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制度是一种社会组织和运行的规则和机制的总称,它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规范和制度安排。
制度建设是指对既有制度进行优化和完善,以提高其适应性和效率;而制度创新则是指对旧有制度进行颠覆性的,以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和发展要求。
在中国的开放进程中,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制度建设是实现社会发展目标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是否健全,将直接关系到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通过制度建设,社会规范将得到明确,社会活动将受到约束,社会关系将得到规范化处理,从而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经济领域,大力推进市场化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力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在政治领域,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法治体系,形成了明确的权责边界和政府行为规范,有力推动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制度建设和创新要注重实践和问题导向。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制度的完善和创新。
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制度的变革都必须立足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紧密结合实际,以问题为导向进行和创新。
例如,近年来中国积极推进“放管服”,通过优化审批流程、简化行政手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了市场主体活力的释放和创业创新环境的优化。
综上所述,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制度建设和创新,社会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制度建设和创新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一、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是保证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举措。
当今社会,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纷繁复杂,单一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满足治理的需要,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社会治理制度,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社会挑战。
二、意义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为人民提供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次,它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确保每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此外,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还可以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三、目标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建立一套覆盖全社会、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具体目标包括:1.健全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完备的制度框架;2.提高社会治理组织和机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3.加强社会治理的公共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4.完善社会治理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5.建立有效的社会治理评估和反馈机制。
四、策略实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策略:1.加强社会治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适应性;2.提升社会治理组织和机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优化各级社会治理机构设置,提高工作效率;3.加强社会治理的公共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社会治理事务,提高决策科学性和公正性;4.完善社会治理资源配置和管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资源的公平分配;5.建立有效的社会治理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掌握社会治理效果,对制度进行调整优化。
五、实施步骤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实施步骤。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实施步骤:1.制定长远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时间表;2.加大社会治理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完备性;3.改革和完善社会治理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4.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事务,加强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5.加强对社会治理制度实施效果和成效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
加强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
加强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社会治理是国家的重要职能之一,为了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们需要一种创新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加强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势在必行。
本文将探讨几种可以加强社会治理的创新举措。
一、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途径。
政府部门可以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收集和分析社会治理相关的数据,从而更加精确地把握社会问题的脉搏。
同时,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可以实时了解和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形成共同治理的合力。
二、建设社区共治机制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加强社区治理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
要加强社区治理的创新举措,可以建设社区共治机制。
通过设立社区议事会或居民委员会,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增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积极性。
同时,鼓励社区组织、志愿者和业主委员会等社区力量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社区治理格局。
三、推进社会组织发展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对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区服务起着积极的作用。
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创新举措,可以推进其发展。
鼓励社会组织开展社会调查和研究,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同时,为社会组织提供便利的登记、筹款和自律机制,加强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合作与沟通,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机制。
四、强化公众参与公众是社会治理的主体和受益者,加强公众参与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
可以采取创新的方式来促进公众参与,如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征求公众意见和举办公众听证会等。
同时,公众参与还可以通过社会媒体等渠道,增加公众对社会治理问题的关注和参与度,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
五、加强法治建设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石,要加强法治建设的创新举措,可以推进立法、执法和司法的改革。
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法律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加大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确保执法的公正和规范。
同时,推进司法改革,提高司法公正和效率,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路径是什么
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路径是什么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探寻新时代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化带来了新的治理难题。
城乡差距、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人口流动频繁,老龄化加剧,这些都使得社会治理的对象和需求更加复杂多样。
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维护网络安全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
再者,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导致矛盾纠纷增多。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需要更加有效的治理机制来化解。
二、新时代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面对上述挑战,创新社会治理制度显得尤为必要。
制度创新是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制度,才能更好地应对社会结构调整、信息技术发展等带来的新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制度创新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
