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大全

合集下载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方法1. 观察法:通过直接观察或使用工具观察事物,记录观察结果。

2. 实验法:设计实验,通过控制变量来验证假设。

3.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信息。

4. 资料分析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2.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对生物的生长和分布有重要影响。

3.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同时生物的活动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三、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 植物的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 植物的生长条件:光照、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3. 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营养繁殖(如扦插、压条)。

四、动物的生长发育1. 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受精卵发育到成体,再到繁殖下一代。

2. 动物的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3. 动物的适应性:动物通过进化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五、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换。

2.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能量可以以不同形式存在,如热能、电能、化学能等,并且在转换过程中总量守恒。

3. 能源的利用:人类如何获取和使用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化石燃料等。

六、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

2. 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以及引起的昼夜更替和季节变化。

3. 太阳系的构成: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4. 宇宙的探索: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和探索,包括星座、星系、黑洞等。

七、物质的性质与变化1. 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

2. 物质的性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 化学反应:反应类型、条件、产物。

4. 常见物质的用途:金属、塑料、玻璃、陶瓷等。

八、力与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冬天天气很冷,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

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

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

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2.热是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

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3.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

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

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

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

4.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5.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烙饼。

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量体温。

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

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冷敷或者热敷。

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吹头发。

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电烙铁作画。

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知识点梳理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知识点梳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知识点梳理第5课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2、热传导时,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3、热在固体中的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4、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通过接触都有热传导的现象。

也就是说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让低温物体热起来。

5、烙饼、量体温、电烙铁作画、吹头发、冷敷或热敷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热传导现象。

第6课热对流1、热在空气中的传递过程,发现气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

2、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发现液体受热会上升,遇冷会下降,循环流动。

3、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4、热对流时,热总是由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5、我们可以借助染色法(色素)、借助法(利用其他物体,如茶叶、木屑等)看到水受热后的运动。

6、气体的传热方式与液体相同,都是对流。

第7课热辐射1、太阳与地球之间有很大一部分空间没有任何物质,但是太阳仍然能够将热传递给地球。

像太阳、篝火这样直接向周围发射热的方式,叫作热辐射。

2、热辐射不需要依靠空气、水等任何物质,即使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3、热传递有传导、对流、辐射这三种方式。

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两种或三种同时存在。

4、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都是由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热量。

不同点:一是热传递的过程不同。

热传导需要直接接触;热对流是循环传递;热辐射是从热源处向四面八方直线传递。

二是热传递的媒介不同。

热传导在固体中传递能力最强,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弱;热对流只在气体和液体中存在;热辐射可以不依靠媒介直接传递。

5、利用热传递工作的工具往往同时具备多种热传递方式。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

新苏教版(2020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重点活动探究第1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还有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

自然光源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等。

3、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判断的依据是发光体是否经过人类的加工与改良。

4、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第2课光的传播1、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4.分别从蜡烛火焰顶端A和底端B画直线至小孔并延伸。

解释小孔成像为什么是倒立的。

我的解释: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蜡烛上部发的光沿直线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下部。

蜡烛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照在塑料膜的上部。

所以在塑料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第3课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3、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

4、潜望镜工作原理:潜望镜上下各有一面倾斜45°角的平面镜。

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最后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

5、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4课七色光1、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组成。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备课

第二单元单元计划教学内容:1、光的行进2、照镜子3、研究透镜4、七色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知道平面镜成像,像与物体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知道凹透镜、凸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知道凸、凹透镜的区别。

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过程与方法:学会做小孔成像盒。

能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倒像的原因。

能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镜子的一些有趣现象。

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学会制作望远镜。

学会制作彩虹,并能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神奇和奥妙。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体验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培养学生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的品格。

乐于用所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认识日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教学难点:能画图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或万花筒,制作简易潜望镜,解释为什么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到的图案颜色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图片课时分配:第1课:一课时第2课:一课时第3课:一课时第4课:一课时第一课光的行进课题:光的行进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作出合理的假设;2、能够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会区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5、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6、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7、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8、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9、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具准备:教师:手电筒、小孔纸板学生:记录本教、学时间: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寻趣——情境引入确定自主探究内容二次修改(红色)朗读科学小诗,渲染学习气氛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黑板上的这首小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3.谈话:每当我们朗读这些科学小诗的时候,大家就想接着写下去,做一回小诗人。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上册第二单元 课件 光的行进

