被动外,似乎我们的舆论宣传工作也存在欠缺。
那么合村并居在山东到底该不该合,应该怎样合,笔者认为,作为省内各级舆论宣传媒体,我们的工作已明显明显滞后了,或者说之前的正面宣传没能起到应有的理想作用。
合了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搞合村并居?我们的宣传真的讲明白了吗?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宣传的切入点找对了吗?群众对为什么至今对合村并居政策还是不够了解,对未来生活目标方向还是模糊不清,这即使不能怨我们的宣传没有跟上,也至少说明我们宣传的切入点找的不好,导致群众没能从心里认可这项举措,更谈不上理解和支持了。
我们不但不能回避矛盾,还应该主动发声。
据了解,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
中央农办等5部门下发《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省结合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2019年年底完成村庄分类工作,2020年年底完成村庄布局,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村庄规划应编尽编。
为遵循乡村振兴规律,统筹考虑山东的自然地理禀赋,针对平原、丘陵、山区的不同情况,根据村庄特点和实际,体现乡村山水格局和自然脉络,挖掘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塑造乡村风貌特色,避免千村一面。
山东有关部门提出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注重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稳妥推进、坚持效果导向。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任务的推进,还是有了不和谐的声音[1]。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设立镇标准和山东省设立街道标准的通知-鲁政字〔2020〕271号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设立镇标准和山东省设立街道标准的通知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设立镇标准和山东省设立街道标准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现将《山东省设立镇标准》和《山东省设立街道标准》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人民政府2020年12月30日山东省设立镇标准一、总体要求(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城镇发展规律,与全省城镇化发展进程相适应,稳妥有序推进。
(二)符合行政区划调整的基本原则和方针,立足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有利于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和城镇规模结构。
(三)具备良好的区位条件和发展潜力,有利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设立镇可采取撤乡设镇、乡镇合并、结构性调整等方式进行,但原则上要坚持撤一设一、撤多设少,不得违反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规定。
二、基本条件与指标(一)人口与面积方面。
1.拟设镇的乡辖区常住人口不低于3万人,建成区常住人口不低于0.5万人。
2.拟设镇的乡建成区面积不低于1.5平方千米。
(二)经济发展方面。
拟设镇的乡连续两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或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位居所在设区的市所辖乡的前30%,同等条件下人均值高的乡优先调整。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方面。
1.拟设镇政府驻地道路硬化率100%,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98%以上,地名标志设置率100%,饮水安全达到国家标准,电力、通讯、广播电视设备完备,建有成规模的集贸市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为发展现代农业腾出宝贵空间。我省是传统 农业大省, 农业 水土资源 紧缺, 农 村 人口 偏 多 , 人均耕 地 仅 1.21 亩 , 土 地 规 模 经营 难 以 推 行, 传 统生产 方式 难以改变 。推进农村 新 型社 区 和新 农 村 建设, 有 利于 进一步集约节约 利用农 村 土地, 可以 促 进农业 生产规 模化和机械化, 提 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平台。