通过创新社会治理制度,能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度创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社会治理制度有助于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制度创新的路径(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党委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核心。
要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
政府负责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政府要切实履行社会治理的职责,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优化社会治理方式。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种力量,对社会进行管理、服务、调控和调适等一系列活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治理创新,是针对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实现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法治化和智能化。
1. 构建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在新时代,我国社会治理需要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参与的主体作用,形成治理体系的共商共治共享机制。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领导和协调作用,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和监督作用,个人发挥参与和建言作用,形成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相互依存、协同作用的治理格局。
2. 推动社会治理的规范化和法治化社会治理需要依法治理,推动社会治理过程中各方行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通过建立健全法治社会治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司法力量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法制化水平。
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治理的规范化水平,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3. 推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新时代社会治理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发展。
通过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例如,在治安管理方面,可以采用视频监控、智能预警等技术,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性和效率性。
此外,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增强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4. 强化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在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机制建设,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需要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其服务和管理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和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的建设。
此外,要注重挖掘和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推广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治理经验。
5. 深化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探索社会治理创新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推动社会治理的不断完善。
制度创新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制度创新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在当代社会中,治理现代化是各国追求的共同目标。
为了实现现代化的治理,国家需要不断推进制度创新,并将其作为重要路径之一。
本文将就制度创新在推动治理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
一、制度创新为治理现代化提供保障制度是治理现代化的基石,只有具备健全、科学的制度体系,才能够实现治理的现代化。
制度创新作为推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路径,可以提供如下几方面的保障:1. 提高治理效能:制度创新可以破除旧有的行政障碍和利益固化,为治理提供高效的机制。
通过推出透明、高效、便利的制度,可以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和决策效率,从而提高治理的效能。
2. 促进公平正义:制度创新可以通过规范和完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平正义是现代化治理的核心价值,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建立起公正、透明的社会秩序,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公平的待遇。
3. 引领社会发展:制度创新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引领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旧有制度可能会逐渐不适应新的需求,而通过制度创新可以及时应对社会变革,提供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为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二、制度创新在治理现代化中的实践案例制度创新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下面将介绍一些目前在推动治理现代化方面已经取得成就的实践案例:1. 中国的“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是中国政府推行的一项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创新行动计划。
通过整合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可以进一步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推动治理现代化。
2. 瑞典的“开放数据”政策:瑞典政府推行开放数据政策,将政府数据对外开放,供社会各界利用。
这种创新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了社会参与和治理的现代化。
3. 新加坡的“智慧城市”建设:新加坡政府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的智能化管理,提升城市治理的效能和品质。
该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还改善了市民的生活品质,代表了制度创新在治理现代化中的成功案例。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是指社会组织和社会公共部门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共同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种社会行为。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治理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发展变化。
本文将探讨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一、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是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协调机制等,它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要推进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首先应当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完善社会治理的组织架构和职责划分。
其次,要鼓励社会组织的参与,发挥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提高基层治理水平。
此外,还应当建立健全多元协商机制,加强政府与市场、公众、专业机构等的沟通和协调,形成社会治理的共治格局。
二、加强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首先,要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政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务数据共享和信息协同。
其次,要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利用科技手段提供更加便捷的社会服务,提高群众的满意度。
同时,要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加强信息保护和风险防范,保障社会治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能力建设社会治理创新能力是指社会治理主体适应和响应社会变革所展现出的能力,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要素。
要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能力建设,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适应社会治理创新需求的高素质干部。
其次,要注重培养社会治理研究人员和专业人才,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掌握社会治理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同时,要鼓励创新思维,激发社会治理创新的内生动力,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四、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谐发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需要注重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治理的和谐发展。
首先,要加强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提高社会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管理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管理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管理制度是重要的保障和推动力量。