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 上册第二单元 课件   光的行进
2、把手电筒放置在第一张卡纸前一定的距离, 让手电筒的光正对卡纸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发 生的现象。
实验步骤
3、把第二张卡纸向右 或向左移动5厘米,观察在 纸屏上发生的现象。
4、第三张卡纸向右或向 左移动5厘米,观察在纸屏 上发生的现象。
乡宁县东街小学
乡宁县东街小学
实验证明:
光 在 是 沿 直 线 行 进 的 。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
随堂检测
填一填 1、光在空气中或水中都是沿( 直线 )行进的。 2、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 )发现了一个 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 小孔)射进来,会在 对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 倒像 ),这个现象称为 (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光沿直线传播 )。
4.用火柴点燃蜡烛,前后移动白屏的位置, 直到在屏上呈现出清晰的像。
小孔成像的原理是( 光沿直线传播 )。
随堂检测
填一填
1、光在空气中或水中都是沿( )行进的。
2、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 )发现了一个有
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
)射进来,会在对
面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
),这个现象称为
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吧!
带个问题回家
光能在固体里传播吗? 如果能,还是直线传播吗?
谢谢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东街小学 郑李慧
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源自堂检测连一连人造光源
自然光源
烛光 灯光 激光 萤火虫 极光 太阳光 闪电
观察下面的现象,猜一猜光的行进路径。
观察下面的现象,猜一猜光的行进路径。
实验目的:验证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实验步骤:
1、把3张带孔的纸板用底座固定,竖立在水 平桌面上,每张卡纸间隔15厘米,排成整齐的一 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后面放一张没 有打孔的卡纸作为纸屏。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照镜子 (5)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照镜子 (5)
猜谜语
(一个日常活动)
不是姐俩即哥俩, 脸庞身体全不差, 对面打量难分辨, 一个说唱一个哑。
想一想
镜子是怎样用来消灭敌人的? 为什么?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 表面越光滑的物体,反射效果越好。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活动一: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 哪些有趣的现象?
观察并思考:
• 1.我能在镜子中看见你,你能看见我吗? • 2.闭起一只眼睛,看看镜子里有什么不同?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结论: 两面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 所成的像越多。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活动三:借助镜子读反字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活动四:看着镜子,让笔在五角 星的缝隙间“行走”
镜子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所 成的像方向也不同。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总结:
1.光路是可逆的。 2.镜子所成的像是与物体左右相反的。
3. 两面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 4.镜子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所成的像方向也不同。
拓展应用
游戏:照镜子
两人一组,一人看屏幕上的指令 做动作,另一人充当镜子,背对屏幕, 迅速做出镜子中相对应的动作,比一 比哪组错误最少。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光路是可逆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镜子所成的像是与物体左右相反的。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
活动二: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 换它们之间的角度,观察镜中成 像的变化。把你的发现写在活动 记录单上。
两面镜子之间夹角 镜子里成像的个数
钝角

直角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苏教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参各单元辅助资料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教参各单元辅助资料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参各单元辅助资料第1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通常将物体本身能发出可见光的发光者称作光源,又称发光体。

如太阳及其他恒星、开启的灯、燃烧着的物质等。

但像月亮表面、桌面等物体只有依靠反射外来光才能使人们看到它们,这样的反光物体不能称为光源。

光源可以分为自然(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此外,根据光的传播方向,光源可分为点光源和平行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光的传播是不需介质的,即光在介质(透明介质)中或真空中皆能传播。

天气晴朗时,白天可以享受温暖的阳光,夜晚可以欣赏皎洁的月亮,而太阳、月亮与地球之间的大部分空间并无物质存在,呈真空状态,由此可见光可以穿过真空,不经介质而传播到地球上。

光既可以穿越真空,也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物质中传播。

光在真空或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生活中有许多相关事例,比如影子的形成。

光线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障碍物时不能继续前进,障碍物后边形成影子。

民俗技艺中的皮影戏,日、月食等都与影子有关。

当早晨的阳光从门窗的缝隙射入室内时,光是沿着直线行进。

夜晚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直线光束。

3小孔成像在一个明亮的物体与屏幕间放一块挡板,挡板上开一个小孔,在屏幕上会形成物体的倒立实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其原理是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沿直线传播。