农村新型 —— 社 区 和 新 农 村 建设 同 步 配 套 建设 基 础 设 施 和 公 共 服 务设施 , 将 城 镇 公 共 服 务 向农 村 基层 延 伸 , 从根 本上 改善农村 的居住 条件 、生活 环境 和公 共 服务 水平 , 逐 步 实 现 城 乡 基 本 公 共 服 务 均 等 化 , 提 高 农 民生 活 水 平。 —— — 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农村新 型社区和 新农村 建设将 转变 农 村社会结构 , 促 进农 村 基层 政权和群众自治组织建设, 创新基层社会治 理方 式, 提 高 农 民 文 明 素 质 和 基层 管 理 水平 , 提 升农 村社 会治理水平。 —— — 推进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我省人口 基数大,人口总量位居全国第二位 , 有 4600 多万 人生 活在农 村 地 区 ,提 高 城 镇 化 率 要 转 移更 多 的农 村 人 口。我省跨省流动人口少, 本地城镇 化、 县域城镇化特 征明显。顺 应城镇化 发 展规 律, 加 快农 村 新型 社 区 建 设, 有利于促进农 民就 地就 近转 移, 解决 “空心 村” 难 题, 促 进城 镇周 边社 区向城 镇集 聚, 加 快 我省 新 型 城 镇化进程。 —— —符合农 民意 愿 、切 合 山东 实 际的 实 践探 索。 随着经济 社会快 速发展, 进 一 步改 善住房条 件 和居 住 环境, 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梦想和新期待。近年来, 全 省按照省委、 省政府的决策部署, 坚 持政府 引 导、 科学 规划、 群众主体、 试 点探 索、 施惠 于民, 建设 了一 批 布 局合理、 功能完 善、 设施 配套、 环境 优 美的农 村新 型 社 区, 显著 改 善 了农 村居民 的 生产 和 生 活 条 件 , 提 升了
综合版块 —新农村建设
Zong he ban kuai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 规划 (2014-2030) 公示稿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山东省民政厅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发展规 划 (2014-2030) , 是 贯彻党 的 十八届 三中 全会、 中央 城镇 化工 作会 议和中央 农村工 作 会议 精 神, 按 照 山东 省第 十 次 党 代 会、 山 东 省 城 镇 化工 作 会 议 、 山 东 省农 村 新 型 社 区 建设 工 作 会 议 的 要 求 , 与 《山 东 省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2011-2030) 》 、 《山 东 省建设 社会主 义 新 农 村总 体 规划 (2006-2020 年 ) 》 和 《山 东 省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 (2006-2020) 》 相 衔接 而 编制 , 明确 未 来农 村 新 型 社 区 和 新 农 村 建设 的 指导思 想 、 主 要目 标 、 规 模 布 局和 发 展 路 径 ,是 指导 全省农 村 新 型 社 区 和 新 农 村健康 发 展、 优化农村居民点 布局的全 覆盖、 综合 性 、 纲 领 性规 划。 第一章 重要意义 农 村新型 社区和新 农村 是伴 随 新型 城 镇化 发 展, 农村居民点空 间形态 重构 的自然 历史 产物 , 是现 代 社 会治 理体系的 基本单 元, 是 广 大农 民 平等参 与现 代 化 进程 、 共同分 享现代 化 成 果的 重要途径 。积极稳 妥 扎 实有 序推进 农村新 型社 区和 新 农村 建设, 对于推 进 新 型城镇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新型 —— 社区 和新农村 建设 是推 动农村 建设用 地、基 础 设 施、 公共 服务设施 等诸多要素 , 在城 乡 之 间优 化整合 与 调 整 利 用 的 过程 , 有 利 于 转 变 农 民生产生 活方式, 加大 以城 带乡、 以工促农 力度, 破 解城 乡 二元 结 构, 缩 小城 乡 差 别 ,加 快 形 成 城 乡 经 济 社会 发 展一 体 化 的 新格 局。 —— — 实 现 节约集约 用 地的 有 效 举 措 。人 口 密 度 大、 人多地少是我省的 基本 省 情。农村 新 型 社区 和 新 农 村 建设 , 可 以 有 效 盘 活农 村 闲 置 、 空闲 、 低 效 用 地, 促进 农民向社 区和 中心 村 集 中,产 业向园 区 集中 , 实 现 用 地节约、 布 局 优 化 和 要 素 集约, 为农 村 和 城 市 建 设腾出空间, 破解土地资源瓶颈。
综合版块 — 新农村建设
Zong he ban kuai