然而,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变化,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农村社会的需求。
因此,管理制度改革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管理制度改革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
一、提升农村治理效能的重要性农村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而管理制度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优化管理制度,可以提升农村治理的效能,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的有序发展。
二、农村治理中存在的管理制度问题然而,在实际运行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现行的管理制度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农村中一些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流程长时间堵塞,给农民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了农村发展。
此外,一些农村社会治理问题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治理无法规范进行。
三、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为了解决农村社会治理中的问题,管理制度改革迫在眉睫。
改革旨在优化管理制度,使其更加适应农村社会的发展需求。
针对审批流程长时间堵塞的问题,可以通过简化流程、强化监管等方式进行改革。
此外,加强法治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结合,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
四、推进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路径要推进管理制度改革,需要有明确的路径和措施。
首先,要强化中央与地方协同配合,形成统一的改革思路和行动。
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社会治理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意识和能力。
此外,还可以借鉴先进的管理制度和成功案例,为自身改革提供参考。
五、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性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是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
创新是推动农村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对现有制度的创新和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六、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途径要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可以采取多种途径。
例如,建立农村社会组织,形成农民自治的有效机制。
此外,加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的多样化需求。
七、加强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支撑。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一)建立健全预防性社会治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起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切实做好预防性社会治理,合理安排、规范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安全治理任务发生问题。
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共治和参与式治理机制,发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政务部门等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积极加强社会治理的成效。
(二)建立规范的社会治理机制完善社会治理规范,把依法行政、执行标准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行政机制,强化社会治理的制度外壳,严格执行相关社会治理标准。
(三)建立工作协作机制要加强各级社会治理工作协作机制,建立规范化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合作和协同,把治理及时、有效地延伸至新的街道和居民区,还要切实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协作,确保公共服务到位。
要加强社会治理技术建设,构建全方位有效的社会治理框架,强化信息管理,重视反馈与评价,逐步把无纸化办公推广到社会治理中,完善社会治理的信息技术,探索和创新综合治理模式,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服务。
(一)倡导社会正义感要深化改革,坚持解决涉及公民基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建立社会正义感。
在社会治理中加强公民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
(二)运用技术手段和网络治理要有效运用和发挥安全技术手段和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支持重大社会治理措施的落实,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和安全优化,发挥网络治理的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有效保障网络安全。
(三)加强社会治理责任要积极加强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监管和督导,更好地把各级政府和街路巷机关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把行政绩效纳入政府主管责任考核机制,激励各方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并将相应的责任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四)完善社会治理服务体系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参与式服务意识,构建服务性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综合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履职制度,加大社会治理的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治理工作精准有效。
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
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和措施创新社会治理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 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在社会治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地位,制定和实施社会治理战略,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的需求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人民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权利为本。
3.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4. 坚持法治思维:在法治轨道上进行社会治理创新,依法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正。
5. 坚持系统治理:将社会治理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加强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的协调配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1. 完善社会治理体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2. 加强基层建设:强化基层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地位,加大对基层的投入,提升基层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3. 推进网格化管理: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对网格内的社会事务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4. 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升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5. 推进信息化治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信息共享、动态监测、预警预防、应急处置等一体化信息平台,提升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
6. 促进多元共治: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
7. 强化道德约束:通过道德教化引导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8. 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矛盾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9. 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确保公共安全。
实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政策
实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政策社会治理创新是指通过在社会管理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手段,以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解决新问题的需要。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实施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成为我们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挑战和推进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为了更好地实施社会治理创新,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
本文将围绕实施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政策展开论述。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施社会治理创新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重要的基础。