前后移动中间的挡板,像的大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各种颜色的光都能通过小孔后成像,如果物体是彩色的,像也是彩色的,像与物体的颜色完全一样。

小孔成像时,像的清晰程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跟小孔的形状无关,这种现象反映了光沿直线传播的性质。

小孔成像现象的发现是早期光学研究中揭示光的直线传播性的重要证据之一,也是后世照相、幻灯等技术诞生的物理基础。

大约两千多年以前,我国的学者墨翟(墨子)在《墨经》中记载了一系列关于光线成像、成影以及镜面反射规律的论述。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光学问题的论述,小孔成像就是其中一条。

书中不仅描述了光线通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倒立实像的现象,还讨论了成像机制,正确地指出形成倒像的根本原因在于光的直线传播。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影子在(西边);中午太阳升到正南方,影子在(北边);傍晚,太阳从(西方)落下去,影子在(东边)。

2.太阳运动的规律是:(由东向西),太阳高度是(低—高—低)。

3.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是(长—短—长)。

4.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是(低—高—低)。

5.(早晨、黄昏)时,影子(长),说明太阳(斜射地面),此时温度(低);(正午)时,影子(短),说明太阳(直射地面),此时温度(高)。

6.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利用这个规律来(计算时间)。

当时的(计时工具)被称为(日晷)或(太阳钟)。

(日晷)是测量时间的工具.7.(太阳钟)是利用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8.(日晷)由(晷面)和(晷针)两部分构成。

9.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10.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11.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昼夜的形成原因是(地球的自转)12.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3.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4.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晚上)收看实况直播。

16.月球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月相的周期性变化是(一个月).17.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8.随着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运动,月相变化的顺序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

19.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2023年秋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2023年秋新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2023 年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学问点整理第一单元光与颜色1.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自然光源是大自然中不被人类掌控与操作、没有经过加工和改进的光源,比较常见的有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等。

3.人造光源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进展而人工制造出来的光源。

按消灭的先后挨次,人造光源有点燃的火把、油灯、蜡烛,开启的电灯(白炽灯、荧光灯、发光二极管)等。

4.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会发光,推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由于有其他发光体存在而发光。

5.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水面发光是月光导致的。

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6.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7.像蜡烛那样通过燃烧发光的光源:油灯、木材、篝火、酒精灯、火把等等。

8.细钢丝发光现象:通电时,细钢丝发热,渐渐变红发光。

9.像钢丝那样通过通电发光的光源:白炽灯光、激光、白炽灯、日光灯、高压钠灯、霓虹灯、发光的二极管、手电筒等。

10.闪电是碰撞摩擦发光。

烟花、炸药是爆炸发光。

11.学生活动手册:给这些光源分类,是自然光源的在〔〕里写“1”,是人造光源的写“2”。

太阳〔 1 〕火炬〔 2 〕闪电〔 1 〕激光〔 2 〕篝火〔 2 〕极光〔 1 〕油灯〔 2 〕霓虹灯〔 2 〕白炽灯〔 2 〕手电筒〔 2 〕萤火虫〔 1 〕发光水母〔 1 〕12.学生活动手册:是光源的在“□”里画“√”,不是光源的画“○”。

反光板发光水母广告牌彩虹发光二极管油灯13.试验一:点燃蜡烛,观看它燃烧发光的过程试验要求:动手点燃一支蜡烛,并且认真观看蜡烛的燃烧发光的过程,想一想蜡烛到底是怎样发光的。

试验现象: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试验结论:蜡烛是通过燃烧发光的。

14.试验二:给细钢丝通电,观看钢丝发光的过程。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In the first unit of the fifth-grade science textbook。

we learn about "Day and Night." Here are some important points to remember:1.Throughout the day。

the sun's n changes from east to west。

The height of the sun also changes from low to high and back tolow again.2.The length and n of an object's shadow changes as the sun moves across the sky。

Shadows move from west to east。

andtheir length changes from long to short and back to long again.3.The n of a shadow is opposite to the n of the sun.4.The temperature changes throughout the day。

with highs and lows.5.A sundial。

also known as a "sun clock," is a tool used to measure time based on the n of the sun and its shadow。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undials: equatorial and horizontal.6.When using a hand-held sundial。

face south with your palm up and the sundial level in front of your chest。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6.热对流