农民的文明素质。实践证明, 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符合 农民利益, 顺应农民期盼,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按照 宜 聚则聚、 宜 散则散 的 原 则 , 发 展新 社区 、 建设 新 农 村、 保护老 村落, 有 利 于 乡土 文 化 传承, 保 护 乡村 气 息, 留住乡愁。 第二章 现状和条件 第一节 概念与分类 一、 概念 农 村 新 型 社 区 是பைடு நூலகம் 规 划引 导 下 农 村居民 点 集 中 建设 , 形 成具 有一 定规 模和 产业 支撑、 基 础 设施 和公 共设施完善、 管理民主科学的农 村新型聚落形态。 本规划 中的 “新 农村 ” 是 指 除 集 中 建设 的农 村 新 型 社 区以 外 , 农 村 地 区 保 留 的农 村居民 点 , 包 括 中心 村和基层村。 二、 农村新型社区分类 综合考虑 地形地貌 、 区位特 点、 建设模 式、 空间布 局和 生产方式等, 规划 将 农村 新 型社 区 划 分为 城 镇聚 合型 、 村庄 聚集型两 类。 城镇 聚 合 型社 区 是指 由 几个 村 庄 合并集 中 建设 ,在 规 划 城 镇 建设 用 地 范 围 内 选 址, 并逐步 纳入城 镇管 理 的农 村 新型 社 区。按 照所 处 位 置 不 同,分 为 城 市 聚 合 型 和 小 城 镇 聚 合 型 两 种 类 型。 村庄聚集型社区是指由多个村庄合并新 建, 或单 个较 大村庄 通过改造 , 形成具 有一 定 规 模、 集 中居 住 、 设施完善的农村新型社区。按照改造动力和空间组织 的 不 同, 分 为 村 企联 建 型 、 强村 带 动 型 、 多村 合并 型 、 搬迁 安置型和村庄直改型五种类型。 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 乡村居民点 数 量持 续 减少, 农 村 新型 社 区 建 —— 设全面 展开。1996 年 ~2013 年, 山东省城 市 建成 区 外 乡数量从 1022 个减至 89 个,行政村数 量从 8.3 万个 减至 6.5 万个, 自 然 村数 量 从 9.8 万 个减至 8.6 万个, 许多村庄 呈现 “空心化” 态势。 至 2013 年底,全省已形 成农 村 新型 社 区 5790 个,其 中 :城 市 建 成 区以 内 的 1638 个、城 市建成 区以外的 4152 个;从 密度 分 布上 看, 济南 、枣庄 、泰 安、 威海、 莱芜 、 德 州 等市 较 高, 青 岛、 东 营等市较低。 — 农村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均建设用地指 标偏 —— 高。 2000 年 ~2013 年,农 村户 籍 人 口 从 6880 万 人 减 至 5482 万 人,农 村 常 住 人 口 从 5782 万 人 减至 4502 万人, 两 栖人 口稳定 在 1000 万 人左右, 空 间上 呈 现 西 高东低、 南多北少格局。 2013 年乡 (镇) 、 村人均建设用 地面积分别为 231 平方米 、 232 平方 米和 210 平方 米, 相对偏高; 实有耕地面积约 7.7 万平方公里, 农村劳均 耕地 5.9 亩, 农村户均耕地面积 5.3 亩。 —— — 产业集 聚功 能 逐渐 显 现, 农村居民收 入 较 快 增长。农村 新型社区 和 新农 村 建设 与产 业联动 发 展, 方便了农民就近 到产业 园区 就 业, 推动了农村产 业转 型升级, 增加了农 民收 入。 2013 年城 镇居民人 均可支 配收入 28624 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0620 元 , 城乡 收入比 2.7:1, 低于全国 城乡 收 入比 3.0:1 , 城乡 居民收 入差距显著缩小。 —— — 农村基 础设 施 建设 力 度加大, 生产生 活 条 件 明 显 改 善。 2013 年,村 庄 人 均 道路 面 积 27 平 方 米 , 村 庄 集 中 供 水 率 91% , 有 生 活 垃圾 收 集 点 的 村 庄 达 78%。已建农村新 型社区集 中供水 率 100% , 燃气 覆盖 率 49.3%, 供暖覆盖率 29.9%, 通宽带率 48.6%, 建设生 活污水处理设施社区比例 57.8% ,平 均每个社 区有垃 圾收集点 11.5 个。 —— — 农村社会事 业全面进 步, 基本 公 共服 务 水平 不断提升。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文化设施配置比较完 善, 基 本 实 现 了 县有 文 化 馆 、 图 书馆, 乡镇 有 文 化 站 , 村有文 化大院的 目标 。城乡 居民基 本 医疗 保险、 基本 农村新型社区分类 第二节 发展现状 按 照 省委、 省 政府 的 决策 部署 , 我省 建 成 了一 批 功能 完善 、 环境良 好 的农 村 新 型 社 区 , 加 快 推进 新农 村 建设 , 改 善 了农 民居 住 条 件 和 生 活 环境 , 推进 了城 养老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 — 村容村 貌综 合 整治深入推 进, 农 村人 居 环境 显著改善。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开展了生态文明乡村 建设 和 乡 村 文 明 行动, 改 善 了农 村 环境 面 貌 , 促进 了 村容村貌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