政府部门应紧密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加大资源投入,加强政策落地,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顺利进行。
同时,要注重优化制度环境,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二、加强社会组织服务功能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
政府应加大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积极为社会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法治保障,减少其办事成本和运营障碍;另一方面,政府还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协作合作,共同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进程。
只有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求。
三、推进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政府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
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数字化治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和精准治理。
数字化治理不仅可以提高治理效率,也可以增强治理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为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四、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过程,要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目标,就必须推动多元主体的广泛参与。
政府应加强与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
鼓励各方面共同制定和执行社会治理创新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形成多方力量合力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格局。
五、强化法治保障法治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要求。
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解读
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解读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协调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过程。
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社会治理在我国的发展中一直起着关键作用。
为了不断优化社会管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我国不断推出一系列创新政策。
对于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首先需要加强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
法律的明确和实施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立法工作,精简法律条文,提高法律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使法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
同时,加强社区法律服务,促进法律知识的普及,提高市民的法律素养,更好地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其次,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和社区治理。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组织民间力量、引导社会行为、调解矛盾冲突等方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提供必要的资源和环境,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治理。
同时,加强社区治理,通过建立居民自治组织、推广居民自治,增加市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度,形成有效的社区治理模式。
第三,加强信息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政府应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技术水平,建立完善的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市民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通。
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方便高效地解决社会管理中的问题,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水平。
此外,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还需要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是对个人和组织行为的评价和监管体系,可以激励市民和企事业单位诚实守信,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政府应加强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引导和推动,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处力度,形成良好的信用环境。
综上所述,加强社会建设的社会治理创新政策包括加强以法治为基础的社会治理、加强社会组织参与和社区治理、加强信息化技术应用以及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
浅谈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
浅谈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一、引言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良好的制度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秩序稳定和公平正义。
本文将浅谈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的概念、意义以及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二、制度建设的概念与意义制度建设是指在特定社会环境下,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方式建立一套相对稳定的规范和制度体系,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制度是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是人们行动和行为认同的准则。
良好的制度能够为社会提供有序和稳定的环境,促进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制度建设的意义在于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减少人为意愿和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社会整体效率和公平正义。
良好的制度可以确保公共权力的合法行使,防止腐败和滥用权力的问题。
同时,制度建设还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制度创新的概念与意义制度创新是指在现有制度基础上进行更改、完善或创造全新的制度模式和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现有的制度可能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因此,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制度创新的意义在于不断地适应和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制度的活力和适应性。
只有不断地创新和完善制度,才能够在新的环境下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通过制度创新,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制度建设是基础,是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制度体系,在确保社会稳定和公序良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制度创新则是对现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创造,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制度建设提供了稳定的框架和规范,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而制度创新则能够不断提高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使制度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的有效结合,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制度建设与制度创新的案例分析1. 房地产市场监管制度的建设与创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
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探讨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三个维度,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发展脉络、主要成就和未来展望。
在理论创新方面,本文将梳理和总结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基础,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阐述这些理论在指导社会治理实践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同时,还将分析这些理论如何与时俱进,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在制度创新方面,本文将重点关注中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制度创新成果。
包括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法治建设、完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这些制度创新为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实践创新方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展示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在实践中的创新举措和成效。