科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6.热对流
止烫伤。
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 热液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问题:热在空气中是如何传递的?
探究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步骤:
1.用火柴点燃塔香。 2.用玻璃杯倒扣住塔香。 3.观察烟是怎样飘动的,及时画出 运动轨迹。
注意:观察要及时! 防止烫伤!
说说生活中热对流事例的传热过程
走马灯
步骤七:把纽扣扣在圆形卡纸中间。 步骤八:将灯罩放在立柱上, 再放上蜡烛。
走马灯旋转的秘密
走马灯利用的是空气热对流的 原理。蜡烛燃烧产生热气流,驱动灯 罩顶部叶片带动轮轴转动。
课后拓展
1.尝试用身边材料动手制作一个 走马灯。
2.探究改变走马灯旋转速度和方 向的方法。
自制走马灯
1. 在一个纸杯的侧面开两个口,将蜡 烛固定在杯底。
2. 在另一个纸杯的侧面开多个直角扇 叶窗。
3. 在杯底穿一根细绳,用牙签固定。 4. 将两个纸杯口对口用双面胶黏合。 5. 点燃蜡烛,手提细绳,走马灯就转 起来了。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热传递
6.热对流
固体

热传导
观察把一小瓶热水放入冷水中的现象
将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到冷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问题: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
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借助
木屑

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步骤:
1.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2.仔细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轨迹。 3.待观察清楚后及时在记录纸上画出线路图。 4.观察结束,及时盖灭酒精灯。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复习点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复习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复习要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光源实验现象:①点燃蜡烛: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②细钢丝发光: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实验结论:从蜡烛和细钢丝发光过程中,我们可以知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光的传播实验现象:①激光呈一条直线②小孔呈一条直线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手电筒发出的光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七色光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第二单元《热传递》热传导实验现象:实验1:①在一端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从加热的地方慢慢向另一端扩散熔化;②在中心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从中心慢慢向四周扩散熔化。

实验1实验2:烧杯里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槽里冷水的温度越来越高,最后二者温度相等冷水实验结论: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热对流实验现象:①烧杯底部中间位置的木屑会上升,遇到水面的冷水后向四周扩散,然后沿着杯壁下降,到达杯底后会再次聚向杯底中间并上升,如此循环流动。

②线香的烟向上流动直至罩顶,然后四散向下,接近线香燃烧处时,又向上流动实验结论:液体或气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循环流动,使冷、热液体或气体相互混合,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对流。

物体的传热本领实验现象:铜棒上的珠子最先脱落,然后依次是铝棒、钢棒、塑料棒和木棒上的珠子。

实验结论:不同材料传热的快慢不同。

铜>铝>钢>塑料>木头第三单元地球的表面和内部实验名称:制作地形的立体模型1.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山地地势高,起伏很大,坡度陡,沟谷幽深。

平原地势低,地面平坦,起伏较小,视野开阔。

丘陵地势不高面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盆地周围地势高,中间地势低,与澡盆相似。

高原地势高,起伏不大,但边缘陡峭;山峦起伏,凹凸不平。

右图上面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光与色彩》
一、填空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太阳)、(灯泡)、(萤火虫)等是光源;(月亮)、(镜子)不是光源。

3.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萤火虫)是自然光源,(激光)、(蜡烛)、(电灯)、(篝火)是人造光源
4.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5.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墨子)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6.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所以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

7.当光线照射到(镜子)、(幕墙)、(月亮)的表面后会(返回来),这种现象叫(反射)。

8.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9.(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10.镜子中的影像与实际物体是(左右相反)的。

11.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出现的影像就(越多)。

12.可以用两面(平面镜)制作一架潜望镜。

13.(万花筒)和(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的原理。

14.(凸面镜)中的影像是(正立)的,(凹面镜)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

15.(光线)从一种透明物体进入另一种透明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在(交界面)上发生(弯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16.(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是根据(光的折射)的原理制成的。

17.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明镜片叫(凹透镜)。

18.(凸透镜)有(放大)作用;(凹透镜)有(缩小)作用。

19.(凸透镜)能使光线(聚焦),(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

20.(凸透镜)能使物体在屏上成倒立的像;(凹透镜)不能。

21.放大镜和老花镜的镜片都是(凸透镜);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22.(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相似,所以是天然的(放大镜)。

23.用一个凹透镜,一个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正像)。

24.用两个度数不同的凸透镜做成的望远镜看到的是(倒像)。

25.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

26.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

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27.白色的太阳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在一定条件下,七色光又能合成(白色光)。