包括社区治理、网格化管理、智慧化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有效应对社会治理中的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对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进行总结和展望。
在总结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出未来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和路径。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为推动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参考。
二、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
这一理论创新,既是对传统社会治理理念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新时代社会治理实践的深刻总结和提炼。
新时代社会治理理论创新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
这一理念强调,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它要求在社会治理的各个环节中,都要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制度创新亮点有哪些
新时代社会治理中的制度创新亮点有哪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和水平,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这些创新亮点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大数据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政府部门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实现了对社会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测和精准分析。
例如,在交通管理领域,利用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实时掌握道路拥堵情况,优化交通信号灯设置,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在公共安全领域,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预警犯罪风险,精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此外,智能化技术还广泛应用于社区治理、城市管理等方面。
智能门禁系统、智能安防监控等设备的普及,提高了社区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城市管理部门借助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城市基础设施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维护。
二、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主要依赖政府部门的单一力量,而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
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等都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
例如,在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采取环保措施;社会组织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公众通过参与志愿活动、监督企业行为等方式,为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这种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充分发挥了各方的优势,形成了治理合力,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效果。
三、“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府治理“放管服”改革是政府治理方式的重大创新。
通过简政放权,政府减少了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事项,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同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方式,保障了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
在服务方面,政府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了政务服务的一网通办、异地可办,极大地提高了办事效率,方便了企业和群众。
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
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近年来,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成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关键。
本文将从制度建设、创新驱动、参与共享、信息化应用四个方面阐述这一机制。
一、制度建设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首先需要具备健全的制度建设。
优化现行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增强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针对性,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会治理各个环节的规范,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
同时,还需要加强与其他领域制度的协同配合,形成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体系。
二、创新驱动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需要以创新为动力。
要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与社会治理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
通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科技等新兴产业,提升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精确化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现。
同时,还要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参与共享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需要广泛参与和共享。
要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社会治理的共治格局。
在高质量发展中,要加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之间的合作,形成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
这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够增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四、信息化应用社会治理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协同推进机制离不开信息化应用。
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的数字化、智能化进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增强社会治理的效能。
通过建设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动工作,提高社会治理的整体水平。
同时,在高质量发展中,还要加强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视,确保信息化应用的稳定可靠。
最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
最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完善和调整。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是必然的要求。
本文将从完善制度建设和强化内部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最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
首先,完善制度建设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治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完善制度建设可以为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保障。
首先,要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法律法规的完善可以使社会治理更加有力。
同时,要加强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和效能,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
其次,要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健全决策机制和工作流程。
社会治理需要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来进行协调和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
另外,要加强监管和评估机制,对社会治理的效果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此外,要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便利性,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传递。
综上所述,完善制度建设是加强社会治理的基础,是保证社会治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其次,强化内部管理是加强社会治理的关键。
社会治理不仅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还需要有高效的内部管理来保障制度的有效实施。
首先,要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基层组织是社会治理的第一线力量,强化基层组织的建设,培养能够适应社会治理需要的干部队伍,可以提高社会治理工作的效果。
其次,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社会治理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从业人员队伍来进行管理和服务,因此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另外,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治理的有效实施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公民的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是一个国家赖以维系其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现代化。