28.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暗室中,让阳光通过(三棱镜)折射到墙上,结果太阳光被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29.阳光可以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30.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如果想得到某种(彩色光),可以用这种颜色的玻璃纸把其他颜色的光(过滤)掉。

二、判断题。

(12分)
1、小孔所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也颠倒。

(√)
2、我们可以用面向太阳喷水的方法制造彩虹。

(√)
3、一个水滴就是一个天然的放大镜。

(√ )
4、光线从两种透明物体之间穿过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
5、透过红色滤光片,看到的绿衣服仍然是绿色的。

(× )
6、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的范围大。

(√)
三、选择题:(18分)
1、牛顿通过(1 )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单色光。

①三棱镜②凹透镜③凸透镜④平面镜
2、把一根铅笔插入装水的玻璃杯内,从侧面看铅笔,说法(2 )正确。

①铅笔向上折②铅笔向下折③铅笔变细了④铅笔变长了
3、阳光下绿色的物体,它反射的光是(B )
A. 白光
B. 绿光
C. 红光
4、有关光的行进说法正确的是(C )
A、S形
B、曲线
C、直线
5、关于小孔成像说法正确的是(C )
A、孔越大像越清晰
B、和光的行进无关
C、它的像是景物的倒像
6、下列光源是自然光源的有(C、E )
A、日光灯
B、荧光棒
C、阳光
D、蜡烛
E、萤火虫
四、问答题:(18分)
1、小孔成的像是左右颠倒的吗?为什么?
答:是的,小孔成的像左右也颠倒,因为物体左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右侧,右侧发出的光线沿直线穿过小孔后会投在屏的左侧。

2、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彩虹?
答:空气中的小水滴使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我们可以背对着太阳喷水制造彩虹。

3、为什么说水滴是天然的放大镜?
答:因为水滴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体,与凸透镜的形状相同。

4、你能说出哪些是自然光,哪些是人造光吗?
答:萤火、闪电、太阳是自然光;蜡烛、灯泡是人造光。

5、你知道闪亮的玻璃幕墙、皎洁的月亮……是怎样发光的吗?
答:都是反射的太阳光。

6、把一根直的吸管或铅笔插进水中,从上面看,从侧面看水中的吸管或铅笔,你有什么发现?
答:会发现吸管或铅笔变弯了。

7、在圆盘上涂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快速旋转转盘,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圆盘变成白色,因为阳光是右七种色光组成。

8、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纸看下面的图案,你将会有惊奇的发现!你能试着解释自己看到的现象吗?
答:如红色滤光片只允许红色光透过,当他覆盖在有红绿图案的白纸上时,只会让白纸上的红光透过,使纸看起来是红色的;白纸上红色图案反射的红光也被透过来了,但因为和纸一样是红色,所以看起来就如同隐去了一般,而绿色线条反射的绿光是不能透过来的,所以看起来是黑色的,格外清楚。

五、实验与制作
1、实验名称:用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光在水中行进的方向?
实验准备:手电筒、水、烧杯、等
实验过程:在烧杯对着的两侧画一个小圆圈,用手电筒水平照射一侧的小圆圈,会发现光落在了对面的小圆圈上。

实验结论:这说明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行进的。

2、实验名称: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

实验准备:凸透镜、凹透镜、白纸等
实验过程:1、分别用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物体。

2、让阳光穿过凸透镜,观察聚焦情况。

3、把凸透镜对着窗户,观察成像的情况。

实验结论:凸透镜有放大物体的作用,能聚光成像。

凹透镜有缩小物体的的作用。

3、实验名称:制造彩虹。

实验过程、方法和结论见课本P26。

4、实验名称:滤光实验
实验准备:手电筒、玻璃纸、白纸等
实验过程:(1)将3支手电筒各罩上红、蓝、绿3种颜色的玻璃纸。

(2)桌上放一块白纸。

(3)分别用这三支手电筒照白色的纸。

会发现白纸分别呈现红、蓝、绿三种颜色。

实验结论:玻璃纸把光中的其他色都过滤掉了,只允许玻璃纸自身的颜色透过。

六、作图
(1)画图解释潜望镜的工作眼原理。

(2)设计一个可以不用回头就能看见身后景
物(或后脑勺)的潜望镜,请画出原理
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