本文将从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创新发展、提升治理能力等方面分析并探讨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核心,只有健全、完善的制度才能确保国家有序运行。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强制度建设至关重要。
首先,应加强法治建设。
建立和完善现代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治意识,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同时,加强法治监督和执法规范,确保权力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其次,应完善权力运行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反腐败体系,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约束,防止滥用职权和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健全权力运行的权力分立、权责明确机制,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最后,应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推动依法决策、民主决策,加强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和监督,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推动创新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不断推动创新发展,为治理提供更好的技术、理论和实践支持。
首先,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建立健全国家治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要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国家治理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最后,要加强对社会变革的适应能力。
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需要具备适应变革的能力,及时调整和改进治理方式和方法。
三、提升治理能力政府是国家治理的主体,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首先,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干部培养和选拔,提高干部的能力素质,培养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思维的高素质干部。
其次,要加强组织协调能力。
国家治理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政府要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推动各个部门的合作和协同发展。
依靠制度加强和创新新时代的社会治理
依靠制度加强和创新新时代的社会治理作者:郝玉宾来源:《前进》 2019年第12期郝玉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要求“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同时,把社会治理纳入制度建设的轨道,对依靠制度加强与创新新时代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多领域、多方面体制机制的制度安排。
在这个系统化的制度体系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中,无论在治理体系上,还是在治理能力上,社会治理都构成为重要的治理内容,它通过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多种主体,在平等合作、对话、协商、沟通等过程中,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由此推进公共利益实现最大化。
可以说,离开了社会治理,国家治理效能就很难在社会成员的实际生活中得到体现。
而伴随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社会治理的实践中缺乏对治理规律的科学认识,不注重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法治化治理强度不足,以及智能化、专业化治理存在着的短板,相应履职能力和管理水平存在的不足等,则迫切要求在社会治理层面以科学治理、民主治理、法治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提高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广大社会成员在社会治理中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能力,由此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面对的现实要求。
另一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完成的治理任务。
制度创新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制度创新与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近年来,我国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和治理挑战,传统的治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制度创新成为了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二、制度创新的意义制度创新是通过现行制度、建立新的制度,以解决制度存在的问题,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制度创新的几个意义:1.突破藩篱,解决制度壁垒。
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导致许多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制度创新能够突破这些局限性,使得治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2.调整利益关系,提高社会公正。
在旧有的制度框架下,存在着利益分配不公等问题。
通过制度、建立公平公正的制度,可以提高社会公正性,减少社会矛盾。
3.集众智、凝聚共识。
制度创新是一种民主参与的过程,可以吸纳各方面的智慧和意见,形成共识。
这样不仅能提高制度的可行性,还能减少决策的错误。
三、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途径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几个重要途径:1.加强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途径。
在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调研了解各个领域的痛点和难点,积极探索新的经验和做法,针对问题进行制度创新。
2.提高治理能力水平。
不仅需要制度,还要培养和提升治理者的素质和能力,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通过加强对治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治理需求。
3.加强创新技术的运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技术在治理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加强创新技术的研发,推动创新技术在社会治理中的广泛应用,提高治理效率和质量。
四、案例分析1.电子政务的推广。
电子政务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政府服务效能和透明度。
通过建立电子政务平台,实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之间的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决策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2.公共参与的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制度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作者:张术霞来源:《党政论坛》2020年第05期[摘要]当下,我国正面临社会结构转型、社会矛盾与问题交织叠加、社会需求升级、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等复杂形势,社会治理面临严峻考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依靠制度建设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遵循。
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社会安防控、公共安全、基层协同治理、国家安全保障等方面的社会治理制度的建设,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关键词]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①将社会治理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轨道,从制度的高度,为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首先,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安排。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部署了1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这充分说明社会治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完善社会治理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其次,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是适应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变化,是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日益增长,参与社会事务的意愿不断增强,社会治理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有序参与,加快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③,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制度性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不断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取得巨大成就。
社会治理制度经历了由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到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再到完善社会治理制度的逐步深化。
一路走来,渐入佳境,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提供了制度支撑。
但是,也要看到,当前的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并不健全,难以应对社会结构深刻转型、社会矛盾与问题交织叠加、社会需求转型升级、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等带来的风险挑战。
新时代迫切需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以制度威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冲击。
1.社会结构深刻转型,需要制度性协同一是利益分配结构。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整个社会的分配方式逐步变得多元、多样,区域分配、行业分配、社会保障性分配、按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纵横交织,使利益关系复杂化和收入差距扩大化。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通用指标,国际上普遍将数值0.4作为警戒线,超过0.4说明收入差距较大④。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10-2018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分别是0.481、0.477、0.474、0.473、0.469、0.462、0.465、0.467、0.474,都高于0.4。
收入差距較大,容易引发低收入群体对社会的不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有效整合多元化的利益群体、促进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治理制度加以规范。
二是阶层结构。
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教育程度、职业分工等的不同,造成了在社会声望、思想观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使各阶层之间缺乏普遍认同的公共价值观,在很多事情上难以达成共识。
协调阶层关系、化解阶层矛盾、畅通阶层间的流动渠道⑤,都迫切需要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予以保障。
三是城乡结构。
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率持续增长,我国城镇化率已经从1949年的10.64%⑥增长到2019年的60.6%⑦,人口规模也从3949万人⑧增长到现在的84843万人⑨,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不仅让农村的“空心化”问题、“留守”问题等日益突出,也给城市带来许多问题,比如因城镇扩张带来的征地拆迁问题、农村人口及其子女的城市生活融入问题、外来人口管理难问题等,让社会治理变得复杂化。
此外,家庭结构、社会心理结构等,都在经历急剧而复杂的变化,使当前的社会治理面临严峻考验。
急需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社会治理制度与之相适应。
以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制度,助推社会结构成功转型。
2.社会矛盾问题交织叠加,需要制度性调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
”⑩这主要是指,我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举世惊叹,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集中呈现出来。
比如医患矛盾、劳资矛盾、干群矛盾等,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既有历史遗留矛盾,也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新、旧矛盾和问题纵横交织,极易产生连锁反应和叠加效应,加大社会治理的难度。
因此,新时代化解社会矛盾、处理社会问题,应更加注重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在调处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关键作用。
3.社会需求转型升级,需要制度性满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需求转型升级,引发了更多的民生问题,加重了社会治理的任务。
社会需求转型升级主要体现在:需求种类多样化和需求标准升级化。
需求种类多样化,主要是指除了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外,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
需求标准升级化,是指现在人们的需求开始由注重量的积累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由生存型向公平型转变,并且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标准仍在逐步提升。
比如,现在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再是有没有房子住的问题,而是要住面积更大、位置更好的房子。
而且,现在人们的需求层次急剧分化,有的需求很个性化,有的需求很小众化,单靠某个主体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必须推进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凝聚各方力量,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4.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需要制度性规范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治理的风险。
一是网络安全问题。
比如“暗网”已沦为暴力、毒品、色情、诈骗等的黑色空间。
二是网络谣言大肆传播。
比如今年关于新型冠状病毒的各种谣言通过网络大肆传播等。
如果政府和主流媒体不及时进行澄清辟谣,极易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
三是各种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相互交锋、碰撞、传播,给主流核心价值观带来一定冲击。
种种网络乱象对社会治理产生不良影响。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治理相关制度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为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的总体思路社会治理创新关键是制度的创新。
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制度入手。
1.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正確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一是完善信访制度,进一步畅通公众诉求表达渠道。
在这方面,全国已经有很多创新性的做法,比如陕西、山东推行的信访陪访员制度。
二是健全行政、司法、人民调解相互联动的体制机制,学习和推广“枫桥经验”,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例如,江苏南通通过建立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创新“诉调”“公调”“检调”“访调”等对接机制,从市、县、乡、村到村民小组,建立6级调解工作网格,实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联动协作,将绝大部分矛盾化解在基层。
还有浙江2019年推出的“最多跑一地”策略、上海青浦区推行的“一站两中心”建设等,都是通过矛盾化解机制的创新,将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极大提升了社会治理的效能。
但各地区很多创新性的做法具有分散化、碎片化等特点,无法向全国推广,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的顶层设计,把这些碎片化的做法加以有效整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三是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在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平衡利益等关键环节上,始终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公平正义的法定程序来保障好人民利益、维护好人民权利,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2.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社会治安防控是社会治理的重要领域之一。
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
一是加强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防控网络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比如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推进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的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大力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处置各类风险的能力,增强治安防控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比如,上海市全面推行的智慧公安建设,通过在学校、社区、楼宇、单位、街面、商圈等公共场所,安装视频监控、智能感知设备,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促使社会治安问题发现更加及时、问题处置更加高效,推动实现治安防控由事后处理向源头治理的转变,有效破解了一些社会治理的“顽疾”,成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的成功典范。
二是健全网络治理制度。
进一步加强网络监管、信息审核、信息追溯、舆论引导、网民举报、违规处罚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依法加大对虚假信息发布、网络谣言传播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加快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确保网络空间在法制化轨道上有序运行。
同时,加强治安巡查、案件督办、责任包干、群众监督、违法处罚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3.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公共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公共安全事件易发、多发和频发期,自然灾害、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等防控难度加大,潜在风险增多,需要从以下方面发力。
一是构建全方位、系统性的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着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针对当前信息安全、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遇到的瓶颈问题,加大科研攻关,尽快突破科技瓶颈,着力提升安全预警、态势研判、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关键环节的风险防控能力。
二是建立严格的食品、药品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加强对整个生产过程、生产环节的信息采集,实现各环节的信息可查询、可追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